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的研究综述
青霉素的研究综述
姓名:何科伟学号:09312071 班级:09药学(2)班有关青霉素的研究综述摘要:青霉素是一类被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在与细菌作斗争和保护人类健康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次时间大战期间,青霉素青霉素拯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同时也成就了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
人们把青霉素、原子弹和雷达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三大发明。
时至今日它依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发现、发展、分类、作用机理、合理应用、耐药性、合成一、霉素的发现、发展史(一)青霉素的发现1928年9月,弗莱明来到实验室检查培养皿时发现一个没加盖的培养皿长出了一团青色的菌,但令他惊奇的是,与青色霉菌接触的葡萄球菌都在消。
于是他又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惊讶的发现,不仅这种青色霉菌有强烈的杀菌作用,而且培养汤也有较好的杀菌能力,于是他推论,真正杀菌的物质一定是青霉菌生长过程的代谢物,他称之为“青霉素”。
[1].1935年钱恩正注重研究溶酶菌的效能[2],他在图书馆献时无意中发现了弗莱明发表的关于青霉素的文章,这篇文章极大地鼓舞了钱恩正的同事弗洛里。
于是他们便把精力投入到青霉素的研究中去。
经过多年的研究,于1940年两人把研究成果刊登在著名的杂志上,一直在关注这项研究的弗莱明发现了这篇文章,深受鼓舞,于是他们便开始一起有关青霉素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青霉素派上了用场,一开始并不顺利,很多人对他表示怀疑,直到后来受伤的士兵越来越多,青霉素的需求也不断在增加,它的疗效也逐渐显露出来,救了许多受伤的战士。
在诺曼底战役中,一位陆军少将由衷的称赞道:青霉素是治疗战伤的一个里程碑。
并在军方的大力支持下青霉素走上了工业化生产的道路。
使得曾经危害人类的疾病,如猩红热、白喉、淋病、梅毒、肺炎、伤寒等,都受到了有效的抑制。
(二)青霉素的发展1942年3月14日,默克公司首次使用自己生产的青霉素治愈了一位由链球菌引起败血病的病人[ 3 ]。
当时使用了世界上生产的青霉素总量的一半来治疗这位病人。
青霉素的研究发展
青霉素的研究发展一、青霉素的发展1、青霉素的发现青霉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毒性很小又能有效杀菌的抗生素,从其发现到量产经历了14年。
1928年,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意外地发现了一种能够“溶解”葡萄球菌的霉菌,他把这种霉菌命名为青霉素。
1939年,他将历时10年培养的菌种提供给牛津大学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和英国生物化学家钱恩。
1940年,他们完成了制备青霉素结晶体和动物实验。
辉瑞公司第一个盯上青霉素的人叫约翰·史密斯,他1906年加入辉瑞实验室,一直致力于把辉瑞从化学品提供商转型为主要的以研究为基础的制药企业。
1914年,他曾经一度离开辉瑞,加入施贵宝公司负责研发,1919年回到辉瑞。
1930年后,他了解到弗莱明对青霉素的早期研究之后,对其疗效做了进一步的调查。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史密斯接受了美国政府下达的艰巨任务:大规模量产青霉素,以供战时之需。
辉瑞采用其特有的深罐发酵技术完成了任务(由约翰·麦基具体领导),并同时成为世界上首个生产青霉素的公司。
1945年,辉瑞生产的青霉素已经占到全球产量的一半(我国从1953年开始生产青霉素,从当时看,也是紧跟世界的脚步了,到2001年,我国生产的青霉素也超过了全球产量一半,可是辉瑞已经准备关闭其抗生素工厂了),无数在战时负伤感染的人得到拯救。
2.1、青霉素的发展自1940年青霉素投入使用以来,该类抗生素以其疗效确切、对人体细胞毒性小且价格低廉而广泛应用,临床首选于G+球菌所致的感染。
目前,青霉素类抗生素已从抗阳性窄谱品种发展到广谱的品种,按其抗菌作用可分为:①主要抗G+菌的窄谱青霉素,如天然青霉素G、青霉素V,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甲氧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
②主要作用于G-菌的窄谱青霉素,如美西林、替莫西林。
③抗一般G-杆菌的普青霉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仓氨西林。
④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阿扑西林等。
青霉素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
青霉素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机制研究。
一、青霉素的药理作用青霉素是一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主要药理作用包括抗菌、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1. 抗菌作用: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其抗菌作用。
青霉素能够与细菌细胞壁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靶点——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相互作用,阻断了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导致细菌的死亡。
此外,青霉素还能够干扰细菌的DNA合成和蛋白质合成,增加了细菌的敏感性。
2. 抗炎作用:青霉素在抗菌作用之外还具有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青霉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
此外,青霉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减轻组织炎症损伤。
3. 免疫调节作用:青霉素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青霉素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增强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
此外,青霉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因子产生,平衡炎症和抗炎因子的水平,从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
二、青霉素的机制研究青霉素的药理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抗菌机制、抗炎机制和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
1. 抗菌机制:青霉素通过与细菌细胞壁的PBPs结合,阻断了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导致细菌的死亡。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结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青霉素与PBPs的结合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青霉素与PBPs之间的结合是通过特定的氢键、范德华力和静电作用实现的。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青霉素的抗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抗炎机制:青霉素的抗炎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青霉素通过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和炎症因子的产生来发挥其抗炎作用。
