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105e45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0.png)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美读全诗。
2、学会鉴赏本诗的美。
3、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爱的个性。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体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鉴赏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
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
晚风拂起身旁的柳条,也连绵不断的牵起他心中的愁绪。
他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赏美的旅程,去探寻《再别康桥》——这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的魅力,去聆听徐志摩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
二、深情美读,感知全诗:(一)教师范读全诗。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合作探究,鉴赏全诗探究的中心问题: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有什么感悟?探究的难点问题:怎样领悟本诗的意境美?1、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2、你对哪一种美感触最深呢?请紧扣诗歌进行阐述。
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就近讨论,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和成果。
(一)音乐美派的同学先谈谈吧。
1、学生发言(略)2、教师小结:诗歌音调和谐,旋律完整,体现了音乐美。
(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二)建筑美派的同学接着发言。
1、[导]建筑美是就诗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诗句和诗节的排列。
2、学生发言(略)3、教师小结: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三)绘画派的同学,你们有何高见呢?1、学生发言(略)2、深入探究诗歌的意境美[导1]⑴哪些美丽图画让诗人心醉神迷?——挥手作别图、金柳夕照图、青荇招摇图、星辉寻梦图。
⑴这些图画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描绘出一幅幅动态的、立体的风景画。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汇总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a79ef7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c.png)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汇总《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让学生感受徐志摩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他们热爱文学、追求美好情感的品质。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4.能够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1.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分析;2.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诗歌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的文学鉴赏知识;2.学生准备诗歌的学习资料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二、朗读诗歌(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3.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诗歌的朗读技巧,分享自己的朗读经验。
三、分析诗歌意境和主题(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3.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四、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2.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五、学生背诵诗歌(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3.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背诵的心得和经验。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心得;3.教师给出课后拓展任务,如写一篇关于诗歌的读后感,或者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和背诵等方式,让学生全面感受和理解《再别康桥》的诗歌意境和主题,培养他们热爱文学、追求美好情感的品质。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设计(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0542b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8.png)
第1篇教学目标:1. 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2.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简要介绍康桥的美丽风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康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 教师朗读《再别康桥》这首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诗歌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即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2. 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自己对主题的理解。
3. 教师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4. 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中的比喻手法。
四、诗歌赏析1.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精彩句子,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这首诗的感悟。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背诵《再别康桥》这首诗。
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感悟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分析、赏析、拓展延伸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第2篇课程名称:语文年级:高中教材:《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 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体会徐志摩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精选12篇)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98a62b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c4.png)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精选12篇)《再别康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下面是《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他们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为主,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
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再别康桥》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意象选择。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设计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第一课时模板
![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第一课时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a95ccb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63.png)
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第一课时模板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及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形象、情感及表达技巧。
2.难点:诗歌的情感分析与鉴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理解“再别”的含义。
二、自主探究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形象、情感。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修辞手法等。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金柳”“夕阳”“青荇”等。
3.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如“轻轻的我走了”“悄悄的”等。
