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竹枝词中的太平天国

合集下载

杨维桢的竹枝歌

杨维桢的竹枝歌
年女子的口吻正与士大夫的文人 口吻相左 , 民歌体的清新 自 然恰好可以矫正上面胡应麟所指责的 “ 绮缉" , “ 匀整”的诗
杨维祯曾经当过钱清场盐司令, 他对盐民的生活非常了 解。 他的乐府诗《 卖盐妇》 描述卖盐老妇的凄苦生活, 读来令人 悲不能已, 无疑是现实主义的巨作, 颇得老杜《 三吏》( 三别》 、 真传。 他的四首( 海乡竹枝歌》 则是以盐女的口吻写的竹枝歌, 写作内容为海乡女儿的苦难生活。 其第一首前两句“ 潮来潮退 白 洋沙, 洋女儿把锄耙” 白 就点明了地点和人物, 后两句“ 苦海
焉”那么杨维祯的这番话也就可以理解了。 , 不过在我们看来,诗经》 《 中也有不少像《 七月》 这样的反
禹锡以后杨维祯之前也有不少诗人创作了竹枝歌, 其中不乏 苏轼、 黄庭坚、 杨万里、 虞集等大家, 但他们的竹枝歌就没有杨 维祯的影响大, 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杨维祯的这几首诗确实写得很 好。王士祯在《 渔洋诗话》 中就说: “竹枝》 《 古称刘梦得、 杨廉 夫”而胡应麟甚至说这些诗“ , 其婉丽梦得靡加” 。确实, 杨维 祯的这几首诗大多由象起兴, 以情人景, 以景生情, 言已尽而 意无穷, 写得美妙绝伦, 颇得民歌之三味。其实, 杨维祯的这
竹枝歌后,为之心动言宣”竟写成了八首, “ , 可见杨维祯的这 几首诗对他的启示作甩, 不求工也” 而“ 显然也是受了杨维祯
的影响。 杨维祯当时邀请了所有他可能邀请到的文化精英、社会
映现实的作品, 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竹枝歌扩大了 维祯的影响, 提高了 杨维祯的声誉, 在确立杨维祯成为元末诗
些竹枝歌还是他对诗歌进行革新的工具 , 他的竹枝歌恰好是 对当时诗坛上盛行的圆熟平正的文人诗风的变革。胡应麟在
映现实的杰作, 杨维祯的《 西湖竹枝歌》 显然不是这方面的诗 歌。 不过, 杨维祯的《 海乡竹枝歌》 却恰好能够体现《 诗经》 的现

《竹枝词》诗歌解析

《竹枝词》诗歌解析

《竹枝词》诗歌解析
竹枝词
新鸢放出万人看,
千丈麻绳系竹竿。

天下太平新样巧,
一行飞上碧云端。

【作者】
潘荣陛,清朝人,其著作《帝京岁时纪胜》内描写了大量的民俗学知识,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民生百科全书。

【翻译】
新做的风筝放出后许多人都在看,
千丈长的麻绳系在竹竿上。

这是一片详和的太平盛世做出来的各种新样式风筝,
一行行的风筝在云端飘扬。

【赏析】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
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本诗写出了当时放风筝时的宏大盛况。

石达开简介

石达开简介

三一文库()〔石达开简介〕*篇一:石达开历史简介石达开历史简介主将翼王”,军民尊为“义王”。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岁“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二十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二岁,有关他的民间传说遍布他生前转战过的大半个中国,表现出他当年深得各地民众爱戴。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金陵,改号天京,石达开留京辅为修王府而毁民宅,据国库财富为己有,唯石达开洁身自好,从不参与!1854年初,石达开在安徽人民的赞颂声中离开安徽,回京述职[30],太平天国领导层对他的实践给予充分肯定[31],从此放弃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全面推行符合实情的经济政策1856天京可能发生内讧的消息,急忙赶回阻止,但为时已晚。

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

5月,太平军陷入绝境。

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慷慨陈词,令主审官崇实理屈词穷,无言以对,而后从容就义,临刑之际,神色各王优劣才能时“皆云中中,而独服石王,言其谋略甚深”,说他“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篇二:太平天国历史简介1843年7月洪秀全与冯云山、洪仁玕在家乡广东花县建立拜上帝会自称上帝之子并称呼上帝为天父、耶稣为天兄。

1844年4月洪秀全、冯云山等人离开家乡传教。

1847年3月。

洪秀全及洪仁玕到广东在美国教士罗孝全那里学习首次读到圣经。

8月洪秀全回广西紫荆山与冯云山发展拜上帝会。

1848年4月杨秀清首次假装“天父下凡”。

1851年1月拜上帝会于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囯”改元“太平天囯元年”。

3月洪秀全称“天王”。

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

12月,在永安封东、南、西、北、翼王建立太平天国基本制度称为“永安建制”。

1852年4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进围桂林。

6月南王冯云山伤重死亡。

9月太平军攻长沙西王萧朝贵战死。

语文初二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1[001]

语文初二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1[001]

语文初二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1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宋]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夕阳垂地大江流”两句的画面。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这首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景象?(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古诗词阅读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4.尾联的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大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黃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喷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漾漾。

