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留学生服务中心】海归拿低薪并非海归贬值
【北京出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海归就业竞争更趋激烈 专家要解决适能适位问题
海归求职网()-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北京出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海归就业竞争更趋激烈专
家:要解决适能适位问题
华声报消息:中国人事部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研究室主任李维平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采访时指出,近年来,国内就业压力加大,海归加速回流和各地的鼓励政策使海归面临的就业竞争更趋激烈。
当前待业的海归,相当一部分是因为“高不成,低不就”。
因此,要想顺利就业,重点要解决的是适能适位问题。
就海归如何适应国内人才市场这一问题,李维平分析称,一部分海外留学人才回国遭遇两个不适应,一是在工作、创业中出现“水土不服”现象,感到环境不尽如人意。
这并不奇怪。
不同国家、区域环境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人在转换环境后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只是这个过程的长短因人而异。
对于大多数出国完成硕士、博士学业后回来的留学人才,适应起来应该不是太困难。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就业环境也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
即便如此,国内目前的环境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
李维平指出,留学回国人才自身也有个调适心态的问题,与环境有冲突时,不要怨天尤人,要积极适应环境。
其次在工作和创业中,要多学习和了解国内的政策、法律等有关知识。
文档来源:专业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机构海归求职网AceCareer。
留学生就业市场,“海归”不值钱了吗?
留学生就业市场,“海归”不值钱了吗?正值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季,记者走访多场招聘会后发现,博士生“比不过”本科生、留学生不敌国内“土著”、单身的拼不过“有娃的”……一些传统就业观念中的优势条件正面临挑战。
然而,这些现象到底有多大代表性呢?其实还是个未知数。
博士生和本科生谁更有竞争力?留学生和“土著”谁更受企业欢迎?这要看具体个人和岗位的现实情况。
在国外混文凭的留学生不如优秀“土著”,这也无可厚非;而一些不太需要精深知识的岗位,需要的当然是本科生而不是博士生。
相对于过去盲目地追求高学历、海外学历,现在确实呈现一种理性回归,但也不能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博士生、留学生“不值钱”了。
真正有学识、有能力的人,在任何时代都会有竞争优势。
越是在成熟理性的就业市场,学生越要好好规划自己,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人的发展道路。
所谓的博士生、留学生“金光”不再,并非是说优秀的学生面临贬值,只是因为竞争充分,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一人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读博或者留学,在就业时本就不应停留于和本科生抢饭吃,这不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而是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和专长,并实现学以致用。
可能会有人反驳,认为很多时候就业不仅仅是取决于个人意愿,更多的是取决于用人市场的实际。
在经济形势不景气、就业压力大的现实中,博士生降尊纡贵求个本科生的职位都不可得,再去说什么更高追求,岂不是纸上谈兵?也许这些都是事实。
但抱怨无济于事,严峻的经济形势在加速推动更多用人单位走向理性。
用人市场的理性回归促使企业根据岗位实际需要聘用人才,这是必然趋势。
从长远来看这是好事。
过去的用人标准、人才竞争停留在粗放阶段,靠一纸好文凭、一个留学背景,就可以轻松找到工作。
背后潜藏的问题不容忽视:可能是公司选错了人,也可能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现在就业形式的严峻或者说用人单位的理性,倒逼学生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
这种定位不仅在于找什么样的工作,而是包括学业选择,该不该读博、要不要留学等,都应有更理性的权衡。
【留学硕士回国就业】海归贬值? 找“婆家”应回归理性
【留学硕士回国就业】海归贬值?找“婆家”应回归理性外媒:海归贬值正常找“婆家”应回归理性12月18日电英国广播公司17日发表江迅的专栏文章,评论中国留学生回国寻找工作的历程。
文章认为,“皇帝的女儿也愁嫁”,由于国内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手握洋文凭的人身价回落。
现将原文摘要如下:与中国国内的毕业生一样,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手握洋文凭,也步入求职找“婆家”的季节。
据官方统计,至2006年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06.7万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中国经济繁荣和发展机遇的吸引,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7.5万人,近年海归(海外留学归来)人数虽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但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方法,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出国留学人员的回归率与滞留率之比保持在2:1为最佳,这个比例被称为“最佳黄金回归比例”。
因此,出国留学人员学成不归,是中国当局面临的迫切课题。
目前,仅仅北京就已建成23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是北京第一家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于1997年10月。
