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1.2《诗两首》再别康桥 诗歌欣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专题辅导: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赏析
专题辅导: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赏析导读:专题辅导: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原文《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再别康桥》诗两首-高中语文必修一PPT课件
徐志摩(1896—1931)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并于同
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留学, 赴英国,
就读于剑桥(康桥cambridge, 邻近
康河)大学, 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回国。
应该说, 剑桥大学对徐志摩的
影响极大。
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 曾作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 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
作者: 徐志摩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 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再别康桥》全诗赏析《再别康桥》全诗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再别康桥》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参考!赏析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所感触。
你的想法是什么呢?《再别康桥》给我们的第一个触动,是该诗的标题。
再别的意思是曾经告别了一次,这是第二次告别。
既然是第二次告别,之前就必然有一个再来的动作。
为什么再来呢?根据诗中内容的提示,是为寻梦。
既然寻找到了梦想,为何要再别呢?这就是诗歌留给我们的一个思考。
寻找告别再寻找再告别组成一个情节,而首节与尾节的有变化的重复组织成一个环形结构,意味着这一过程可能再次重复,但每一次重复又会有变化。
来自就是说,人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轮回,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找、告别、再寻找、再告别《再别康桥》的因果是一种循环的因果结构,寻找的原因是曾经的告别,寻找的结果是再次告别,再别的结果是为了下一次寻找,所以再别就是下一次寻找的因。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歌结尾的时候,诗人说要不带走一片云彩,原来,把云彩留在西天,就是为了下一次寻找。
为什么人会陷入这样一种永恒的循环圈呢?免费论文下载大概解释是人总是不满足于已有,要追求生命的变化性和丰富性。
即使生活于理想化的康桥,也是不满足的。
诗歌写了康桥令人留恋驻足的特征: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既然甘心,为何还是要走?因为纯粹的美与自由并不能给人的生命以丰富性。
夏虫也为我沉默,教你如何写论文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既然满载星辉而归,放歌又是如此快乐,为何又要沉默?因为沉默意味着思考,思考意味着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不能在此独享快乐,人不能过早进入天堂,而是要去经历尘世的苦难。
尘世的苦难与天堂的快乐对人而言都是必须的。
这样,《再别康桥》就给人的生命一种辩证的解释。
寻找是肯定,告别是否定。
《再别康桥》课文及赏析
3
意境描绘
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和离别情感,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动人的意境。
主题和意义
主题
离别、怀念和人生变迁是《再别康桥》的主题。
意义
诗歌通过留学生的身份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表达了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离别与成长的主题, 让读者产生共鸣。
赏析和解读
自然意象
哲思抒怀
通过描绘康桥的美丽景色和静谧 氛围,与作者内心情感形成对比。
通过对往昔友情和学业的怀念, 反映了人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不 舍和思考。
季节转换
表现了时光的变换和季节更迭用于中、高中文学教材中, 帮助学生理解离别和成长的主 题。
文化价值
作为经典的诗歌作品之一,被 广泛传播和研究,代表了中国 现代文学的精品。
人文关怀
通过诗中的情感抒发,唤起人 们对生活中离别和怀念的关注 和思考。
《再别康桥》课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是由郑愁予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以其深情和细腻的表 达方式而广受赞赏。
课文背景介绍
《再别康桥》是郑愁予在离开剑桥大学时创作的,诗中透露着作者离别的伤感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再别康桥》内容概述
1 离别之情
描写了作者离开康桥的内 心感受和对过去时光的回 忆。
2 康桥的美景
描述了康桥的自然风光和 令人陶醉的氛围。
3 追忆往事
通过回忆过去的友情、学 业和生活点滴,表达了对 美好岁月的怀念。
作者简介
郑愁予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生于1948年,曾在剑桥大学留学,文学作品多次荣获重要奖项。
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1
结构
由四个六行三句的诗节构成,形式独特而有韵律感。
2
表现手法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细腻而富有感染力。
高中课文再别康桥的解析
高中课文再别康桥的解析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歌开篇,诗人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起笔,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随后,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些生动的意象,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爱恋与眷恋。
在诗歌的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他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然而,在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连夏虫也好像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
最后,诗人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作为结尾,与开头呼应,表现出一种洒脱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刻画,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厚谊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节奏明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专题辅导: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专题辅导: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专题辅导: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原文《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通用8篇)
《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通用8篇)《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1《再别康桥》原文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再别康桥》意象赏析
《再别康桥》意象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意象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意象赏析:一、形神兼备,以形传神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
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
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这里决不仅仅是绘形摹态,他是传情达意,表达一份对康桥风光,对失落情意的眷恋、追恋。
他爱康桥,更爱遗失在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梦!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诗歌的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深化。
在作者的心目中,康河的这些水草油光翠嫩,浓绿欲滴,充满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它们似乎挥动着绿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热情致意,又似乎在向人们炫耀它们生长环境的美好。
表达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
它们能与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久厮守,难怪诗人流连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
物我一体,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诗人简直就是一条会思想、有情意的水草!这种描写类似于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情景,给人一种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兴奋和喜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虚实结合,以实衬虚诗歌第三四节写“青潭”,先实后虚,虚实相生,青荇浮藻之间,荡漾着绚丽多彩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如梦似幻,亦实亦虚,怎能不让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于是诗人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去重温夕日的欢乐。
星汉灿烂,星辉点点,诗人大有东坡泛舟赤壁时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2课《诗两首之再别康桥》 课件(共66张PPT)
1、第一节中三个“轻轻的”和最后 一节两个“悄悄的”有何用意?
