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养生项目中经络治疗九大类系统疾病的详细介绍
14条经络疗愈万种病

14条经络疗愈万种病'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
'—《黄帝内经》如果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百病丛生。
人体气血,贵乎流通,脏腑方能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
气血不流通,经络不通,轻者无明显感觉,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功能失调,可感觉全身或局部沉重,严重者动作不灵便,或脏腑之间各种联系发生障碍。
造成气血失和或经络不通的多是湿、寒、热、毒风、燥等。
所以,人体健康需先平衡内外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治病从源头开始,即上医治未病与上医治本源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关于十四条经络有顺口溜告诉大家记住关键:疲劳透支找脾经;精力不足找肾经;容易感冒拍肺经;人要无病肠要净;求生必须通胃经;心烦心痛找心经;吸收不好小肠经;颈肩腰背膀胱经;失眠多梦找心包;奇难杂症找三焦;废物积滞找胆经;情志抑郁找肝经;人生关键任督通。
三焦通,百脉通,经络通,全身通!经络阻塞应该如何诊断?经络的实质在于'经气',经络并无'实体',是独立的'气'的通道与系统,也是在神经、血管外围的通道。
通则有道,不通无道。
穴位是'经络之气'途经的敏感点、连接点、闭塞点,也是需要疏通的要害。
经络不通最常见表现是疼痛!未得调理继而功能失调,未得正确治理进而疾病。
中医认为是'疼则不通,不通则疼'。
只有经脉畅通,才能运行气血;只有气血流通,病人才能得到治疗与康复。
经络阻塞应该如何预防?首先多运动!'动形以达郁','动则不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只有动,气血才能周流全身。
其次练习养生气功。
修炼到一定境界,可体会到真气的循经络运行,即通过内景感到自身经络的存在。
气功中的'周天运转法'、'升降开阖法'就是能使经络之气正常地循经络运行的重要功法。
再次可根据专业辨证指导吃一些能够理气活血的药物和食物,如陈皮、木香、砂仁、四磨汤、越鞠丸、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油菜、黑大豆、慈姑等。
治百病经络大全,看完我就收藏了

治百病经络大全,看完我就收藏了经络通则百病无,经络不通则百病生,所以如何正确了解经络走行和作用就是关键,一是我们的相关疾病就是直接发生在经络线上的,二是知道相关经络或者内脏出问题时的表现就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调理。
1.容易感冒拍肺经肺经上班时间是早上3:00-5:00肺部功能欠佳者,在清晨时过敏性鼻炎及咳嗽、气喘易发作;有严重气喘患者,应在此时一般就会醒来,有的甚至再睡下去也睡不着了,这就是告诉我们肺出了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就可以针对性的拍打双手的肺经来进行调理。
经络循行:手太阴肺经•主线:起于中焦(胃的地方),下有络脉分布到大肠,转上过胃口,上膈,通入肺,再从腋下出来,沿着大臂内上,直下肘中,沿着臂小臂内上,入手腕寸口部,进入鱼际,出大指之端;•一个分支:从腕后出来,一直分布到食指端。
循行部位易患问题:两胸外上痛、打呼甚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肩前痛,手臂内上肌肉痛、腕部太渊痛(一般抱孩子的很多)、鱼际痛、大指痛或者麻。
2.头面疾患找大肠大肠经上班时间是早上5:00-7:00此时最适宜方便,因此很多早起的人就很容易排便,反之就容易便秘;所以,经常拍打大肠经在此时就会准时大便,同时也可以吃些高纤的蔬菜和水果。
经络循行:手阳明大肠经•主线:起于食指外端,直上过合谷,沿着手臂外上,过肘外侧,沿着大臂外上过肩,直达肩峰,经过肩部后侧,平肩向内交于大椎,再向前下入缺盆,分布络到肺,下膈,连接大肠;•一个分支:从锁骨窝上颈,经过面颊,入上牙槽中,再由口内出来,交会于人中,跑到对侧的鼻孔外侧的迎香穴。
循行部位易患问题:食指痛或麻、合谷穴痛、腕部外上痛、手臂外上肌肉痛、肩峰痛、颈侧痛,上牙痛、口周长痘。
3.消化不良拍胃经胃经上班时间是早上7:00-9:00此时人体的胃肠消化吸收最强,是营养能输送到各器官滋养脏腑的最佳时刻,这也是早餐在中医里很重要的因素。
如果经常不吃早餐的人,就会易得相关胃的疾患,比如胃炎、胃溃疡、胃胀等问题。
14条经络、108个穴位对应治疗的疾病