10年来北京的这些创业园已吸引留学人员2130多人,创办企业1640多家,创业园内企业注册资本总量达26亿元人民币,成了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广州,10年来1.3万人留学归来创业和工作,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也至少1000家;在上海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已达7万多人,创办企业3800多家,总投资超过5亿美元,居全国首位,上海第二轮“万名海外人才聚焦工程”又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其中留学人员5200多名。
众多海归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创业传奇,令多少年轻人羡慕。
4.2万人,这是2006年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归国人数,海归正成为中国国内人才市场一个新的求职群体。
长期专注海归人才状况的北京东方慧博研究院,半年前发布过一份《中国2007海归人才现状调查报告》,披露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现状:65%的企业和海归认为,海归的就业形势一般,找工作不易,低待遇的新海归群体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海归就业】“海归”变“海带”,都怪官二代、富二代
【海归就业】“海归”变“海带”,都怪官二代、富二代《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出炉。
调查显示,海归的起薪在3000元左右,月薪在3000元-10000元的占71%,超过四成人的月薪不足5000元,只有15%的海归收入超万元。
相当数量的海归回国后变身“小白领”,甚至成为了“海带”。
这种现象本属正常。
素质决定就业。
没有素质,不论涂上什么色彩,也掩盖不了本质。
海归月薪回归大众化,与海归的素质和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是一致的,是一种正常现象。
一是出国留学由过去的精英变成了现在的大众甚至劣等生,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海归已经成为一个复杂体,里面既有掌握高技术的尖端人才,也含有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甚至是花花公子。
这种情况自然决定了海归人员月薪两级分化。
二是出国留学人员逐年增多和部分外国学校只为赚钱,也决定了必有部分海归变成“海带”。
过去出国留学只有公派一条道,现在变成条条大路通罗马,自主出国留学的人多得很。
外国人很聪明,看准了中国人崇洋媚外,纷纷到国外留学,其中有许多富二代、官二代。
这些人往往在国内学习跟不上班,也根本无心学习,到国外不过是给自己描上一层洋色,于是看准了其中赚钱机会,专门吸引此类中国学生前去留学。
学不学他们不关心,给不给钱他们才着急,到时候给一纸文凭即可,这里面有多大利润?这些人回国了,岂有工作能力?自然变成“海带”,即使暂时找到了工作,过不了几天也会变成“海带”。
三是学历并不是用人单位唯一考虑的因素,多数用人单位更看重工作能力。
与国内学生相比较,许多“海归”并没有显示自己的优势,反而劣势明显。
许多“海归”只是为了出国而出国,或者是为了躲避就业竞争,或是国内无学可上只好到国外混个洋文凭,花钱出国上学已经成为无心学习的官二代、富二代的最后选择。
这些人到了国外,除了高消费之外,并没有学习,混上几年拿个文凭甚至假文凭回来,就成为了“海归”,谁会聘用他们?拿到国外的学历只能证明你在那个国家的某个城市生活过,并不代表你具备了相应的工作能力,也不能代表你的英语能力比本土的人才更高,因为许多留学生出国后仍主要生活在华语圈内,这些人反而因几年在国外,对国内生活不习惯了。
海归回国就业的薪水降级
海归回国就业的薪水降级1.海归爱外企青睐“北上广”结合海归在国外所学的专业以及国内就业热门专业来看,所学专业以金融、经济、管理、工程学等为主,而这些专业在国内是比较热门的专业,用人需求量大,就业难度较低。
报告显示,金融及相关服务业是海归就业最多的行业,有48.5%的海归进入金融及相关服务业工作,其他吸纳海归就业较多的行业包括教育、科研(9.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8.7%),文化创意产业(7.4%),生物工程或医药(7.4%),新能源、新材料(7.0%),政府和公共事业(6.9%)。
“外资企业是海归回国就业的首选,超过1/4的海归选择进入外企就业。
”据智联招聘相关负责人介绍,对海归来说,因为教育环境、国外的工作环境与外企的工作环境更接近,所以他们更青睐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的外企,薪酬、职业发展和福利已成为影响高端人才流动最重要的3个因素。
其他吸纳海归就业较多的单位类型包括本土创办的民营企业(22.8%)、事业单位(15.1%)、国有企业(9.9%)、海归创办的民营企业(5.0%)及政府部门(3.0%)。
此外,报告显示海归回国就业地区覆盖了15个省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发达省市。
其中,有41.6%的海归在北京就业,14.2%的海归在上海就业,8.7%的海归在广东就业,分别有6.4%、5.3%、5.2%的海归在江苏、浙江和山东就业,这6个省市集聚了81.4%的海归。
从现在情况来看海归就业还是相对“拥挤”,选择工作时可能会根据以往选择习惯集中在特殊城市、企业和行业,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更多不错的平台也需要他们,比如中小企业,二三线城市。
所以,海归就业还理应更加客观理性。
2.就业较容易薪水难满意毕晓燕为了不成为“海带”,只能降低对薪水的期望值。
“除了语言有优势外,其他方面我并没有太大优势,尤其是对国内和行业发展的了解,国内的毕业生肯定比我们有优势,甚至他们连实习的机会都多过我。
【留学人才服务中心】海归成海待 留学投资回报比太低
【留学人才服务中心】海归成海待留学投资回报比太低近年来,“毕业却不就业,转身宅家啃老”现象多了起来。
宁波小美(化名)家境优越,高考后赴瑞士留学花费100多万元。
2011年回国后,小美找过工作,可工资只有2000元左右,“留学的投资回报比太低了。
”这两年,她“专职”忙相亲,“找个好婆家,比一个月赚两三千块钱来得重要。
”事实上,近年来不仅“海归”工作不好找,国内也出现大学生跟农民工抢饭碗现象,以至于“读书无用论”像牛皮癣一样,时不时就从哪里蹦达出来。
在笔者看来,“留学投资回报比太低”也好,“读书无用论”也罢,很大程度上都只是一些人在自以为是。
