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 -附答案

合集下载

《2诗两首再别康桥徐志摩》作业设计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2诗两首再别康桥徐志摩》作业设计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再别康桥徐志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再别康桥》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徐志摩的诗歌风格与创作背景;2. 掌握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准备:学生需提前阅读《再别康桥》全文,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并查找相关资料,如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以增进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理解。

2. 诗歌朗读:学生需自行朗读诗歌,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尝试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意象分析:学生需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康桥”、“金柳”、“青荇”等,探讨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4. 情感解读:学生需深入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特别是诗人离别时的复杂心情,以及诗人对母校康桥的深情厚意。

5. 笔记整理:学生需整理课堂所学知识,包括诗歌主题、意象分析、情感解读等,形成一份完整的笔记。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朗读诗歌时,需注意语音语调,尽量模仿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 意象分析需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阐述清晰、条理;3. 情感解读要深入、具体,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4. 笔记整理要条理清晰,字迹工整,方便复习;5.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朗读的准确性和流畅性;2. 意象分析的深度和广度;3. 情感解读的独特性和准确性;4. 笔记整理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评价结果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待提高四个等级,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提高学习效果。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将采取以下方式: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2. 对于优秀的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3.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教师将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4. 学生可根据反馈意见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提高下次作业的质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
——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
在这个诗派里,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巨商
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率真复杂,他深谙中国 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 的精髓,以他短暂而毁誉参半的35个春秋,像一颗
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在中国新诗史上创造了迷
人的艺术奇观,他就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浪漫
主义诗人徐志摩
第2 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中 国诗坛上活跃着一个新的诗 歌流派,这就是以《新月》
月刊为阵地的致力于提高新 诗艺,潜心于探索新诗律,
2
在这个诗派里,有这样一位诗人, 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 率真复杂,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汲 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 髓,以他短暂而毁誉参半的35个春秋, 像一颗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在中国 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他就 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
夏虫:交织着依恋、无奈、 惆怅等复杂感情。
之美,体现诗人对康桥的眷 恋。
明净、自由自在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
提问:这首诗与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不同?
• 明确:
• 1、离别的对象是自然景物。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 首诗作者告别的是康桥,作
• 2、特殊的离别气氛。一般告
别时会有千言万语,或肝肠寸
断;而此诗却以“轻轻、悄悄、 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 摹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因伤
法。要注意的是,答题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抒写自己对母校“彩虹似的梦”
本诗体现了新月派诗歌风格,具体表现在哪里? 建筑美——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
音乐美—— 绘画美——
音节和谐,节奏轻快,韵律柔和, 抑扬顿挫, 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 辉、夏虫。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一单元2诗两首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一单元2诗两首

写作背 《景雨巷》
1927 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戴望舒 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从狱中被放出 后他隐居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当时,白色恐怖笼罩了 全国,革命转入低潮。
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了大革 命失败以后幻灭的痛苦、忧郁、苦闷,诗人便写下了 这首《雨巷》。
二、阅读思考 1.《雨巷》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 读完《雨巷》,你认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你有怎样的情感体验? 3.《雨巷》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形象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 4.《再别康桥》这首离别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直接体现这一情感的诗节有哪些? 5.《再别康桥》中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离别之情?
课文探究·雨巷
1.第一节中“油纸伞”“雨巷”两个意象有什么特点? 在诗中有什么 作用? “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雨巷”是悠长、 寂寥的。两者结合,为全诗创设了一个低沉、凄清的感情基调。
2.第二节,诗人希望逢着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着什么样的特征?诗 人为什么用丁香比喻她? 从“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等诗句来 看,诗人希望逢着的这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有美丽的外表、芬芳的 气息、忧愁的心情。 用丁香比喻姑娘,是因为“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这位 “丁香一样的”姑娘实际上是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一种美好而又朦胧 的理想的象征。
内容小结
现实
(第一节)
轻轻的走 作别云彩
依依不舍

金柳

青荇
康 寻(2~6节) 清潭
桥梦
星辉
夏虫
康桥景色
秀美
首尾呼应
现实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一语文《第2课诗两首》学案必修一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一语文《第2课诗两首》学案必修一

