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堉琴的发现——试谈朱载堉与古琴的不解之缘

合集下载

古琴调弦

古琴调弦

古琴调弦古琴,又名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在现今也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

但古琴的调弦定音、演奏取音等问题常常困扰着许多琴友。

我以为,这古琴在历史上曾作为文人的四大必修功课之一(琴棋书画),那么其调弦定音,想必也不会十分困难吧。

这里便以自己对古琴的了解和体会,与朋友们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由于本文不是学术论文,对一些涉及专业音乐理论的概念和问题,在尽量准确表述的前提下,力求简明易解,不作深入分析。

另外,由于简谱的高低音符加点不便于电脑编辑和网络传播,因此文中皆以拉丁字母的音名(C、D、E、F、G、A、B等)作解说。

一、古琴的律制1.纯律、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要理解古琴的调弦定音,就不能不对古琴的律制有所了解。

所谓律制,是以数理的方法来确定音乐中各音的精确音高及其相互关系的体制。

我们通常所接触到的律制有三种:纯律、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

纯律是以自然的泛音列为基础构建的一种律制;五度相生律则是以纯律中最基本的(也是泛音列中最强的)纯四度和纯五度音程关系为基础构建的一种律制。

由于纯律和五度相生律都是基于自然界中存在的音程关系而建,因此人耳听起来非常和谐。

中国的大多数民族乐器都运用了五度相生律,部分具有泛音特色的乐器则同时运用了纯律;而将五度相生律和纯律融合得非常精妙的乐器,则应以编钟和古琴为代表(因此又有“钟律”和“琴律”之论)。

五度相生律通常的生律方法是利用弦长(弦乐器)或管长(管乐器)的3:4和2:3这样两个特定比例关系所形成的纯四度和纯五度音程反复叠加而成。

以弦律为例,假设全弦长弹奏为散音C(如古琴的一弦),将之三等分,按住其1/3处(九徽),弹奏其2/3弦(“三分损一”),得到的音为G,即C上方纯五度音。

若将全弦长四等分,按住其1/4处(十徽),弹奏其3/4弦,得到的音为F,即C上方纯四度;反过来看,以该弦的3/4弦长(从岳山到十徽)作为“全弦长”,弹奏得F音,将之三等分(每一等分相当于原弦长的1/4),并将“全弦长”延长一等分(“三分益一”),(相当于得到了原弦长的长度),所发的音(散音C)为“全弦长”音F的下方纯四度。

辨识古琴之相谈

辨识古琴之相谈

辨识古琴之相谈据古代琴著的记载,其创始初,古琴同瑟与玉磬被列为堂上之乐,可禁心载道宣德,地位较高。

受其影响,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但不等于说弹琴者都是文人。

古代文人虽是琴文化人群的主力军,但琴文化的参与者并非全是文人。

除文人外,佛道两教、王室宗亲、山林隐士等许多人群,都为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士无故不彻琴瑟”,连孔子亦向师襄学《文王操》,并自作《龟山操》、《将归操》等古琴曲。

庄子在夫人去世后,亦弹古琴悼念亡妻。

春秋时期,琴已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

“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君子以琴书自娱”。

孔子、司马相如、蔡邕、蔡文姬、嵇康、欧阳修、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

文人弹琴,既为修身养德,亦为经世济用。

两汉时期及其以后,琴艺术一直稳步发展,直至三国时达到成熟,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古琴现存的七百余首古琴曲谱,大多数也是出自文人之手。

文人们除了留下大量的古琴曲之外,他们还听琴赋诗,以琴会友。

李白为世人留下了“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的诗句。

还有白居易的《听弹古绿水》、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贾岛的《听乐山弹易水》等大量琴诗。

时至今日,古琴仍在人们的文化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江、浙、鄂、川、陕、沪、京等地,均拥有一批执着的古琴研究者和爱好者,亦有一些民间演奏团体。

2006年6月25日,由北京文博交流馆和《神州》杂志社联合组织的“宣传古琴文化、守望精神家园”古琴雅集活动在北京东城区智化寺内举行,也说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

活动中,国内一些著名的古琴演奏家、琴学家、斫琴家汇聚一堂,共话琴艺。

在考古发掘的文物中,湖北随州市战国初期曾侯乙墓、湖北荆门郭店战国中期墓和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均出土过古琴实物,而今人收藏的藏品中,更有唐、宋、元、明、清历代古琴传世精品。

收藏和辨识古琴主要依据以下五个方面:一、材质宋、元、明时期,古琴通常以杉木、代杉木等为材质,而目前做琴的材料很多。

论朱载堉《律吕精义》的乐器研究方法

论朱载堉《律吕精义》的乐器研究方法

朱 载埔 , 我 国 明代 杰 出 的律 历学 家 、 音乐学 家 和科 学 家 。笔者在 爬 梳朱 载培 的研究 成果 时发 现
4种 , 丝 音 乐 器 两类 有 6种 , 金音乐器两类有 1 6 种, 石音 乐 器一类 有 4种 , 革 音 乐器 四类有 1 8种 , 木 音乐 器三 类有 3种 。朱 载培 打 破 了传统 的 “ 八 音” 分类 顺序 , 他 认 为乐 器 分类 是 有 一 定 顺 序 的 ,
不同。
即: “ 欲造 乐 器 , 不 知何 者 宜 先 , 何者宜后 , 率 尔 为 之, 都无 可取 。据 理 论 之 , 宜 以竹 音 为 先 , 而 匏 土
次之 , 丝又次 之 , 金 石 革 木 抑 又 次 焉 。此 先 后 之 序也。 ”
朱 载培 还进 一 步 指 出 , 乐器存在 “ 本” 、 “ 末” 之 区分 。乐器 之 “ 本” 不是神农、 女 娲 等圣 人 所 用 之乐 器 , 也 不 是外 形 饰 美 的乐 器 , 恰恰相反, 这些
论 朱载 培 《 律 吕精 义 》 的乐 器 研 究 方 法
张 川
( 湖北 第二 师 范学 院 艺术 学院 , 武汉 4 3 0 2 0 5 ) 摘 要 : 《 律 吕精 义》 是 明代音 乐学 家 朱载 靖 的一 部 杰 出的音 乐理 论 著作 , 其 乐器研 究主 要 集 中在 该 书的 内篇卷八 和 卷九 中。我们从 书 中可以窥 见朱 载靖在 古乐器研 究 中体现 出的研 究方
八 音 之 中应 以竹 音 乐 器 为 首 , 而 木 音 乐 器 为末 ,
学界对其关注主要集 中在律学 、 舞学 、 生平及著作 等方面 , 然而朱载墒 的乐器研究作为他颇具价值
的研究成 果 却关 注甚少 。朱 载 靖 的乐 器研 究 主要

