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伦理学研究的意义_现状与展望_杨明

合集下载

宗教工作的调研报告

宗教工作的调研报告

宗教工作的调研报告
宗教工作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宗教工作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宗教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本次调研旨在探究宗教工作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对社会影响和个人信仰的意义。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和途径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参与宗教活动等。

调研时间为XX年XX 月至XX年XX月。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1. 宗教工作情况
调研发现,宗教工作在我国得到政府的相应支持和管理。

各宗教组织均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开展宗教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2. 宗教对社会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和道德准则,对社会有着积极影响。

宗教信仰的传播和实践,使社会形成和谐共处、互助互爱的价值观。

3. 宗教对个人的意义
个人的宗教信仰对于心灵的满足和内心寄托起到重要作用。

许多人通过宗教信仰找到意义和人生方向,提高生活质量。

四、问题与建议
1. 宗教工作的规范与整治
针对宗教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宗教工作符合法律法规,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2. 加强宗教教育与交流
宗教教育应积极进行,提高民众对宗教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促进不同宗教间的交流与和谐共处。

3. 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协调
宗教工作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将宗教信仰融入社会建设,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五、总结
宗教工作在我国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调研充分展示了宗教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宗教工作的研究和管理,将能更好地发挥宗教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宗教调研报告

宗教调研报告

宗教调研报告宗教调研报告根据最新的宗教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各种宗教信仰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情况。

宗教在个人信仰、社会价值观以及世界和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次调研旨在探究人们对宗教的信仰情况以及宗教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首先,调查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有近80%的人口信仰某种宗教。

其中,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印度教是最主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传统悠久、人数较多,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较大。

其次,在宗教信仰方面,个体的选择与家庭、文化背景等有着密切关系。

根据调查结果,宗教信仰对于个体情感与行为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人信仰宗教是出于对于超自然力量与希望的寻求。

宗教信仰也可以为个体提供精神慰藉、道德准则和生活指南。

同时,宗教仪式和活动也有助于建立社区和促进社交联系。

此外,宗教对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塑造与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宗教教义中的道德原则对于社会规范与个人行为具有指导意义。

例如,宗教教育强调慈爱、宽容和互助精神,这些价值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宗教信仰也可能导致不同信仰群体之间的冲突与对立。

世界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和冲突不容忽视。

宗教信仰的分歧与冲突常常是源于不同信仰群体的信仰差异、领土争端等复杂因素。

宗教观念被扭曲和滥用,甚至被用来合理化暴力行为。

综上所述,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重要现象。

宗教信仰不仅对于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有着深远影响,还对社会道德与价值观念的构建与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然而,宗教信仰也容易造成不同信仰群体之间的冲突与对立。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和平宗教对话与相互尊重,以促进全球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思想史梳理中展现中国伦理的永恒魅力——杨明教授访谈录

在思想史梳理中展现中国伦理的永恒魅力——杨明教授访谈录
代表 著述 : 《中华传统道德修养概论 》(南京 大学 出版社 , 1998)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江苏人 民出版社 ,2000) 《现代儒学重构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伦理新论》(人 民出版社 ,2004) 《应用伦理的热点探索》(江苏人 民出版社 ,2004) 《唐君毅新儒学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现 代 西方伦 理 思潮》(安徽人 民 出版社 ,2009) 《宗教 与伦理 》(译 林 出版社 ,2010) 《“四维”与现代公 民道德建设》(《中国哲学史》, 1998年 第 1期 ) 《儒 学的利 民价值观》(《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 1期 ) 《传 统伦 理精 华对 建 构公 民道德 的启 示》(《江海
杨 :中 国伦理 思想 史 的研 究是 我 国伦理 学一 个 重要 的 主干研 究方 向 。总 的来说 ,伦理 学是哲 学 的一 个分 支学 科 ,它 的一个 特 点是 与人 们 的实践 精神 紧 密关 联 。我们 经 常说 ,道德 的重 要本质 就是人 们 以实 践精 神 的方式 来把 握 世界 所形 成 的一 门学科 。这 个 实践 精神 包括 很丰 富 的 内容 ,小 到修 身养 性 ,大到 治 国平天下 ,既涉及过去所讲的人生哲学 ,也涉及社会 哲学 、政治 哲 学 ,等 。伦理 学这 样 的一种 学科 性质 决 定 了它必 须要 有一 种 丰富 的思 想资 源 、理论 资源 来
收 稿 日期 :2018—01—09
· 3 ·
晋 阳学刊 2018年第 4期
·当代 学术 问题 与学者访谈 ·
支撑 。从 我们 国家来 讲 ,支 撑 当代 伦理 学 的重要 资源 就是 中华伦 理文 化 的传统 ,我 国 的文化 是一 个 伦理 性文 化 ,这方 面 的资 源非 常 丰厚 。所 以 ,中国伦 理思 想史 ,就 需要进 行 认真 的梳 理 。

结合宗教伦理规则分析现代宗教道德的积极作用

结合宗教伦理规则分析现代宗教道德的积极作用

结合宗教伦理通则(金规则)分析现时代宗教道德的积极作用?宗教是现时代不可忽视的一种力量。

纵观宗教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现时代宗教的影响力与传统社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宗教与社会分离得越来越大,但是世界宗教的发展向我们说明了,宗教在现今社会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现时代的宗教对社会成员不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宗教却依然不被淡出社会舞台。

这是因为他独具一些价值和意义且是不可替代的。

宗教伦理是宗教学与伦理学交叉研究的一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用伦理学的范畴和概念来研究宗教道德大体包括两个层次:(1)、理论层面;(2)、应用层面。