研究者发现,青霉素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合成,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
此外,青霉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因子产生,平衡炎症和抗炎因子的水平,从而减轻组织炎症损伤。
浅析青霉素相关研究及发展
浅析青霉素相关研究及发展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盘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等等。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素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1929年英国学者弗莱明首先在抗生素中发现了青霉素,英国谢菲尔大学病理学家弗洛里实现对青霉素的分离与纯化,并发现其对传染病的疗效,与英国生物化学家钱恩共获1945年诺贝尔奖。
目前所用的抗生素大多数是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有些抗生素已能人工合成。
由于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的化学成分不一,因此它们对微生物的作用机理也很不相同,有些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有些抑制核酸的合成,有些则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是目前常用的抗生素之一,具有疗效高,毒性低,但较易发生过敏反应的特点。
对青霉素过敏的人接触该药后,无论是任何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注射,口服,外用等),剂量和制剂均可发生过敏反应。
其发生率高达3%-6%,因此在使用各种剂型的青霉素制剂前,必须先做过敏试验。
试验结果为阴性方可用药。
曾用过青霉素,停药3天后再用药者,或使用中更换药物批号时,须重新做过敏试验。
如已知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不得再做过敏试验。
实验结果为阳性者禁用青霉素。
从医学角度考虑造成过敏性休克的主要原因与体内IgE的作用有关,由新生儿自身合成IgE的能力极差,而且免疫球蛋白IgA、IgM、IgE均不能透过胎盘及乳汁进入小儿体内,出生后28天的新生儿内IgE的含量仅为成人的1-15%,即使用了青霉素也不会出现过敏反应,因此有在排除母亲为高敏体质的新生儿用药不需皮试的例子但是为了医生自己和患者的安全,还需做过敏试验。
皮试液为每ml含100-500u的青霉素G等渗盐水,以0.1ml(含10-50u)为注入标准,皮试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为阴性。
局部皮丘隆起,出现红晕硬块,直径大于1cm,或周围出现伪足,有痒感。
了解青霉素的发现和发展
了解青霉素的发现和发展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抗生素,它的发现和发展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青霉素的发现历程、作用机制、应用范围以及发展的挑战与前景。
一、青霉素的发现历程青霉素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8年发现的。
当时,弗莱明在实验室中进行细菌培养的研究,偶然间发现了一种由青霉菌产生的物质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
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并开始了对其进一步的研究。
随后,英国的霍华德·弗洛里和恩斯特·巴林提取出了青霉素,并对其进行了纯化和结构鉴定。
他们发现青霉素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这项重要的发现为青霉素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青霉素的作用机制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其抗菌作用。
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繁殖和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霉素能够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导致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破坏,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具体来说,青霉素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酶,阻断了细菌合成细胞壁所需的关键步骤。
这使得细菌无法维持细胞壁的完整性,导致细菌细胞内部的物质外溢,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三、青霉素的应用范围青霉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对多种细菌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
青霉素可以治疗许多常见的细菌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此外,青霉素还可以用于治疗梅毒等其他疾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耐药性。
这主要是由于细菌产生了一种称为β-内酰胺酶的酶,它能够降解青霉素,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这导致青霉素在某些细菌感染中的疗效下降,需要使用其他抗生素进行治疗。
四、青霉素的发展挑战与前景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为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前所述,细菌的耐药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寻找新的抗生素,或者改良已有的抗生素,以提高其抗菌活性。
此外,青霉素的副作用也需要引起重视。
青霉素的发现与历史
青霉素的发现与历史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的发现与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本文将介绍青霉素的发现过程、对医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
一、青霉素的发现青霉素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在1928年发现的。
当时,弗莱明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种青绿色的霉菌,它抑制了附近细菌的生长。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弗莱明发现这种霉菌分泌的物质可以杀死多种细菌,这就是青霉素。
然而,在弗莱明的研究中,青霉素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直到十年后,英国的奥克斯福德大学科学家佛洛里对青霉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才发现了它的巨大潜力。
佛洛里和他的团队成功地提取出纯净的青霉素,并证明了它对多种细菌的杀菌作用。
二、青霉素的重要意义青霉素的发现对医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有效的抗生素。
在青霉素发现之前,人们对于细菌感染的治疗非常有限,常常依赖于外科手术或草药治疗。
青霉素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使得细菌感染可以通过简单的药物治疗得到有效控制。
其次,青霉素的发现也为后续抗生素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青霉素的成功启发了科学家们对其他微生物产生的物质进行研究,从而发现了许多其他类别的抗生素。
这些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健康状况。
