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书院碑记文章

合集下载

始自甘泉,盛于曰璐(上)

始自甘泉,盛于曰璐(上)

始自甘泉,盛于曰璐(上)关于清代扬州书院的状况,柳诒徵在《江苏书院志初稿》中称:“两淮盐商利甲天下,书院膏火资焉,故扬州之书院,与江宁省会相颉颃,其著名者有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省内外人士咸得肄业焉。

”看来正是盐业的发达,使得扬州的书院颇为兴盛,其繁荣程度可与省会南京相媲美。

从古至今,盐业一直属于专卖品,而扬州的地理位置乃是处于运河入江口,故成为了盐品的集散地。

为此,清政府在扬州设立了两淮巡盐察院署和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两个机构。

而管理巡盐察院署的巡盐御史有很多情况都可以直接奏报给皇帝。

正是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得扬州经济极其发达。

有些盐商富而好礼,会捐出一些款项来建造和修复书院,扬州的梅花书院就属于这种情况。

朱军编著的《扬州书院和藏书家史话》一书中称:“梅花书院是扬州古老书院之一,在今扬州市广储门外左卫街官房,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国内唯一专课举人的书院,也是扬州唯一尚存的书院。

现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梅花书院的开办与明代心学家湛若水有直接的关系,湛若水曾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后来还担任过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

正是因为他的任职经历,使得其师陈白沙的学说得以广泛传播。

明嘉靖六年,当时湛若水正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一职,他在赴京考绩时路过扬州,扬州当地的一些学人在扬州广储门外给他建了一处讲学之所。

《鸿雪因缘图记》中所收梅花书院图对于这件事,吕柟在《甘泉行窝记》中有如下简述:“甘泉行窝者,今少宰甘泉先生增城湛公所过之地也。

嘉靖丁亥,先生以大司成考绩北上,道出维扬,其门人不期而至者五十人,居一日,秉贽而谒者又几十人。

先生乐之,有至止之意焉。

车且起,有葛涧者请立会友约,后来者益众。

涧乃谋选地于城东一里,承甘泉山之脉,创行窝焉。

曰:‘此可以裒同志之士,讲先生之道也。

’扬故有甘泉山,蜀冈诸阜咸发脉焉。

高二三十丈,望五十里。

其巅有泉,甚冽,曰甘泉,与先生之号不约而同,行窝正当其结聚处,此所以名也,遂匾于门,柟所书也。

文昌楼孝廉会文堂碑记

文昌楼孝廉会文堂碑记

• 就其左为使者临 莅时所暂息,其 右即名状元厅, 使与试者皆观感 而兴起焉。计捐 廉四千余金,用 犹不足,则洪君 之父恒裕又佽办 二千金,其费六 千余缗,凡三月 告成。
把左边建设成使者到来 时临时休息的地方,右 边是状元厅,使得参加 考试的士人看到此而倍 感鼓舞。建设费用预计 四千余金,后来资金不 足,洪莹父亲洪恒裕又 帮助筹集了两千金,共 计花费六千余,历时三 个多月完工。
文昌楼孝廉会文堂碑记
zxxk
• 书院之设,所以佐 设立书院,其目的是为了辅助郡 郡县学校,为国家 育人才也。维扬为 县学校,为国家培育人才。维扬 东南人文林薮,其 是东南人文荟萃之地,其下辖有 巡差使者所辖则有 安定、梅花、乐仪三个书院。我 安定、梅花、乐仪 于嘉庆戊辰秋天(1808)奉命到 三书院。余以嘉庆 扬州处理政务,工作之余,召见 戊辰秋奉命莅扬, 各院生员并对其进行考核,然后 政事之暇,进诸生 评定优劣,奖赏成绩优异者,以 而校试之。既第其 激励他们学习。随着生员的增加, 甲乙,复优加奖赉, 对他们的食宿标准也相应予以提 以激劝之。既乃增 广旧额,益加月给 高。每到授课之时,我都要亲自 为膏火资。每课期 去查看,每日看到生员以文学修 必亲莅,竟日见诸 养和高尚德行来互相鼓励。 生以文行相勖。
书院”的匾额。
学科网
• 虽由岭得名,实 取宋广平独步之 祠,王沂公和羹 之语,期学者之 由名状元至贤宰 相也。兹洪君既 已崛兴,斯名为 不负矣。余因欲 广其舍为孝廉会 文之所,相院后 尚有隙地,遂创 构文昌楼五楹, 每月集多士校艺 于此,
该书院虽由梅花岭而得名, 但实际上取材大唐丞相宋广 平、宋朝名状元王沂公的人 生经历,期望后学者由名状 元走向贤宰相之路。现在洪 莹已经是状元,声名鹊起, 实在是没有辜负先贤的期望 啊。我想把该书院场地扩充 开来使其成为孝廉进行文学 交流的地方,查看后院尚有 空地,于是着手构建五间文 昌楼,每月召集许多士子在 此切磋文艺,者听到此消蜂拥而至,逐渐 达到了一百余人。

九成宫甘泉碑文原版碑刻米字格(全)

九成宫甘泉碑文原版碑刻米字格(全)