14条经络、108个穴位对应治疗的疾病一、14条经络经络穴位是“精气神”的开关,可以调节神智、运化气血,预防疾病。
有病情穴位会自动报警,感觉是亿万年进化来的,最智慧的检测仪。
“宁失其穴,不失其经”,大道至简,不必死记硬背。
1.任脉位于正前胸,心脏脾胃行不通;上连乳腺下子宫;2.督脉立于脊椎中,监督气血来运行;五脏六腑督脉宫,对应区域弯曲痛;3.胆经裤线重叠行,分泌紊乱变神经;嗜睡液汗疲倦态,腋窝肿胀后脑痛;淋巴发炎局部胖,眼花目黄有增生;4.肝经对应胆经行,循环分泌掌控中;肤色发青腰疼痛,眼圈发黑有痛经;眼球发干眼屎多,肝火旺盛有罪行;5.肝经后面是肾经,距离不远两指空;分泌系统掌控中,尿量稀少还尿频;眼袋眼皱足下冷,下肢肿胀善惊恐;经前腰酸背又痛,脸上出斑心发惊;记忆下降无睡梦,症状不通慢慢通;6.肾经对应膀胱经,泌尿骨骼掌控中;小便发黄膀胱痛,尿路发炎讲卫生;四肢无力后背痛,痔疮难坐肩颈痛7.胃经位于胆经前,三指距离到经中;口腔糜乱牙肿痛,口干口臭腹胀痛;8.胃经对应是脾经,免疫神经掌控中;胃胀打嗝排气空,呕吐难耐肋下痛;曲张平血低血压,风湿还有关节痛;9.食指腋窝大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它要不痛腹胀痛;便秘口干肩颈痛,体热痔疮加头痛;10.胸到拇指为肺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呼吸免疫掌控中,缺水敏感鼻不通;体热出汗背有痘,干燥痰多下咽痛;感冒发冷体内空;11.心到小指为心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循环系统掌控中,胸口沉闷与头痛;心烦失眠也多梦,肩与前胸多疼痛;目赤颧红口干燥,血液不良喜安静;心事过多压力重;12.小指肩窝小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太阳耳部会疼痛;经前腹胀后脑痛,后背肩胛至背痛;13.胸到中指心胞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循环差异血管病;心跳过快还便秘,心烦目赤上肢痛;14.无名至肩三焦经,手臂外侧属阳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免疫下降忧郁症;疲倦易得慢性病!二、108对应疾病治疗1、救命穴——人中2、万能穴——合谷3、长寿穴——足三里4、消气穴——太冲5、强胃穴——足三里6、腰痛穴——飞扬7、疏筋穴——阳陵泉、涌泉8、健脾穴、肚胀穴——公孙9、补肾穴——太溪10、止痛、冠心血管穴——膻中11、补血穴——血海12、止咳穴——极泉、尺泽13、皮肤病穴——曲池14、消炎穴——商丘15、耳鸣穴——少海16、颈椎病穴——天窗17、膝痛穴——内关18、头晕、呕吐、肠炎穴——梁丘19、打嗝不止、呕吐穴——涌泉、内关20、鼻炎穴——丰隆、手三里21、护膝穴——曲泉22、手脚麻木穴——复溜、环跳23、糖尿穴——地机24、牙痛穴——合谷、肩井25、胆结石穴——中渎26、失眠、遗尿遗精穴——然谷、太冲27、恐惧病穴——太溪28、治痘穴——太冲、曲池29、感冒鼻塞、嗓子痛、痔疮穴——孔最30、雀斑穴——丝竹空31、眼袋穴——承泣32、鱼尾纹穴——瞳子髎33、噩梦穴——厉兑34、肚子痛穴——下巨虚35、胃肠炎穴——天枢36、膀胱炎、前列腺炎、肾炎穴——水道37、嗓子失声穴——大钟38、黑眼圈穴、皮肤增白穴——四白39、减肥穴——带脉40、月经不调穴——水泉、带脉41、脑供血不足穴——解溪42、糖尿病穴——腕谷43、扭伤穴——大包44、厌食、脱发穴——太溪45、便秘穴——带脉46、过敏性鼻炎穴——迎香47、脑血管穴——瘛脉48、网球肘穴——少海、肘髎、尺泽49、手麻穴——支正50、坐骨神经穴、脊椎病——后溪51、腰椎盘突出穴——筋缩52、美容穴——天容53、急性咽喉肿痛穴——少商、关冲、涌泉54、慢性咽炎、咳嗽穴——天突、尺泽55、急性扁桃体炎穴——中渚56、咳喘穴——中府57、夜间咳嗽穴——鱼际58、补气穴——经渠、气海59、感冒、白内障穴——肩髃60、明目穴——中渚61、乳腺炎穴——天池62、白发穴——浮白63、胆囊炎穴——日月、肝俞64、晕车穴——关冲65、疲劳穴——液门66、急性胃痛、急性肠炎穴——曲泽67、高血脂穴——环跳68、腰酸穴——风市69、化痰穴——丰隆70、慢性肝炎穴——三阴交71、抽筋、扭筋穴——阳陵泉72、消化不良穴——率谷穴73、荨麻疹穴——太冲、风池74、鼻出血穴——内庭75、痛经穴——蠡沟、带脉76、口腔溃疡穴——间行77、瘙痒、调节血液穴——血海78、腰背痛穴——委中79、肌肉萎缩穴——大都80、心脏供血不足穴——神道81、痛风穴——复溜、筑宾82、外脚踝关节穴——丘墟、外关、解溪83、性功能穴——会阴、地神84、老花眼穴——光明85、心脏补血穴、抑郁穴——极泉、86、冠心病穴——云门87、肾结石穴——筑宾88、落枕、偏头痛穴——外关89、电脑病穴——天窗90、甲亢穴——天柱91、中风穴——百会92、精神病穴——涌泉93、水肿穴——承浆94、口眼歪穴——颊车95、老人痴呆穴——老人穴96、静脉曲张穴——太渊97、黄褐斑穴——天容98、耳炎穴——前谷99、中暑穴——十宣、人中100、心肌梗塞穴——极泉、膻中101、半身不遂穴-----风市、足三里102、发热穴----膻中(大椎、肺俞)103、瘫痪穴----环跳、阳陵泉、委中104、肺病咳嗽,可取中府穴、尺泽穴、太渊穴。
中医九气十二经络的理论和应用技术