四、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诗歌中的经典句子,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引导学生分析其形象、情感及表达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五、课堂互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接龙游戏,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熟悉程度。
2.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以“再别”为主题的现代诗。
七、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一、诗歌形象分析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描绘了夕阳余晖下的柳树,形象优美,富有诗意。
2.“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通过波光与艳影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情。
3.“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描绘了青荇在水中摇曳的动态美。
二、诗歌情感分析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表达了对康桥的留恋与不舍。
2.“悄悄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与豁达。
三、诗歌表达技巧1.韵律美:诗歌采用自由诗的形式,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康桥的景色。
3.情感真挚:诗歌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感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诗歌的形象、情感及表达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语文课本《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
![语文课本《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d24ae84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5.png)
语文课本《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1、语文课本《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https://img.taocdn.com/s3/m/9b816582ad51f01dc381f146.png)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是《中国现代诗三首》中的第三首,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属必读课。
本文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作者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告别的对象是自然景物,意象选择独具特色;又巧妙地将感情和景物融为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构成美妙的意境;因此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三美”、体悟作者对母校的爱恋和对自由的向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高一的学生初步涉足文学鉴赏,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并且近几年的高考语文也越来越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考查,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但这不是最终的学习目标,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中的爱、美和自由。
②体会诗中所体现出了的三美主张。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使学生寻找意象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②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意境美的分析及对爱、美和自由的寻找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情感方式与价值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从而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爱、美、自由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诗歌的意象和画面中寻覓美的踪迹,爱的情愫和作者对自由的渴盼难点: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绘画美以及独具特色的意象,并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学生间的协作探索能力。
五、教学策略1.朗读教学法。
通过师生共读、视频朗诵、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感情基调。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习兴趣。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诗表达感情方面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必然会遇到困难障碍,因此必要的讲解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4.品读法。
课文是美的载体,学习的过程就是探寻美的过程。
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品评,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点拨即可。
《再别康桥》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再别康桥》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0f6989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0.png)
《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徐志摩和他的诗歌《再别康桥》的背景及文学特点;2.理解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并能够分析诗歌的意境;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学会欣赏中国现代诗歌的美。
二、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诗歌《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2.分析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艺术语言。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和意境;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欣赏诗歌的美。
四、教学准备1.复印《再别康桥》的课文;2.准备课堂自由讨论的小组题目。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以“再别康桥”为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康桥的印象,以及自己再别一个地方的感受,引出对诗歌《再别康桥》的讨论。
2.诗歌赏析(20分钟)给学生分发《再别康桥》的课文,并让他们自己朗读这首诗。
然后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通过诗歌的描写和情感,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情吗?请谈谈你的想法。
-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对你的印象有什么影响?- 你觉得诗歌的语言运用和形式如何?3.讲解与解读(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完毕之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与解读。
对于学生分析不够深入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点拨,激发学生的思考。
4.课后拓展(20分钟)要求学生针对这首诗进行深入思考和拓展。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康桥的思念之情。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进行课堂小测验来测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作品,了解更多诗人的写作风格和思想;2.组织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欣赏诗歌之美。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b6e58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4.png)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XXX《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
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有一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有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一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今天,让我们研究XXX的再别康桥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XXX(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XXX。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XXX,攻读博士学位,”XXX说XXX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的确是一语中的。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XXX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
