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结构
古琴的结构
![古琴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e769623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f3.png)
古琴的结构
古琴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乐器,其结构通常包括以下部分:
弦轴:负责拉紧琴弦并调整音高,通常有两个。
弦钉:用于固定琴弦,并通过拉弦来调整音高。
琴弦:在琴面上拉出的丝线,通常有七根,按不同音高排列。
弦桥:支撑弦线并调整音量,通常位于琴面中央。
琴身:古琴通常为长方形,呈微弧形,前后端略微弯曲,外部包裹木板或革面。
雕刻和装饰:古琴通常以精美的雕刻和装饰为特色,常常在琴身和弦轴上装饰有各种图案和字画。
古琴配件:包括指甲、琴柱、琴包、琴轴等,是使用古琴时必不可少的配件。
这些部件的组合使得古琴能够产生独特的音乐效果,同时也是古琴的美学特色之一。
古琴的结构比较简单,但是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潜力。
古琴初学自学8大方法
![古琴初学自学8大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831f4a3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7c.png)
古琴初学自学8大方法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虽然初学者可能面临一些困难,但只要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就能够快速进步。
以下是古琴初学自学的八大方法,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第一、购买好质量的古琴在选择购买古琴时,要尽量选用质量较好的琴。
好的琴音色纯正,音质稳定,使用寿命长,对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
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够到实体琴行亲自试琴,听听琴音是否清晰悦耳。
第二、了解古琴结构与演奏方法在开始学习古琴之前,要先了解古琴的结构和演奏方法。
古琴共有七弦,琴身由板面、琴骨、龙门、弦轴和琴弦组成。
初学者要学习弦名、弦轴调弦方法、右手指法和左手按弦技巧等基本知识。
第三、学习基本琴谱初学者可以从一些基本的琴谱开始学习,例如《阳关三叠》、《阳春白雪》等。
这些琴谱旋律简单,适合初学者入门。
初学者可以多次弹奏,熟练掌握基本指法与琴弦节奏。
第四、注意正确的演奏姿势古琴演奏需要注意手指的放置和动作的协调。
要保持手指自然松弛,手腕放松,手臂微微上提,不要用力过猛。
左手按弦时要注意指尖对准琴弦,使琴声明亮。
第五、频繁练习琴弦技巧在学习古琴的过程中,要多次弹奏基本的琴弦技巧,如琴身的滚动、琵琶指法、泛音等。
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这些琴弦技巧,能够让琴音更加丰富和灵动。
第六、持之以恒的每日练习学习古琴需要持之以恒,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琴练习。
可以制定每天的练琴计划,并按照计划坚持下去。
只有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第七、参加古琴社群或音乐课程可以加入古琴社群或参加一些古琴音乐课程。
与其他古琴爱好者一起交流、学习,听取老师的指导,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古琴技巧和演奏水平。
第八、多听多感受名家演奏在学习古琴的过程中,多听听一些名家的演奏,如吴景略、姜丹等,通过他们的演奏来学习琴音的表达和技巧。
同时,也要多感受古琴音乐的韵律、气质和情感,以增长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总之,古琴初学者可以通过购买好质量的古琴、了解古琴结构与演奏方法、学习基本琴谱、注意正确的演奏姿势、频繁练习琴弦技巧、持之以恒的每日练习、参加古琴社群或音乐课程以及多听多感受名家演奏等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古琴演奏水平。
古琴的结构特点
![古琴的结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2c68dd1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25.png)
古琴的结构特点
古琴是一种传统的中国乐器,其结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琴身:古琴的琴身通常由一整块桐木或者香木制成,中间有一条长而窄的沟,称为“龙骨”,其作用是加强琴身的稳定性和共鸣性。
2. 弦轴和琴弦:古琴共有七根弦,分别由弦轴和琴弦构成。
弦轴通常由木制或者象牙制成,其作用是承载琴弦和调整弦音。
琴弦则是由丝质或者尼龙制成,不同的弦长和材质会影响琴音的高低和音色的明暗。
3. 特殊构造:古琴的特殊构造包括“比目鱼肚”、“鱼尾”和“独龙头”。
比目鱼肚是琴身下面的一块凸起物,其作用是增大琴身的共鸣面积;鱼尾是琴身末端两侧向外翘起,使得琴弦长度和张力更为均衡;独龙头是一种独特的弦轴结构,使得调弦更为方便和精准。
4. 普及与传承:古琴的结构特点不仅是其音乐表现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其独特的文化符号。
由于古琴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现在已经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 1 -。
古琴教学基础入门指法
![古琴教学基础入门指法](https://img.taocdn.com/s3/m/392253c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d.png)
古琴教学基础入门指法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乐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长,具有独特的韵味,因此备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要想学好古琴,掌握基础的指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古琴教学基础入门指法。
一、古琴基本结构古琴是一种木制弹拨乐器,它的主要部件包括琴身、琴头、琴尾、琴齿、琴轸、琴弦等。
琴身是古琴的主要部分,其形状呈长方形,上面有两个音孔。
琴头和琴尾分别位于琴身的两端,琴头上有一个“鹰头”,琴尾上则有一个“凤尾”。
琴齿是指琴身上的一些凸起的部分,琴轸是指琴身上的一些凹陷的部分。
琴弦则是古琴的发声部分,通常有七根。
二、古琴基本指法1.右手指法古琴的右手指法主要有拨、挑、扫、勾、按等。
其中,拨是最基本的指法,也是最常用的指法。
拨弦时,应该用右手食指的指甲,向下拨弦,发出清晰的音响。
挑弦时,应该用右手食指向上挑弦,发出柔和的音响。
扫弦时,应该用右手拇指向下扫弦,发出宽广的音响。
勾弦时,应该用右手食指向上勾弦,发出柔和的音响。
按弦时,应该用右手食指向下按弦,发出有力的音响。
2.左手指法古琴的左手指法主要有按、捏、拨、推等。
其中,按是最基本的指法,也是最常用的指法。
按弦时,应该用左手手指按住琴弦,使其产生振动,发出音响。
捏弦时,应该用左手手指捏住琴弦,使其产生变调,发出音响。
拨弦时,应该用左手手指向上拨弦,发出柔和的音响。
推弦时,应该用左手手指向下推弦,发出有力的音响。
三、古琴基本练习1.右手练习右手练习主要是练习拨弦、挑弦、扫弦、勾弦、按弦等指法。
可以从简单的练习开始,逐渐提高难度。
例如,先练习单弦拨弦,然后练习双弦拨弦,再练习三弦拨弦,以此类推。