九成宫甘泉碑文原版碑刻米字格(全)
九成宫甘泉碑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西府乡九成宫内,是明代中晚期著名碑刻之一。

它是一块豪华的石碑,高约1.62米,宽0.95米。

甘泉碑是由一位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兼政治家罗贯中题写于明代万历年间。

该碑是为了纪念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思宗在位时经过九成宫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而立。

甘泉碑的题字采用了米字格结构,整体呈现出简洁、有力的书法风格。

甘泉碑的内容主要描述了这次胜利发生的过程。

碑文中记载了明思宗在位时所进行的军事行动,他亲自带领军队前往九成宫,最终在这里取得了重大胜利。

碑文详细描绘了战斗的过程,表达对明朝的爱国情怀以及对明思宗的赞美之词。

甘泉碑除了内容丰富、书法精湛外,还展现了明代时期的建筑和宫廷文化。

整个碑刻雕工精细,线条流畅,堪称艺术的杰作。

碑文用古朴、工整的楷书书写,字体工整,笔画有力,充分展示了书法家罗贯中的才华和技艺。

九成宫甘泉碑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明思宗的战功,也展示了明代时期的政治和文化风貌。

同时,甘泉碑的精美程度以及文字的简练明了也使其成为古代书法的典范之作。

总之,九成宫甘泉碑是一件具有极高价值的文物,无论是从历史还是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值得珍藏和研究。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人们了解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甘泉书院碑记文章

甘泉书院碑记文章

甘泉书院碑记文章《心性图说》性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

浑然宇宙,其气同也。

心也者,体天地万物而不遗者也。

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

譬之谷焉,具生意而未发,未发故浑然而不可见。

及其发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萌焉,仁义礼智自此焉始分矣,故谓之四端。

端也者,始也,良心发见之始也。

是故始之敬者,戒惧慎独以养其中也。

中立而和发焉,万事万化自此焉,达而位育不外是矣。

故位育非有加也,全而归之者耳。

终之敬者,即始之敬而不息焉者也。

曰:“何以小圈?”曰“心无所不贯也。

”“何以大圈?”曰:“心无所不包也。

”包与贯,实非二也。

故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者也。

中外非二也。

天地无内外,心亦无内外,极言之耳矣。

故谓内为本心,而外天地万物以为心者,小之为心也甚矣。

《禹贡》河济之次维海岱,青之雄冠九州,夏殷前已炳炳矣。

气凝重而嵸嶐,俗阔达而骏迈。

历三代以远,数千百年间,其生斯地与莅斯地者,今未识几多贤士大夫也。

康熙己巳,余奉命观察青州,□鹿尘鞅,不恒居公廨,劳心厘剔,日无暇晷。

越岁,诸务渐次就理,怀砖之俗曾乐余之不扰。

因得陟云门,汲范井,南眺穆陵,俯临淄水,□然想见管宁齐桓之遗烈。

延陵季子曰“洋洋大国风”,非虚语耳。

若人物则房文昭、王文正之里第已不可考,而宦迹自范文正公外鲜专祠,当不能无疑者。

间日稽之郡乘,其地旧有矮松园,盖自宋时已称闲胜,矮松二,王沂公为之赋。

元明之际,衲子窜入而为佛刹。

成化中,郡守李公请于朝,置祠祀寇莱公及沂公而下名贤十有三人,皆守土而功德于民者。

踵矮松故址又树大小松百余株,因名曰“松林书院”。

延属邑弟子诵诗读书于中。

洎弘治中,郡守彭君嗣加修葺,松或不无减者,益树之以柏。

未几,江陵柄国,下讲学之禁,而其书院也遂并祠废之,致使前贤胜迹仅存遗址于荒烟衰草之中。

余不胜慨然曰:凡学不近乎圣人之徒,人不列乎王者之佐,治绩文行不关乎世道人心之重,则其兴废有无又何妨轻重而缓急之。

十三贤如寇忠愍公等,其文章德泽自百世师也。

即墨出土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碑与即墨文庙

即墨出土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碑与即墨文庙

AppreciatION 鉴赏·书画山东即墨古城于2015年4月29日在建设过程中发现一通石碑,石质为即墨大庙山石材,褐色,只存碑体,碑首、碑座已经遗失,碑身字迹清晰,上下左右犹见祥云、龙纹纹饰。

碑身尺寸长290厘米,宽116厘米,厚27厘米。

碑文标题“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落款“康熙二十五年七月初四日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臣张玉书奉敕敬书”。

碑文12行,每行50字,字迹规正,一丝不苟,稳健自如,雍容清逸。

碑文分两部分,上段对孔子的德行、贡献给予高度的评价,下段则是康熙皇帝对孔子的赞词,现恭录如下:盖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传而圣人代宣其蕴。

有行道之圣,得位以绥猷;有明道之圣,立言以垂宪。

此正学所以常明,而人即墨出土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碑与即墨文庙韩 璐 毛洪东山东即墨文庙内的大成殿编辑|朱慧敏*****************AppreciatION 鉴赏·书画心所以不泯也。