通过对一系列宗教道德规范的研究,阐发宗教伦理对解决当代现实问题的作用,例如:世界和平、制止战争、展开对话、维护宗教信仰自由、正确处理宗教社团之间关系等。

伦理通则(即金规则)基础上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每一个人必须得到人道的待遇。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肯定性说法为:你想让人如何对待你,就如何对待人)。

蕴含在其中的基本价值是人道和共同性(互惠性)。

在此基础上,发展而出四项不可取消的规则:一、坚持一种非暴力与尊重生命的文化;二、坚持一种团结的文化和一种公正的经济秩序;三、坚持一种宽容的文化和一种诚信的生活;四、坚持一种男女之间的权利平等与伙伴关系的文化。

其蕴含的八个核心价值为:尊重生命/非暴力、团契/公义、宽容/诚实、平等/伙伴关系。

金规则高度浓缩化地表达了这一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及互惠性原则。

金规则在世界上各种大大小小的宗教及伦理思想体系中都非常普及。

许多宗教学家把“金规则”视为世界各大宗教的核心。

信奉“金规则”并不意味着想要废除或消除“本真的自我”,而是倾向于为了本真的自我而去关注利他主义的措施。

它要求人们“勿维护自我甚于维护他人;要关怀他人恰如关怀自我”。

人类社会的基础首先必须是本真的爱自己,但这种本真的自爱也包含着向外的运动,即走向爱他人。

宗教道德在当今社会的积极作用:(1)、具有调节人心理的功能。

宗教问题的调研报告

宗教问题的调研报告

宗教问题的调研报告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于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宗教问题的现状和影响,本次调研主要从宗教对个体的影响、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宗教间的关系等方面展开,以下是调研报告。

一、宗教对个体的影响1. 心理影响:宗教能够提供个体一种信仰,增加希望和安全感,从而减轻个体的焦虑和恐惧,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态度和心态。

2. 道德约束:宗教信仰常常伴随着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个体遵守道德规范,有助于个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3. 生活方式:不同宗教信仰对个体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规定,例如在饮食、婚姻、职业等方面的规范,对个体的生活习惯和社交圈子有一定的影响。

二、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1. 社会认可:宗教是社会认可的一种信仰形式,宗教团体在社会中享有合法地位,拥有自己的机构和组织形式。

2. 价值传承:宗教对于社会的价值观传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宗教信仰,社会中的价值观传统可以得以继承和延续。

3. 社会指导:宗教常常在社会中发挥着一种道德指导和舆论引导的作用,为社会中的行为提供一种标准和指南。

三、宗教间的关系1. 和谐共处:宗教间的和谐共处体现在相互尊重、宽容包容的基础上,不同宗教团体之间互不干涉、互不侵犯,共同为社会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2. 对话交流:宗教间的对话交流有助于各宗教团体更好地理解彼此的信仰和价值观,增进和谐与理解。

3. 冲突问题:尽管大部分宗教团体追求和平与和谐,但仍有一些宗教冲突存在,这主要源于宗教之间的信仰差异,需要通过和平对话和平衡的方式解决。

综上所述,宗教对个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宗教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宗教间的关系是多样化和复杂的,需要在和谐共处和对话交流的基础上解决冲突。

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调研背景与意义

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调研背景与意义

二、调研背景与意义(一)总体背景宗教是人类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也是当今世界大多数人的精神信仰。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形式大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使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充满了信心,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希望。

这是大学生信仰主流的环境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的信仰选择之一,社会范围内出现了引人关注的“宗教升温”现象。

大学生是时代的寒暑表,“宗教升温”自然在他们中间得到了反映。

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后世界文化方面的交流特别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传入,使得大学生信仰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宗教信仰政策的落实,大学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宗教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活动,尤其是不少学生的家庭成员、亲戚朋友中有信教群众,使得大学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后备军,是祖国的栋梁,深受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

他们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度重视并审慎处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调研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以各大高校学生为对象,通过网上发问的形式,就大学生对宗教文化印象的理解进行调查。

宗教的文化、宗教的社会功能、关于宗教与政治的调查,也是我们的调研内容。

(二)调查意义在当代的大学生中,宗教已不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字眼了。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然远不至于信仰某种具体的宗教,但宗教中的思想精华对他们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他们不仅有兴趣研读宗教故事、宗教典籍,而且已经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践履着一些以宗教文化为底蕴的流行时尚。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批“望教者”、“宗教文化追随者”。

他们或是出于对某种文化的兴趣,或是受到身边教徒的感染,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了一些宗教的观念和思想,对宗教的距离感消失了,神秘感、好奇感产生了。

关于对民族宗教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对民族宗教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
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导致一些宗教团体和信 教群众对相关规定不了解、不遵守。
03
民族宗教工作实践案例研究
民族宗教工作实践案例研究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对策建议
加强民族宗教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总结词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民族宗 教法律法规,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 律素养。
详细描述
建立完善的民族宗教工作机制,明确各级政 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 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建立健全的 监督机制,对民族宗教工作进行全程监督,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提高民族宗教工作队伍素质
总结词
加强民族宗教工作队伍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详细描述
加强对民族宗教工作队伍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同 时,注重引进优秀人才,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个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一些宗教团体和信教群众对国 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缺乏了解, 导致行为失范。
部分宗教场所存在安全隐患, 管理不规范,容易引发安全事 故。
民族宗教工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历史遗留问题
一些民族和宗教之间的矛盾源于历史上的纷争和误解,难以在短 时间内解决。
利益诉求差异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导致在资源分配、 发展机会等方面产生矛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 家,各民族和宗教在历史进程中 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体
系。
民族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 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民族宗教工作取得 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和问题。
民族宗教工作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宗教活动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少数民族宗教活动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少数民族宗教活动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作者:邓桦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邓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031)摘要:宗教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直伴随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它以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传载着人类的某些需要以及个体生活或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它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改变着人类群体的行为方式。

