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原及解释
甲骨文的名词解释
![甲骨文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a8c66c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62.png)
甲骨文的名词解释
甲骨文是一种古代文字,在汉字文字出现之前已有2000多年的
历史。
它是用木簋、乙簋写成的,记录着古代诸多历史文字的内容。
甲骨文的字体都是弯曲的,有一定的规律。
甲骨文分为三类,即楔形文字、甲头式文字,以及准字体文字(海通文字)。
楔形文字的
字体大多比较粗糙,多出现在中国的中原和西部。
甲头式文字的字体有两种,一种是宋体文字,字形中多有不规则的折线,多记录了当时朝代的相关信息;另一种是小篆,多用于记录祭祀或是其他宗教信仰的内容。
而准字体文字(海通文字)是古代最为普及的一种文字,用笔直的线条来表示。
甲骨文的主要意义,在于能够记录历史,它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古人思想、习惯和行为的重要历史资料。
甲骨文也是中国古代文字研究的基本资料,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古人的语言,也为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依据。
甲骨文通过几千年的发达,历史文献中渐渐多出了不少诸如辞书,史书,小说,诗词等新形式的文献,为古代社会提供了完整的文字文献体系。
甲骨文的识读也有了新的发展,如今科学家们能够通过甲骨文来分析古代文化,思想,学术,宗教,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事件,以及古代历史学研究的关系。
甲骨文的解读也有了新的技术,比如光谱分析,计算机技术等,以更快的速度来研究历史文献的内容,同时也使古文字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古人留下的文字文献出新的洞见和新的利用价值,
对于了解古代文明更加深入。
甲骨文不仅是古代文明的见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通过甲骨文,人们能够认识到古代文明的发展和辉煌。
因此,甲骨文是古代文字文化继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文字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我们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甲骨文的来历和演变过程
![甲骨文的来历和演变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aa7b8b6ea45177232f60a25d.png)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
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
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
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
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
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
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
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
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
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
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
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
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甲骨文简介】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
汉字的祖先甲骨文
![汉字的祖先甲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20ae65f5335a8102d22017.png)
汉字的祖先甲骨文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在文字出现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错。
可是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有些语言不能用形象表达了。
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开始创造一些仅代表发音的符号来记录这些语言。
中国人却选择了另外一种解决办法:会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表音字,如“阿”,没有任何意义,只表示一个音节;通假字,如“说-悦”;开始出现于汉字中。
提及汉语,免不了令人联想到同样占文化课很大分量的英语。
同时,我们也想了很多。
学习一种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这种语言思考,就想用母语思考一样。
但是,最能发挥个人思想创造性的还是母语,更何况要学好“外语”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
古罗马人并不因为羡慕希腊文明,而改用希腊语——尽管两种语言十分接近。
阿拉伯人同样要把拉丁文、希腊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腊文。
同样,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
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更进一步地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并加以普及。
