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教案大全(精选6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教案大全(精选6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教案大全(精选6篇)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大全篇1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食盐、沙、面粉、装水烧杯、筷子、玻棒、水槽、漏斗、滤纸、铁架台。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6、教师实验: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

《溶解》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评价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评价设计【主要内容】1.学生在家里进行小实验尝试,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 【评价反馈】1.在课堂中集体汇报,汇总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主要内容】1. 观察并描述食盐、沙子、面粉、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过程 【评价反馈】1.学生上台汇报观察结果,台下同学补充纠错【主要内容】 1. 完成课后作业 【评价反馈】1. 了解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掌握教学过程设计 【 盐都到哪去了?】1. 播放微课(驴子过河)2.提问:盐都到哪里去了? 【设计意图】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食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老师讲解实验操作与要求,并介绍药品与仪器,而后学生开始实验2.学生在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分三阶段观察现象3.学生将烧杯洗净,重新倒入清水,加入面粉,分三阶段观察现象4.学生将烧杯洗净,重新倒入清水,加入沙子,分三阶段观察现象5.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并进行汇报6.小结:以上三种物质哪种可以溶解于水,哪种不能溶解于水【设计意图】1.强调实验的规范性与强化安全意识2.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到食盐在不同阶段的变化3.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到面粉在不同阶段的变化4.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到沙子在不同阶段的变化5.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述准确性与语言组织能力,并对比各组实验现象是否有所不同6.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一个基础性的小结【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1.展示溶解的概念,并稍作解读2.介绍药品:高锰酸钾,着重告知学生其危险性3.讲解实验操作与要求,并告知学生为何用高锰酸钾进行实验4.学生在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加入高锰酸钾,分三阶段观察现象5.老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句完成实验记录表【设计意图】1.溶解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需先展示,学生可从后续的实验中逐步理解溶解的概念2.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讲解,防止学生误食等危险操作3.强调实验的规范性4.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高锰酸钾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并以此进一步了解溶解的概念5.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文字完成实验记录表【及时巩固,强化新知】1.溶解的概念:溶解是指物质________、_______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______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2.判断物质是否溶解于水(互动小游戏)【设计意图】1.加深学生对溶解的概念的记忆2.巩固本节课所学1.溶解的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溶解》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评价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评价设计【主要内容】1.学生在家里进行小实验尝试,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评价反馈】1.在课堂中集体汇报,汇总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主要内容】1. 观察并描述食盐、沙子、面粉、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过程【评价反馈】1.学生上台汇报观察结果,台下同学补充纠错【主要内容】 1. 完成课后作业【评价反馈】1. 了解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掌握教学过程设计【盐都到哪去了?】1. 播放微课(驴子过河)2.提问:盐都到哪里去了?【设计意图】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食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老师讲解实验操作与要求,并介绍药品与仪器,而后学生开始实验2.学生在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分三阶段观察现象3.学生将烧杯洗净,重新倒入清水,加入面粉,分三阶段观察现象4.学生将烧杯洗净,重新倒入清水,加入沙子,分三阶段观察现象5.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并进行汇报6.小结:以上三种物质哪种可以溶解于水,哪种不能溶解于水【设计意图】1.强调实验的规范性与强化安全意识2.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到食盐在不同阶段的变化3.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到面粉在不同阶段的变化4.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到沙子在不同阶段的变化5.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述准确性与语言组织能力,并对比各组实验现象是否有所不同6.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一个基础性的小结【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1.展示溶解的概念,并稍作解读2.介绍药品:高锰酸钾,着重告知学生其危险性3.讲解实验操作与要求,并告知学生为何用高锰酸钾进行实验4.学生在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加入高锰酸钾,分三阶段观察现象5.老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句完成实验记录表【设计意图】1.溶解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需先展示,学生可从后续的实验中逐步理解溶解的概念2.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讲解,防止学生误食等危险操作3.强调实验的规范性4.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高锰酸钾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并以此进一步了解溶解的概念5.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文字完成实验记录表【及时巩固,强化新知】1.溶解的概念:溶解是指物质________、_______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______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2.判断物质是否溶解于水(互动小游戏)【设计意图】1.加深学生对溶解的概念的记忆2.巩固本节课所学1.溶解的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教案大全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教案大全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什么是溶解,学习几种物质的溶解,掌握溶解的方法及影响因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探究精神。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全面掌握溶解的概念,知道几个物质的溶解,能够进行简单的溶解实验。