关键词:民族;宗教活动;行为方式中图分类号:B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39-02宗教是什么?是佛,是神,是香炉中的烟,还是挂在墙上的十字架?这些都是人们肉眼能够看到并识别出的具象。

在这些具象面前,人类顶礼膜拜,无比虔诚,殊不知,这些具象真正的价值是其所承载、传达的精神内涵及其千百年来与人类社会的关联。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宗教活动无疑成为了历史进程中最久远、分布最广、影响最深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现象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社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它都是世界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因。

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格局的改变,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成果相当显著,但仍存在着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分布不均等问题,这些都成为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长期以来,为了消除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之间的不平等,相互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成为了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

由此也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照搬照套汉族地区发展模式,有的民族甚至开始讲汉话,写汉字,将自己的文化抛之脑后。

可见,实行资源开发导向型的传统工业化战略,使得人们在重视经济开发的同时容易忽视民族文化多样化和生态环境多样化问题。

如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自身的发展相互隔离,不仅不能真正带动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和变革,而且还会付出了自然环境被破坏、民族文化退化、民族边缘化程度加剧等沉重代价。

宗教科学、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宗教科学、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宗教科学、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在当今社会中,宗教科学、伦理道德与教育是三个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领域。

宗教科学是研究宗教信仰、习俗、道德及神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是人类思考关于上帝、生命、世界的问题的一门学科;伦理道德是关于行为规范、价值判断、人类行为行为伦理原则、道德规范等的一门学科;教育是培养人对社会、家庭、自我等方面的发展的科学。

这三个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关系密切,可以互相借鉴和促进。

首先,宗教科学可以对伦理道德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

宗教信仰是人们行为、价值和观念的来源之一,很多的伦理道德规范与宗教信仰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例如,爱与仁慈被视为基督教伦理道德的核心,而对于穆斯林来说,虔诚的禁食和场所礼拜是作为忠诚的信徒的标识。

在教育中,对不同宗教信仰进行学习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伦理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宽容心态。

其次,伦理道德研究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伦理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理解道德价值、遵守规范、应对困难等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通过伦理道德教育,学生可以理解社会公义和个人责任,从而积极参与社会,为人类和平、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伦理道德教育还可以易于传授知识、教育思想、成为激励理念等的教育形式。

教育者可以采用伦理道德教育,通过情感体验和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智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最后,教育实践也可以影响宗教科学领域。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比如社区学校的创建、学生对性别、种族和种族群体不同的理解等。

在教育中,宗教观念和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教育在特定社会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些对于宗教学家和宗教学者的观察和研究可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宗教科学、伦理道德和教育三个方面存在紧密联系。

只有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实践,才能探索价值观、人生观和目标方面的多元性,实现更好的个人和社会发展。

教育者和研究者应该密切合作,加强沟通,以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和推进宗教、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发展的目的。

宗教哲学在现代工作环境中的意义

宗教哲学在现代工作环境中的意义

宗教哲学在现代工作环境中的意义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追问关于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意义。

而宗教哲学作为一门研究宗教与哲学之间关系的学科,对于人们探索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

在现代工作环境中,尽管宗教哲学并不是一项必备的技能或知识,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并且可以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道德与伦理导向力现代的工作环境中,道德与伦理问题时常出现。

贪污腐败、损害他人利益等问题都是由于缺乏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所导致的。

宗教哲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道德与伦理的导向力。

在宗教哲学的观念中,人们被教导要有善良的心灵,尊重他人的权益,关爱他人的痛苦与苦难。

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宗教哲学所强调的这些价值观都能够引导我们克制自己的欲望,积极向善,争取共赢的局面。

二、情感支持与情绪管理在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情绪管理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宗教哲学中的信仰和宗教实践可以给予人们情感支持,帮助人们调整情绪,缓解压力。

许多宗教信仰都强调个人与上帝之间的信任关系和祷告。

这些信仰和实践可以使人们感到宁静与安抚,为人们提供一种减少焦虑和疲劳的方式。

因此,宗教哲学在情感支持和情绪管理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灵性体验与自我探索宗教哲学的核心之一就是对于宇宙奥秘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在现代工作环境中,很多人往往忙于工作和物质追求,忽视了自我内心的探索与成长。

而宗教哲学通过灵性体验和自我探索,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宗教实践中的冥想、祈祷和修行等活动,可以使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并与自己的内心建立更为深刻的联系。

四、与他人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宗教哲学鼓励人们对他人保持尊重和关怀的态度,尊重他人的差异和信仰。

这种尊重和关怀有助于人们在工作环境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促进深度交流和合作。

虽然工作环境强调的是专业和效率,但是宗教哲学所倡导的人类关怀和温情的观念,可以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冷漠,促进协同工作和团队合作的发展。

宗教认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

宗教认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

宗教认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宗教是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了解它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增强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尊重。

医学人类学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宗教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它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社区的宗教实践和信仰来解释人们如何理解疾病和健康,以及如何寻找治疗方法。

一些研究证实,宗教信仰具有积极的作用,促进身体健康。

这可以通过宗教祷告和冥想来实现,这些行为会减轻压力,增强身体和精神的平衡。

还有研究表明,参与社区宗教活动可以改善心理健康,例如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

这些发现告诉我们在医学治疗中应该发挥宗教信仰和实践的作用。

此外,宗教对个体行为和态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可以通过传统、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来影响个体的行动和社会关系。

