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女力”字及其相关问题
从甲骨文看中国古代女性地位
从甲骨文看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甲骨文虽然只是一种占卜文字,但它却如同一部史书,真实记载了华夏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也比较全面地记载了中国古代女性的辉煌和喜悦、厄运和悲苦,使人能从中看到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
纵观历史,女性在人类社会之初曾是风光无限,母系社会时期,女性有着绝对的权威,男人那时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这从“姓”字可以看出来。
甲骨文中的“姓”字,左边是一个“女”字,右边是一个表示草木萌芽生长的“生”,表示母系氏族社会由一个女性所繁衍的后代。
上古时期,个人以及氏族的姓都源自女性血缘,如“姜、姬、嬴、姚”等古老的姓。
夏王朝开始,社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经济形势逐渐让位于以农耕、畜牧为主的经济形式,氏族、部落的结构逐渐消亡,男性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华夏民族由王权母系制向王权父系制转变。
比如“娶”字,甲骨文字形为左边一个女,右边靠上一只手,意思即是抓住了一个女子。
但“娶”的本字为“取”,“娶”是后起字,本义是军战取耳,引申为凡用武力抢夺之词,“娶”反映的是抢婚的旧俗。
父系氏族早期,男人们因为地位提高,就想把女性从娘家娶到自己家来,而女性又想维持自己的权威,双方相持不下,于是出现了抢婚。
女性的这时的权威虽然遭到了破坏,但也并不甘心,还有各种反抗行为,男人于是就想法让女人安定下来,甲骨文中的“妥”字就很生动地反映了这个情节。
甲骨文中的“妥”字形是下面一个女,上面一只手按住女的头,目的是使之安定。
女人最终顺从,这从“委”字可以看出来。
甲骨文的“委”字为一边一个女子,一边一个禾字,是说女子像禾谷垂穗一样委屈随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母系氏族被父系宗族所替代。
母系被替代之后,只好向男性妥协,从此,女性也就踏上了一条顺从、被奴隶的不归之路,而且愈演愈烈。
“女”字在甲骨文中作跪状,也就表明了女人只能顺服、曲从男人,女和奴几乎是同义词。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女性地位由尊到卑的过程在甲骨文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通过对这些甲骨文的分析和考证进一步验证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兴衰历程。
甲骨文中“女”部字研究
甲骨文中“女”部字研究内容提要:甲骨文字为中华名族灿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要提高全民族之科学文化水平,甲骨学为不可忽视的学科。
而研究甲骨文中的“女”部字,又有其所特有价值,经过人类社会的母系时代,“女”部字作为当时女性的代表,是否在文字的创造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却正是我们所感兴趣的,希望通过研究,能增补前人建树。
本文主要通过对商王室中的部分女性所代表的“女”部字进行研究,发现了很多商王朝时的包括祭祀、纳贡、生育等方面的习俗。
并对照如今这些“女”部字的作用,找出同异。
关键字:女部字分类祭祀生育纳贡引言:女。
公认为表意字。
象侧立俯首敛手曲膝形,表示女子温柔顺从之意。
甲骨文中写作。
本文从商代王室中的女性入手,对“女”部字进行研究。
商王室中的女性在商代社会是一个不小的阶层,人数众多,地位显赫,对商王室有重大影响。
认识和辨别了解代表她们的一类字,对了解、研究商代的世系和社会性质,对研究卜辞的断代分期都极为重要。
从卜辞来看,商代王室的女性,主要是妣和母;与商王室关系最密切的女性则是帚(婦)。
由于卜辞中妣和母的含义比后代笼统,所以同名者多。
又由于断代研究至今尚未取得更理想的成果②,所以对于同名者的辨识还相当困难,甚至还有不少的妣和母根本不清楚是谁的配偶。
帚(婦)在商代人数多,位高权重。
但是妇和商王室到底是什么关系?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身份?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结论。
由于存在着种种问题,所以我们只好比较客观地依据卜辞所反映地现象。
1.妣:匕,或写作。
构形不明。
甲骨文用作祖妣字,则为借音字。
匕与后世之妣为古今字,但词义有别。
后代的妣,指已去世的母亲,如成语“如丧考妣”的意思是“好像死了父母一样”。
甲骨文的(匕,即妣)则是对各代祖母辈的通称,即对自己的父辈的,祖辈的,乃至再上几代的祖母皆称作妣。
从横向的关系来看,不管是亲生的或是叔伯关系的祖母也都称之为妣。
卜辞“妣”的这种含义,显然是相当笼统的。
由于各代皆有妣,而各代的妣均以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名,因此必然会有相当多的称谓,而所指又并非同一人。
女旁汉字字形的变化
汉字中以女旁构形的字由来以久。
根据高明《古文字类编》记载在甲骨文中就已有女旁汉字40多个。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始设女部,收字258个(后段玉裁增一个,如把散见于它部的统计在内还要多出几个)。
而据《汉语大字典》统计共有女部汉字956个,其中包括繁体,古文,异体字257个,这比《说文》整整多出三倍。
这说明由古到今,女旁汉字一直随着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而且在部分字字形和字义上也有所体现。
本文将着重讨论部分女旁汉字在字形和字义上的改变,并以此为契机探讨社会文化的变革。
一、女旁汉字字形的变化女旁汉字字形的变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非女旁汉字演变为女旁汉字;二是由女旁汉字演变为非女旁汉字。
下面试以几个典型的汉字来说明这两个现象。
㈠由非女旁汉字演变为女旁汉字1、“”到“奴”变化古文“奴”是从人从女即“”,是奴兼指男女奴隶。
原始社会的奴隶主要来源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由此得来的奴隶固然有男有女,所以最初的字形则是“”字,这也是与当时的社会相符的。
在甲骨文中“奴”字写作“”,这是个会意字左边是个“女”字,右边是一只大手(又),表示抓住一个人。
在奴隶社会,奴隶有三个来源:一是氏族后期用女儿作欠债的抵押即所谓的奴婢,二是战争中的俘虏,三是本族的犯罪者。
《说文》对“奴”的解释为:“奴,奴、婢,皆古罪人《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藁。
”郑玄注:“今之奴婢,古之罪人也。
……奴,从坐而没入县官者,男女同各。
”可见“奴”字的字义并没有多大变化,都是兼指男女,但字形却发生了变化,其实正是社会意识发生变化的反映。
正如恩格斯所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
”“奴”字的出现正表现了当时女子社会地位日趋低下,完全成了受蹂躏侮辱的对象。
2、“惏”与“婪”,“”与“嫌”的更替“婪”,义为“贪”,徐锴认为“女性贪”,故从女。
她们——浅析甲骨文中“女”部的女性形象
她们——浅析甲骨文中“女”部的女性形象她们——浅析甲骨文中“女”部的女性形象内容提要:在甲骨的断片里,她们是三千多年前的大地的女儿,以一种古典的姿势停留在甲骨之上,在不同的情境里,或是演绎着母性的力量与美感,或是折射出审美的取向、社会关系的变迁和思维的差异。
本文将循着这个轨迹,以“女”部作为字根始发点,选摘一些与女性相关的甲骨文字,分析它们的字形特征,心怀感恩与敬畏地展开一次对于古代祖先们的想象和揣度。