甲骨文字的来源及其形成路线探索朱彦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内容提要:殷墟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
在它之前,文字的发展已经有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
郑州发现的商代早期甲骨契刻文字,就是殷墟甲骨文字的前身。
根据文献记载,商族可能最早创造并使用了契刻文字。
从山东地区发现的与早期文字有关的大量资料来看,商族人很可能是受了东夷人文字符号的影响,结合占卜文化而创造了甲骨文字系统。
关键词:甲骨文字来源形成一、甲骨文字的成熟性及其发展线索甲骨文字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甲骨文字是目前我们所有见到的最早的系统汉字。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203257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ad.png)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出现于商代,刻写在龟甲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也用于记事。
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它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
青铜器铭文:青铜钟鼎和石鼓上刻的古文字,始于夏商,是商代使用的正常文字。
它们与甲骨文并列使用,具有繁简俗体的特点。
大篆:西周晚期,汉字发展为大篆。
大篆有两个特点:线描和规范。
粗细不均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字体结构趋于工整,逐渐脱离了画面的本来形状,为方块字奠定了基础。
小篆:秦始皇统一后,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
小篆是在秦国原有的文字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字体基本上是呈长方形的方块字,整齐美观,十分和谐。
隶书:秦统一后,篆书不好写。
为了简单易写,隶书被广泛使用。
隶书是用点、横、扫、波浪结构代替篆书的线条结构的字体。
楷书:楷书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
楷书在发明当时被称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为今天的“楷书”。
草书:草书的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
草书满足了书写快捷和书写者抒发胸臆、寄情笔端的需要,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
行书:是介于现代草和楷书之间的字体。
它始于楷书出现之后,兴盛于魏晋,流行于两晋。
文笔流畅,文笔灵活。
据说它是汉代的刘德盛发明的,它仍然是我们今天日常书写中使用的字体。
扩展资料汉字的起源1、仓颉造字说传说仓颉是一个神,他有着奇怪的外表和一张看起来像有文字的画的脸,所以仓颉复制了他的形象并创造了文字。
2、结绳记事说在一些部落中,为了记录和传承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要事件,用粗细不同的绳子形成不同距离的绳结,绳结有大有小。
每一个结,距离,绳子的粗细都表达了不同的含义,由专人按照一定的规律记录下来,代代相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单词逐渐从结的符号中衍生出来。
甲骨文字源及解释
![甲骨文字源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22f712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9.png)
甲骨文字源及解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殷商时期流行的一种文字系统,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得名。
甲骨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左右。
甲骨文字的发现并研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甲骨文字的源流及其解释。
甲骨文字的发现和研究主要得益于中国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甲骨学的奠基人——石珏。
石珏在20世纪初,发现了商代时期的殷墟遗址,并从中出土了大量的带有甲骨文字的祭品。
这些甲骨文字被认为是殷墟遗址的祭品记录,对研究商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价值。
甲骨文字中的文字形态多种多样,包括象形文字、指事文字、会意文字、形声文字等。
这些文字都是通过结合图形和数字的方式,来表达一定含义的符号系统。
由于甲骨文字的年代比较古老,因此并不像后来的汉字那样规范和简化,造成了识别和解读的困难。
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解译工作,现今人们已经可以比较准确地解读甲骨文字所表达的内容。
甲骨文字的解释主要涉及到祭品记录、预言、征兵、天文、历法等方面。
祭品记录是最为常见的形式。
殷墟出土的许多甲骨上都刻有祭品的数量、种类、时间等内容。
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商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情况。
预言是另一种常见的形式,商代的人们相信通过卜卦、占卜等方式可以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这些内容也被刻在甲骨上。
征兵是殷商时期经常发生的事件,各种各样的战斗、征战、俘虏等内容也会在甲骨上得到记录。
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也会有所涉及。
通过对甲骨文字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殷商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甲骨文字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还原出商代社会的真实面貌,也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甲骨文字中的文字形态和意义,后来都成为了后代汉字的组成部分,甚至有些甲骨文字本身直接演变为今天汉字的一部分。
