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写出诗人在康桥时彩虹般美丽的梦,诗人的理想和追求,梦碎了后又有种淡淡的失意和感伤。
“招摇”: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仿佛水草也有情有意,不舍诗人离去。
“油油的”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康河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迷恋。
“寻梦,撑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中完全沉醉了,但现实催逼他醒来。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这个梦,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师点拨:
首尾更换了个别词句,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更多的诗意,增强了飘逸与潇洒。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明确:徐志摩。
那么,世。大家来看看徐志摩自己怎么说,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请同学介绍,师生补充。
投影展示:
徐志摩(1896-1931),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康桥。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作为诗歌教学,尽量“以读带讲”,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充分理解诗歌。从而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
在教学中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诗歌的意象、意境,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以及鉴赏方法。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主要学习诗歌,《再别康桥》选自第二课《诗两首》。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再次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眷念和深深的依恋。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2.通过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情感,了解徐志摩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以及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英国剑桥大学,是无数学子们心驰神往的地方。它培养了一批批世界级的精英、人才。仅二十世纪,就出现了九十余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2008年7月,这里立起了一块白色大理石碑,镌刻下一位中国诗人的名字和他的诗歌。你们知道是谁吗?
四、初读明诗韵,读出节奏、停顿。
1.学生揣摩诗歌,逐节朗读。(投影提示停顿和节奏)
2.同桌互评,准确体会情感,反复体会、诵读。
3.集体朗读,体会作者离别的情感,起伏的感受。通过朗读,深入理解作者在即将离开康桥时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作者主要表达了对康桥的“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之情。
五、品读懂诗情,读出情味。
提示: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揣摩、体会,读出诗人情感的一些变化、起伏。
学生交流、讨论。轮流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自然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新娘”这个意象尤为恰当,“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形象,不但写出康桥的明丽动人,更写出诗人在即将离别时的眷恋、不舍的感觉。
天真善感是诗人里的诗人。
--胡适
(在屏幕上展示这段文字,请学生朗读。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康桥对徐志摩的重要性)
三、创设情境,欣赏视频朗诵。学生模仿轻声跟读。
胡适在《追忆志摩》中评价徐志摩,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我们从他的诗歌中走近他。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感觉到它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引导学生个性阅读,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特色。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水平不高,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有方法的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路。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六、合作探究:
1、同学们通过读诗,深深体味到诗歌的美。徐志摩遵崇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即诗歌要具有绘画美(词藻)、音乐美(音节)、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在《再别康桥》一诗中,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分别是怎么体现的?
2.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诗人为什么这么写?请揣摩它的表达效果。
同学们讨论、交流、发言。
《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引导学生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感知徐志摩的个性风采。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比较单一,阅读《再别康桥》时,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教学中应好好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特殊意象,并由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集体诵读,个人表情朗读,揣摩诗歌情感表达。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独特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理解诗人的情怀,培养正确生活态度,学会感恩和内心的释放。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诗作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
《猛虎集》《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友人的评价:
温柔诚挚是朋友中的朋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