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

合集下载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是指沿着中国沿海地区的黄海、渤海和东海海域的一片地区,包括了中国的三个沿海省份——山东省、辽宁省和河北省,以及北海地区、天津市和上海市等地区。

这片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繁荣之地。

保持和发展沿海地区的繁荣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加强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了港口、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提高了地区的物流和交通运输能力。

这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加强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建立了一批跨区域的经济合作区、工业园区和自由贸易区,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

优化了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了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了地区经济的竞争力。

加强了地区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交流会议,增进了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环渤海地区的合作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三个沿海省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相对先进,而北海地区、天津市和上海市等地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大,不利于整个地区的协调发展。

环保问题严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

地区内的经济结构仍然依赖于重工业和传统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地区的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和优化。

地区之间的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地区之间的合作还主要停留在政府之间的合作层面,缺乏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未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有着广阔的展望。

地方政府应加强协调和合作,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划,实现地区发展的协同效应。

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地方政府要制定出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要加强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contents•环渤海地区概述•经济发展现状目录•经济发展优势与挑战•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结论与建议环渤海地区涵盖了渤海、黄海沿岸的大部分地区,总面积约为51.5万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与范围范围地理位置水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

这些水资源对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都非常重要。

自然环境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该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合人类居住和经济发展。

海洋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等。

其中,渤海和黄海的渔业资源尤为丰富,是中国重要的渔场之一。

矿产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油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成为了该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自然环境与资源人口与社会经济概况人口经济概况总体经济状况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口优势。

近年来,该地区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成为国内外投资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经济总量:环渤海地区的GDP和人均GDP均位于全国前列,但与国际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增长速度: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存在波动和不稳定因素。

产业结构与特点01020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和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区域合作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区域合作框架和协议,如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

这些合作机制为地区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协同发展在区域合作的基础上,环渤海地区应加强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和市场一体化建设。

特别是在环保、能源、交通等领域,应加强跨地区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政策上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有利于该地区的发展。

投资优惠该地区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投资,政府提供了投资优惠和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环渤海地区,是指以中国的渤海湾为核心的泛黄海区域,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山西、内蒙古等省区市,以及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

这一区域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

为了促进该区域的合作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简称“环渤海合作”)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其沿革和展望两个方面分析环渤海合作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环渤海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沿革:环渤海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

1984年7月,中国沿海五省市与韩国、日本举行“中国杭州湾五省市与韩国、日本经济交流会议”磋商,讨论经济、科技、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随后,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提议,在中国东北、沈阳、大连、烟台、青岛等地设立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和合作基地,从而进一步推动合作。

1992年,天津市和日本横滨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关系,成为中国与日本在地方层面上的首个友好城市。

1994年,沿海五省市、天津市等地积极开展环渤海经济区合作。

1995年,中国政府宣布建国门经济开发区,拉开了环渤海合作的序幕。

2002年,环渤海经济区研究会在天津成立,为有关省市建立了合作机制。

2006年,环渤海经济圈规划纲要印发,标志着该区域合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至此,环渤海合作正式成为中国推进经济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展望:未来,环渤海地区合作的发展前景宽阔。

一方面,该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产业,如能源、化工、造船等,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环渤海合作将迎来一系列新的机遇。

未来,环渤海地区合作要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合作: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港口建设。

加快环渤海高速公路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推动沿岸港口建设,提升港口运营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对外交往和贸易往来。