由朱载堉看中国古代乐律关系

由朱载堉看中国古代乐律关系

由朱载堉看中国古代乐律关系作者:许馨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23期摘要:中国古代乐、律研究历史久远,但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较西方而言还尚显年轻。

但这也意味着我国古代乐律学学科研究还有更多的研究空间和价值。

而明代朱载堉则开启了中国古代乐、律研究更为详细与精密的起点,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乐律学;朱载堉;乐学;律学传统乐律学研究在我国历史悠久。

在中国古代,“乐”是一种泛称,表示音乐及其相关事物。

《乐记》载:“比音而乐之,及干起羽旄,谓之乐”。

即在人类社会早期,乐是诗、乐、舞三者的结合;之后,“乐者,通伦理者也”,音乐、礼仪结合,服务政治教化,造就中华著名的“礼乐文明”。

相传“黄帝”派遣伶伦去昆仑取竹而制成,以两节间长度为三寸九分竹节作为“黄钟之宫”(C)的标准音高。

又有《国语·周语下》伶州鸠论律“律所以立均出度也”。

“立均”,即音阶首音的律高;“出度”,即提出律的长度标准。

律是一种尺度标准被用于度量音乐,及成为音乐中乐音的音高标准,后又衍生出“生律法”或“律制”之意。

即不同的生律法产生不同的律制。

古书中有“高一律、低一律”的记载,此时的“律”引申为半音之意,也就是“高半音,低半音”。

再者《国语·周语下》伶州鸠论律:“律吕不易”。

这时的“律”特指狭义的六律。

然而,在中国古代,乐、律虽有密切关系,但最早两字并非连用,与乐律含义相似的词最早为“音律”,是吕不韦所著《吕氏春秋》的第六卷《季夏纪》的篇名。

“科学”一词,日本借鉴于西方科学的学科概念。

中国的使用则最早是被在日本游历的中国人介绍而来,译作“分科”、“学科”。

[1]在中国,四分法、典志体此类的传统学术分类,在一定意义上类似于西方学科的分科概念,但不太明确,有待分化。

经历近代自然科学洗礼的西方,其近代学术分科明确,科目精细,不仅在自然科学中产生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还在社会科学门类中分出文学、史学、哲学、法学等学科。

智慧树知到《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多听音乐是听懂音乐的前提。

A:对B:错正确答案:对2、按照库普兰的观点,音乐四大要素是和声、音色、节奏、音值。

A:对B:错正确答案:错3、音乐具有人文性。

A:对B:错正确答案:对4、歌曲《歌唱祖国》体现了音乐的活力之美。

A:对B:错正确答案:对5、钢琴曲《牧童短笛》体现了音乐的形象之美。

A:对B:错正确答案:对6、“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是《毛诗序》记载的。

A:对B:错正确答案:对7、音乐可以促进大脑、小脑的开发,提高左脑、右脑的功能。

A:对B:错正确答案:对8、无意听到的音乐不具有审美性。

A:对B:错正确答案:错9、一般来说,自己家乡的音乐风格自己最容易接纳。

A:对B:错正确答案:对10、音乐不具有思想教育的作用。

A:对B:错正确答案:错11、2018北京奥运会《我和你》的演唱者是()A:李玟B:莎拉·布莱曼C:刘欢D:李健正确答案:莎拉·布莱曼,刘欢第一章1、河南舞阳骨笛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早在八千年前的中国音乐中就出现了运用七声音阶的艺术实践。

A:对B:错正确答案:对2、中国青铜编钟以合瓦形为其重要形态特征,而这种近似椭圆形的钟体形态,在新石器时代的陶钟、陶铃上就可找雏形。

A:对B:错正确答案:对3、夔是()时期的乐官。

A:黄帝B:尧C:舜D:禹正确答案:舜4、若基音为大字组C,那么第一泛音为()A:小字组cB:小字一组cC:小字组gD:小字一组g正确答案:小字组c5、商代的乐器很多是从单件到多件发展的。

A:对B:错正确答案:对6、巫乐的首要特征是酣歌狂舞,漫无节制。

A:对B:错正确答案:对7、《桑林》舞是一种祭祀性的乐舞。

A:对B:错正确答案:对8、原始社会的陶埙已相当成熟,具备五声音阶。

A:对B:错正确答案:对9、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乐舞是A:《大夏》B:《大武》C:《九韶》D:《九歌》正确答案:《大夏》10、商代的铙上常有()纹饰A:云龙B:虎C:饕餮D:几何正确答案:饕餮11、目前所知原始社会的乐器没有下列哪种材质。

古琴文化和其历史变迁

古琴文化和其历史变迁

韓愈聽穎師彈琴詩
•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 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 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 皇。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 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溼衣淚 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2020/5/4
白居易詠琴詩中所主張的太古之音
2020/5/4
• 由上可知,上古琴制还没有到达天人合一 的境界,而是一种图腾思维。更多的是反 映了上古巫的功能。 请看:
• 《尚书大传》:“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 之诗而天下治。”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 民之愠兮,南风之来兮,可以阜吾民之财 兮”,
• 只有舜这样的圣王用象征夔龙的五弦琴才 能和上天沟通,招来阳气,风调雨顺,百 姓安居乐业,五弦琴实际上是王权的象征 。
2020/5/4
马王堆汉墓七弦琴
2020/5/4
• 出土的东汉弹琴乐俑,出现了一种形 体似瑟,尾部琴面装一弦枘的新形制 。这种瑟型独枘琴包含着琴制一系列 的重大变革:共鸣腔体由半箱式改为 全箱式;琴身由窄尾变成为首尾宽度 相同;侧边由首厚尾薄变为如瑟首尾 同厚的形体。瑟型独枘琴是吸收了瑟 的结构的一个重大革新。
2020/5/4
二、尾岳和独枘的出现与其解读
2020/5/4
• 琴制第一次革新的标志是尾部独枘的 出现,而当瑟型独枘琴的独枘消失时 ,就意味着解决了瑟型独枘琴中空底 板无法安装弦枘的技术难题,结果就 像唐宋琴制所传承的那样,将弦枘一 分为二,成为分别安装在琴底两侧的 两个雁足。正因为此,琴体开始变薄 ,侧边、尾部也变得宛转有致。这是 东汉不足二百年间琴制的又一次革命 。2020/5/4
• 清夜琴興 • 月出鳥棲盡,寂然坐空林。 • 是時心境閒,可以彈素琴。 • 清泠由木性,恬澹隨人心。 • 心積和平氣,木應正始音。 • 響餘群動息,曲罷秋夜深。 • 正聲感元化,天地清沈沈。