团体参与宗教活动可以减少孤独感和社会孤立,并促进合作和社会互动。

然而,一些宗教观念可能会导致消极的影响,例如歧视、偏见和不容忍。

这也突出了我们应该谨慎地使用并解释宗教信仰和实践的必要性。

医学人类学也识别出了家庭和文化背景对宗教观念和实践的影响。

许多社群有其特定的宗教习俗和信仰,这些是经过世代传承的。

尽管存在着多样的宗教,但共同点就是它们为个体和社群提供一种超越自我和寻求真相的方式。

这种宗教认知和实践是为了寻求心灵上的慰藉,以及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平静和和谐,这是无论在医学还是其他领域都必须尊重和接纳的。

总的来说,医学人类学研究强调了宗教对我们健康和社会行为的复杂影响。

了解个体和社群的宗教信仰和实践,并认真思考它们与医学治疗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设计出更有效和适当的医疗计划,以满足不同文化和社群之间的多样性需求。

我的宗教研究与宗教文化交流

我的宗教研究与宗教文化交流

我的宗教研究与宗教文化交流在当今世界,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我个人来说,宗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领域,我对宗教研究和宗教文化交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宗教研究经历,并探讨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首先,我想提到我是如何开始对宗教研究感兴趣的。

起初,我对宗教只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宗教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之深远。

于是,我开始进行更加深入的宗教研究。

我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包括经典的宗教著作、宗教历史和哲学研究等。

这些阅读让我对宗教的内涵和多样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并且激发了我在这个领域深入研究的热情。

除了文献研究,我还参加了一些宗教研究的学术会议和活动。

这些活动为我提供了与其他宗教学者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不仅拓宽了对各种宗教的认识,而且学会了各种研究方法和技巧。

这些经验对于我的宗教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解读宗教现象。

宗教文化交流在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宗教文化交流成为了加强人类相互理解和促进和平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宗教文化交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宗教的信仰、价值观和仪式等方面,促进相互尊重和理解。

此外,宗教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于其他文化的认知和欣赏,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作为一个宗教研究者,我始终秉持着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积极参与宗教文化交流。

我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分享了我的研究成果并深入了解了其他宗教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这种交流,我不仅拓宽了自己对宗教文化的认识,而且建立了与其他学者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宗教研究和宗教文化交流的发展。

同时,我也参与了一些宗教文化交流的活动和项目。

这些活动包括学术讲座、文化展览和宗教艺术展示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有机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互动,并加深了对于其他宗教文化的理解。

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周普元;彭无情
【期刊名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中国宗教心理学从民国初期在教会内传播到改革开放后的起步,历经开端、停滞、起步三大时期.随着西方宗教心理学人物流派著作翻译不断拓展,中国宗教心
理学相关理论梳理、研究日渐深化,并逐渐与国际接轨.该学科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系
统的学科体系,梳理中国哲学各大流派的宗教心理思想,持续“去宗教化”与“研究
方法”探讨,多维度开展宗教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重视宗教心理测量研究,重视宗教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认清宗教心理学是宗教与科学对话的有效途径.
【总页数】8页(P110-117)
【作者】周普元;彭无情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54;南京大学哲学系,江
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16
【相关文献】
1.中国宗教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功能 [J], 王鹏飞
2.当代中国宗教慈善事业发展:历史与现实的审视 [J], 龚万达;刘祖云
3.最近30年中国宗教思想历史发展的研究现状 [J], 杨燕
4.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述评 [J], 孟瑶; 李传银
5.新中国宗教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J], 林祥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宗教伦理思想及与普世伦理的关系及其意义

论宗教伦理思想及与普世伦理的关系及其意义

论宗教伦理思想及与普世伦理的关系及其意义论宗教伦理思想及与普世伦理的关系及其意义一、宗教思想与伦理思想的相互关系关于宗教思想与伦理思想的异同,学界已对这一问题作了详尽的撰述,在魏英敏的《新伦理学教程》一书当中,他把宗教和伦理的区别进行了细化,具体阐述为"二者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超然与必然;二者调节生活的力量不同:神威与人道;二者铸造灵魂的手段不同:他律与自律;二者对于自我的态度不同:自卑与自尊"。

而关于两者的联系则认为,宗教信仰是最为悠久的一种信仰膜拜形式,也是最为稳定和持久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赋予信仰对象神圣无比的超然地位和绝对权威,把它作为人存在于世的价值承担者,进而产生敬畏的态度,它是以为人内心信念为基准形成的精神导向。

从某种视角来讲,道德的神圣泛化促使了原始形态的宗教意识,从此便奠定了道德与宗教的良师益友的关系。

正如万俊人教授指明的那样:宗教原本是人类道德的母体。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底蕴和支柱,其基本精神一直深刻影响着西方伦理思想和民众的道德。

西方神学家把道德看作是信徒获得信仰追求、体会精神超脱与愉悦的某种自然而然的先决条件,因为在宗教中基本的教义、教规直接阐释了某种伦理规范思想,又以教义为根据,间接性地规定了各种具体伦理规范,要求教徒内代遵守、外化执行。

基于信仰的宗教伦理在信徒心中占据全然的真理性,是日常思想和行为的准则规范,是依靠心悦诚服的内心力量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在的强制力量所驱使。