人们都希望知识能在社会序列中赢得物质化的尊严,但改变命运的,不仅有知识,还有制度、性格、机遇等。
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只是增加人生向上的机会,而非立竿见影的物质财富。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有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留学投资回报比太低”“读书无用论”等恰恰是将高学历教育视为未来生活的预备,过于功利或过于自信地认为学历高低与物质占有量之间存在必然正相关。
以小美为例,且不说小美在国外留学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单单从她这几年的经历来看,找工作不如意可谓意料之中。
与一些成绩优异者出国深造不同,小美是在高考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出国的,那么,她能在国外读什么样的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更重要的是,她回国以后就业观念有问题。
如果真有本领,不妨先从2000元左右的工作干起,一步一个脚印,何愁他人不识君?遗憾的是,小美不但没有端正就业观,就连价值观也很让人怀疑。
“找个好婆家,比一个月赚两三千块钱来得重要”,一旦这种想法成为一些女性逃避社会竞争压力的借口,进而表现出不进取、不努力、不奋斗,就令人担忧了。
几年前,中央二套《对话》栏目中,一位大四女生提问:“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是否有道理?”当时担任主持人的王利芬老师说:“别让时代的悲哀,成为你人生的悲哀。
”换个角度,如今不少“海归”成“海带”,其中固然有“时代悲哀”成分,但“个人的悲哀”,恐怕才是根本所在。
海归回国就业薪酬走低影响留学选择
海归回国就业薪酬走低影响留学选择对于众多工薪家庭来说,出国留学消费意味着巨大的投入,投入背后又必然包含对高回报的期望。
然而,近年来屡有调查显示,海归的求职预期正在不断降低,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普遍不高。
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更爆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回国就业起薪4000元人民币的新闻。
留学资费不菲且年年增长,海归薪金却呈现如此落差,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海归拿“低薪”抹杀不了留学价值即使海归拿低薪是真实现象,我们也不能仅以某个人的情况来定论海归整体薪酬走低,并进而推论海归的价值降低,即海归贬值。
如果仅以就业、薪酬作为衡量留学价值的标准,用人市场的现实和客观规律会给这样的"海归"一个重重的教训。
留学人数走低是正常现象我在今年年初曾经有一个观点,2007年-2012年这五年间,出国留学人数的增长是爆发式的,也是非理性的。
预测,2014年将是出国留学热的“拐点”。
这样的判断是有何依据可循的。
今年年初,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自费出国留学人数未达到媒体和市场的预期。
对于2014年甚至接下来几年的自费出国留学态势,我持谨慎的乐观态度:自费出国留学人数可能会小幅增长,但增长率继续下降。
上述判断主要基于以下理由:首先,留学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
其次,无论是否理智,对留学回报期待的走低肯定会影响一批人的留学计划。
再其次,留学生的结构调整也是影响留学人数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我所掌握的用户数据分析,还是来自国外发布的中国留学生数据,抑或是媒体报道的信息,都反映一个现象:留学持续低龄化,而申请研究生的人数走低至少是人数占比走低。
相比于申请研究生,能够承担巨额低龄留学成本的家庭还是少数。
同时,风起云涌的高中国际班也延迟了低龄留学生的出国时间。
这是所谓“拐点”或“震荡期”的正常现象。
我们不能因为去某些国家留学的人数降低或者几乎不增长,就悲观地认为自费出国留学必成"昨日黄花"。
留学生期望薪酬降低,应理性对待就业
留学生期望薪酬降低,应理性对待就业留学归来:海归期望薪酬降低,应理性对待就业。
现状——不要迷恋海归,谁说海归就高薪?留学回来就等于身上镀了一层金?海归就等于高薪?如果你因为这一点选择,那就难免陷入误区。
【调查】一项海归就业调查显示:在承受调查的海归中,近五成海归的薪酬在5000元以内,其中近三成处于“小白领”水平,在3000-5000元之间,所占比例最高。
原因——海归收入降低造成心理落差1.海归被“神圣化”海归,不知什么时候成了优秀的代名词,有过留学经历就得让人高看一眼。
以前,确实如此。
但随着留学的群众化,留学不再是精英的专利,海归也不再能和精英等同。
【案例】有位从澳大利亚财务硕士毕业的“海归”,来面试我们英语客服的岗位。
起先,她流利的自我介绍让我对她感觉很不错。
可一旦进入问答题,她犹犹豫豫,左顾右盼,最后低着头来一句:“MyEnglishisnotsogood。
”(我的英语不太好)。
我当场滴汗——原来她刚刚的自我介绍是背诵了N次之后的结果。
问她在国外如何学习和生活的?原来她除了上课,其他时间都和中国同学在一起,用英语口语的时间少得可怜。
2.海归自身定位不准海归留学回来不自觉就往自己身上套了一层光环。
想起留学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投入,不找个月薪上万的工作怎么上算?殊不知,就业不是简单的一厢情愿,个人能力和从业经验才决定就业层次。
【案例】刘倩已在海外完本钱科学历,回国后想应聘一家大型民营企业的高级销售代表职位。
然而,她在海外的工作经验为零,且从谈吐和个人作品看,招聘企业认为她的能力一般。
她期望拥有月薪7000元左右的稳定工作,而不是“底薪+提成”的“不稳定”的薪酬结构待遇,同时希望工作时间是朝九晚五,无需加班。
最终她应聘落选了,而与其一起应聘、具备两年工作经验的商贸英语专业的小王却得到了工作时机。
3.留学缺乏合理规划以往,海归就业向商科领域一窝蜂,这和当初留学时选择的专业有很大关系。
由于商科在英、美等国属于热门专业,很多学生在留学时不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开展,一味选择这样的专业。
海归就业难 海归的光环消失
海归就业难海归的光环消失在此之前,中关村刚刚传出月薪2500元就能聘用“海归”硕士的消息。
事实上,本市一些用人单位中,每月拿一两千元工资的“海归”已经大有人在。
“海归”价值几何?案例一:北方工商管理研修学院面向社会招聘一名员工,月薪2000元。
结果有7人前来应聘,其中4人具有留学背景。
如果按照留学支出每年10万元计算的话,应聘这个工作的“海归”不吃不喝地工作4年才能收回留学一年的投入。
案例二:张先生是位于国贸附近的一家全球500强企业的员工。