古琴徽位与音位探究

古琴徽位与音位探究

古琴徽位与音位探究(摘自网络)促轸抽弦,成序应律之后,初弹琴的人最好奇、最想知道的大概就是1234567怎么按,分别在哪里,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从琴面十三徽(晖)谈起。

不妨揣测,换位设想,古人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拨弄弹按之间,一定会发现当按在琴弦1/2的地方(即高八度音位置),弹出来的声音与原来散音极为和谐悦耳,当按到1/3,2/3的位置,声音与原来的散音也很和谐悦耳(纯五度),慢慢的就会联想到4分点位置,5分点位置,到6分点位置的时候,除去相同位置的点,已经有11个徽了。

如果继续加7等分点6个徽位的话,这徽位就过于缭乱,同时7等分点的音也不是那么和谐悦耳。

然后跳过7等分点,到8等分点出现了更多7个徽位,不过有3个是重复的:1/8(即现在的一徽),2/8(与1/4同),3/8(在现在的五徽六徽间),4/8(与1/2同),5/8(在现在的八徽九徽间),6/8(与3/4同),7/8(即现在的十三徽)。

按道理可以加上4个徽,变成15个徽,但是只选择了在一头一尾加上两个徽,而舍弃了3/8、5/8,这其中原因,大概是这样一来更美观、二来不添乱(3/8、5/8与周边两个徽隔得太近)、三来凑齐13个徽具有特殊的意义,“其十二法六律六吕。

其一处中者,元气之统,则一阴一阳之谓也。

”又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到此徽位没有继续往后加了,逐渐就固定下来,通过金玉螺蚌标示,这样就形成了琴面十三徽。

当然这个历史过程应该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相信也不会那么漫长。

徐上瀛《溪山琴况》二十四况将“和”列为第一,“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固有分数以定位。

若混而不明,和于何出?”。

音准很重要,是仲吕均(5612356),还是黄钟均(1235612),如果这混淆了,也就不成曲调了。

又如果不能寻找辨别每一根弦的1234567,差池紊乱,如此“音出于声,声先败,则不可复求于音”。

古琴的徽位当是方便寻找音位之用。

最基本的就是这13个徽13个音位。

明朝世子朱载堉:钢琴乐理的鼻祖,没有他就没有现代音乐

明朝世子朱载堉:钢琴乐理的鼻祖,没有他就没有现代音乐

明朝世子朱载堉:钢琴乐理的鼻祖,没有他就没有现代音乐钢琴是现在非常主流的一种乐器,暑假,很多家长都会给自己的孩子报一个钢琴兴趣班。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钢琴,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

西方很多音乐家,都是钢琴大师,比如贝多芬、莫扎特。

但历史的事实却是,钢琴,是由一位明朝时期的中国人发明的,这个人叫朱载堉,明朝皇室宗亲,父亲是一个藩王。

朱载堉石像纵观咱们华夏历朝历代,要说奇葩朝代,那么明代绝对是榜上有名的。

也不是说这个朝代奇葩,而是奇葩在这朝代的那些皇帝身上。

你看明太祖朱元璋竟是乞丐出身,贵为皇帝的明成祖朱棣还和侄子抢饭碗,朱高炽这位皇帝则是个十足的吃货,皇帝的威严都不顾了嘛?当然还有许多,我就不一一例举了,只是觉得明朝皇帝的操作真心令人不懂啊!朱载堉之父郑藩王朱厚烷,一个儒家学说的死忠粉。

虽然贵为藩王,但没有那些富贵之人的丑陋嘴脸,是个十足的老实人。

“老实人”,嗯,少不了一根筋的时候。

嘉靖皇帝在继任期间,仁贤改革,出现了“嘉靖中兴”。

嘉靖皇帝这本来是值得一赞的事,可不知后来这位皇帝哪根筋搭错了,开始求仙问道,嗨到入土。

在众人上朝焚香供拜黄帝之时,朱厚烷却各种上书狂怼。

连皇上都敢怼,下场就是削了你的爵位,再给我去牢狱好好反省。

看见父亲就这么无端入狱,朱载堉这位孝子中的战斗机一怒之下搬出宫外,自建小土屋立下flag:父亲出狱之日就是我回宫之时。

再次回返宫中,早已是19年之后。

这十几年也让朱载堉从淡泊明志转向仇富,我想肯定是父亲入狱一事让当初的少年早已深谙世事了吧。

父亲去世后,本当继承王位的朱载堉辞掉王位,朝野上下称其为“天潢中之异人”。

这么称呼他也不为过,身为奇葩皇室的那个明朝之中,身上多多少少也遗传了“奇葩”的基因啊,思维肯定是异于常人的嘛。

大约三百多年前,世界上的第一架钢琴诞生了,而它诞生的基础就建于“十二平均律”之上。

而这个理论正是由朱载堉发明的,其别名又称“十二等程律”,这是一种对乐器调律的数学原理,将一个八度平均分成十二等份,每等分称为半音,是最主要的调音法。

古琴徽位与音位探究

古琴徽位与音位探究

古琴徽位与音位探究促轸抽弦,成序应律之后,初弹琴的人最好奇、最想知道的大概就是1234567怎么按,分别在哪里,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从琴面十三徽(晖)谈起。

不妨揣测,换位设想,古人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拨弄弹按之间,一定会发现当按在琴弦1/2的地方(即高八度音位置),弹出来的声音与原来散音极为和谐悦耳,当按到1/3,2/3的位置,声音与原来的散音也很和谐悦耳(纯五度),慢慢的就会联想到4分点位置,5分点位置,到6分点位置的时候,除去相同位置的点,已经有11个徽了。

如果继续加7等分点6个徽位的话,这徽位就过于缭乱,同时7等分点的音也不是那么和谐悦耳。

然后跳过7等分点,到8等分点出现了更多7个徽位,不过有3个是重复的:1/8(即现在的一徽),2/8(与1/4同),3/8(在现在的五徽六徽间),4/8(与1/2同),5/8(在现在的八徽九徽间),6/8(与3/4同),7/8(即现在的十三徽)。

按道理可以加上4个徽,变成15个徽,但是只选择了在一头一尾加上两个徽,而舍弃了3/8、5/8,这其中原因,大概是这样一来更美观、二来不添乱(3/8、5/8与周边两个徽隔得太近)、三来凑齐13个徽具有特殊的意义,“其十二法六律六吕。