练习时,要注意手指的力度和速度,要保持稳定的节奏和音量。
2.左手练习左手练习主要是练习按弦、捏弦、拨弦、推弦等指法。
同样可以从简单的练习开始,逐渐提高难度。
例如,先练习单音按弦,然后练习双音按弦,再练习三音按弦,以此类推。
练习时,要注意手指的准确度和力度,要保持稳定的音高和音色。
古琴探究|古琴曲及古琴演奏技巧
![古琴探究|古琴曲及古琴演奏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de7595f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e3.png)
古琴探究|古琴曲及古琴演奏技巧琴曲结构琴曲一般具有:'散起'、'入调'、'入慢'、'复起'、'尾声'的琴曲结构。
此外还有一些远古的琴曲,从其他音乐体裁移植过来的琴曲,以及专为伴奏歌唱的琴曲等,它们又有自己特殊的曲式。
散起:在琴曲的开始,有一段自由节拍,速度徐缓的散板,琴家称为'散起'。
它的曲调性不一定明显,主要是运用主音、属音把调性确定下来。
它的长短决定于全曲的规模和表现需要,形成全曲有机构成的一部分。
如:《胡笳十八拍》(开始)入调:经过充分酝酿准备之后,开始展示乐曲的主要音调。
这时节拍已经纳入常规,曲调性也大大加强,琴家称为'入调'。
一些形象鲜明、悦耳动听的主题音调在这一部分依次出现,经过重复、对比、变化、发展后,把音乐逐渐推向高潮。
高潮的部分往往是在加快速度、展开音域和加强音色对比的情况下形成的。
一些加强曲调力度的双音,也常常用在这些地方。
这一部分常常要占全曲一半以上的分量,是构成琴曲的主要部分。
入慢:高潮之后,情绪逐步平稳下来,进入琴曲的'入慢'。
这时往往利用明显的节奏对比或调性变化,把乐曲引进一个新的境界。
复起: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琴曲中,有时还插入带有结束意味的素材,或部分地再现前面的主题,或变形地重现前面的材料,称为'复起',使得乐曲有一波三折、欲罢不能的情趣。
尾声: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发展变化,最后用泛音奏出轻盈徐缓的乐句,把全曲结束在主音上,造成余音袅袅的效果。
许多琴曲的'尾声'就是这样构成的。
演奏形式琴曲独奏:琴曲独奏指古琴的纯器乐独奏曲,可依其长度及段数分为小型、中型及大型者。
A:小型(长一、二分钟,二、三段的短曲)。
例如:《玉楼春晓》(约一分、三段)《良宵引》(约一分、三段)《耕辛钓渭》(约一分、一段)B:中型(约长三分至七分钟,六至八段者)。
古琴的简介
![古琴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a10e20776c66137ee0619ee.png)
古琴摘要:古琴,亦称“七弦琴”,史籍之中多称“琴”。
唐诗中有“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之名句,“泠泠七弦”指的就是古琴。
春秋擂鼓墩墓与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琴”更证实了它的历史之长久,《诗经》、《尚书》等古籍和唐宋诗词也常常见到有关“琴”与琴乐的继续。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键词:古琴,历史悠久,乐器正文:一、古琴的结构在弹弦乐器中,古琴的构造比较复杂,由面板、底板、音梁、音柱、弦轴板、弦轴、琴弦和琴脚等部分构成。
面板又称琴面,是一整块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呈方形,并开有穿弦孔;琴尾一端呈椭圆形,在项、腰处两旁各有月牙形或显方折凹入。
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的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
底板上开有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和圆形出音孔,一为龙池,一为凤沼,腰中近边处开有两个小方孔,为足孔,上安两足,叫雁足。
面板与底板胶合而成琴身,在琴的首部里面,粘有舌形木板,造成与琴腹隔开的空间,叫作舌穴。
音梁又称项实,是一根位于面板背部的长木条,用以调整琴音。
音柱是琴腹中的两个木柱,一个呈方形,叫地柱,在琴腹中部;另一个呈圆形,叫天柱、靠近琴首。
弦轴板位于底板的首部、开有安装弦轴的轴孔。
改良的古琴,因琴首处另有共鸣箱,弦轴则镶嵌于面板首部。
弦轴又称琴轸,为圆形或瓜棱形,是用木制成的中空体,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弦轴上。
琴弦多用丝弦,一弦最粗、音最低、靠近徽位最近,依次渐细,一至四弦用缠弦,靠近演奏者的第七弦最细、音最高。
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中间开有穿弦孔,琴弦从孔中穿过架于岳山上。
安装在底板上的4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月牙形缺口处的两个叫焦尾下贴,起系弦和使琴身垫平的作用。
古琴
![古琴](https://img.taocdn.com/s3/m/d3914bfd84254b35eefd34ce.png)
古琴一、古琴—修身养性的正身之品琴里负载了儒、道、释三家诸多的文化元素,它是个文化载体,而不仅是一个乐器。
古代在乐队里是看不到古琴的,琴是被用做修身养性的,是帝王将相的必修之课,作为我们今天的人不用拘泥这些东西。
判断琴的好坏,我们有九德:奇、古、透、润、静、圆、均、清、芳。
我们说,这九德也代表了人的德行,在管理学上,在选用人才上也有很多特别的作用。
古琴流传至今天,琴曲流传下来有三千首左右,后代琴家整理出来的有一千首左右,作为现代琴家能弹的也就一百首左右。
它的流传一代一代越来越少,由于谱子让人看着望而生畏,所以失传的较多。
现代的琴家把它与五线谱和简谱结合起来,方便今人的学习。
琴声对人有治疗作用,《黄帝内经》载:人有阴阳,天地之间,六和之内,功事物之理都离不开五行,古琴音乐疗法与医学理论相结合,规范于阴阳五行理论体系之中,“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此人与天地相参”。
中国的琴曲里面都蕴含了很深的中国文化的东西,有诗词歌赋,历史人物典故。
琴曲里常见的,李白的《秋风辞》是在古曲里很少的几首描写女性的,琴曲一般都是抒发情感,对大自然美好的感叹,还有一些是对社会的不满和期冀。
这首《秋风辞》是李白有感于她的一个小表妹而作。
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尤其是女孩子没成家之前很少和外界接触,表哥表妹的情分在古代历史故事中经常可以看到。
李白的小表妹一直暗恋着李白,但李白懵懵懂懂不知道,若干年之后过节大家回家时见面,李白很热情地和她打招呼,小表妹不理他,翻他的白眼,他还觉得很奇怪,后来知道了,原来小表妹的暗恋他没反应,小表妹对他有些意见。
但后来再通过聊天、沟通解开了。
李白有感而发,写了这首曲子,表现一个女孩子在秋风落叶之时,被飘落的叶子打入心里,想起来当年的往事,心里有点丝丝屡屡的不快乐,有点黯然伤情的回忆。
实际上人是在不断成长的,想开了之后心开始变得宽阔,逐渐将以前的哀怨放弃,然后提升的过程。
曲子帮我们打开心灵的窗子,把耗能最大的心结、心事打开,从而节约能量,积蓄新的动力。
非遗古琴知识点总结
![非遗古琴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92b489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4.png)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起源于中国古代,据传,古琴可以追溯到约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被认为是中国乐器中最古老的一种。
古琴在历史上被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庙堂音乐、文人雅集以及民间音乐活动中。
在中国古代,古琴既是一种文人雅士的象征,也是一种表现情感、抒发情怀的艺术载体。