三、青霉素的局限性尽管青霉素在医学上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但它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青霉素只能对细菌感染起作用,对于病毒感染无效。
这是因为细菌和病毒的生物特性不同,导致它们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不同。
其次,青霉素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细菌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长期暴露在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压力下,一些细菌会产生耐药基因,从而对抗生素产生抵抗。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谨慎,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此外,青霉素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等。
因此,在使用青霉素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
总结起来,青霉素的发现与历史是医学领域中的一大里程碑。
毕业论文青霉素
毕业论文青霉素青霉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对于医学领域的发展和人类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青霉素的发现历程、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青霉素的发现历程青霉素最早是由英国生物化学家弗莱明于1928年发现的。
当时,弗莱明在进行细菌培养实验时意外发现,在一次实验中,他发现培养皿中的细菌周围出现了一圈无法生长的区域,而这些区域正是被一种名为青霉的真菌所覆盖。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真菌能够产生一种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即后来被称为青霉素的抗生素。
二、青霉素的作用机制青霉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
而青霉素能够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使其变得脆弱并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三、青霉素的临床应用由于其广谱的抗菌作用和较低的毒副作用,青霉素成为了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之一。
它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如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
此外,青霉素还可以用于预防手术后感染和治疗破伤风等疾病。
然而,由于一些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耐药性,使得青霉素的疗效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四、青霉素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日益增强,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寻找新的抗生素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一方面,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新的抗生素来源,如海洋生物、植物提取物等,以寻找具有更强抗菌活性的物质。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也在努力开发抑制细菌耐药性的方法,以提高现有抗生素的疗效。
总结起来,青霉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在医学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通过了解其发现历程、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一药物,为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不断发现更多有效的抗生素,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青霉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青霉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治疗多种细菌感染的功效。
药代动力学研究是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进行定量研究的学科,对于合理应用青霉素、优化用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介绍青霉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一、吸收青霉素主要通过口服和注射两种途径给药。
口服给药的吸收受到胃肠道pH值、饮食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青霉素在酸性环境下稳定,但在碱性环境下容易分解。
因此,口服给药时应避免与碱性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影响吸收。
注射给药的吸收速度较快,能够迅速达到治疗浓度。
二、分布青霉素在体内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血浆蛋白结合率、体液pH值以及组织亲和性等。
研究表明,青霉素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大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于体内。
青霉素能够广泛分布到组织和体液中,包括肺、肝、肾、心包积液等。
此外,青霉素还能够穿过血脑屏障,达到脑脊液中,对治疗脑部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三、代谢青霉素在体内经过代谢作用,主要通过肝脏中的酶系统进行代谢。
研究发现,青霉素的代谢主要是通过肝脏中的肝酶羟化酶进行,生成无活性代谢产物。
此外,一部分青霉素也可经过肾脏的分泌作用排出体外。
四、排泄青霉素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进行,经尿液排出体外。
研究发现,青霉素的排泄速度与肾小球滤过率密切相关。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青霉素的排泄速度减慢,容易导致药物在体内积聚,增加药物的毒性反应。
综上所述,青霉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为合理应用青霉素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研究青霉素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可以优化用药方案,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代动力学研究只是提供了一种参考,临床应用时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述内容仅为青霉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不涉及政治和其他无关内容。
青霉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其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临床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完善青霉素的用药指南,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青霉素的合成及其药效研究
青霉素的合成及其药效研究一、引言现代医药学领域中,青霉素就像是一种“神奇”的药物,能够有效对抗多种细菌感染,并且不易产生抗性和毒性副作用。