其一处中者,元气之统,则一阴一阳之谓也。

”又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到此徽位没有继续往后加了,逐渐就固定下来,通过金玉螺蚌标示,这样就形成了琴面十三徽。

当然这个历史过程应该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相信也不会那么漫长。

徐上瀛《溪山琴况》二十四况将“和”列为第一,“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固有分数以定位。

若混而不明,和于何出?”。

音准很重要,是仲吕均(5612356),还是黄钟均(1235612),如果这混淆了,也就不成曲调了。

又如果不能寻找辨别每一根弦的1234567,差池紊乱,如此“音出于声,声先败,则不可复求于音”。

古琴的徽位当是方便寻找音位之用。

最基本的就是这13个徽13个音位。

朱载堉《论准徽与琴徽不同第十》释解评述

朱载堉《论准徽与琴徽不同第十》释解评述

自此 之 左 十 二 律 吕 皆 有 徽 矣 。 此 二 者 大 不 同 , 然 各
琴 徽 布 徽 法 考 辨
《 论准徽 与琴徽 不 同第 十》 载 于朱 载埔 ( 以下 简称朱 氏 ) 《 律学 新 说 ・ 卷一 ・十章 》 。朱 氏 开 言
有理存 乎其 中。盖琴 家 自岳 山至龙 龈二 者 间 ,用纸
q a it m p r m e t e b e a r n e e t n Gu i u s -e e a n m l m ra g m n s o q n,t e pa e n r d c s t e p o e u e f Zh i u S h p r i to u e h r c d r s o u Za y '
寸 ,探 讨 了 古琴 徽 位 及 律 准 徽 位 排 列 的 律 制 方 法 。
关键 词 :律 准 ;准徽 ;琴徽 ;折 纸取徽
中 图分 类 号 :J 8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9 7 (0 0 0 0 5 0 6 3— 7 9 2 1 )2— 2 0— 7
me t ra g me t o qn,itrr t te c ne t o h ay S“ h i ee c so h a i n rn e ns n Gu i nep es h o tns fZ u Z iu’ On te D f rn e fteQu s— a f
e mblm n h 0t e a d te 1 h Emb e o q n”. l m n Gu i Ke y wor : q a it mp r me ;q a ie lm ;e l m n Gu i ds u s—e e a nt u s— mb e mb e o q n;p p rfl i g tc n q e fre lm a e od n e h i u o mb e

访琴到故宫

访琴到故宫

访琴到故宫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9年第15期凡对古琴感兴趣的人,恐怕入门书里都少不了一本瑞典学者林西莉写的《古琴》。

20年前,这本书就被称最佳古琴入门读物之一。

书中有一处细节至今难以忘怀, 1961年作者第一次来北京学习古琴,在众人还没问“学这玩意有什么用”的时候,她的老师赠与她一张明琴用于学习。

这是什么概念呢?明朝可谓古琴最为兴盛的时代。

最熟悉中国古典文化的外国人,《狄公案》的作者高罗佩便推明琴为古琴之巅峰,他本人还曾开古琴演奏会为抗战筹款。

一大明王朝的历代帝王对琴有着异乎寻常的爱好。

从朱元璋开始——千万不要因为他出身寒微而小觑人家的文艺眼光,或许这与他深谙江南文脉有关。

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民间传说甚多的刘伯温,据说便是“蕉叶”琴的创始人。

朱元璋即位后便设立“文华堂”,江南的著名琴家都被他召了进去。

永乐皇帝朱棣不仅喜好,而且擅长鼓琴,还主持编纂了《永乐琴书集成》二十卷,这已经不是“玩家”,而是职业高手了。

明朝在古琴方面大有作为的皇帝还有宣德、正统、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崇祯,他们或擅长弹琴,或擅长作曲。

他们召集一流匠人进宫,专门研究斫琴;还命令太监学习鼓琴,就像高俅靠蹴鞠赢得宋徽宗欢心那样,明朝在古琴上面有所建树的太监往往受宠,晚明宦官专政的情况不能不说与此有一定关系。

这还不算完。

皇帝之外,大明各据一方的各位藩王都活跃在古琴界,个个都是高手:宁王、衡王、益王、徽王、潞王、郑王……明太祖之子、宁王朱权,便是《神奇秘谱》的编纂者。

这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音乐文献,没有之一。

今天我们听到的那些古琴曲,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到几乎无例外都是“根据《神奇秘谱》整理”。

所以,真是一部神奇的秘谱……不仅如此,明朝第一琴“飞瀑连珠”便由他亲斫,现存唯一孤品,音色可称一绝,响彻天际:1977年,“旅行者一号”探测器携带的唱片中,唯一收录的中国声音便是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用此琴弹奏的《流水》,如今已经在太空旅行了42年了。

古琴音乐本体特征研究综述

古琴音乐本体特征研究综述

44韩延昭:古琴音乐本体特征研究综述古琴音乐本体特征研究综述韩延昭(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 青岛 266100)古琴艺术音乐本体特征研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律、调、谱、器、曲。

一、关于琴律、琴调方面的研究琴律及琴调的相关内容一直是琴界研究热点,多年来,音乐家对古琴律制的研究硕果累累。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综述,希望能对古琴律调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纯律”说及“三分损益律”说丁承运的《朱载堉琴律研究——兼辨古琴律制的变迁》一文也认为琴徽发明之初,多纯律的使用。

还有多篇文章及历史文献中,提及七弦琴纯律调弦法。

由此可见,对于七弦琴上很早就运用纯律音程,业界是没有怀疑的。

同时叶明媚在《“古琴”音律简介》中说:“古琴音乐所用律制有二,一为纯律,二为简律,或称三分损益律,而二者均为不平均律。

”证明了三分损益律在古琴中应用。

除此之外,还有陈应时、王迪、成公亮等撰写的多篇文章,对古琴中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

(二)“复合律制”说关于古琴上除了纯律或三分损益律外,还应用着何种律制,亦有不同的说法。

陈应时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律学”》中提出:中国的琴律,实际上包含了纯律和“三分损益律”两种律制。

王迪《有关古琴律制的断代问题》一文中说道:“古琴琴律,既不是单纯的纯律,也不是单纯的三分损益律,而是既包括有三分损益律,又包括有纯律的复合律制。

丁承运先生在《朱载堉琴律之研究——兼辨古琴律制的变迁》中,认为琴律到元代已经完成从以纯律为主的复合律制发展到以三分损益律为主的复合律制的历史变革了。

对于复合律制的观点,崔宪的《钟律与琴律》以及李成渝的《钟律与琴律》皆对此表示赞同。

但同时也有学者对这一复合律制的观点表示质疑。

王安潮《古琴律制的历史分期评述》一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评述,断然否定了“复合律制”的存在,认为古琴五度相生律和纯律并用只是一种律学的应用现象而已。