中医九气十二经络的理论和应用技术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着“治未病”的理念和“阴阳五行”的基本框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中,九气和十二经络是中医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们在临床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九气十二经络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特点和价值。
一、九气的概念与分类九气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九个方面。
这九个方面分别是天、地、阴、阳、寒、热、风、湿、燥。
每个九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1. 天与地天气与地气代表了宇宙和地球的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天气包括太阳、月亮、星辰等天空现象,而地气则涵盖了大地的气候、地势等因素。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积极调节和适应天地气候的变化,有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2. 阴与阳阴阳是中医学理论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代表着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平衡关系,阴阳失衡可能导致人体的疾病。
阴具有藏、静、质、寒等特性,而阳则具有发、动、量、热等特性。
中医学强调了平衡阴阳的重要性,通过养生、调理和治疗来达到阴阳的平衡。
3. 寒、热、风、湿、燥寒、热、风、湿、燥是五种常见的外邪,它们可以侵袭人体,引起一系列的病症。
寒和热分别指的是温度的低和高,风指的是流动不定的气息,湿指的是湿度较大的环境,燥则表示干燥的气候条件。
对于每种外邪,中医学都有相应的防治方法和药物进行调理,以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二、十二经络的概念与分类经络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体内脉络的系统。
中医学经络理论认为,经络连接着全身各个部位的组织和器官,起着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
目前,认可的经络系统有十二个,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养生大讲堂十二经络养生演示文稿

经络养生
经络上的穴位很多,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普通患者来说很难掌握。 其实,养好经络并不一定要你熟记各个穴位,只要顺应它的本性, 有规律地作息就好了。比如子时夜深人静,这时你就该安然入睡; 辰时阳光普照,此刻你就该按时吃饭;午时为阴阳相交之际,可 以小睡一会儿以养阴。人体的作息只有与天地阴阳相合,才能长 寿。明明该睡觉的时候你却在娱乐,该工作时你却倒头大睡,人 体阴阳就会失衡,疾病自然就会乘虚而入了。
现在是36页\一共有98页\编辑于星期六
肝经养生之眼睛疾病
方法一:按摩颈部 手握砭具放在颈部,上下或左右来回搓动,大约3~5分钟,
至有微热感为止,这样可以起到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的功效。 方法二:推搓两胁法 手持砭具按于腋下,肋骨间隙推搓至胸前。如此反复推搓30
次。 颈部血液循环正常,上升到头部的气血就会增多,而头 部的供血又直接影响到眼睛。所以搓热颈部对改善眼底及整 个大脑的供血都是有好处的。 两胁指两侧下胸肋及肋缘部,为肝胆胰所居之处,经常推搓 此处,可起到增强肝功能、养肝护肝的效果。
很大关系,所以睡觉就是在养阳气。
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阳气开始生发。《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藏皆取于 胆”。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春天把生发之机养住
了,一年都好;少年时把生机养好了,对一生至关重要;子时把睡眠养住了,对一天至关重要。
现在是26页\一共有98页\编辑于星期六
脏储藏精气,五脏必须保持藏而不泄,满而不实的状态
心
主血脉、主神明,开窍于舌
肝 将军之官 主藏血、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
脾 仓廪之官 主运化、主统血,注肌肉,开窍于口
肺 相辅之官 肾 作强之官
中医养生经络理疗疏通身体能量循环

中医养生经络理疗疏通身体能量循环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维护身体健康和平衡。
经络理疗作为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疏通身体经络,调理身体能量循环,帮助人体恢复、调节和提高自身的能量平衡,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一、经络理疗的基本原理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是通过全身流动的能量通道。
经络系统连接着人体的内脏和组织器官,负责运输气血和营养物质,维持全身的生命活动。
而经络理疗就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节体内能量的平衡状态,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二、经络理疗的方法和技术1.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经络理疗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按摩和推拿经络穴位,调理经络系统和体内能量的流动。
这一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缓解疲劳和紧张情绪,增强身体免疫力,改善身体机能。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中经络理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经络穴位,调节体内阴阳平衡,促进病痛的康复。
针灸能够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循环,改善内脏功能,缓解疼痛和不适。
3. 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利用艾绒的特殊性质和灸热刺激经络穴位,以达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艾灸可以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祛寒散寒,对于经络堵塞、血气不畅等问题有着良好的疗效。
4. 拔罐疗法:拔罐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负压,使罐子吸附在皮肤上,从而改善经络系统的通畅度。
拔罐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废物的排泄,提高免疫力和体质。
三、经络理疗的益处经络理疗可以改善人体的能量循环,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对健康和养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益处包括:1. 促进血液循环:经络理疗可以疏通经络,提高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改善全身器官和组织的功能。
2. 缓解疼痛和不适:经络理疗可以舒缓疼痛和不适,促进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恢复,对于肌肉酸痛、关节炎、头痛等疾病有着显著的缓解作用。
3. 改善免疫力:经络理疗可以刺激免疫系统,增强抵抗力,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对于预防和治疗感冒、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有着积极的效果。
十四经络养生法,部位及主治疾病解析

