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练习题带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练习一、选择题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这项“壮举”是指我国( )A.1950年开始的扫盲教育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C.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电视连续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因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了工作回家。
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 D.社会主义过渡时期3.20世纪50年代,我国调整大专院校。
“人文科学受到了抑制,许多理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进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
……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培养出来的。
”这一史实说明( )A.我国调整大专院校在五六十年代走过曲折道路B.“双百”方针得到顺利实施C.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D.“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4.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文中的“转变了方针”在当时具体是指( )A.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B.重新确定把扫盲工作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C.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5.1950年7月,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但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
”当时提出办简体字的出发点最有可能是( )A.落实1954年宪法的相关规定B.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C.加快普及文化教育,减少文盲D.清除封建思想对人民的束缚6.下图是反映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教育状况的宣传画。
图中文字显示两位同学的成绩单中都是政治、劳动、技术三科,成绩均为满分5分。
高中历史 第7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堂达标】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 )①重视全面发展②重视德育③教育要面向世界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此题考查党的教育方针,从材料可判断①②④正确。
③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开始后提出的教育方针,在该材料中没有体现。
2.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
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A.当时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倾向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C.到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解析:选A。
注意时间“1958年”。
“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这种说法本身违背了教育规律,体现了想迅速改变教育现状的盲目冒进思想,这说明当时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倾向。
3.2007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冬天,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
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
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C.使人民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解析:选B。
理解材料“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感觉到当时人们学习知识的热情,A、C、D三项材料不能体现。
4.“211工程”建设实施以来,推动了( )A.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B.职业教育的发展C.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D.基础教育的发展解析:选A。
“211工程”是发展高等教育的计划,是指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要学科。
高中历史 7.21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C.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2.《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
这一现象反映了A.建国初期,国家十分重视教育扫盲教育的开展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间,左倾错误扩展到教育界C.“文革”期间,教育发展的停滞D.1977年人们对恢复高考的迫切心理3.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4.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
这种办法A.符合“双百”方针B.符合“科教兴国”战略C.降低了我国的国民素质D.推动了高等教育繁荣5.下文摘自某书局发行的教科书前言,据此判断该教科书出版时期为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6.“文化大革命”中有部电影叫《决裂》,其中的两个主要情节一是手上有茧子才能上大学,二是一位教授讲授马尾巴的功能遭到学生的嘲弄。
这部电影带来的最大问题是A.学风淡化B.知识分子地位下降C.价值观扭曲D.科学发展滞后7.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考前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8.“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7: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练习题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表述正确的是()①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②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③借助美国经验④把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2.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中学语文课本封面,这一时期()A.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B.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C.高校停止招生D.颁布《义务教育法》3.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中国什么时候的状况()A.过渡时期(1949~1956年)B.探索时期(1956~1966年)C.“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D.新时期(1978年至今)4.“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
”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5.在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党和国家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A.“教育革命”B.整风C.“科教兴国”战略D.工农教育6.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案例,因父亲认为小娟是个女孩,所以在小娟12岁时就不让其上学,结果小娟就把父亲告上法庭。
案子最后小娟获胜。
小娟父亲的做法违背了下列哪部法律()A.《宪法》B.《义务教育法》C.《未成年人保护法》D.《教师法》能力提升7.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
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8.观察下列两幅图,从中得出的正确理解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生清华科技园①高等院校是培养大批科技人才的摇篮②教育的发展创新需要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③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动力,教育与科技是紧密结合的④科技是改善教育环境的必由之路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试题: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后篇巩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人民教育体制的确立,中国的高等教育被划分为几种性质截然不同的院校。
20所新的多科性工学院在拆散原来大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只有13所综合性文、理科大学被保留下来。
这种做法明显借鉴了()A.苏联的教育经验B.国民政府的教育经验C.美国的教育经验D.西欧强国的教育经验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借鉴了苏联模式,包括教育模式。
为培养工业化建设所需的人才,中国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主要是办工科、理科大学,减少了文科专业。
答案:A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B.十年建设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解析:“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的教育,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A3.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占35.4%,为各科学生之首。
这一变化反映出()A.人才培养有鲜明的时代特点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人才充足C.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得到贯彻D.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调整学科,重视工科教学,主要是为即将开始的工业化建设做准备,这反映了时代的需要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A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为指定教科书,要求各高校必须开设,这是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渗透。
高中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练)新人教版必修3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选择题1.如图是2009年7月15 日,“寻访希望工程20周年”启动仪式上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正式发布的“希望工程20 年”形象标识。
这说明了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是加紧A .扫盲工程B .普及义务教育C .加强中等教育D .发展高等教育答案】B解析】详解】2.1952 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 种。
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
这一转变的政治背景是,中国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C.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D.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答案】B【解析】结合题干的时间信息分析,由于这一时期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中国敌视,中苏建交及友好关系发展,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苏为师” ,在高校教学体系、内容上受到苏联明显的影响,排斥了美式制度,表明了新的意识形态权威的建立,故 B 项正确;A项是在1956年底,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随着“一五”计划逐步完成而形成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美苏争霸形势凸显于50年代中期后,故D 项错误。