奥稽往绪,仰溯前徽,尧、舜、禹、汤、文武达而在上,兼君师之寄,行道之圣人也;孔子不得位,穷而在下,秉删述之权,明道之圣人也。

行道者,勋业炳于一朝;明道者,教思周于百世。

尧、舜、文武之后,不有孔子,则学术终淆,仁义湮塞,斯道之失传也久矣。

后之人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为治国平天下之准,其奚所以衷焉?然则孔子之为,万古一人也,审矣。

朕巡省东国,竭祀阙里,景企滋深,敬擒笔而为之赞曰:“清浊有气,刚柔有质,圣人参之,人极以立。

行着习察,舍道莫由。

惟皇建极,惟后绥猷,作君作师,垂统万古。

曰惟尧舜,禹汤文武,五百余岁,至圣挺生,声金振玉,集厥大成。

序书删诗,定礼正乐;既穷象系,亦严笔削;上绍往绪,下示来型。

道不终晦,秩然大经,百家纷纭,殊途异趣。

日月无逾,羹墙可晤。

孔子之道,惟中与庸,此心此理,千圣所同;孔子之德,仁义中正;秉彝之好,根本天性。

庶几夙夜,勖哉令图,溯源洙泗,景躅唐虞,载历庭除,视观礼器,摛毫仰赞,心焉遐企。

陈鸿寿和紫砂壶

陈鸿寿和紫砂壶

陈鸿寿及其紫砂壶艺相关问题研究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早期的江南地区,活跃着一位对文人社会颇有影响的多面艺术家,他就是陈鸿寿(1768-1822)。

他的出现,给江南艺坛吹来了一丝淡淡的清风,文人阶层纷纷为之赞叹。

当然,从根本上说,陈鸿寿的主要成就不在诗、书、画方面,在文人荟萃的乾嘉时代,大学者、大书画家云集,同他们比起来,陈鸿寿的作品似乎还稍逊一筹。

但能够使他在艺坛上暂露头角的,首先是他的篆刻,他以精湛的技巧和艺术激情,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丁敬(1695-1765)、蒋仁(1743-1795)、奚冈(1746-1803)、黄易(1744-1802)等齐名,成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

更为难得的是,他居然成为宜兴紫砂壶名家,一个不会制作紫砂壶的人,因为设计创作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曼生壶”而为时人青睐,更令后人感叹和称道,仅从这一点上,就可看出陈鸿寿是一个非比寻常的人物。

本文拟以上海博物馆及国内外收藏的曼生壶为主要线索,对陈鸿寿的艺术境界和有关活动情况,参与设计紫砂壶的历史背景以及曼生壶的创作与流传等相关内容进行考察,其望藉此澄清一些相关的问题。

一上海博物馆所藏“曼生壶”上海博物馆赴港展出的书法、绘画、信札、印章、紫砂壶等作品共计65件。

其中陈鸿寿落款紫砂壶十二把。

从所见作品看,这些紫砂壶造型各异,题材丰富,仅管有些作品属同类题材,但整体的风格不尽相同。

同时,这批作品胎泥质地均较细洁,质地差异不太大。

从造型和内容看,馆藏紫砂壶基本上反映了陈鸿寿的艺术观和创作思想。

这一批紫砂壶可说代表了曼生壶的基本风格,形制多样化,有圆形、半圆形、井栏形、半瓦当形、扁体式、瓢形等。

造型古朴清雅,富有特色。

壶体装饰内容既丰富又简捷明快,刻纹清晰流畅。

大多数作品体现了清中期宜兴紫砂壶的制作水平。

从这批紫砂壶的艺术风格看,陈鸿寿的创作思路十分清晰。

如按清代历朝紫砂壶进行排比的话,我们可以感受到,陈鸿寿设计的紫砂壶,一扫繁复粗俗的格调,一股清新自然之风扑面而来。

甘泉书院碑文及碑记

甘泉书院碑文及碑记

甘泉书院碑文及碑记一、甘泉书院碑文(原文无标点,□代表看不清的字):尝思贤哲挺生,固由天地菁华之萃,人才蔚起,尢赖君师乐育之功,□□□□□□,气习殊尔,必须振兴之有术,唯我杨太公祖讳赞绪,仰体□□圣化,俯恤边儒,本无□之深衷,著作人之雅化,特捐廉俸,创建云峰书院,及乎宋太公祖讳淇源,□□□□公项储给师生膏火,自是而后,继任贤候,荣蒞斯土,□□□□□□□,勋等肄业其中,相聚而言曰:云峰书院为鼓舞人文之区。

文昌帝君,实司衡人文之柄,盛德□□宇宙,大业偏洽儒林,吾侪素存景仰之心,□□□□□□□,敬塑帝像,用效趋跄,二月初三恭逢。

帝诞甚喜,献□有日,□忭颂祝无疆,更相联名,聚成胜会,凑得银。

□□□□,以供祀祭,□明德昭格降福,孔皆敬业乐群,若启若翼,成人□□□□科甲联元,爰颜会名曰连元会,是为记。

儒学教授:谢琏、李嗣勋、陈仪、梁元珣绅士:林应用、岑鸿业、曾学高、林连元、岑树淳、李盛枝、朱上瑛、岑鸿爵岑文济、林应翰岑廷元、岑鸿章、岑鸿逵、杨延星、罗国佐、岑文渊李世英、林森华、梁上材、岑文瑛、岑鸿烈、梁成德、刘绍俊、覃超元李隆、潘其仁、林森美、李方成、唐世杰李元章、屈必伸、李登荣刘廷翰、朱景昭、雷再溥、刘朝俊、吴世绩、黄元都、蒙全、黄志道乾隆三十九年岁次甲午仲春月立二、甘泉书院碑记尝读《禹贡》,河济之次维海岱,青之雄冠九州,夏殷前已炳炳矣。