十四经络养生法,部位及主治疾病解析十四经是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和任脉、督脉的合称。
那十二经具体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疏通十四条经络是最全面的经络养生法。
通过对人体十四经的调理,促进经络畅通及血液循环,加速排出身体的毒素及滞留体内的废物,加强五脏六腑功能,增强免疫功能,促进阴阳平衡,能有效的预防各种慢性疾病及改善亚健康状况。
那十四经络所在的身体部位及主治的疾病有哪些呢?1,手太阴肺经。
所处部位:由胸走手,起始于中府穴,结束于少商穴。
主治疾病:肺主咳嗽、心烦、掌中热,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五官疾病的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中府位置胸骨旁开6寸。
2,手阳明大肠经。
所处部位:大肠经由手走头,起始于商阳穴,结束于迎香穴。
主治疾病:主要治疗呼吸道疾病的感冒、支气管炎、发烧、头痛;头面部疾病的面神经炎、面瘫、耳鸣、耳聋;其他疾病的神经性皮炎、经脉所过的关节活动障碍。
3,足阳明胃经。
所处部位:由头走脚,起始于四百穴,结束于厉兑穴。
主治疾病:主治胃肠疾病的小儿腹泻、胃下垂、胃痛、胃胀;头面疾病的头痛、眼痛、牙痛、面神经麻痹;其他疾病的白细胞减少症、中风偏瘫后遗症。
4,足太阴脾经。
主治疾病: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消化不良、便秘、痢疾;妇科病的痛经、闭经、附件炎、盆腔炎;其他疾病的周身不明原因疼痛、关节炎。
5,手太阳小肠经。
所处部位:起始于小指外侧的少泽穴,结束于耳旁后的听宫穴。
主治疾病:治疗肩背、颈椎等关节肌肉痛,脸部、耳朵等五官病。
6,足太阳膀胱经。
所处部位: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
由头走脚,起始于睛明穴,结束于至阴穴。
主治疾病:主治呼吸系统疾病的感冒、发烧、哮喘、肺炎;消化系统疾病的消化不良、痢疾、胃下垂、肝炎;其他疾病的失眠、关节炎、中风后遗症、腰背痛。
经络养生知识

经络养生知识
经络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经络来促进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以下是一些关于经络养生的基本知识:
1. 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经络系统将人体的脏腑、肢体、五官等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
2. 经络的作用:经络具有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调节阴阳、抵御外邪等作用。
通过刺激经络,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预防和治疗疾病。
3. 经络养生方法:
按摩:通过按摩经络上的穴位,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疲劳,预防疾病。
艾灸:利用艾灸的温热作用,刺激经络,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增强体质。
拔罐:通过拔罐产生的负压,刺激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
刮痧:使用刮痧板刮擦经络,促进经络通畅,活血化瘀,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4. 经络养生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方法: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经络养生方法。
注意操作规范:在进行经络养生操作时,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过度刺激或损伤经络。
坚持适量原则:经络养生需要长期坚持,但也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度疲劳或损伤身体。
总之,经络养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养生方法,但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注意操作规范。
如果你有兴趣尝试经络养生,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经络养生平衡身体的能量系统

中医经络养生平衡身体的能量系统中医经络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理论和实践,它认为人体的经络是身体的能量系统,通过保持经络的平衡可以达到养生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络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并介绍几种常用的调理经络的技巧。
一、中医经络养生的原理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经络是一种可以传递生命能量的系统,它贯穿全身,与脏腑组织相连,并通过气血运行调节身体的功能。
经络系统的畅通与否决定了气血的流通和脏腑功能的正常运作。
中医经络养生的核心理念是平衡。
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体经络系统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当经络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时,就会导致能量失衡,从而引发身体疾病。
通过保持经络的平衡可以调节身体的能量流动,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养生的目的。
二、中医经络养生的方法1. 食疗调理中医认为食物是调节经络的重要因素。
有些食物具有温补、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等功效,可以改善经络的血液循环和能量流动。
例如,桂圆、红枣、当归等食物被认为是血液活化的食材,可以促进气血的正常运行。
2. 体育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经络的活力和流动性。
常见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瑜伽等,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可以改善经络的血液循环和气血平衡。
3. 穴位按摩中医经络中有许多重要的穴位,按摩这些穴位可以刺激经络的流动和调节能量的平衡。
例如,四白穴位位于手背中央,按摩这个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手部的疲劳和不适。
4. 中药调理许多中药被使用于中医经络养生中,通过服用中药可以促进经络的健康。
例如,黄芪、当归、川芎等中药常被用于调理气血,并改善经络的血液循环。
三、经络养生的注意事项在进行经络养生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 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经络养生的基础。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远离不良习惯如熬夜、烟酒等,都对经络的平衡和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2. 心理健康心理状态对经络的平衡非常重要。
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减少压力和焦虑,可以减少对经络的不良影响,维持身心的健康。
十二经络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十二经络的作用及功能主治一、十二经络的概述经络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被认为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
十二经络是指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主要经络,分布在人体的头部、胸部、腹部、四肢等部位。
每条经络都有特定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二、十二经络的作用1.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贯穿上肢,起源于胸部,主要功能是主管呼吸,调节气机,潜在作用包括疏散风寒,润肺止咳等。
2.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走行于上肢,起源于鼻孔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排泄,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功能包括通便利肠,清热解毒等。
3.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走行于下肢,起源于目眶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消化,调节脾胃,主治功能包括健脾开胃,消化调节等。
4.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头、背、臀部和下肢,主要功能是主导排泄,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功能包括利尿通淋,舒筋活络等。
5.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分布于上肢,起源于心脏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血液循环,调节心脏功能,主治功能包括安神定志,养心安眠等。
6.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分布于上肢,起源于指尖处,主要功能是主管消化吸收、排泄,主治功能包括养血明目,利尿通淋等。
7.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分布于下肢,起源于肾脏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水液代谢,调节肾脏功能,主治功能包括温肾阳,益精补肾等。
8.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分布于下肢,起源于脾脏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消化吸收,调节脾胃功能,主治功能包括补脾健胃,化湿利水等。
9.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分布于上肢,起源于心包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心包保护和调节,主治功能包括疏肝理气,舒筋活络等。
10.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分布于上肢和头部,起源于目睛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水液代谢,调节三焦功能,主治功能包括通神活络,疏风清热等。
11.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分布于头部、胸部和背部,起源于目眶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胆汁的产生和排泄,主治功能包括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等。
12.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分布于下肢,起源于肝脏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气血运行,调节肝脏功能,主治功能包括润燥通经,疏肝养血等。
人体20经络循环和主治疾病(动画图)

