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上学期《大学》节选导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5.2 大学之道 (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2 大学之道 (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5. 2大学之道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那么、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到南宋时,朱寰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列为“四书”之首,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局部。

其中“经” 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作者简介: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给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唯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二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学》节选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曾德元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大学》常识;2、学习文言现象,翻译选文;3、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得主张;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得关系。

教学重点文言主现象与翻译教学难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齐治平之间得关系。

教学设想四课时。

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得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与地区得86个儒学研究机构得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得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得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就是《礼记》里得一篇。

一般认为就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就是秦汉时得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得地位并不就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得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与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得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瞧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得“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得篇章。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得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得《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得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得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得2000余字,但却就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得总括性著作,就是儒家人生教育得道德纲领,也就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得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得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得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得宏观图式。

大学语文教案怎么

大学语文教案怎么

教案标题:《大学》语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大学》的文章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了解其文学特色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文本解读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领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大学》2. 教学重点:文本内容的理解,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解析。

3. 教学难点:文本的深层含义,道德观念的引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论语》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大学》。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大学》,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析文章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分享阅读心得,探讨文章的道德观念。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课堂讲解,详细解析文章的重点词汇和句子,阐述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历史背景。

5. 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道德观念,以实例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7. 作业布置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的读后感,深入思考文章的道德观念对自己的启示。

四、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情感教学:以实例引导学生领悟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3.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道德观念的应用能力。

3. 读后感质量:评价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学》的文章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语文素养。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大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意,掌握常见的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意,掌握常见的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三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解释什么叫修齐治平。

精炼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知识积累1了解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大学之道》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大学之道》导学案
5、“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题目解说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初学
【评】
课题
《大学之道》
目标
学习目标
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戴圣
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字次君。梁人,又一说为魏郡斥丘人。官九江太守。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时称“小戴”。圣授梁人桥仁、杨荣。由是小戴有桥、杨氏之学。又曾选集古代各种礼仪的主要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1. 初步诵读,解文释义(要求:正音、辩字、释词、结合注释梳通文意)
【评】

自主合作
探究
2.“三纲”“八目”具体指什么?
【评】

重难点突破
4、“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明明德”,就是要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品德,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亲民”,有一种解释就是要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美好的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就是要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

高二选修《大学》教案

高二选修《大学》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

(3)能够运用《大学》中的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大学》中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学重点:1. 《大学》的核心思想。

2. 如何运用《大学》中的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1. 《大学》中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2. 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大学》全文、相关资料、PPT课件。

2. 学生准备:《大学》全文、笔、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中的哪些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启示?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大学》全文,了解其核心思想。

2. 学生整理阅读笔记,重点记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进行讨论。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大学》中的思想进行解答。

四、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

2. 学生运用《大学》中的思想,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答。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指出其中的亮点和不足。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大学》的核心思想,强调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收获和不足。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学》思想的感悟文章。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案例分析情况。

人教版《大学》节选教案

人教版《大学》节选教案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体会古代儒家思想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方面的价值。

2. 通过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概念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儒家修养方法。

3.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2. 儒家修养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具体内容。

教学难点:1. 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逻辑关系。

2. 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提问:你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有什么理解?二、新课讲授1. 阅读文本,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

- 强调“修身”是基础,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做到“修身”。

- 分析“齐家”与“治国”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和谐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 阐述“治国”与“平天下”的内在联系,强调治国者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2. 分析儒家修养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认识世界,为“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 解释“诚意正心”的含义,强调在修养过程中要诚实、不自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

3. 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如:在家庭中如何体现“齐家”,在社会中如何体现“治国”等。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何将儒家修养方法应用于现代社会?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方面的价值。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高二选修《大学》教案

高二选修《大学》教案

《大学》教案课程名称:高中语文选修《大学》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理解《大学》这篇文章,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儒家思想。

2. 分析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大学》的文本和相关注释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提问:“大学”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大学》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大学》文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注释资料,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课堂讲解(25分钟)1. 讲解《大学》的背景和作者朱熹的生平和思想。

2. 分析《大学》的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

3. 详细讲解《大学》中的儒家思想,如仁爱、忠诚、礼义等,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阐述。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大学》中的某个思想进行讨论和交流。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1. 让学生针对《大学》中的某个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反驳意见,并给出自己的理由和证据。

六、口头表达能力训练(10分钟)1. 让学生就《大学》中的某个思想,进行口头表达和阐述。

2. 鼓励学生使用丰富的词汇和恰当的句式,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七、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本次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教师进行课堂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大学节选导学案