2.理解溶解的方法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不能对溶解有深刻的认识。

2.学生能否正确操作实验。

四、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了解其规律。

2.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通过亲身感受来了解物质的溶解情况。

3.课堂讨论法:通过教师提问,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溶解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溶解,例如:•蜜糖、盐、糖在水中的溶解;•红糖、茶叶、咖啡粉在水中的溶解。

2. 正文(35分钟)2.1 理论知识学习•了解什么是溶解,有哪些物质容易溶解;•溶解的三种方法:溶液法、熔融法、气体吸收法;•影响溶解的因素:温度、物质的性质、溶解剂的种类和数量。

2.2 实验操作1.准备实验器材:盐、红糖、米粉、茶叶、纸杯、滤纸、餐巾纸、小勺。

2.操作步骤:将盐、红糖、米粉、茶叶分别放入不同的纸杯中,加水搅拌,让物质溶解,然后用滤纸和餐巾纸分别过滤一遍,观察滤液与固体的颜色是否相同。

2.3 教师提问1.溶解剂对物质的溶解有什么影响?2.什么样的物质不容易溶解?3.温度对溶解有什么影响?4.什么是气体吸收法?3. 总结(10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溶解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常见的溶解方法等内容,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体会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4. 作业(5分钟)请学生仿照实验过程,设计并完成自己的小实验,记录实验方法和结果,下次课交作业。

六、板书设计溶解的概念影响因素溶解的方法七、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导入、理论知识学习、实验操作、教师提问、总结和作业等环节,让学生逐步了解了什么是溶解、怎样进行溶解等相关知识。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

【导语】⼴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成为⼀个分⼦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狭义的溶解指的是⼀种液体对于固体/液体/或⽓体产⽣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分⼦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能溶解⼀些物质》 ⼀、教材分析 《⽔能溶解⼀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单元的第⼀课,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

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学⽣通过观察、⽐较⾷盐、沙在⽔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概念;活动⼆,通过观察⾯粉在⽔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

活动三,通过学习使⽤过滤的⽅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

这⼀课将帮助学⽣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们掌握了⼀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常⽣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活,从中培养学⽣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为习惯。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对于溶解是有⼀定认识的,例如,学⽣常喝糖⽔,⽣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们都⽐较熟悉。

⼀部分学⽣也听说过“溶解”⼀词,但不知道就是⼝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了溶解。

三、教学⽬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的认知⽔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标: 1、使学⽣经过亲⾝实验,细⼼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的话描述⼏种固体与⽔的混合物。

2、使学⽣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中。

3、能⽤过滤的⽅法分离⼏种固体与⽔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进⼀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观察⾷盐、沙和⾯粉在⽔中的溶解情况。

难点是描述⾷盐、沙和⾯粉在⽔中的不同现象以及⽤过滤的⽅法把沙和⾯粉从⽔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准备: ⼩组:烧杯4个、盛有⽔的⽔槽1个、⾷盐、⾯粉各20克、沙30克、滤纸3张、漏⽃1个、玻璃棒1根、铁架台1个。

四年级科学上册《溶解》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溶解》教案
学习
目标
1、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2、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探究
问题
1、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
2、我们如何观察和区别物质是否在水中溶解了?
应用
作业
完成练习册14页
文化
阅读
溶液知识
学习
重难点
学习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小组讨论:
(1)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
(2)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4、小组汇报
活动三:
1、学生猜测,静静观察实验操作要领。
2、分组实验,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
小组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小组汇报:
3、生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活动三:
1、学生认真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小组汇报: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溶解的特征。
活动一:
从上节课我们知道食盐在水中会溶解,可是食盐在水中究竟是怎样溶解的,如何变成我们肉眼看不见小微粒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一猜。为了探明溶解的过程,我们选择一种物质来帮忙,教师出示高锰酸钾并讲解其作用,板书课题。
4、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板书
设计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溶解:
食盐沙面粉

四年级科学教案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全国一等奖)