人体20经络循环和主治疾病(动画图)意圣堂章意推拿资料来源:《网络》编辑制作:《意圣堂章意推拿》人体20经络循环和主治疾病(动画图)查穴方法:方法一:找到相应的穴位后,直接用鼠标左键点击。
方法二:按Ctrl + F 组合键(先用左手按住Ctrl键不放手,再用右手按一下F键),在屏幕左下角调出查找窗口,在空白框中输入拟查找的穴位,例如输入“中脘”,按回车,找到该穴后,用鼠标左键点击。
看图说明:按⊙为重播按⊙为播放按⊙为暂停按⊙为动画说明一、手太阴肺经循行图手太阴肺经主治疾病肺经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
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是补肾的穴位。
(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
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
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
(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
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列缺:不好找。
合骨相对凹点。
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
“头项寻列缺”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
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太渊:很深。
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
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
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心血管病)鱼际:火穴。
治疗热性病。
咳、喘有效果。
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少商:大拇指外根部。
治疗咽喉痛的要穴。
(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效果最好。
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
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手阳明大肠经主治疾病大肠经商阳穴二间穴三间穴合谷穴阳溪穴偏历穴温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肘髎穴手五里穴臂臑穴肩髃穴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口禾髎穴迎香穴功效:一防治皮肤病;二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三通便效果好(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这一段大肠经。
中医学中的经络与疾病关系

中医学中的经络与疾病关系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这套系统被称为经络。
经络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中医学家们认为疾病的发生与经络的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中医学中的经络与疾病关系,以及经络系统在治疗中的应用。
一、经络系统的概述中医学认为,经络系统是一种通过穴位、经脉连接起来的传导渠道,其内部流动着气血等生命体质。
这套系统通过人体内部的运行,进行整体的协调和调节。
经络系统的主要分布在人体的皮肤、筋膜、肌肉和内脏等组织器官当中。
二、经络与疾病的关系中医学认为,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如果经络受阻或者出现异常,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这种阻塞或异常可以是由外部环境、情绪压力或饮食不当等因素引起的。
例如,经络系统如果受到寒冷刺激,就会导致经络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寒邪病症,比如感冒和风湿病等。
另外,情绪压力也可以引起经络阻塞,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经络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学中,通过触诊、望诊、问诊和闻诊等方法,可以对经络进行诊断。
诊断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经络的异常情况,进而推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病因。
对于经络阻塞的情况,中医师常常采用针灸和按摩的方式进行治疗。
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可以恢复经络的畅通,促进气血的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经络与现代医学的关系虽然现代医学对经络系统的存在有所质疑,但中医学中的经络理论在某些方面与现代医学的观点相契合。
例如,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了皮肤、筋膜和肌肉等组织中存在着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系统,它们可以作为一种传导介质,将信息在身体内部进行传递。
此外,针灸对经络的刺激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认可。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节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等,从而对许多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虽然尚未完全理解针灸的作用机制,但其在治疗某些疾病上的疗效已被现代医学所接受。
总结:中医学中的经络理论认为,经络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常见病的经络治疗.ppt