3.1952 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
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
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
这种变化A.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B.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C.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答案】A4.1952 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指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 ;1984 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 。
这一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A.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B.政府政策的导向C.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D.形势的变化【答案】C【解析】1952 年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所以出于与苏联交流的需要,我国教育内容有与俄语相关的科目,1984 年,我国已经不再采取“一边倒”的方针,而且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对外交往的国家范围扩大到全世界,而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一门语言,所以我们把英语作为教育教学的必备科目,故选C;A 不符合“根本上取决于”故排除;题干本身体现的是政策导向,题目问的是这一政策导向的根本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形势的变化过于宽泛,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D。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
必修三第7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1935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但未能推行;1956年1月,新中国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前者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B、后者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建立C、二者都迎合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D、二者都是为了扫除文盲,提升国民素质2、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的是()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56年中共“八大”文件D、1995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3、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4、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
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5、“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拨乱反正,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的是()A、恢复高考制度B、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C、实施普遍义务教育D、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6、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
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
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
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笫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7、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8、“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作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革命任务已基本完成,从教育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经济建设。
人民教育是其性质,为国家建设服务是其目的,C项符合题意。
答案:C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后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解析:结合时间信息,可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去思考,而理工科的重视恰与此相关,所以B项符合题意。
答案:B3.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
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A.1949—1956年B.1956—1966年C.1966—1976年D.1978—1988年解析:由图片中的“红与专、用毛泽东思想战胜疾病、红卫兵”看出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选C项。
答案:C4.下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A.扫盲工作B.普及义务教育C.加强中等教育D.发展高等教育解析:“希望工程”帮助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普及义务教育,故选B项。
答案:B5.导致下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应是()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解析:题图中反映了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的情况。
这是由于全方位教育改革的展开,尤其是教育立法取得进展的结果,所以选D 项。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措施(1)会议①召开:1949年底,第一次①会议召开。
②意义:建立了沿着②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方针:毛泽东确定了③的教育方针。
(3)制定:建立起④学校教育和⑤的学校教育制度。
2.作用(1)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⑥。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1)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校招收⑧,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危害(1)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⑨缺乏。
(3)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4)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教育的复兴1.70年代末(1)邓小平在教育战线⑩。
(2)恢复中断⑪。
(3)组织编写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4)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实行⑫战略。
2.80年代(1)提出“教育要⑬。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⑭。
(3)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4)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①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
②建立了⑮。
③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④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3.90年代(1)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⑯计划。
(2)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3)启动⑰。
(4)加大⑱教育发展的力度。
(5)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K知识参考答案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经验教训1.原因(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4)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
2.图示法理解新中国的教育事业3.经验教训(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基本国情出发。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小明在家里翻阅旧报纸时看到了一张写有毛主席语录的《人民日报》(下图是报纸的一角)。
以下理解最准确的是( )A.这个教育方针至今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B.“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战线也坚持这一教育方针C.改革开放后国家制定新的教育方针取代这一方针D.这是“四人帮”别有用心利用毛泽东思想的产物2.有人对“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教育估计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一定要大破大立。
”你可以选择下列哪些论据来驳斥上述观点(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将扫盲教育作为重要目标②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提高人民文化水平③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④颁布《义务教育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4.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
图中2018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C.“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5.(2018·湖拟)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并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这一决定的核心思想是(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B.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国力6.(2018·黄山高二检测)右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A.扫盲教育工作B.普及义务教育C.加强职业教育D.发展高等教育7.“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过关习题及答案
[过关习题](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生的解能力。
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革命已强化训练本结束,从目的上看,主要是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A 项错误;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故 B 项错误;D 项是教育的性质但不是目的。
只有项既表达了性质又说明了目的,符合题意。
答案:2.下列关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大跃进”的年月获得了突破性发展B.20 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遭到破坏.“文革”时期教育遭到严重破坏D.“文革”期间校秩序混乱,但整个民族的素质大大提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改革开放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化训练本历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加强对强化训练强化训练史实的记忆。
答案:3.(2012·合肥高二检测)李明的爷爷出身贫农,只接受过小教育,由于在农村劳动期间“踏实肯干,政治觉悟高,热爱领袖毛主席”而接到了一个高校入通知书。
这最有可能得益于( )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B.《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D.“文革”后恢复高考解析:本题考查生的分析解能力。
材料中的情况非常特殊,根据所可知,这种不太正常的教育制度出现在“文革”时期。