(注释)①《野歌》写于作者遭谗落第之后、长安任职之前。

②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

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

③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

④麻衣: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

⑤黑肥:形容衣服肮脏肥大。

⑥枯荣:贱贵。

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

上面两首诗虽然都出自李贺之手,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林散之 扬州八首 -回复

林散之 扬州八首 -回复

林散之扬州八首-回复林散之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有许多传世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扬州八首》。

这是一组写描绘扬州美景的诗歌,每一首诗都描绘了扬州的不同景点,从而展示了这个古城的宏伟和魅力。

本文将以扬州八首中的一首「秋色平波」为主题,详细讨论林散之如何通过诗歌描绘手法来表现扬州的美景和风情。

首先,我们要了解「秋色平波」指的是扬州无锡湖的秋天景色。

这座湖是扬州最著名的景点之一,而且因为湖水平静如镜而得名。

林散之运用丰富的描写手法来描绘这个景点,使读者充分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妙之处。

文章的第一段可以从介绍林散之和他的诗歌创作开始。

讲述他作为一位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对于描绘扬州美景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才华。

然后,进一步展开讨论「秋色平波」的描写手法。

首先,可以从描写季节、天气和自然现象入手,例如,描写秋天的凉爽和湖泊的平静,这样可以突出整个景色的特点。

然后,可以描绘湖水的颜色和光影,如何反射了秋天的颜色和光线,以及湖面上倒映的山峦和树影,这样可以增添诗歌的艺术感和层次感。

接下来,可以着重讨论作者如何通过描写细节来表现整个景色的美丽和壮丽。

这包括描写湖边的柳树和菊花,以及湖中的小船和渔民,通过细腻的描写来刻画出一幅生动的画卷。

此外,还可以讨论一些诗句的用意和象征意义,例如,湖面上「云色连空谷,候船泛凉风」的描写,可以表达出秋天的宁静和闲适。

最后,可以讨论诗歌的整体表现力和感染力。

林散之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读者可以沉浸在诗歌的描绘之中,感受到扬州美景的壮丽和魅力。

通过以上一步一步的分析与讨论,我们可以详细地了解林散之的《扬州八首》中的「秋色平波」诗歌的描写手法和表现力。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扬州无锡湖秋天的美景,同时也展示了林散之丰富的诗歌才华和描写技巧。

通过详细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同时也更深入地了解扬州这座美丽的古城。

千载名城的终极陨落——记太平天国时期的江苏扬州之战

千载名城的终极陨落——记太平天国时期的江苏扬州之战

千载名城的终极陨落——记太平天国时期的江苏扬州之战自从唐朝以来,扬州就一直是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城市之一。

千百年来,虽然扬州也曾几经战火,但总是能够涅槃重生,重新成为最发达的经济中心。

在经济基础上,扬州还始终稳居着文化中心的宝座。

无数的诗人、作家、画家、音乐家聚集在这里,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扬州文化。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们为我们描绘出了这座城市的神韵。

扬州的风景,扬州的园林,扬州的文人,扬州的美女,扬州的美食,甚至扬州的澡堂子,都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扬州是一座如同罗马、巴黎一样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名城。

然而,这一切到了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就打上了休止符。

经过这一场战争的洗劫,扬州就此沉沦,再也没有恢复它昔日的荣光。

下面,我们就来讲述一下太平天国时期的扬州之战。

(一)1853年3月20日,太平天国攻克了南京。

南京失陷的消息传到了扬州,全城上下人心惶惶,风声鹤唳,有钱人纷纷携家带口逃往别处。

扬州人出门就要坐船,当时恰逢春季水枯,行船要靠纤夫拉纤。

纤夫们趁机漫天要价,拉一趟纤要四五吊钱才行,结果都发了一笔小财。

此时在扬州城里,地位最高的官员就是漕运总督杨殿邦。

大家都希望他能拿个主意。

杨大人果然不凡,立马就想出了一条妙计。

原来在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曾经占领镇江。

当时的扬州官员派人与英军联系,拿出了50万两银子的赎城费,请求英军不要攻打扬州。

英国人居然就同意了。

事后,朝廷也没有追究这个事。

杨殿邦打算照搬前例,给扬州找一条生路。

杨殿邦的主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

扬州人不差钱,如果能花钱买个平安,那是最好不过的。

于是,扬州这边就派人到南京,见到了东王杨秀清,献上20万两白银,恳求东王不要攻打扬州。

东王当时满口答应,但是没过两天,太平天国的大军就杀奔扬州、镇江二城而来。

4月1日,林凤祥、李开芳率领太平军杀到了扬州。

漕运总督杨殿邦、扬州知府张廷瑞、参将文玉等人不战而逃,顺着大运河一口气跑到了淮安的清江浦。

徽州古城:古老徽州的剪影

徽州古城:古老徽州的剪影

开门见徽州徽州古城:古老徽州的剪影云 姬宗 鹤033徽州古城全貌在游览徽州古城前,我们想象一下古老徽州,它有着怎样的景象?在徽州古城的漫步游览中,古老徽州会时不时地与你重逢。

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隋代至清末,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一直是古徽州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也是徽州文化核心发祥地,被誉为古徽州第一县。