【学习导航】1、了解雨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感受再别康桥的意象美。

2、在诵读中感受两首新诗的诗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体味新诗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徐志摩(1897~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

名章垿,小字槱森,后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

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飞机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

原名徐章垿,为什么改名叫徐志摩呢?因为他小时候特别可爱,清末时长着一个大脑袋,留着一个"猪尾巴",所以他的父亲就请了一个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说是将来必成大器。

所以1928年,他出国时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过的。

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

【资料链接】《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 诗两首 再别康桥 徐志摩》作业设计方案

《2 诗两首 再别康桥 徐志摩》作业设计方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和欣赏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和结构,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欣赏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完成诗歌的朗诵:请同学们在家中自行朗诵《再别康桥》,注意语调和语速的把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赏析诗歌的语言: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诗歌,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3. 理解诗歌的主题:请同学们思考诗歌的主题是怎样的,并谈谈你对这首诗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4. 尝试创作短诗: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自然、情感等方面选材,尝试创作一首短诗,以培养你们的诗歌创作能力。

三、作业要求:1. 按时完成作业,并确保作业的质量。

2. 在完成赏析作业时,请同学们参考相关的诗歌鉴赏书籍或上网查询资料,以便更好地完成作业。

3. 创作短诗时,请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表达,可以适当参考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或者其他优秀的短诗。

4. 鼓励同学们相互交流和讨论,共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四、作业评价:1. 老师将对同学们的作业进行批改,对完成出色的同学给予表扬和奖励。

2. 对于完成欠佳的同学,将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知识和能力。

3. 同学们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分享和讨论,相互学习和借鉴彼此在诗歌鉴赏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五、作业反馈:1. 同学们在完成作业后,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拍照或扫描后提交给老师,以便老师进行批改和评价。

2. 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或班级微信群等渠道,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自己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共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老师将根据同学们的作业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同学们的学习需求。

通过本次作业的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作业安排,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和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同时培养同学们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欣赏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精选篇1【案例设计】高中语文新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教师应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把语文学习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联系起来。

设计者以戴望舒《雨巷》为教材,重新认识诗歌阅读欣赏模式的构建。

采用“初读、精读、研读”(三读)的方法,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欣赏,把阅读、理解、体验、表达、延伸、拓展结合起来。

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牢固掌握教材内容,学会诗歌阅读欣赏的方法,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学习过程】【走近雨巷】1.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2.诵读课文,留心下边三个问题: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3.讨论明确:课文悟读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明确:这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知人论世戴望舒,现代派诗人。

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

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课文悟读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明确: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课文悟读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明确:我喜欢“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丁香姑娘美丽的外貌、高尚的品格,忧愁的心境。

“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明确:“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前后呼应,富有音乐感、节奏美。

明确:“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背景是黑暗的。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_1.2诗两首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_1.2诗两首

作别/西天的/云彩.
金柳------新娘
“金柳”是夕阳照 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 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 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 婀娜,好像美艳的“新 娘”,形象逼真的写出 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 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 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 柔之爱。“艳影”在诗 人“头”“荡漾”,物 我合一,情景交融。
那河畔的/金柳,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表现诗人对 理想,人生 和美好事物 的追求。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 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表面上是说姑 娘,实际上是在 说诗人自己。 他因为理想难 以实现,心情是 冷漠,凄清又惆 怅的。
冷漠,凄清,又惆怅。
不带走/一片云彩.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思考: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描述了自 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 所感,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眷恋和那如烟似 波的离情别绪。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
绘画美 建筑美 音乐美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美丽 高洁
愁怨
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 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 接天流.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李璟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点绛唇 素香丁香
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 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 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2.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

2.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知识讲解编稿:董海娜责编:王娜课前导入说到中国的新诗,就不能不提到两位诗人:一位是被称作“雨巷诗人”的戴望舒,另一位就是被称为“新诗诗魂”的徐志摩。

他们是中国新诗的重要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们的代表作品。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正确准确朗诵诗歌的节奏。

3.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的意境。

4.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知识汇总1.作者简介(1)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共青团。