• 血海穴
2020/12/21
• 足三里穴 • 涌泉穴
• 3、腰腿关节痛(下蹲法);
• 注意:下蹲时不要太快,以防摔倒。
• 4、失眠症
(心肾不交所导致, 采用撞墙或撞树的办法解决);
2020/12/21
5、便秘与小便不利(故吐才能纳新)
双向穴:关元(尿频、尿闭)
下脘(食谷不化、泄泻)
通任法;
“春天泡脚,升阳固脱;
三、食疗法
五行蔬菜汤: 白萝卜、白萝卜全叶、 胡萝卜、香菇、牛蒡根 五色、五味、五脏;
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2020/12/21
四、“变蒸论”简介
• 孩子自呱呱坠地到32天及32天的倍数,会出现热 、冷;吐、泻;哭、闹等类似的病状,这种情况 会一直持续到一岁零七个月。孩子病状持续时间 一般在一两天左右,此后便会自然恢复正常,无 需治疗。如当病来治,则对孩子有害无益。
夏天泡脚,暑湿可祛;
秋天泡脚,脚润肠濡;
下脘
冬天泡脚,丹田温灼”。
神阙
关元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2020/12/21
6、春季养生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伤人一年四季 皆有,但春季风邪伤人的机会最多。
乍暖还寒的春季,早晚温差大,人在 遭受风寒侵袭后,容易引起口眼歪斜, 在这个面瘫多发的季节里,要注意预防 或早治。
2020/12/21
2020/12/21
• 勿过暖,三分寒,谷道提,便勿言;少指责,多宽容,少争吵,谦让好; • 少拍案,要慎断,少拂袖,多沟通;少记仇,多思错,少怨恨,找己过; • 忌贪欲,多付出,少烦恼,多微笑;相逢笑,恩仇泯,善待人,多感恩; • 少妄念,莫传言,知足乐,多打坐;尊圣贤,敬师长,济危困,助贫寒; • 识大体,顾大局,拘小节,不妄语;顺六气,避六淫,重换季,增减衣; • 少猜疑,多善念,乐助人,心胸宽;命在我,不在天,把握度,延天年; • 德不孤,必有邻,相互帮,友谊长;义多行,心安宁,常慈善,保平安; • 讲文明,树公德,爱无疆,体健壮;珍万物,重生命,大德修,必长寿。
中医经络养生保健有哪些项目

中医经络养生保健有哪些项目子午流注十四经络是根据时辰、脏腑、经络、阴阳和五行四级对应中医理论研发的神奇的养生项目。
你清楚经络养生保健有哪些项目吗?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中医经络养生疗法。
经络养生保健有哪些项目(1)肺肺属五脏之一,在胸腔,手太阴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金,和大肠相表里。
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的运行。
(2)心心属五脏之一,在胸腔,膈膜之上,手少阴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火,和小肠相表里,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它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
心开窍于舌,其华在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
(3)心包心包也叫心包络,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外邪侵袭于心,首先由心包受病,手厥阴经和它相连属,没有五行配属和表里配合的说法。
(4)脾脾属五脏之一,在中焦膈下,足太阴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土,和胃相表里,脾胃同属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是气血化生之源,人体“后天之本”。
”已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稍微和水液,主升清,主统摄血液。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志为思。
(5)肝肝为五脏之一,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足厥阴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木,和胆相表里。
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其主疏泄的功能,对全身气机的畅达、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情志的调畅皆有重大影响。
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体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
(6)肾肾为五脏之一,在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足少阴肾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水,和膀胱相表里。
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液代谢。
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根本,生命之源,故称其为“先天之本”。
肾主骨生髓,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和惊。
(7)胆胆为六腑之一,与肝相连,足少阳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木,和肝相表里。
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进入小肠,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
经络调理缓解各系统疾病

经络调理缓解各系统疾病经络调理缓解各系统疾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人体也应有生机勃勃的活力,但很多人却感到很疲劳,人们因此而觉得疑惑,做同样的工作,睡眠时间也差不多,但第二天却还是昏昏欲睡,总感觉困倦疲乏、注意不集中、甚至头昏、头胀、进而影响工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疲劳综合征。
疲劳综合征涉及面很广,几乎涵盖了人体各大系统的异常表现。
中医所说的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与人体的是人体的各大系统、诸多功能的调控总网络,对于经络的有效调理,可以启动机体自身的修复潜能,有效的缓解徘徊在疾病入口处的疲劳综合征。
以下以各系统的疲劳综合征为线索,来教大家几招如何自己动手,用经络按摩的方法来缓解疲劳整合征。
1、精神、心理系统:常见表现:多数表现为心情抑郁,心慌、胸闷、甚至胸部疼痛;工作注意力不集中,思绪混乱,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做事缺乏信心,犹豫不决等。
经络调养:以心经、心包为主,中医讲“心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所以涉及心理、神志方面的疾患,均可通过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来调理。
经脉循行及时辰调养:心经起始于心中,向下横出于腋窝下,沿着上臂内侧的后缘及前臂内侧到达掌后.进入掌内后缘,沿着小指内侧行至末端;要保养心经、需在心经经气最旺盛的时刻午时,也就是11:00-13:00点,此时段是人体阳气达到最旺盛开始向阴转化的时间段,也就是阴阳转换点,应在此时照顾好心脏。
通常可采取午休、静养等方法。
按摩方法主要以顺经络循行的方向按揉为主,从腋窝开始,缓慢按揉而下至小指末端结束,可按揉2-3遍。
如酸胀感较明显,可适当延长按揉时间、按揉力度以自己能耐受为主。
“局部取穴调养:穴位以按揉为主,以酸胀为度,每穴2-3分钟。
如:少海: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
能滋养心阴,清心泻火.安神镇静。
神门:位于腕横纹内侧端,偏于小指一侧的凹陷处。
有补益心气、滋养心血.宁心安神的作用。
内关:位于前臂内侧中间,腕横纹向上两横指;有宁心安神、通络止痛之效。
筋络的功能主治