大学节选导学案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大学》节选导学案一、本节知识点:1、《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对其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2、弄清《大学》“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

3、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二、学习重难点: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三、新课标要求: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

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

2.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四、考纲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五、学习内容: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大学节选》导学案1

《大学节选》导学案1

《大学》节选导学案教学目标:1、《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生对其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2、《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3、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教学课时:两课时学习过程: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以致于庶人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身有所忿懥有所好乐哀矜敖惰天下鲜矣苗之硕偾事上恤孤絜矩之道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此之谓自谦2、在亲民3、之其所敖惰4、弟者,所以事长也5、上恤孤而不倍三、解释加点的字。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使彰明)(美好的)2、知止而后有定。

(确定的目标)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一切)4、见君子而后厌然。

(遮掩)5、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显明)6、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偏颇,活译为过分)7、上老老而民兴孝。

(尊敬)(老人)8、上长长而民兴弟。

(尊敬)(长辈)9、如恶恶臭(厌恶)(不好的)10、如好好色(喜爱)(美丽的)11、此之谓自谦(满足)12、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使谨慎)13、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4、先诚其意15、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6、孝者,所以事君也17、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18、人之视已19、先齐其家20、欲正其心者21、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22、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23、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24、有德此有人四、句子翻译题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2、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不会违背。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2020)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2020)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2020)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导学案4.24.2大学之道大学之道一.一.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3.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学法指导二.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借助相关工具书理解并背诵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阅读,点面结合。

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3.通过诵读和讨论,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追求高尚的品德。

三.知识拓展三.知识拓展1.作者简介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

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

2.背景资料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到南宋时,朱熹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

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文题解读“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大学》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2024鲜版

《大学》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2024鲜版
10
03
知识点与考点梳理
2024/3/27
11
重要知识点归纳
01
大学之道的核心思想
阐述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广博学识的人才。
2024/3/27
02 03
三纲八目的内涵
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共同构成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 系。
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024/3/27
21
学生自主发言: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学习心得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大学》过程中的感悟和收 获。
体会分享
学生讲述自己在理解《大学》思想内涵方面的体 会和感受。
互动交流
其他同学可就发言者的分享内容进行提问或发表 自己的看法,形成课堂互动和交流的氛围。
2024/3/27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人思考 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 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3/27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3/27
7
节选内容概述
本次节选自《大学》部分篇章,主要阐述了“大学之道”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重要概念 。
节选内容通过论述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紧密联系 。
跨文化对比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西方哲学、宗教思想进行比较,探讨 其中的异同和相互启发之处,引导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审 视和理解《大学》。
18
05
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
2024/3/27
19
分组讨论会:探讨文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分组讨论
《大学》中所阐述的“大 学之道”对于现代教育的 启示和影响。

高二语文《大学》教案

高二语文《大学》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高二教材:《大学》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大学》的篇章结构和主要思想,掌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总结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大学》的篇章结构和主要思想。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观点。

教学难点:1. 对《大学》中某些难懂句子的理解。

2. 如何将《大学》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提问:同学们对《大学》有哪些了解?请简要谈谈。

二、课文讲解1. 介绍《大学》的篇章结构: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2. 解释“经”部分的主要内容: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

3. 讲解“传”部分的主要内容:通过具体事例和故事,阐述了如何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三、重点难点讲解1. 解释《大学》中的一些难懂句子,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2. 分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理念。

四、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的核心理念。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的思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学》的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简要回顾。

2.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二、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将《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运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是否体现了《大学》的思想。

2.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高二语文上册大学之道教案

高二语文上册大学之道教案

年级:高二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的作者及其思想主张,理解《大学之道》的主要内容。

2.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 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 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 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2. 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思想。

教学难点:1. 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思想。

2. 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及其思想主张。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学》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著作?二、课文讲解1.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教师范读。

2. 解释重要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 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 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三、课堂练习1.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大学之道》的主要思想。

2. 提出问题:如何将《大学之道》的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二、课文讲解1. 再次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2. 分析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思想。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大学之道》的思想应用于个人成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等方面?2.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总结《大学之道》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大学之道》的理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之道》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将《大学之道》的思想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

高中《大学》节选教案

高中《大学》节选教案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主要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分析《大学》节选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对儒家思想的了解。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核心思想。

