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合集下载

上海高一政治知识点整理

上海高一政治知识点整理

高一《思想政治》基本知识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1.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经济生活需要有各种生活资料。

吃、喝、住、穿、用等方面需要的生活资料,是人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工具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

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便不能存在。

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流通过程。

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一切经济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而进行的。

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这个网络之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形成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而决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一切建设事业,都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无论是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外开放,让我们真正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

构筑坚实的物质基础,主要靠经济建设。

如果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们的建设事业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

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生产力发展(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立足我国经济不发达的现实条件,顺应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迅速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既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又有力地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高。

4.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说明,坚持进一步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上海高一政治知识点整理

上海高一政治知识点整理

识记程度/理解程度/运用程度1.高一年级《思想政治》基础型课程考试内容(1)我们的经济生活识记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及其地位生产→基础,交换→流通过程,分配→中间环节,消费→最终目的理解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原因:①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我国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经济建设→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设计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方案①以人为本→方案:要联系材料,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具体可行方案②全面发展→方案:要联系材料,推动政治文化社会(经济不会考在这里)发展的具体可行方案③协调发展→方案:要联系材料,有利于协调发展(一般是城乡和地区发展)的具体可行方案④可持续发展→方案:要联系材料,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可行方案(2)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理解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社会存在的基础:人类所需要的生活消费资料来源于社会生产②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进步经济发展→经济生活变动→政治文化生活变动→使整个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经济现象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调动人们积极性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压抑人民积极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理解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及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①劳动者的劳动(实体性要素)→地位(最基本最活跃)→作用(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和质量)②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实体性要素)→地位(不可或缺)→作用(社会生产的一切物质实体都可以追溯到土地)③资本(实体性要素)→地位(必不可少)→作用(用于生产追求增值)④经营管理(联结性要素)→作用(对其他要素起组织联结整合作用)⑤科学技术(渗透性要素)→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在社会财富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运用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特征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经济现象①科技含量高(材料里面提到科技的贡献)②经济效益好(材料里面提到符合市场需要or投入与产出的比率高)③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发展是一类货色)④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材料里面提到扩大就业)⑤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交融运用GDP统计指标含义、意义和缺陷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含义: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总和意义:①GDP总量: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②人均GDP:反映一过人们的富裕程度③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变化:一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缺陷:①无法统计闲暇生活和家务劳动的价值②把损害健康的产品的价值统计进去识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高一政治考试重点整理(上学期)

高一政治考试重点整理(上学期)

高一政治知识点整理●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1.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⑴以人为本(核心)⑵全面发展⑶协调发展⑷可持续发展●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相互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形成后,它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应运生产力发展时,起促进作用。

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 社会生产需要的基本要素:⑴劳动者的劳动: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⑵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特征⑶资本: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⑷管理经营:是现代社会生产的一个基本要素⑸科学技术:在社会财富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充分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 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征:①科技含量高②经济效益好③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④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4. GDP:一国(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价值的总和。

注意:一国(地区)GDP总量,反应一国(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而,人均GDP则反应一国(地区)人们的富裕程度。

5.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离不开社会积累⑴用途/作用/重要性:有了积累,才有条件去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的人有工作和收入;才有条件去建立更多的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设施;也才有力量去应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

⑵主要来源:①政府的财政渠道②企业的利润留成③居民的一部分消费基金的转化●第二课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一、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总收入—(税收+社会保障金)=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二、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同时对上产又有反作用。

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

三、适度消费与生活质量(意义)1、适度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指收入水平及社会风气相适应的消费。

政治课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政治课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52%
22%
中国耕作方式

粮食供给远远不够!