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

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

山水聚合之地徽州古城地处山水聚合之地,背倚青山,三面临水。

问政山下,古迹众多;练江之滨,风光如画。

在一个小小的县城内,集中而完好地保留着宋代双塔、明代三桥、古城、古楼、古街、古墓、古园、古牌坊等一大批古代建筑。

徜徉其间,凭吊遗踪,你会有时光倒流、一日走遍二千年之感。

1986年徽州古城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被誉为全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徽州古城的山水可谓是青山逶迤,绿水蜿蜒,古徽州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徽州因为山多田少、地狭人稠,粮食十分缺乏,一直流传者一个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大山深处封闭的徽州却是一个躲避战乱的好地方。

汉代以前,原住民为“山越”民族。

东汉末年,中原一带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人们纷纷渡江南迁。

徽州地处“万山丛中”,是中原世家大族避难安居的世外桃源。

魏034开门见徽州035晋的“永嘉之乱”、唐末的“黄巢起义”和两宋的“靖康南渡”三次移民迁徙高潮,使徽州彻底成为移民社会,为徽州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发达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改造了徽州本土的人口素质,有力促进了徽州经济社会的进步。

物产丰富,为徽商崛起积累第一桶金。

徽州的崇山峻岭中,盛产木材和茶叶。

唐代徽州地区就是著名的名茶产区,在敦煌遗书《茶酒论》中也明确记载““浮梁歙州,万国来求”。

古代民歌《扬州竹枝词(选三)》原文及赏析

古代民歌《扬州竹枝词(选三)》原文及赏析

古代民歌《扬州竹枝词(选三)》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古代民歌《扬州竹枝词(选三)》原文及赏析【导语】:大官无计小官忙,伐树填河堵御方。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 诗歌赏析单元测试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 诗歌赏析单元测试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诗歌赏析(五)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平甫①金山②会宿寄亲友王安石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③。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①平甫:王安国的字,安国为安石长弟。

②指镇江的金山寺。

③西兴:浙江杭州萧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

④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国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起笔横空而来,句中“天末”“海门”“横”等词营造了宏阔的画面。

B.第二句视线拉近,描写眼前景物,以“沙岸”与“西兴”相比,大大丰富了诗意。

C.第三、四句写夜色中金山的所见所闻,作者在描写中极力表现了市井夜景的凄凉。

D.前六句诗,作者以时间为序,写了由黄昏到初夜再到深夜的过程,章法井然有序。

2.这首诗中间两联写景颇为精妙,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清明二首(其二)杜甫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①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②。

十年蹴鞠③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④,家人钻火用青枫⑤。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⑥山河锦绣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注】①偏枯:麻痹。

②左书空:用左手在空中写字。

③蹴鞠:踢球。

④紫塞:泛指北方。

⑤青枫:古人钻木取火,四时各异其木。

《周礼·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

春季当用柳,荆楚却用青枫。

⑥汉主:指唐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联近承首联,“系舟”对应“飘泊”,“左书空”对应“右臂偏枯”,将老病漂泊的境况具象化。

B.第五联里的“秦城”“汉主”含蓄深婉,真切动人地表达了诗人想念京华之深,欲归故都之切。

C.尾联以“春”“白”叠用见妙,春水归向洞庭, 白苹逢春生长,让原本愁苦的诗人又顿感欣慰。

D.本诗前三联侧重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重在写景,景真情切,两大部分双峰并峙,各显千秋。

《扬州竹枝词》中的成语

《扬州竹枝词》中的成语

《扬州竹枝词》中的成语
《扬州竹枝词》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描绘扬州风光的组诗。

这组诗歌以俚歌的形式展现了当时扬州的社会风貌,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这组诗歌中,运用了许多成语,既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也展现了成语的独特魅力。

《扬州竹枝词》中的成语,如“春风得意”、“五彩缤纷”、“绿杨烟外晓寒轻”等,都是我们熟知的成语。

在这些成语中,既有描绘自然景象的,也有表现人物情感的。

例如,“春风得意”一词,用以描绘春天的美好氛围,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五彩缤纷”则形象地描绘了扬州风光的绚丽多彩。

这些成语在诗中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在《扬州竹枝词》中,成语的运用还表现在对人物性格、行为举止的描绘上。

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成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这些成语在诗中的出现,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为诗歌增添了韵味。

此外,《扬州竹枝词》中的成语还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如“扬州八怪”、“竹西佳处”等,这些成语传达了扬州的地域文化,使诗歌更具可读性。

通过对这些成语的运用,诗人展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使读者更加了解扬州的历史文化。

总之,《扬州竹枝词》中的成语,既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展现了当时扬州的风土人情。

这些成语在诗歌中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歌更具可读性和实用性。

从这一点来看,成语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具有举足轻
重的地位,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林散之 扬州八首 -回复

林散之 扬州八首 -回复

林散之扬州八首-回复林散之是唐代官员、文学家,他的《扬州八首》被誉为唐代诗歌中的瑰宝。

本文将以林散之的《扬州八首》为主题,从诗歌的背景、主题、结构和意义等方面来讨论这八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扬州八首》的背景。

林散之是唐代贞元年间的文学家,他在扬州任职时创作了这八首诗歌。

扬州是当时的一个繁荣城市,不仅经济繁盛,而且文化氛围浓厚。

林散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对当地环境的观察,写出了这些描绘城市风貌与人情风物的杰作。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扬州八首》的主题。

整个诗集以扬州的景色、人物、风土等为主题,描写了城市的繁华与热闹,以及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情感。