他留学一年,获得了国外名牌大学的硕士学位。
学成回国应聘这家企业时,对方提供的月薪为4000元。
为此,张先生再度出国留学,获得了ACCA资格证书。
但是,再次前往应聘时,对方提供的仍然是4000元的月薪。
案例三: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350多名员工中,“海归”不到10个人。
而这些“海归”的年薪为6万元人民币至十几万美元不等。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毛武兴介绍说,研究院主要系统架构师基本上都有留学背景。
但是,之所以“海归”的报酬各不相同,关键就在于工作经验。
能够获得高薪的“海归”一般都曾在爱立信、朗讯、摩托罗拉担任过高级经理,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
而刚刚走出校门的“海归”其实和国内毕业生并没有太大区别,因此这类“海归”和国内应届毕业生的收入也没有太大差别。
毛武兴副院长的观点可以说代表了绝大多数用人单位的看法。
据统计,自1978年至2002年底,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达58万人。
到目前为止,15万人学成归国。
去年,回国的“海归”将近1.8万人,比上年度增长47%。
预计,今明两年“海归”回国的人数仍将保持递增的状况。
因此,“海归”就业成为一个新的关注话题。
留学毕业未必都是人才从美国回来创业的炎黄新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毅女士认为,对于“海归”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个界定就是留学回国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
人才证明其素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人员不过说明曾有过留学经历。
只有当高素质与留学经历合而为一时,也才算是留学回国人才。
留学海归的薪酬为什么这么低
留学海归的薪酬为什么这么低随着店铺的人越来越多,留学海归的贬值话题一下子就引得众议。
近日,一则女留学生在外留学6年,回国却底薪2000的新闻刷爆了网络。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了解下吧。
实际市场价值也有网友认为无论是对留学回国者而言,还是在国内上大学的普通大学生而言,有能力自然值钱。
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店铺不是为了回国有高起点的月薪回报,更重要的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看待事物的角度。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店铺到底有没有价值?留学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比国内的大学生更占先机,学成回国后是不是能有更好地发展?这也成了一个困扰许多人的问题。
很多海归的薪资水平低于预期,跟一般的国内大学毕业生薪资水平没什么差距,或许会让很多海归不高兴、不服气,但却符合市场规律,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海归薪资水平低于预期,归根结底是海归对薪资的预期过高,只考虑自身的店铺高成本,却忽视了实际市场状况。
三六九等有网友认为,海归的“贬值”一方面在于店铺更加容易,留学人员增加,一些人本身在国内成绩不太好,店铺只是为了逃避高考。
同时,国外的大学也有“三六九等”之分,不是所有的大学都有竞争力。
众所周知,中国人店铺已经呈现大众化趋势,导致海归的含金量大大下滑,海归未必全都是精英。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差距在不断缩小,国内大学培养的毕业生素质和能力并不亚于普通海归,而普通海归则在海归群里中占据比例最大。
换句话说,当海归的能力和水平与国内大学生没什么差距时,用人单位当然不可能支付过高的薪资。
有同学说:我有个朋友在澳洲学美发,相当于去澳洲读了个技校,完全是为了镀金。
当然,回国也不一定能找到高预期的职位,总不可能去发廊做美发师吧?留学的成本什么时候能赚回来呢?有3成海归认为,要3-5年才能收回自己的出国经济成本。
其中有24.1%的人认为1-3年能够收回成本,另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5-10年(22.5%)或10年以上(17.5%)才能收回经济成本。
海归待遇差别大 一般起薪3000左右
海归待遇差别大一般起薪3000左右根据湖北省对外服务公司最新发布的《2008-2011年度国内外大学生留学与就业白皮书》显示,“海归”的就业并不乐观。
数据表明,回国留学生的起薪一般在3000元左右,月薪在3000-10000元的占了大多数,约占受访者的7成,而这部分人的工作职位有近6成为普通员工。
月薪能破万的仅15%,这部分人一般在所在单位担任主管或经理级别的职务,月收入能达到30000元以上的只有3%。
也就是说,真正的高薪人群更是少之又少。
一直以来,海归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手捧金饭碗”的优质人才,而如今,随着海归稀有性的降低,拥有海外学历的金字招牌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这也提醒想出国镀金的人们,要做好职业规划,要努力获得真才实学。
过去,拥有一张来自大洋彼岸的“洋文凭”是国内莘莘学子追逐的梦想,学成归来后都能受到“众星捧月”的待遇。
然而,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就像刚才提到的,回国留学生的起薪一般在3000元左右,能拿到高薪的只是凤毛麟角。
为什么这些年“海归”们的待遇会有这么大的差别?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来评论这个话题。
苏海南:我想是市场供需决定的,海归人员归国人数大幅上升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也不是唯一的原因。
很多海归,缺少工作经验,总体上由于三产不够发达,白领岗位不够多,而海归回来人又多,所以总体上供有于求。
同时我们的海归们有部分供不应求,就是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海归的身价较之于前些年有比较大的下降。
刚建国50年代、60年代然后到80年代甚至到了90年代初期,留学人员回国很多都是博士、硕士,我们都说他们是精英人才,但是越往后,中低端留学人才回国率越高,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之内这个现象依然存在,高端留学人才学成回国率将会继续偏低。