(三)琴律多元化关于琴律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2008年李玫发表于中国音乐的《古琴减字谱中的隐藏智慧——古琴谱中独有的律学资料展现出琴律发展历程》一文中从乐器结构与谱面、琴谱琴论、定弦方法等三大方面进行论述,例证了琴律具有的多元化特征。

郑世子朱载堉

郑世子朱载堉
九 月一 所 大 学校 园 内各 社 团招 新 场 景 : 国 学社 摊 位 :几位 学 生摆 宣传 画 、 宣传 小 广 告 ; 民 乐社 摊 位 :几位 学 生摆 宣传 画 、 宣传 小 广 告 ;
1 23 45 6 7。
管 弦社 英语 哥 : 那你 们 的音 高 节拍 怎 么 看啊 ? 没 有 音 高
以弹! 公元前的调音 器。
古琴 社 理 科 男 一撇 嘴 :没 文化 。
学校 音 乐厅 :
剧本欣赏
范煜梅 :郑世
时 间 : 当今 地 点 :一 所 大 学校 园 内 人物 :
合 唱 团 :第二 名
钢 琴 版 获 第 三 名 :不服 气 ,古琴 音都 不 准 节拍 都 不 对居 然获 得 第 一名 !
校 内b b s :
历 史 人 物 :明 朝 科 学 家艺 术 家朱 载 靖 现代人 物 :
古琴 社 ( 几人 围 坐在 活动 室打 字 ): 凭什 么说 我 们 音 不 准 , 拿 依 据 !凭 什 么说 我 们 节 拍 不 对 ,我 们 古 琴 就 是 这 么
弹 !
国 学社 社 长 汉服 男 国 学社 汉服 男女 甲 乙丙 丁 管 弦社 社 长
管 弦 社 社 长 : 凭 标 准 音 !我 们 的 A 音 是 4 4 0赫 兹 ,这 是 全 世 界 的标 准 音 ;我 们 的 全 音 半 音 都 有 数 据 ,你 们 的音 不 准 一 下 就 听 出 来 了 ,你 们 还 在 这 儿 得 意 ? 你 们 古 琴 的 A 音
是 多 少赫 兹 ?
管 弦社 英语 哥
管 弦社 甲 乙丙 丁
古琴 社 社 长 :我 们 古 琴 不 讲 A 音 ,我 们 讲 黄 钟 律 6 5赫

211051863_朱载堉:以数学推音律

211051863_朱载堉:以数学推音律

202366APR.中音do 的0.5倍,也可以说中音do 的弦长是高音do 的2倍。

人们选取一定波长的音,来形成音乐体系所需要的音高。

现在,我们在音乐中将一个八度分为12个半音,古人将这种方法称为“十二律”。

中国古代的三分损益法,是在起始音的弦长上加上或减去其1/3的数学方法,以此确定各律的相对朱载堉纪念馆坐落在河南省沁阳市老城区内,是在“郑藩乐府旧址”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座历史名人专题纪念馆。

朱载堉是明代伟大的科学家、音乐家、数学家、乐律学家、艺术家。

他有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多学科多领域的成就,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三分损益法乐音的音高是由波长决定的,而波长又由弦长决定。

在弦的粗细和松紧程度一定的情况下,两个相差八度的音,弦长是倍半关系,例如高音do 和中音do,高音do 的弦长是文图 / 梁丽红(朱载堉纪念馆馆长)音高或音程关系。

以起始音的弦长乘以2/3,得到次律;再将次律乘以4/3,又得次一律;再乘以2/3……依次乘12次,就可以完成一个八度中的十二个律的数值计算。

因为2/3、4/3都是除不尽的数,用三分损益法无论做多少次计算,都无法获得音乐上八度的整数比值,这就是不能“返宫”。

例如,将一朱载堉:以数学推音律表面上看,音乐与数学一个感性一个理性,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是的。

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音乐,就它的基础来说,是数学的;就它的出现来说,是直觉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载堉纪念馆,解密数学与音乐之间的那些弯弯绕绕。

23X 43X23X43X以中国古代的5个音阶宫、商、角、徵、羽为例,将音高定位宫音,用三分损益法生成五音(绘图/周游)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个弦长为a的音为起点,用三分损益法得到的十二律中其他弦长都不可能是a/2,所以每一个八度都会产生一点点误差。

朱载堉的十二等程律为此,朱载堉创立新法,他说:“置一尺为实,以密率除之,凡十二遍。

各时期的音乐律制及乐器的发展情况

各时期的音乐律制及乐器的发展情况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音乐律制及乐器的发展情况及其影响音乐律制的发展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音乐律学发展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三分损益律发现时期;第二时期——探求新律时期;第三时期——十二平均律发明时期。

第一时期——三分损益律发现时期。

我国最早关于乐律的记载是《世本·作篇》中的“伶伦造律吕”。

但由于并未被考古发现所证实,因此,目前只能视为一种历史传说性质的资料。

我国最早的生律法,也即确定乐音体系中各音的绝对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最初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是《管子·地员篇》中所记载的“三分损益法”。

它是按振动体长度来进行计算的,是一种弦上求律的方法。

“三分损益法”生出了徵、羽、宫、商、角五音。

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十二律律名的是《过于·周语下》“周景王问律于伶州鸠”篇,州鸠列举了十二律的全部律名,同时提出了“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的成律过程。

用三分损益法生出的十二律,称作“三分损益十二律”。

它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律”理论。

第二时期——探求新律时期。

从汉代开始至元代的一千五百余年的漫长岁月里则属于“新律”时期,各种“新律”围绕着“黄钟不能还原”和“大一律、小一律”两个核心问题展开进行研究,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律制”。

西汉京房六十律是首开“新律”研究之先河的乐律研究。

黄钟发明的“六十律”,实际上是用“三分损益法”从第十三律起继续往下推算,直至第六十律,亦即产生出五组不同律高的“十二律”。

京房还采用弦律,制造了十三律准,后世称之为“京房准”。

汉代的乐律理论研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音乐文化深入发展的面貌。

在音乐形态转型的过程中,伴随着西域音乐的大量传入,人们需要在音乐实践中更好地解决有关乐律问题。

“京房六十律”在汉代的出现,应是一种带有必然规律性质的文化现象。

晋泰始十年,荀冒力制成十二支一套形如形如后世直吹之箫的“笛律”,每笛适用于吹奏一调,正应十二律。

古琴乐器的溯源介绍

古琴乐器的溯源介绍

古琴乐器的溯源介绍两千多年前,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琴师,他精通音律,琴艺高超。