诗中还融入了一些哲理、情感和历史意义,使得这些作品更加丰富而深邃。

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扬州八首》的结构。

这八首诗各有特色,但总体上都是五言绝句的形式。

通过对押韵和节奏的巧妙运用,使得整个诗集具有流畅和韵律之美。

同时,林散之使用大量的对比和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主题,使诗歌更富有张力和表现力。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扬州八首》的意义。

这八首诗作品中,林散之展现了扬州的辉煌和繁华,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通过对城市中街道、楼宇、河流等景物的细腻描写,他将读者带入扬州的世界,让人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此外,林散之在《扬州八首》中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独特洞察。

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悟,将城市的繁华与人们的生活态度联系在一起,引发了人们对身份认同和生活意义的思考。

这些诗作通过对城市景物的描绘,将诗人的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使得作品更具时代性和深度。

综上所述,《扬州八首》是林散之创作的一组精彩诗歌作品,以扬州城市景观、人文风情为主题,通过对城市的描绘和对生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思想和艺术品味。

这八首诗作表达了林散之对城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情感,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和喜爱。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诗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诗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诗歌
以下是关于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的诗歌:
- 《七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观感(三首)》其一:
> 一河南北贯京杭,连海通江脉络长。

> 千里扬帆波浪旅,百年巨变贾商忙。

> 琼花八瓣标雄塔,棋布三湾跨踞祥。

> 国运昌隆方远畅,非遗文化广陵彰。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大运河连通南北,促进了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大运河上千帆竞发,巨变百年,展现了一幅繁荣的景象。

同时,诗歌也强调了大运河所代表的非遗文化在广陵的彰显。

- 《七律·“运博馆”参观有怀(通韵)》:
> 扬帆巨舸似开航,再领天朝百载强。

> 展示“三全”文史妙,影响华夏万春彰。

> 大运高塔巍然立,文化“神河”悠久长。

> 美好生活“君”鼎助,“世遗”魅力永流芳。

赏析:这首诗以大运河博物馆为主题,将博物馆比作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船,承载着中国的百年强国梦想。

同时,诗歌也展示了大运河“三全”的展示方式及其对华夏文化的深远影响。

这些诗歌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的壮丽景象和历
史底蕴,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运河文化的赞叹和敬仰之情。

林散之 扬州八首 -回复

林散之 扬州八首 -回复

林散之扬州八首-回复林散之,又名林则徐,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个重要政治家和文化人物。

他以在扬州期间创作的《扬州八怀》而闻名,这是一部描绘扬州城市风景和人文景观的八首诗歌集。

林散之在扬州的时期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他被清朝朝廷派到扬州任职。

这段时间内,林散之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他被扬州的风土人情和繁华景观深深吸引。

于是,他着手创作了《扬州八怀》这部诗集,以表达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

第一首诗《鹤林寺七首》以扬州著名的佛教文化景点鹤林寺为主题。

林散之通过描绘寺庙的建筑和环境,展示了这个地方的祥和与宁静。

他写道:“林竹葳蕤颜色新,彩云层叠暮莺春。

花间寻玉指仙客,叶内怀松发鹤身。

”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林散之对这个寺庙的景色和文化内涵的赞美和喜爱。

第二首诗《骊山六首》以扬州著名的风景胜地骊山为主题。

林散之通过描绘山的险峻和壮丽,展示了这座山的雄伟与美丽。

他写道:“巨石石裂关,螭龙骘阜伸。

虬龙上绝岭,鹏鸟入云津。

”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林散之对骊山的景色和历史意义的赞美和热爱。

第三首诗《瘗石山三首》以扬州著名的名胜古迹瘗石山为主题。

林散之通过描绘山景和山上的古寺,表达了对这个地方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热爱与赞美。

他写道:“祥符林宇连重楹,一径云蒸日月明。

剡溪山子逞英韶,湛露霜风卷冰清。

”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林散之对瘗石山的景色和历史意义的赞美和热爱。

第四首诗《瘗石山东七首》以扬州著名的名胜遗迹瘗石山东为主题。

林散之通过描绘遗迹的残垣断壁和景色的优美,表达了对这个地方历史和自然风光的向往与喜爱。

他写道:“石阶白兔千寻痕,石底壶天倒鹤身。

蛟龙惊起访遗迹,永嘉真迹夕阳新。

”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林散之对瘗石山东遗迹的景色和历史意义的赞美和向往。

第五首诗《五凤楼五首》以扬州著名的名胜古迹五凤楼为主题。

林散之通过描绘楼的壮丽和周围景色的美丽,表达了对这个地方的景色和历史意义的赞美和喜爱。

他写道:“雄楼凌北陆,金翅鸾神来。

扬州春词其一赏析

扬州春词其一赏析

扬州春词其一赏析扬州春词其一赏析扬州春词,是写在五台山的,其中描绘了大运河沿岸和运河两岸的美丽景色。

运用了铺陈描写的方法,勾勒出一幅江南风景画卷。

清代:孔尚任二十四桥月色浸梅花,二十四桥风景奈何赊。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作者:孔尚任题目:宝剑峰禅院【注释】:①扬州城里有24座桥,每座桥的月色都像浸在水中的梅花一样;在扬州城里看天上的二十四个月亮,哪个城里的景色更好呢?只怕是“扬州”的景色更好吧!【评析】:孔尚任用他擅长的白描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江南风景画卷,将江南的山水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