[关键词] 甲骨文女部女性审美取向女权旁落两性关系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现存四千多种文字中使用时间最长、应用人口最多,并且是始终延续不断的文字。
早在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上,就留下了先民所刻写的符号,这些符号被认为是对文字的一种探索和创造。
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甲骨文中,汉字已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和严密的文字体系。
作为最悠久的象形文字系统,甲骨文通过笔画的描摹、概括和引申,传达着先民的宇宙观、世界观、自然观和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现象的理解和表达。
也许我们一刻也不能离开现时的世界,而把目光孤独地投向几千年前的甲骨之上,因为在这些甲骨的刻痕里,蕴藏着如同DNA 一样的生命密码,它们或浅或深地游弋在时光世代堆积涌动的河流里,这是一条历史的长河,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河,从古至今,奔腾不息。
在这条长河的璀璨浪花之中,采撷一朵,也许就有着一部长篇的历史。
历史的起端,总是神的形象,他们用无穷的创造力,引领人与万物进入皇皇巨著。
继而,男人与女人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神便将形象隐于这部巨著的背后,接受仪式的膜拜与供奉,并且泛化为更高层级的主宰世界的自然神力。
文字便是沟通人与神,与最广阔世界的神力的工具。
放眼世界,历史上所诞生过的最早的文字,都是图画性极强的,而且它们无一例外被最早应用于政治和宗教领域。
在人的世界里,男人和女人都镌刻了自己的形象,释放着肢体、形态、表情和思维的意象的光芒。
本文试图阐述的内容,正来自于这些最初的形象。
甲骨文中的力作文话题
甲骨文中的力作文话题“力”这个字,咱们天天见,也天天用,可你有没有想过,在古老的甲骨文中,“力”字长啥样,又有着怎样特别的含义呢?甲骨文中的“力”字,形状就像一把原始的耒耜。
耒耜是啥?就是古代用来耕地的一种农具,有点像现在的锄头。
想象一下,在遥远的古代,咱们的祖先们赤着脚,踩在松软的土地上,手里紧紧握着耒耜,费力地刨着地。
那时候可没有现代化的机器,一切都得靠人力。
他们的额头布满汗珠,顺着脸颊不停地滚落,滴在脚下的土地里。
每一次挥动耒耜,都需要用尽全身的力气,那肌肉紧绷的样子,仿佛能让人听到他们粗重的喘息声。
我曾经在博物馆里看到过一件仿制的耒耜,它的木柄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刃部也有不少磨损的痕迹。
看着它,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的时代。
我能看到农民们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弯着腰,一下又一下地翻着地,那股子认真劲儿,就好像这片土地是他们最珍贵的宝贝。
在那个时候,“力”代表的就是人们与大自然搏斗的勇气和力量。
为了能有一口饭吃,为了能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拼尽全力。
播种的季节,他们要用力把种子撒进土地;收获的季节,他们又要用力把沉甸甸的庄稼收割回家。
这其中的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再看看咱们现在的生活,虽然科技发达了,很多事情都不需要我们像古人那样纯粹靠体力去完成,但“力”的意义依然重要。
比如说,我们学习的时候,需要有努力的“力”;工作的时候,需要有拼搏的“力”;追求梦想的时候,更需要有坚持不懈的“力”。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之前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那可真是费了老大的“力”了。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书,晚上还要做一堆练习题,眼睛都快熬成熊猫眼了。
有时候累得真想放弃,可一想到自己的目标,就又咬咬牙坚持下去。
那段时间,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人,不停地转啊转。
不过,当最终拿到好成绩的时候,那种成就感,让我觉得之前付出的所有“力”都是值得的。
其实,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力”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力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寓意
力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寓意力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汉字,它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时期。
在甲骨文中,力字的形状比较简单,由两个横杠组成,形似现代汉字中的“乄”。
随着时间的推移,力字的形状逐渐演变。
在金文阶段,力字的上方增加了一个小的横杠,形成了现代汉字中的“丂”。
这个小横杠的出现,使得力字的形状更加丰满,也更加有力量感。
到了隶书时期,力字的形状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隶书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阶段,它的字形更加规范和工整。
在隶书中,力字的上方增加了一个竖杠,形成了现代汉字中的“力”。
从隶书时期开始,力字的形状基本定型,并且在后来的楷书、行书等字体中保持了稳定。
现代汉字中的力字就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并且在形状上保留了一些古代汉字的特点。
力字作为一个汉字,具有丰富的寓意。
首先,力字代表了力量、能力和努力。
力量是人们实现目标、克服困难的重要资源,它能够驱动人们前进,战胜困难。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需要发挥自身的力量,才能取得成功。
力字还代表了权力、影响力和控制力。
在社会中,力量常常与权力紧密相关。
拥有力量的人可以影响和控制他人,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力量的正确运用可以带来秩序和稳定,但也可能导致滥用和不公平。
力字还具有积极向上的寓意。
力量可以改变现状,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只有发挥自身的力量,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力量也是激励人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潜能,使他们变得更加强大和有成就。
力字的演变过程展示了汉字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传递了丰富的寓意。
力量是人们战胜困难、实现目标的关键要素,它可以带来力量、权力和影响力,同时也是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人们不断进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和运用力量,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女力”释读,兼论妇女在商朝的地位
“女力”释读,兼论妇女在商朝的地位
“女力”,左边一个女,右边一个力,这个字经常在甲骨文中出现,常常与“娩”、“毓”、“孕”等字连用。
那么这个字读什么呢?