筋络的功能主治功能概述•筋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
经络贯穿全身,具有调节气血运行和调整阴阳平衡的功能。
筋络的主要功能•运输功能:筋络可以在人体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运输网络,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提供养分:筋络中的气血可以为组织提供养分,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排毒功能:筋络可以排出体内积聚的毒素和废物,保持身体的清洁和健康;•增强免疫力:筋络的畅通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调节阴阳平衡:筋络在运行过程中,可以调节阴阳的平衡,帮助人体维持健康的状态;•传导信息:筋络可以传导人体的信息,包括疼痛、温度、压力等。
筋络的主治功能疏通筋络•疏通筋络是中医治疗中的重要方法,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调整阴阳的平衡。
常用的方法包括推拿、针灸、拔罐等。
•疏通筋络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调整身体的功能状态,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温通筋络•温通筋络是通过温热的方法来促进筋络的运行和血液的循环。
常见的方法包括艾灸、热敷等。
•温通筋络可以缓解筋络疼痛、舒展筋络、消除寒湿等不适症状。
活血化瘀•筋络中的气血循行不畅会导致气血瘀滞,形成疼痛和病变。
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可以改善筋络的状况。
•中医常用的活血化瘀方法包括艾灸、拔罐、刮痧等,能够缓解筋络疼痛、消除瘀滞。
调节阴阳平衡•筋络的运行过程中具有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体维持健康的状态。
•中医常用的调节阴阳平衡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食疗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节。
筋络功能的重要性•筋络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意义。
•筋络的功能主治对于保持身体的健康、预防疾病、调节身体的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论•筋络的功能主治主要包括运输功能、提供养分、排毒功能、增强免疫力、调节阴阳平衡、传导信息等。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疏通筋络、温通筋络、活血化瘀、调节阴阳平衡等。
•筋络的功能主治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通过中医的方法来调整和改善筋络的状态。
经络系统临床应用