甲骨文字的源流及解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名词解释甲骨文
![历史名词解释甲骨文](https://img.taocdn.com/s3/m/55944f8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d.png)
历史名词解释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中国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所使用的一种古代文字。
这种文字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的
殷墟,因此也被称为殷墟文字。
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
于占卜和记录祭祀仪式的内容。
这些龟甲和兽骨上刻有的文字被认
为是中国文字的最早形式之一。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的发现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的研究
不仅为中国文字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研究商代社会的政治
制度、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甲骨文的解读对
于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的文字学、
历史学、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甲骨文的解读主要依靠对文字的形体、结构和内容的分析,同
时也需要借助于其他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印证。
随着对甲骨文研
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深入,对甲骨文的解读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文明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视野。
总的来说,甲
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重要形式,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古
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课汉字的演变(甲骨文)
![第二课汉字的演变(甲骨文)](https://img.taocdn.com/s3/m/80508928e2bd960590c677c7.png)
甲骨文的内容
唐兰将卜辞内容分为叙事、命辞、占辞、验辞 四个部分: 叙事:是记录占卜的时间和占卜人的名字 命辞:是占卜人贞问的事情 占辞:是卜兆所示对所问事情的成败和吉凶 验辞:是记载应验和结果。
甲骨文的内容
前辞:戊子卜,殻贞。 命辞:帝及四月令雨? 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 占辞:王占曰:丁雨,不叀 辛。 验辞:旬丁酉,允雨。 纪数字:一 二 三 亖
甲骨文的内容
罗振玉关于甲骨文的研究涉及如下的内容类别: 1,都城;2,王名和人名;3,地名;4,字 体;5,占卜;6,文字;7,礼仪;8,占卜 法。郭沫若《卜辞通纂》适用甲骨文研究中国 商代社会和文化的门类有:1,干支;2,数字; 3,世系;4,天象;5,食货;6,征伐;7, 略游;8,杂纂。
甲骨文的内容
甲骨文的发现
解放前,研究甲骨文者首推“四堂”:罗雪堂 (振玉)导乎先路,王观堂(国维)继以考史,董 彦堂(作宾)区其时代,郭鼎堂(沫若)发其辞例。 解放后,则以徐中舒、于省吾、胡厚宣诸老卓 有成就。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单字总数约4000个,其中约l/3可以认 识,不认识的字大多是人名、族名、地名等。 它们分别刻在约近16万片甲骨上 。 《商周考古》说:“据统计,甲骨文中能认识 和能隶定为汉字者共1732字,未知和未能隶 定的单字共2549字,另有合文371字,总共单 字4000多个)
甲骨文名称 商字从辛,本义为有刻度的量器,如“商量”、 “漏下三商”等。《说文》:商,从外知內也。 从㕯,章省聲。 章,樂竟爲一章。从音从十。十,數之終也。
甲骨文的发现
(王懿荣1844—1900) 天垠阁王氏甲骨拓片录
甲骨文的发现
罗振常《洹洛访古游记》云:“此地埋藏龟甲,前三十余 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数骨片, 随土翻起,视之,上有刻画,且有作殷色者,不知为何物。 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见稍奇之物,随即其处 掘之,往往得铜器、古泉、古镜,得善价。是人得骨,以 为异,乃更深掘,又得多数,姑取藏之,然无过问者。其 极大胛骨,近代无此兽类,土人因目之为龙骨,携以视药 铺。药物中固无龙骨、龙齿,今世无龙,每以古骨充之, 不论人畜。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才 得数钱。骨之坚者,或又购以刻物。乡人农暇,随地发掘, 所得甚夥,捡大者售之。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削之而 售。其小块及字不易去者,悉以填枯井。”
甲骨文的发展与演变
![甲骨文的发展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c25fbe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5.png)
甲骨文的发展与演变
此外,甲骨文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甲骨文的字形独特、线条硬朗、结构平 衡,展现出古代中国人文化审美的精髓。甲骨文中的图案和符号多来源于自然界,包括动 物、植物、天象等,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 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在现代得到了重视。相关机构和专家致力于甲骨文的保护、研究和传承 工作。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甲骨文得以保存和展示于世人,同时也方便了研究人员的 使用和交流。此外,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展览和教育推广活动也为甲骨文的传承起到了重 要的推动作用 6.甲骨文的现代应用和保护工作