制约农业发展的最大因素
建国初期,我国有耕地14.68亿亩,以后耕地面以 每年600万亩的幅度不断减少,到1994年全国耕地面积 仅为14.2亿亩。而我国人口近年来却以每年新增1500万 的幅度增加,耕地的减少以及人口的增加,造成我国人 均占有耕地从70年代末的1.55亩下降到1.19亩。尽管 1995年我国粮食产量创造了4.65亿吨 的历史记录,但人均占有粮食比1984 年还低10千克 ,增产部分几乎被人口 增加所抵消。
D、任何时候都应先发展农业再发展工业 ﹝ 99、广东)
分析:题干是说明农业和粮食生产对于国民经济的重 要意义。A项错误,因为工业才是国民经济的主 导。D项也是错误的。因为工业发展和农 业发展 应该是相互协调,而不是谁先发展的问题。
高考试题再现[3]
某地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 造,开发出优质、高效、符合消费者需要的 新产品,使这些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这个事例说明
前提 关键 物质基础
4、靠产业化经营
保证
1、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1)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 分结合的双 层经营体制。
(2)有条件的地区可按照依法、自愿、 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摘自江泽民同志的十六大报告
想一想:还有其他惠农政策吗?
2、
农业最终要靠科技 解决问题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 含义: 机能,采取人工培育和养 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 1、 物质生产部门 农

狭义:泛指种植业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分类:
广义:包括种植业、林业、 畜牧业、副业和渔业 大农业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辩证分 析
严峻形势
农业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 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具 体 表 现
①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均比较低,农 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 ②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 偏紧的状态。 ③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国情。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粮食是基础的 基础,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探究学 习 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高产、 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4、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
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 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靠政策(前提)
坚持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基本经营制度,稳定 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 方针。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能够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的支农 惠农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 础
讲课人: 马秀镯
温故知 新
三大产业的具体内容?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农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各自发挥着重要作 用。其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自主学 1、农业及其分类 习 农业:农业是指人们利用生物的生长机能,采取 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分类:(按农业生产经营范围区分) 粮食作物种植 狭义农业: 种植业 经济作物种植 广义农业: 力发展乡镇企业
自主学 习
乡镇企业包括农村中镇、乡、村举办的集体企业,各 类型的合作 企业,个体企业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等企业。
地位、作用: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推动农村 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乡镇企业肩负着农业现代化的重任。肩负着转移农村 剩余劳力的重任。肩负着实现农民小康的重任。 我国农民的三个伟大创造: 家庭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

2021高三政治易错点点睛与突破:专题08 三大产业

2021高三政治易错点点睛与突破:专题08 三大产业

【2021高考猜想】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3.乐观进展第三产业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1、对现阶段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的理解;2、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3、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失业问题。

本专题涉及的高考热点问题: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多途径增加农夫收入;2、运用三大产业的有关学问,说明“十五”方案期间结构调整在优化产业结构;3、结合第三产业的地位及作用,说明加快进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4、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职工下岗问题;5、再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6、“三农”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主导;乐观进展第三产业。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制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本专题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涉及很多重大热点问题:“三农”问题、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三大产业格局的调整等,因此,对本单元学问应引起高度重视。

复习本考点学问还应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和时代进展(信息化)的客观要求。

【难点突破】难点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1)是指在农村土地承包期内,承包方以转包、转让、出租、入股、互换等方式将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转移给第三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经济现象。

“流转”要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依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进行,流转的土地不得改作非农用地,流转过程中要敬重农户的自主权和流转效益。

(2)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并没有转变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而是土地使用权的转移,是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

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意义:①促进农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②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③有利于增加农夫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有的目标;④有利于进展二、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1)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产品销售不畅,农夫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一、考点解读本考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企业;三大产业知识网络二、[基础知识导学]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在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农业仍然是经济发展全局中的薄弱环节,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

这一问题一直是近几年高考政治命题的热点内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三大产业的划分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种行业的性质来划分把所有行业分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三大产业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农业的发展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物力等;工业为一、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为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

反之就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现代发达国家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按大到小排列顺序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我国产业结构排列顺序仍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今后应加强农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三大产业存在的问题及调整的方针。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

因此,要大力加强第一产业,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继续加强基础工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

高三政治复习教案: 第八讲三大产业

高三政治复习教案: 第八讲三大产业

§8 三大产业及经济结构调整教学目标:1.理解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了解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

2.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学会联系地、全面地、发展地看待问题;在识记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转换的能力,对知识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树立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培养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教学重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之路;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调整和提高工业素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

教学难点:三大产业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例证法,对比法,教学过程一、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1.农业的地位与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农业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农产品的不断增加,是社会其他一切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基础。