(1)实写诗人轻轻来到和悄悄离开康桥时的情景, 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 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表面上显得洒脱飘逸, 实际上蕴含着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2)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 别,他唯恐惊破心中之梦,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 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 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朗读要求 1、注意朗读的节奏以及停顿。 2、注意每一句诗的重音。 3、音量适中,音调急缓得当。 4、注意感情起伏。
河 畔( pàn ) 青 荇( xìng)
揉 碎( róu ) 长 篙( gāo )
斑 斓( lán )
荡 漾 ( yàng) 榆 阴 ( yú ) 浮 藻 ( zǎo ) 漫 溯 ( sù )
总结诗歌的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 的整齐:
诗歌共七节, 四行一节,每节四 句,字数基本为六 字间或八字,诗行 排列两两错落,于 参差中见齐整,给 人以建筑的美感。
对应美
排列: 偶句向后一个字排列。
首尾呼应: 首尾段结构相同,节奏相似。
布置作业
• 背诵默写本诗。 • 用诗歌的“三美”理论对比《再别康桥》
1922年3月,与张幼 仪离异,8月回国。
在上海任銀行行長和霓裳服裝公 司總裁時的張幼儀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 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 侣。得之,我幸;不 得,我命。”
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性建 筑学家,作家。被胡适誉为“中 国一代才女”。她的感情世界里 有三个男人,一个是丈夫梁思成, 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 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 她的文学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 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赏析3篇再别康桥赏析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赏析3篇再别康桥赏析徐志摩创作的《再别康桥》是现代诗歌中的经典名篇,被收录进高一语文教材中,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赏析(一)《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
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
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
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再次,我觉得它不是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
第二句是化客为主,第三句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
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
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高中语文必修一:2 诗两首《再别康桥》课件 (共55张PPT)
6情绪低落 静思默想
黄昏夏虫沉默图
2欢喜和眷恋
河畔金柳倒影图
1难舍难分
招手作别云彩图
7悄悄作别
挥手惜别云彩图
பைடு நூலகம்
结构全解:
第一部分 (1)
轻轻的我走了
轻轻的我来了 轻轻的我招手 河畔上的金柳
作别母校
生离愁
泛舟康桥 离愁别绪 依恋母校
再 别 康 桥
第二部分
(2-6)
软泥上的青荇
榆阴下的一潭
来寻梦
悄悄的我走了
康
桥
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
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 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 《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 的内心。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 做 / 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徐 志 摩
徐志摩与张幼仪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 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 命。”-―――徐志摩
林徽因
徐志摩、林徽因和泰戈尔在一起
徐 志 摩 与 陆 小 曼
陆小曼
• 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胡适
• 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 胡适
2020高考语文备考: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2020高考语文备考: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注: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赏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所以,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的这个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
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
快乐的是能够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
《再别康桥》诗歌赏析(整理12篇)
《再别康桥》诗歌赏析(整理12篇)篇1:诗歌《再别康桥》赏析诗歌《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一篇极具文学艺术欣赏的佳作,通过阅读体味全诗的情感表达,品悟出诗中所蕴含的推及平凡生命的博爱,尊重独特命运的自由。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因其语言洗练清丽,审美效应宽泛,意蕴丰赡动人等诸多特点被誉为是现代文学史上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格外引人注目。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欣赏与接受的最高层次是哲理层面的悟解,而人生哲理的品味其实就是对人生真相的窥破①。
我们试图通过阅读体验全诗的情感脉络,欣赏揭示其蕴含的人生哲理。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起始语“轻轻的”词语轻缓、平和又抚人心弦,足见作者同“对象”的熟悉和亲近。