四年级科学教案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全国一等奖)
(能不能看见颗粒,有没有沉淀出现)
三、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深入探究。
1、老师今天还带来了面粉,它能不能溶解在水里呢?你们猜猜看。
思考、猜测
(能、不能)
2、面粉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同学们产生了不同看法,如何才能验证自己的看法呢?
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面粉。我们先把面粉倒入水中,观察一下有什么变化,然后搅拌一下再看看,我们还可以把烧杯举起来,对着光观察。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有更多的发现。(老师巡视指导)
(食盐颗粒慢慢变小,逐渐消失,看不见了)
(能看见)
(沙子的颗粒大小不变化,沉在水底)
(没有)
4、小结:(指板书)食盐在水中看不见了,也没有沉淀出现,食盐在水中是溶解的,那沙呢?
原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补充板书)
回顾实验现象,思考回答。
(在水中能看见颗粒,有沉淀出现,是不溶解。)
判断物质在水中溶解还是不溶解,可以通过什么现象来判断?
课题
2.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课时
1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中的第一课,本课着重于对溶解现象的观察,能够判断某种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
本课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比较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杯混合物的主要区别,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变成微粒,没有沉淀。
1、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把已经混合在一起的面粉和水分离呢?
学生猜测
2、今天老师就推荐一种分离装置:出示简易过滤装置(由滤纸和杯子组成)
教师演示:用勺子取一勺子液体倒入简易过滤装置内,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学生观察
3、用勺子取桌子上三个烧杯中的液体,分别倒在相应的简易过滤装置内进行过滤,观察滤纸和过滤后的液体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具体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三节《溶解的原理》及第四节《溶解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理解溶解的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溶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的能力。

3. 使学生认识到溶解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溶解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溶解的概念、实验操作及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糖、粉笔末等)、多媒体课件。

学具:实验报告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1)讲授溶解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溶解。

(2)讲解溶解的原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解的过程。

(3)演示实验:分别将食盐、糖、粉笔末加入水中,观察其溶解情况。

(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3. 例题讲解:(1)分析实验结果,解释为什么有些物质能溶解,有些物质不能溶解。

(2)讲解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2)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溶解速率。

强调溶解的概念、原理及影响溶解的因素,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规范。

六、板书设计1. 溶解的概念2. 溶解的原理3. 影响溶解的因素4. 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溶解的概念。

(2)解释溶解的原理。

(3)举例说明影响溶解的因素。

2. 答案:(1)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均匀分散,形成稳定溶液的过程。

(2)溶解的原理是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影响溶解的因素有:温度、搅拌、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溶解的原理及影响溶解的因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可能会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为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以及后续的探究活动做铺垫。

教材由两个部分构成:一、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二、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在这一课中,学生们要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教科书上又介绍了过滤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能否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针对我校四年级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我对学情做如下分析:1、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

2、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本课,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并期望通过过滤发展对溶解和不溶解本质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溶解》说课稿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溶解》说课稿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溶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溶解》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溶解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探索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作用,以及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和观察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身边的现象充满好奇,愿意进行探索。

但是,对于溶解这一概念的理解,他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溶解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作用,以及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意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作用,以及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科学思维进行探究。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溶解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来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引发学生对溶解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溶解概念: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溶解的概念,探究溶质和溶剂的作用。

3.探究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4.总结与讨论:学生总结溶解的概念和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交流。

5.练习与应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科版科学四上《溶解》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溶解》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溶解》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溶解》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溶解的过程以及溶解的影响因素。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溶解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溶解》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基本概念,如固体、液体、气体等。

他们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但溶解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操作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溶解的过程,掌握溶解的影响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溶解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解的影响因素。

2.难点:溶解的微观解释、溶解速率的控制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溶解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2.教材:《科学》四年级上册。

3.课件:溶解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解的影响因素。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物质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溶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初步感知溶解的过程。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的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总结溶解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溶解知识的理解。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加工、药物制作等。

学生通过举例,了解溶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溶解的概念、过程和影响因素。

学生通过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教案

修改后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科学》在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二课时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搅拌、物质的大小、水的冷热是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之一。

2、经历设计、验证实验的活动过程,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3、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验证实验教学准备:CAI课件,杯子、筷子、糖、铁锤、热水等。

教学过程:课前欣赏图片,渗透科学的思想。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1、教师喝糖水2、教师设问:加了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3、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糖还没有溶解)4、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5、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出示课件:搅拌、(热水)、切碎、6、你们说的这几种方法真的能加快溶解吗?7、这么有信心,好,那请你们说说用什么来证明给我看。

(这节课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怎样加快溶解)(板书课题)二、设计实验方案,集体交流。

今天的实验,老师有个要求:我们要学会向科学家一样的研究。

首先做实验之前,我们必须要先想清楚,今天的实验我们需要研究一个什么问题?以什么为假设?1、(如果我们假设搅拌)能够加快溶解。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做这个实验呢?做实验又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呢?学生口述实验方法,选择材料试操作,提出实验类型“对比实验”,提倡公平原则(课件)。