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而改变。

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和要求的。

2.牢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意义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就没有稳固的基础和良好的环境,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业现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3.辨证看待我国的农业发展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民问题并取得了辉煌成就。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
1、三大产业的划分、比重及其相互 关系
根据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 行各业的性质 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 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 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三大产业
包 括 的部 门 与 行 业
包括:种植物、林业、牧业、副业、 第一产业 农业 渔业 工业和建 其中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 第二产业 筑业 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等 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 流通部门 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包括: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
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 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和带动第一、第二产 业的进步
因此,处理好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 逐步形成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合理结构, 才能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 的现代化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的基本含义 :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什么? 农业获得的劳动产品是什么? 这些产品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
关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
首先,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提本国领土范 围内由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通过其经济活动创 造的; 其次,它通常是以一年为时间界限进行计算的; 再次,计算的内容是:在其领土范围内不论是 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通过其经济活动生产的 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 最后,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动总量其价 值表现形式是货币
第三、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 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是安定天下的产业 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从农业的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制约了

高一历史第四课笔记

高一历史第四课笔记

高一历史第四课笔记高一历史第四课笔记: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起源很早,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饮食与工具的发现中,就可以看到中国祖先从事农业生产的痕迹。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原始农业时期:主要以狩猎采集为主,逐渐进入固定居住与农耕阶段。

这一阶段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人力劳动,农作物以小麦、稻米、豆类为主。

2.奴隶社会时期:秦汉时期,中国农业进入奴隶社会时期,私有制逐渐形成,土地的集中与兼并也逐渐普遍。

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与发展,例如初步使用牛、马等畜力。

3.封建社会时期:隋唐时期,中国农业进入封建社会时期,土地所有制更加集中,农业生产方式进一步发展。

陂塘灌溉、水力磨坊等先进的灌溉和磨粉工具的使用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由于农业生产占据了绝大部分人口,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

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都以农业为中心展开。

2.农业生产劳动密集:古代农业主要依靠人力劳动,农民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耕种、种植、收割及其他与农作物相关的工作。

农村劳动力的充沛使得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能够维持发展。

3.种植农作物以粮食为主: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例如小麦、稻米、玉米等,因为农民的主要任务是供应社会的粮食需求。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也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从简单的生产方式逐渐发展为复杂的产业体系,起初主要依靠家庭生产,后来形成了以手工业为核心的城市经济。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原始手工业时期:主要以石器制作、纺织、陶器制作等为主。

这一时期的手工业主要依靠家庭生产,劳动力主要来自家庭成员,没有形成全面的分工制度。

2.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发展,奴隶制度的出现使得手工业逐渐从家庭生产向独立的手工业工厂过渡。

例如,铁器制作、食盐制造、纺织等行业得到了发展。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四课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四课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四课知识点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一、三大产业:1、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1)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种行业的性质,可将它们归结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3)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4)面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严峻形势,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5)乡镇企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变现为:工业是过密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2)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1)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2)在我国,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第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1、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1)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与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是通过劳动者实现权利与履行义务体现出来的;(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互相依存,不可分离,是统一的。

只有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3)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4)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生产力的水平;(5)为适应未来社会,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职业技能;(6)遵守职业道德也是劳动者应该履行的义务;(7)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劳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人教版高一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

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

由于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

以下内容是作者为你整理的《人教版高一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期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篇一】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1、在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定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②必定性: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③意义: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增进生产的发展;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排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同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本钱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4、按生产要素分配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③意义: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公道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益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高一政治《经济常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高一政治《经济常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高一政治《经济常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重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难点: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比较脆弱;素质要求:1、知识方面:识记:⑴三大产业的划分;⑵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理解:发展乡镇企业的意义;运用:用我国经济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归纳的能力,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正确认识农业、农村、农民在国民经济发展与国家稳定富强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重点解决办法】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

以这个问题,按照教材的逻辑,可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从共性角度,从理论上分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农业为什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次,从修改角度,联系我国的具体国情,明确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第三,结合对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分析,进一步说明要高度重视农业。