所以说宗教所表现出的威力在于其完善而权威的规范及约束力,当今三大宗教都有各自一套理论体系主张,但其伦理道德思想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是"对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实体或神秘力量的信仰和崇拜是宗教之为宗教的特点,而这种神灵崇拜必定体现在它的经典、教义之中,并具体化为各种礼仪、修行、伦理准则、道德规范。

"概而言之,起到了"教化社会、凝聚人心、组织社会、精神批判"的积极作用。

宗教伦理

宗教伦理

宗教社会学中的宗教伦理观内容摘要:宗教伦理是宗教信仰与伦理的结合。

宗教伦理是人和社会的普遍需要以神圣律令的方式外在化、客观化,再通过信仰内在化为人的思想行为,从而实现作为存在物的人的终极意义和价值。

从宗教伦理的实质内容和现实发展历程来看,宗教伦理是人类生存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不排斥社会世俗伦理,而且与世俗伦理相结合,是维护现实社会秩序不可缺少的规范。

伦理功能是宗教的重要功能,对社会产生着重要影响。

关键字:宗教伦理,社会影响,道德规范,社会发展宗教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极其重角色,他是一种普遍的历史文化现象,与世俗伦理有密切联系,这使得宗教在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中伦理因素必然凸显出来并成为值得重视的因素。

伦理是从应然性的角度对人性、秩序及社会关系的自觉意识、价值评判和理性规范,宗教则在根本上从人与某种超越的终极实在之关联的角度揭示或评判人性与社会。

任何宗教传统对于社会行为都有深刻的影响,常识道德、生活习俗及指导这些习俗的伦理原则,无不体现出宗教在人类思考生命本质、社会秩序及万物之生成变化诸方面的深层意识。

道德信仰的基础在信仰者看来就是宗教信仰,整个自然秩序正是因为宗教的介入才被纳入了伦理秩序之中,一切宗教都具有道德内涵,宗教与伦理比宗教与其他意识形式更具内在联系性,这无疑是宗教伦理化的重要基础。

一、什么是宗教伦理通常,人们将宗教伦理理解为在宗教领域和宗教活动中,由特定的信奉者群体遵守的、从特定信仰体系里引申出来的一套伦理观念和规范、仪式仪规的系统;它与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环境伦理等一样,属于一种特殊领域和特殊活动中的伦理,即一种特殊的伦理形态,其实质在于以神圣的信仰为根据来建立道德行为的准则。

宗教伦理是指在宗教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为了调整信教者之间、信教者与不信教者、人与终极实在以及俗界与圣界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教义、信条、诫命以及德目的总称。

从层次上来看,宗教伦理可分为两层:一是处理人与终极实在(上帝、真主、梵、涅槃等)之间关系的规范;二是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与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规范。

宗教对人类社会意义 促进人格完善提升人性

宗教对人类社会意义 促进人格完善提升人性

宗教对人类社会意义:促进人格完善提升人性人是一种精神动物,不仅寻求生存的手段,也重视生存的意义,宗教就是提供这一意义的一种视角。

(图片来源:资料图)宗教有利于人格完善,促成社会整体的人性提升宗教具有净化人们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和责任感的功能。

因此,有人说:道德建立于宗教之上。

没有宗教的堤坝,道德难以形成势能;道德一旦失范,则往往一溃千里。

在一定意义上,此言表明宗教对于提升公民道德和社会整体道德有重要促进作用。

宗教信仰不仅使人有所敬畏,而且宗教所提倡的克制私欲和贪心,有助于淡化某些人只追求金钱而忽视道德的不良倾向;宗教的自责、自督、自尊等戒律,提倡慈悲、怜悯、博爱,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谐,降低犯罪率;宗教主张物我一体,普敬一切动植物,有助于创造和谐优美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宗教的利他主义、无我精神,有助于人们树立理性意识,从善去恶,提高道德修养、遵纪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关于宗教信仰在现代社会的道德意义,我国佛教界人士也多有阐述。

1989年,赵朴初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世界宗教和平会议第5届大会上指出:“佛教所提倡的慈悲、平等的精神,对于提高人类的道德情操、促进人类和平友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宗教信仰在完善人的道德人格,提升社会的整体人性方面,有着许多突出的例子。

梁漱溟先生在《以道德代宗教》一文中曾经举了民国时期一个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西北如甘肃等地方,回民与汉民杂处,其风纪秩序显然两样:“回民都没有吸鸦片的,生活上且有许多良好习惯。

汉民或吸或不吸,而以吸者居多。

吸鸦片,就懒惰,就贫困,许多缺点因之而来。

其故,就以回民是有宗教的,其行为准于教规,受教会之监督,不得自便。

汉民虽号称尊奉孔圣,却没有宗教教条及教会组织,就在任听自便之中,而许多人堕落了。

”从梁漱溟举的这一例子中可见,有没有宗教信仰,受不受宗教戒律的约束,对于一个社会的风气而言,实有着重要意义。

简单地说,以追求彼岸世界的幸福为目标的宗教,所奉行的规范是“善”,符合社会进步需要,与社会基本行为规范互为补充。

对宗教伦理的综合评述

对宗教伦理的综合评述

对宗教伦理的综合评述尽管宗教的伦理表现足多方面的.但对于这些观念,相关才子以毕业论文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一般的宗教派别还是比较多地火注的.这些观念是宗教伦理的基本内容。

当然这些观念在各派中的表现形式不同.具体强调程度不同.但它们在这些派别的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当代社会的作用或影响是明显的。

这种作用或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宗教伦理中的许多成分对当代社会中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有抑制作用。

在当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少人巾流行着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或行为。