气凝重而嵸嶐,俗阔达而骏迈。

历三代以远,数千百年间,其生斯地与莅斯地者,今未识几多贤士大夫也。

康熙己巳,余奉命观察青州,□鹿尘鞅,不恒居公廨,劳心厘剔,日无暇晷。

越岁,诸务渐次就理,怀砖之俗曾乐余之不扰。

因得陟云门,汲范井,南眺穆陵,俯临淄水,□然想见管宁齐桓之遗烈。

延陵季子曰“洋洋大国风”,非虚语耳。

若人物则房文昭、王文正之里第已不可考,而宦迹自范文正公外鲜专祠,当不能无疑者。

间日稽之郡乘,其地旧有矮松园,盖自宋时已称闲胜,矮松二,王沂公为之赋。

元明之际,衲子窜入而为佛刹。

走近甘泉书院

走近甘泉书院

走近甘泉书院这是一个掩隐于闹市深处的地方。

外面,车水马龙,是张掖较为繁华热闹的南大街;里面,书声朗朗,是宁静祥和的甘州区民族小学,无数学子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少年阶段最美好的读书时光。

这里还遗存着一座迄今数百年的古老书院——甘泉书院,它曾经见证了张掖教育文化的兴衰,也绵绵延续着张掖历史传承的文脉。

因工作关系,以前多次走近这个氤氲着人文气息的地方。

最早什么时候去的已记不大清了,只记得当时所看到的甘泉书院只有一座木质结构的二层小楼,一座亭子和一个青石砌就的水池。

木楼和亭子已经十分沧桑,正在时光的磨砺中一点点老去。

水池依然如故,特别是“有本如是”的题额,使人揣度良久。

题款作者是明代嘉靖年间的甘肃巡抚陈棐,一个学识深厚的官员。

窃以为,陈棐这个题款,大概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取孟子“有本者如是”之义,说张掖水源的来历;二是引申为风化之源,由此而始。

第一层意思在《甘州府志》里已经明了:张掖甘泉有二,一在城西南甘浚山下,泉水甘洌,为甘州得名之源;一在甘州城南门内城墙下,即今民族小学内,泉水从城墙下流出分两翼,称为“文流武派”,建池会合后,还曾建立一个牌坊,横批“文武一道”。

第二层意思只是揣测而已,不知道四百多年前的陈巡抚是否想得这么深远。

今天所能看到的甘泉书院,只是这个历史建筑的一角,像一本古书的残页,需要揣度的东西实在太多。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

书院与官办儒学的区别在于:书院的生源一般是秀才或儒学中优秀的童生。

因此,书院相当于今天的高等学府。

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自汉武帝设郡到唐宋时期,战乱频仍,民族纷争不断,一直是和平与战争并存,直到明代始有长期安定之局面,因此,书院兴起,劝学修礼,崇化厉贤。

自明至清,张掖先后设有甘泉书院、天山书院、南华书院、得书院、河西讲舍、山丹仙堤书院、东乐仰止书院、民乐金山书院、临泽蓼泉书院、高台建康书院等十所书院,其中以甘泉书院创办最早、最为有名,也是目前所知唯一留有旧时遗迹的书院。

碑记被埋于咸中办公楼下,始建于500年前的华州少华书院!

碑记被埋于咸中办公楼下,始建于500年前的华州少华书院!

碑记被埋于咸中办公楼下,始建于500年前的华州少华书院!邮箱:*****************华州少华书院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五代,盛行于宋,一般都建在山林名胜之地,并以此命名。

书院多研习儒学,但并不重视科举。

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

神宗时,朝廷将书院的钱、粮一律拨归州学,书院一度衰落。

今华州莲花寺白家河村北的原白家河小学内,有一座以郭子仪爵位命名的“汾阳书院”,其内收藏了与郭子仪相关的字画及文献史料,是华州境内仅存的一座书院。

白家河“汾阳书院” 郭军旗供华州历史上曾有四座古香古色的书院,分别为:华山书院、秀峰书院、少华书院和高塘书院。

这四座书院中建成最早的要属少华书院了。

华州少华书院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初建在仓西草场旷地(原咸中大操场东南),后来不知何故被废弃。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华州拔贡史芝因华州原有的秀峰书院被西陲用兵借为驿馆,州士子皆荒学,乃捐资千金,于城西南里许施地一段(即今崖坡东,原华县食品公司地址),再建少华书院。