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

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

1950年因病逝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2)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徐志摩到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从这一年开始,作者就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回国后,徐志摩就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

1928年开始到英、美等国游历。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空难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此外徐志摩还有戏剧、译著等。

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并追求形式的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2.写作背景。

1、再别康桥(徐志摩) (1)

1、再别康桥(徐志摩) (1)

1、《再别康桥》(徐志摩)设计者:汉沽五中王二威一、学科:语文二、课例名称:《再别康桥》三、执教教师:王二威四、课型:体验式教学课五、年级:高中一年级六、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体会意境美。

2.难点诗歌意境的营造。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所讲的内容选自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

将在高一年级上学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本单元是学习现代诗歌单元。

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体会现代新诗用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本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

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

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

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

(四)学情分析1、我教授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前几课里,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课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学生对诗的兴趣很浓,但鉴赏的方法却不会,所以讲授该诗加以训练。

2、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现代新诗作品,因为新诗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

【中学教材全解】2014年秋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

【中学教材全解】2014年秋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

课堂学习
提示: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用了“云彩”“金
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
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 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体现了一种绘画美。每节押韵,运用叠字,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体现了音乐美。讲究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四行一节,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单行 和双行错开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体现了建筑美。
课堂学习
朗 读
2.这首诗押什么韵?如何用韵? 提示:这首诗每节押韵,韵脚是: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 来、彩。用韵时,是逐节换韵,有一种音乐的 旋律美。 3.自由朗诵,配乐范读。 1.通读,注意读音、节奏。
课堂学习
研读:品诗论诗
1.康桥生活作为诗人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积淀
了诗人浓得化不开的深情。说说在此诗中你读出了诗人 的哪些情感。(可以选取你最喜欢的章节朗读,找出你
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意象或句子分析诗人熔铸其
节,可以围绕两个问题展开:①离别时为何要“轻轻的”? ②为何不向人作别而向云彩作别? 开头有意连用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 和依依惜别的情感,即使那招手的动作,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 宁静之美。 诗人离别康桥,也是告别过去的在康桥的一切,告别过去的自己。诗人 之所以选择“云彩”这个意象,是为了不惊动校园中的一切,是为了保存在 自己记忆中的旧日的一切,是为了和自己的内心、回忆对话。这种记忆是隐
藏在心头的秘密,不宜大声喧哗,只有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才能进入回忆
的氛围,融入自我陶醉的境界。因此,和云彩告别不过是一种诗化的想象。 第一节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雨巷》教案一导入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

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绍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

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

第一个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全词是: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优佳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全优设计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

【优佳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全优设计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
提示:诗中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再别康桥》
1.本诗第 2~4 节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出一幅什么 样的画面?
提示:选取了金柳、艳影、青荇、柔波、水草、清泉、 浮藻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画面。
2.开头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何表达效果?
提示: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 离开康桥时的情景,诗人不愿意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 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依依惜别;写出了诗 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
[脉络梳理]
《雨巷》 1. “丁香一样”的姑娘有怎样的形象特征?有何象征意义?
提示: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的心中,丁香是美丽、高洁、柔 弱、愁怨的象征。诗人笔下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 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花朵与 姑娘融为一体。
2 .能否将“我身旁飘过这女郎”一句中的“飘”改为 “走”字?为什么?
2.“新诗”与“自由诗” “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 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 诗、自由诗、散文诗等。它的特点是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 制,采用与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音韵,文体整齐,押韵 自由,生动活泼,便于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易 为群众所接受。
2.翻开灿若星河的古今诗词,数不胜数的当算离别诗了。 王勃壮怀高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柳永则声情哀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江淹却千帆过尽一言蔽之: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还有人捶胸顿足:扬鞭哪忍匆匆! 当今又有汪国真低吟:人生一瞬百年,哪堪去去还还。无论身 在何处,只祈如水如船。又来了席慕蓉温柔的警语:如果离别 能够勾起我们因聚在一起而引起的疏忽的细节,离别真的不好 吗?如此种种情思,真是美不胜收。涵咏不同时代不同人生的 感悟,会让你有意外的收获。