在古代,古琴曾被称为“七弦琴”、“律琴”、“雅琴”等,其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古琴的外形和结构古琴的外形呈长方形,其主要部分包括琴身、琴颈、琴头、琴桥、琴弦等。
古琴的琴身由多层楸木制成,琴面用鲁料或玉石制成,琴身表面常常雕刻有龙凤、山水、花鸟等图案。
琴颈通常呈弯曲形状,末端有琴头,琴桥则位于琴面上。
古琴的琴弦一般为丝弦,有七根,并且没有弦轴,需要用手弹奏。
三、古琴的演奏技法古琴的演奏技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琴身的按弦、琴弦的拨弦、琴曲的演奏等。
古琴的演奏技法需要借助指法、拨弦法、换弦法、滑音、急起、绕指等手法来完成。
同时,古琴演奏还包括琴曲的演绎、音韵的控制等方面的表现。
四、古琴的音乐特点古琴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其音色、音韵、音节等方面。
古琴的音色优雅悠扬,音韵绵长柔美,音节变化丰富多样。
古琴的音乐以其清雅的音色、深沉的意境和丰富的表现力,被誉为“乐器之冠”,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古琴的传承与发展古琴的传承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中国古代,古琴曾受到皇室和文人雅士的青睐,成为了显赫的乐器之一。
在清朝,古琴的演奏技法得到了一定的规范和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曲目体系。
近代以来,古琴在中国音乐界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古琴学习班、研究会等机构也逐渐兴起。
同时,古琴的国际传播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动,进一步扩大了古琴的影响力。
六、古琴的保护与传承古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琴,中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古琴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且加强了对古琴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
同时,一些地方还成立了古琴学校、研究机构等,用以推动古琴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古琴基础知识古琴结构介绍
![古琴基础知识古琴结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788992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77.png)
古琴基础知识古琴结构介绍推荐文章党的基础知识党课讲义_党员党课知识发言稿热度:电音的基本是什么意思热度:党的基础知识、政治理论习题热度:党建的基本知识_党建基础知识问答热度:公共管理基础知识点热度: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那么你对古琴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古琴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古琴的历史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
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四艺,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
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的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
”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
古琴阳关三叠中的三叠所指
![古琴阳关三叠中的三叠所指](https://img.taocdn.com/s3/m/b986a81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6.png)
古琴阳关三叠中的三叠所指
古琴阳关三叠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结构和深远的意义而闻名。
然而,对于其中的“三叠”所指,人们一直存在不同的解读。
在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三叠”指的是古琴的三个弹奏技巧。
这些技巧分别是“阳关
三叠”、“阳关双叠”和“阳关单叠”。
每个技巧都有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了整个曲目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另一种解读认为,“三叠”是指阳关古道上的三个关隘。
阳关古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连接了北方和南方。
三个关隘分别是阳关、太行关和虎牢关。
这种解读认为,古琴阳关三叠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交通要道的重视和对于和平统一的向往。
无论是哪种解读,古琴阳关三叠都是一首富有情感和内涵的音乐作品。
它通过琴音的起伏和变化,传达了人们对于自然景色的赞美,对于历史文化的追溯,以及对于人类情感的抒发。
古琴阳关三叠的美妙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传达。
它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怀和智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华传统音乐的瑰宝。
古琴阳关三叠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瑰宝之一。
无论是从技巧的角度解读,还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解读,它都展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
通过欣赏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粹。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 大自然的声音(生字讲解)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 大自然的声音(生字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403e060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d.png)
妙演 奏琴 感受 激击 器滴 敲鸣 诉
笔顺:
翘舌音
shòu
部首:又 结构:上下
组词:接受 受潮
形近字:授
首笔平撇短小, 字义:①接受。②遭受。
“冖”宽; “又”横撇、捺舒展。
③忍受,禁受。
妙演 奏琴
jī
部首:氵 结构:左右
感受
组词:激动 激烈
激击 器滴
笔顺:
qiāo 部首:高 结构:左右
组词:敲打 敲门
形近字:鼓
“高”“攴” 字义:①在物体上面打,使发出
分写左右半格。
声音。②敲竹杠,敲诈。
妙演 奏琴 感受 激击 器滴 敲鸣 诉
后鼻音
mínɡ
部首:口 结构:左右
组词:鸟鸣 鸣叫
形近字:呜
“口”小而偏上; 字义:①(鸟兽或昆虫)叫。
“鸟”末笔横平且稍长。 ②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21 大自然的声音
要注意仔细观看笔画顺序哦!