一次伯牙乘船外出。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弹起琴来。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

他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不已,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他们约定,明年此时还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伯牙如期赴约,却久等子期不到。

于是,他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

子期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

伯牙听后悲痛欲绝,他在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

曲毕他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

古琴的历史几乎和华夏文明史一样悠久。

它的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极具东方文化特色。

古琴的音乐风格追求轻淡、平和,是儒道思想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

古琴融合了中国古代主体思想及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是最正宗的中国传统乐器。

它甚至在外形上也有许多象征意义。

中国古琴学会会长朱唏介绍说:“古琴你看它外表就像一个人形,有琴额,还有两个肩,有腰,还有尾。

它的长度是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古琴最早的时候是五根弦。

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五行’。

古琴上面的面板是圆的,底板是方的,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概念。

”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高的乐器,古代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没有不会弹琴鼓瑟的。

从传世绘画中可以看到,古人大多选择在景色优美的地方操琴,例如空阔的水边空地,或者孤松下的巨石。

古人择景弹琴,既是一种生活品位,也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修练方式。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琴乐传统,在中国步入近代社会后逐渐衰落。

古琴社团成为琴乐保存和发展的新平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古琴音乐在政府的扶植之下逐渐步入了欣欣向荣的发展阶段。

浅谈朱载堉对乐器学的贡献

浅谈朱载堉对乐器学的贡献

浅谈朱载堉对乐器学的贡献
马春莲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1998(17)4
【摘要】在我国明代时期的朱载堉就是在乐器方面的大家,朱载堉用半生时间著作了一部《乐律全书》,整本书都阐述着朱载堉关于算学、乐器、音律、歌舞和历学方面的知识和成就.但本文仅讨论朱载堉对乐器方面的贡献,挂一漏万,愿就方家.【总页数】2页(P131-132)
【作者】马春莲
【作者单位】洛阳师专音乐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
【相关文献】
1.论《西游记》主要创意之源自——明代"律学巨人"朱载堉对《西游记》主要创意的贡献 [J], 胡义成
2.论朱载堉《律吕精义》的乐器研究方法 [J], 张川
3.浅谈朱载堉对乐器学的贡献 [J], 马春莲
4.浅谈朱载土育对乐器学的贡献 [J], 马春莲
5.朱载堉及其对音律学的贡献——纪念朱载堉创建十二平均律四百周年 [J], 戴念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朱载堉琴的发现— —试谈朱载堉与古琴的不解之缘

朱载堉琴的发现— —试谈朱载堉与古琴的不解之缘

朱载堉琴的发现——试谈朱载堉与古琴的不解之缘作者:黄静杜景丽来源:《理财·市场版》 2018年第8期中华琴学发展至明代,在制谱、度曲、著述等方面均达到空前的繁荣与发展。

在流传至今的30余部明代琴谱中,皇室宗亲所指的琴学著述有6部之多。

有别于前朝的是,明代皇室宗族在琴学著述的同时,常有监制或斫琴之举。

明代郑藩世子朱载堉(1536~约1610)在世界上率先开创了十二平均律理论,发明了举世闻名的“新法密率”,同时他又是伟大的实践家,注重把他的理论付诸实践。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一张古琴,名为朱载堉琴。

本文从朱载堉琴试谈朱载堉的琴学观。

朱载堉,字伯勤,号句曲山人、山阳酒狂仙客,又号狂生,河南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市)人,朱明皇族嫡亲,明仁宗朱高炽第六代孙。

他的父亲朱厚烷被册封为郑恭王,封地在今沁阳一带。

朱载堉11岁立为郑藩世子,后谥端清,史称“端清世子”。

朱载堉是我国明代杰出的自然科学家、音乐艺术家,他的成就达到了明代自然科学和艺术科学的顶峰,“王子载堉”的名字早在几百年前就传遍欧洲学术界。

他著有鸿篇巨制《乐律全书》,首创十二等程律理论,解决了旋宫转调的千年难题。

同时他又是伟大的实践家,注重把他的理论付诸实践。

他谱写了大量的旋宫乐曲,绘制了大量舞谱。

他还是乐器制造家,他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十二等程律定律器——律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件建立在十二等程律理论基础上的弦乐器——弦准。

还制作了多种多样可转调的管弦乐器,现今发现的朱载堉琴就是一例。

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中得知,朱载堉琴,琴身通长124.5厘米。

形制为仲尼式的古琴,为桐木制作,通体呈深栗色。

护轸为卷角饰,两足和弦轸均为红木制成。

琴腹龙池上方镌刻着篆书诗句,共16个字,内容是:“空山无人,鸣泉幽咽,归从舒音,淖猨司铃。

”大约是说,寂静的山谷很少有人涉足,泉水声音如泣如诉更添幽静,归途时随从放声歌唱,闹腾的猿声像伴奏的铃声。

落款为“郑世子”;池下沼上镌刻方形篆书“郑学图书”印章一方;落腹款为“大明万历十年岁次壬午二月吉旦,郑世子载堉按太簇尺造”。

读《天潢真人朱载堉》有感

读《天潢真人朱载堉》有感

读《天潢真人朱载堉》有感读《天潢真人朱载堉》有感——'学有所专,乐趣和贡献同在'程轩然2015年12月20日,范老师在微信'朋友圈'发帖说起了她中午受邀参加中国科学院自然科技史研究所研究员戴念祖老师发起的聚会一事。

其中说到:'戴老师是《中国物理学史·声学史》的作者,在这本书中有对琴律做过专门的介绍,在戴老师的另一本著作《天潢真人朱载堉》中言出有据地对朱载堉的科学艺术成就做了详细的介绍。

'朱载堉是《琴与诗书同行》明朝琴学史中琴乐律部分介绍的一位重点人物,是我们学习琴学理论的必学内容。

看到老师推荐,当晚即网购了此书,准备读读,也就促成了写作本文的因缘。

我大概花了一天半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当然看不懂的部分草草的带过。

戴老师写的这本传记,读起来特别有趣味:开篇由明史的社会背景与皇族的宗藩分封制说起,继而引出大环境下的小环境,即朱载堉的家庭;然后描述朱载堉的生长环境,受过的教育,一生的著作及成就;紧接着是详述'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创建过程和为验证其理论自制乐器以及音乐艺术方面的种种实践;最后的一个部分,着重介绍了他在其他领域的专业研究与成就,如舞蹈诗歌绘画、天文历法、数学计量等。