如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只要对自己有利。

哪怕损害他人利益.也毫无顾忌;一味追求当前的享乐.不考虑别人的利益.甚至也不考虑自己的长远利益。

在这些人中。

一部分是文化层次较高的人.他们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行为或表现足较为隐秘的.而大多数普通百姓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行为或表现则较为明显。

对于后者来说.世俗的一般伦理对他们所起的约束作用比较有限.而宗教伦理学说中有关报应的观念.对他们思想和行为则有较大的约束力。

因为宗教中的小少派别十分强调因果报应。

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所以使得这些人在极端化地追求自身利益或享乐时.时常会顾忌到宗教教义中所说的个人行为所招致的结果。

而对于那些文化程度相对高的人来说.宗教伦理有时也能与世俗的一般伦理思想共同对其起某种净化心灵的作用.促使他们反省自己的行为.摆脱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对自己的影响.2.宗教伦理中的一些成分在当代有鼓励人们扶危济困,造福社会的作用。

如在当代社会中.不少人对佛教等宗教派别中存在的慈悲或利他精神上分赞赏,自觉或不自觉地按这种精神行事。

在这类人中。

有一些是知识分子,甚至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更多的是民间普通百姓。

他们虽然谈不上对宗教的深奥教义有多少领悟.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宗教常识也小甚了了.但宗教中的这种慈悲或利他精神却深入到了他们的心灵之中,但凡遇到自己可能服务于他人或能给他人带来好处的事情.即便足损害自己的利益也要努力玄做。

宗教治疗伦理立场的哲学讨论论文

宗教治疗伦理立场的哲学讨论论文

宗教治疗伦理立场的哲学讨论论文宗教治疗伦理立场的哲学讨论论文对于宗教的心理治疗作用应当如何看待,宗教是否可以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在心理学家那里,成为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而争论的焦&在于对宗教应当是人生目的还是人生手段的不同判断。

到底_一种立场更符合于宗教的本质及其对心理治疗的认识,这是有待探索的话题。

而必须追问的问题是,到底应当在人生领域还是应当在健康领域讨论宗教的治疗作用。

一、宗教本质及其宗教治疗的可能性在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宗教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实践,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常识立场对宗教治疗的理解是否违背了宗教的哲学本质。

探讨这一问题,既关系到宗教信仰,同样也关系到心理治疗。

我们要追问知问题是:到底应当在人生领域还是应当在健康领域讨论宗教的治疗作用。

而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到底应当把宗教作为人生的目的还是人生的手段来看待,哪一种立场更符合于宗教的本质及其对心理治疗作用的认识。

许多心理学家表现出对这一问题的强烈兴趣。

弗洛伊德坚决否认宗教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对宗教怀有敌对的态度。

在他看来,心理治疗是一门科学,而宗教是精神的幻觉,不是科学,因而不能用于心理治疗。

相反,其同时代的心理学家,弗氏的朋友荣格却极富热情地探寻宗教的治疗作用。

在临床治疗中,荣格更看重人的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在荣格看来,心理的痛苦正在于不能发现生活所具有的目的和意义。

因而当他看到许多牧师从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中去寻求支持或帮助的时候感到十分震惊。

荣格认为,宗教的心理治疗作用并不在于对上帝的宗教迷恋,而在于开发人的“信仰天赋”,即在于确立人生目的和精神信仰。

在这里,宗教发挥的作用在本质上已不属于心理治疗,而是信仰的归属和确认。

要正确把握宗教在心理治疗中的角色,就必须对宗教与心理治疗在本质上的不同有正确的认识。

我们之所以怀疑把宗教作为治疗手段的可能性,是因为宗教与心理治疗所面对的问题完全不在人生的同一个领域和层次。

宗教的目的是“信仰”而不是“健康”,宗教所要解决的是人生的意义而不是社会适应。

杨明思想汇报

杨明思想汇报

杨明思想汇报一、杨明思想的概述杨明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种哲学思想,是由清朝末年的思想家杨继绳所创立的。

杨明思想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必须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杨明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认为个人的自我完善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同时,杨明思想也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认为人应该自主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

二、杨明思想的主要内容1. 知行合一杨明思想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必须相互结合。

杨继绳认为,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他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2. 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杨明思想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认为人应该自主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

他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人的本质属性,只有通过自由意志的发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3. 以人为本杨明思想以人为本,认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的进步必须以人的自我完善为基础。

他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重视。

4. 诚信和道德杨明思想强调了诚信和道德,认为诚信和道德是人的基本品质,是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他认为,只有通过诚信和道德的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三、杨明思想的影响杨明思想对中国近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杨明思想强调了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对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天命论”等观念进行了批判和否定,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其次,杨明思想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对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命运论”、“宿命论”等观念进行了批判和否定,为中国近代思想的民主化和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后,杨明思想强调了诚信和道德,对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权力至上”、“利益至上”等观念进行了批判和否定,为中国近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佛教伦理及其中国化发展

佛教伦理及其中国化发展

佛教伦理及其中国化发展
杨明
【期刊名称】《伦理学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印度佛教在其创立之初即有着人本化的意蕴,而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菩萨人格则彰显了佛教的伦理特色.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伦理相冲突、调适、融合,则真正实现了佛教伦理的大发展.佛教伦理中国化或者是彰显佛教原有的伦理文化因素,或者是与中土伦理相融合,作为其结果,中国佛教伦理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它不仅在佛教徒中有重要规范作用,而且对中国伦理文化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总页数】6页(P71-76)
【作者】杨明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09
【相关文献】
1.从舍身本生看佛教伦理中国化——以《大方便佛报恩经》为例 [J], 吕昂
2."农禅并重"的农业伦理意境与佛教中国化 [J], 陈坚
3.佛教伦理道德的形成及中国化演变之路 [J], 王宇飞
4.禅宗的经济伦理及其思想渊源——兼论佛教中国化的一大特征 [J], 胡克森
5.试论佛教经济思想对中国经济伦理的影响——兼论其中国化发展 [J], 张越;曾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伦理学研究的意义、现状与展望杨 明 刘登科*(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摘 要] 在理论上,宗教伦理学研究有利于伦理学与宗教学的学科发展;在实践上,宗教伦理学研究有利于宗教对话与人类道德困境的解决,有利于我国的道德建设,并有利于宗教本身的健康发展。