左右结构
妙
上下结构 独体结构 上中下结 构
演奏琴感
受激击器滴 敲鸣诉
点击汉字跳转学习!
妙演 奏琴 感受 激击 器滴 敲鸣 诉
笔顺:
miào
“女”做偏旁 时左伸右收。
部首:女 结构:左右 组词:奇妙 巧妙 形近字:吵 字义:①好,美妙。
形近字:缴
敲鸣 诉
字义:①(感情)激动。
“氵”提给右面让位;
“攵”两撇向左穿插。
②使感情冲动。
笔顺:
妙演 奏琴
jī
部首:凵 结构:独体
感受
组词:冲击 打击
激击 器滴
形近字:陆
古琴手势图
![古琴手势图](https://img.taocdn.com/s3/m/76fdefd25fbfc77da269b12d.png)
右手举指起势“春莺出谷势”肘张约三十度,臂平伸,腕微曲,掌略俯。
右手五指头,唯小指不用于弹弦,故曰禁指,必须伸直,指尖稍仰。
中、名二指平直微俯,中节靠拢,名指末节微高与中指,低于禁指。
食指稍屈,中末二节指尖下垂。
大指侧伏于食指下,中、末二节微弯。
五指伸曲高低,势宜互相照顾乂桠散漫,虎口张开为妙。
一曲起手,指将出动入弦,虽未开始拨弹,先必有所准备。
五指结构如上式,有低昂绰约,翩翩欲举之势,恍若春莺之出于幽谷,正振羽而将鸣。
太古遗音渊源唐代赵耶利手势图,无此图势,余特为拟补,名曰:春莺出谷势。
太古遗音乐原书,每一图势都有一首提词,也仿照体例拟了一首曰:“相彼春莺,出谷遷林,爰振其羽,将嘤其鸣,譬右指之初举,待挥弦而发声。
右大指托擘势“风惊鹤舞势”肘张,臂平腕曲,掌俯,大指倒竖,托弦则张开虎口,中、末二节俱直,指头肉面靠弦,使弦从指面经甲尖而出,令有甲肉声。
擘弦则虎口稍开,中、末二节微弯,以指甲背着弦,纯取甲音。
其运动都在中节腕力并用。
食、中、名三指平直,中指中、末二节稍低于食、名二指,禁指伸直,又稍高于名指。
各指指缝微开,势如鹤翅初张,竦体孤立,有临风鼓舞之态。
太古遗音手势图右大擘、托的手势,名为“风惊鹤舞势”。
原词曰:“万窍怒号,有鹤在梁,竦体孤立,将翱将翔,忽一鸣而惊人,声凄厉以弥长。
”右食指抹势“鸣鹤在阴势”肘、臂、腕、掌同前势,食指屈其根节,伸其中、末二节,指头肉面箕斗中着弦,使弦从指面经甲尖抹入,不要攀弦,不宜犯甲太多。
大指中、末二节微弯,侧伏于食指下,每抹入,必使食指箕斗落在大指甲尖抵住。
其运动在臂、腕暗助食指中、末二节之力。
中、名二指都伸平直,使中高于食、名又高于中、禁指更较高而直。
各指指缝稍开,高下参差,有鸣鹤展翅之态。
拂势亦同,但拂的运动,全在臂、腕之力。
太古遗音手势图,右食抹、拂的手势,名为“鸣鹤在阴势”,原词曰:“鹤鸣九皋,声闻于野;清音落落,自合韶雅;惟飞指以取象,觉曲高而和寡”。
浅谈古筝与古琴的区别
![浅谈古筝与古琴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480c35e34693daef5ef73db2.png)
浅谈古筝与古琴的区别作者:张赵蒙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7期【摘要】民族器乐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让无数的音乐爱好者如痴如醉。
民族器乐其实就是运用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和舞奏等形式来演奏的传统音乐形式,那么说到民族器乐,大家便想到了古筝、古琴、琵琶、扬琴、笙、唢呐、巴乌等众多传统乐器。
其中古筝与古琴经常把非专业的人搞得迷糊不清,难以区分。
【关键词】民族器乐;古筝;古琴在民族器乐的众多传统乐器中,有一些乐器始终让一般人分不清楚,比如古筝和古琴,巴乌和竹笛,二胡和京胡,琵琶和阮等。
本人从事古筝学习和教学工作20余年,对古筝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古琴方面也有过一些研究,觉得需要写一篇文章来谈一下古筝和古琴这两种乐器之间的区别,以便大家更好的对他们进行区分和研究。
一、古筝和古琴的基本概述古筝和古琴虽都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但他们的的出现却不在一个时期。
古筝也叫“秦筝”,应该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出现的一种民族乐器,距今也已经2500多年了,它可以算是历史悠久的一件汉民族传统乐器了,历史上也有人称它为汉筝、瑶筝或者鸾筝。
在司马迁《史记》中的《李斯列传.谏逐客书》里,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描述中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战国策——齐策》中也有相关描述,“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罄筑、弹筝。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古筝的确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战国陪伴我们至今。
古琴的出现其实比古筝还要早,应该是中华民族传统乐器中最早的一种了。
古琴和古筝同属弹拨类乐器,古琴的出现要追述到3000年以前了,传说是“伏羲”、“神农”所造。