二、加强工业合作,推动产业升级。

重点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的合作,集聚企业资源,推动产业升级。

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12 9 年的2. 上升到 2 3 9 27 8 0 年的2.4 上升了近3 0 56 , 个
该区铁路网密度居全国之首, 有京广、 京沪、 京沈等
十多条铁路干线。铁路货物年周转量约占全国的 3 。 0
公路密如蛛网, 包括京津唐、 沈大、 济青在内的二十多条
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 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的公路长 度为03 . 公里。北京、 天津、 大连、 沈阳、 青岛、 济南等城 市都建有现代化国际机场, 并开辟了上百条国际航线和
维普资讯
8 厂第0卷年8期 2 6第 3 0 月
天津行 政学 院学报
Jo U R N A L F A N JI A D M I I o TI N N ST RA TI N N STI O I TU T E
V0 . N0 18. 3
基金项 目: 本文为国家哲学编 号 O B Y 3 ) ; 项 5 J O 4 ” 教育部重 大课 题攻
关 项 目“ 津冀 都 市 圈 的崛 起 与 中 国经 济 发 展 ” 批 准 号 :5 Z O O6 和 中 国 博 士 后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号 : 京 ( oJD O l) 编 2 0 0 8 6 ) 阶段 性 成 果 。 05343的
33
维普资讯
同时, 该区域除河北和山 东外, 辽宁和天津的工业在全 北京、 国所占 重都下降, 的比 整个地区工业 G P D 在全国的比重由 12 9 年的2%下降到2 3 9 5 0 年的2.7 下降了近05 0 45 , . 个百 分点, 而同时环渤海地区G P D 在全国的比重则不断上升, 由
力的必然选择。
收 稿 日期 :0 6 0 — 7 2 0 — 5 2 作 者简 介 :I罗若 愚( 9 8 ) 女 , 1 16 一 , 四川 射 洪 人 , 津 师 范 大 学经 济 学 院教 师 , 开 大 学 应 用 经 济 学博 士 后 ; 天 南

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分析与对策

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分析与对策
海具备 公路 、铁 路 、水运 等多种 运输体 系 ,拥 有全 国密度 最高 的公路 网和铁路 网 ,但 各 网络缺 乏高效
连接 ,降低了交通 网络的效率 ,尤其是环渤海地区
的港 口建 设 ,缺 乏 明确 的分 工 与合 作 ,各 自为 战 , 相 互竞 争 ,降低 了经济 效益 ,在一 定程度 上 阻碍 了 环 渤海经 济 圈的形成 。青 岛 、天津 、大连 个 港 口 的定 位基 本一 致 ,都 是力 争2 1年集 装箱 吞吐 量达 00
但 整体水 平较高 ,不 意味着 内部 结构合 理 。 目 前 ,环 渤海地 区产业 分工 与合作 方 面存在 的主要 问 题 是 :一 是产业 趋 同现象严 重 ,高耗 能产业 齐头 并 进 。 由于长期 条块分 割 ,环 渤海 地 区呈现 出产 业 结 构 趋 同现象 ,大部 分省 市 都 有钢 铁 、煤 炭 、化 工 、 建 材 、电力 、重 型机 械 、汽车等 传统 行业 ,目前 又 争 相发展 电子信 息 、生物制 药 、新 材 料等高新 技术 产业 ,甚 至都要 求有 自己的出海 口。一些主 要城 市 之 间不仅 缺少经 济合 作 ,而 且还存 在 不 同程 度 的重 复建 设和恶 性竞 争 。二是产 业配套 条 件较弱 ,限制 了科 技优 势 的发 挥 。 由于在 环渤海 区域 内各地 都制
元 ,增长 了2 倍 ,综合 实力显 著增 强 。 . 2
但 环渤 海 区域 内各 主要 经济体 的经 济发 展水 平 仍 存 在 较 大 差 距 。 如 2 0 年 人 均 G P 北 京 为 09 D , 6 7 8 ,天 津 为64 3 ,河 北 为2 23 。经 济 88 元 2 0元 48元 发 展水平 的差 距 ,也导致 居 民的工 资 、消费 、社会