青霉素的发现和合成,是20世纪医药学领域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也是医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本文将对青霉素的合成及其药效研究进行探讨。
二、青霉素的历史发展青霉素是由英国生物化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8年在自己实验室里不经意地发现的。
当时,弗莱明正在研究溶解细胞壁的细胞酶里面是否含有对细菌有杀伤作用的成分。
他注意到实验中的一些细菌培养物中,有一些细菌无法生长,经观察发现:细菌培养物中有一种黄色的液体能够抑制被测菌株的生长。
弗莱明经过分离、培养和实验,证实了黄色液体中存在一种新的天然抗生素,就是青霉素。
但青霉素的应用史上,出现了一系列的曲折发展。
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青霉素的生产量极低,被认为难以工业化生产,使得青霉素应用广泛一度受到影响。
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青霉素的研究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20世纪40年代,医学领域的科学家们在青霉素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改良,发现了一系列新的高效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
三、青霉素的合成青霉素的发现,是具有偶然性的。
但随着对青霉素的进一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其化学结构,从而推进了青霉素的合成研究。
青霉素的化学结构较为复杂,其主要组成部分为β内酰胺环和侧链。
青霉素的合成分为天然合成和半合成两者。
(一)天然合成青霉素的天然合成是通过对真菌及其发酵产物的研究,对其原生体或半纯化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寻找到在酶作用下能够形成青霉素的中间体,从而获取青霉素的过程。
该方法主要是从青霉菌等微生物中提取出青霉素,由于提取过程复杂,收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目前已经很少使用。
(二)半合成半合成则是以天然产物或其半合成体为基础,通过化学方法进行修饰,而获得的新化合物。
这种合成方式可以提高青霉素的生产效率和纯度。
半合成的青霉素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青霉素耐药性基因研究进展
青霉素耐药性基因研究进展近年来,科学家们对青霉素耐药性基因的研究不断深入,为青霉素抗生素的使用和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青霉素耐药性基因研究的现状、进展和未来展望。
一、概述青霉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生素,但它的临床应用面临着青霉素耐药性的挑战。
青霉素耐药性的产生主要与青霉素耐药性基因有关。
罗氏研究中心(Roche Research Center)首次发现了青霉素耐药性基因blaTEM,也是最早被报告的青霉素耐药性基因之一。
二、青霉素耐药性基因青霉素耐药性基因包括可水解酶(β-内酰胺酶)和非水解酶(靶位蛋白的变异)。
可水解酶主要影响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从而使其不再敏感。
非水解酶通常通过改变青霉素的作用靶位,使其失去了作用靶点。
1.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可采用蓝白斑试验(X-gal法)或亚硝酸盐还原试验(NRA法)来检测。
这项检测反应基于青霉素环的含氧酮和酸羧酸与碘化钾或亚硝酸钠的反应。
类特卡霉素酯酶TEM-1是一种最常见的β内酰胺酶,其分离自肠杆菌属。
类特卡霉素酯酶能够水解青霉素类抗生素,并在一定程度上水解头孢菌素。
2.非水解酶非水解酶能够改变青霉素的作用靶位,如靶蛋白PBP2'在基因编码位点的变异会影响青霉素的抗菌效果。
1型、2型和3型新霉素酯酶是最常见的非水解酶。
1型新霉素酯酶与TEM-1的N端有8个氨基酸替换,此处受亚胺肟药物选择压力影响最为显著。
三、青霉素耐药性机制青霉素耐药性机制包括传统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1.传统垂直传播传统垂直传播主要指细菌属内的转移,如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属菌株之间的传播。
这一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细菌繁殖来完成。
传统垂直传播的耐药性主要是靠基因突变来完成的。
2.水平传播水平传播是指细菌间基因横向转移,这一传播方式与传统垂直传播不同,主要是通过质粒的媒介来完成的。
水平传播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
水平传播可能导致快速且大范围的传播,让细菌快速适应新环境而不必耗费大量时间进行适应。
青霉素调研报告2023
青霉素调研报告2023一、概述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2023年青霉素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为相关产业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二、市场概况1. 青霉素的定义和分类青霉素是一类由真菌青霉属(Penicillium)产生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按照药物结构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青霉素可分为天然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和合成青霉素等。
2. 青霉素的应用领域青霉素广泛用于以下领域:•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原体肺炎等;•皮肤软组织感染:如蜂窝织炎、脓肿等;•泌尿生殖道感染:如尿路感染、阴道炎等;•中耳感染:如中耳炎等;•骨和关节感染:如骨髓炎、关节炎等。
3. 青霉素市场规模根据市场研究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青霉素市场规模预计达到XX亿美元。
该市场规模受多个因素影响,如疾病负担的增加、人口老龄化和医疗保障政策的改善等。
三、市场动态分析1. 青霉素市场竞争态势目前,青霉素市场存在多个竞争激烈的厂商,其中包括:•诺华制药公司(Novartis AG)•辉瑞制药公司(Pfizer Inc.)•拜耳集团(Bayer AG)•默沙东制药公司(Merck & Co., Inc.)•罗氏制药公司(F. Hoffmann-La Roche AG)这些公司在青霉素市场上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产品线,并通过不断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来保持竞争优势。
2. 青霉素市场趋势分析在未来几年,青霉素市场可能会出现以下趋势:•制药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将推动青霉素疗效和安全性的提高;•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和推广可能对青霉素市场产生竞争压力;•对于耐药性细菌的治疗需求的增加将进一步推动青霉素市场的发展。
3. 青霉素市场风险尽管青霉素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潜在风险:•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性问题的加剧;•国家和地区监管政策的变化可能影响青霉素市场的销售和使用;•新型疾病的出现可能改变青霉素市场的需求结构。
青霉素说写怎么写
青霉素说写怎么写青霉素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抗生素。
它是由青霉菌属菌株分泌的一种具有杀菌、抑制细胞壁合成等作用的药物。
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对医学界造成了彻底的变革,这也使得青霉素成为许多科学家眼中的“奇迹药物”。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青霉素的历史背景、作用机制、药物分类、临床应用以及可能的副作用等问题。
