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PPT优质课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华最愉快的 事件之一。”
同情苦难
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入了美好的理想世界,同情则把罗素 拉回现实,那么现实世界是怎样的?
谈一谈你的阅读感受。可以从语言的角度来品鉴句子, 也可以从作者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的三个观点 来谈。
品味语言:
“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 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像飓风一样”说明感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 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 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的比 喻中,使的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我为什么而活着》
【英】罗素
-.
我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介绍:
罗素(1827-1970),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数学 家,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文化巨人,在哲学、数学、 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科学领域都有很大 的建树。他一生写过70多本专著,给人类留下了丰富 的精神财富。被视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 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 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被公 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 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美国人,结婚时罗素已经80岁了,伊迪 丝照顾罗素直到他去世,这段婚姻带给晚年 的罗素很大幸福。
追求知识
罗素追求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具有怎样的内涵?
我为什么而活着
既然人类世界充满了那么多的苦难,既然这一切的一 切使他觉得痛苦,甚至深深地伤害过他,为什么在文章的 最后他还是那么坚定地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 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他 想告诉我们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①罗素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 苦是值得的; ②罗素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 ③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了 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 ④虽然罗素最终没有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 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 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 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资料
与通常纯学者不同,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 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终其一生热衷于政 治活动和社会事物、并且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和社会 方向的著作。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 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 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1961 年,因反战静坐示威,89岁的罗素与他的妻子被判两 个月监禁。他支持希腊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 反动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 克斯洛伐克,直到1970年(98岁)初逝世前还抗议以 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
《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中,作者的 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 (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
(追求)知识——人类 (了解苦乐);自然科学 (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 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 (三大宗教、马列主义)
《我为什么而活着》PPT精品课件
写作特色
语言凝练生动,优美流畅,充满感情。
本文在个性化的表述中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 情感体验。例如,提及爱情之于摆脱孤寂的意义时, 作者用“世界的边缘”“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描述孤寂的恐怖、可怕,用“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 仙境的神秘缩影”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情境 界。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 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 怀和崇高人格。
⑥后来星散各地,杳无音信,心里有惆怅唏嘘,不知道他 们流浪途中,是否还会在大梦或大哭中醒来,是否还会狂放 又寂寞地跟自己说:今宵酒醒何处?
拓展探究
⑦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 ⑧小时候,听街坊邻居闲聊,常常出口就是一句诗:虎 死留皮人留名啊。那人是街角捡字纸的阿伯,但常常出口成 章,我以为是字纸捡多了也会有诗。邻居们见了面总问一句: 吃饭了吗?也让我想到乐府诗里动人的一句叮咛:上言加餐 饭。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 ⑨有些诗,是因为惩罚才记住的。在惩罚里大声朗读: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朗读 是肺腑的声音,无怨无恨,像天山明月,像长风万里,那样 辽阔大气,那样澄澈光明。诗句让惩罚也不像惩罚了。
(2)示例:“长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美丽的汉字汉语给 予我的自豪感越来越强烈,表现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 爱和强烈的文化自信。
拓展探究
4.示例:因为在惩罚中我感受到了诗歌之美,懂得了 领悟与反省,懂得了敬重生命,有了精神寄托,懂得 了应该持有豁达的人生态度。 5.示例:①我认为,音乐是美的钥匙。音乐能让人在 浅唱高歌中放飞心灵,获得美的享受。②我认为,书 法是美的钥匙。在横竖撇捺的书写中,我感受到了流 动的美,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知识备查
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原文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原文摘要:1.生命的意义2.罗素的人生观3.爱情的渴望4.知识的追求5.忍受苦难6.努力创造7.结论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伯特兰·罗素的一篇散文,他在文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
罗素认为,人生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探寻和体验中逐渐浮现。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罗素在文章中的观点。
首先,罗素提到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寻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他认为,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驱动力。
然而,仅仅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并不能持久地满足人们的心灵。
其次,罗素强调了爱情的渴望对人生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爱情是人类情感的核心,能让我们与他人建立深厚的联系,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爱情不仅包括浪漫的爱情,还包括亲情、友情等多种形式。
接着,罗素提到知识的追求对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知识能让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拓宽我们的视野,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人生的方向。
在忍受苦难方面,罗素认为痛苦和挫折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
正是这些困难,使我们学会坚韧和毅力,从而更加珍视生命中的美好时光。
努力创造是罗素人生观的又一重要方面。
在他看来,人类有创造的天性,通过创造,我们能实现自我价值,感受到人生的意义。
创造不仅限于艺术和科学领域,还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改进和创新。
最后,罗素总结了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探索、体验、学习和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总之,《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散文启发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引导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努力追求真正的幸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5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4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 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 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 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29
这几种追求的内在联系是: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 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 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 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 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 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 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 的梦:关爱人类,博爱精神。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1
①周国平:“人 是唯一追寻自身 存在意义的动 物。”
②1955年2月中, 《罗素―爱因斯 坦宣言》
2
伯特兰·罗素(1872—1970),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20世
罗
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
素
家”。为表彰他“捍卫人道主义 思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
你的人生追求?