修上房讲堂各五楹(间),廊房、斋房(学舍)数十间。

花卉竹木,四面环列,房舍宏敞,净几明窗,士子肄业其中,恍然洞天福地,一时称盛。

1862年回异纷争时,书院被毁,院址草木丛生。

虽有好学之士,苦于栖身无地。

同治十年(1871年)华州州牧胡焘,以书院为培植人才之地,不能听其久湮(没灭),筹措经费,又新建于华州新城西北隅(今咸中西部)。

书院占地四亩四分有零,建大门三楹,东西斋房八间,东有井一眼,二门三间,讲堂三楹,两旁耳房各一间,两厢斋房各三间,东廊前柿树一株,上厅三楹,两旁各有耳房,东偏院上房三楹,左厦房五间,南斋房三楹,讲堂前后各有便门通出,入门有照壁墙,二年乃落成。

聘山长(注)主讲,斋长二,筹定之款,约制钱四千缗发商生息,并有许多不动产,藏书亦丰。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州牧李嘉绩为书院捐古书62种。

光绪三十年(1904年),州立中学成立,院产悉归,院址教育会学校占用。

扬州书院史话

扬州书院史话

作者: 徐祥玲;杨本红
出版物刊名: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5-118页
主题词: 书院史;扬州府;安定;梅花;清政府;十七年;嘉靖;湛若水;两淮;宋理宗
摘要: <正> 一扬州向为文人荟萃之所。

早在南宋理宗时,为纪念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胡瑗(993—1059)即创建安定书院。

相继二百多年,至明正德、嘉靖、万历间,扬州书院逐渐兴起。

当时,即有:安定书院、资政书院、维扬书院、五贤书院、甘泉书院。

资政书院建于明成化间,维扬、五贤、甘泉三书院建于嘉靖间。

甘泉书院系嘉靖七年(1528)为纪念理学大师湛若水(号甘泉)而建。

嘉靖六年(1527)湛“以大司成考绩北上,道出维扬,其门人不期而至者五十人。

居一日,秉贽而谒者又几十人。

”于。

甘泉书院

甘泉书院

甘泉书院书院是汉族民间教育机构。

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

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

甘泉书院,当年小有名气,明末后,书院失修,清咸丰年间又遭战火。

至今湛若水手书勒石的“甘泉”碑尚在,余皆荡然无存。

书院遗址,已成一片葱绿茶园。

因“甘泉”石刻犹存,故而称此地为“甘泉石”。

甘泉书院原名甘泉精舍、甘泉祠,因位于紫云峰下,故又名紫云书院,与文定书院毗邻,现为岳云中学图书馆所在地。

甘泉为明代哲学家湛若水的号。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

29岁时,拜理学大师陈献章(白沙先生)为师,笃志研究心性之学,官至礼、吏、兵三部尚书。

在京都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王阳明结识后,遂成至交。

明嘉靖初年(1522年),王阳明曾游南岳并在文定书院讲学。

湛若水本相约同游,却迟至1544年才来南岳,此时湛已78岁。

南岳的秀丽风光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特别是看到紫云峰下的衡岳寺废址四周景色优美,便出资购置田产筑宅,作为休憩讲学之用。

这就是甘泉精舍,后人称它为甘泉书院或紫云书院。

当年,甘泉书院倚山面溪,崇山峻岭环峙左右。

相传书院有讲堂、书斋等三进房舍。

甘泉书院,当年小有名气,明末后,书院失修,清咸丰年间又遭战火。

至今湛若水手书勒石的“甘泉”碑尚在,余皆荡然无存。

因“甘泉”石刻犹存,故而称此地为“甘泉石”。

1935年,创办于长沙的湖南私立岳云中学,向衡山县财政、教育两局租得甘泉书院遗址,建岳云中学南岳分校。

1938年,何炳麟在甘泉书院旧址建《雪霁堂》,以纪念朱(熹)张(栻)游岳。

上世纪80年代,学校将其加以修葺,辟为“岳云校友楼”,并重修“甘泉亭”,内置甘泉门人詹濂所作甘泉石像碑石,像上刻有《心性图说》全文。

现为岳云中学图书馆所在地。

《南安书院碑记》张岳崧

《南安书院碑记》张岳崧

⼣,尔师若徒,观摩讲贯,必有豁然开朗,耸然特⽴,与道⼤适者。

矧⽂字研求,声律酬唱,⽄⽄者乎。

盖学术渊通,勋名蔚茂,积⼩⾼⼤,于是乎取之诸髦勖乎哉,皆欣唯⽽退。

既新以额,明其章程,因纪以谂,来兹俾知。

植⼈材、⽴纲维、振兴有⾃,⽽守之益⼤也。

——赐进⼠及第、翰林院编修、提督陕⽢学政、琼州张岳崧撰并书丹篆额。

是明清两代海南唯⼀的探花,官⾄三品,且书道精深,与郭尚先齐名,被列为⼴东四⼤书法家之⼀。

《南安书院碑记》碑刻底稿册页,是近⼏年来发现的唯⼀张岳崧碑版楷书真迹,是其为南安书院建成所撰写的碑刻底稿,对研究清中晚期的教育分布情况和陇西地区⽂化建设情况以及张岳崧的⽣平考证,都有⾮常重要⽂史研究价值。