当然若是论XXX 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XXX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XXX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她会很跳跃,如美丽的天使与你玩捉迷藏,会时不时俯下微笑着的脸膛,然后又迅即离去,却留下一绢幽幽灵动的轻纱。
XXX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孩子,他在重逢XXX因时曾伤感的说:一生中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XXX所在地。
1920年秋,XXX 经美国到伦敦,在XXX、XXX研究,1922年上半年由XXX 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2《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2《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https://img.taocdn.com/s3/m/5540f95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4.png)
2《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中“美"的感知与分析来解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诗人留恋康桥的深层原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1.通过离别诗导入:“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等都是古人抒写离别之情的句子,今天我们欣赏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现代人是如何抒写这种感情的。
2.明确主题,引出学生介绍诗人生平(康桥经历,包括解题;三个女子等)3.结合生平引出胡适评价:爱、自由、美(明确:通过探究诗歌中的最外在的“美”来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二、诗歌鉴赏1.播放范读录音,请一生朗读,点评。
2.讨论诗歌内容之美。
主要是景物美: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点拨:如此景物构成美妙画面——绘画美诗人是如何营造出美丽画面的呢?——通过语言(恰到好处的用词和修辞等)请学生按节分析诗歌中描摹景物的语言,分析完后朗读此节。
3.师小结,引出意象、意境的概念:意象: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意境:意象的叠加产生了意境。
4.齐读2~4节。
5.由景转入情;师提问:诗人花了大量的笔墨描摹他心中的康桥美景,但他如此留恋康桥的原因只是源于这些景物吗?(明确:结合资料以及诗歌中的暗示“彩虹似的梦"来解答。
)你觉得这彩虹似的梦想是什么呢?结合你对徐志摩的了解来谈谈。
(讨论)(不要求统一,答案多元化。
)师对生的答案作总结。
展示: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因此,他曾饱含深情地说:“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吧》)6.诗人留恋康桥,因那河畔婀娜多姿的金柳让他深深眷恋;诗人留恋康桥,因那软泥上青荇的自由自在令他心驰神往;诗人留恋康桥,更因那榆阴下的一潭中,沉淀着他彩虹似的梦想。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一)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一)](https://img.taocdn.com/s3/m/6d95270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c.png)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一)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一、教案概述•课程名称:再别康桥•授课对象:高中三年级学生•授课时间:1课时二、教学目标1.了解再别康桥的背景和主题;2.分析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3.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康桥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对康桥的向往之情。
2.课堂讲解(15分钟)–介绍再别康桥的作者徐志摩,并讲述诗歌的背景故事;–分析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解读诗中的意象和隐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小组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研读;–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互相分享对该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4.合作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读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论和提问;–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评估•学生小组合作中的活跃程度和参与度;•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理解深度;•学生对再别康桥主题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五、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练习写一篇对再别康桥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康桥及其背后情感的思考。
以上是针对”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教学资源•PPT:包括康桥的图片、徐志摩的介绍、诗歌背景故事等内容;•再别康桥的诗歌原文;•笔记本和笔。
七、教学方法•导入: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课堂讲解:老师主讲,学生倾听;•小组合作:学生合作讨论和分享;•合作展示:小组代表展示,全班互动讨论;•拓展延伸:鼓励个人阅读和写作。
八、教学亮点•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导入康桥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进行分组和引导;•合作互动: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能力;•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写作,培养兴趣和提高素养。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3586a3cf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f6.png)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并复述《再别康桥》中诗人离别康桥的心情与思考,并能理解诗中泛滥的诗情。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离别的感觉,并能够运用诗歌的写作技巧表达个人的情感。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写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再别康桥》中表达的离别情感,并能够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2. 教学难点:领会诗中的深层含义,并能够运用诗歌的写作技巧表达个人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音频或视频资源:《再别康桥》的朗读或演唱版本。
2. 精选的诗歌解析材料,用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意和诗歌的形式结构。
3. 课堂展示资源:相关的图片、画册或诗集,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1. 新知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读或演唱版本,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2. 诗歌解析(15分钟)让学生分组阅读精选的诗歌解析材料,并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离别康桥的情感和思考,并让他们找出诗歌中所表达的悲伤、留恋和无奈等情感。
3. 情景再现(10分钟)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康桥的图片或画册,让学生感受康桥的美丽和诗意。
然后,通过一些情景描述和问题引导学生体验诗中的离别情感。
4. 诗歌写作(15分钟)让学生仿写《再别康桥》的诗歌,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感受和思考。
引导学生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个人的情感,并鼓励他们尝试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5. 作品分享(10分钟)请学生互相分享他们的诗歌作品,鼓励他们用朗读或演唱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同时,老师也可以给予适当的点评和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作品。
6. 总结反思(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整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收获和体会。
鼓励学生从诗歌中领悟到的情感和启发,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写作中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2《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https://img.taocdn.com/s3/m/7ab4cf9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9d.png)
2《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溯光寻美——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背景,了解新月派的“三美"主张2.赏析诗歌的意象,品读诗歌情感3.反复朗诵,涵咏兴味【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师生齐读的方式,由浅入深地指导朗读。