一、历史背景青霉素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
当时,在英国牛津的一间实验室里,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的微生物学家偶然发现他的一份试验培养皿里有些不正常的细菌生长。
几天后,他发现这些不正常的细菌周围有一种生长抑制圈,这种圈的周围区域里没有任何细菌活动。
经过一番耐心的分离和培养,他最终发现这些圈的原因是一种叫做青霉菌(Penicillium)的真菌,在培养皿中生长并分泌了这种能杀死部分细菌的化合物。
随后,弗莱明对这种分泌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证明它是一种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化合物。
然而,在青霉素的发现之后的几十年内,它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直到二战时期,盟军的医疗队医生在欧洲前线上使用青霉素,成功地治愈了很多感染战士的伤口,才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注意。
这也使得青霉素逐渐成为了各种感染疾病的首选抗生素。
二、作用机制青霉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对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进行抗击来实现的。
青霉素可以引起细胞壁的破坏,从而使得细菌不能够生长和繁殖。
细菌细胞壁是由一层叫做肽聚糖层的结构组成的,这层结构在细菌生长和分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而青霉素可以通过抑制肽聚糖的合成来影响细菌的细胞壁,从而起到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的作用。
此外,青霉素还可以和细菌的酸性环境结合,抑制酸化作用,从而对细菌产生抑制作用。
这也是青霉素常用于杀菌的原因之一。
三、药物分类青霉素是一类抗生素,可以被分为天然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两种类型。
天然青霉素是指嗜酸性的真菌——青霉菌分泌的青霉素,其分子结构是青霉素G。
青霉素科学史
青霉素科学史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抗生素,它的发现与应用历程也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科学史。
1928年,英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在进行细菌实验时,发现了一种
青绿色霉菌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
他把这种霉菌命名为青霉素,并从中提取出一种有效的抗菌物质。
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和对抗生素的应用不够重视,青霉素的发现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青霉素的应用才被广泛推广,成为拯救无数士兵生命的神药。
这也为抗生素的研究与应用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青霉素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1952年,英国的弗洛里和美国的温斯洛共同研制出了一种新的青霉
素类似物——青霉烷类抗生素,这种药物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医疗领域,拯救了更多的生命。
随着抗生素的应用不断普及,出现了一些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这也促使科学家们对抗生素的研究更为深入,不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青霉素的发现与应用不仅是医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科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发现。
它的历史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科技的进步。
- 1 -。
青霉素在中国的临床应用研究
青霉素在中国的 临床应用研究
青霉素在中国的临床应用研究
背景与意义 青霉素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青霉素在中国的临床应用现状 青霉素在中国的临床应用研究 结论与展望
目录
PART 1
背景与意义
背景与意义
自1942年以来,青霉素在中国医 疗领域的应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2
对青霉素在中国的临床应用进行 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疗效、 使用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为未来的医疗发展提供借鉴
PART 4
青霉素在中国的临床应用研究
青霉素在中国的临床应用研究
近年来,针对青霉素在中国的临床应用研究越来越多。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青霉素在中国的临床应用研究
01
疗效评估
随着青霉素的广泛 使用,细菌的耐药 性问题逐渐凸显。 研究显示,部分细 菌对青霉素产生了 耐药性,这给临床 治疗带来了挑战。 因此,需要关注并 研究如何合理使用 青霉素以延缓耐药
-
20XX
感谢您的聆听
ADD YOUR TITLE ADD YOUR TITLE HERE.ADD YOUR TITLE.ADD YOUR TITLE. HERE.ADD YOUR TITLE.ADD YOUR TITLE
使用的安全性
04
与其他药物 的相互作用
研究还发现,青霉 素在与某些药物同 时使用时可能产生 相互作用,影响疗 效或增加不良反应 的风险。因此,需 要关注并研究这些 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及其影响
05
新型青霉素 的研究
针对已经出现的青 霉素耐药性,科研 人员正致力于研究 和开发新型的、具 有更好抗菌活性的 青霉素品种,以满 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青霉素研究史
青霉素研究史青霉素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且应用非常广泛。
早在唐朝时,长安城的裁缝会把长有绿毛的糨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来帮助伤口愈合,就是因为绿毛产生的物质(青霉素素菌)有杀菌的作用,也就是人们最早使用青霉素。
[2]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
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
[2]近代,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
1928年,英国科学家Fleming在实验研究中最早发现了青霉素,但由于当时技术不够先进,认识不够深刻,Fleming并没有把青霉素单独分离出来。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
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
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学家钱恩。
[2]1938年,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
[3-4]弗洛里和钱恩在1940年用青霉素重新做了实验。
他们给8只小鼠注射了致死剂量的链球菌,然后给其中的4只用青霉素治疗。
几个小时内,只有那4只用青霉素治疗过的小鼠还健康活着。
此后一系列临床实验证实了青霉素对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疗效。
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
青霉素综述
有关青霉素的综述内容摘要:随着青霉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引起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的注意。