长堤石路连芳草,太湖烟水浸晴沙。

一片野鸭芦花,知多少、初春消息。

闻道玉关犹未雪,休更倚、玉龙吹笛。

小楼十二凭阑久,谁信道、风吹已过红楼。

向淮南皓月,冷清清、参差千里。

高柳乱蝉嘶,垂垂欲休,斜阳却照阑干。

【注释】:①长堤:隋炀帝时造的运河堤。

②芳草:这里指湿润的泥土。

③太湖:古称震泽,今属江苏省,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

④闻道:听说。

⑤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西。

⑥玉龙吹笛:指杨广《折杨柳歌辞》,诗云:“二月垂杨拂地垂,五原春草一时稀,马头冲雪度金关,风放花底连天吹”。

【评析】:此词先描绘出两幅图画:一是长堤的黄沙芳草;二是太湖烟水浩渺,突出表现了早春二月时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接着,从侧面写到了运河沿岸的繁华。

再从近处,写到“玉龙”、“凤箫”等美妙传说。

最后,又回到眼前。

运河,又使人想起了隋炀帝开凿运河时那豪壮的情景。

元宵佳节,花灯竞放,笙箫齐鸣,热闹非凡。

可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宇文化及之子、右屯卫将军杨奉不仅禁止老百姓燃灯观赏,还下令逮捕官吏,整个京城一片漆黑。

因而,尽管天下太平,但灯火却依旧明亮,依旧动人。

由此反映出当时的民众心理。

再就是唐代刘禹锡所作《观灯乐行》中的名句:“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以今昔对比来进一步表现盛唐时的繁荣景象。

名园甲第,雕栏画栋,锦帐银钩。

描写太平天国的诗句大全

描写太平天国的诗句大全

描写太平天国的诗句描写太平天国的诗句大全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诗句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太平天国的诗句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描写太平天国的诗句篇1(第一首)劝世良言梦幻传,全承天命起金田。