简单的“走”却能使读者即刻触动,一下子便联想起人生的际遇—“分别”的场景。
“正如”一词回转话意到“来”,通过对比,更反衬出“走”的百感交集。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轻轻的招手”饱含“归来后”又将久别地内心表白,进一步铺陈出难以言表的眷恋。
硕士论文,人生意蕴。
“作别”勾起人生离别时无限的情愁,“西天的云彩”定然是作者在离别处看到的自然景象,太阳正慢慢的落去,留下那即将被黑暗湮没的余晖中飘散的多彩云朵;读者便会下意识的联想到在怅然若失中对美好事物无奈中地难以挽留的依恋,也能读出作者对作别对象的倾慕和挚爱。
作为全诗的首节,“轻轻的”采用复沓,清淡无奇却如蜻蜓点水,点拨得读者的思绪延绵,油然地顺着一字一字产生了与作者在情感融通中的“共鸣”。
作者开语就势点题,读者在轻松和愉悦的心境中能体味到离别者的丝丝愁绪,隐隐哀伤,牵绊得离别者(作者)是那道不明“来”后要“走”《再别康桥》的复杂情感。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河畔的”把景物一下由首节的“西边的云彩”远景拉到了近前,让开放的思绪聚焦在了“作别对象”上来。
“金柳”表明在斜阳中的柳枝都光彩四溢。
“夕阳”陪衬出了“新娘”的曼妙多姿、纯贞无暇、富有生机的气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诗两首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再别康桥 徐志摩的“康桥”诗文赏析素材 语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再别康桥徐志摩的“康桥”诗文赏析素材语文版“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
剑桥是英国东南部城市,位于剑河(即“康河”)之上,英国历史悠久的剑桥大学就在这里。
剑桥大学创立于1209年,由数十个学院组成。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新月派”代表徐志摩于1920年9月从美国到英国,先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后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成为特别生,随意选课听讲,直到1922年8月回国。
在回国之前,他作了长诗《康桥再会吧》。
1925年3月,徐志摩到欧洲漫游,4月到英国。
1926年初,写出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6月,诗人再次出国旅游,途经日、英、美、法、印度等国。
1928年11月6日,他创作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康桥”的大学生活对徐志摩一生有重大的意义:一是“康桥”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色改变了他的兴趣,由学政治经济改学文学;二是“康桥”文化的熏陶,奠定了他的政治观、艺术观的基础;三是“康桥”的爱情萌生,深深影响着他以后的恋爱婚姻生活。
徐志摩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我所知道的康桥》是一篇随笔式散文。
徐志摩钟情于康桥的美丽自然景色,传神地描绘它,尽情地赞美它。
文中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
”那淡泊悠远、田园情调的康河风光,那两岸散布着典雅堂皇的学院建筑群,曾给了诗人多少灵感!“曾经有多少个清晨,我独自冒着冷薄霜铺地的林子闲步——为听鸟语,为盼朝阳,为寻泥土里渐次苏醒的花草,为体会最微细最神妙的春信。
呵,那是新来的画眉在那边凋不尽的青枝上试它的新声!呵,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挣出了半冻的地面!呵,这不是新来的潮润沾上了寂寞的柳条?”康桥之美在诗人心灵中的融合,使情与景交融。
诗人用铺陈的方法展示康桥的风光景物,秀丽的康河、碧绿的拜伦潭、迷人的果园、热闹的赛舟、近村的晚钟声、河畔倦牛的刍草声、皇家学院的建筑群、教堂的尖阁、三清学院的拜伦塑像……诗人用音乐与绘画来衬托,并用我国西湖白堤西泠断桥、庐山栖贤寺的观音桥来对比,使读者与诗人一道去欣赏康河树影婆娑、草长日丽的河岸,去观赏晨风夕月、虫鸣鸟语的风光,感到美不胜收,心驰神往。
徐志摩《再别康桥》欣赏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欣赏赏析《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在诗人的心中康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
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想化、诗化、人格化。
康河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康河。
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儿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对康桥是那么痴迷,以至于当他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时,顿生羡慕之情。
他竟甘心做一条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远生活在康河柔波的爱抚中,榆荫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阳点染的绚丽迷人,仿佛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诗人在康河留连忘返,夜色降临还不忍离去,他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里最宜放歌的时候,但诗人已无心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
诗人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在沉默中悄然离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再别康桥》就是一幅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康河边被夕阳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艳影,就构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图。
另外,全诗的结构韵律的独特创新,也让我们窥见了诗人的绝妙艺术风格。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到三个节拍,节奏非常鲜明;每节二四行押韵,而且每节都自然换韵,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整齐中富于变化,使全诗充满了错落有致的美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1.2《诗两首》再别康桥诗歌欣赏素材新
人教版必修1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追悼徐志
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
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
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王川)
读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仿佛看到一位失败英雄的在倒下的瞬间情景,有些悲壮、有些凄凉,又有些肃然起敬!