本文主要分析了青霉素类药物的概念、发展历史、基本性质、分类、合成技术、药理作用、生产工艺流程,介绍了青霉素类药物在临床方面的应用、不良反应及治疗,提出了使用青霉素类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旨在为医护人员和患者使用青霉素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青霉素药理临床青霉素的概念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Penic illin)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的抗生素。
青霉素的发现及发展历史1928年9月里的一天,弗莱明发现实验室中一只培养器的盖子忘记盖盖儿了。
这只培养器里生长着导致伤口溃烂化脓和血液中毒的葡萄球菌,这种病菌在显微镜下像金黄色的葡萄球一样。
弗莱明走过去,看见葡萄球菌上有几块绿色的霉斑,这是无所不在的细菌落入培养器的结果,弗莱明将培养器放在显微镜下,他吃惊地发现, 在霉斑的周围,葡萄球菌都消失了!弗莱明将这种霉菌分离出来,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他发现每一次葡萄球菌将与这种霉菌相遇时,它们都会在这种“霉菌前2.5厘米处停下”,而且即使将这种霉菌的培养液稀释 800倍,依然能够杀死葡萄球菌。
更令弗莱明惊异的是, 即使这种霉菌的浓度对葡萄球菌有了毒性的时候,它对人体的白细胞都没有伤害。
1928年9月15日,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在伦敦大学圣玛丽医学院“用保守的语言”公布了他的发现: “霉菌液中包含着对葡萄球菌具有溶解作用的某种物质。
”弗莱明将这种物质取名为青霉素,因为它来自青霉菌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德裔英籍生物化学家钱恩,为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而来到英国。
药学专业调研报告青霉素
药学专业调研报告青霉素药学专业调研报告:青霉素青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扁桃体炎、尿路感染等。
本文将对青霉素的研发历史、药理学特性、临床应用及副作用等方面进行调研并进行分析。
一、研发历史青霉素的发现归功于亚历山大·弗拉明戈(Alexander Fleming),他于1928年发现了一种绿色霉菌对细菌的抑制作用,从而开启了青霉素的研发历程。
随后,霉菌的提纯工作由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
艾伯特·弗莱明(Albert Fleming)和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霉菌学家维克托·布莱斯(Victor Bletz)于1941年首次成功制造出纯青霉素。
二、药理学特性青霉素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而起到杀菌作用。
青霉素主要针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调研显示,青霉素对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尤其在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表现优异。
三、临床应用青霉素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对多种感染性疾病提供有效治疗。
例如,青霉素可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此外,青霉素也可用于治疗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疾病。
对于患有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则需要考虑使用其他抗生素替代。
然而,青霉素的药物抗性问题也十分突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霉素对多种细菌的抗菌效果逐渐减弱,因此在使用青霉素时需注意用药指征和合理使用。
四、副作用青霉素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损害等。
过敏反应是最为常见的副作用,症状主要包括荨麻疹、呼吸急促、喉头水肿等,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发生休克。
关键词青霉素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青霉素的调研报告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的抗生素,具有很高的疗效。
本文将对青霉素进行调研,从其历史、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副作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青霉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由亚历山大·弗洛伦斯·弗莱明发现了青霉菌所产生的一种抑菌物质。
随后,诺曼德·格雷共同与他合作,研究了这一物质的性质,将其命名为“青霉素”。
之后,埃尔恩斯特·鲁斯卡和霍华德·弗洛里等研究人员进一步完善了青霉素的提取和制备方法,使其广泛用于临床实践中。
青霉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发挥其抗菌作用。
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生存和繁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对细菌具有保护作用。
青霉素可以通过阻断细菌合成细胞壁所必需的横向连接的横失肽链,从而导致细菌细胞壁的脆弱,使细菌易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在临床应用方面,青霉素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特别是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很好的抗菌效果。
青霉素可以治疗包括肺炎、扁桃体炎、骨关节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多种感染病症。
此外,青霉素还可以用于预防心内膜炎、风湿热等疾病的发生。
然而,青霉素的应用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过敏反应、肝肾损害、胃肠道反应等。
由于其结构与青霉素相似的草酸盐类抗生素也有一定的交叉过敏性,因此对于过敏史患者需要特别注意。
总结而言,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的抗生素,具有很高的疗效。
其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并且对多种细菌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青霉素的应用需要谨慎,特别是对于过敏史患者需要特别留意。
随着科技的发展,青霉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仍然在进行中,相信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和进步,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青霉素的文献调研
----------Wang X, Dong S, Gai P, et al. Highly sensitive homogeneous electrochemical aptasensor for antibiotic residues detection based on dual recycling amplification strategy[J].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6, 82: 49-54.
---------Sistani P, Sofimaryo L, Masoudi Z R, et al. A Penicillin Biosensor by Using Silver Nanoparticles[J]. Int. J. Electrochem. Sci, 2014, 9: 6201-6212.