甲骨文的发展与演变
THANKS
NEXT
甲骨文的发展与演变
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也为甲骨文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比如,高分辨率扫描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 可用于对甲骨文的图案和符号进行精准捕捉和展示,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和分析甲骨文的 细节。同时,碳十四测年技术被应用于古代甲骨文的年代确定,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准确的时间线索 5.甲骨文的文化意义和传承 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深远的传承价值。首先,甲骨文 记录了商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是研究古代中国社会制度、经济、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依据。 通过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社会的政治体制、宗教信仰、祭祀活动、农耕和手工业的发展等 各个方面的情况 其次,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后世的文字演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甲骨文的字形和结 构直接影响了后来汉字的演变和形态,对于研究汉字起源和字形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甲骨文的发展与演变
甲骨文虽然源于古代,但其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首先,甲骨文在学术研究中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甲骨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学科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此外,甲骨文的研究对于解读 古代文献、出土文物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辅甲骨文的发展与演变
教材 甲骨文字(内容清晰)
![教材 甲骨文字(内容清晰)](https://img.taocdn.com/s3/m/ebb4642d960590c69fc3762f.png)
甲骨文到底写了些什么?殷墟是出土甲骨文的地方,殷墟作为商王朝后期的都邑长达273年。
商朝的人不像今天我们一样把它叫殷墟,而把它叫大邑商。
大邑,很大,“邑”是表示村落,大邑商就如同今天我们喊首都北京。
在殷墟地底下埋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但是最令人忘不了的有三项,一项是甲骨文,一项是青铜器,还有一项据说是让考古学家魂牵梦绕且痴迷的妇人,妇好。
我们先讲第一节,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没有文字,我们就没有文化的传承,就没有科学知识的积累等等。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的原生文明,主要说的就是文字的发明。
比如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还有古印度的文字,这就是所谓的四大文明。
有人说世界几大文明,只有中国文明没有中断,其实说的就是文字。
以甲骨文为核心的中国文明,虽然它没有两河流域的文字那么早,没有古埃及文明那么早,但它真的是延绵不断、一脉相承传下来了,这就是中国文明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2015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向全国发布了一个公告,公告什么内容?悬赏。
谁来认识一个甲骨文字,从零开始认识,那么可以获得国家的10万块钱奖励。
如果谁能够重新释读一个甲骨文字,可以获一个博士学位,当然这里指的是今天,为什么?因为甲骨文里头比较好释读的文字,早就被破译了,留到今天破译的都是很难的文字。
为什么甲骨文让大家这样感兴趣?当然,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甲骨文?所谓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有这们一个故事:据说,甲骨文是清朝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的。
有一天王懿荣突然得病了,他差人去北京的一个药店买药,这个人买回来一堆中药,中药里有很多碎骨片,由于王懿荣是个金石学家,认识大篆小篆,他拿出来一看,上面有刻的痕迹,仔细辨认这些刻在骨头上或者龟甲上的字后,发现自己没见过,但是跟大篆很像,就隐隐约约觉得这个东西是过去的文字,很可能非常早。
根据他的古文字的知识,认为这个字的字体是早于过去所说的小篆,甚至是青铜器铭文。
饮食有关的甲骨文和解释
![饮食有关的甲骨文和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ce4c64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69.png)
饮食有关的甲骨文和解释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而与饮食有关的甲骨文有许多,以下为你列举一些与饮食有关的甲骨文及其解释,仅供参考:
1. 豆:甲骨文的“豆”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高脚杯,用于盛放食物。
在古代,豆是人们常用的餐具之一。
2. 皿:甲骨文的“皿”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个大盘,用于盛放食物。
在古代,皿是人们常用的餐具之一。