我们国家自费出国留学生仍然将会以不低于20%年增长率快速增加,但是高中生、高考(微博)生申请出国留学的数量还在也不断增多倾向。
【海归 求职】 “海归”贬值的尴尬与困惑
【海归求职】“海归”贬值的尴尬与困惑昔日衣锦还乡的“海归”,今日却面临着新的择业难题...时代潮杂志曾金胜指出,昔日衣锦还乡的“海归”,今日却面临着新的择业难题。
在一浪高一浪的归国潮面前,许多曾怀抱“镀金梦”的留学人员发现,“海归”已不再是职场“板上钉钉”的抢手人才了。
在国家高度重视建设人才强国的今天,“海归”变“海待”,折射出了什么?这是个呼唤人才的时代,又是个急剧变化的时代。
几年前“留洋”的莘莘学子们,绝对不会想到,现在的世界变化得那么快。
昔日衣锦还乡的“海归”,今日却面临着新的择业难题,一些“海龟(归)”求职时四处碰壁,不得不暂时“待业”,被人戏称为“海带”。
“海龟”变“海带”,一时为各界所关注。
对“海归”在国内职场求职形势最关切的,莫过于部分正在海外学习的留学生。
他们不明白就业形势为什么会戏剧性地急转直下。
今年夏天就要奔赴日本留学的小章就有些疑惑,刚刚得到签证的他面对即将拉开序幕的留学生涯既憧憬又有些微微的迷茫。
他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他本来已经找到一份自己还算满意的工作,但他放弃了。
不管怎么说,走了出国留学这条路,对他来说是个影响一生的决定。
至于归国后的工作和创业会怎样,他没法想。
我们不能预测未来,但目前摆在“海归”们面前的还是比较生冷的现实。
对于小章来说,迷茫归迷茫,既然选择了走出国门游学,也只能静观其变了。
毕竟找工作、创业还是几年后的事。
但对于现在国内创业和即将归国创业的“海归”来说,他们无法置身事外,他们面临的不仅是职场的嬗变,还有新一轮创业路径的诸多问题。
最初引起媒体惊呼的,还是在北京近期举办的一次留学人员招聘会上,中关村有家软体公司报出月薪2500元的条件,居然引得三个“海归”硕士们争相竞聘,这与以前几十万元年薪的行情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这家企业在招聘会上,以月薪2500元招聘普通的软体工程师,附加条件是“有留学背景者优先”。
该公司高层说:“原本是随便写的,却没想到真的有…海归‟来,还是硕士,还同时来了3个。
海归变“海带”留学生就业不乐观
海归变“海带”留学生就业不乐观作者:沙河来源:《青春期健康》2013年第07期中国人喝“洋墨水”的现象如今越来越普遍,很多留学生花费不菲游学海外,为的就是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但今年留学生的就业市场并不像他们预期的那么乐观。
本想着留学能镀金,回国后也能更容易找到好工作,而如今海归的就业形势却发生了变化,起薪低、竞争激烈、难以适应国内环境……随着留学队伍的不断壮大,感叹国内就业难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
近日,“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和“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分别举办了专门面向海归的招聘会。
面对采访,多数应聘者感慨,海归就业优势不再明显,洋文凭不再是海归应聘的“金字招牌”。
现象不再盲目推崇洋文凭,留学生就业不容乐观小陈是去年9月份从美国波士顿学院毕业回国的,这所学校在美国口碑极好,排名也很靠前,小陈学的又是需求量很大的会计学,回国前,小陈可谓信心满满。
可回国后小陈找了大半年才谋得一份差事,回想起这8个月的求职经历,小陈苦笑着说,“往事不堪回首”。
谈到找工作,小陈说:“网申包括投简历,我估计没有100封,也有50封到100封之间吧。
参加的面试笔试最起码也有20场以上。
当时面了一家国企,第四轮面试了,还差一轮面试,在那轮面试被刷下去了。
”花了家里上百万出国留学,回国差点变“海带”,小陈的心理落差非常大。
小陈说:“感觉目前留学生找工作这个形势确实不太好。
比如说以前有些公司,可能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太值得去,但是我们这届回来发现,进之前他们不想进的这些公司都非常难。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留学人数在2012年达到了近40万人,伴随着英国等主要留学国家收紧留学生工作签证政策,各类留学归国人员总数超过27万人,这意味着有七成留学人员学成后将选择回国发展。
然而,今年国内应届生规模将近700万人,不少用人单位计划招聘岗位数还在下降。
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昔日风光无限的海归一族,也在国内的就业大军中败下阵来。
海归回国求职高薪难觅留学生感慨“海龟”搁浅
海归回国求职高薪难觅留学生感慨“海龟”搁浅为即将留学的中国学生提供留学新闻:《海归回国求职高薪难觅留学生感慨“海龟”搁浅》03月22日新民晚报报道。
80后小伙“卡宴”到澳洲留学,6年花费60多万元,但去年回国后工作却无着落,待业至今。
日前,郑州市民“卡宴”通过网络聊天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出国时踌躇满志,想着拿到国外高学历,回国找个好工作。
不料学成归来,却发现除了外语,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优势。
而海外留学的巨额成本,与几千元的起薪形成强烈反差。
“高职位看不上我,低职位我看不上”,这让80后“海龟”和家长们倍感失落。
“海龟”为啥变“海带”?店铺前,是否该提前做好职业规划?M同学的留学借条易春梅( )亲戚家的80后,M同学,男,2005年武大本科毕业后留学英国某传媒学院读硕士一年,花费30万元人民币,现就职于国外某通讯社北京分社从事新闻工作。
他的书桌上有个小镜框,里面不是照片,而是一张借条,大意是:爸妈,我于2005年某月某日从你们处借现金35万元用于英国留学,日后,我将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拟将于2015年归还你们本金35万元和利息5万元,共计40万元。
据说,钱已提前归还,但借条复印件一直在M同学的书桌上。
M 同学说:不是给自己压力,只是给自己一份担当,一份责任的提示。
因为M同学有店铺的经历,而且回国发展得不错,所以,亲戚们总喜欢咨询他关于是否让孩子出国学习的事情,我们看看他们的三问三答吧。
一问:让孩子店铺是否值得?交的学费能在后来的工作中赚回来么?M同学答:出不出国,这得从实际出发。
首先,家长和孩子得弄明白为什么选择出国?是为了学知识?还是为了让孩子出去开阔眼界?还是为了躲避国内残酷的高考?还是为了相互攀比的面子问题?出国的资金是否紧张?父母有积蓄可以提供、还是要砸锅卖铁东挪西借?任何问题,摆明了道理,看清了实质,相信每个人都会正确抉择。
当时,我出国选择英国这所世界顶级传媒学院学习,就是为满足我的求知欲,我喜欢这个专业,渴望得到世界顶级学院的培养,再加上父母有积蓄,所以我选择了留学。
【留学生招聘会】归国留学生在贬值?这个锅应该找谁背?
