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照应方法之“对比式照应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一)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XXX的《变色龙》,写警官XXX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XXX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XXX《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XXX夫妇对于XXX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再如《故乡》中年XXX和少年XXX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XXX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XXX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三)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
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XXX的头发、XXX表的叙写,为后文写XXX夫妇决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四)伏笔、照应。
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与方法
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与方法关于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与方法语文的记叙文答题技巧与方法有哪些,记叙文答题套路是什么?记叙的阅读的重点是理清记叙文挨次和线索,明确记叙的中心。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与方法,盼望对您有所关心!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技巧一、概括文章内容和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技巧:找出中心句,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谈论抒情句中。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大事,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怎么看待。
即:内容+情感态度。
答题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白)……的故事(事迹、经过、大事、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或抒发了的……的感情。
二、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进展过程(找各个大事)4、根据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三、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推断技巧:看题目,看谈论抒情句,看多次消失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大事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示例:(1)以详细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3)以中心大事为线索。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最强高考励志书,淘宝搜寻《高考蝶变》购买四、为文章或文段拟标题为文章拟题目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大事(4)情感为文段拟小标题技巧: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消失的词语、句子。
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五、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
记叙文常用写作手法
记叙文常用写作手法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xx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xx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xx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xx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xx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记叙文写作手法讲解1.确定中心,写出深意。
我们要着于挖掘所写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反复思考,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即善于从普通的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2.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
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
3.言之有序,条理要清楚。
中考记叙文讲解---照应手法讲解+专练
中考记叙文讲解---照应手法讲解+专练一、含义照应,这个概念我们经常听到,像首尾照应、前后照应等等。
其实照应,可以简单理解为呼应,是指前文写了一个内容,后面要再提到,前后文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这样前后就形成了照应,这种写作手法能够让我们的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二、分类我们常用到的照应,分为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三、分点讲解1、首尾照应——开头和结尾我们也称为首尾呼应,是开头和结尾的内容形成联系,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开篇第一句提到“忘不了父亲的背影”,结尾时候又提到“看到那青布棉袍、黑色马褂的背影”,这样开头和结尾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密,又强调了主题。
作用/好处:文章首尾形成照应,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紧凑,同时能够起到再次点题、深化中心的作用。
2、前后照应——位于文章中间,前后不同段落间首位照应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那如果文中中间部分前后也有联系怎么办?这种写法,我们就可以叫做前后照应。
也就是在文章中间部分,前面和后面的部分有联系,但又不在开头和结尾,我们叫做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是我们在阅读理解中比较常遇到的,我们经常说“与前文……相照应”,其实就是前后照应。
作用/好处:是让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使文章故事情节环环相扣。
3、文题照应——文章中内容与标题相照应文题照应,其实就是文章时时刻刻围绕题目来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处处点题”,我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文中一定要点题,因为点题才能不跑题。