关于“女力”,郭沫若最早在《殷契粹编》第1233片的考释中解读为:“女力”乃妿省,读为嘉,此言妇好有孕,将分娩,卜其吉凶也。
胡厚宣也认为“女力”读嘉,他说:言“不女力隹女”,知殷人盖以生女为不女力,生男为女力。
他认为“女力”就是“妿”,读作嘉,并认为是生育男孩的专字,反映着商朝重男轻女的观念。
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詹鄞(yin,读银)鑫在《卜辞殷代医药卫生考》中认为“女力”读作理,表示分娩的顺利。
刘海琴在《甲骨文“女力”字及其相关问题》中把“女力”读作“力”。
本文倾向于郭沫若、胡厚宣的解读,读为“嘉”。
甲骨卜辞“戊午卜,小臣不其女力”,来自《乙》826,就是武丁在卜问“小臣是不是生小孩?”
这里也说明了商朝的妇女也可以当小臣,妇女担任了国家要职。
其实商朝已经进入了父系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在男子之下,但是商朝还是保存一定的母系社会的遗迹,妇女享有一些特殊的权利。
书说甲骨文(五)
书说甲⾻⽂(五)书说甲⾻⽂(五)1、⼥A、象形⽂字,甲⾻⽂“⼥”字若柔顺交臂跪坐之⼥⼦形象。
上古社会,男主⼒,⼥主顺,⽅得琴瑟和鸣。
楚⽂则简化笔画造型,仅遗其意。
B、《说⽂·⼥部》云:⼥,妇⼈也。
象形。
C、凡从⼥取义之字皆与妇⼥、美好、顺从有关,如奶、奴、妆、妇、婿等。
2、乡A、会意⽂字,乡(鄉)从⼆⼈张⼝相对,中有皀(盛满⾷物之器),会⼆⼈相向对⾷之意。
引申义:以酒款待;朝向;将要;应声;出⽣地等。
鄉与卿甲⾻⽂中同⼀字源。
B、《说⽂·⾢部》云:鄉,国离⾢,民所封也。
从⾢,皀声。
此处为引申义。
甲⾻⽂后⾦⽂等部分篆书字形有讹误,成⼆⾢相对,失本义。
《说⽂》以讹传讹。
今之篆刻字典皆从⾦⽂或《说⽂》,误者众矣。
楚⽂基本保留甲⾻⽂原形原义,应属正传。
C、凡从乡取义之字,皆与对⾷等义有关,如曏、嚮、饗(飨)等。
3、⽴A、指事⽂字,甲⾻⽂“⽴”从⼤(表⽰⼈形),从⼀(表⽰地),以指⼈站地不动之意。
引申义为:竖起;建⽴;存在;帝王即位;⽴刻等。
B、《说⽂·⽴部》云:⽴,住也。
从⼤,⽴⼀之上。
楚⽂更有艺术化倾向,下部以两横表⽰地之厚也;上⾯部分既若⼈之站⽴,⼜如建筑物等。
C、凡从⽴取义之字,皆有站⽴不动有关,如竌、竐、竘、竫等。
4、光A、象形⽂字,甲⾻⽂“光”指古代先民内修⼊静时头部发光之现象。
亦释从⽕,从⼈,会光明之意,则属会意⽂字。
本义指光明,引申为:风光;时光;光滑;裸露;完;尽等。
B、《说⽂·⽕部》云:光,明也。
从⽕在⼈上,光明意也。
此释牵强,吾以为不妥。
楚⽂下部若盘坐之⼈,颇有⼊静之态,上有光环,实为⼈体光之⾃然现象。
C、凡光取义之字皆与光明有关,如恍、晃等。
2016年11⽉15⽇撰于格⾥⼭居申伟。
12 甲骨文有关“力”字的猜想
12 甲骨文有关“力”字的猜想奈何目录一关于“爪”字 (1)A 关于“叉”字 (2)二关于“采”字 (3)三关于“左”字 (5)A 从“乍”说起 (6)B 关于“斫”字 (8)四关于“乇”字 (8)五关于“力”字 (9)A 关于“妿”字 (11)B 关于“劦”与“麗”字 (11)一关于“爪”字甲骨文“爪”字与表示手的“又”有许多相同,在应用中有“手”的意思。
以下是甲骨文“爪”字图形的临摹:“爪”和“又”的概念有许多共同之处,都表述“抓住、持有”的意思。
但是“又”多一些“持有”的意思,而“爪”多一些“抓住”的意思。
“又”隐含的意义比较多,比如“又”除了表述“手持、操作”的意思外,还表述“右”“佑”等等意思。
而“爪”主要是表述“抓”住的意思,也引申为“手”的意思。
以下是甲骨文“又”字图形的典型式样:从以上甲骨文“又”字图形典型式样的第一幅,可以看出“又”字的图形描绘了手指和手臂。
从图形上看,不仅有“张开手指抓持”的描绘,而且有“挥舞手臂击打”的意思。
“又”字后来演绎成表述“再和重复”的副词。
而甲骨文“爪”字图形,主要是夸张的描绘了长长的手指,强调抓住的意思。
“爪”的概念实际涵盖了所有动物包括人的(手)爪。
“爪”的名词概念“爪子”,和动词概念“抓”,都混合在甲骨文“爪”字这一个图形中,给使用带来不便。
于是篆文时期人们在“爪”字图形的旁边加画“手”图形,造“抓”字,分离“爪”中“抓”的概念。
此后“爪”的基本意思,就限于手指范围。
人们用近似于zhua的发音称呼“爪”,可能是来源于“甲”。
“甲”的概念可能来源于,表达人们身上厚实坚硬的附着物“介”。
“爪”与手“又”最重要的特征区别,在于“爪”有像“附着在人们身上厚实坚硬的‘介’”一样厚实的指“甲”。
所以人们可能用与称呼“甲”近似的发音zhua,称呼具有指甲特征的“爪”。
A 关于“叉”字“叉”可能是由“爪”衍伸出来的。
甲骨文“叉”字图形,就是在甲骨文“爪”字图形表示手指的部位,加画了几小点。
说文解字“力”有几个意思
说文解字“力”有几个意思“力量”之“力”,甲骨文作、等形,其造字本义,《说文》曰:“筋也。
象人筋之形。
”“象人筋之形”的说法显然是不对的,倒不是说、这样的形体与“人筋”不像,而是说从古文字构形系统来看,它应该是一种农具。
后面的讨论,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释“力”曰:“象原始农具之耒形。
殆以耒耕作需有力,故引申为气力之力。
”裘锡圭则对此说有所修正:“'力’是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点种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发土工具,字形里短划象踏脚的横木……从形制上看,力、耜是一系由木棒式原始农具发展而来,耒则由树杈做的原始农具发展而来。
”(《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载《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力”的这种本义在甲骨文中可用动词,表以耒耜一类农具翻土耕作之义:“贞勿于壶力。
”(《甲骨文合集》40764)这是贞问是不是在“壶”地运用“力”耕作。
“力”充当表意的偏旁,则表现了它农具之义,近年来,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争”字()“象两人共享一'力’(耜)发土之形……就是'耕’的本字,'耕’则是'争’的后起形声字”(贾文《说甲骨文“争”——古代的“耦耕”》,《中国历史文物》 2005年第3期)。