2.讨论法,讨论《再别康桥》中意象的特征、寓意、情感,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3.活动法,活动一:朗读感知,通过学生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画面美,朗读时想象画面,尽可能地身临其境。
活动一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初读课文时尽量地在脑海中构想画面,使朗读不仅仅局限于对文字的复述,而是对情景的再现与再创作。
对意象的把握也能够提高朗读感染力。
当然,在初步朗读中,同学们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活动一的作用还有引出对意象的思考。
通过后面活动二的学习,对意象有了更深入地分析后,再来反馈活动一的朗读。
活动二:设计海报。
通过课前绘画《再别康桥》海报的活动,激励学生想象画面。
课上展示图片,同学们通过描述画面,对比画中景物来品析意象的特征、寓意,进而体会《再别康桥》的绘画美。
活动三:仿写诗句。
选择一处高中校园里的景物作为意象,仿照《再别康桥》,写一到两节诗。
这个活动是对活动二进行延伸,在学习欣赏意象之后,再自己动手去写意象。
扣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以及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话题“穿越”,引导同学们带入情境地朗读诗歌。
)活动一:朗读感知(初步朗读,想象画面)请学生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画面美。
活动二:品析意象(设计海报,对比意象)教师展示学生绘制的《再别康桥》海报简图。
请同学描述画面内容,分析几幅画的特征。
点出主意象柳树。
通过分析意象柳的特征、寓意、情感,提示学生赏析意象的角度。
接着,小组交流讨论各自喜欢的意象,结合诗歌进行赏析。
在小组展示环节,同学们在赏析完意象之后,教师给予评价建议,并鼓励学生带入画面、情感局部朗诵诗歌片段。
再别康桥讲课教案一等奖
![再别康桥讲课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3396b2fa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fc.png)
再别康桥讲课教案一等奖1、再别康桥讲课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美(二)通过合理想像,再现诗中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三)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诗意表达情感的愿望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学习全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二)难点:合理想像,再现画面,体会诗情,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像法、美点寻踪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人们对离别情感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饮酒作别,可折柳相送,还可长歌一曲,更可写诗抚怀今天,我们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的离别歌开启我们的学习离别诗之旅(二)走近诗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志摩的诗》《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三)了解背景康桥是诗人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1928年再度离开了母校,写下了这首诗正是康河的水的灵性,激发了诗人的性灵,唤起了诗人久蛰他内心的诗的天命他曾说:“我敢说康河是世界上一条最美的水”请听,康桥河畔传来他的心音(四)初读感受1、师范读,生划分节奏(师配乐朗读)2、齐读共评(生配乐齐读,师生互评)(五)再读把握1、全诗共七节,请从每一节中找出主要描写的景物,并说说都做了哪些事情明确:全诗分别描写了云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辉、夏虫;从标题上看,再次告别康桥,他告别康桥的方式很独特,先作别云彩,回忆金柳,拥抱康河,在康河寻梦,在星辉中放歌,却因寻梦不得再度离别2、在这种情况下,他当时的心情如何?明确:诗人是寻梦不得后不得不离开康桥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是失落和感伤的3、哪一节表现出他的失落和感伤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明确:第六第七节(生读)寻梦不得他如些忧伤,那么他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呢?胡适先曾这样评价他:“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的现实的历史”而这首诗中诗人所描绘的美好图景正是他追求这单纯信仰的最好的例证(六)精读体会1、请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幅图景,抓住景物特征,并通过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图: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阳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两旁嫩绿的柳枝泛着金光,它随轻风摆动,清新美丽,娇柔妩媚就像是娇美的新娘这般美景让诗人尽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样这便是他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示例二:夏夜离别康桥图: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梦如幻可是诗人不得不跟康桥告别他心上千般不舍万般无奈,想要和康桥话别诉说离情,可是伤感百转千回终是默默无语,心中悄悄升起笙箫吹响的离歌我的心情有谁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虫该是懂的吧!2、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描绘,给我们再现了诗中的美景,也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但的情感在诗中不着一字,却处处含情他是怎样表现的呢,完成下面的连线题你一定有发现:云彩永久恋情金柳低落伤感水草梦想孕育彩虹(梦)激情澎湃星辉喜爱难舍夏虫欢喜眷恋明确:我们把那些能够反映诗人情感的物象称为意象诗人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为一种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来表现无数这样的意象组织起来的叫意境不同的意境,体现不同的情感(七)美读涵咏1、主题归纳:全诗构造一个纯美的记忆中的康桥世界,但现实的“我”不得不与康桥告别,在告别与追忆之间,书写了“我”的伤感与失落情绪康桥是美丽的,但它已随风而逝,留给“我”的是不尽的思念2、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优美的诗(齐读)(八)链接抒写1、理想破灭却阻止不了他对美的追求他把美的追求表现在了诗歌上全诗有三美:一是音乐美,二是绘画美,三是建筑美建筑美在于诗行的排列,它是错落有致的,看起来美观大方我们的生活也要像诗人一样善于发现美,用文笔去创造美请看视频,也动笔写一写(链接生活视频)2、展示师下水作《若相离,槐花忆!》(九)布置作业1、找出诗中表达情感的重点字、词、句加以品味,说说的情感变化。
《再别康桥》获奖教案
![《再别康桥》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bd7be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c.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再别康桥》获奖教案适用年级:高中学科领域: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鉴赏。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留恋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引导学生珍惜美好时光,勇敢面对离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诗歌中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诗人情感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教学法:以情促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播放康桥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欣赏康桥的美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结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自己对离别的感觉。
6. 总结本节课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课堂讲解分析诗歌中的深层含义,讲解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离别的感悟。
4. 互动讨论讨论如何珍惜美好时光,勇敢面对离别。
5. 总结本节课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的情感教育和人生哲理。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ba5fdd3b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11.png)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旖旎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过程与方法:领悟诗歌的意象美,掌握用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2、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接触不多,语言积累,鉴赏审美能力有待提高,本课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把诗歌情感,通过诗歌意象的研究学习加强合作探究能力,积累精美的语言;鼓励学生热爱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用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歌的意象美。
难点:体味诗情的领悟与意象的把握。