文题照应的作用和好处:对文章主题起到强调、渲染、升华等作用。
四、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的选文进城山伯这辈子,去过一次县城,唯一的一次。
那天早上,跟往常一样,鸡叫第四遍的时候,山伯就起床了。
一般情况下,张牙舞爪洗下脸,咕咕咚咚灌一碗水,一边啃着馍一边就下地了。
可那天山伯一边往外走一边说:“今儿个到县城一趟。
”在灶台前忙绿的山娘愣了一下,撵出门外,瞅着山伯朦胧的轮廓,嘟囔道:“麦还没割完呢。
”“丢不了。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记叙文结构行文模式:照应圆合式-曲折有致,照应圆合.docx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记叙文结构行文模式:照应圆合式-曲折有致,照应圆合宋朝的王安石,他的儿子叫王元泽,小时候就挺聪明。
在七岁那年,有人用一只大笼子装了一头獐和一头鹿送给王安石。
王安石想考考儿子的思维能力。
就问儿子:“你看,这笼子里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小元泽是第一次看到这两种动物,当然不认识,但他眨巴眨巴眼睛后,大声告诉父亲:“獐旁边那头是鹿,鹿旁边那头是獐,对吗?”王安石听了心里暗暗高兴,儿子的确是很机智。
王元泽的回答之所以巧妙,正在于他的两厢照应,做到了天衣无缝。
(一)起承转合,最优结构照应圆合式可通过布局谋篇来写作,起承转合是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即开头;承是接开头加以论述;转是全文的关键,即转说开去,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从另一面或反面说,讲不同的意见,另一种是采用推进一层的写法,转入深处;合即圆合全文,收束全文。
以这种结构格式写出来的文章眉目清楚,全文层次井然,衔接吻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内容丰蕴深刻。
照应圆合式的起承转合布局技法,要为表现文章主题服务,要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部联系。
文章的结构布局要求做到完整、严谨、和谐,达到结构美的要求。
在占有了素材、确定了主题、选定了文体以后,紧接着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头,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从而更准确完整地表达作者的心境和主题,这种层次安排概括起来,就是“起、承、转、合”四个环节。
这个环节作为谋篇时对结构层次安排的理论概括,好比建筑房屋,在备齐了各种所需的建筑材料和选择了怎样的房屋式样以后,必须安排房屋的结构层次。
一段话中有时起中有承,承中有转,转中有合。
这要看如何运用词语来达到要表达的效果了。
比如《想家》:雨敲窗棂(起),敲碎了单薄的灯影(承),却敲不碎妈妈的叮咛(转),灯熄了,被窝里上演起回家的梦(合)。
许多短小精悍的名篇,都可以按起承转合去分析结构。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篇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走过的荷塘”——这是“起”。
记叙文照应的作用答题格式
记叙文照应的作用答题格式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答题方式:用了描写,写出了+具体内容+作用。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作用:使人如临其境。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
会现实。
十一、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1、常见的:对比、象征、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2、较常见的:侧面烘托、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区分比较写作手法是一种统称,包括:“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
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即结尾点题),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对比、衬托、铺垫、详略、顺叙,倒叙,插叙等表现手法(一)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照比较(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如鲁迅的《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对比。
《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对比手法的作用: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_____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
(二)衬托: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村,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烘云托月”的就是衬托。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6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考题型之:对比的作用
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之——表现手法的作用(对比)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常常在考题中出现,但是很多同学头痛不知道什么是表现手法,而且常常分不清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
这几种都是初中记叙文阅读常考的知识点,而且极易混淆,我们首先来看看这几个概念的区别。
表达方式:就文章写作内容而言,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方式手段。
常见的有5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和描写。
表现手法:就文学作品写作的具体技法而言,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抑扬、烘托、渲染、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修辞手法:就语言修辞效果而言,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本章节内容小yu老师就重点谈谈表现手法的作用,尤其是对比的作用,是常常考到的。
答题技巧:本文采用“XX”的手法,笔者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现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要具体分析)。
3、衬托手法(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描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对比的作用的考查在题目中往往不太明显,很容易和一般段落的作用以及其他特殊段落混淆。
一、常见的考试题型1、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文章第一段写**的内容,这样写有何作用?3、本文以“**”为题,为什么**段中要写“**”?4、文章用大量的篇幅写**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真题训练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