环渤海沿海经济带发展趋向及政策建议

环渤海沿海经济带发展趋向及政策建议
环渤海沿海经济带发展趋向 及政策建议
• 环渤海沿海经济带概述 • 发展趋向 • 政策建议 •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环渤海沿海经济带概述
地理位置与特点
环渤海沿海经济带位于中国东北部,濒临渤海,包括辽宁、 河北、山东和天津等省市。该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 的海洋资源和港口优势,是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 擎。
成功案例三: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
概述
港口优势
政策支持
产业升级
未来展望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指以 大连、营口、锦州、盘 锦、葫芦岛等城市为依 托,以港口建设和海洋 经济为核心,以先进制 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 沿海经济带。
辽宁沿海地区拥有多个 港口,为经济发展提供 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辽宁省政府出台了一系 列政策措施,支持沿海 经济带的发展。
区域品牌建设
通过整合区域内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 品牌,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竞争政策制定
制定合理的竞争政策,规范市场秩序,防止 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
03
政策建议
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
1 2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推动环渤海沿海经济带各省市之间的合作,建立 定期会晤和沟通机制,共同解决区域发展问题。
优化创新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创新服务体系,降低创新创 业门槛。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01
完善区域内交通网络,提高交通通达性和便捷性。
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02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
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
03
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清洁化。

(完整版)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

(完整版)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2015.10目录前言第一章合作发展背景第一节基础条件第二节机遇挑战第三节重大意义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空间布局第一节沿海合作区第二节内陆协作区第三节重要轴带第四章加快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完善交通网络第二节强化能源保障第三节提高水利支撑第四节健全信息体系第五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第一节共筑生态屏障第二节同治大气污染第三节合力整治环境第四节促进资源节约第六章推进产业对接合作第一节加强农业合作第二节优化工业布局第三节提升服务业水平第四节推进产业转移承接第五节共建科技创新体系第七章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第一节打造国际航运枢纽第二节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三节加强区域合作交流第八章完善统一市场体系第一节消除市场壁垒第二节加大改革力度第三节转变政府职能第九章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优化城镇体系第二节促进城乡发展第三节共享社会资源第四节扶持贫困地区第十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完善合作机制第二节强化组织实施36前言环渤海地区位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域结合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和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面积186 万平方公里,2014 年末常住人口3.14 亿人,地区生产总值18.5 万亿元,分别约占全国的19.4%、23%和27%。

环渤海地区幅员广阔、连接海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是我国最具综合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在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为优化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全面促进环渤海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切实增强开发开放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编制本规划,作为指导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为2015—2025 年,展望到2030 年。

第一章合作发展背景第一节基础条件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与展望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与展望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与展望xx年xx月xx日•环渤海经济圈概述•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现状•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优势•环渤海经济圈的未来展望目•环渤海经济圈的国际合作与竞争•环渤海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录01环渤海经济圈概述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五个省份涵盖了京津冀、山东半岛和辽中南三大城市群具有显著的地理位置优势和经济发展潜力地理范围历史发展2004年,“环渤海经济圈规划”正式启动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2016年,《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获批2014年,《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获批20世纪80年代,环渤海经济圈概念初步形成现状背景环渤海经济圈拥有全国最大的城市群和最密集的港口群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具有高度发达的科技和高等教育体系02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现状1经济发展水平23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

经济总量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增长速度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效益较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均居全国前列。

经济效益03农业比重较小环渤海经济圈的农业比重相对较小,但部分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

产业结构特点01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其中重工业和制造业占据较大比重。

02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近年来,环渤海经济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与全国经济的比较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阶段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初期水平,具有后发优势。

发展阶段环渤海经济圈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相对充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环渤海经济圈的交通和物流条件优越,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交通和物流国家对环渤海经济圈给予了政策支持,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策支持03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优势环渤海经济圈地处中国北方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缘优势,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连接内陆和海洋的重要通道。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是指中国沿海地区的京津冀、辽宁、山东、河南和河北五个省份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朝鲜的北部和韩国的西部地区共同构成的区域。