Fig.1 Principle of target-induced and T7 exonuclease-aided recycling amplification homogeneous electrochemical strategy for 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AMP. (For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ferences to color in this figure, the reader is referred to the web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MP: ampicillin Low detection limit: 4.0 pM
In the present analyze, we have beneficially displayed the fabrication of a silver nanoparticles based biosensor with good reproducibility and selectivity for fast monitoring of penicillin with immobilization of penicillinase enzyme by simple physical adsorption method. Main equation for this research was: Penicillin + H2O = penicilloate−+ 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何科伟学号:09312071 班级:09药学(2)班有关青霉素的研究综述摘要:青霉素是一类被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在与细菌作斗争和保护人类健康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次时间大战期间,青霉素青霉素拯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同时也成就了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
人们把青霉素、原子弹和雷达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三大发明。
时至今日它依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发现、发展、分类、作用机理、合理应用、耐药性、合成一、霉素的发现、发展史(一)青霉素的发现1928年9月,弗莱明来到实验室检查培养皿时发现一个没加盖的培养皿长出了一团青色的菌,但令他惊奇的是,与青色霉菌接触的葡萄球菌都在消。
于是他又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惊讶的发现,不仅这种青色霉菌有强烈的杀菌作用,而且培养汤也有较好的杀菌能力,于是他推论,真正杀菌的物质一定是青霉菌生长过程的代谢物,他称之为“青霉素”。
[1].1935年钱恩正注重研究溶酶菌的效能[2],他在图书馆献时无意中发现了弗莱明发表的关于青霉素的文章,这篇文章极大地鼓舞了钱恩正的同事弗洛里。
于是他们便把精力投入到青霉素的研究中去。
经过多年的研究,于1940年两人把研究成果刊登在著名的杂志上,一直在关注这项研究的弗莱明发现了这篇文章,深受鼓舞,于是他们便开始一起有关青霉素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青霉素派上了用场,一开始并不顺利,很多人对他表示怀疑,直到后来受伤的士兵越来越多,青霉素的需求也不断在增加,它的疗效也逐渐显露出来,救了许多受伤的战士。
在诺曼底战役中,一位陆军少将由衷的称赞道:青霉素是治疗战伤的一个里程碑。
并在军方的大力支持下青霉素走上了工业化生产的道路。
使得曾经危害人类的疾病,如猩红热、白喉、淋病、梅毒、肺炎、伤寒等,都受到了有效的抑制。
(二)青霉素的发展1942年3月14日,默克公司首次使用自己生产的青霉素治愈了一位由链球菌引起败血病的病人[ 3 ]。
当时使用了世界上生产的青霉素总量的一半来治疗这位病人。
到1942年6月, 全美国所生产的青霉素仅够10位病人使用。
青霉素在体内代谢速度很快,人体内80%的青霉素在3~4个小时便代谢并随尿液排出。
当时青霉素极其稀缺,使用后的青霉素又被从病人的尿液中收集再分离出来供病人继续使用。
由于普通青霉生产的青霉素很少,人们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高效生产青霉素的菌种。
直到1943年,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的市场里发现了发霉甜瓜上含有这种高效菌种。
高效菌种的发现极大地提高了全世界青霉素的产量。
解决了青霉素在人体内代谢过快的问题,人们希望找到一种可以与青霉素竞争代谢的物质,从而降低青霉素的代谢速度。
最初使用羧苯磺丙胺来降低青霉素的代谢速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由于羧苯磺丙胺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高于青霉素,其优先代谢从而降低了青霉素的代谢速度,提高了人体内青霉素的利用率。
后来随着青霉素半合成技术的成熟,才不再使用羧苯磺丙胺作为青霉素代谢减缓剂[ 4 ]。
二、青霉素的作用机理青霉素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是由于青霉素与细菌细胞壁可以发生作用。
黏肽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细菌细胞壁中最坚硬的一层。
它的存在可以维持细菌细胞的外形,保持其细胞壁的通透性。
青霉素的结构同黏肽的末端结构丙氨酰丙氨酸相似,其可以取代丙氨酰丙氨酸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从而使组成黏肽的多肽不能交联形成网状的黏肽,导致细菌细胞壁不能形成,从而使细菌被溶解而死亡[ 5]。
而人类的细胞没有细胞壁,只有细胞膜,所以人类细胞受青霉素的影响很小。
三、青霉素的分类从1928年发现青霉素到现在,已经过去了80多年,青霉素家族已经很庞大。
青霉素可分为以下几类:(1) 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等;(2) 青霉素V类,如青霉素V钾等;(3) 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新青Ⅱ号)、氯唑青霉素等;(4) 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羟氨青霉素等;(5) 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呋苄青霉素等;(6) 氮咪青霉素,如美西林及其酯匹美西林等,青霉素的结构决定了青霉素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耐酸性较差,所以大多数青霉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青霉素V的钾盐是世界上第一个口服抗生素,具有很好的耐酸性,不易被胃酸破坏,使得青霉素由注射转变为口服,大大方便了病人的使用。