古琴也成为瑶琴、玉琴、丝桐,盛行于春秋时期,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到孔子也在弹奏这中乐器,不管孔子会不会弹奏,总之古琴的出现要早于古筝很久。
当然继续往前追溯,我们也看到过“伏羲作琴”、“神农奏琴”、“舜帝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文字记载。
乐器知识
![乐器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1ec91dea58da0116c1749c2.png)
乐器知识一、弦乐器(一)、弓拉弦鸣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1、乐器名称:小提琴(Violin)小提琴应用谱号:小提琴记谱为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结构组成:小提琴琴身(包括琴头、琴颈、指板和共鸣箱琴弦系统(包括弦轴、挂弦板、琴马和琴弦)和琴弓。
小提琴制作材质:小提琴琴身为木制结构,以槭木和云杉为原材料配合制造的小提琴音色最佳;小提琴琴弦:金属丝;琴弓:马尾。
小提琴乐器特色:属提琴族乐器中的高音乐器,小提琴艺术表现力丰富,音色优美、表达含蓄、变化多端,具有歌唱般的魅力。
小提琴是一切弓弦乐器中流传最广的一种乐器,也是自17世纪以来西方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
现在的四弦小提琴是16世纪从老式的三弦小提琴发展来的,1650-1730年间经斯特拉迪瓦里、阿马蒂和瓜尔内里等家族加以改进而臻于完美。
再后来的改良包括加长指板,增加腮托,用钢丝和尼龙丝取代肠线琴弦等。
小提琴是最具表现力的乐器之一,演奏技巧极其丰富,作曲家们经常用以引发作品的基调。
小提琴在交响乐队中,分为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
第一小提琴常担任乐曲的主旋律,第二小提琴则担任乐曲主要声部的和声伴奏。
此外,小提琴也常在室内乐和小品中常用于独奏。
近年来,小提琴又成为当代流行乐和爵士乐的当家乐器之一。
迄今为止售价最高的小提琴系斯特拉迪瓦里奥斯于1720年制造的。
1990年11月以820,000英镑的价格易手。
2、乐器名称:中提琴(Viola)应用谱号:上中音谱号。
结构组成:类似小提琴,但琴身稍大,琴弓较长且稍显粗重,定弦比小提琴低五度。
使用材质:琴身:木制结构,以槭木和云杉为原材料配合制造的音色最佳;琴弦:金属丝;琴弓:马尾。
乐器特色: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上中音乐器,音色柔和、深沉,略带些沙哑,因而亦独具特色。
中提琴仅比小提琴大七分之一,外形几乎一模一样,同样广泛应用于管弦乐队、交响乐队以及室内乐(尤其是弦乐四重奏)中。
但中提琴通常担当中音声部,为主旋律起伴奏和衬托的作用,极少用于独奏。
《音乐赏析》
![《音乐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672431c14791711cc79176e.png)
4、A’段是A段的浓 缩再现。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一、作者简介:何占豪、陈刚 二、创作背景:中西音乐相结合 三、结构:奏鸣曲式结构 四、欣赏提示: 1、引子:长笛、单簧管,晨雾朦胧。 2、主部爱情主题[草桥结拜]、副部活 泼欢快[同窗三载]、结束部哀伤惋惜 [十八相送]。 3、展开部:阴森恐怖的封建势力和 坚定的抗婚主题[抗婚]。凄凉哀伤的 [楼台会]、 痛不欲生的[哭灵投坟]。 4、再现部:[化蝶],两次再现爱情主 题,加尾声。
令人感到环境的辽阔和演唱者对故乡热爱之情。
《乌苏里船歌》赫哲族民歌
本曲是我国著名歌唱家郭颂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 的一首具有浓郁东北地方色彩的歌曲。描写了乌苏 里江上的赫哲族渔民,辛勤劳动,鱼满粮丰的快乐 心情。
全曲分三部分:(1)衬词部分,曲调高亢流畅, 描绘乌苏里江的辽阔和人们的喜悦心情。(2)歌词 部分,曲调欢快,热情明朗,描绘人们的幸福生活 情景。(3)是(1)段再现,仿佛江上渔船渐渐远 去,
本曲创作于1962年,描写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 大成就,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 真挚情感。乐曲为三段结构,前后两段为奔驰性 节奏,悠扬洒脱,充满自豪快乐的情绪。中间段 把祖国山河的改观用一连串的“没见过”排列起 来,将人引入一个无限美妙的画景之中。演唱者 马玉涛以其浑厚、明亮、结实的音色,朴实、自 然、豪放的演唱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真实,更 具有艺术感染力。
《上去高山望平川》 青海花儿