这一地区扼守着中国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通往大海的重要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经济潜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为了推动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打造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随着政策的出台和改革的推进,环渤海地区合作逐渐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首先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地区的铁路、公路、港口和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形成了一个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产业布局的调整。

通过政策引导和投资吸引,环渤海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并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汽车制造、钢铁、化工等行业。

这些产业集群不仅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还提高了地区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再次是人文交流的深化。

随着合作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俄罗斯、朝鲜和韩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得到了加强,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所增加,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更加密切,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展望未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和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和资源整合,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环渤海地区作为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引领全球经济合作,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为了推动环渤海地区合作的发展,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政府间的合作,提高政策的适配性和协调性;加强产业对接,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深度合作;加强人文交流,提升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共同创造一个繁荣稳定的环渤海地区,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实施构想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实施构想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实施构想本文分析了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发展要努力推动规划、交通、旅游、环保、市场、信息一体化。

标签: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改革开放以来,以深圳特区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和以浦东新区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先后实现了飞速发展,带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腾飞。

相比较之下,环渤海湾经济圈的发展却有些缓慢。

在全国整体发展格局中,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

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就明确提出,要加速环渤海湾地区的开放和开发。

2004年11月24日,温家宝总理又做出重要批示:“规划和建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

建好滨海新区,不仅关系天津的长远发展,而且对于振兴环渤海区域经济有着重要作用。

”环渤海各省市2004年在各方共同的推动下,经济合作步伐开始明显加快。

“廊坊共识”、“北京倡议”、7省市首脑的“联合会议”等, 形成了有组织的定期磋商机制,今年5月21日“环渤海经济圈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7省市与会代表就加强整体规划,构建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和布局的整体框架以及统筹协调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城镇联系、产业布局,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从中可以看出,环渤海湾经济圈的发展开始提速,并有望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一、环渤海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环渤海湾圈”的兴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各地区域协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北京与天津港口岸的直通,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环渤海铁路大动脉也在紧张施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环渤海地区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区域合作格局正在形成,看到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看到了五省、两市的协调合作,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

但是,由于环渤海经济圈包括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京津唐三大板块,包括五省两市,存在区域间各自为政,联系不够紧密,生产要素流通不够顺畅的落后现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城市间缺乏非常明显的产业分工。

环渤海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的提出与构想

环渤海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的提出与构想

信息 化合作 初 期 ,政 府更 要发 挥 主
导作 用 。一 是 要建 立有效 的环 渤海 信 息 产业联 席会 议 制度 ,成 员轮流 每 年 主办一 次 或两次 ,共 同确 定信
下 ,环渤海 湾经济 圈 交流合作 取 得

定 进展 ,如北 京与 天津港 口岸的
直通 , 环渤海 高铁 网络 日益完 善 , 张 石地 区的京津防沙林 工程成 效显著,
1 % 在 中央 出台 四万亿 投资刺激计 6。 划和十 大产业 调整 振兴 规划 的大 环 境 下 ,我 们亟 需将 这些 资金和 规 划 落到 实处 ,并 使之成 为 带动 区域 经 济 发展 的抓手 和平 台。 实现 环渤海 信 息化一 体化 ,充分 利 用现代 信息 技 术实现 对环 渤海 传统产 业 的升级 改造 , 实现 信息 化对 工业化 、 市化 城 和 农 村现 代 化 的全 面改 造和 优化 , 已成 为 当今我们 全 面贯 彻落实 科学 发展 观 ,有效促 进 区域经 济协 调发
环渤海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的提出与构想
口 王 书 利
从 近 期公 布 的一季 度宏 观数 据 看 ,中国经 济整体 呈现 企稳 回升 的
京 津冀 旅 游 一 卡通 率 先 实现 等 等 。 然而 ,这 些成就 难 以掩饰 环 渤海 区
物力 、 力等 资源 , 财 并加 快 区域 经 济 发展进程 。而加速 这一进程 最有效 、
殊 模式 需要 特殊 战略 ,这个 特 殊 战
略 当选 “ 息 化 一体 化 ” 信 发展 战略 。 其 要点是 , 破信 息封 锁 , 打 强调信 息 公 开 、透 明 ,联手 建 立 “ 息协 作 信 网” 搭 建现 代市 场信 息平 台和 综合 , 信 息平台。这是 圈 内实现产业集群 、 市 场协调 以及 增长 极衔 接 的不 二前 提。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的合作发展备受关注。