近些年来,在佛教伦理学、基督教伦理学、伊斯兰教伦理学以及基于宗教对话的世界伦理构想等几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宗教伦理学的学科建设还未完全成型,其研究视野略显狭小,这些都有待拓展、完善。

[关键词] 宗教伦理学 意义 现状 展望[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15(2006)02-0090-05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对而言,是有关宗教道德的思想、观念、学说,是为调整信教者与信教者、信教者与不信教者、神与人以及圣界与俗界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教义或信条。

从宏观上看,宗教伦理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指处理宗教中人与神(上帝、真主、佛等)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或伦理准则,可称之为/人神之道0;第二层次是指处理宗教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或伦理准则,可称之为/人际之道0[1](P40)。

通过这种划分,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不可截然分开,可以这样讲,宗教伦理中的/人神之道0是世俗伦理的外在的异化表现形式,宗教伦理中的/人际之道0是披上了神圣光环的世俗伦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的学者形象地指出:如果说宗教世界(神界)与世俗世界(人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那么,宗教伦理就是不可或缺的津梁;如果说教界与俗界有着不可弥补的分别,那么宗教伦理就是两界不可推倒的一堵墙。

[2](P5)宗教伦理学以宗教伦理为研究对象,研究宗教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研究宗教伦理关系及其准则,是由伦理学与宗教学相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一 宗教伦理学研究的意义1.宗教伦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宗教伦理学研究有利于伦理学的学科发展。

宗教伦理学研究既拓宽了伦理学的研究视域,又深化了伦理学的研究层次。

伴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增强,伦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拓展其研究范围的过程。

从对道德范畴的分析到对道德判断的演绎,从对道德修养的推崇到对伦理规范的倚重,伦理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主题、关切点的转换。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一些伦理学问题的讨论经常涉及到一些宗教伦理范畴(如信、望、爱、四谛、善根等)与宗教伦理规范(如爱人如己、勿杀人、勿偷盗、去恶行善等),可以这样讲,伦理学的学科发展离不开对宗教伦理资源的利用,也绕不开对宗教伦理问题的研究。

于是,伦理学界的学者越来越关注宗教中的伦理资源,宗教伦理问题也被纳入到伦理学的研究范围。

其实,这个拓展研究范围的过程又是一个学科交叉、渗透的过程。

宗教伦理学就是从伦理学与宗教学相交叉的学科视角来对宗教现象进行分析,对传统宗教的伦理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就一些伦理道德问题做具体、细化的讨论。

90*[收稿日期] 2006-02-18[基金项目] 南京大学/985-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宗教与文化0课题。

[作者简介] 杨明(1968-),江苏兴化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登科,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可见,宗教伦理学研究,不仅从广度上而且从深度上,推进了伦理学的学科发展。

第二,宗教伦理学研究有利于宗教学的学科发展。

从神话宗教到人文宗教的内在演变,体现了宗教世俗化的进程。

与宗教世俗化进程相适应,宗教学研究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深化的过程。

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人麦克斯#谬勒提出了/宗教学0的概念,自此,研究者大多从宗教的发生学意义上,从宗教教派的教义、仪轨、诫命的角度来建构宗教学的学科体系。

由于在当代社会,宗教的神性功能逐步式微,面对这种困境,各种宗教都力图摆脱传统的神话模式,发挥其伦理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宗教伦理已成为宗教的超越层面的合理延伸。

作为这一历史过程的理论体现,宗教学研究在近些年出现了研究重点、热点的转移,宗教伦理学研究已取代宗教神性研究而成为当代宗教学研究的重点与热点。

显然,宗教伦理学的研究既拓宽了宗教学的研究视域,又深化了其研究层次,必定有助于宗教学的学科发展。

2.宗教伦理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第一,宗教伦理学研究有利于人类道德困境的解决。

对工具理性推崇的过程是人类逐步摆脱神权的过程。

近代以来,工具理性的张扬使宗教本身的合法性受到质疑,但宗教仍是影响当代社会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宗教伦理资源可为当前人类道德困境的解决提供一种有益的帮助。

首先,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人际之间的冷淡、对立,乃至种族之间的杀戮都困扰着现代人。

宗教中的一些伦理道德资源体现了宗教爱人利他的一面,如基督教/爱人如己0的诫命,佛教/平等慈悲、容忍布施0的理念,伊斯兰教/行善施舍0的主张,道教/齐同慈爱、异同成亲0的信条,这些宗教伦理思想可以为上述困境的解决提供资源。

其次,就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言,人类无节制的开发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佛教的缘起共生论认为整个世界息息相关、因果相继,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创造世界万物,宇宙中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目的,基督教劝导信徒/要守安息日0,道教认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坚持/人法自然0的理念,许多宗教派别都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密不可分,这些宗教伦理资源经过现代转换,将会有利于当代生态危机的解决。

最后,就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言,启蒙的祛魅让人失去了对神的敬畏,外在信仰的缺失使一部分人疏于自身道德境界的提升,这时,一些败德现象应运而生。