烘托、渲染: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
5、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居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常见修辞答题格式如下:
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答题思路如下:
(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或对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赏析。
此题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
文章线索:
(1)以人物、事情、物品、地点、时间、感情、作者的行踪为线索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如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故事的明线是:清末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此文暗线是:老栓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 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
试说记叙文写作之照应
义”如余秋雨的《 。 都江堰》 一开始 就说 :我 以为 ,中 国历 史 上最 激 “
动人 心的 工程不 是长 城 ,而是都 江堰 。 开 篇突兀 起势 , ” 出语惊 人 。 谁 不知 道 ,长 城是 中 国历史 的见 证 , 中华 民族 的骄傲 。可是 , 是 这 世界 七 大奇迹 之一 的万 里长 城在 余秋 雨先 生 的眼里 还不 如位 居一 隅 的都江 堰 ,这样独 特别 致 的开 头 一 开 始 就 抓 住 了读 者 的好 奇 心 ,直接告 诉读 者所 写对 象 为都 江堰 ,这个 开头 也就 是今 天所 说
作文教学l 16 2 0 W 0・
的怀念之情 ,余音袅袅 ,情思绵 绵, 一个 “ ” 再 字蕴 含无 限 的情意 。 虽 一句话 , 可包 含的意 义很 多 , 所 谓的“ 余味” “ 、余音” 就是对这种
情形 而言 。
当然 , 尾 的方 式也 是多 种 结
多样 的 。 中最适 合学 生学 习的 , 其 那就是 照应 法 , 回应前 文 , 即 回扣 记叙 文 是 以写 人 记 事 为 主 ,
按 照 时间顺 序 ,把 事情 的开 端 作
为 文章 的开 头 ,把 事情 的结 局作 为 文 章 的 结尾 。如 莫顿 ・ 亨特 的
余味, 又好像听音乐 , 已经到 了末 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能把读者
的心带 向悠远 ,带 向一个 无 法言
( ) 尾与 开头 的照应 。 1结 它使 文章结 构完 整 , 旨鲜 明 , 主 能更好 地抒发感情 , 渲染气氛。 如 张 晓 风 的 《 道树 》 头 : 行 开 “ 我们 是一 列树 , 在城 市 的飞尘 立 里 。” 结尾 :立在 城 市 的飞尘 里 , “ 我们是 一列 忧愁 而又快 乐 的树 。 ” 如 朱 自清 《 塘 月 色 》 头 : 荷 开 “ 这几 天心 里颇不 宁静 。 晚在 院 今 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 日日走 过 的荷 塘 , 这满 月 的光里 , 在 总该 另 有一 番样子 吧 。月 亮渐 渐地 升 高了, 墙外 马路上 孩子 们 的欢笑 , 已经听不 见 了 ;妻在 屋里 拍着 闰 儿, 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
小学作文的几种照应方式及例文赏析
小学作文的几种照应方式及例文赏析一、照应的概念、目的、作用、实质。
1、照应,是指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
就是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有着落;后面讲的情节,前面有所交待。
简单地说:就是前面说的,在后面要回应一下;后面说的,在前面要先交待一下。
在一篇文章中,有的内容前面讲了,后面再提及一下,与前面相呼应;有的内容,虽然主要放在后面说,但在前面先提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
“照应”也叫“呼应”:在行文过程中,要作必要的或明或暗的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前面提到的人、事、物,在后面要再现;后面的情节,前面先作简要交待。
2、“照应”的目的。
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结构更紧凑,中心表达更鲜明。
更好地引起读者思考、回味,留下深刻印象。
3、“照应”的作用“照应”是对伏笔(伏笔,是对文章后面出现的人、事、物的暗示;照应,是后前面伏笔的呼应。
)的呼应。
前有伏笔,后有交待,上挂下连,针缝线缀。
使文章形成首尾一体,融会贯通。
4、“照应”的实质。
“照应”的技巧,从根本上说,就是组织、使用、安排材料的问题,使用得体,使材料起到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之效果。
二、首尾照应1、首尾照应的概念。
在开头提出话题,结尾时作出答案或总结,就叫做“首尾照应”。
也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紧密呼应。
2、首尾照应的作用。
首尾照应,既给人一种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的感觉,又有概括全文、揭示中心的效果。
例如:《一件小事》开头:“但有一件小事,却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结尾与开头呼应:“独有这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大我的勇气和希望。
”3、对首尾照应的要求。
(1)、开头的悬念,结尾有解答;(2)、结尾的内容,开头有交待;(3)、开头与结尾,要紧密呼应。
4、首尾照应的主要方法。
(1)、重复照应:重复的方式,或是一字不差;或是只改一、二个字;或只完全重复首尾的一个句子,如《白楊礼赞》:开头:“我赞美白楊树”;结尾:“我高声赞美白楊树”。
初中语文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总结式照应”素材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总结式照应”总结式照应,就是在文章有关段落的前面或后面,对上面或下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或领起,这种总结总领式的语句或段落,至少出现两次,而且句式或段落的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从而形成前后照应的关系,使文章浑然一体。
总结式照应既在内容上归束上文,领起下文,又在结构上勾连前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的从内容上,逐层引向深入,有的从感情上,依次推向高潮。
它在内容上以总结总领为主,在结构上以照应为主。
例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全文共9个自然节,总结式照应主要体现在第4、第6两节。
第4节:“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节:“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这两段文字,前者总结是第3节内容,后者总结第5节内容,它们都是一名话,都是独立成段,二者不仅内容相同,都是说白杨树的不平凡,都是说白杨树的评赞,而且句式也都是相同的,都是二重转折复句,都是判断句加否定句,实际上,只有两个词之差,其余所用的文字也都是相同的。
这样总结,就构成了明显的照应关系,使文章前后相联,彼此关照,避免了松散和拖沓,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意义,总结很有深度和力度。