答案:4.(2012·盐城业水平检测)在“文大革命”期间,以下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A.一位大的历史教授,却被戴上“反动术权威”的帽子B.作为一名大生,整天待在校园里安静地读书.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参加 7 月 8 日的高考D.大扩大招生规模,整体人文素质提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生准确记忆历史问题的能力。
2019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练)新人教版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基础达标】1.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
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
”这一会议:A.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C.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 D.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1.【答案】B【解析】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2.对下面的《1960~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解读正确的是:①1960~1971年、1971~1997年两阶段高校数量的变化趋向相反②1960~1971年发展状况体现了“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严重破坏③1971~1997年的发展情况受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希望工程”等因素的影响④该表启示我们社会进步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要尊重规律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2.【答案】B3.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
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3.【答案】D【解析】恢复高考,体现了邓小平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说明把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故选D项。
4.1995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教育提升国民素质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4.【答案】C5.据统计,197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仅有860人,1980年达到2 124人,1985年达到4 888人。
【重点资料】2019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措施(1)会议①召开:1949年底,第一次①会议召开。
②意义:建立了沿着②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方针:毛泽东确定了③的教育方针。
(3)制定:建立起④学校教育和⑤的学校教育制度。
2.作用(1)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⑥。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1)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校招收⑧,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危害(1)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⑨缺乏。
(3)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4)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教育的复兴1.70年代末(1)邓小平在教育战线⑩。
(2)恢复中断⑪。
(3)组织编写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4)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实行⑫战略。
2.80年代(1)提出“教育要⑬。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⑭。
(3)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4)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①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
②建立了⑮。
③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④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3.90年代(1)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⑯计划。
(2)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3)启动⑰。
(4)加大⑱教育发展的力度。
(5)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K知识参考答案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经验教训(2017—2018学年福建省四校高二年下学期第一次联考)1965年我国选拔的200名留学生中,理科70名,占35%,工科80名,占40%,农林24名,占12%;医科16名,占8%;文科10人,占5%。
形成这一留学格局的主要原因是A.左倾教育思想的存在B.国内欠缺培养高科技者的能力C.国内社会大动乱的影响D.国家建设对人才类型的需求【答案】D“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2018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读表:《1949—2008年中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A.改革开放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B.新中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全面发展C.中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D.科教兴国战略提升了教育的质量【答案】A正确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2018届天津市滨海七所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1978年12月26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几天后,“文革”之后首批向外国——美国派出的五十二名留学生乘坐飞机从北京出发,飞往华盛顿,开始他们的留学生活。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后习题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是指( )①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②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③业余教育制度④八小时教育制度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刘少奇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是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答案:A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建立起了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主要是为了 ( )①避免教育的发展冲击社会生产②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③满足人们强烈的求学欲望④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大量高端人才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发展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选择半工半读主要是因为当时学校教育无法满足人们强烈的求学欲望;半工半读培养的是一般的有知识的劳动者,而不是高端人才。
因此,②③的叙述是正确的。
答案:D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我国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全面”是指( )A.使所有社会成员都接受教育B.使所有的适龄儿童都接受义务教育C.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D.大学、中学、小学教育都得到发展解析: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全面”是指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
答案:C4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
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解析:地质学院、钢铁学院、工学院都是培养专门经济建设人才的学校,设立这些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的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
答案:D5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下列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的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在教育领域居于主导地位。
【重点推荐】最新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精品设计)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措施(1)会议①召开:1949年底,第一次①会议召开。
②意义:建立了沿着②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方针:毛泽东确定了③的教育方针。
(3)制定:建立起④学校教育和⑤的学校教育制度。
2.作用(1)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⑥。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1)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校招收⑧,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危害(1)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⑨缺乏。
(3)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4)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教育的复兴1.70年代末(1)邓小平在教育战线⑩。
(2)恢复中断⑪。
(3)组织编写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4)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实行⑫战略。
2.80年代(1)提出“教育要⑬。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⑭。
(3)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4)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①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
②建立了⑮。
③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④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3.90年代(1)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⑯计划。
(2)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3)启动⑰。
(4)加大⑱教育发展的力度。
(5)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K知识参考答案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经验教训(2017—2018学年福建省四校高二年下学期第一次联考)1965年我国选拔的200名留学生中,理科70名,占35%,工科80名,占40%,农林24名,占12%;医科16名,占8%;文科10人,占5%。