册页书法以欧体楷书为正,帖学特征明显。

⽂章如诗,字句⼊⼼,⽤笔极其精到,功⼒⾮凡,是张岳崧书法之精品,有较⾼的艺术研究价值,加之⼜是刻碑的原始底稿,若原碑已失,说是孤品也不为过,具有稀有性,因此也具有较⾼的收藏价值。

可以说这是⼀件集艺术、收藏和⽂史研究价值于⼀⾝的精品之作,如果按艺术品“三性”即历史性、艺术性、稀有性来估价,其价格肯定不菲,这样⼀件⽂物级的艺术精品如果不能为国家收藏,实在有点可惜。

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书法内容释文: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隋之仁寿宫也。

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耸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

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

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侈,以人从欲,良足深尤。

至于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

皇帝爰在弱冠,经营四方,逮乎立年,抚临亿兆,始以武功壹海内,终以文德怀远人。

东越青丘,南逾丹徼,皆献琛奉贽,重译来王,西暨轮台,北拒玄阙,并地列州县,人充编户。

气淑年和,迩安远肃,群生咸遂,灵贶毕臻,虽藉二仪之功,终资一人之虑。

遗身利物,栉风沐雨,百姓为心,忧劳成疾,同尧肌之如腊,甚禹足之胼胝,针石屡加,腠理犹滞。

爰居京室,每弊炎暑,群下请建离宫,庶可怡神养性。

圣上爱一夫之力,惜十家之产,深闭固拒,未肯俯从。

以为随氏旧宫,营于曩代,弃之则可惜,毁之则重劳,事贵因循,何必改作。

于是斫雕为朴,损之又损,去其泰甚,葺其颓坏,杂丹墀以沙砾,间粉壁以涂泥,玉砌接于土阶,茅茨续于琼室。

仰观壮丽,可作鉴于既往,俯察卑俭,足垂训于后昆。

此所谓至人无为,大圣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

然昔之池沼,咸引谷涧,宫城之内,本乏水源,求而无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圣心怀之不忘。

粤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己亥,上及中宫,历览台观,闲步西城之阴,踌躇高阁之下,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

其清若镜,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东流度于双阙,贯穿青琐,萦带紫房,激扬清波,涤荡瑕秽,可以导养正性,可以澄莹心神。

鉴映群形,润生万物,同湛恩之不竭,将玄泽于常流,匪唯乾象之精,盖亦坤灵之宝。

谨案:《礼纬》云:王者刑杀当罪,赏锡当功,得礼之宜,则醴泉出于阙庭。

《鹖冠子》曰:圣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宁,中及万灵,则醴泉出。

九华山

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是地藏菩萨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

九华山又称九子山,烟云氤氲,巍峨兀立,气吞江河。

唐代诗人李白曾三次游历九华山,见此山层峦叠翠,九峰如莲花,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将九子山比作九朵芙蓉,故后人改称之为九华山。

九华山群峰竞秀,景中有景。

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别具一格,并以金地藏王菩萨讲法道场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存放真身(肉体)和尚的名山。

自古以来朝山拜佛的香客不计其数。

唐开元年间,新罗国(今韩国境内)国王近亲金乔觉卓锡九华,潜心修持75年,99岁圆寂,佛门认证他是地藏菩萨化身,九华山由此被辟为地藏道场,明、清鼎盛时期,寺院多达360余座,僧尼四、五千人。

“胜境层层别,高僧院院逢”,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现存古寺庙94座,佛像1万余尊,文物2000余件,僧尼700余人。

九华山山势雄伟,群峰竞秀,植被繁茂,瀑飞泉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佛教气氛融为一体,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山前景区甘露寺是游人上山见到的第一座庙宇。

甘露寺建于清康熙年间,位于二圣殿至九华街上山的途中,距“定心石”不远。

前后两殿,建在两个台基上,一暗一明,一高一低,布局新颖有趣。

甘露寺的来历,有一传说:清康熙皇帝的玉林国师受康熙之派遣,曾两次来到九华祭拜地藏菩萨。

第一次来到半山腰的定心石时,见这一带苍松傲穹、幽篁蔽天,东有龙瀑天池之景,西有龟山晓雾之悦,就认为此处很适宜建一座大的寺庙。

第二次来,听说卧虎洞主禅僧洞安愿遵此意建庙。

便亲自去卧虎洞探访洞安,鼓励他建庙。

说来奇巧,就在破土动工的那天清晨,天空普降甘露。

众人大悦。

朝廷闻之,赐名“甘露寺”。

甘露寺现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九华山佛学院”就设在寺内。

泉口从五溪桥出发,经云鹤峰下,再洞溪南行,出峡谷不远便到六泉口。

所谓“六泉”,是一口浅井,井内有六个泉眼。

嵩阳书院碑记原文

嵩阳书院碑记原文

嵩阳书院碑记原文为:
嵩阳书院,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之一。

嵩阳书院建于北魏孝文帝元宏年间,历经多次修葺,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氛围。

嵩阳书院碑记原文内容如下: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元宏年间,历经多次修葺,如今已有千年历史。

书院位于嵩山脚下,依山傍水,环境幽静,景色宜人。

书院以儒学为主,培养了众多的学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书院内设有多个讲堂和阅读室,供学子们学习和研究经典文献。