然而,甲骨文的“力”在卜辞中还有另一种用法:“癸巳卜,力。
不力。
”这是卜问这个叫“”的妇会不会生个男孩,而这个“力”的意思,就是“生男”。
“力”的这种用法,在甲骨文中更多写作在“力”上加了一个“女”旁的,隶定作“”:“甲申卜,,贞[帚(妇)]好冥。
王佥曰:其隹丁冥,。
其隹庚冥。
引吉。
三旬一日甲寅冥。
不,隹女。
”(《甲骨文合集》14002)这段卜辞是说,妇好即将临盆,殷王为之占卜,是生男还是生女,看了卜兆后,殷王预测妇好会在干支“丁”或“庚”那天生,而且是“”,就是生男,大吉。
但是结果未如殷王所愿,妇好在三旬零一天后的“甲寅”那天生了,却是“不”,生了个女孩。
因为有“不,隹女”这个辞例的限定,“”的“生男”的意义无可置疑。
甲骨文中的结绳符号(二):要、安、威中的女都非女人,而是借据
甲骨文中的结绳符号(二):要、安、威中的女都非女人,而是借据接着看列表的第三行。
甲骨文女的主体结构是卩字符,卩的字源是结绳之右绳,女的字源也是,即女也是结绳文字。
结绳之右绳是借款凭证,也相当于现代的债券,当然这也是人类历史中最早的信用凭证、金融产品。
因此,结绳之右绳具备滋生利息的能力,具备生的能力。
女人也具备生的能力,不过生的是孩子。
甲骨文造字者正是凭借在都具备生的能力这一点,借用结绳之右绳的符号,去指代女人。
同时,在下面我们还会看到,孩子之“子”与“巳”的甲骨文字形相同,其字源也是结绳之右绳,是右绳滋生的利息、子息。
也就是说,“子”的原始义项是利息、子钱。
孩子之义则是第二义,引申义。
“要”金文字形为双手下面一个女,现代的学者,就会“望文生形”地认为,要的字源含义就是对女人的要。
如果真是这样,当初的造字者未免太猥琐了一些。
实际上,“要”中的女不是女人,而是结绳之右绳,其字源含义是手拿着右绳,即拿着借据去要账。
要的原初义项就是要账。
同时,也可以指代结绳、要约。
《说文解字》所保存的要的shi字形,为双手持糸,而糸则是更形象的结绳符号。
下面还会谈到这一点,糸字符也是一个重要的结绳符号。
“姜”的甲骨字形与现代汉字相同,也是上羊下女。
我有一位朋友姓姜,她也在研究甲骨文,但是遗憾的是,她以甲骨文为象形文字,以甲骨文女就是对女人的象形,对一个跪坐的女人的象形。
于是她自称牧羊女,即她将姜字解读成牧羊的女人。
事实上,与要字一样,姜字中的女,不是女人,也是结绳之右绳,代表积蓄。
右绳是代表借据,而借出的资产则是右方的积蓄。
“蓄”字中的玄与糸一样,也是结绳,这里是指结绳之右绳。
姜中的女也是积蓄之意,姜字的含义,就以羊为积蓄,为资产。
显然这是游牧文化的典型特征。
农业文化以粮食为积蓄。
甲骨文“安”的字形与现代字形也是一样的,宝盖头下一个女。
现代的人的解读是,家里有女人就是安。
如果是这样,造字者就是仅仅站在丈夫的角度来造字的,这位造字者未免太狭隘了。
从甲骨文中的几个字看商代女性
从甲骨文中的几个字看商代女性甲骨文记载了华夏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等,也记载了中国古代女性的无限风采,并且用文字符号颂扬了母性的伟大光辉。
父系氏族社会的到来导致女性权威地位的急剧下降,直至落到社会的底层,成为男性的附庸,但对女性美德的赞扬仍溢于言表。
标签:甲骨文字女性社会地位在上古社会里,女性的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女性是伟大的,她是人类之母,如无女性,人类将无以生也无法繁衍发展。
纵观历史,女性在人类社会之初总是风光无限,独领风骚。
母系氏族时期,女性有着绝对的权威,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男人那时只是社会的附庸,只是传宗接代和劳动的工具。
然而,人类进入父系氏族时期,妇女在社会生话中的主导地位渐渐丧失,由受人尊敬、居于领导地位的“女神”变成处于依附地位的“女婢”。
这一切,在甲骨文文字中表露无遗。
一、从“姓”“氏”的由来看女性的地位今天说的姓和氏,大家都觉得是一回事。
其实,在我国上古时期,姓和氏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中国历史上早就有姓氏了。
顾炎武《日知录》:“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
”中国最早的姓有:黄帝,姬姓;炎帝,姜姓;少皋,嬴姓等等。
也有不少姓是从女旁而构,如姬、姜、姒、妫、嬴等,这些姓的来源都与母系氏族有着直接的关系。
姓,起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最初某姓乃是某一母系集团的共同标记。
根据古书记载,中国上古曾经历过知母不知父的时代。
《商君书·开塞》:“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庄子·盗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
”在知母不知父的时代,唯母亲与子女间的关系较为确定和可靠,因而人们就按母系确定人的血缘身份,划分社会成员和集团归属,这就是母系氏族。
而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氏族都必须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氏族的称呼,这就是“姓”。
甲骨文新解:享、受、力、男
甲⾻⽂新解:享、受、⼒、男前⽂我们解读了甲⾻⽂的“史、吏”两字,字形结构上两者⾮常相似,意思也基本相同,所表⽰的都是管理⼈员的意思,只是管理的内容略有不同。
今天我们就再解读⼏个在字形结构上⽐较相近的甲⾻⽂汉字。
汉字:享甲⾻⽂“享”字(两种写法):第⼀种写法。
从字形结构上看甲⾻⽂的“享”字为上⾯⼀个甲⾻⽂的“今”字,下⾯是⼀个竖着的长⽅形⼝字形,再下⾯是⼀个横着的长⽅形⼝字形。
那么,这两个长⽅形的⼝字形表⽰的是什么意思呢?由于甲⾻⽂“今”字的意思是开卯⼝的意思,那么,其下的两个长⽅形的⼝字形就⼀定是卯⼝的意思了。
再看两个长⽅形的⼝字形,都⾮常的规则和端正,所以甲⾻⽂“享”字的意思就是开出端正规则的卯⼝就是⼀种很受⽤或满⾜的感觉。
第⼆种写法。