人生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很难分出高下。 只要你的追求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是有利于 大多数人的,是符合社会的进步要求的。
37
罗素为什么说“人是值得活的”? 他不是说自己很失败、很痛苦吗?
㈠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 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 欣慰。
㈡他须要爱,他热爱知识,他要努力帮 助苦难中的人们。
7
释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个很古老的哲 学命题。人生的三大问题,即㈠我是谁, 从哪里来?㈡我为什么活着?㈢我将要 到哪里去?
内容:《我为什么而活着》(又译为
《我的人生追求》/《我为何而生》),
是罗素晚年为其所撰自传而作的一则前
我为什么而活着作文(优秀8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作文(优秀8篇)我为什么而活着作文篇一我活着是为了遇见。
遇见生命中缘分指引的地方、人和事物。
从赤手空拳降生,到背着生活的行囊四处冒险,我的生命总在不停地遇见中。
正因为我活着,我才能遇见许许多多的事物,我的双眸不是自己随心所欲使用的,我希望用他们去涉足更大的世界,遇见更多的精彩,代替逝去之人的目光,却遇见世界的琳琅。
相遇的使命驱使我不能狭隘。
我必须遇见更多的过去,走进书页间的过往,踏进文物的故事,或者与他人的交流中进入曾经的光阴,只有遇见过去,才能不让步伐局限于当下,历史转身间的经验收益与未来。
我必须遇见更多的人,他们友善或冷漠,热诚或跋扈,沉迷象牙塔或活得步步为营,只有遇见了人,才能知道什么是人,怎么做人。
我必须遇见更多的东西,其实我已经预见许多的东西了。
老师用禿的毛笔、爷爷的邮票、砖缝间的野草……,它们有的不被记住,甚至不值得一提,有的无比珍贵,一件难求,但在与生命的遇见中,他们不分贵贱。
庄子曾说“道”在碎石中,在杂谷中;王阳明望穿竹林,悟出心学。
这些没有情感的东西,遇见生命时都太过平凡,却也有无限的哲思蕴藏其中,我期待遇见它们。
我活着是为了遇见,人与人的相遇有了阳光,未来与过去的相遇有了细沙,生命与物件相遇有了惊鸿。
我与“遇见”的相逢,让生命有了意义。
我为什么而活着作文篇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东西给我们活着的动力,而这些东西全部都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是自己追求的,也有的是自己想去感谢的。
而我认为我的这个东西正是亲情。
“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声响起了,这就意味着我一天在校的学习生活就结束了,我快速地收拾着书包,不一会儿我离开了那被黑夜笼罩的校园。
路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在人行道上慢慢地走着,一路上欢声笑语。
可是快乐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在小区门口分别,我独自一个人朝家的方向走着。
已经十分疲倦的我在上了好几级台阶后已经怕疲惫不堪了。
我推开家门,顿时一股饭香铺面而来,原来妈妈已经在做饭了。
我为什么而活着 原文
我为什么而活着○1罗素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2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
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生命在“终于要凋谢”的花朵中“永存”,看似矛盾,却富有哲理。
体会这个比喻句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1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胡作玄、赵慧琪译。
有改动。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2〔濒(bīn)临〕紧接,临近。
“深渊”“仙境”分别比喻什么?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阅读提示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1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
我希望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2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
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散文两篇》课件我为什么而活着
他想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
质疑解惑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知识是他追求的呢? 他还想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社会科学
走进作者
罗素做出的贡献
罗素一生著书71种,平均每天写作三千多字, 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 会学。代表作品有《西方哲学史》《我的哲学发展》 《幸福之路》 《自由之路》《哲学问题》《数学原理》 等,在95岁高龄时完成 《罗素自传》的写作,人们称 赞他“把精湛的哲学思想成功地介绍给大众并用来关 心大众”。
感悟生命
你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吗?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只为家庭活着,这是自 私: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 这是耻辱。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 种,随时开花。
老师寄语
迁
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
移 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
升
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 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用你
整 为何而活着,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为之而活呢?