环渤海地区由环渤海经济圈和廊坊保定雄安新区组成,是我国北部的重要经济区域。

环渤海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地理位置,吸引着大量的投资和人才聚集。

本文将从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沿革和展望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沿革1. 1992年,环渤海经济圈概念首次提出。

1992年,中国国务院在《环渤海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

该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为环渤海地区的合作发展奠定了基础。

2. 2006年,环渤海合作协议签署。

2006年,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等环渤海周边省市签署了《环渤海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在交通、环保、产业、旅游等领域开展合作的范围和方式,推动了环渤海地区的合作进程。

3. 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

2017年,我国国务院宣布设立雄安新区,新区位于河北省境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雄安新区的设立为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展望1.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北部的重要经济区域,交通便利对于合作发展至关重要。

未来,应加快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和雄安新区的建设进程,完善铁路、高速公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提升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运输效率。

2. 促进产业互动合作。

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产业,如钢铁、煤炭、化工等。

未来,应加强产业互动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多种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整个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和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

3. 加强环保和生态建设。

环渤海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合作发展的重要方面。

未来,应加强环保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推动环渤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促进绿色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区域环境。

4. 拓展对外开放合作。

环渤海地区地处我国北部,紧邻渤海和黄海,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未来,环渤海地区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和跨国企业到地区投资兴业,促进区域发展与国际接轨。

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选择

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选择

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选择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关键是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这已是各界的共识。

本文试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重点就推进环渤海经济一体化进行探讨。

推进环渤海经济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推进环渤海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障碍。

抛开交通、港口等硬件建设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是:1、国有经济比重偏高,民营经济发展缓慢。

环渤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不仅远高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3年北京市国有经济比重为53.8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70.16%,全国平均为47%。

在全社会固定投资中, 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天津达86.74%,全国平均为43%。

民营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总量还是速度,都较长三角、珠三角低。

这种经济类型结构,是经济整合中难以打破行政壁垒的重要原因。

2、产业趋同,缺乏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环渤海地区产业关联度小,没有形成彼此间的产业链。

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同时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

这种区域性的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严重影响着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3、没有统一的市场体系,制约着生产要素的流动。

主要是市场分割,竞相争夺企业及资金、技术等要素的进入,限制外出;相反,鼓励产品流出,限制流入,特别是保护本地落后的企业和产品。

在产权交易上,由于地方政府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不希望本地的企业被外地企业并购,为企业异地并购设置了障碍;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不健全,企业融资特别是直接融资难,据统计,环渤海地区企业间接融资达80%以上;区域内信息不能共享,技术、人才流动不畅等等。

这些现象严重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4、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东南沿海5省市与环渤海地区5省市面积都是51万平方公里,而东南沿海的出口份额占全国70%以上,环渤海地区的份额仅占20%。

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机遇、优势与战略选择

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机遇、优势与战略选择

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机遇、优势与战略选择东北亚经济合作、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新增长极的选择、振兴北方拉动西部的作用等使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区位优势与自然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商务与金融环境、人才资源、奥运会的契机等凸现了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应建立共同的市场体系、推动跨省市企业重组、深化财税体制改、促进金融合作、建立环渤海教育协作区、推进社会资本的形成,以加速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机遇优势战略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的提出已有20多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加快环渤海区域开发开放的战略要求,此后这一地区列为全国开放开发重点区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式确立了“环渤海经济区”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单独的区域规划和给予了很多特殊的优惠,但从目前“两角一湾”总体经济竞争力看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从制度与体制竞争优势看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大于合作。