书院的建筑风格独特,以古朴典雅为主,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书院内的花木扶疏,小桥流水,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嵩阳书院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学术领域,还涉及到社会和政治。

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其中包括了许多政治家、文学家和学者。

他们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书院的典范,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精神和价值观。

书院的存在和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至今,嵩阳书院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总的来说,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之一,它的建筑风格独特,环境幽静,培养了众多的学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精神和价值观,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淳化甘泉宫游记散文

淳化甘泉宫游记散文

淳化甘泉宫游记散文淳化甘泉宫游记散文“大秦直道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绿色明珠,悬挂空中的花篮······”电视上家乡的宣传片正在播出,优美的解说词,壮美的黄土风貌,我心醉神迷地盯着电视,心中充满了无比自豪。

作为土生土长的淳化人,自己却始终未能亲眼一睹甘泉宫遗址的风采,几丝遗憾从心底幽幽升起。

然而去过的人照着我直泼冷水:“莫意思啊,甭去了。

不就是两个大土堆嘛,没啥可看的。

”不,我一定要去看看,甘泉宫即使是逝去的美人,今天也一定依稀可见其当年的风采。

初夏时节,我们一行四人乘车从县城出发,车子向北沿着淳铁公路行驶,翻过平缓的屯庄沟,刚一上塬,就看见一巨大倒置斗型的土冢矗立前方,那就是云陵——汉武帝钩弋夫人墓,淳化人称其为“大疙瘩”。

乡谚云:“淳化有个大疙瘩,离天只有丈七八。

”车子疾驰而过,瞥见疙瘩上那几棵洋槐树,如孱弱老汉的胡子,长了几十年了还是那么纤细。

不一会我们就到了铁王镇,镇上新建的房屋全是仿秦汉风格,布局合理,可惜和大多数小城镇一样,人口寥寥,生意冷清。

出了铁王镇,朝北顺着水泥路前行,是规模宏大的新建苹果基地,果树叶子墨绿,树形为合理的纺锤型。

果园实行无公害管理,新架设的太阳能杀虫灯成为果园的新保镖。

家乡的地形,是典型的渭北旱原,沟壑纵横,我们地理老师精辟地总结为:“远看是平川,几步到沟边。

隔沟能说话,相逢得半天。

”说话时就开始翻越核桃沟,山路十八弯,水泥路大肠般盘绕在无边的绿色里,沟中寂静,路畔不时有被惊动野鸡扑棱棱飞起。

司机不断鸣号缓缓前行,上坡后看见一个破落村子,走了五六里,就到达了梁武帝村(又名凉武帝村)了,村名就是武帝乘凉之意。

这里就是汉代京都咸阳的军事要地——云阳的林光宫,也是秦直道的起点。

如今村子新房矗立,昔日秦砖汉瓦的甘泉宫早已不见踪影,散落在田间地头精美的瓦当也不知去向,只有许多人家门前堆放着的石头磨盘和碌碡,提醒来访者这里曾经遍地是文物。

《重修书院碑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重修书院碑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重修书院碑记侯方域①顺治八年,燕山王公来守归德②,首下教博士弟子,问以郡之政所宜先者,博士弟子对曰:“归有范文正公③书院,先太守郑公④,尝沿.其意而创大之,以.储归之材。

居有号舍,赡有田课,试有约。

行之既久,归之名公钜.卿,接踵其间,出为.当世用不绝,而士风因群感动淬厉,烝烝以变。

今虽废,而人之讴吟思慕郑公之泽者,数十年不衰。

窃以为佐朝廷,兴道育贤,郡国之政,宜莫此为大。

”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凡书院之为舍者几楹?其.侵而居之者几何家?资饩.之田几区?其官守因而入其租税者几何年?其试士之期月几日?条约之议,详而.要者几何?具趣.所司,各以闻以.付郡博士收而掌焉。

”盖自郑公去,而书院之费,垂.四十年,公一朝复之。

呜乎,伟矣!博士弟子曰:“是不可以无记。

”谨按:书院之设,始于范文正公。

公为诸生,即以天下为己任,其后参大政不久,未竟.厥施,然所措置,率弘以远,即如在归,而归有书院,其随地收拾人才之意,是何可一日废也?范公往而.继之来守者,不能识其意,亦浸以湮灭矣。

历宋,而元而明,至万历间,始克有郑公再举行之。

当时之人,亲被郑公之泽;至于今,其遗老有能言郑公时事者,犹过.书院,仰首唏嘘,不忍辄去,岂人情固习近而遗远耶?抑所以继范公之遗绪,于兵火丧乱之余,久而不坠者,实郑公力也?然则郑公之遗绪,又岂不待后之人哉!夫天下法制,代有更变,惟学校弦诵之事,建国者卒无以易也。

书院之设,与学校相表里,王化之本,而菁莪棫朴之盛所由自出,是诚不可一日废。

乃自范文正公以来,上下千百余年,而其间之创而建,建而兴者,仅公继郑公而三。

然则政之举废存亡,岂不视乎其人欤!倘无以垂永久,则何以告于后之人,俾克守之!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其勒.石为碑。