一、“花儿”简介: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 一带的一种山歌形式,用真、假声结合来演唱,音 调高亢嘹亮、粗犷有力,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歌 词多为即兴创作,常用一些方言和衬词,运用比兴 手法,借看花儿来表达青年男女向往幸福又不能实 现的感慨。
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
![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https://img.taocdn.com/s3/m/49bc8627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1a.png)
读一读,写一写
qín
琴
字义:①某些乐器的统称;②古琴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今 组词:钢琴、古琴、弹琴、口琴 造句:暑假真忙啊,有时候学奥数,有时候练 钢琴,有时候学书法,比上学时累多了。
读一读,写一写
róu
柔
字义:①软,柔和,与“刚”相对;②使变软; ③植物出生的嫩芽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木 组词:柔软、温柔、柔和、柔顺 造句:猫咪的脚掌生有肥厚而柔软的小肉垫, 可以使走路悄然无声,不会惊跑老鼠。
读一读,写一写
gǎn
感
字义:①感动;②对别人的好意怀着谢意;③ 中医指感受风寒;④感觉;⑤情感、感想;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心 组词:感受、感动、感恩、感谢 造句:如果想要快乐,就不要去想别人是否会 感恩,我们付出只为享受施与的快乐。
读一读,写一写
shòu
受
字义:①遭遇;②接受别人给的东西;③适合; ④忍受、禁受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又 组词:感受、承受、接受 造句:太阳让我感受光辉,月亮让我感受银白, 牡丹让我感受高贵,音乐让我感受动人。
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 上册 第七单元
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目标
1. 本节课会认识8个新生字,会写出13个生字,可以掌握本节课的多 音字,最后可以正确读写“美妙、演奏”等词语。
2. 同学们一起想象课文中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 学生可以理清课文的层次,了解本篇课文总起句在全篇中的作用。
你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很多音乐家和歌手哦!用心去聆听大自 然中的微风、细雨、流水、知了、小鸟……,是多么的美妙啊!今 天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欣赏一场特殊的音乐会吧!
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提问,课文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总起句,既 照应课文题目,又引出下文中分别从 风、水、动物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大 自然美妙的声音。
古筝的组成结构介绍
![古筝的组成结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23a671a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a9.png)
古筝的组成结构介绍古筝是一种多弦多柱的弹拨乐器。
它的形状近似于长箱形,中间略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或近似于平面。
古筝的头部有缓缓而落的古筝脚。
在木制箱体的面板上张设古筝弦。
在每条弦下面安置码子,码子可以左右移动,用来调整音高和音质。
古筝的品种不一,构造也不尽相同,下面介绍的是一种二十一弦古筝的构造。
古筝主要由面板,底板、边板、古筝头、古筝尾、岳山、码子、琴钉、出音孔和古筝弦等部位组成。
古筝的优劣取决于各部分材料质地及制作工艺的凹凸。
古筝的共鸣体由面板、底板和两个古筝边组成。
在共鸣体内有音桥,呈拱形,它除了共鸣效果的需要外,还起着支撑的作用。
共鸣体的质量和结构对古筝的音响影响很大。
「面板」用放置多年、木质干而松的梧桐木来制作。
也有人试用白松制作。
蒙族古筝的面板用杨木制成。
「底板」用梧桐木制作或者用其它的硬质木料制作。
「古筝边」也称边板,即古筝的侧帮。
古筝有两个筝边,靠近身体的一侧称为内筝边,另一侧称为外古筝边。
古筝边一般用木制成,也有用水曲柳、红木或其他杂木制成。
还有试用枫木制作。
「古筝头」用木、紫檀或其他较坚实的木料制成。
筝头的作用是固定琴弦,由穿弦孔来固定(也有的古筝的古筝头是固定琴钉的)。
在古筝头的侧面有一个出音孔,也音孔上有一个音窗,供出音之用。
古筝头因与共鸣体相通,这样就扩大了共鸣的范围(也有的古筝,古筝头与共鸣体是不相通的)。