开展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多赢,是学术界和经济界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共识,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环渤海经济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也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前所未有的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两个显着特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些相邻国家、相邻地区采取的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

一些相邻国家,通过降低关税或完全免除关税,使之成为进出口无障碍的地区,实现市场一体化。

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联盟等。

有关统计显示,欧盟70%的贸易是在其内部交易,北美自由贸易区为40%,而亚洲区域内贸易仅占30%。

这既表明亚洲的一体化程度还相对较低,同时也意味着我国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国与国之间消除贸易和投资壁垒的大背景下,中国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之间行政壁垒的存在显然不合时宜了。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联系的紧密,区域合作范围和领域的拓展,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未来“环渤海”

未来“环渤海”

未来“环渤海”
未来“环渤海”的构想是在环渤海地区建设一条综合交通网络和经济合作区,以实现
区域一体化发展。

这一构想的实施将使得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经济的繁荣。

环渤海地区由中国东北、华北和东部沿海地区组成,地理位置优越,与全球主要经济
体相邻,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未来“环渤海”的发展旨在实现交通便利化、资
源优化配置、产业集聚、环境保护和合作共赢。

未来“环渤海”将建设一个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

这包括在渤海周边地区建设高
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港等基础设施,提高陆上和海上交通运输能力,促进区域间的互联互通。

还会实施智能交通系统,提升交通管理效率,减少拥堵和事故发生率。

未来“环渤海”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集聚。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
力资源,未来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在环渤海地区建设世界一流的制
造业基地和创新中心,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形成地区产业集群,提高经济竞争力。

未来“环渤海”将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该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
破坏问题,未来将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
经济转型。

未来“环渤海”将加强经济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该地区拥有发达的港口和经济区,
可以成为国内外企业开展商贸和投资的重要平台。

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际合作伙伴的
合作,共同开展研发创新、推动贸易投资、促进人员往来等活动,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是指中国的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和俄罗斯的东北部地区之间的合作发展。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煤炭、油气、粮食和其他矿产资源,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一地区的合作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思想。

1984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渤海经济合作区计划,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体制改革等措施,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同样,俄罗斯东北部地区也开始开展与中国地区的经济合作,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长。

2004年,中国政府又提出了建设环渤海经济带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推动了地区的合作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渤海地区的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贸易往来和人员往来也更加方便快捷。

如今,这一地区正在成为中国内陆地区与俄罗斯欧洲地区之间的重要经济走廊。

对于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展望,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重点。

应加强与俄罗斯东北部地区的合作,提升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的水平。

目前,中俄两国之间的贸易额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可以通过进一步开拓市场,优化贸易结构,提升贸易规模和质量。

应加强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和利用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资源。

应加强环保和生态保护合作。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区之一,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加强跨国合作,共同应对环境挑战,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

还应加强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

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各地应加强合作,推动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加强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可以促进民心相通,增进各地之间的友谊和了解。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通过加强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各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未来“环渤海”

未来“环渤海”

未来“环渤海”未来的“环渤海”是一个伟大的发展战略,旨在加强沿海地区的经济合作,提升沿海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进程。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也是中国主要的对外开放口岸区域之一。

通过加强沿海地区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未来的“环渤海”将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未来的“环渤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环渤海地区坐落在中国东北经济区和华北经济区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这个区域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和龙头城市资源。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

环渤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密度大,市场潜力巨大。

这些优势为未来“环渤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机遇。

未来的“环渤海”将有助于实现沿海地区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

目前,沿海地区的资源利用存在着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

一些地方过度依赖某些资源,而其他资源利用率较低。

未来的“环渤海”将通过提升沿海地区的开放程度和合作力度,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沿海地区的港口资源和物流能力可以为内陆地区的产业提供支持和便利,内陆地区的资源供给能够满足沿海地区的发展需求。