此外,在总结的部分,戴老师介绍了朱载堉创建的'新法密率'在中国和西方音乐界的历史延续和影响。

书的结构已经引起了我极大的读欲和兴趣,因此我读起来也比较专注,几乎一口气读完。

读后大感'好有感触,好有收获'.主要体悟有以下几点,特来分享:(一)礼治秩序'古往今来',由政治制度中的'礼'看琴事礼仪学习的乐趣封建帝王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削弱其子弟势力对自己的威胁,建立宗藩制。

明成祖朱棣谋反成功后,为防止其他藩王效仿,便制定更为细密的宗藩管理条例,以便更好地监管和限制其他藩王的自由。

制度由人制定,而服务于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5文苑WENYUAN中华琴学发展至明代,在制谱、度曲、著述等方面均达到空前的繁荣与发展。

在流传至今的30余部明代琴谱中,皇室宗亲所指的琴学著述有6部之多。

有别于前朝的是,明代皇室宗族在琴学著述的同时,常有监制或斫琴之举。

明代郑藩世子朱载堉(1536~约1610)在世界上率先开创了十二平均律理论,发明了举世闻名的“新法密率”,同时他又是伟大的实践家,注重把他的理论付诸实践。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一张古琴,名为朱载堉琴。

本文从朱载堉琴试谈朱载堉的琴学观。

朱载堉,字伯勤,号句曲山人、山阳酒狂仙客,又号狂生,河南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市)人,朱明皇族嫡亲,明仁宗朱高炽第六代孙。

他的父亲朱厚烷被册封为郑恭王,封地在今沁阳一带。

朱载堉11岁立为郑藩世子,后谥端清,史称“端清世子”。

朱载堉是我国明代杰出的自然科学家、音乐艺术家,他的成就达到了明代自然科学和艺术科学的顶峰,“王子载堉”的名字早在几百年前就传遍欧洲学术界。

他著有鸿篇巨制《乐律全书》,首创十二等程律理论,解决了旋宫转调的千年难题。

同时他又是伟大的实践家,注重把他的理论付诸实践。

他谱写了大量的旋宫乐曲,绘制了大量舞谱。

他还是乐器制造家,他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十二等程律定律器——律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件建朱载堉琴的发现——试谈朱载堉与古琴的不解之缘◇黄 静 杜景丽立在十二等程律理论基础上的弦乐器——弦准。

还制作了多种多样可转调的管弦乐器,现今发现的朱载堉琴就是一例。

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中得知,朱载堉琴,琴身通长124.5厘米。

形制为仲尼式的古琴,为桐木制作,通体呈深栗色。

护轸为卷角饰,两足和弦轸均为红木制成。

琴腹龙池上方镌刻着篆书诗句,共16个字,内容是:“空山无人,鸣泉幽咽,归从舒音,淖猨司铃。

”大约是说,寂静的山谷很少有人涉足,泉水声音如泣如诉更添幽静,归途时随从放声歌唱,闹腾的猿声像伴奏的铃声。

落款为“郑世子”;池下沼上镌刻方形篆书“郑学图书”印章一方;落腹款为“大明万历十年岁次壬午二月吉旦,郑世子载堉按太簇尺造”。

朱载堉琴由甘肃省财政厅于1952年移交甘肃省科学教育馆(甘肃省博物馆的前身),现为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

观察研究朱载堉琴,我们可以得出几点重要内容:1.琴的形制和颜色。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记录了朱载堉琴具体的数据“形制纹饰:仲尼式,桐木制,琴较圆厚。

琴身通长124.5,隐间114.0,肩宽21.0,尾宽13.0,最厚5.4,底厚1.0厘米,岳山高1.5,长17.3,厚1.0厘米。

通体原髹黑漆,呈深栗色。

蚌徽。

有较疏蛇腹断纹。

琴腹龙池长18.3,宽2.6厘米;凤沼长9.0,宽2.3厘米。

护轸为卷角饰,两足和弦轸均为红木制。

”2.琴的制造者。

从琴上可看到“郑世子载堉按太簇尺造”的落款,可断定这张古琴是朱载堉制造的。

郑是封邑号,世子是朱载堉的封号。

朱载堉是郑藩第五位亲王郑恭王的嫡长子,10岁被封为世子,为亲王的法定继承人。

3.古琴的制成时间。

古琴上落款时间为大明万历十年(1582年)二月。

这一年朱载堉47岁。

据戴念祖先生考证,朱载堉从1567年2月(朱载堉父亲复爵还国)到1580年或至晚到1581年2月6日(《律历融通》作序时间)的整十三四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十二等程律的理论及计算方法的全部工作。

也就是说朱载堉创建十二等程律的第二年就制作了这张琴。

朱载堉琴很可能就是朱载堉为了验证十二等程律理论的合理性,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制作的一张古琴。

可见这张琴的音乐价值。

4.古琴的律。

“按太簇尺造”是专业术语,太簇是律名,是十二等程律的第三律。

一般人对琴瑟都依传统看待它们。

唯朱载堉琴敢于革新,将它们跃变为等程律弦乐器。

只要以他朱载堉琴96文苑WENYUAN的均准或律管对它们调律,它们就可以改其内涵而成新式乐器。

朱载堉写道:“琴瑟大者,以黄钟正律之管为尺;中者以太簇正律之管为尺;小者以姑洗正律之管为尺。

是谓律度之尺。

”这里的“为尺”,确切的含义当是调律时以等程律的律管的某律为标准。

在朱载堉的乐器制造中常用“为尺”一词,其含义即属如此。

“按太簇尺造”,就是说调律时以等程律的律管或者弦准的太簇律所造。

朱载堉为何造琴,他与古琴是如何结下不解之缘的呢?这要从朱载堉创建“十二等程律”说起。

朱载堉将今天我们说的“十二等程律”称之为“新法密率”。

“新法”是对“旧法”,旧法也就是指三分损益法而言;而这个“密律”就是数值122。

朱载堉在《律学新说》一书中除详尽列出了“新法密率”之十二律律数,并且详细叙述了引起他发明“新法密率”的缘由。

他创造十二等程律的思想就是来源于古琴,他在《密率律度相求》中说:“臣尝宗朱熹之说,依古三分损益之法,以求琴之律位,见律位与琴音不相协而疑之。

尽夜思索,穷究此理,一旦豁然有悟,始知古四种律皆近似之音耳!此乃二千年间言律学者之所未觉”。

朱载堉在《律学新说》卷一第十节《论准徽与琴徽不同》中再次强调说:“旧法(指三分损益法)黄钟下生林钟,林钟上生太蔟,如是顺行至仲吕止。

此术臣习之熟矣!然以琴中自然本音校彼律位,则不相协。

旧法似未尽夫精微之理也。

臣于静夜之后,每深思之,务欲穷究其所以然,一旦忽有悟焉,更立新法,推定律位与琴中本然音均自相吻合。

”朱载堉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他不迷信经典并注重于用音乐实践来检验前人的理论,从而能够发现“二千年间言律学者之所未觉”的问题,并在理论上再作进一步的探索。