再别康桥说课稿-16

再别康桥说课稿-16

再别康桥说课稿再别康桥说课稿4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诗派”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独抒性灵柔美飘逸的风格特点。

二、说学生1、学生在前一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过程中已对“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诵读技巧。

2、高一新生对学习抱着极大的热情,对老师和同学也有新鲜感,能积极地参与讨论,课堂比较活跃。

三、说教学目标1、品析“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掌握诵读技巧: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为单元活动“诗歌朗诵比赛”做准备。

四、说重难点及突破方法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突破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进而分析、归纳。

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

突破方法:①采用比较法,通过名家朗诵、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学生的自读找出差距,细细体会提高自己的诵读技能。

②老师直接指导,我将遵循“怎样读�D�D为什么这样读”落实诵读技巧。

五、说教法和学法1、诵读法:有名家朗诵、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多种形式。

2、合作探究法:①老师根据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②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③老师点评,多肯定激励学生。

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六、说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任务:1、完成目标一:品析“三美”2、落实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导入新课(3分钟)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引起学生的好奇“诗歌也可以唱?”2、简介作者:配以热播剧《人间四月天》的剧照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

(2分钟)部分学生看过这部电视剧,即使没有看过,对其中的主要演员黄磊、周迅也比较熟悉。

这些唯美的图片更是能唤起学生对徐志摩的好奇心。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诗两首》之《雨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诗两首》之《雨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雨巷》[教学设想]《雨巷》和《再别康桥》,都是中国现代新诗的经典之作。

但高二语文教科书上只选了后者,前者仅作为课外读物,选编在《语文读本》上。

“非指示性〞教学的选文原那么是:只要是精彩的、经典的作品,就可以拿到课堂里来;而教科书里语言不雅、意韵不深的文章,那么简要地由教师介绍着上,或者干脆不上。

因此,《雨巷》这首意境朦胧、情韵悠远的好诗,准备拿到课堂里,按照“非指示性〞教学的“二不〞、“四自〞原那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笔者新一届的“非指示性〞教改尝试从本学期正式开始,这是第五次。

与前几次相比,预计学生会有更多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在同学、老师、专家的感悟与理解面前,能更自信地对待自己的观点,不会盲目趋同。

本次教学流程基本按照“非指示性〞教学的常规形式进行:教师激趣;学生初读文本,交流原初体验;再读文本,确定各自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研读欣赏;交流研读心得;提问讨论,深化阅读;教师补充提问,并介绍自己的及专家的研读心得;学生反思,肯定优点,直面不足,并提出调整对策;教师提供课外作品,让学生比较阅读;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

每人发一X16开备用纸,边读边写,将自己的感想和体验及时记录下来。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同时培养,自信、主动、合作等心理品质也一起训练。

《语文读本》上的《雨巷》,正文前面有阅读提示,不利于“非指示性〞教学,因此弃之不用,另外打印一份发给学生。

[教学流程]一.教师激趣现代文学时期,我们某某大地上开满了文学的鲜花。

徐志摩,这位才子诗人,已经向我们描述了他心中的康桥美景;今天,一位叫戴望舒的诗人,又将用浪漫的笔调、迷离的情怀,向我们描述他的雨巷故事。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诗人,走进《雨巷》,走近美丽的丁香姑娘。

二.自读两遍,说说原初体验导语:请各位放开声音,自由诵读。

〔学生自由诵读后〕请再读一遍,然后说说自己的原初体验。

先在备用纸上写一写。

〔学生写完后〕读一篇作品,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现在,请用一句话,说说你的体验与感受。

人教版2020年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ppt导学课件(含答案)