理解这一重点,还需要批驳两种有一定代表性的错误观点。

其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因此高度重视农业已无必要。

[其二:现在是市场经济,“有钱就有粮,无粮也不慌”,“可以到国外去解决粮食问题。

”对第一个观点,要明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性的经济规律。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劳动产品的不断增加,是社会其他一切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基础。

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而改变。

通俗地讲,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有饭吃,而只有农业才能解决吃饭问题。

只有吃饭问题解决了,人们才能从事其他工作。

从这一点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例外的,也没有一个时代是可以例外的,任何时候,都要高度重视农业,而不能有丝毫放松。

对第二个观点,台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其一,粮食是战略物资,不同于一般商品。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如果将国民经济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农业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的基础。

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

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

一个国家如果吃饭问题要依靠别的国家来解决,那么这个国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基础,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受制于人,听人摆布。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性的经济规律。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条规律都是普遍适用的。

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下降而改变。

直到有一天,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能在工业生产中把石头、泥沙、水加工成面包、牛奶等食物,农业基础地位才会动摇。

(3)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

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表现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以及华北的旱灾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4)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呈现出这样一个规律性现象: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快;反之,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就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害。

老版高中政治目录(政治常识、哲学常识、经济常识)

老版高中政治目录(政治常识、哲学常识、经济常识)

高一上册第一课:商品与商品经济第一节:商品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2商品的基本属性3商品的价值量第二节:货币1货币的产生和本质2货币的职能3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2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2国家的宏观调控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三课:企业和经营者第一节:企业是市场的主体1企业及其作用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3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4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第二节:企业的经营者1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2企业经营者的素质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第一节:三大产业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二节: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1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劳动合同制度3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高一下册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1国民收入的分配2财政收入和支出3财政的巨大作用第二节:税收与纳税人1税收及其基本特征2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第六课:银行和储蓄者第一节:我国的银行1银行的产生2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3银行的业务和作用第二节:公民的储蓄1存款储蓄利国利民2债券和商业保险第七课: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第一节:商品服务市场1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及特点2市场交易的原则第二节: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家庭消费的内容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3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八课: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第一节:当代世界市场1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2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第二节:我国的对外贸易1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与主要内容2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3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高二上册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2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3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第三节: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1主观必须符合客观2了解国情立足国情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第一节:坚持联系的观点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2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3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第二节:坚持发展的观点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3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2按客观规律办事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第一节: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第二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1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2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第三节: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1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2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第一节:事物发展的原因1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2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第二节:事物发展的状态1量变与质变2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第三节:事物发展的趋势1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高二下册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1认识的根本任务2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3深化认识发展认识第三节: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2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一节:社会意识与价值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3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第二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1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第七课: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第一节: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2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第二节:人生价值的实现1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2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第三节: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2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3在奋斗中实现理想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1实践的特征2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二节:在实践中锻炼成才1群众是实践的主体2同群众实践相结合3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高三全册第一课:我国的国家制度(上)第一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国家的性质和职能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3我国的国家职能第二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我国是单一制国家4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第二课我国的国家制度(下)第一节:我国的国家机构1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2我国的国家机构3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第二节: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1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2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3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第三课: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第一节: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政党执掌国家政权2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4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政党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3多党合作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第四课:我国的民族和宗教第一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伟大祖国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3民族区域自治第二节:我国的宗教政策1我国的宗教概况2我国的宗教政策3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各种迷信活动第五课: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第一节:当代国际社会1当代国际社会概况2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3联合国第二节:当今时代的主题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建立国际新秩序3当代的国际竞争第三节:我国的对外政策1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制定2我国外交政策。