宗教中的一些伦理道德资源,如/勿杀人、勿偷盗、勿撒谎、勿奸淫0,/洁净施爱0,都是一些高度自律要求,对现代人的人生修养有借鉴作用。

总的看来,推进宗教伦理学研究确实有利于为人类道德困境的解决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论资源。

第二,适合我国国情的宗教伦理学研究有利于我国的道德建设。

在现代社会,宗教为信徒设计天国生活蓝图的梦想遭到破灭,但宗教仍可为人们的尘世生活提供行为指南,后一种功能主要由宗教伦理来完成,所以,宗教伦理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维系信教群众的道德信念上。

第一,宗教伦理具有神圣性,宣扬信仰者的道德自律,对宗教信徒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

第二,宗教伦理对社会伦理道德关系具有一定的维系和整合作用,具体表现为[3]:首先,宗教伦理可使信徒严格按照本宗教的道德律令和伦理规范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对提高宗教领域信教公民道德水平有较大影响;其次,宗教伦理可以促进信教公民与不信教公民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利于改善社会伦理道德关系;再次,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符合的宗教伦理,可以通过其自身对社会恶的现象的贬斥,和对善的价值的肯定,调节相应群众的社会行为、社会活动,进而调整社会伦理道德关系,这将有助于社会公德面貌的改善。

由此看来,推进宗教伦理学研究,挖掘宗教伦理中的积极因素,去除其中的神秘部分,促进宗教伦理的社会功能的积极发挥,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宗教伦理学研究有利于宗教本身的健康发展。

伴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更替,宗教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由于人类把握外部世界的能力的局限,原始时代氏族)))部落宗教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把支配人们生活的社会力量和自然力量超自然化而形成宗教崇拜对象,这种崇拜方式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上,就表现为人的生产、交往等等一切都要企求并归结为神灵,也就是说,氏族、部落的命运与所崇拜的神灵的命运捆绑在一起。

可见,原始时代氏族)))部落宗教的存在与发展还处于蒙昧与盲目的状态。

随着生产力水平与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宗教逐步理论化和体系化,形成了特定的宗教制度与祭祀、巫祝阶层,但统治阶级为了谋取本阶级的利益和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逐步使政权与神权联姻,使神权高于人权、人道,但这种政教合一的体制一经僵化就必然导致神权对人权、人道的否定,乃至91宗教的迫害和带有政治色彩的宗教战争。

可见,这种政教合一的体制导致了宗教的专制主义,与世俗化进程背道而驰,在当代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政教分离已是大势所趋。

宗教伦理性的彰显是宗教逐步世俗化的外在表现。

大工业生产以来,上帝或神灵的实体意义开始消亡,但人类仍需要道德价值意义上的上帝或神灵存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认为,即使上帝不存在也要/赌上帝存在0。

可以这样讲,在这个越来越世俗化的时代,宗教的伦理性发挥已成为宗教存在合法化的最主要理由之一,宗教伦理价值的凸显也成为人类对宗教的时代呼唤,甚至,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指出这个时代是一个/道德宗教0的时代。

所以,宗教伦理学研究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并为宗教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也必将推进宗教本身的健康发展。

二、当前我国宗教伦理学研究的现状近些年来,我国宗教伦理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佛教伦理学、基督教伦理学、伊斯兰教伦理学以及宗教伦理学综合性研究等几个领域有较为集中的体现。

1.佛教伦理学研究的现状佛教是在我国长期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个宗教派别,近年来我国佛教伦理学的研究成果颇为显著。

业露华先生的5中国佛教伦理思想6、张怀承先生的5无我与涅槃)))佛教伦理道德精粹6、董群先生的5禅宗伦理6、王月清先生的5中国佛教伦理研究6是这一领域研究的代表作。

与此同时,学界也发表了大量的佛教伦理学论文。

一部分论文从佛教的教义戒律研究入手,分析佛教伦理的结构层次,探讨其理论基础,并对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天台宗、净土宗的伦理思想进行具体研究;另一部分论文则挖掘佛教的生态伦理、家庭伦理等方面的内容,着眼于佛教伦理的现代转换与当代价值。

总之,近些年是佛教伦理学研究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

在台湾,佛教伦理学的研究也很有特色。

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的释昭慧法师撰写了5佛教伦理学6,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修改写就了5佛教规范伦理学6,这两本专著是当代台湾佛教伦理学的原创性和代表性著作。

同时,以释昭慧法师为代表的宗教人士也以佛教伦理学为理论依据对器官移植问题、动物权利问题、受虐儿童现象、代理孕母的伦理争议问题、生物的多样性与环保问题等,展开讨论,提出建议,并发表了数量较大、涉及范围较广的论文。

从实际效果来看,台湾的佛教社会运动与佛教伦理学研究相互支持,其结果既净化了社会风气,提高了社会的道德水准,又提升了佛教伦理学的理论研究水平。

2.基督教伦理学研究的现状随着史丹利#葛伦斯的5基督教伦理学导论6 (1992年由中华福音神学院发行)和美国学者坎默的5基督教伦理学6被译成中文,国内学界开始关注基督教伦理学研究。

2002年,德国学者卡尔#白舍客教授的5基督宗教伦理学6在国内的出版,再一次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继续关注。

近些年来,国内学界发表了不少基督教伦理学研究的论文,在此基础上,编撰了两本基督教伦理学论文集,一本是由四川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编撰的5基督教与中国伦理道德6,另一本是由复旦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编撰的5基督教学术)))宗教、道德与社会关怀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