「古筝尾」它主要用于安装琴钉。
此处在造型上也起着与筝头对称平衡的作用。
古琴有七条弦,从外到里定名为一至七弦。
古琴琴弦的外侧有十三个徽位,从岳山向焦尾依次为1、2、3、4 ……13徽,其中第七个徽位在琴的正中间,一般都是较大的徽。
弦位和徽位都是要必需记住的,由于琴谱中会标注。
而琴头处把弦支起来的硬木条叫岳山,琴尾处把弦支起来的硬木片叫龙龈,岳山和龙龈之间为琴弦的有效长度,一般是110公分。
琴的底部,琴头下面有两个像腿一样的东西,叫护轸,是爱护琴轸用的;岳山下面有七个琴轸,通过旋转琴轸上的线绳,拉紧岳山上面的琴弦,可调整琴弦的音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是以底、面两木板相合而成的。
底、面上各有一些镶嵌的零件。
琴轸(弦轴)上结绒扣由承露穿出,琴弦一端达蝇头与绒扣相扣合,一端绕过龙龈缠于琴背的雁足上。
整个琴体即是共鸣箱,面板同时又是指板,底与面间的中空部位称琴腹。
琴面:琴面是琴体上面的一块琴板,它是古琴最重要的部分。
琴面呈弧形,自项以上逐渐低头至“岳山”称为“流水处”,也称“岳流”。
琴面是用梧桐木制成,“岳山”与“承露”另用紫檀或花梨等硬木雕成镶入面板,尾部的“龙龈”和“冠角”亦然,十三个徽位用螺蚌或金玉镶嵌。
琴底:琴底是琴的底板,用楸梓木制成。
其肩下开有长方形或圆形音孔,称为“龙池”;足后尾前的音孔,称“凤沼”;腰中近边处开两个小方孔,为足孔,上安两足叫“雁足”;首部两旁倒垂两足,名为“凫掌”,“雁足”、“凫掌”都是用硬木镶嵌。
琴首:琴首纵面形如复舟,中开偃月形一穴,名为“舌穴”,穴中凸出部分称“凤舌”。
琴腹:琴额部岳内留实木名叫“项实”。
项实后整个是“槽腹”。
腹中正对琴底池、沼两处微微高起的部位名为“纳音”;安雁足处亦留实木,称作“凤腿”;肩下腹中设一圆柱(顶住底面),称“天柱”;腰下方的称“地柱”。
以上是古琴的大致构造情形。
现存最早的图示是南宋田紫芝所辑:《太古遗音》(明初袁均哲刻本)中的琴面、槽腹、琴背三图,并有详细注释.图中除有一、二处明显的讹误外(“冠线”高“七分”应,是七厘之误。
中徽至尾深四寸二分,是四分二厘之误。
此二处错误,后世琴书多照录。
)基本尚属正确,可作参考。
现将结构制度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详为考订如下:(一)底面厚度琴书中谈面板厚度多笼统而言。
唯一的例外是唐李勉在他的《琴记》中最早提出了厚度的分布:“其身用桐木,岳至上池厚八分或七分半,上池以下后六分或五分,至尾或四分半。
”实属难能可贵!其他文献上不谈厚度分布,也可能是视为秘诀,不肯轻传。
笔者所藏明益王所制“碧天凤吹”琴,拆修是量得项部面厚五分四厘,中部及尾中厚四分半,周边厚三分四厘;琴底中厚三分六厘,尾中厚三分,周边厚二分七厘。
卫仲乐先生所藏仲尼式琴,尾部面板穿一孔,孔的靠弦一侧厚二分四厘,靠边一侧厚二分,可见面板有由中至边是逐渐减薄的。
古代的高手制琴不但底、面、首、尾厚度有别,周边与中心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完全合乎现代音响学的原理。
(二)槽腹深度在宋代的著述中,《碧落子》定腹深为七分,《断琴记》、《斫琴秘诀》和《太古遗音》都小于此制。
但传世的唐宋古琴都往往大于此制。
如“鹤鸣秋月”腹深八分半,“一池波”腹深九分,“长风”、“飞瀑连珠”腹深八分等。
《古琴考》所记:“李公路收雷威百纳琴,云和样,内外皆细纹,腹内容三指。
”据此估计腹深当在一寸二分以上。
说明古人也曾有加深槽腹的创制,很有参考价值。
槽腹的深度决定着共鸣箱的大小,从音量的角度来考虑,槽腹不宜过浅是可以肯定的。
唐琴因为弧面圆,琴体厚(如张越琴厚二寸三分,“一池波”后二寸一分),侧槽腹自然较深。
(三)纳音文献称此法自唐代雷氏始。
《苏东坡笔记》云:“雷琴独有余韵,应指反复噫喑不已。
蜀僧有省涓者,欲求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乃破其所藏雷琴求之,声出于两池之间。
当两池处其背微隆,仅若韭叶然,声欲出而隘,裴徊不去,乃有余韵。
此最不传之妙”。
这是对纳音的最早论述。
顾恺之斫琴图之中上方槽腹图中,所见二条深色隆起,似为纳音形制。
至于纳音的设置是否自晋代已有,仍需进一步研究。
传世的古琴纳音高低颇不一致。
有的古琴,由于几百年间的磨损,纳音多隐而不显。
(《苏东坡笔记》所称可能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不然纳音从池、沼中即可看到,不必非破琴不可。
)但有的琴纳音高,如卫仲乐先生所藏仲尼式琴纳音隆起很高,距底仅有五分。
这种高纳音适于面板较薄的琴。
笔者所藏“太古遗音”小膝琴,下池纳音系用灰漆作出。
修琴时因音浊而剔去,结果琴声混响,散漫不收;后用旧桐木补作纳音,音复清越。
可见,纳音并不单是与余韵有关。
另外,有的古琴无纳音,但面板很厚而边薄,实际上还是起到了纳音的作用。
家姊纪园所弹宋百纳琴,就是这种情况,古琴中亦每见之,不能视为常规。
(四)天柱、地柱天、地柱的设置自唐代就有了。
据(日)林谦三氏的考证:“唐制两柱俱是断面作矩形的(后世制天柱圆、地柱方为规格)”[8]。
笔者藏无款小琴一张,琴似为宋物,天柱呈矩形,可能后世亦有此制。
自北宋《断琴记》以后的琴书中都载有天、地柱的制度。