高三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课件

高三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课件

(3)客观分析农民工问题 第一、制度“瓶颈”问题。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组织制度。 第二、权益保障问题。(劳动报酬得不到保证,随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 用工管理不规范、生产生活无保障、子女人学难)。 第三,社会管理问题。 (4)切实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 第一,改革制度,保障农民工(加大户籍制改革和相关政策调整力度。尽快 制定和完善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就业迁徙制度) 第二,强化服务,帮助农民工(要尽快建立和健全劳动力流动服务体系。为 农民工就业搭 好桥梁。实行政府搭台、市场推动,促进就业服务组织、 培训 .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人本管理,尊重农民工(重新定位,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农 民进城务工实行由防范、限制管理到服务性管理的转变。简化管理内 容’。发展工会,促进农民工组织程度的提高) 第四,宣传教育,提升农民工(加强对农民工的正面宣传。教育农民工提高 自身素质。培育原市民与农民工的现代市民意识) (5)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意义 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和城 镇化建设,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A、为什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
B、怎样发展农业? C、怎样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2
产业化经营
A、含义:把农户与市场、生产与加工、销售联 结起来的经营方式。 B、主要模式:“公司+农户”、“订单农业” C、作用 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如何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①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遏止乱征滥用耕地的现 象。 ②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③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④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的单产和质量。 ⑤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⑥优化粮食品种和区域结构。 ⑦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粮食转化和深度加工,让农民从发展粮食产业 中增加收入。

高中政治全部术语

高中政治全部术语

政治术语归类一、基础1、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商品交换要求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5、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用劳动为基础。

6、商业保险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

7、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9、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10、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

11、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12、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

1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1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1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16、价值观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17、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基础和必经阶段。

18、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19、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

20、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21、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基础。

22、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23、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个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24、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需要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