体
他活着是因为渴望爱情。爱情能为他带来狂喜、解
感
知 除孤寂,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
影,这些能帮他发现美好的人生境界。
深 入 了 解 作 者
经历漫长的岁月 我寻求安宁 我找到狂喜, 我找到烦恼, 我找到疯狂 我找到孤独, 我找到孤寂的痛苦, 它啮噬着我的心, 但安宁我从未得到。 到了垂暮之年,行将就木,
思考:罗素为之活着的三种追求之间,
感 是彼此完全独立的还是有一定内在联系呢?
悟
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
生 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
《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
文化长廊
作者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 责任感的人道主义者、和 平主义者,他的心中充满 正义、良知、睿智和温情。
脉络梳理
主题归纳
《我为什么而活着》以真挚的态度、 凝练的语言道出了作者的人生追求, 即寻求爱情、寻求知识和同情人类 苦难。表达了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 着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 莫大关心,显示了作者崇高而博大 的胸怀,字里行间洋溢着博爱精神。
遏制è 飓风jù 肆意sì濒临bīn 震颤chà n 颤抖chà n 颤栗zhà n lì俯瞰kà n
课文详解
1、作者一生的追求是什么?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 类苦难的同情,是作者一生的三大追 求。 2、作者为什么渴望爱情? 爱情给作者带来狂喜;爱情帮作者解 除孤寂;在爱情的结合中,作者看到 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空景象的神 秘缩影。
背景资料
《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罗素自 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是罗素为自传作的序言。罗素才学 非凡,尤其在哲学、数学、逻辑学方 面造诣颇深。同时,罗素一生都在不 断求索,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 纯洁而强烈的感情支配着他的一生。
生字新词
遏制 飓风 肆意 濒临 震颤 颤抖 颤栗 俯瞰
15我为什么而活着 Nhomakorabea罗 素
作者信息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 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 尔文学奖,并被授予英国嘉行 勋章。主要著作有《哲学原理》 《哲学问题》《心的分析》 《西方哲学史》《论教育》等。
题目解说
“我为什么而活着”,题 目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 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也表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将 围绕作者的人生追求展开。
课文详解
3、作者寻求哪些知识? 一是了解人的心灵(人类); 二是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自然); 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 会)。 4、作者笔下的“尘世”是什么样子的? 有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 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 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我为什么而活着》语文教学PPT课件(3篇)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 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 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 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 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 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 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 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 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课文讲解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 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 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 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 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作者简介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 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 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 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 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
拓展延伸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 观点?讨论: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 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 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 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原文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原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课文原文概述
2.作者的人生追求
3.课文的价值观和启示
正文
【1】课文原文概述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探讨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课文。
文章通过作者的自述,阐述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以及他对于个人、社会、国家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作者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分享了他对于人生的感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的角度和方法。
【2】作者的人生追求
在文章中,作者表达了他的人生追求:追求真理,追求自由,追求智慧,追求美,追求爱。
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作者丰满的人生观。
作者认为,只有追求这些美好的事物,人才能真正地活出意义,才能在短暂的生命中找到永恒的价值。
【3】课文的价值观和启示
课文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课文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需要我们去寻找和创造。
其次,课文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的同时,不能忘记国家和人类的命运。
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将个人的追求融入国家和人类的命运,个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此外,课文还启示我们,人生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物质的追求,更在于精神的追求。
追求真理、自由、智慧、美和爱,这些都是精神的追求,
也是人生的最高追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短暂的人生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散文二篇之二《我为什么而活着》ppt课件(26页)(共26张PPT)(优质版推荐)
第16课 短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件(共34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
我
为
什 么
追求知识Biblioteka 而活着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4. 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 什么?