这样一来,沿海地区的资源配置将更加合理,经济效益也将得到提升。

未来的“环渤海”将推动沿海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传统的重工业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环渤海”可以为沿海地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通过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促进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这样一来,沿海地区经济的结构将得到优化和升级,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将更加可持续和具有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 日期 :20 —0 —l O6 l 7 作者简 介 :孙铁 良 (98一) 17 ,男 ,辽宁葫芦 岛人 ,中共锦州市 纪委干部管理室公务员 ,从事行 政管理研究。
洲 一 舢 JⅢ 删

维普资讯
边疆经济与文化
2O O6年 第 5期

的必 然现 象 。
2 产业体 系高级化的挑战。环渤海城市群 的 . 经济发 展从总体上判断 ,已经进入工业化 的中后 期 ,并逐步向后工业化社会发展。这一关键时期的 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 ,产业 体系正在产生新 的变 革。其 中第三产业 比重不断升高 , 产业 内涵也有了 新的提升。特别是在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新形势 下 ,产业结构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环渤海城市群 走一体化之路 ,必然按照产业关联的规律 ,在信息 化带动下实现传统产业体系的变革 ,这就必然会对 山东 的传统产业体系产生较大的冲击。 3 经 济 开 放 度 的挑 战。在 经 济 全 球 化 的背 景 . 下 ,区域经 济发 展必 须是 开放 的 ,必须 靠通 过与 外 界的信息 、能量交换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开放有主 动 与 被动之 分 。产业 结构 和经济 特征 呈低 水平 ,是 低层 次 的开放 ;产业结构高级化 ,是 深层 次的开 放 。只有谋求深层次的开放 ,才能争取主动。环渤 海城市群实现经济聚合 ,必然要求改变原有的限制 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性 因素 ,必然要求扩大开放 度 ,逐步淘汰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 ,这也 会对 区域 内的经 济产 生重 要影 响。 4 龙头”地位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 ,一 .“ 体化发展会使原有资源集聚与扩散 的空 间格局重 组 ,原有的结构发生变化 ,会导致原有网络系统的 变化。在信息化条件下 ,进入知识经济门槛早或后 劲足的区域 ,它的发展速度将会越来越快 ,呈加速 度发展 ,最终确立其所处枢纽和主干信息节点的地 位。凡是跟不上信息化潮流的区域 ,则一步落后 , 步步 落 后 。
遇 和挑 战 。