总结式照应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如果出现在开头,则起领起作用,如果出现在中间或结尾,则起总结作用。
这种照应阶段性不明显,但更自由灵活。
《钓胜于鱼》这篇以记叙文为主的哲理散文,就采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体现文章主题的语句是“我是为钓,不是为鱼”,这个句子在文中完整地出现有两次,一次是在第6节,二次是在第18节,除此而外还有与之相近的句子,如第10节:“能够欣赏钓,而不计较鱼”;如第17节:“不是为鱼的钓者”等。
这些语句,有的用于段落的开头,有的用于段落的结尾,概括领起,总结归纳,前照后应,十分和谐紧凑。
总结式照应有明显的阶段性,阶段的体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并列式,像《白杨礼赞》;二是递进式,如《钓胜于鱼》。
记叙文阅读 文章构思和写作方法题型复习
记叙文阅读—文章构思和写作方法题型复习【中考考点】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方法点拨:答题时先判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次分析这种技巧在文中是如何运用的,最后揣摩体会它对情节发展、人物形象或主题所起的作用,即“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
在构思和写作方法这一考点涉及到的知识点:①文章运用的表现方法(托物言志、象征、对比衬托、借物喻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大、正侧结合、讽刺夸张、欲扬先抑、夹叙夹议等);②结构方式谋篇布局(前后照应、巧设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详略、过渡、卒章显志);③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④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⑤记叙的线索(人线、物线、事线、情线)⑥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人物、环境、景物场面、细节、白描等)、抒情、议论、说明。
一、文章的构思与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方法1、表现手法类——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托物言志: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对比:使形象鲜明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
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
记叙文中常见的照应方法
记叙文中常见的照应方法作者:admin陈乃茹小学语文十二册第五单元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这篇读写例话中讲:“在一篇文章里,又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确实,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的更清楚,是文章前后联系更加紧密,读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记叙文中常见的照应方法又以下几种:一、是首尾照应。
有文章第一段与文章末一段的照应,有文章开始所写的内容与结尾内容的照应,这种照应能使篇章浑然一体,结构紧凑完整。
例如《冀中的地道战》的开头:“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睡地道战。
“这句话说明了冀中人民创造地道战的原因。
结尾处这样写到:”有了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备份碎了。
这样首尾照应,突出了地道战的伟大作用。
又如《小木船》开头说:“每当我看见珍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就想起陈明来。
”结尾处写:“我把送给我的小木船珍藏在抽屉里。
一看见这只小木船,我就好像看见陈明站在我的面前。
”这样首位照应,不仅结构完整,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夜莺的歌声》也是首尾照应的。
二、是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即前后呼应。
行文中为了使情节合乎逻辑的发展,使文章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文章常前埋伏笔。
后面照应。
图《十六年前的会议》一课,前提到李大钊有时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文件,少文件,这是为什么?课文后面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据是越来越紧张,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只好把一些书籍文件烧掉。
再如前面讲工友阎振三一早上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回来。
他到哪里去了?后面再讲李大钊被捕时,阎振三被押着出现了。
这样前后照应,使读者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三、是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即“点题”。
这种方法又的在开头点题,有的在结尾点题,又的在文中点题。
如《彩色的翅膀》中结尾写“我忽然发现玻璃上听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煽动者彩色的翅膀。
记叙文 照应的作用 答题技巧
题目:《探讨记叙文中照应的作用及答题技巧》1. 照应的概念和作用记叙文作为一种文体,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通过照应的手法,将事件、情节或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机的呼应和交织。
照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作用,能够增强文章的连贯性和生动性,使读者在阅读中更容易产生共鸣。
2. 记叙文中照应的作用2.1 表现深刻的心理描写在记叙文中,作者往往通过照应的手法,巧妙地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情感的流动。
通过动作的照应来揭示人物内心的焦虑、欢喜或悲伤,加深读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
2.2 强化事件和情节之间的关联照应还可以帮助文章中事件和情节之间的关系更加自然地相连,形成紧密的逻辑链条,使整个故事更加连贯。
无论是时间上的照应、情节上的照应还是环境上的照应,都能使整个文章更具有统一性。
2.3 增强叙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感通过照应的手法,作家可以使叙述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文字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情景、人物和事件,为文章注入更多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3. 记叙文中照应的答题技巧3.1 确保照应的准确性在答题时,要仔细分析文章中出现的照应手法,确保对照应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不要因为模糊不清而误解其作用。
3.2 关注照应的多样性记叙文中的照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时间照应、空间照应、逻辑照应等,答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不同形式的照应,并对其作用有明确的认识。