与第⼀种写法基本相同,就是在中间的长⽅形⼝字形内加了两条短横线,由长⽅形的⼝字形变成了数据的表⽰形式。
甲⾻⽂“享”字第⼆种写法的意思是将数据置⼊到端正规则的卯⼝中是⼀件很受⽤和满⾜的事情。
甲⾻⽂“享”字的造字本意:享,开出规则端正的卯⼝是⼀种很受⽤和满⾜的感觉。
汉字:受甲⾻⽂“受”字:甲⾻⽂“受”字的字形结构⾮常简单,就是两只⼿中间⼀个甲⾻⽂的“⾈”字。
甲⾻⽂的“⾈”字我们在之前的甲⾻⽂新解中做过更正式解读,其不是⽔中⼩⾈的意思,⽽是将数据固定在绳上的意思,所以甲⾻⽂“受”字的意思就是将数据固定在绳上的意思。
由于在将数据固定在绳上之前,先要在绳上开卯⼝,⽽开卯⼝就要⽤⼒压迫绳⼦才能开出卯⼝,因此甲⾻⽂“受”字的意思就是绳⼦要受到⼀定⼒度的挤压才能开出卯⼝,也才能将数据置⼊到卯⼝之中。
甲⾻⽂“受”字的造字本意:受,就是绳⼦受⼒才能开出卯⼝的意思。
汉字:⼒甲⾻⽂“⼒”字(两种写法):甲⾻⽂“⼒”字虽然有两种写法,但由于两种写法完全⼀样,所以我们只需要将两种写法作⼀次解读即可。
在上⾯我们刚刚解读过的甲⾻⽂“受”字中我们说过,要想开出卯⼝就必须⽤⼒挤压绳⼦,⽽这个⼒就是我们现在解读的甲⾻⽂“⼒”字。
力字的演变过程
力字的演变过程力字是中国汉字中的一个,其意义包括力量、努力、实力等。
本文将介绍力字的演变过程,包括其起源、发展、变化以及现代用法。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力字的演变过程》,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力字的演变过程》篇1一、起源力字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当时的力字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上面是一个“刀”字,下面是一个“力”字。
这个“力”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示用手拿着刀具,用力砍东西的意思。
二、发展随着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力字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周代,力字的写法变成了一个“田”字和一个“力”字组成的样子。
这个“田”字表示的是农田,表示用力耕种农田的意思。
在秦代,力字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变成了一个“手”字和一个“力”字组成的样子。
这个“手”字表示的是手部动作,与“力”字结合在一起,表示用手用力的意思。
三、变化在汉代,力字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隶书的书写中,力字的“手”部分被简化成了一个“乀”字,同时“力”部分也被简化成了一个“?”字。
这个新的力字写法在唐代变得更加流行,一直沿用到现代。
四、现代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力字有多种用法。
它可以表示力量、力气、实力等含义。
比如,“他很有力气”、“这个公司实力雄厚”等。
此外,力字还可以用作姓氏。
《力字的演变过程》篇2力字是一个汉字,它的演变过程可以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方面来分析。
1. 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最早的书体之一,力字在甲骨文中的形状像是一个人手持器械的样子,表示用力的意思。
2. 金文:金文是古代铜器上的文字,力字在金文中的形状与甲骨文相似,但加了一些修饰性的符号,比如加点、加横等。
3. 小篆:小篆是秦朝统一文字后的标准字体,力字在小篆中的形状比金文简化了一些,但仍然保留了人的形象,只是手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4. 隶书:隶书是汉朝通行的字体,力字在隶书中的形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的形象已经不再明显,而是变成了一个由横竖撇捺组成的方形。
力字的甲骨文演变过程
力字的甲骨文演变过程“力”字,看似简单,但其甲骨文的演变过程却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和趣味呢!咱先瞧瞧甲骨文里的“力”,它呀,就像一个人在用力地干活儿,弯着胳膊,仿佛正使着劲儿呢。
你想想看,这不就像是咱老祖宗在描述一个人努力干活的样子嘛!那时候的人们,用这样形象的符号来表示“力”,是不是特别有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力”字慢慢发生着变化。
它的形状逐渐变得更加规整,线条也更加简洁。
但不管怎么变,那股子用力的感觉始终都在。
这就好像我们的生活,虽然时代在不断进步,很多东西都变了,但有些本质的东西却一直都在那儿,比如说努力奋斗的精神。
你看啊,这“力”字就像是一个小小的窗口,让我们能窥见古人的智慧和生活。
他们用这样一个简单的符号,传递出了对力量、努力的理解和重视。
这不就跟我们现在一样嘛,不管做什么事儿,都需要用力去争取,用力去拼搏。
再想想,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哪一处不需要“力”呢?学习需要努力吧,工作需要用力吧,就连追求自己的梦想也得全力以赴呀!这“力”字就像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进取。
而且啊,“力”字还让我想到了团结的力量。
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大家齐心协力,那力量可就大了去了。
就像拔河比赛,大家一起用力,才能赢得比赛呀!这不也是“力”字的一种体现嘛。
哎呀,这“力”字的甲骨文演变过程,真的是太神奇了!它从古老的时代一路走来,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它让我们明白,力量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只要我们有信念,有决心,就能发挥出无穷的力量。