拜上帝中无上帝,太平国里有王权。

始为黎民成半壁,终成皇帝败江山。

愚民陈腐萧蔷祸,欺世偷名自墓眠。

(第二首)天国虚悬许太平,洪杨一意坐龙廷。

上层追逐王侯位,下级废除男女情。

自谓救民于水火,但知加彼以刀兵。

荒淫腐朽重新论,应是南京胜北京。

(第三首)借来上帝结联盟,竖起军旗反满清。

金殿难堪遥圣殿,北京苦恼对南京。

几曾撼动江山晃,一度招摇天地倾。

未到长城非好汉,复明恰似闯王兵。

(第四首)构建大同筑美梦,长江滚滚叹英雄。

金田义帜连广宇,壮士大刀舞长空。

拉朽岂须亿众劲,立国定要胆肝同。

天国一统平安在?空有石头梦幻中。

(第五首)各自为营惜结盟,刀枪不入斩妖清。

落难传教装神鬼,起义除官掠市京。

王冕王袍兴霸业,天兄天父暗相倾。

太平至此全亡败,方悔当初内乱兵。

描写太平天国的诗句篇2送洪内翰知太平府宋代沈继祖文章有正派,此派公独传。

中绝仅如线,鸾胶真续弦。

自有乘法累,吾道几弃捐。

相挻入茫昧,一律争谈玄。

谁洗新学肠,少愈自圣颠。

斯文日琢丧,未丧关诸天。

上帝实惠顾,为时生此贤。

高文破崖岸,天地登大全。

论事似陆贽,实录如史迁。

绪余寄吟咏,直追风雅篇。

根本于丘轲,道德其渊源。

如奏清庙瑟,三叹遗音存。

如闻阳春曲,和者奚寡焉。

公昔在西掖,丝纶代王言。

胥吏俱腕脱,思涌惊飞泉。

玉堂久挥翰,夜席屡为前。

禁中得颇牧,可但词采专。

草书招赞普,传檄定幽燕。

欲清塞北尘,自许素志坚。

经纶天下手,经纶天下手,绘像期凌烟。

异论忽矛盾,去国可翩然。

申伯宣辅相,有时于蕃宣。

帆锦落天东,寒色与江连。

雪意聚忽散,雁字整复偏。

郑板桥《潍县竹枝词四十首》

郑板桥《潍县竹枝词四十首》

郑板桥《潍县竹枝词四十首》一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

云外淸歌花外笛,潍县原是小苏州。

二斗鸡走狗自年年,只爱风流不爱钱。

博进已赊三十万,青楼犹伴美人眠。

三美人家处绿杨桥,树里春风酒旆招。

一自香销怨南国,杏花零落马蹄遥。

四四面山光花木深,良田美产值千金。

呼卢一夜烧红蜡,割尽膏腴不挂心。

五豪家风气好栽花,洋菊洋桃信口夸。

昨夜胶州新送到,一盆红艳宝珠茶。

六大鱼买去送财东,巨口银鳞晓市空。

更有诸城来美味,“西施舌”进玉盘中。

七小阁桐阴日影斜,晚风吹放茉莉花。

衣裳尽道南中好,细葛香罗万字纱。

八翠袖湘裙小婢扶,时兴打扮学姑苏。

村中妇女来相耀,乱戴银冠钉假珠。

九几家活计卖青山,石块堆来锦绣斑。

薄暮回车人半醉,乱鸦声里唱歌还。

十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

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犬夕阳中。

十一集散人归掩市门,市楼灯火定黄昏。

白狼河水无情甚,不肯停留尽夜奔。

十二两行官树一条堤,东自登莱达济西。

若论五都兼百货,自然潍县甲青齐。

十三连云甲第尚书府,带宅园林太守家。

是处池塘秋水阔,红荷花间白荷花。

十四苍松十里郭西头,系马松根上酒楼。

天外暮霞红不尽,秋山浮翠是青州。

十五北洼深处好拏鱼,淡荡春风二月初。

河水尽开冰尽化,家家网罟曝村墟。

十六秋风荻苇路湾环,钓叟潜藏乱草间。

忽漫鹭鸶惊起去,一痕青雪上西山。

十七浅草平沙秋气高,青光不动海光摇。

忽腾一骑鸾铃响,绣箭前坡落皂雕。

十八射罢黄羊猎罢山,雕弓挂在老松间。

账中袅袅闻吹笛,新买吴姬号小蛮。

十九城上春云拂画楼,城边春水泊天流。

昨霄雨过千山碧,乱落桃花出涧沟。

二十迎婚娶妇好张罗,彩轿红灯锦绣拖。

鼓乐两行相叠奏,漫腾腾响小云锣。

二十一席棚高揭远招魂,亲戚朋交拜墓门。

牢醴漫夸今日备,逮存曾否荐鸡豚。

二十二腌猪滴血满城红,南贩姑苏北蓟中。

纵使千金夸利益,刀头富贵梃头雄。

二十三天道由来自好生,家家杀戮太无情。

老夫欲种菩提树,十里春风作化城。

二十四绕郭良田万顷赊,大都归并富豪家。

可怜北海穷荒地,半篓盐挑又被拿。

地方风情 民族精神——《真州竹枝词》简论

地方风情  民族精神——《真州竹枝词》简论

作者: 王子淳
作者机构: 南京理工大学
出版物刊名: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6页
主题词: 竹枝词 民族精神 地方风 地域文化 《老残游记》 中国近代 压岁钱 历史文化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孔尚任
摘要: 《真州竹枝词》是江苏仪征的一部地方文学.仪征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它是大运河的入江口、扼江、淮河运道的枢纽,唐时已是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宋真宗曾指定在这里熔铸金像,由于铸像仪容逼真,以后就有了“真州”、“仪真(征)”的地名.这里历来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有“风物淮南第一州”之称.“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清·王士祯《真州绝句》),“酒店原开红袖底,城门亦在绿杨中”(清·孔尚任《由扬州之仪真》)等等动人的诗句,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小说家也没有忘记这块土地,刘鹦在《老残游记》一书中曾经提到:“到了仪征大码头,可以随便吃到一些美酒佳肴,那里住有数万富户……”这些也许要算作外乡人写仪征,若算仪征人写仪征,我想《真州竹枝词》(尽管它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无甚名。

竹枝词概说

竹枝词概说

竹枝词概说竹枝词是古代流行于巴渝湘沅之间的一种民歌体裁。

具有形制短小、语言通俗、风格生动活泼、含蓄婉转、幽默风趣的特点,为历代文人所喜爱,也是今天诗词爱好者十分喜爱的诗歌形式。

竹枝词的由来原生态的民间竹枝歌因无历史记录已不可考。

现在可以查到的最早的竹枝词是中唐诗人顾况(约725~约814年)的一首《竹枝》: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

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顾况题为《竹枝》的这首诗也许只是一首记述当时民间对唱竹枝歌情景的七绝,并不是竹枝词,因为它还缺少竹枝词的一些特点。

但顾况应该是文人中较早注意到竹枝词的。

在竹枝词的整理和创作上作出开创性工作的是中唐诗人刘禹锡。

他在《竹枝词九首并引》中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

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

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

昔屈原居湘、沅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

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刘禹锡有一首传唱不衰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再看一首: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之后,唐朝诗人写竹枝词的不少,爱唱竹枝词的更多。

晚唐诗人孙光宪(约895~968年)有两首竹枝收入《花间集》:其一门前春水竹枝白萍花女儿,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

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其二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

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

这两首与顾况的那首比较更接近民歌本色,尤其是第二首,“藕花落尽见莲心”径直是民歌口吻。

一是保留了和声,二是语言更通俗,比兴更生动。

也许这就是文人写了直接交给村夫民女唱的歌词。

宋朝也有不少大诗人写作竹枝词,苏轼兄弟、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汪元量等,都有成名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竹枝词》中的太平天国摘要:太平天国与扬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太平军曾在扬州三进三出,对扬州的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扬州地方的百姓对此颇有感触,扬州竹枝词中也有所反映,在竹枝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平军在扬州地区造成了社会混乱,扬州百姓对太平军并不是持欢迎态度的。

关键词:《竹枝词》扬州太平天国竹枝词本是唐代巴渝楚湘一带的民歌。

唐代刘禹锡最初开始运用它的曲调来创作诗歌,通俗流畅,是唐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给本来比较纯朴粗犷的民间文艺注入了新的血液,发展到清朝尤为繁盛。