同情饥饿中的孩子; 同情被压迫被折磨者; 同情无助的老人; 同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 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语句赏析
2.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 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语句赏析
3.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既然活的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
写作借鉴
1.层次分明。 作者在开头首先概括了自己的三大人生
导入新课
人活着是为了 什么?朋友说, 人活着是为了 吃饭;那吃饭 是为了什么? 吃饭是为了活 着。。。
第16课 散文二篇
严文井 罗 素
人为什么活着?
金钱
荣誉
名利
梦想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了 解哲理散文的特点。(重点)
2.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中重要语 句,理解其哲理意蕴。(难点)
3.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 奖。 代表作品:《幸福之路》 《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 《物的分析》等。
罗素是现当代思想文化巨人,他在将近一百年的生命里,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 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 和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几乎各个领域,都有极大建树。一生写过70多部专著, 真可谓著作等身,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素同时也是个文学家,尤其 到了他的晚年,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本文即是他写的一篇思想随笔。
【精品】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5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1
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 同情苦难
• 饥饿中的孩子
• 被压迫被折磨者 • 孤苦无依的老人
• 全球性的孤独、 贫穷和痛苦
16
• 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 世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 略战争。二战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 牢。
•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 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久,对这种爱情至上的袒露表白不太适应,我们太多地强调了人的生命中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我
们不能容忍一个人把爱情的价值放在这些意义之上。对罗素心仪已久的徐志摩在对完美的爱的追求
中,屡遭社会非议并时时碰壁。作为文化先驱的鲁迅,也没有勇气向世人如此公开地袒露自己爱的心
迹,难以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藩篱。我们曾经历了羞于谈爱情和不准谈爱情的特殊时期,当自由到来
30
31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 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 些感情如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活中,有时 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 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界。那 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引起回响。饥饿中的 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 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 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 的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发现我完全 失败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23
问题:“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 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 难的同情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 界。”——①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 作用?②将“引领”改为“带”会与 下句一致,这样改好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笔记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笔记一、文章概述《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对生命无尽的热爱和追求。
文章通过阐述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感悟,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追求,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期许。
二、重点字词1.注音:无2.词词义:无三、重点句子1.我的左右两边分别是轻柔的空气和暗黑的夜空。
身下的缆车摇摇晃晃,缆绳在嗦嗦作响。
2.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人的痛苦,要是我能办得到,我愿意拯救世界上所有不幸的人。
3.每当一片雪花飘落到屋顶或地面上,它就溶化,从一滴闪亮的水珠中宣告生命的终结。
4.每当一个人死去,尤其是无辜的人惨遭横祸,至少会在我们中间投下一道惊心动魄的阴影。
5.那些目睹过死亡的人,无论他们相信灵魂在死后复生,还是深信天堂为亡灵永存的乐园,他们的脸上都会出现冷酷麻木的神色。
6.大多数人是善良的。
真善美是他们的理想,是他们尽忠的对象和创造的原动力。
7.爱情可以消除孤独。
孤独要求人们结合在一起。
不管他们志同道合,息息相关还是同病相怜。
8.爱情和知识只要存在,总是向上导往天堂。
9.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10.我寻求三种东西是因为这三种东西看来对我是伟大之中最伟大的东西。
别人也许把这当作一种痴愚的热情来看待。
11.我一生中只要有机会,我从不放过去见证人的诞生、成长、相爱和死亡。
12.我的任何热情都让我去做以上的见证,只要这样做不会损害我的同伴。
13.只要条件许可的话。
现在我有机会去听评议会日日夜夜连续审讯了。
我还参与了各国的战争。
四、文章结构第一段:总起全文,阐述作者对于生命的理解及追求。
第二-三段:阐述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对人生的感悟。
第四-六段:阐述作者对爱情的看法及追求。
第七-九段:阐述作者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
第十-十一:阐述作者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心。
第十二-十三段:总结全文,强调作者对于生命的热爱及追求。
我为什么而活着几年级的课文
我为什么而活着几年级的课文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课文,作者是伯特兰·罗素。
文中罗素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强烈的感情支配着作者的一生。
这三种感情是“纯洁”的,但具体说到这三种感情,作者对他们各自评价的侧重点却并不相同:对爱情的渴望,作者认为尽管纯洁,但只能排在第二位;关于对知识的追求,由于无知而使人类饱尝灾难,这是作者厌恶人生、否定人生的原因,由于这些原因毕竟都是来自经验世界的东西,作者只能在知识里寻求“活下去”的借口了;至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作者认为是这三种感情中“最伟大”的一种,他面对现实世界,不免产生忧虑和痛苦,他要为整个人类承担痛苦,就会为自己如此渺小无力而痛苦,为无数人的“命运”而痛苦。
作者最后坦言他活着的理由就在于委身于一种博大而远忧的目标中:“这些目标既是可以达到的,也可以使我尚有自托之乡。
这些目标惟其是可以达到所以才激发我的兴趣它们就在我的奋力追求之中大致得到实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了本文,我们每个同学也应该叩问一下 自己的心灵:我们又是为什么而活着? 模仿此文的体例写一篇感想性随笔。
典型的总——分——总结构
再读全文,思考:
罗素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他的一生有 哪几种追求?