2. 分析《大学》节选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文言文句子。

2. 分析《大学》节选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什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阅读与讲解1. 学生朗读《大学》节选,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教师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 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三、讨论与分析1. 分组讨论《大学》节选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

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修辞手法在表达思想中的作用。

四、实践与应用1. 让学生尝试用《大学》节选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2. 拓展阅读:《大学》全文,深入了解儒家思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节选,使学生了解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课堂氛围。

2.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 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1. 《大学》节选文本2. 儒家思想相关资料3. 课堂讨论记录4. 学生作品集。

高二语文课件第4单元 4 《大学》节选

高二语文课件第4单元 4 《大学》节选

二、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3.如何理解儒家最高境界——“慎独”的含义?“慎独”在今天有何现实 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吾彰未明见。其第明.二也个《 :师 形说 容 》 词 , 美形好容的词 , 高 明 火尚足以明.也 《游褒禅山记》 动 词 , 照 明
(3)致先 致 何.致 万 意.其 乘 致.知 之 不势 厚动《《词孔过,雀秦求东论得南》 飞 》动动词词,,到致、使达、到导 致

《大学》节选 四课时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学》节选 四课时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学》节选四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曾德元学习目标:1、了解掌握《大学》常识;2、学习文言现象,翻译选文;3、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

一、知识链接1.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3、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新人教版选修《大学》节选教案2篇

新人教版选修《大学》节选教案2篇

《大学》节选教课设计学科语文讲课班级高三17、18班任课教师白文波第1周礼拜六2009年8月8日教课目的:一、《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生对此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认识,并指引他们商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二、《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要让学生了然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累积文言词句,掌握文意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 年 9 月 27 日至 29 日在孔子的故乡曲阜举办。

来自 22 个国家和地域的 86 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 160 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何会有这样大的影响?今日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会此中的奥义。

二、知识累积1. 认识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以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以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朝从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其实不是很突出,因为它阐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来源理、原则、目标、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此后,渐渐遇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朝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相同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获取程颢、程颐全力尊敬,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经过说明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此后《四书集注》确立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此后获取了官方的正式认同与尊敬,对古代教育,甚至整此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大学》是表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先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付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大学》节选导学案新
人教版
【知识链接】
1、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3、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整体感知】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①明明德:彰显美好的德行;
②亲民: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③止于至善: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八目:①格物:探究事物原理;②致知:获得知识;③诚意:使心意诚实;
④正心:端正内心;⑤修身:修养自身;⑥齐家:整治家庭;
⑦治国:治理国家;⑧平天下:使天下归于太平。

【自主学习】文言基础知识。

1、通读全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

()()②知止而后有定.()
③壹是
..。

()..皆以修身为本.()()④见君子而后厌然
⑤恶.()恶.()臭.()⑥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
⑦人之其所哀矜
..()
..而辟.焉。

()()⑧身有所愤懥
⑨之其所敖惰
..()()⑩.其机.如此()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此之谓自谦.(通)上恤孤而民不倍.(通)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帅.:(通)
【合作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形。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2)其所厚.者薄.
(3)上老老
..而民兴弟
..而民兴孝(4)上长长
(5)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2、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慈者,所以使众也。

(判断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
未之有也。

()尧舜帅天下以仁。

()
3、翻译下列文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3)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4)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问题探究】
《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

请结合现实写几句话表达对“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的理解。

提示: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

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

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
【自主检测】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知至而后意诚.
B.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D.故治.国在齐其家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大学
..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C.此谓身不修不可以
..齐其家
D.孝者,所以
..事君也
3.下列有关于儒家经典的相关常识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B.儒家的“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

C.“四书”概念最早由南宋大儒朱熹提出,《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D.传说“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素材积累】
一、“慎独”
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能严格的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

《辞源》中解释到: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

《辞海》中作这样的解释:“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1、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孙:“《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


暗室不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春秋时期,卫国贤臣蘧(qú)伯玉一贯遵守朝中礼制,夜间乘车经过卫灵公的宫殿前,按照朝中礼制得下马车步行。

他从来就不因夜晚没人看见而不遵守宫廷礼节,卫灵公因此十分器重他,并经常在朝会上夸他“暗室不欺”。

2、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

他说:“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 品格就是你在黑暗中的为人。

二、“平天下”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对韩国、日本等国乃至世界的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

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可谓是“平天下”了。

唐太宗的治国方针是唐朝盛世的基础。

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被称颂为“贞观之治”。

【拓展延伸】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选自《大学》
译文: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

所以,君王聚
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

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