竹枝词的语言和内容具有草根性、纪实性和通俗性的特点。

其内容大多反映风土人情、社会百态。

因其作者大多是基层的官员或布衣文人,他们贴近生活,所以在纪实性上比较可靠。

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历史研究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1]在扬州一带,流传有许多竹枝词,其中大多是有关扬州风土人情的描写,如扬州“瘦马”、廿四桥、琼花、酒家等扬州特色景点与风俗。

但也有部分是记载一些历史事件的,如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

本文即以臧谷的《续扬州竹枝词》为例,探讨一些有关太平天国在扬州的情形,一、三进三出扬州城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在广西金田爆发农民起义,此后一路北上,直到1853年3月占领南京城,改名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

4月,太平军攻占扬州,清政府急命钦差大臣琦善在扬州城外建立军营,称“江北大营”,与向荣在南京城东孝陵卫驻扎的“江南大营”遥相呼应,共同镇压太平军。

5月8日,太平军林凤祥、李开芳由扬州分军西上,进行北伐,留曾立昌、陈仕保主持扬州军务,5月27日,清政府明令由琦善节制江北诸军。

扬州城被清军紧紧包围,但太平军无死守扬州的必要,必须突围出去,以减少损失。

于是令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率军援助扬州守军突围。

12月24日,突破清军包围。

26日,曾立昌、赖汉英等率军退出扬州,经瓜洲回天京。

这是太平军第一次占领扬州并退出。

[2]1854年8月26日,琦善病死,清廷令僧格林沁军营帮办前江宁将军托明阿继任江北大营钦差大臣。

1855年1月,托明阿派副都统德兴阿、副将鞠殿华等进攻瓜洲。

1856年,天京派燕王秦日纲率大军援助镇江,3月18日与镇江守军会师。

4月2日夜秦日纲、陈玉成等率大军自金山渡江。

次日,大军由仪征土桥进攻,托明阿退至三(左边三点水,右边一个义)河。

太平军继续进攻,江北大营溃不成军。

4月5日,太平军进入扬州,但不久后即撤出。

这是太平军第二次进入并撤出。

清廷得讯后,将托明阿革职查办,并命德兴阿为钦差大臣,重建江北大营。

1856年天京城内发生大变乱,太平天国受到重创,在实际战争中已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天京陷入包围。

为了扭转困局,1858年7、8月间,太平军的将领们在安庆东北的枞阳镇举行会议,决定由陈玉成、李秀成联合作战,以解天京之围。

陈玉成撤回已进入鄂豫边境的太平军,重新占领淮南的庐州和其他一些城镇,并与李秀成在滁州乌衣会师。

9月,直下浦口,击溃江北大营,进入扬州。

因战略原因,进入扬州的太平军又迅速撤出西回,进攻巢湖边的三河,与三河的守军相配合反包围进攻三河的湘军,取得了著名的三河大捷。

此次是太平军第三次进入扬州并撤出。

[3]在这三进三出扬州城的同时,太平军也给扬州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大陆对太平天国的研究存在着捧得过高的现象,当然也拔高了太平军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往往忽视了太平天国所造成的一些破坏。

其实从现有的一些资料来看,当时的老百姓对太平军并不像有些书中所说的那样欢迎。

以扬州为例,太平军曾在扬州三进三出,在这三进三出扬州城的同时,太平军也给扬州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下面以一首竹枝词来说明。

二、《续扬州竹枝词》在这首竹枝词的开端,作者写道:自罹兵燹,颇多见闻。

……触满目凄凉之感,冒无病呻吟之讥。

……统名之曰“续竹枝词”。

以下是其节选部分:看透人情捻断髭,江都董老旧题词。

而今时事多更改,白首重来唱竹枝。

癸丑年间最苦辛,扬州初次遇红巾。

家家都说穿城过,听信善人江寿民。

二月刚逢二十三,仓皇情态实难堪。

全城抛下开船走,直向清淮不向南。

繁华如梦劫难消,男太风流女太娇。

被贼驱来分馆住,拜降齐诵十天条。

巷头老妪军司马,狱里凶徒正指挥。

情面托人吹不倒,一声传令去如飞。

甘泉山畔炮声声,昨日西门破土城。

四面围攻偏不怕,女墙鼓柝夜传更。

冷落西风九月天,无粮也费贼周旋。

一城外小芟除尽,都在南门馆驿前。

冬来喜说郡城收,雪湿枯骸满地愁。

闾巷深深人迹少,几回消息问瓜洲。

人家野祭哭声吞,邻舍无多屋尚存。

最是晚来凄欲绝,寒蟄泣露鬼敲门。

……收复瓜洲事可征,军民欢喜笑声腾。

辕门桥上挨挨挤,又卖中秋宝塔灯。

忽闻江浦败兵来,河下城门彻夜开。

百姓雇船难觅得,马台水站发粮台。

几年安稳避兵荒,不住西乡即北乡。

此日贼从天六至,通宵烽火射星光。

荡荡妖氛何日平?江南总督自提兵。

入城不住西追急,父老香花夹道迎。

江北分营与贼争,红山凹里寂无声。

多亏马镇严防守,从此长毛不进城。

[4]……根据词中的“癸丑”、“二月刚逢二十三”、“红巾”、“长毛”等字眼,我们可以明确的判断这是写1853年4月(咸丰三年二月),太平军第一次进入扬州城的情景。