总之呢,“力”字虽然简单,但其背后的意义却深远而重大。
它让我们懂得了努力的价值,团结的力量,还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所以啊,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这小小的“力”字,要从它身上汲取力量,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呀!你说是不是呢?。
每日一字力
每日一字力
説文解字
力,筋也。
象人筋之形。
治功曰力,能圉大災。
凡力之屬皆从力。
字源解说
“力”与“手”同源。
力,甲骨文像向下伸展的手臂,是右手(即“又”)的变形。
有的甲骨文写作“又”。
造字本义:强壮有劲的手臂。
古人的手臂,由于大量的日常手工劳动而强壮有劲,造字者遂以强壮有劲的手臂代表无形的力量。
有力的男子为,有力的女子为。
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突出了手指的形象。
有的金文将甲骨文的手臂写成弯曲形状。
篆文竖写,淡化了手形。
隶书对篆文字形作了较大变形,手臂形象消失。
字形演变
商· 殷墟甲骨文
商· 殷墟甲骨文
商· 殷墟甲骨文
汉· 史晨前后碑
元· 赵孟頫· 六体千字文
汉· 钟繇· 荐季直表
汉· 钟繇· 力命表
唐· 颜真卿· 白书告身
明· 黄道周· 自书诗卷
晋· 王羲之· 金刚经
晋· 王羲之· 集王字圣教序
唐· 孙过庭· 书谱
唐· 怀素· 自叙帖
明· 王铎· 临淳化阁帖-临王羲之体。
力字的字形来历
力字的字形来历第一篇:力字的字形来历字形来历“力”是个象形字。
“力”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① 有学者认为:力颇像古代的犁形,上部为犁把,下部为耕地的犁头,古代称为“耒耜(lěisì)”。
耕田要用力,所以“力”字就用为“力量”之“力”。
② 有学者认为:力是手连臂的象形,手和臂加起来表示有力量。
③ 有学者认为:力像“人筋之形”。
《说文》:“力、筋也。
象人筋之形。
”筋下曰:肉之力也。
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
第二篇:字的来历水字的来历:象形文。
水字在甲古文中是三条波浪。
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
“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
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
在文明的早期,人们开始探讨世界各种事物的组成或者分类,水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古代西方提出的四元素说中就有水;佛教中的四大也有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中水代表了所有的液体,以及具有流动、润湿、阴柔性质的事物。
马字的来历:象形字。
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
“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
请看“马”字的演化图。
王字的来历:中国人很早就对“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认识,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现了“王”字,而且使用的频率很高。
王”字原是一把斧头的轮廓。
那时的大斧是两面双刃的,显示了它的无所不能。
于是它的斧口部分,就形成了“王”字上下部分的两横,斧柄则形成“王”字中部的一横。
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王”就成为古代隶书和今天楷书时的样子。
“王”字的原义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开路的工具,也是征战杀戮的兵器,谁掌握大斧.谁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谁就是“王”,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为权力的象征的原因。
王字三横一竖,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管的”王”的不二学说。
李字的来历:根据古资料显示,李姓是嬴(ying)姓颛顼(zhuan xu)的后裔,先为理姓(大理石的理)。
商朝末年因避难逃至今河南,在河南鹿邑(yi)县定居。
为了感激逃难时有木子(一种木本植物的果实)充饥及躲避殷纣王的追缉,改为李姓。
关于女字的研究报告来历史怎么写200字作文
关于女字的研究报告来历史怎么写200字作文
我认为隶书“女”宇的像形,是一个人抱胸脆坐,肩负着长辈和几女两头挑的扁担。
甲骨文中女字的形态如断头的蛇,这也印证了夏娃私欲引诱犯罪而为了推脫自已的罪在神面前说谎说蛇引诱地犯罪的。
甲骨文女字来源于甲骨文龙字,甲骨文龙字是蛇被砸头的形态,也是说谎犯罪女人被惩罚的形态。
(甲骨密码)
女:女人,母后。
女,甲骨文像一个屈膝跪坐的人娴静地交叠着双手。
有的甲骨文头部位置加一横,表示发簪。
有的甲骨文在臂弯位置加两点表示乳房,写成”母”或”每"。
本义指女人,能生育、哺乳的人类中雌性。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严重变形,以致”人”消失,”手形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甲申卜, 贞:妇好娩, ?王 曰:其唯丁娩, ?其唯庚娩,引吉?三旬又一日甲
寅娩,不 ,唯女。
甲申卜, 贞:妇好娩,不其 ?三旬又一日甲寅娩,允不 ,唯女。
(《合》14002 正)
[27]王占曰:其唯甲娩, ?其唯…有祟?