【留学生招聘会】归国留学生在贬值?这个锅应该找谁背?曾几何时,方鸿渐们凭着一张假博士文凭还能混一个大学教职,如今,拥有真学历的海归们也只能和国内毕业生同台竞技,甚至比国内毕业生待遇更差。
最近,不断曝出海归工资跌破期望值的新闻,一则“花费40万留学、回国期待月薪1500元”的消息刷爆朋友圈后,郑州一位女孩留美花费80万,回国后也只能接受3000多元的月薪。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5年出国留学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大部分留学回国人员月薪都在1万元人民币以下。
从整体上说,留学的性价比在下降,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曾经海归=精英,哪怕是镀金的出国留学生数量增多,物以众为贱建国初期,中国人留学区域局限于苏联,兼及东欧等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留学交流完全中断。
留学专业重工轻文,主要学习冶金、采矿、地质、电气、建筑、水利、农业和交通等专业。
这个时期留学生全部由国家统一派遣、管理和分配。
留学生自己不能自由选择留学国家和留学专业。
选派留学生时,更注重其政治出身和政治素质。
其后文革十年,中国留学教育几乎完全中绝。
归国留学生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也一落千丈。
1978年的改革开放,拉开了新一轮留学潮的序幕。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清华大学的工作汇报时明确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
” 邓小平的指示吹响了青年学生走向世界的号角,迎来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留学大潮。
尤其是在1985年,国家取消了“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出国留学的大门完全打开,“出国热”在全国迅速升温。
如今,留学几乎跟出国旅游一样泛滥了起来,它不再是精英的特权,很多工薪家庭也加入了留学大军。
新世纪后大量中国留学生涌到国外,他们财力惊人、社交圈封闭、没礼貌、签证诈骗、不务正业、逃避课业、考试作弊等问题,已经成了这一代留学生挥之不去的标签。
调查称海归无明显薪资优势学者称因留学人员剧增
调查称海归无明显薪资优势学者称因留学人员剧增为中国留学生提供海外时事新闻:《调查称海归无明显薪资优势学者称因留学人员剧增》01月04日解放日报报道。
主持人:记者支玲琳 www.嘉宾:周棉( ) www.我们不能因为海归就业出现了多元化状况,就因此贬低留学的价值,更不能因此否定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www.店铺,可以是一种自发的“市场行为”,但是高端人才的培育和使用,必须要有高远、缜密的战略规划。
www.解放观点:近几年来,有关海归成海待,就业难、待遇低的新闻一直不绝于耳。
近日一份《2011年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与本土毕业生相比,海归无明显薪资优势,月薪上万者不到15%。
有媒体甚至直接打出“海归已死”这样的标题。
作为专业研究者,您对这样的评价怎么看?www.周棉:“海归已死”这种看法,其实也是代表了当下部分人对近年来海归群体的失望心态。
但以“死”来对海归整体素质加以评判,或以此描述海归回国后的整体待遇现象,恐怕失之偏颇。
www.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经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留学生就应该是精英”去看待海归,实际上遮蔽了对这个日益庞大的特殊群体的具体分析。
在建国以前,包括改革开放之初,店铺是少数人的事。
无论是公派或是自费,留学生的数量、规模都无法与现在相比。
当时是“物以稀为贵”,留学生归来普遍受到重视,待遇自然也很丰厚。
比如,后来成为著名外交家的顾维钧,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尚未完成,就接到了民国总统府英文秘书的聘书;胡适一回国,就当上了北大教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归也是“抢手货”,回来的待遇也不错。
www.但现在,改革开放至今,内地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经超过60万人,仅2010年归国人数就达13万人之多。
面对如此大的就业量,哪有那么多的高级岗位“虚位以待”?更何况,“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的海归是世界名牌大学博士,而有的仅仅是一般学校的本科生,且无工作经验,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他们回国后的待遇出现高低悬殊,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海归就业】近八成“海归”月薪低于1万,哪几类“海归”最吃香
【海归就业】近八成“海归”月薪低于1万,哪几类“海归”最吃香《2015年出国留学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4日在北京发布。
报告指出,留学回国人员中73.5%的博士生、86.6%的硕士生、88%的本科生和88.6%的专科生月薪都在1万元人民币以下。
自2000年起,留学回国人数开始急剧增长,从2000年的9121人增至2014年的364800人。
据调查,约半数留学回国人员的期望月薪在5000至1万元之间,23.32%的人期望月薪在1万至2万元。
具有博士学位的人,三成期望月薪在1万至2万元,但现实情况是“海归”的实际薪酬水平低于预期,有32.8%的博士生、40.86%的硕士生、47.74%的本科生、51.14%的专科生月薪在5000元以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出国留学总人数超过350万人。
截至2014年,留学回国总人数达到180.96万人。
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浪潮中,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国留学不再像以前一样遥不可及,“去精英化”成为这股留学潮的鲜明特点。
出国读研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工商管理、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和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排在前四位。
优秀的海归有三个核心竞争力在我们身边,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海归的身影。
有些海归靠语言优势吃饭,有些海归则是靠技术。
靠语言吃饭的海归,留学专业集中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而靠技术吃饭的海归则多数是从设计、机械、计算机专业毕业的。
竞争力方面,后者胜出。
像那些只具备语言优势的海归多数都在从事文职类工作,上升空间有限,优势不大,劣势不少,随着本土人才学习能力的提高,他们的优势会逐渐被弱化。
而技术流们的情况则不一样,他们的职业前景一般会更好。
但更重要的是:“优秀的海归有三个核心竞争力。
”首先是更为国际化的视野。
因在海外生活多年,海归们具备更开阔的眼界,对外企工作环境、文化氛围、处理问题的方式融入得更快。
其次,很多留学生都有打工经历,因此,独立处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
2442915_海归硕士底薪只有1600_元,折射了啥?