1 经济优势 的挑 战。现阶段环渤海城市群 的 . 经济增长 ,最大的贡献因素是物质资本 ( 资源和基 础) 、知识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一是京津冀 的科技优势较为明显 ;二是山东半岛的农业、工业 基础与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较明显 ;三是辽东半岛的 工业制造基础有传统优势。环渤海城市群客观存在 的这种生产要素结构差异和发展模式的差异 ,为整 合资源 ,实施协作 、互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互 补可以形成集聚效应或乘数效应 , 但也会引起板块 般 优势 的丧 失 。这是在 经济 聚合 中需要 正确 面对
摘 要: 环渤海城市群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但是必须看到还面I 着很 多挑战。推进环渤海 l 盏
城 市群一体化进程的战略是在经济聚合 与区域合作 中寻求经济互补 ;探 索经济聚合规律 与趋 势;构 建核心 竞
争力 ; 求聚合效应 ; 谋 探讨 有效的组 织与制度机制。
关键词 :环渤海城பைடு நூலகம்市群 ;一体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 :F4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50 (O6 5 07 2 62 49 2O )0 —05 —0
随着经济全球化 和我国社 会生产力的高速发 年 ,“ 三 角” 地 区一 直是 世 界 上增 长最 快 的经 济 珠 展 ,环渤海城市群 已经成 为继 “ 珠三角” “ 、 长三 体中最突出的部分。 “ 珠三角”经济 圈的形成是 角”之后第三大经济增长区域。自然地理和行政单 “ 三角 ”经济发 展 的必 然 结果 。近 年 来 ,随着 经 珠 元涵 盖 北京 、天 津 、河 北 、 山东 、辽 宁等省市 的大 济 贸易 合 作 的 发 展 ,一 个 包 括 香 港 、澳 门 在 内 的 中城市 。该 地 区 有 三个 基 本 的经 济 板 块 :京 津冀 、 “ 大珠三角”经济圈正在形成。第二次浪潮是 “ 长 山东 半 岛 、辽东 半 岛 。北 京和天 津居 中心 位置 ,山 三角 ”经 济 区的发 展 。2 纪 9 0世 0年代 ,以 浦 东 开 东半岛和辽东半 岛是两翼 。环渤海城市群是全国最 发、开放为契机的上海和 “ 长三角”的崛起就成为 重要 的 经 济 中 心 之 一 ,有 漫 长 的 渤 海 、黄 海 海 岸 整个 中国经济开放和发展 的第二波。 “ 长三角”吸 线 ,海洋资源 、区位优势突出,港 口星罗棋布,有 引世界各地的资金 和技术 ,开始了新一轮的联合 , 天津 、大连 、青 岛 等 大港 口 ,纵 深 之 处 又有 锦 州 、 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经济 的竞争力。随着整合发展 , 营 口等 中小 型 港 口 ,并 有 得 天独 厚 的 人 文 、科 技 、 “ 长三角 ”所含 的三省 市 l 个 城市 已形成 以上海 为 6 旅游、经济资源 。沿海分布着众多的城市 ,产业和 中心的城市圈,成为 目 前世界上人 口最多、规模最 人 口集 聚 。 大的城 市群 和经济 区 。 跨入新世纪 以后 ,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 , 环渤海城市群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 掀起经济区和城市群整合发展第三次浪潮的条件 已 趋 势 经成熟。在 日 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全国的城 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潮 市化步伐加快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潮流不可阻 流 ,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区域性实践。建立在 挡 ,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迫切要求 ,也 地缘经济或地缘政治基础上的一体化发展,由于其 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的标志。从我 国沿 具有优势互补、成本降低、聚合效应和整体福利提 海 经济社会 的发 展来 看 ,在 “ 三 角 ” “ 三 角 ” 珠 、 长 高的特点 ,促进了国际间以及国内区域间的一体化 更加协调发展之后 ,充分利用 日 、韩国的产业转 本 加 速发 展 。 移和一切国际有利条件 ,加快东北亚经济圈、环渤 我 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体化加速发展 海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是新的趋势和新的方向 , 的特 征 ,区域 范 围呈扩大 之 势 。我 国沿海 大 区域的 是经 济全球 化发 展潮流 下 的必然趋 势 。 发展 在改 革开 放 的 推 动 下 ,先 后 出现 了两 次 浪 潮 : 二 、环 渤 海城市 群一体 化面 临 的机遇 与挑 战 第一次是 “ 珠三角” 的发展 。17 年 ,广东成为 99 改 革开放 “ 验 田” 试 ,国 家批 准 深 圳 、珠海 、汕头 环渤海城市群加快聚合步伐走上一体化发展道 成立经济特区,“ 珠三角”依靠开放的优势 和临近 港 澳 的条件 ,加快 了发 展 步 伐 。从 18 到 2O 路,使三大板块 今后 的发展在资源 互补、产业关 90年 0O 联、经济开放和主体地位等诸多方面都面临新的机
维普资讯
2 0 第 5期 O6年 ( 总第 2 期 ) 9
边疆经 济与 文化
T ORDER E HE B CON OMY AND ucr c uRE
N . 20 o 5.0 6
G嘲 | . .9 1N 2 o
孙 铁 良
( 中共锦州市纪委 ,辽宁 锦州 ll0 ) 2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