(《合》14022 反)
[28]丁卯卜, 贞:妇妌娩, ?
王 曰:其唯戊娩,不吉?其唯甲亦[不]吉。旬又二…妇…
位置。而“ ”,《甲骨文合集》中仅存[10]一例,从其用于“某某娩”之后,可知也
是卜问分娩情况的。(需要说明的是:此例中分娩的主体为“小臣”而非妇某,吴孙权
先生已于《“贞 卜辞”再探讨》(《厦门大学学报》1996 年第 3 期,第 129—135 页)
一文中证明了小臣性别的可男可女,从而排除了疑问。)由此看来, 、 、 处于相
同的卜辞环境,应该处在相同的意义范畴中,即有关生育的状况。
不难发现,“ ”、“ ”为最主要的两种字形。它们专用于生育卜辞中,并且字
形从女或从子,与其他几个有关生育的字有共同之处。例如:表示分娩的“娩”与“ ”,
表示妊娠怀孕的“媰”与“ ”,表示乳子的“ ”与“ ”。可见与生育相关的专字
多有从女从子两种写法,因而“ ”与“ ”不可能为假借字,而应该是关于分娩情
王 曰:其唯戊娩,不吉?其…女
(《合补》4031 正反)
5
由上列辞例可见,在[15]—[18]有关怀孕有子的卜辞中,人们关心的是 、 、吉、
不 ;在[19]—[23]有关毓的卜辞中, 与不 、 、吉、大吉相对出现,特别是[22]、
[23]及其后的[28],贞问是否“ ”,而占辞中则径用“大吉”、“吉”、“不吉”作答;
甲骨文“ ”字及其相关问题
劉海琴
[摘要] 甲骨文中常与“娩”、“毓”、“孕”等生育字连用的“ ”字,自郭沫若、胡厚宣以来一贯
认为是“妿”省,读为“嘉”,是生育男孩的专字,与重男轻女观念有关。但是,甲骨文中“ ”
的异体字形“ ”、“ ”等的存在证明了“ ”只能读“力”声;由音近义通原则推究,“ ”应
该是表示生产的顺利无碍;并且,从卜辞环境看,“ ”也应属于平安顺利之类的意思,胡氏等对
生育的毓(育)作 ;嘉作‘力’(合二二三二二等),与宾组作‘ ’,子组作‘ ’
不同,……”虽然黄氏仍释“ ”为嘉,但显然他是将“力”和“ ”一样看成是与 “ ”互为异体的。[9]
关于“力”,有三版甲骨值得注意。其一为《合》22099 版(上辞[13]即其中一段),
其中有大量的诸如“ ”、“ ”、“ ”、“妇石”等是否“力”的占卜,并且还出现了
总之,如上所述,“力”的辞例环境赋予其成为“ ”之异体的可能,但已知条件 尚未成熟、充分。如果“力”确实为“ ”的异体,则由力— — — ,更能确定 “ ”读“力”声;不过,无此证据,由“ ”、“ ”、“ ”三字形也足以证明“ ” 的以“力”为声。
二、因声求义 由以上分析可知, 、 、 都从“力”得声。“力”古音属职部来纽,为入声韵。 古音与它相同的有如:朸,《说文》:“木之理也。”阞,《说文》:“地理也。”泐,《说文》: “水之理也。”《周礼·考工记》“石有时以泐”郑司农注:“谓石解散也。”朱骏声《说 文通训定声》按:“石必以理解。”可见,所谓“木理”、“水理”、“地理”,取其以“理” 解之意,“意思是说它们顺着天然纹理而坼裂,毫不勉强障碍”,[11]都存在“顺利”之 意。 与其相应的属阴声韵的之部来纽字,如理,《说文》:“治玉也。”朱骏声按:“顺玉 之纹而剖析之。”《广雅·释诂一》“理,顺也”,又《说文》“顺,理也”,则“理”与 “顺”可以互训。同属此音的漦,《说文》:“顺流也。”釐,《诗·周颂·臣工》“王釐 尔城”郑玄笺:“理也。”勑,《广雅·释诂二》:“顺也。”勅,《广雅·释诂二》:“理也。” 可见,它们都有“理”、“顺”的意思。 此外,属阳声韵的蒸部来纽字“绫”,《释名·释采帛》:“绫,凌也,其文望之如 冰凌之理也。”这和“木理”、“水理”、“地理”等相通,也具有“顺天然之纹理”义。 根据“阴阳对转”规律,职部来纽、之部来纽、蒸部来纽字声近义通,并且,上 述各与“力”古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在意义上也确实均有顺其天然的含义。那么,从 “力”得声的“ ”、“ ”、“ ”的本义自然也应和“顺利”有关;又因其用于生育 字“毓”、“娩”之后,则“表示生子如瓜熟蒂落而毫不困难”。[12]
在卜辞中相对频繁的出现使“力”不可能只是残字,并且《合补》411 片所载几乎与[12]
相同的辞例,释文中仍写作“丑卜,妇 力?八月”,[8]这就形成了自相矛盾。可见,
《合补》也注意到了“力”与“ ”用法的相似,但二者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黄天树先生在《妇女卜辞》中有这样一段话:“(妇女卜辞)用字习惯有如下特点:……
… 曰:吉,在三月。
(《合》38244)
[24]丁酉卜,賓贞:妇好娩, ?