关注声音海归硕士底薪只有1600元,折射了啥?新闻背景: 海归硕士张瑶,毕业于韩国一所知名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
回国后参加了一场硕博专场招聘会,一位招聘负责人对她的海归经历没有表现出任何兴趣,一脸漠然地说:“不论本科还是硕士,韩语老师,底薪1600元,其余靠招生提成。
”张瑶感觉自己的学历被“碾压”了。
网友热议@糖里格糖里格糖里格唐:现在海归多了,导致就业竞争非常激烈,从而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
@周丰Lakers:别人管你是什么归,1600元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2600元?@自摸清大队:海归不再是找工作的金字招牌,这个社会学历只是你的入场券,选到收入好的工作要靠能力。
@智慧的通缉犯:现在多少单位招聘标注的很明显:有经验者优先,特别是销售!海归?看您找什么工作了!一个月1600元不低了!能不能拿到高薪看你的本事了。
别说海归,我手下一个小伙伴初三毕业,有时候工资比我这个部长还多!这个年代,月薪过万真不是梦。
@满眼全是泪:被碾压的是自己的心态!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睡着的水in:不要看不起学历,没学历做老板和高学历找不到工作的只是个别现象,整体而言,高学历的工资就是比没学历、低学历者高,这是事实。
@飞飞冰雪:海归就业薪资低并不能成为衡量留学价值的唯一指标,因为留学增加的不仅是学业水平,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阅历,是一种隐性知识的增加。
@Nanjing 陈正强:能力决定价值!不是说你学历高就一定工资高,就如当初那句话,学历是敲门砖,只要能力可以起薪再低还是会涨!@果儿_T 酱:实际工作中,如果“海龟”和“土著”做同样的岗位,凭什么同工不同酬?工资是岗位决定,能力决定,不是学历决定的,怎能叫碾压?刨根问底正确认识市场需求研究生数量的增加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使得买方市场处于优势地位。
而买方市场的优势又加大了用人单位挑选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
短期内,这是一种人力资本浪费,人力资本投资高的求职者没有获得预期的投资收益。
出国留学海归起薪优势减弱
出国留学海归起薪优势减弱曾几何时,拥有一张来自大洋彼岸的洋文凭是国内莘莘学子追逐的美梦,学成归来的他们总能受到众星捧月的待遇。
然而,近日发布关于海归求职力的最新调研报告显示, 68.17%海归对于月薪的期待在3000元至8000元,超七成企业人事经理 (HR)或者管理人士表示不会优先录用海归。
其中, 42.2%的HR认为海归好高骛远, 33.4%觉得他们容易跳槽不稳定,20.7%感觉海归有些盲目自信。
据了解,随着我国留学 (微博) 人口数量的激增,海归不再像以前那么香饽饽,甚至还有一些海归挣扎在就业门外,为找工作而奔波。
当海归这一曾经被艳羡的身份逐渐褪去光环,他们也在逐渐调整心态以适应新的职场形势。
海归起薪优势减弱教育部数据显示, 2008年,我国回国的海归人员有5万人左右, 2009年回国海归人数突破10万人, 2010年回国海归人员达到13.48万人, 2011年回国海归人数上升至18.62万。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海归国之一,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海归潮导致海归回国就业形势骤紧。
根据调查显示, 30.38%的海归青睐外资企业, 9.31%的回国就业者会选择国企,有20.44%的海归不在乎工作单位的性质,情愿随遇而安。
报告还显示,68.17%的海归对于月薪的期待在3000元至8000元,期望月薪在8000元至1.2万元的海归占16.31%,期望月薪在1.2万元以上的海归占11.58%。
从这些数据来看,海归的薪酬期望值已逐渐趋于理性。
尽管很多海归在薪资要求、工作期望上已经不断地表露出妥协的态度,但许多本土中小企业却仍以小庙请不起大神仙为由将海归拒之门外。
同样的工作,如果我请一个普通的大学生都能做,我为什么要花高薪来请一个海归呢?这成为许多企业主的共同心声。
海归屈尊,企业却仍无意,从待价而沽不得不折价出售。
对于近年来海归身价大跌的现象,职业规划师洪向阳总结了三点原因:第一,市场理性了,用人单位开始客观地看待海归能带来的实际价值,而一般海归所带来的价值与国内毕业生的价值并没显著差异;第二,留学的普及使海归贬值了,从原来的精英留学变成了一般大众都能申请留学,海归从奇货可居变成了唾手可得;第三,海归降级了,早期的海归多是国外读研读博,现在演变成到国外读本科读专科甚至读高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留学生服务中心】海归拿低薪并非海归贬值
对广大工薪家庭来说,出国留学消费意味着巨大的投入,投入背后又必然包含对高回报的期望。
然而,近年来屡有调查显示,海归的求职预期正在不断降低,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普遍不高。
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更爆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回国就业起薪4000元人民币的新闻。
留学资费不菲且年年增长,海归薪金却呈现如此落差,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我们专访了留学监理服务网创始人胡本未先生。
即使海归拿低薪是真实现象,我们也不能仅以某个人的情况来定论海归整体薪酬走低,并进而推论海归的价值降低,即海归贬值。
如果仅以就业、薪酬作为衡量留学价值的标准,用人市场的现实和客观规律会给这样的“海归”一个重重的教训。
留学人数走低是正常现象
记者:您在今年年初曾经有一个观点,2007年-2012年这五年间,出国留学人数的增长是爆发式的,也是非理性的。
您预测,2014年将是出国留学热的“拐点”。
您的判断有何依据?