25、我们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6、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27、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系:都是综合反映一国国民经济活动 的重要指标。 ③意义:统计这二项指标,能把三大产业的水平和劳务成果 反映出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也便于进行国际 经济的横向比较。
3、农业的含义
① 农业的含义: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 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 物质生产部门。
② 分类:﹝按生产经 营的范围分﹞
粮食作物 狭义农业:种植业 经济作物
广义农业: 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 渔业
4、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①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②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③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 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 要条件。 ④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 进步的保障。
5、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两高一优”
前提 关键 物质基础 保证 重要措施
具体要求
三靠投入 四靠产业化经营
五靠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8、产业化经营
①必然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 产生小 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实行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
进入市场-----扩大农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推动农
业现代化。 ②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龙头企业 为纽带,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经营方式。 A、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B、有利于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
③意义 C、促进了农技的运用,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
D、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9、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①原因:农产品相对过剩 ,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②意义:有利于解决当前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 收入增长缓慢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③措施:
A、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优化品种, 提高质量,面向市场生产。 B、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畜牧业、水 产业的发展。 C、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发展 特色农业,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
某地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开发出优质、高效、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 使这些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这个事例说明 A、传统产业能够改造成高新技术产业
B、高新技术产业将完全取代传统产业
13、高考试题分析[3]
C、技术进步是是产业创新的动力
D、技术进步是市场开发的结果
c
(98、上海)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
GNP: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 终产品的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①各自含义: GDP: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 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 和劳务 总量的货币表现 。 A、计算方法、计算范围不同 ②关系: 区别: B、含义不同
分析 :某地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开 发出优质、高效、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使这些产业重 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这个事例生动说明技术进步是产业创新 的动力,C项是正确的。传统产业能够改造成高新技术产业 是因果颠倒;传统产业不可能被高新技术产业将完全取代; 这里不涉及技术进步和市场的关系,因此,不选A、B、D项。
农业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发展速度仍然相对 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具体表现在:
①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 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 ②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 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 ③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国 情,农业资源 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 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 素。
6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粮食是农业的基础
农业的基础 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 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 发展。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 独立自主的大问题。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 础地位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
7、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靠政策 二靠科技
谢谢 大家
飞剑问道 / 飞剑问道
vzf51wcu
住一间,大儿子和女儿各住一间。这时候,一双儿女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白家的女儿非亲生的事情,早在家乡时女儿 就已经知道了。养父母的恩情让这个懂事的女娃儿非常感激,而她和两个哥哥的手足之情,也比别人家的同胞兄妹更加深厚许 多。二哥不幸溺亡之后,女娃儿似乎在一夜之间长大了。她和大哥强忍悲痛,协力安抚可怜的爹娘,全家人好不容易度过了那 一段特别难挨的时光。如今,看着仅仅几年过去,就已经苍老了许多的养父母又开始为她和大哥的婚事操心了,女娃儿想了很 多。养父母对她恩重如山,而从小抱她长大,如今已经长成了堂堂男子汉的大哥也是她非常心仪的人。于是,她羞涩地把自己 的心事悄悄地告诉了养母。这可是天大的好事情啊,白百大的祖父母自然高兴不迭。而白百大的父亲知道了自己养妹妹的心事 后,更是兴奋极了。他红着脸对爹娘说:“我只知道疼爱这个妹妹了,怎么就没有想到过娶她做媳妇呢!”于是,爹把家里几 乎所有的积蓄拿出来,买回好木料请人为他们做了宽敞结实的新木床,又打了几样简单适用的家具;娘为他们缝制了新被褥, 做了新衣裳。就在当年的腊月里,爹娘挑选了一个吉祥的好日子让他们圆房了。隔一年的初夏时节,白百大呱呱坠地,全家人 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这以后,尽管白家父子日日辛勤劳作,婆媳俩勤俭持家,可生活过得仍然没有多么宽裕,但全家人一 起生活却非常幸福安逸,其乐融融。美中不足的是,眼见着可爱的大胖孙子白百大慢慢地长大了,但由养女变成的亲媳妇却再 也没有继续生育的迹象。如此,白百大就成了白家的独苗苗,爷爷和奶奶的把这个宝贝疙瘩视为命根子一般,一步不让离开。 稍微长大些了以后,爷爷和奶奶就特别告诫喜欢和小伙伴儿们到处疯玩儿的白百大:千万不能去长江边儿上玩可是他们哪里知 道,在长江边儿上出生的男娃儿怎么可能不酷爱水,不喜欢长江呢!白百大这个北方人的后代,现在已经被江南的水土几乎完 全驯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娃儿了。在爷爷奶奶和爹娘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小小年龄的他,就已经犹如一条欢快的武昌鱼 一样,无比喜悦地开始在滔滔长江里畅游了当然,白百大的骨子里还是一个北方男娃儿。比如,山东人特有的豪爽使他颇受同 龄小伙伴们的喜欢;而且,他也很喜欢吃奶奶和娘做的各种北方面食。后来,一生辛劳透支太多的爷爷和奶奶都没有能活过六 十岁。两位老人相继离世后,白百大的父母继续勤劳、勤俭地操持这个并不富裕的家,精心抚养独生儿子白百大尽量快乐地成 长,并且还省吃俭用供他读了三年私塾。白百大十八岁那年,犹如当地人一样喜欢在滔滔长江里畅游的他长得五大三粗的,北 方大汉的模样一点儿也没有变。父母商议,应该给
分析:题干问的是农村、农民、农业问题重要性的 原因,应从地位上找原因。A项是就农业在社会生 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和农业的性质来说的,不选。 B、D项与题意不存在因果关系。
12、高考试题分析[ 2 ]
②江主席说,在我国,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始终是一 种战略性的特殊商品。如果农业长期得不到应有发展,工 业早晚也要掉下来,最后不得不进行大调整。这说明 A、农业起着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11、高考试题分析[ 1 ]
①“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 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 济的现代化。”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如此重要,是因为:
[ C ]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 B、农民收入水平比较低 C、农业的划分
① 按人类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行业的性质可划分: 第一产业: 农业
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除第一、二产业外的所有行业 ②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 A、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B、存在问题和相关政策: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 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的关系还不协调。今后必须 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C、意义:处理好三者关系,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 社会的稳定。 ③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 中状况,通常通过其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 重来表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寻乌中学 刘作彪
复习提纲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一、 三大产业的划分 二、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三、农业的含义 四、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五、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六、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 七、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八、产业化经营 九、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十一、高考试题分析
[ BC ]
B、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直接关系着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国 家安危 C、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D、任何时候都应先发展农业再发展工业 ﹞ ﹝ 99、广东
分析:题干是说明农业和粮食生产对于国民经济的 重要意义。A项错误,因为工业才是国民经济的主 导。D项也是错误的。因为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应 该是相互协调,而不是谁先发展的问题。
10、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①含义:它包括农村中镇、乡、村举办的集 体企业,各类型的合作 企业,个体企业及股 份制企业等形式。
②地位、作用: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已 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 乡镇企业是繁荣我国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A、肩负着农业现代化的重任。 B、肩负着转移农村剩余劳力的重任。 C、肩负着实现农民小康水平的重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