而从“江浦败兵”、“贼从天六至”、“马镇”等地名来看,写的是太平军第三次进扬州城。

因为1858年9月27日,陈李大军开始进攻江浦, 29日,清军弃守江浦,符合江浦败兵;“天六”则应指天长、六合这两个地方。

是年9月27日,陈玉成分兵进取六合城外,30日,李秀成攻克天长,接着一路向北,于10月9日占领扬州,与“贼从天长至”一致;“马镇严防守”则当指10月24日,李秀成弃守马坝,从此北进计划搁浅。

从这段词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扬州城的百姓是不欢迎太平军进城的。

有几点可以表明:一、从称呼来看,称太平军为“贼”、“长毛”、“妖”,这是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的蔑称,这首词中这样称呼太平军,说明当时大部分人也是赞同这样的称呼的。

老百姓纵然不满清政府的压迫,但更不满太平军的所作所为,因为正是太平军造反,使得他们的身家性命不保,时时处于战乱之中,颠沛流离。

相比较生命的威胁,清政府的那些苛捐杂税还是可以忍受的。

蒋廷黼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道:“一般安分守己的国民不分贫富,是守中立的。

太平军到了,他们顺从太平军,贡献金钱;官军到了,他们又顺从官军,又贡献金钱。

他们是顺民……他们对满清政府及其官吏,绝无好感,因为他们平素所受的痛苦也够了。

[5]……同时老百姓感觉太平军是造乱分子,使他们不能继续过安稳日子”。

二、从战前战后扬州城的经济状况来看,战前,扬州城是富庶繁华的。

历史上的扬州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扬州的赋税一直处于全国的前列。

盐商是扬州城的另一个代名词,清代,扬州盐商达到了极盛时期。

而战后,扬州城繁华不再,人口锐减、房屋多遭破坏,满眼望去,一片凄凉仓皇之感,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开始慢慢复苏。

历史上,扬州曾遭受过三次大的劫难,第一次是唐末的农民起义,第二次是清兵入关时的“扬州十日”,而第三次就是太平军的三进三出。

正如这首词中所描绘的:“癸丑年间最苦辛,扬州初次遇红巾”、“繁华如梦劫难消”、“雪湿枯骸满地愁”、“闾巷深深人迹少”、“人家野祭哭声吞,邻舍无多屋尚存。

最是晚来凄欲绝,寒蟄泣露鬼敲门”。

三、从太平军的一些政策来看,太平军实行的是男女分营制度,这种制度不仅在军中实行,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得遵守,于是家庭被拆散,妻子与丈夫分居而住。

“被贼驱来分馆住”就是这种制度的反映。

在军中实行这种制度是必要的,但是将这种制度延伸到一般的老百姓,则是不符合社会伦理的,必定要遭到反对。

四、太平军信奉的是拜上帝教,对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以及民间信仰,统统加以排斥打击。

太平军每到一处就破坏庙宇,毁灭偶像,一律只准信奉拜上帝教。

“拜降齐诵十天条”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传统的儒家思想、本土化的佛教信仰以及一些民间宗教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一种惯性思维,这种信仰根深蒂固,轻易是不会动摇的。

拜上帝教本是西方的基督教变异而来,一方面,传播的时间不长、地域不广;另一方面,此时的中国还有一种仇视、轻视外洋的心理,要想真正让老百姓接受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

而太平军急于求成,一味的用强制手段让老百姓放弃固有的信仰,去接受一种他们并不认同的思想,不仅封建士大夫会极力的反对,就连一般的老百姓也会对此不满。

五、另外,“收复瓜洲事可征,军民欢喜笑声腾”、“荡荡妖氛何日平?江南总督自提兵。

入城不住西追急,父老香花夹道迎”等句,则直接表明了对太平军的不欢迎。

有的书中(如:郦纯的《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说扬州的百姓对太平军夹道欢迎,但从这里来看,老百姓夹道欢迎的并不是太平军,而是清军。

以上五点是在这首词中反映的,另外还有一点也可以证明老百姓对太平军并不是那么的热情:太平军每到一处,各地土匪,其中也不乏一些太平军将士,都趁火打劫、烧杀抢夺,扰乱了当地的治安,威胁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老百姓都是追求实际功效的,不管太平军怎样吹捧“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一旦有干扰到他们的正常生产生活,他们都不会支持,更何况太平军根本就没有落实他们所提出的口号。

三、小结从上述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太平军的确给扬州造成了无可厚非的灾难,当然这并不是给清军开脱,事实上,清军给扬州造成的破坏程度并不亚于太平军。

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因接连不断地兵燹而荣光不再,直到今天,扬州仍然没有恢复到当年的地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战争对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有多大的影响。

当今世界,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这些不稳定的因素随时都有可能威胁到国家乃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历史中走过来的我们应当吸取教训,以“和平与发展”为当今第一要务,切勿重蹈覆辙。

参考文献:[1]严昌洪编.中国近代史史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郦纯著.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2.[3]胡绳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夏友兰、陈天白、顾一平.扬州竹枝词[M].扬州:邗江古籍印刷厂,1992.[5]蒋廷黼著.中国近代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