人教版2020年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ppt导学课件(含答案)
• 【提示】 相同: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 不舍、缠绵悱恻的情感。不同:首节“轻轻”,末节“悄 悄”;首节“招手”作别西天“云彩”,末节“挥袖”不 带走“云彩”。作用: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
• 7.《再别康桥》的线索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情感?
• 【提示】 全诗以作者离开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 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本诗开头连用三个“轻轻 的”,透露出难分难舍的离情;接着选择了三个最让诗人 流连的景物,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性依恋;又写 诗人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梦乡,感情达到了高潮;最后由幻 想回到了现实,显得无比依恋和惆怅。
• 因为这是我的理想,因为写文、勾勒生活是我所追求、心 之向往。所以我努力着,努力充实着自己,在文字汪洋中 小小的期盼,某一天,我是不是也可以拿着自己写下的一 本书,去怀念每一个为之奋斗的今天;所以我奋斗着,奋
• 某一天,我会努力做到和那位笔者所说的一样;某一年, 我也可以用自己的心情去诠释江南的斑驳古墙、用自己的 笔触带文字遨游在天连水碧的殿堂;用自己的故事去写一 首小诗,不需太过长,幸福在一瞬间,希望那一瞬间,可 以在我的泛黄书页中定格、并被我珍藏,永世不忘。
• 成语释义
• 招摇撞骗:撞骗,寻机骗人。假借名义,进行蒙骗欺诈。 贬义。如“两保安另辟‘致富路径’,冒充交警招摇撞 骗,被判刑一年”。
• 五彩斑斓:五彩,指青、黄、赤、白、黑五色。形容颜色 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如“山西运城现五彩斑斓的 盐湖,景色壮观秀丽”。
• 沉默寡言:沉默,不出声;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 话。如“他觉得自己演了太多沉默寡言的角色,喜剧对自 己来说是个解脱”。
• 了解背景
• 在英国留学期间,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诗人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为此,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 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 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地来到 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 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 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 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文本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文本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

第2课诗两首悠长、寂寥的江南雨巷,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轻轻地来到康桥,悄悄地离开康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言志,歌咏言”,诗歌中那朦胧的意境,悠悠地诉说着诗人的衷肠,缓缓地讲述美好的回忆。

望舒,我想对你说,是你引领我们走出“雨巷”,让我懂得了:即使身无傍依,心中也要充满希望。

志摩,我想对你说,是你带我们重回醉人的康桥,让我明白了:即使失去了美好事物,心中也要充满怀念。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1)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2)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人物。

“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

徐志摩的诗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字句清新、音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

徐志摩追求个性解放,生活理想是:爱、自由、美。

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

2.背景探寻(1)1926年,戴望舒在上海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追捕与屠杀。

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

被放出后隐居杭州。

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入了低潮。

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了大革命失败以后希望幻灭的痛苦。

在心头沉重忧郁和极度的苦闷中,诗人写下了这首抒情诗。

(2)《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高中语文 第2课《再别康桥》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2课《再别康桥》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再别康桥》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堂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对本文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诗两首其一),选自《徐志摩全集》。

从单元导语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对现代新诗进行学习,关于如何来鉴赏诗歌,单元导语也给了我们清晰的建议,即“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示意图表示)我就是在这样宏观的框架下来建构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同时,我们每一课着重讲框架中的一至两个知识点((《沁园春·长沙》意象、知人论世;《雨巷》意象、音乐美;《再别康桥》、意象、情感、“三美”),使得每课之间在教学目标上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从而更系统地完成本单元的整理教学目标——“把握新诗的艺术特征、掌握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尝试写写现代诗”。

二、【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重点字词(7个);②对“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爱、自由、美”的信仰追求)做一定的了解;③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④学会分析每节的主要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梦、夏虫、云彩”和诗人想借之表达的情感;⑤理解现代新诗“三美”的美学主张,并学会分析本诗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有感情的分层次诵读,让学生感受体验诗的意境和形象;②采用多媒体教学(精选剑桥大学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康河之美、理解诗人的康河情结;③围绕本诗,进行拓展阅读,包括《我所知道的康桥》、《偶然》、《你是人间四月天》,引导学生课下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材料;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使学生在经典诗文的学习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②使学生了解“诗意的栖居”不仅仅是一句高雅的口号,更是值得我们为之付诸实践的真理。

教学重点:①重点字词的积累;②把握“三美”的诗歌理论;③对本诗“意象—情感”进行分析;教学难点:对“三美”诗歌理论的理解。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他们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为主,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