”而属余为.之记。

呜乎!余之望于守是邦者久矣,其.何敢辞!(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注释:①侯方域:归德(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

本文作于汪顺治九年,时新任归德知府王登进重修书院。

甘州寻古

甘州寻古

甘州寻古作者:田瞳来源:《丝绸之路》2015年第06期河西走廊中段的古城甘州,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镇,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千年历史长卷,漫漫岁月长途,被风吹过,被雨淋过,烟云散尽,漫长历史随着岁月流逝一页页翻过去了,而文化则渐渐积累下来,甘州大地上遍布的名胜古迹把悠久的历史拉近,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甘泉书院甘泉书院是甘州历史上最大的书院,创设于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最早由甘肃巡抚都御史赵春为书院修建四座书斋,名曰:诚意、正心、崇德、广业。

后到嘉靖年间,巡抚都御史赵载在书院内建起一座“敬一亭”,而后巡抚都御史牛天麟又在书院增修讲堂号舍。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甘泉书院废止。

清朝雍正年间,清廷令各省兴办书院。

雍正元年(1723),甘肃首先在兰州设立正业书院,后又创建兰山书院,成为甘肃的最高学府。

自此,各府县的书院纷纷兴办起来。

乾隆二年(1737),甘州知府冯祖悦在甘州城内重建甘泉书院,当时规模还比较小。

20多年后,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王廷赞对甘泉书院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书院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规模。

甘泉书院因甘州城内有一甘泉而得名。

书院位于甘州城东南隅甘泉涌出之处,先架设木桥,填平洼地,打好地基,而后纠工聚材,建起房舍50多间。

地方士绅为王廷赞的行为所感动,也纷纷捐资,又给书院增置76间房屋,使甘泉书院具有了相当规模。

新建的甘泉书院,处处有流水相通,花草芳菲,亭台相间。

书院内有广贮图书的玩书楼,有谈经论典的集贤堂,有博览群书的灌书园,有著文释义的锄经堂,有登高远眺的三台阁,有供人休憩的爽心亭,还有与甘泉池水相映的甘泉楼、双苇湖,环境幽雅,景色怡人。

书院的师资都是颇有声望的大学者,能诗善文,工于书法。

书院经费来源有公助和私助两项。

王廷赞在重修甘泉书院后,为书院置学田60顷,每年可收生息银1500两,另有城内外苇草湖410亩,取起息作为书院生徒的薪火费。

地方贤达人士,也每有捐助。

清末,全国各地广设学堂。

石头上的儒家文献(上)——曲阜碑文录

石头上的儒家文献(上)——曲阜碑文录

宋孔道輔墓碑此碑立於宋朝。

位於孔林西南部孔子墓西70米處。

碑高1.45米,寬0.74米,厚0.3米。

篆書,共4行,行9字。

宋龍圖閣直學士知諫院御史中丞贈尚書工部侍郎累赠太尉司空開府儀同三司孔公墓【注釋】孔道輔,字原魯,孔勖之長子。

宋大中祥符五年登進士第。

曾為龍圖閣直學士,復召為中丞,知諫院。

殁後贈尚書工部侍郎,累贈太尉開府儀同三司。

有子二:長為舜亮,為中散大夫;次為宗翰,為朝散大夫。

道辅在雲南任推官時,曾以破除迷信擊蛇有名,後世仍存“擊蛇笏”。

慶曆四年梁適奠林冢題名碣此石立於北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三月。

現鑲於孔林思堂西齋西牆,南起第8石。

石高0.75米,寬0.61米。

正書,7行,行15字。

尚書禮部中知制誥知兗州梁適,與提舉宫觀少府監畢世長、襲文宣公知仙源縣孔宗愿、節度掌書記龔鼎臣同奠拜林塚。

時慶曆甲申正月甲子二月乙丑識。

三月十五日龕石【注釋】梁適,字仲賢。

舉進士,累官同平章事,加太子太傅。

晓暢法令,臨事有膽力,且多謀。

卒諡莊肅。

皇祐六年孔舜亮焚黄日感賦詩碣此石立於北宋仁宗皇祐六年(1054年)。

現鑲於孔林思堂西齋西牆,南起第6石。

石高1.05米,寬0.62米。

孔舜亮書,行書。

共4行,行10字。

焚黄日感書捐舘年逾四十霜,何心宴樂但悲凉。

欲論此意誰人會,風木終天恨不忘。

【注釋】孔舜亮,孔子46世孫,字君亮,道輔長子。

宋仁宗嘉祐四年進士及第。

位至左中散大夫致仕,累特進少師。

工書法,著述甚豐。

皇祐六年李舜元謁林題名碣此石立於北宋仁宗皇祐六年(1054年)二月。

現鑲於孔林思堂西齋西牆,北起第2石。

石高0.45米,寬0.88米。

正書,共12行,行6字。

提刑都官外郎李舜元、同提刑供備副使張利一洎提舉宫觀職方外郎郭研幾、知雲安監中舍閻綬、知縣寺丞孔宗翰,奠拜聖師墳塚。

皇祐六年三月十二日記。

【注釋】至和元年吴祕奠先聖墳林詩碣此石立於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十二月。

現鑲於孔林思堂西齋西牆,南起第7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