朱载堉不仅在乐律学领域的研究博大精深,他在音乐的艺术实践方面的成就更是让人惊叹。

历史上很多音乐学家重“道”而不是重“器”,甚至在理论研究中偏于“经学”,以“经”治乐,重“雅”轻“俗”,重文献而轻实践。

朱载堉却是一个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乐律学家。

他的乐律学是把律、器、调、谱四者紧密关联之学,从朱载堉琴的发现,就可以看出他在音乐艺术的领域已是一个十分全面的实践家了。

朱载堉在探讨音乐理论的道路上,总结了我们学琴乃至学歌诗的顺序。

他说:“学歌诗必先学琴,学琴必先学操缦,学操缦必先学定弦。

定弦既熟,节奏既明,然后可以学歌,此先后之序也。

”也就是说学习音乐,成为一名合格的琴师,先学定弦,再学操缦,还要会诗歌。

如何“定弦”?在《律学新说》中,朱载堉称早年曾“与善琴者论古今雅乐高下”,与典乐尤世贤其人(可能是郑府内典乐官)以演奏其“神乐观”笙共同讨论宋代蔡元定与明初冷谦之乐异同,得出结论“冷氏黄钟乃蔡氏之倍律林钟,蔡氏黄钟乃冷氏之正律林钟,此乃大略耳。

其实差六七律,而声在二者之间”。

此外,朱载堉还在书中记录了定弦之法,并且配有典乐所吹三曲之谱,方便后来者对雅乐考证。

“先将琴弦尽皆解去,然后吹各家所定之律。

先上第三弦,弹其散音,与首律同,是名黄钟。

次上第四弦,与吹太簇同。

次上第五弦,与吹姑洗同。

次上第六弦,与吹林钟同,次上第七弦,与吹南吕同。

次上第二弦,与先所上第七弦同。

最后上第一弦,与先所上第六弦同。

上毕,照常定弦之法重定一遍,定成弹之。

”“定弦”后就是“操缦”,“操缦”二字何解?《辞源》释其为“调弦”,《礼记·学记》曰:“不学操缦,不能安弦。

”“初学弹琴,须先知调协弦音,才能安弦成曲。

”朱载堉解释说:“操缦,盖曲名。

操之为言,持也;缦之为言,缓也。

操持歌声,令极缦缓。

”“操缦节奏,和弦指法。

”由此可知,古人凡是要学习琴或瑟,都必须先学“操缦”也。

可是到了朱载堉那个时候,神乐观琴、瑟已经失传很久了,对于“操缦”两字的解释,典乐都不知道,“惟知音之士及琴家或有晓其说者。

礼失求诸野,其此之谓欤! 然操缦种类最多,有断句者、不断句者,简者、繁者”。

《乐记》所调:“‘繁文简节’之音,指操缦而言也。

”幸而朱载堉的父亲得到方外口传的古操缦谱,虽然有声但却无辞,但朱载堉巧妙地借用古语拟其弦音,方便初学者学习。

最后才是“学琴”。

谈到学习谈琴,朱载堉提出学琴先学弹十徽,“凡弹操缦者,皆按十徽音。

十徽寻不见,方去九徽寻”。

“宫商徵羽皆按十徽,惟独角音则按九徽”,按二弦九徽或三弦十一徽,皆为角音。

“凡琴之定弦,也专取九徽、十徽,而不取余徽。

”在《论琴九徽十徽》中朱载堉说:“琴之徽十有三,惟第十徽与第九徽古人谓之中声,乃琴之最要也。

调弦定律不过二者之间而已。

律从浊渐清之降,琴从第十徽降至第五徽谓之五节。

自十降九为第一节,自九降八为第二节,自八降七为第三节,自七97文苑WENYUAN降六为第四节,自六降五为第五节。

五节之外,浊者益浊,清者益清,皆非中声。

虽有余徽,而雅乐不用也。

”这一切,都是一个阅历丰富者的经验之谈。

朱载堉平生的琴学著述还有很多很多,在他的巨著《乐律全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些观点不惜长篇累牍,反复阐述,这绝不是偶然的。

他从琴调获得了十二律旋宫的实践经验,从而推导出六十调、八十四声的新说,他对琴律的研究,使他悟出旧三分损益法的局限,提出了两千年来律学家没有发觉的问题,就这样,琴律的研究和他的“新法密率”(十二等程律)结下了不解之缘。

关于朱载堉“新法密率”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及其与琴旋宫的关系,近十年来的研讨逐步展开深化,本文之作,主要的资料来自《乐律全书》,同时借鉴律学专家的专业性见解,通过详细介绍朱载堉琴的问世,试图阐释朱载堉在琴学方面的重要观点和学术贡献,本文愿做引玉之砖,希望引发更多对朱载堉琴学成果的深入研讨。

(作者单位:黄静,沁阳市朱载堉纪念馆;杜景丽,焦作市博物馆)参考文献:[1]李村.王爷也制琴——明代“四王琴”简述[J].紫禁城,2013(10):70.[2]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3]戴念祖.天潢真人朱载堉[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178.[4]朱载堉.朱载堉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5]朱载堉.律学新说[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6]郭树群.对朱载堉乐律问题的再思考——敬答陈应时先生[J].中国音乐学院,1996(1):119.[7]黄黎星.南风一曲 千载风韵——朱载堉古琴论文化蕴涵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沁阳市审计局开展“为审计放歌”诗歌朗诵比赛近日,沁阳市审计局开展“为审计放歌”诗歌朗诵活动。

本次比赛为热爱朗诵的干部职工提供了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更好地领略朗诵艺术的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了全局12名选手踊跃报名。

比赛中,参赛选手们在音乐的烘托下,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情感,抒发自己的心声,《审计魂》《砥砺奋进的审计人》《沁园春·金秋审计》等,一段段优美动人的文字,表达着自己对审计事业的热爱,观众席上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经过激烈角逐,共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

比赛结束后,大家反响强烈,好评如潮,感觉意犹未尽,受益很多。

(范软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