3. 簋:甲骨文的“簋”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个大碗,用于盛放谷物。
在古代,簋是祭祀和宴飨时用的礼器之一。
4. 鼎:甲骨文的“鼎”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个大锅,用于煮食物。
在古代,鼎是重要的炊具和礼器,用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
5. 酒:甲骨文的“酒”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酒坛子。
在古代,酒是一种重要的饮品,常用于祭祀和宴飨等活动。
6. 肉:甲骨文的“肉”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块肉。
在古代,肉是人们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7. 鱼:甲骨文的“鱼”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条鱼。
在古代,鱼是人们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以上是一些与饮食有关的甲骨文及其解释。
通过这些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
汉字起源演变
![汉字起源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e89a45b4028915f814dc249.png)
汉字起源演变汉字的演变及造字原理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从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产生至今,汉字字体发展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
古文字阶段可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个阶段。
今文字阶段可以分为隶书、草书、楷书等几个阶段。
汉字字体演变史:1、甲骨文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图画特征明显,由于是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的,因此笔画比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
4、小篆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作为整理汉字的基础,省改大篆的笔划和结构,使之更加简易、规范,从而使原来纷繁复杂的汉字字体统一起来,有了共同的标准,这种统一的字体就是小篆。
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千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
小篆的主要特点:笔画、结构简易规范,字体、字形高度统一。
5、隶书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
秦代的一些下层办事人员,为了省时、快速,在抄写东西时不完全按照小篆的笔画、结构书写汉字,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字体。
因为这种字体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
在秦代,隶书只对小篆起辅助作用,正式场合仍然要用小篆。
到了汉代,隶书终于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汉字字体,并取代了小篆成为通用字体。
隶书的主要特点: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笔画讲究波势挑法;结构匀称、棱角分明,字形扁方,整齐美观;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
所以说,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草书草书是汉代为提高书写速度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
甲骨文字典(更新至1120)
![甲骨文字典(更新至1120)](https://img.taocdn.com/s3/m/d4d90e0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c.png)
甲骨文字典(更新至1120)本字典以郭店楚简《老子》一文中的文字先后顺序为呈现逻辑,研述甲骨文至简体字的文字衍化顺序,期待于其过程中体味老子思想的本质和精华。
需要指出的是,对甲骨文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升华的过程,故本字典也将不断鼎故革新,在否定之否定中扬弃和进步。
1、絕絕——人以刀断丝。
郭店楚简原字如下:字形流变过程:《说文解字》:絕,断絲也。
,古文絶。
象不连体,絶二丝。
絶字像丝线不连贯的形体,是切断了两束丝线。
甲骨文时期形为两缕丝线中间各加一短横,表示将丝线割成两段,字形如“刀断丝”,比较直观,罗列如下:金文时期更为直观的在两组丝线之间加一把刀,示意以刀断丝;篆文时期则形成了“丝+刀+人”的组合,表示人以刀断丝,絶字由三部分构成的字形基本定型,小篆时期该字的表现形式中,有的加入“人”字。
如下图,左边字右下角符号为“人”,右边字则无“人”。
后该字不断演化和简化,成今日“绝”字,为“丝+刀+人”组合。
2、智智——以口传授经验。
郭店楚简原字如下:字形流变过程:甲骨文时期形为“干+口+矢”三符号组合,意思为以“口”谈论和传授作战(或者狩猎)经验。
其中“干”字存在争议,有学者解释为“盾牌”,有学者解释为“箭靶”,均有可解。
如“干”为盾,“矢”为箭或矛,可理解为以口传授攻防之智慧;如“干”为箭靶,矢为箭,可理解为传授如何正中靶心的智慧,因射箭时绝不能瞄准靶心射出,而需要根据风速和目标远近调整角度,这是需要技巧传授的技艺。
如下图:金文时期字形承袭甲骨文形态,有些金文在甲骨文形态基础上在下部添加了“曰”,“智”字就逐步替代了“知”字,代表传授经验和教授智慧。
简帛时期字形基本为上下结构,沿袭金文字形的同时,对“口”字有微调。
将简帛中已发现的“智”字列举如下:3、弃弃——双手将装着婴幼儿的箕筐推出,意为抛弃。
郭店楚简原字如下:字形流变过程:甲骨文时期形为“孩子+箕筐+双手”三符号的组合,为子,代表幼婴儿;为其,即箕筐;为双手。
甲骨文及甲骨学概述