徐志摩和鲁迅、郭沫若一样是一个有志的文人,只是他选择的是资本主义的文学道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许是错的。
可是,他的目的是一个----拯救中国。
此时不妨回忆他第一次
去英国的情景,他居然说到:“康桥,我的故乡......”这话,可见他对英国西方文化的亲睐和衷情。
当他发现自己的路错误时,他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得以实现的时候,那种失败的心情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这两句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是啊!现实是残酷的。
我们可以看到游街眩众的英雄,我们可以看到跨马游众的状元,却看不到一个失败的人在众人面前去眩耀啊,此时此刻只有默默的消失在人群里、众人中。
那几句已经清楚表达了他的痛苦、复杂的心情。
可是,他又真诚的热爱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他把那对英国的热爱寄托到了那从不起眼的金柳、波光、青荇......而他仅仅是一颗水草。
他没写伦敦的学堂,没有写英国的伸士,没有写英国的文化,而是写了一些很普通的植物,我不难从中看到他对英国的眷恋。
就好象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一样的表达出对故乡的热爱。
但是徐志摩就是徐志摩,他是智者。
他发现他追求的救不了中国,可是他还是不改变他的初衷,不改变他的人生观。
人是自由的个体,没有一至的思想。
所以在此时最痛苦的时刻,他依旧潇洒,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拂去一切。
既然真正的英雄能得到敌人的尊重,那么我也要说一句就是:真正的枭雄同样让英雄敬重!我永远敬重徐志摩,也爱他的《再别康桥》!
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久别的康桥,这里还是那样的安静,还是那样的美丽。
但是而今我又要离开这多年不见的母校了。
伸出双手作别这美丽的校园,黄昏是那样有诗情,河畔还是那样有画意。
河边的柳树被这夕阳染成了金黄色,它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光彩夺目,那样的鲜艳。
它就像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样纯洁,那样美丽。
它那美丽的金色头发撒了一地,似乎多了几分妩媚,多了几分姿色。
小河里倒映着它那美艳的身躯,倒映着它那华丽而又不失以往的朴素的影子。
我想此时也许是它最优雅的时候了吧。
河中的水草,在水中舞动着自己柔软而又油绿的身子。
水草啊请你尽情地舞蹈吧!把你最美丽的一面展示给我,展示给我——一个将要离开母校的人。
你是那样的幸福,永远与母校在一起。
而我,而渺小的我只能在远方守望着她——我亲爱的母校。
我真想像你那样永远依偎在母校的身旁。
不,要是我真的就是你——一根水草,那该多好啊!如果上帝给我一次选择当什么的机会,我会选择和你一样,当一根水草。
那榆树下的一团艳影是清凉的泉水吗?不,不是,那是天上的虹,在美丽的浮藻间粉碎了自己的形状,只剩下彩虹的梦幻。
追寻着我的梦,拿上那样令我熟悉的蒿,把船撑向哪儿?撑向那青草的更青处……星星眨了眨自己的小眼睛,凝望着我,凝望着我这个离校已久的人。
船上载满了星星。
我真想在这美丽的星辉斑斓的夜里放声高歌,以表达我此时的惆怅之情。
但是我止住了,因为悄悄是离别最好的乐章。
夏虫也失去了往日的喧闹,它们也安静了下来,也许今夜的康桥是沉默的康桥。
今夜无眠。
当初我喜冲冲的来到这里——我的母校,我那难舍难分的母校,而今日我又要与她说再见了。
悄悄的我就这样走了,任何东西都没有带走,我只是轻轻地挥了挥手臂,和我相伴多年的母校做最后一次道别:“再见了——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