四、霉素的不良反应青霉素是当今控制各种感染的有效药物, 由于毒性小临床应用广泛。
一般除过敏反应外,使用常规剂量时不会出现不良反应。
但应用剂量过大时,则会出现多种不良症状[6],如: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肺部损害、心脏损害1、青霉素脑病大剂量应用青霉素对老年人或新生孩易出现青霉素中毒性脑病。
青霉素药物联合应用时, 更易出现中毒症状。
青霉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小剂量时由于脑脊液中浓度低, 不易发生毒性反应。
但大剂量或脑膜存在病变时,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增高, 就可能发生毒性反应。
2、凝血功能障碍青霉素G静滴剂量如果达到4 000万U /d或肾功能损害者达到1000万U /d ,持续数日后可引起部分患者出血和凝血时间延长,导致出血。
因此,临床应用青霉素时, 应选择合适剂量, 对必须用大剂量者,则应注意及时测出凝血时间。
3、血栓形成有报道大剂量青霉素钠盐静脉注射(包括与葡萄糖液合用注射) , 可引起血栓形成。
因此,青霉素钠盐不宜静脉注射, 必要时给予静脉点滴。
五、青霉素的合成众所周知,目前青霉素的生产主要是通过半合成的方法,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青霉素酰化酶裂解青霉素G或V得到62青霉烷酸(62 aminopenicilanic acid, 6APA) ,以其为原料,用化学或生物化学等方法将各种类型的侧链与其缩合,制成各类具有耐酸、耐酶或广谱抗菌性质的青霉素类抗生素。
虽然化学家席恩(John C. Sheehan)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用化学法全合成了青霉素及其类似物,但由于化学合成法效率不高而不适合工业大生产。
随着酶化工的发展,酶固相化技术被应用于62 氨基青霉烷酸生产中,大大简化了裂解工艺过程,使得半合成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工业生产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方法[ 8]化学半合成法是先将各种前体羧酸转变为酰氯或酸酐,然后与62 氨基青霉烷酸于低温下缩合得到青霉素。
从1969年开始报道酶催化法合成青霉素以来,酶催化法合成青霉素工业发展日趋成熟。
现在利用酰胺酶裂解青霉素成62 氨基青霉烷酸的逆反应,在pH 5和适宜的温度下,可使62 氨基青霉烷酸和侧链缩合成相应的新青霉素[8]。
六、青霉素的耐药性于青霉素的药效高、毒副作用小且价格便宜,成为人们杀菌治病的首选药物。
然而近年来随着青霉素的使用,青霉素给药量在逐渐增加。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细菌对青霉素出现了耐药性[ 9]。
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 改变菌体外膜的通透性,减少菌体内药物的蓄积;(2) 改变菌体内青霉素结合蛋白与药物的亲合力,使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参与细菌的正常分裂繁殖活动受到抑制;(3) 细菌产生β2 内酰胺酶,能够水解青霉素使青霉素失活。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存在,青霉素用量正在增加,而且越来越多的菌种已经开始产生耐药性。
如果耐药菌种继续成长和增多,也许有一天青霉素和众多抗生素都将失效,而我们面对细菌将无药可用。
因此要坚决杜绝滥用青霉素和其他抗生素的行为。
七、青霉素临床使用与现状青霉素类药物应用至今有60 余年历史, 该类药物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 属繁殖期杀菌剂, 杀菌作用强,可用于敏感菌所致的严重感染。
因为该类药物作用靶位为细菌细胞壁,而人体细胞无细胞壁, 因此毒性低,可安全用于老年人、新生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青霉素类药物在组织器官与体液中可达有效浓度,组织分布广, 且价廉药源充足, 故青霉素类抗生素至今仍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菌药物之一, 是很多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流行性脑膜炎、炭疽、气性坏疽、除脆弱拟杆菌外的厌氧菌感染、梅毒、鼠咬热、放线菌病、钩端螺旋体病、肺炎链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首选用药。
但由于细菌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在临床疗效中受到一定的影响[10]。
八、结语从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以来,人类便同青霉素一起开始了同细菌的斗争。
随着科学的发展,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抗生素,抗生素家族也越来越壮大。
尽管青霉素等抗生素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并且副作用比较低,但是对青霉素等抗生素的使用要科学合理,不能随便滥用抗生素,以避免细菌耐药性日益加重。
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人类的抗菌斗争才会更加有效,人类的健康才能有保证。
参考文献[1] 江正华译;发现青霉素——[英国]弗莱明(1881~1955年)[2] 王磊任东明青霉素———到应用物学通报20 0 6年第4 1 卷第1 2 期[3] Gross man CM. Ann InternalM edicine, 2008, 149 (2) : 135[4] Rossi S AustralianMedicines Handbooks . Adelaide: AustraliaMedicines Handbook Pty Ltd, 2006[ 5]Waxman D J, Strominger J L. Ann Rev B iochem, 1983, 52 (5) : 825[6 ] 张海青再谈青霉素的不良反应青海医药杂志2 0 09年第3 9卷5期[7] 陈凤群黑龙江护理杂志1997年第3卷第5期[ 8]戴纪刚,张国强,黄小兵,等.中国医史杂志, 1999, 29 (2) : 88[ 9]果振强.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医学, 2007 (5) : 99[10] 张藜莉,李静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6年第6 卷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