3.3 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在答题时,最好能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通过详细的揣摩和解析,来说明照应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和效果。
3.4 发挥个人理解和观点对照应的评价在回答文章分析时,不仅要客观描述照应的作用,还要发挥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对照应在文章中的价值进行适当的评价和归纳。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照应在记叙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在信息。
在阅读和答题时,深入理解照应的作用和运用技巧,对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语文答题技巧】语文记叙文答题公式
【语文答题技巧】语文记叙文答题公式一、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①照应——公式:……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②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公式:作者的本意是……,而先……,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③象征——公式:使抽象事物具体化/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之意,表达了……的情感。
④托物言志——公式: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⑤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公式: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情感,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⑥衬托(正衬/反衬)——公式: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⑦伏笔和铺垫(常作答案要点)——公式:使得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⑧悬念(常作答案要点)——公式: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以达到更好地表达主题的目的。
⑨烘托——公式: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二、记叙要素的作用①时间——公式: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公式: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公式: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公式:以……的活动来写,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1.归纳中心或中心思想答: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什么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讽刺了、批判了)什么(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什么的感情。
2.概述故事情节答:包含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地点根据文章删减)四、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题公式:本文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怎么用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如比喻的修辞手法:本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样的特点、形态、样子等,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分合式照应法_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分合式照应法_记叙文写作指导分合照应,就是在行文之中,通过分与合互相关联而形成的一种照应方法。
“分”在文中表现为并列性的内容,并列内容的标志是可以互换而不影响结构的完整和内容的完备。
如写笔,先写钢笔,后写铅笔,或者反之,都无不可。
“合”在文章中表现为总体性的内容,是对“分”的内容的总领或总收。
就分合位置来看,“合”的内容多用于开头、结尾,“分”的内容几乎都出现在文章的中部,是主体部分,是内容中最具体的文字。
分合照应的特点,一是规律性强,不管怎样行文,照应的形式就那么几种,虽也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二是依附性强,这种技巧,一般依附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只要是分合式的文章,必然运用了这种照应方法,它是为内容和结构服务的。
三是严整性强,这种技巧,照应比较严密,结构比较严整,承转圆合,规范简明,读者易于把握要点。
分合照应法中“合”的部分均为概括叙述、总体说明、领起论述的文字;“分”的部分都是具体叙述、详细说明、分项论证的内容。
“分”的内容要在“合”中提到,这样才能构成分合式照应。
例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记叙文,以写人为主,照应的形式是“合—分—合”。
文章共10个自然节,第一二节是概括介绍,为“合”的文字,体现的语句是“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家一直都有客人来。
”有哪些客人来呢?体现“分”的句子有:“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第三节):“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第五节);“接着来的是左拉”(第七节)。
可见,每两节写一个人,又形成“分”的并列性的内容,照应的语句也都在段首,显得十分明确。
最后,九十两节仍然是“合”:“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挤满了小客厅”;“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陆续走了”。
以此总收全文,既照应了中间六段的“分”,又照应了开头两段的“合”。
使文章分合有致,照应十分严密。
运用分合照应法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抓大忘小,就是在全文大分合照应的过程中,还要兼顾有的段落里小分合的照应。
中考记叙文思维导图 23表现手法之照应思维导图
作用
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合理、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答题格式
照应标题;照应上文;首尾呼应。
照应的种类
①开头和结尾相照应。 ②正文和文章标题相照应。文章中点题和解说题目内涵的句子与标题相照应。
③行文中互相照应。
⑴伏笔与它暗示的内容相照应;
⑵某个细节在文中反复出现,前后照应。(这个反复出现的细节可以是人物的 貌、动作、心理、语言,也可以是某种景物,也可以是某个时间、地点、人物。
⑶设问与释疑相照应。
旁批:是第一,也是唯一。孤寂和封闭,常人无法忍受,她却坦然接 受。这种在绝境中生存下去的勇气,震撼人心。
伏笔:“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照应:“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 空间都没有……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 吗?”