王 曰:其唯甲娩,有祟有…
(《合》13996)
[25]壬寅卜, 贞:妇…娩, ?王 曰:其唯…申娩,吉? ?其唯甲寅娩,不吉? 唯
女?
壬寅卜, 贞:妇好娩,不其 ?王 曰:丮,不 ?其 ?不吉?于 若兹乃 。
(《合》14001 正)
卜辞:
[1]贞:妇婐娩,不其 ?
贞:妇婐娩, ?
(《合》991 正)
[2]妇婐不其 ?
(《合》1773 正)
[3]贞:妇娕 ?
(《合》14064)
[4]贞:今五月…好毓…其 ?
(《合》14123)
1
[5]庚辰卜, 贞:克女 …毓…
(《合》21786)
[6]庚戌卜,我贞:妇鼓 ?
(《合》21787)
[19]戊午卜,争… 娩 ?王…曰毓三…妇 娩, ?
… 曰:毓… ?
(《合》14021 正反)
[20]贞:子母其毓,不 ?
(《合》14125)
[21]…毓, ?
(《合》17053)
[22]辛酉王卜,贞:… (毓), ?
王 曰:大吉…九月遘祖辛
(《合》38243)
[23]…辰王卜,在 … (毓), ?
在[24]—[28]有关“娩”的卜辞中,反复卜问是否“ ”,占辞中相对应答为“有祟”、
吉、 、 、引吉、不吉。可见,“ ”是与吉、引吉、 、 、有祟、大吉等处于同
一意义范畴的词。其中, 、吉、大吉、引吉为一类, 、 、有祟为另一类。前一类
中,“吉”表示美善、嘉祥,“大吉”更进一层,“引吉”就是“长吉”[13]。这三个词都
所言‘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
载弄之瓦’及韩非子所言‘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之重男轻女之观念,实自殷代
即已有之。”[2]总的来说,这种解释即释“ ”为“妿”省,读作“嘉”,并以为是生育
男孩的专字,反映着殷代的重男轻女观念。但是甲骨文中存在着的“ ”的其他异体
义相近的形旁互为通用”之“人、女形旁通用例”中举从人例既有从“ ”也有从“ ”,
[5]可见他是认为这两个形旁一定程度上可以共同隶定为“人”的。所以,由 —— —
— 也可证明 之与 旁相通。如此,则 —— —— 互为异体字,字形相异但形符
表义功能可通,意义均属于表生育状况的范围,至于字音,则均应读如“力”。
“辛酉卜, 求有生”一辞,“求有生”与“力”同见于一版,且此版上除此之外仅存
祭祀卜辞,很难说“妇某力”与“求有生”无关。也许释“力”为“ ”的异体,则
一个是求怀孕生子,一个是占分娩状况,最为恰当。
其二是《合补》6914 版,此版即《合》22247 与 22510 的缀合,其中存在这样几
条卜辞:癸丑卜,贞:子亡 ?∕贞:妇多力, ?/癸亥卜,妇姼亡 ?/辛囗卜,乎 爰妇姼乳。这里的“力”,释文中也作为“ ”的缺刻字。[10]很明显,这是在关心子及
卜辞的释读有误。“ ”的背后,其实是先民难产的记录,这在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中均有材料可
相互印证。
[关键词] 娩
异体字 重男轻女 难产
甲骨文“ ”字,郭沫若先生最早于《殷契粹编》第 1233 片考释中如此释读:“ 乃妿省,读为嘉,此言妇好有孕,将分娩,卜其吉凶也。”[1]胡厚宣先生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推断:“言‘不 隹女’,知殷人盖以生女为不 ,生男为 。而《小雅·斯干》
(《存》1·1443)
从这些辞例中“力”所处位置看,它和“ ”、“ ”“ ”有着惊人的相似,似乎也与
它们互为异体字。《甲骨文合集补编》(以下此书简称《 合补》)6558 版为上辞[12]
所在 22370 片与《京人》3166 片的缀合,对[12],释文中径写作“丁丑卜,妇 ? 八月。”但在按语中则认为“力”是“ 字缺刻”[7],而非异体或其他。不过,“妇某力”
字形及“ ”的卜辞环境对此提出了质疑,而与此相关的辞例内容又与之产生了抵牾。
詹鄞鑫先生于《卜辞殷代医药卫生考》一文中,从异体字形出发,用声训法另释“ ”
“读音同‘理’,表示分娩的顺利”,[3]独辟了蹊径。本文即于詹文基础上试进一步解决
以上疑问,以探讨“ ”的原本音义及其内涵。
一、由形探音
在卜辞中,“ ”可确定的异体字形有二: 、 ,隶定作“ ”、“ ”。试看下列
[15]囗亥卜, 贞,王曰:有孕, ? 扶曰: 。
(《合》21071)
[16]丙申卜, 贞:妇好娠,弗氐妇 ?
贞:妇娠,其氐妇 ?
(《合》10136 正)
[17]丁酉卜,賓贞:妇好有受生?
王 曰:吉?其有受生,受…?
(《合》13925 正反)
[18]丙午卜,贞:效丁人 不 ?
在丁家,有子。
(《合》3096)
因而,结合以上异体字分析可知,“ ”、“ ”、“ ”也只可能是分别从女、从子、
从卩,力声。
除此之外,卜辞中还有一个“力”字,其辞例如下:
[11] 力?
(《合》2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