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再别康桥》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意象选择。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设计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1、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再别康桥》(人教)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再别康桥》(人教)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关于”单独“
这里可能有一个徐志摩不能明言的真正的秘密。这首诗写于1928 年11月,刊于同年12月《新月》。1920年徐志摩在伦敦10月上旬结识 林长民、林徽因父女。徐志摩和林徽因二人“曾结伴在剑桥漫步”(据 张清平《林徽因》) 。1921年林徽因随父归国。1928年3月,林徽因与 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游历欧亚到8月归。1928年6月赴美国、英国、印 度游历(据韩石山《徐志摩传》)。徐志摩此诗,作于当年11月,当为 获悉林梁成婚之后。据此,可推断,徐志摩此诗当与林漫步剑桥有关。 为什么厅轻轻、悄悄?就是因为,过去的浪漫的回味已经不便公开了。
六、布置作业
模仿《再别康桥》,将王维的《山居秋暝》改写成一首现代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Βιβλιοθήκη 四、感受三美建筑美
1.四行一节,每一节诗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为六七 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2.首尾语意类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情势,结构严 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五、课堂总结
星辉斑斓里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 往昔动人的回忆———————— 今夕静静地迷恋
诗人默默地回味,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连夏虫都为他这种秘密的美好的记忆而沉默 了。轻轻、悄悄,不仅是诗人不愿惊动校园,也是校园的一切成全了他,让他悄悄地回忆 自己的秘密。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种悄悄的、独享也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无声是一种美 好的、幸福的音乐。
关于”单独“
“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现的第一个条件。 你要发现你的朋友的“真”,你得有与他单独的机会。你要发现你自己 的真,你得给你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你要发现一个地方(地方一样有 灵性),你也得有一个单独玩的机会。我们这一辈子,认真说,能认识 几个人?能认识几个地方?我们都是太匆忙,太没有单独的机会 。说 实话,我连我的本乡都没有什么了解。康桥我要算有相当交情的,再次 许只有新认识的翡冷翠了。呵,那些清晨,那些黄昏,我一个人发痴似 的的在康桥!绝对的单独。”

人教版高一语文 第2课 诗两首(解析版) (必修1)

人教版高一语文 第2课 诗两首(解析版) (必修1)

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青荇.(xìng)长篙.(hāo)漫溯.(sù)B.笙.箫(shēng)撑.开(chēng)哀.怨(āi)C.寂.寥(jì)彷.徨(páng)彳.亍(cì)D.凄婉.(wǎn)斑斓.(lǎn)笙箫.(xiāo)【答案】B【解析】A项,“长篙”中的“篙”应读“gāo”;C项,“彳亍”中的“彳”应读“chì”;D项,“斑斓”中的“斓”应读“l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艳影彳亍冷漠凄婉B.颓杞寂寥彷徨迷惘C.凄清惆怅榆阴浮澡D.船蒿沉淀漫溯笙箫【答案】A【解析】B项,“杞”应为“圮”;C项,“澡”应为“藻”;D项,“蒿”应为“篙”。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徐志摩死亡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B.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

C.用丁香结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的诗句。

D.《雨巷》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

【答案】A【解析】B项,最后一处逗号应改为句号;C项,应去掉引号内的句号;D项,最后一处顿号应改为逗号。

4.下列填入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组是()(1)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

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

(2)一别两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

①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②草的青,花的香,星月的光明,流水的殷勤③晚钟撼动黄昏,田野没遮拦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A.①③ B.②④C.②③ D.①④【答案】D【解析】第一句应填入的语句是按照由高到低、由实到虚的顺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
赏析现代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读诗
大家知道,诗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情感,学习诗歌时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读。

下面老师叫七位同学,每人一节把这首生诗朗读一遍,读时声音要洪亮,情感要丰富。

其余的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读这首诗歌时用什么样的语调最合适?
明确:轻柔、舒缓
是什么内容决定了要这么读?叫学生说他独处的内容。

明确:别离诗。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依依不舍之情再读这首诗。

师生齐读,正音正字。

三、讲诗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点拨: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四、知人论世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五、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附:板书设计
七节诗可以各用两字概括:
作别
金柳
内容:作者“悄悄地”走青荇
潭水
寻梦
沉默
告别
绘画美
形式:三美音乐美
建筑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