旁批:小姑娘深知自己根本就没有希望回到地面了,所以她对这些小花 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她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花——那么脆弱, 却又那么顽强。
她轻柔的声音从她的眼睛中传出来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
定义
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方式,对同一种情况做出解释、说明和交代。
23表现手法伏笔
典型例文
带上她的眼睛
照应一 照应二 照应三
伏笔:“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照应:“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到80年,她将在这不到 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旁批:一个年轻的生命,却要终老在封闭的地心,让人同情又肃然起 敬。小姑娘越年轻,这个故事的悲剧意味越浓重,她探索未知世界的 精神也就越崇高和伟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对比式照应” (2011-7-5 15:43:00)莫家泉
对比式照应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二
莫家泉
对比式照应,就是在内容上形成对比,在形式上形成照应,对比式照应的顺序,可以先反后正,也可发先正后反。
但文中第一次对比的正反先后顺序要制约后面的顺序。
如第一次对比是正在前,反在后,后面的对比也应该这样安排,才能形成严密的正反照应关系。
对比式照应的主要作用是:一、通过对比,来表达人物的某种感情,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二、通过对比,使内容更加深刻,更加丰富充实;三、通过对比,使文章前后呼应,勾连紧凑;四、通过对比,推动情节发展,交代故事始末,形成文章完整的脉络。
《变色龙》是一篇短篇小说,文中对比式照应就运用得非常好。
它的对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狗的主人”说法变化的对比,二是主角态度变化的对比。
先看“狗的主人”,一会儿不知道是“谁家的狗”,一会儿是“将军家的狗”,一会儿“不是将军家的狗”,一会儿“就是将军家的狗”,一会儿又“不是将军家的狗”,一会儿是“将军哥哥家的狗”,对狗的主人,说法不一,反来复去,变化无常,既造成悬念,又构成对比式照应。
再看主角的态度,要么是“野畜生”,是“疯狗”,是“下贱胚子”,要么是“野狗”,“不中看”,“不好”,不是“什么玩意”,因而要“弄死它”,贬斥之词,应有尽有;要么是“名贵”的狗,“纯种”的狗,“温情”的狗,“不赖”,“怪伶俐”,褒赞之词,无以复加。
这样,一会儿贬狗,一会儿赞狗,多次变化,翻云覆雨,令人啼笑皆非。
这两组对比,前者是物的对比,后者是态度对比,在文中共占去了20个段落,即从第8 段到27段(全文共29段),可以说,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两组对比构成的,它们因果关联,彼比相照,不仅形成了前后呼应的严谨结构,而且生动地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这一变色龙的典型形象,揭示了他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卑劣本质,有极强的讽刺力量。
对比式照应在记叙文中运用频率很高,写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对比的干枝上,要有丰富的枝叶,即围绕对比的内容要具体生动,不能仅是对比的一两句话,显得干巴巴的。
二是对比的线索要前后一致,要集中明确,不能旁逸斜出。
如前面是狗这一“物”的对比,后面就不能写“事”的对比;再如前面是对狗的态度的对比,后面就不能写对狗的评价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