形成这一留学格局的主要原因是A.左倾教育思想的存在B.国内欠缺培养高科技者的能力C.国内社会大动乱的影响D.国家建设对人才类型的需求【答案】D“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2018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读表:《1949—2008年中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A.改革开放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B.新中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全面发展C.中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D.科教兴国战略提升了教育的质量【答案】A正确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2018届天津市滨海七所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1978年12月26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几天后,“文革”之后首批向外国——美国派出的五十二名留学生乘坐飞机从北京出发,飞往华盛顿,开始他们的留学生活。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试题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现代中国教育的开展一、选择题1.以下关于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①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根底②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③借助美国经验④把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2.2019年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对人才选拔、培养的需要 ,教育和招生制度的改革推进迅速。
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拟完整的教育体系是在( )A.建国初期B.“文革〞前夕C.“文革〞期间D.改革开放后3.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 ,开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 ,开展为人民效劳的思想〞4.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中国什么时候的状况( )A.过渡时期(1949~1956年)B.探索时期(1956~1966年)C.“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D.新时期(1978年至今)5.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案例 ,因父亲认为小娟是个女孩 ,所以在小娟12岁时就不让其上学 ,结果小娟就把父亲告上法庭。
案子最后小娟获胜。
小娟父亲的做法违背了以下哪部法律 (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6.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A.通过教育的开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开展要适合本国国情C.教育开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D.教育开展需要超前性7.1978年?北京日报?号召“努力掌握外语这个武器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1984年 ,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2019年 ,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
“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C.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2.《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
这一现象反映了A.建国初期,国家十分重视教育扫盲教育的开展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间,左倾错误扩展到教育界C.“文革”期间,教育发展的停滞D.1977年人们对恢复高考的迫切心理3.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4.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
这种办法A.符合“双百”方针B.符合“科教兴国”战略C.降低了我国的国民素质D.推动了高等教育繁荣5.下文摘自某书局发行的教科书前言,据此判断该教科书出版时期为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6.“文化大革命”中有部电影叫《决裂》,其中的两个主要情节一是手上有茧子才能上大学,二是一位教授讲授马尾巴的功能遭到学生的嘲弄。
这部电影带来的最大问题是A.学风淡化B.知识分子地位下降C.价值观扭曲D.科学发展滞后7.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考前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8.“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
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9.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A.1949―1956年,我国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改革开放后,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高等教育迅猛发展C.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D.21世纪以来,由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职业中学日益萎缩10.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以下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A.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实施“211工程”计划C.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 D.提出“双百”方针11.下面图片反映的是正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苏明娟能接受教育主要得益于我国的A.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返回B.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C.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D.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12.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B.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D.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第Ⅱ卷二、非选择题。
本卷共2小题。
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
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
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材料二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81和1882年,法国总理兼教育部长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
第一项法案于1881年6月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
第二项法案于1882年3月通过,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
——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材料二1949—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在教育平民化改革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有利政治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教育的主要成就。
(3)根据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外国的教育发展给予现代中国教育的启示。
人教必修3 第7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从教育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不选A项。
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没有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不选B项。
D项是教育的性质但不是目的,不选D项。
人民教育是其性质,为国家建设服务是其目的,故选C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的教育【难度】一般【答案】2.B【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这体现出了高指标、浮夸风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教育界也受到了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故B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的教育【难度】一般【答案】3.B【解析】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与“文化大革命”时期不符,不选A项。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符合“文革”时期的教育方针,故选B项。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为重点表明这一方针是为工业化服务的。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所以这一方针与一五计划相符,与“文化大革命”不符,不选C项。
“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指的是建国前国民党实行的落后的教育方针。
肃清这一方针是建国初面临的重要任务,不选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的教育【难度】一般【答案】4.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高考制度的恢复。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院校招生不需要文化课考试,这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文革”时期的教育【难度】较易【答案】5.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无产阶级”“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新事业”“革命委员会””可以判断是文革时期的教科书,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文革”时期的教育【难度】较易【答案】6.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解读题干要求:带来的“最大问题”,亦即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项“价值观扭曲”,最为核心。
只要价值观出问题了,整个社会、国家许多领域都要出问题,从而排除ABD三项。
故本题选C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文革”时期的教育【难度】一般【答案】7.A【解析】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是在1977年冬。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故选A项。
BCD三项时间不符合题意,不选BCD三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恢复高考【难度】一般【答案】8.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复出就自告奉勇抓教育,在教育战线的重要决策是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由于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我国出现“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跨入大学校门”情景,故选B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12月,与材料“1978年春天”不符,不选A项。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改革开放提出以后,不选C项。
实施“211工程”计划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不选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恢复高考【难度】一般【答案】9.C【解析】1956年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尚未形成,不选A项。
根据题干表格中的数据,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是在90年代以后,而不是在改革开放后,不选B项。
1995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教育的全面发展,符合材料信息,故选C项。
按照表格材料,进入21世纪后,职业教育继续发展,不选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难度】一般【答案】10.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