胡本未:今年年初,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自费出国留学人数未达到媒体和市场的预期。
对于2014年甚至接下来几年的自费出国留学态势,我持谨慎的乐观态度:自费出国留学人数可能会小幅增长,但增长率继续下降。
上述判断主要基于以下理由:首先,留学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
其次,无论是否理智,对留学回报期待的走低肯定会影响一批人的留学计划。
再其次,留学生的结构调整也是影响留学人数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我所掌握的用户数据分析,还是来自国外发布的中国留学生数据,抑或是媒体报道的信息,都反映一个现象:留学持续低龄化,而申请研究生的人数走低至少是人数占比走低。
相比于申请研究生,能够承担巨额低龄留学成本的家庭还是少数。
同时,风起云涌的高中国际班也延迟了低龄留学生的出国时间。
这是所谓“拐点”或“震荡期”的正常现象。
我们不能因为去某些国家留学的人数降低或者几乎不增长,就悲观地认为自费出国留学必成“昨日黄花”。
毕竟,不留学是家庭的理智选择,出国留学也是家庭的理智选择。
海归薪酬走低影响留学选择
记者:在您看来,海归薪酬走低是否代表海归贬值?海归薪酬走低又是否会给出国留学热降温带来实际影响?在国外高校学费涨价、海归薪酬“走低”的背景下,对于工薪家庭孩子来说,留学的价值是否被高估了?
胡本未:我们讨论的“贬值”应该是泛指价值降低。
在我看来,即使海归拿低薪是真实现象,我们也不能仅以某个人的情况来定论海归整体薪酬走低,并进而推论海归的价值降低,即海归贬值。
这里,我们需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海归的平均薪酬走势到底如何,这势必是一个较长期的数据,不然“走低”一说无法成立,而现在并没有这个数据。
第二,应当放到市场和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来看“走低”的问题。
当前,一方面,人才
市场竞争激烈,供过于求,由此导致劳动力价格下降,这不是海归或者说留学行为本身的过错。
另一方面,薪酬的购买力确实下降了,从这个角度理解海归薪酬走低或“贬值”并不为过。
从长期来说,现有的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海归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薪酬提升的速度较“非海归”普遍更快。
然而,如果抛开对于薪酬的增长预期,薪酬“走低”确实会影响一批人的留学选择。
至于对工薪家庭的孩子,出国留学的价值是否被高估,本质上说的是一个性价比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工薪家庭孩子的教育和发展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教育投资回报的范畴,我们应该将其放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视野下来讨论。
在目前社会阶层可能正日益被固化、不同阶层的人占有资源的差别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对工薪家庭孩子而言,留学也许是冲破某些藩篱、重新为自己赢得生产力的途径之一。
当然,我们绝不能回避留学的直接经济支付成本,给中国一般意义上的工薪家庭带来的巨大压力和高风险。
是否该出国留学,必须因人而异地分析,理智对待。
摒弃功利找回留学真价值
记者:有人认为,对于“与其纠结着去哪里留学、留学后怎么就业,还不如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想清楚自己该不该留学。
”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胡本未:这个观点可能有些“简单粗暴”,但是很有道理。
我们不妨把话说远一点:出国留学到底学什么?对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
案。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出国留学潮,给中华民族培养了很多人才。
清末以及上世纪中叶前的出国留学行动,培养了一批至今未被超越的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次公派留学潮,对国家的贡献就更不待言。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出国留学的人群和现在自费出国留学人群相比,有两大不同。
一是个人功利性要弱得多,他们多为救国报国的理想而留学,其获取知识的目标更明确,动力更足。
二是他们中的多数人在国内受过良好的教育,有非常好的人文教育背景,而且思维并不僵化。
回过头来看,现在的许多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成长,被应试禁锢的思维方式如何能在出国的短期内被轻易重塑?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学生的留学选择往往极具功利性——仅以就业、薪酬作为衡量留学价值的标准。
当前,用人市场的现实和客观规律正在给这些所谓的“海归”一个重重的教训。
说到这里,回过来看“该不该留学”。
所谓的“该不该”,我们不妨理解为“要不要”和“能不能”的问题。
前者说的是目标与现实的距离,后者说的是目标与实施的问题。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没有准备的留学,很难成功。
杰出的先辈学人,他们的留学准备比现在抱怨“留学无用”的人要充分得多。
(张滢)
文档来源:专业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机构海归求职网AceCar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