《断琴记》及田芝翁《太古遗音》载:“天柱圆七分,当三、四徽间;地柱方六分,当七、八徽间”。
《碧落子斫琴法》所载:“天柱圆六分,在三、四徽间,若不能求徽定之,则自龙池上一寸二分;地柱方五分,在龙池下一寸五分”。
柱径较前二书为小。
据笔者修、造琴经验,柱径过大时,发音闷暗而不灵敏,当以《碧落子》所记为近是。
又,古琴天、地柱多有作圆形的(如笔者所藏“碧天风吹”琴即是此制),说明古代琴师从音响出发,已知圆柱传音更好,而不拘于天圆地方之说。
(五)舌穴舌穴的开剜是唐、宋琴制的特点。
《太古遗音》云:“舌穴刻深一寸二分,直阔六分,……安木舌在内”。
以额长二寸计算,除去承露五分,刻入一寸二分,承露外只余三分实木,琴额剜空过半,这样对发音是很有意义的。
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早期墓出土的十弦琴,琴额部也是剜空的,但更妙的是在内侧还有一小孔与槽腹想沟通,甚可玩味。
故此,可以认为,唐宋的舌穴制度,乃是古人的遗意。
但是这个优秀的传统,却没有被明代以后的琴工继承下来,而是将整个琴额留作实木。
这也是后世琴音细微的一个原因。
(六)岳流岳流是指自项至岳山的逐渐低头,使得琴面与弦接近(与小提琴指板的倾斜度同义)。
唐代亦有此制。
传世的古琴,凡是制作精良的琴,都有“乐流”,但高低颇不一致。
“鹤鸣秋月”、“长风”等岳流较大,低头三分半,琴人习惯称作“大低头”。
大低头的琴岳山高而弦路低,右手易弹,左手易按。
所谓“复手可按,触指音发”。
但琴面必须十分平整,否则易出先音,这就对制作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茅亭客话》云:“雷氏之琴……所以异者,岳虽高而弦低,虽低而不拍面,按之若指下无弦,吟振之则有余韵”。
就是岳流制作的妙用。
(七)岳山我们看到的唐宋古琴,往往有岳山内、外侧高度不同者。
如“一池波”岳山内侧高五分四厘,外侧高六分;“长风”内侧高四分半,外侧高六分。
这种使高音弦路低而低音弦路高的设计,是非常合理的。
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斫匠秘诀》中指出:“大抵岳高则虚”。
岳山过高则琴音易空浮,岳山的高度和厚度要有一定的比例,岳厚则视岳高而增减。
(八)项实琴腹岳内所留实木谓之项实。
《太古遗音》槽腹制度虽未明指项实,但有“槽腹自项至中徽间开剜”的记述;那么,自项至岳山就是未开剜的实木了。
图三中所示琴系仲尼式,此式自临岳至项长约七、八分,这个尺寸就可以认为是当时的项实尺寸。
清代著名琴家祝桐君十分重视项实的作用。
他认为:琴无项实则音不越。
他定实木长度为八、九分。
晚清琴家杨时百琴制谓岳、龈内两端所留实木等于边之宽(三分六厘),较古制为小。
笔者的经验是传统琴无实木或实木过短,声音混嚣而不清越;但项实如过长时,音不松透,天柱失去作用。
因而,当以杨制较为合适。
(九)琴底及池、沼赵希鹄《洞天清录》云:“雷张制槽腹有妙诀,于琴底悉令洼如仰瓦”。
琴底与面板槽腹相对,不但加大了共鸣箱,还使内腔略呈椭圆形,更有利于发音。
传世的唐宋古琴,琴底大多都有一定的弧度。
笔者所藏明益王制“碧天凤吹”琴,琴底内洼深一分二厘,底外弧高三分,是所见弧度最大的古琴琴底,可以取法。
关于池、沼间的唇边,古琴中也确曾有过这种制度。
但从现存的古琴来看,此制并不多见。
而“碧天风吹”琴还有一个与此恰恰相反的作法,池、沼口都向内倾斜,孔内径大而外径小,呈倒喇叭形。
监制过大量古琴的朱祐宾,既然把琴底弧度做得那么大,不会不知道还有唇边的古法。
他采用了相反的形制,显然是有意识的创制(使声音更容易传出)。
(十)声池、韵沼此制最早见于北宋的《斫匠秘诀》中,称为“韵池”、“尾池”;并附有口诀:“谁识欹山路,江深海亦深,洞中多曲岸,此处值千金。
”《太古遗音》首次提出“声池”、“韵沼”的名称,并在槽腹制度图中画出了两半月形形制;还附注:“声池(韵沼)又深槽腹,量琴虚实而为之”。
两说相互参证,可知“声池”、“韵沼” 是在槽腹内岳及尾两处各挖深于槽腹的半月形池,池边岸则高于槽腹但是这个制度不见于北宋《断琴记》和《碧落子斫琴法》两篇重要文论;而且现存的古琴实物中,声池、韵沼也不多见。
晚清著名琴家杨时百对此制也有不同的见解。
他在他所著的《琴学随笔》中指出:“两端挖极大半月形池,边作脊隆起与底相连”是“乖谬怪诞”不明制作原理的。
杨时百曾破修古琴数十张,这是值得重视的实践经验。
“碧天风吹”破腹亦无声池、韵沼,可见古代造琴大师并不是盲目的因循旧制。
今天看来,作为重要振动体的面板突然挖薄形成声池、韵沼是否利于发音,尚待进一步研究。
《琴面十三徽說》琴徽以貝殼為之,或以磁,或以金,數凡十三,中大,餘以次遞些近岳者為一徽,以次而下,近齦者為十三徽。
其位置皆為全度等分。
全度二分之一為七徽,四分之一為四徽及十徽,三分之一為五徽及九徽,五分之一為三徽及六徽及八徽十一徽,八分之一為一徽及十三徽,六分之一為二徽及十二徽。
琴身通長約120公分(三尺六寸),寬約20公分(六寸),厚約6公分。
腹中設天地二柱,天圓而地方,天柱位三徽四徽間,地柱位八徽九徽間。
天地柱为调节琴的声音而设,根据需要有的琴可以不设天地柱。
肩下中央有長方孔為龍池,居四徽七徽間。
腰中近邊,有小方孔二,以安雁足,居九徽十徽間。
距雁足後寸餘,有長方孔,謂之鳳沼,較龍齦為小,居十徽十三徽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