在比较的时候有许多条件是相同的,相同条件是什么?谁来说互相补充:杯子、水温、水量、糖、同时)这些条件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条件是: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为什么要用两个杯子呢?相比之下才会更溶易看出哪杯水的糖块溶解得快。

(因为是一个对比的实验)这样对比进行实验。

才能得出快慢。

4、出示:实验报告单研究问题:加快()溶解的研究。

实验器材及数量:对比条件:一杯(),另一杯()。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能加快)溶解。

师生共同填写除实验现象及结果以外的各项。

三、学生填写报告单1,教师巡视,有重点指导个别小组。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溶解》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溶解》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溶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溶解》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特征,以及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溶解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溶解的概念和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溶解的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2.让学生掌握溶解的基本特征,能用语言描述溶解过程。

3.让学生了解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能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溶解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解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食盐、糖、水、玻璃棒、计时器等。

2.教学课件:教材中的实验图片和动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糖水、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溶解过程中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进行溶解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解过程。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溶解的速度、形态等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总结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溶解》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溶解》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溶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溶解》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的概念,学会使用适当的词汇描述溶解现象,并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内容主要包括溶解的定义、溶解过程、溶解速率以及溶解的影响因素等。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等能力,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身边的现象有好奇心,并愿意进行探究。

他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水的性质,对实验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溶解概念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逐步理解。

此外,学生需要进一步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

2.学生能用适当的词汇描述溶解现象。

3.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解释。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等能力,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溶解的概念、溶解过程、溶解速率的探究。

2.难点:溶解过程的描述、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观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溶解现象。

3.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棒、计时器、搅拌器等。

2.实验材料:食盐、糖、水、酒精等。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溶解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溶解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溶解现象?什么是溶解?2.呈现(10分钟)介绍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溶解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过程。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二单元(溶解) (2)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第二单元(溶解) (2)

2.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教学要求科学概念1、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通过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三、教学准备1、分组准备:烧杯3个、水、沙、食盐、面粉、搅拌棒1根。

2、教师准备:泡好的糖水、过滤装置。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带了杯糖水,指名尝一尝,并说说尝到的味道。

2、师:水怎么变甜了呢?(加糖)怎么没看到水中的糖呢?(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能说化了,也可能说溶解了,这时教师可告诉学生糖在水中化了,也就是糖在水中溶解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溶解。

板书:溶解(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实验、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变化。

(1)教师提出实验方法、要求。

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装水的玻璃杯里,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儿用筷子轻轻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小组动手操作实验并观察。

2、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是怎样的?(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判断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哪些现象使我们判断沙在水中没有溶解?4、小结:什么是溶解?(二)观察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1、教师讲解: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同学们知道了像食盐这样放在水里经过搅拌看不见了,就是溶解。

像沙在水里经过搅拌还能看见颗粒就是没有溶解。

那么面粉在水里又会怎样呢?猜猜看。

2、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

3、实验验证。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课 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课 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课教案活动流程:一、个人熟悉教材:每位同志对教材(单元)熟悉钻研,通析单元内容,明确单元教学要求,提出单元难点课题及课题内的难教学点(知识难点和实验难点),供小组讨论,共商解决办法,找到解决途径。

二、组内分析、探讨。

(一)各成员将自己在熟悉教材、钻研教材内容中遇到的困惑提出,如:知识点,实验操作及准备,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针对单元内容的重难点达成一致,共商解决措施,如实验器材的相互调配使用等。

(二)明确单元目标及要求1、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质开始,研究观察物质之间,固体和液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相互混合、溶解的现象,鼓励学生对观察研究活动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结果进行想象并作出自己的理解;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一些物质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活动,以及对饱和深渊的分析。

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安全的兴趣。

2、课堂上均应组织学生经历一至二次科学探安全活动过程,做到意义性强一点。

特别是应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

3、观察探究活动应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概括出关于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获得对“溶解”、“溶液”等概念的认识,并能认识到具有可溶解性的同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与物质的表面积,水温及溶解是否被搅拌等因素有关,认识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初步感知,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咱状态的物质之间。

(三)明确单元重难点:重点:教学要求一难点:教学要求二(四)实验器具准备:食盐、面粉、高锰酸钾、白糖、肥皂、河沙、烧杯、酒精灯、蒸发皿(五)学习评价1、学生是否善于提出一个个新的、有意义的问题,是否乐于参与一系列活动。