经络系统临床应用经络系统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人体内分布有气血运行的通络。
经络系统起源于古代中医学,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经络系统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对诊断、治疗疾病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经络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
一、经络系统的基本理论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十四经络、奇经八脉、络脉等。
十四经络分布在全身各处,贯通脏腑组织,运行气血。
奇经八脉贯通人体上下左右,起着联系整个经络系统的作用。
络脉则贯通肌肉、皮肤等,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
在中医学理论中,经络系统与脏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础。
根据经络系统的理论,疾病的发生与经络的阻塞、气血不畅相关,因此调理经络就成为了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二、经络系统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中医诊断注重望闻问切,其中望即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表、舌苔等进行诊断。
根据经络系统的理论,可通过观察特定经络的变化来辅助诊断疾病。
比如,肝经头部发黑、脉息根细等现象可能提示患者出现肝郁气滞等问题。
此外,中医诊断还注重脉诊。
根据透露在经络中的气血信息,医生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人体内的问题。
对于特定疾病,患者经络中脉搏的节律、力度等常有变化,这些变化常常成为判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三、经络系统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经络系统在中医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促进气血畅通,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经络调理方法包括针灸、拔罐、推拿等。
针灸是中医中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调理经络、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拔罐同样能够通过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而起到治疗作用。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经络、调理气血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四、经络系统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经络系统不仅在临床治疗中有应用,在疾病预防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通过适当调理经络、保持气血畅通,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大系统疾病对应能量调理的理论基础(一)脏腑学说1、脏腑的概念脏腑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也是能量调理疗法的理论基础。
脏腑学说是以脏腑为基础。
按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五脏既心、肺、脾、肝、肾,加上心包,又称六脏;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是指这一类腑的形态及其生理功能均有异于“六腑”,不与水谷直接接触,而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且具有脏的储藏精气的作用,因而称为奇恒之腑。
2、五脏概说(1)心:心居于胸腔,膈之上,圆而尖长,形似倒生未开的莲蕊,有心包卫护于外。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A.主血脉:血液在血管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
主血脉的功能失常会出现面色无华或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闷痛等症状。
B.主神志: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心所主,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
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会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安、健忘、精神萎顿,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状。
(2)肺: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
为魄之气,气之主,在五行属金。
肺上通喉咙,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其华在毛,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肺的主要功能如下:A. 主气、司呼吸:肺是体内与外界气体交换场所,通过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B. 主宜发和肃降:宜发是指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将代谢后的水液化为汗液,并排出体外。
肃降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肺的宜降功能失常,则会出现呼吸不利、胸闷、咳喘、鼻塞、喷嚏、无汗、咳痰、咯血等症状。
(3)脾: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在五行属土,在志为思,在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A. 主运化、升清:脾把食物的精微部分吸收,输运到心肺,通过心肺而营养到全身:脾又能运化水液,调节水液代谢。
功能异常,会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倦怠、消瘦、水肿等症状。
B. 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买观众正常的运行,并防止血液溢出的作用。
脾不统血,则出现便血、尿血、崩漏等症状。
(4)肝:肝位于腹部,在膈之下,右肋之内。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肝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
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其志为怒,其液为泪。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A. 主疏泄:是指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调畅情志。
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会出现胸胁胀痛,面红耳赤、易怒、口苦等症状。
B. 主藏血: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藏血功能失常,不仅会引起血虚或出血,还会出现两目干涩、肢体麻木、月经不调等症状。
(5)肾: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
肾主骨生髓,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五行属水,在至为恐与惊,在液为唾。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A.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藏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肾有藏后天之精,即五脏六腑花生的精气。
两者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精气,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
B. 主水:水液的代谢调节主要是依靠肾气的开合作用。
在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中,胃主纳入,脾主转输,肺主宣化和通调水道,肾主开合以调节水量。
肾的气化功能异常,会出现尿少、水肿等症状。
3、六腑概说(1)胆:胆居六腑之首,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
胆汁味苦,色黄绿,有感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
胆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胆汁。
(2)胃:胃又称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
胃的上部称丄腕,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部体位;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
胃的主要功能是收纳与腐熟水谷,以降为和。
如胃失通降,可出现暖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胀气等症状。
(3)小肠:小肠是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位于腹中,其伤口在幽门处与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之上口相连。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然后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精华,通过脾转输至全身,同时将糟粕下注到大肠或膀胱,经由大小便排出。
(4)大肠:大肠宜居腹中其上口在澜门处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大肠的功能失常就会出现便秘或腹泻。
(5)膀胱: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储尿器官。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储尿和排尿。
如果气化功能失调,就会导致小便不利、尿闭或尿频等。
(6)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
上焦是指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和头面部。
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
下焦是指胃以下部位,包括肝、肾等。
上焦主宜发散布,即通过心肺的输送散布作用,将营养、精气布散于全身;中焦主消化吸收,指脾胃的消化吸收饮食中的营养物质,使其化升成气血;下焦主分清别浊,将代谢的水液及废物经大小便而排出体外。
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造成水液潴留,出现小便不利,水肿等。
(二)经络学说1、经络的概念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环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推拿、气功以及能量调理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对指导中医临床各科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络是指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循行部位大多较深,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循行部位较浅,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正如((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2、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
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络脉有十五络、浮络和孙络。
其基本内容列入表1-1表1-1 经络系统的组成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络脉:十五络、孙络、和浮络3、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
它们都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都有其所属脏腑的名称,既有六脏经和六腑经;结合循行到手或足的不同部位,又有六手经和六足经;根据阴阳学说中阴阳盛衰变化,阴又分三阴,即太阴(阴气程度高)、少阴(阴气程度中)、厥阴(阴气程度低),固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和足三阴。
这样就定出了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等十二经脉的名称。
4、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在四肢部: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面,其中上肢内侧面为手三阴经,下肢的内侧面是足三阴经;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面,其中上肢外侧面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是足三阳经。
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次序为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次序为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之阳明经行于前(胸腹)、太阳经行于后(背腰)、少阳经行于侧面(肋胁、侧腹),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
循行于腹的经脉,自内侧向外侧的排列顺序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脾经和足厥阳肝经。
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和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5、十四经的循行分布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均有穴位,其他经脉无穴位,因此常将十二经脉加上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
(1)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贲门上行,穿过膈,属肺。
从肺系(与肺相连的器官、喉咙)横出腋下,沿臂内侧走行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之前,下行肘关节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桡腕关节桡动脉波动出,走向鱼际部,循拇指桡侧出该之桡侧末端。
它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沿示指桡侧到该指桡侧端。
(2)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示指桡侧端,沿示指桡侧缘上行,走行于第一、二掌骨之间,沿前臂桡侧上行,经肘关节的外侧,上行臂外侧前部,商检,循肩峰部前边,向上交汇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肺、通过膈,属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出来夹口旁,交汇于人中,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
(3)足阳明胃经:起始于鼻旁,交汇于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中,回出来夹口旁,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处),再沿下颌角,上耳前,经颧弓上,沿发际至额颅。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沿喉咙,进入缺盆,通过膈,属胃,络脾。
它的直行脉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向下夹脐两旁,进入气街。
它的支脉从胃幽门向下,下行腹腔内,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回合,再下行髋关节前,在股四头肌隆起处,下行髌骨外侧,沿胫骨外侧,下行足背,进入中趾内侧,出次趾末端。
它的支脉从膝下3寸处分出,向下进入中趾外侧,出中趾末端。
它的支脉从足背部分出大趾,出大趾末端。
(4)足太阴脾经:起始于大趾末端,沿大趾内测赤白肉际,经第一跖骨头后,上向内踝前边,上行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交出足厥阴经之前,上行于膝关节和大腿内侧的前面,进进入腹中,属脾,络胃,通过膈,夹食管旁上行,连于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膈流注心中。
(5)手少阴心经:起始于心中,出来属于心系(心及其相连的大血管),穿过膈,联络大肠。
它的支脉从心系分出,向上夹咽喉,与目系(眼球后与闹相连的视神经)x相联系。
它的直行脉复从心系分出,上行至腹。
向下出于腋下,沿臂内侧后缘,走走形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之后,经肘关节内侧缘到前臂的尺侧缘,抵达豌豆骨处进入掌中,沿小指的桡侧到该指的末端。
(6)手太阳小肠经:起始于小指尺侧末端,沿手掌尺侧缘上行腕部,出尺骨茎突,直上循前臂尺骨后缘,经肘关节内侧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踝之间,向上沿臂外后侧,出肩关节,绕肩胛部,在肩上交会于第七颈椎棘突下,然后进入锁骨上窝,络心,沿食管通过膈,到胃,属小肠1.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沿颈旁,上到面颊部,至目外毗,弯向后进入耳中。
它的另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近鼻旁到目内毗。
(7)足太阴膀胱经:起始于目内毗,上行额部,交会于头顶。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
它的直行脉从头顶入内络脉,复出项部分开下行,沿肩胛骨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旁肌肉,络肾,属膀胱。
它的支脉从腰中分出,肩胛柱两旁,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