![甲骨文及甲骨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836333da32d7375a4178026.png)
解开甲骨神秘,书写汉字传奇李发提纲一、什么是甲骨文 (2)一、什么是甲骨文 (2)二、甲骨文的发现与著录 (6)(一)早期发现与流传 (6)(二)科学发掘与著录 (8)三、甲骨文的研究 (9)(一)反映甲骨学研究的成果 (9)(二)代表学者 (11)(三)当下甲骨学重镇 (13)四、甲骨文释读举例 (13)五、结语:甲骨文发现和研究的意义 (17)2013年4月5日一、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占卜文字,它主要存在于我国公元前14~前11世纪前后的商代后期阶段。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古的成熟文字。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或兽骨占卜吉凶,过后把与其相关内容在甲骨上记录下来,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出土于今河南省安阳小屯村附近,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这里,此后近三百年,这里一直是商朝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甲骨文自1899年被发现以来,在百余年间,甲骨文的出土数量已达十四万片以上,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据统计共有3700余个,已识的字公认有1370个。
二、甲骨文的发现与著录中国古文明辉煌灿烂,5000年的历史资料主要是用文字记录,其数量之多,浩如烟海,汗牛充栋。
《二十四史》系统记载了我国各朝各代的历史,但甲骨、甲骨文、甲骨刻辞、龟甲兽骨文字等名词皆不见于这些史料。
这是为什么呢?《礼记·曲礼》:“龟策敝(意为弃)则埋。
”郑玄注:“不欲人亵之也,不知鬼神之所为。
”即占卜使用后,有意埋藏,因此甲骨得以保存下来。
直到3000年后的清末。
(一)早期发现与流传周灭商之后,殷都安阳废置,后成墓地,直到明代才成为村落(小屯村)。
清末小屯村一带农民耕地、打井、开沟渠或取土时,往往挖出古代遗物。
但他们没有文化,没有关于古器物的知识,视珍贵的青铜器为“废器”、“废铜”,如著名的“司母戊方鼎”,被挖出后曾作为喂马的马槽。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d42d517bf46527d3240ce0d5.png)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
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
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
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
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
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
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
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
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
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2、发现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
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
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
甲骨文字解释
![甲骨文字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11313b9360cba1aa811daca.png)
说文解字话甲骨(本页面制作中)“:字从二(上)从”““””“““””字象串玉之形。
横划代表玉竖划(或作“””“王即玉,“”””““”“”““””“““”““、““““””“””许说不确,断甲骨文折字所从形即断木。
许慎乃据篆书折字(”“”“”“象手持辰除草之形。
辰即蚌镰,当时的农具,用蜃壳做成。
“““南昌谓犬善逐兔,亦声。
甲骨文从草,南楚之间谓之莽。
古籍中用如草字,有时草莽连文。
又有作者,隶作少。
小和少古本一字,卜辞中有时通用无别,有时又有区别,说明甲骨文中小少甲骨文分字从刀在儿中。
《说文》:字象以支柱支撑屋顶之房舍,卜辞中商王自称“余一人。
字中之示之,后来则统一用杜字作为公畜之通称。
字中之乃雌性畜之形府。
与牡字一样,母畜之通称。
字象圈取其四周币也。
”卜辞中的牢是专门圈养以供祭祀之用的牛羊。
、人,后来为了字形的整齐方正,把口子安在门内。
即,以手开门谓之,同。
又作咸字从戍从口。
《说文》:甲骨文戍(一种兵器。
或云咸乃喊之初文。
卜辞用为人名,咸亦称咸戊,典籍中作巫咸,咸是殷之元各字从父(倒止)从(或多穴居。
甲骨文以象之。
落于内,表示从外面回来。
甲骨文出字作中外出之意。
杨树达《卜辞求义》:,当释各,亦足有所至之形。
为来格之格本字,隶作单。
象狩猎所用工具,故狩之初文从作、“西单”、“南单,皆地名。
象桑树形,象采桑之筐。
隶作。
之本义当为采桑,卜辞借亡义,如不众前字从止从行凡声。
《说文》:从止在舟上。
”此说不确。
甲骨文从凡不从舟,从止从行会前进之义,凡是其声符。
登字从从豆或又从象高脚盘。
字从从。
隶作或谓.(),出人头地也甲骨逆字从(,从.声.关西曰迎."字金文又从作从豚省豚省即豕,猪也.从止于兽后甲骨文得字从具从又或又从从声. ,古文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集传>>:"景行,大道也."正象四通八达之道路.甲骨文字从行从四止等字形字从从虫之或作.既 .甲骨文字作字从止从可隶作>>字之初文.",足械手为,械足为械手足皆为甲骨文象桎梏之字作 .作, 许书误分为二.字象编管之乐器之字应既象人寝于竹席之上.字. 上部之头上有,象用双手把陷阱中的人搭救上来只是双手移了位从是从坑中往上拉人,承字是从下把人升举起来字从四手共抬一隶作出土的大抬盘,长>>:"从从同所变当作鬲. 乃 ,..甲骨文有一字作字从又从象即从象双手捧草木以会树之意>>:",种也."金文,石鼓文又从土, 后讹作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