2、学生能否在小组中交流自己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且能做出自己的解释,从中获得有关“溶解”、“深液”等概念的认识。

3、学生能否按要求进行过滤和加热蒸发的实验操作。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了解溶解现象•第二课时:研究溶解现象的条件•第三课时:实践操作观察溶解现象•第四课时:复习巩固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溶解现象及其特点;•掌握影响溶解速率的条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观察溶解现象。

教学重难点•溶解现象的特点和条件;•能够进行实践操作,观察溶解现象。

教学准备•溶解的示范实验器材及材料;•多媒体课件;•学生手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溶解现象1.1 导入与自查•请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出溶解的例子,并介绍给全班。

1.2 了解溶解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溶解的概念,如:什么是溶解,什么物质可以溶解,溶解的特点。

1.3 展开讨论•让学生结合前面提到的各自的例子,自主探究溶解现象的特点。

1.4 本堂课总结•请学生对本节课了解到的溶解概念、特点进行回顾。

第二课时:研究溶解现象的条件2.1 导入•介绍影响物质溶解的条件。

2.2 实验研究•让小组学生拟出自己的溶解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物质溶解速率及颜色变化等情况。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共同总结影响溶解的因素。

第三课时:实践操作观察溶解现象3.1 导入•简要介绍本堂课将要进行的操作实验,以及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3.2 实践操作•为每个小组准备淀粉、糖、盐、水等物质,让学生安排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完成后,学生观察实验物质的颜色、相态及溶解与否的现象。

3.3 课后思考•给学生提出反思问题,如在实验中,为什么一些物质很难溶解?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第四课时:复习巩固4.1 温故知新•让学生回忆前三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课堂上进行问答互动,巩固学生对溶解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4.2 拓展•通过介绍其他和溶解有关的知识,如蒸发结晶、浓度等,加深学生对溶解的认识。

4.3 总结反思•学生自评、互评,总结本单元所学内容。

延伸阅读1.水溶性材料的溶解示范实验;2.物质溶解实验视频。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 溶解 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 溶解 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溶解教学设计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溶解现象。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师出示沙和食盐,问:这两种颗粒状的物质在水中,如果不停地搅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试描述生活中所见现象。

2.分组仔细观察现象,并比较结果,抓住两者的显著不同:看见颗粒和看不见颗粒。

3.类似这两种现象的,你还见过吗?教师演示: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的实验小朋友的描述中,有的说“化了”,有的说“溶化”。

小结:科学研究中为了不发生混乱,把这种现象统一称为“溶解”。

二、探究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用你们的经验判断:面粉在水中溶解吗?孩子根据经验描述并判断,并记下自己的判断。

2.真实的情况怎样的呢?让我们仔细观察后再来判断。

分组实验:第一步:先不搅拌,观察;第二步:连续搅拌,观察。

面粉在水中的情形,最后看起来像谁?3.孩子操作并观察。

4.孩子描述现象并作出判断。

(看起来像食盐一样溶解了)5.观察杯底,发现沉淀面粉。

引发讨论:这一现象看起来像谁?怎么判断呢?孩子表达各自的认识。

6.现在陷入了两难判断中。

继续寻找证据:溶解了的食盐颗粒和没有溶解的沙粒还能从水中过滤分离出来吗?过滤面粉液,看看结果更像谁?7.介绍过滤方法,孩子分组操作。

8.交流过滤结果,面粉在水中的表现更像沙。

小结:面粉在水中不溶解。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食盐沙面粉能否看见颗粒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是溶解还是没溶解教学反思: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教案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三、作业1、完成《科学作业本》2、背诵科学概念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

教师出示高锰酸钾。

(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5.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变成的微粒大小在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是溶解还是没溶解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三、作业1、完成《科学作业本》2、背诵科学概念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

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2、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3、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

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二、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1、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2、】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3、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4、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5、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6、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7、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三、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1、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

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2、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3、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1、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2、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

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3、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四、作业:(1)完成《科学作业本》(2)背诵科学概念(3)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参考P10)三、总结四、作业:(1)完成《科学作业本》(2)背诵科学概念(3)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5、溶解的快与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

【教学过程】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指导对比方法)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3.制定实验设计。

(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

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

(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三、总结四、作业:(1)完成《科学作业本》(2)背诵科学概念(3)吃方糖比赛6、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分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1、盛50ml水的烧杯1、水槽1、天平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