4、教学过程【导入】一、激情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座桥,他空灵动人,风景秀美;有这样一首诗,他意境独特,情感细腻。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个人,看一看这座桥,品一品这首诗啊?那我们就一同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二、知人论世徐志摩(1896~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新诗的灵魂,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名章垿,字志摩,笔名“南湖”、“云中鹤”,同闻一多为新月诗派诗人,提倡诗歌“三美”。
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这里度过了一段让他终身难忘的时光。
但是,不幸的是在1931年,他所搭乘的飞机从南京到北京的途中遇到了大雾,飞机触山,不幸遇难,时年35岁。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熟知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不计名利、充满热情、富有风趣,然而我说他如流星般闪过的一生也离不开三个女性。
张幼仪,他的第一任夫人,也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可想而知最终的婚姻识走向破灭的。
然而同时他在英国留学期间,与既有花一般的年龄与娇艳,又有中国传统大家闺秀的容颜与西方女子的落落大方的林徽因相识了,他们同时被对方的才情所吸引并坠入爱河,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并没有结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优秀5篇)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49d7f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94.png)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优秀5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一、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
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
1、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3、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二)正文。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4、鉴赏。
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
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
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3432a8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d.png)
再别康桥教案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再别康桥教案的写作思路。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再别康桥教师教学设计一等奖
![再别康桥教师教学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6431290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12.png)
再别康桥教师教学设计一等奖1、再别康桥教师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招摇”: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仿佛水草也有情有意,不舍诗人离去。
“油油的”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康河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迷恋。
“寻梦,撑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中完全沉醉了,但现实催逼他醒来。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这个梦,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师点拨:
首尾更换了个别词句,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更多的诗意,增强了飘逸与潇洒。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明确:徐志摩。
那么,世。大家来看看徐志摩自己怎么说,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请同学介绍,师生补充。
投影展示:
徐志摩(1896-1931),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康桥。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作为诗歌教学,尽量“以读带讲”,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充分理解诗歌。从而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
在教学中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诗歌的意象、意境,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以及鉴赏方法。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主要学习诗歌,《再别康桥》选自第二课《诗两首》。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再次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眷念和深深的依恋。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2.通过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情感,了解徐志摩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以及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英国剑桥大学,是无数学子们心驰神往的地方。它培养了一批批世界级的精英、人才。仅二十世纪,就出现了九十余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2008年7月,这里立起了一块白色大理石碑,镌刻下一位中国诗人的名字和他的诗歌。你们知道是谁吗?
四、初读明诗韵,读出节奏、停顿。
1.学生揣摩诗歌,逐节朗读。(投影提示停顿和节奏)
2.同桌互评,准确体会情感,反复体会、诵读。
3.集体朗读,体会作者离别的情感,起伏的感受。通过朗读,深入理解作者在即将离开康桥时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作者主要表达了对康桥的“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之情。
五、品读懂诗情,读出情味。
提示: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揣摩、体会,读出诗人情感的一些变化、起伏。
学生交流、讨论。轮流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自然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新娘”这个意象尤为恰当,“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形象,不但写出康桥的明丽动人,更写出诗人在即将离别时的眷恋、不舍的感觉。
天真善感是诗人里的诗人。
--胡适
(在屏幕上展示这段文字,请学生朗读。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康桥对徐志摩的重要性)
三、创设情境,欣赏视频朗诵。学生模仿轻声跟读。
胡适在《追忆志摩》中评价徐志摩,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我们从他的诗歌中走近他。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感觉到它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引导学生个性阅读,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特色。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水平不高,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有方法的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路。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六、合作探究:
1、同学们通过读诗,深深体味到诗歌的美。徐志摩遵崇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即诗歌要具有绘画美(词藻)、音乐美(音节)、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在《再别康桥》一诗中,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分别是怎么体现的?
2.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诗人为什么这么写?请揣摩它的表达效果。
同学们讨论、交流、发言。
《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引导学生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感知徐志摩的个性风采。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比较单一,阅读《再别康桥》时,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教学中应好好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特殊意象,并由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集体诵读,个人表情朗读,揣摩诗歌情感表达。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独特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理解诗人的情怀,培养正确生活态度,学会感恩和内心的释放。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诗作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
《猛虎集》《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友人的评价:
温柔诚挚是朋友中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