我 为 什 么 而 活 着
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 遏制的同情心
对爱情的渴望
爱情带来狂喜 爱情摆脱孤寂 爱的结合见到天 堂的缩影
罗素的爱情
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是罗素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四次婚姻的 变故,每次变故都是因为他的不专情,其第二次婚姻因与一 美国记者的婚外情而告终,他与妻子共同创办的学校后来也 由妻子打理,其间还与牛津大学的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 纠葛,后这个学生成为他第三任妻子,这种复杂混乱的感情 后来被曝光。当时罗素已经搬到美国,并被任命为美国纽约 城市大学教授,地方法院就取消了他的教授资格,认为他在 “道德上”无法胜任教授一职。
阅读罗素 的作品,是 我一生中最 愉快的事件 之一。
—爱因斯坦
自读全文,思考:
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第一部分(第1段):我为什么活着?面对这个人类自 身永恒追问的哲学命题,作者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白地做 出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于人类苦难的 同情。 第二部分(第2—4段):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 具体阐述。 第三部分(第5段):作者总结上文:“这就是我的一 生,我觉得它值得活。”
第四次婚姻是在他80岁时,与美国的英文教授 缔结婚约。尽管经历多次婚变,但他珍视他的所爱, 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 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褊狭得多。
了解人的心灵
对知识的追求
知道星星为什么发光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追求知识
罗素从小爱冥思。11岁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18岁 考入剑桥大学,大学前三年攻读数学,第四年转攻哲 学。 他平均每天写作三千多字,一生著书70多部,论 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 历史、宗教等诸方面,尤以哲学、数学最有成就。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 “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罗素的 逻辑原子主义、中立一元论为现代西方哲学某些流派 开一代先河。并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1、罗素这一生中的三种追求之间有什么内在 联系? 2、罗素有着怎样的人格?从他身上你有受到 了何种启发?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值得为它 而活着。如果再有机会,我还乐 意再活一次。”
罗素一生的追求并没有真正实现,但他认为 值得,甚至还愿意再活一次,为什么
他睿智,他博大精深;他渴望知识、追求 真理;他充满温情、多姿多彩;他的胸怀充满 了正义与良知,为了拯救人类苦难者,即便是 自己身受迫害也不顾……这就是罗素的一生, 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整个人类。 他多想再活一次,再为人类奉献他的一切,可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满怀着对他的崇敬 之情,齐读本文!
为什么活着
我 为 什 么 而 活 罗 着
素
红旗职中 金玉菊
伯特兰· 罗素(1872—1970)
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 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 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他成为了一 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 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 “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 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 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 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饥饿中的孩子 被压迫被折磨者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饥 饿 的 孩 子
死 于 流 弹 的 平 民
孤 独 、 惊 恐 的 童儿
罗素பைடு நூலகம்社会经历与人道主义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 战争,他多次发表反战的声明和演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 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 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为反对美国政府发展 核武器,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 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他支持希腊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反动美国侵 略越南的战争,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直 到1970年(98岁)初逝世前还抗议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 他作为一名国际和平战士,成为西方许多国家左派学生和 群众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