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重点汇总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毒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毒理学概念毒理学: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外源化学物(外源生物活性物质)——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现代毒理学定义:是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毒性鉴定(毒性试验),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
同时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2、机制毒理学:研究重点是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分子机制。
研究资料的用途:1)、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用;(有机磷);2)、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有害效应;(糖精);3)、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临床疾病;(反应停);4)、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了解。
3、管理毒理学:主要的职责和任务是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时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还需根据危险度评定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研究提供的科学信息,制定相关的卫生标准.4、毒理学其它特殊领域包括:法医毒理学、临床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第二节、毒理学简史1、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SS (poison)—是指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2、启蒙时代毒理学:Paracelsus的格言: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3、现代毒理学第三节毒理学展望毒理学是借助多个学科成长并繁荣起来的科学。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信息的快速扩增和现代分析技术与方法的超常发展,毒理学的研究领域、评价过程和相关管理信息系统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毒理学基础名解汇总(公卫执业医师辅导)(2)
毒理学基础名解汇总(公卫执业医师辅导)(2)19.蓄积作用(accumlation):外源化合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或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
分为物质蓄积和损伤蓄积。
20.抑癌基因(anti-oncogen):指机体内正常细胞内所具有的能致癌的遗传信息,在DNA加合物的作用下原癌基因突变、激活成为癌基因而导致疾病发生。
21.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又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
22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23.Ames实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动物的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
微核实验(micronuleus test,MNT):是观察动物是否产生微核的实验染色体畸变分析(chromosome aberration analysis):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改变。
姐妹染色单体SCE:指染色体同源座位上DNA复制产物的相互交换,其频率与DNA断裂和修复有关。
24.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是一个衡量遗传变异的数据,即群体中多态基因的比例。
25.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指出生前经父体和母体接触外源性理化因素,引起的在子代到达成体之前内出现的有害作用,包括:结构畸形、生长迟缓、功能障碍及死亡。
26.实际安全剂量:指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化学读物的接触剂量。
环境毒理学汇总
环境毒理学☆1.环境毒理学: 是利用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土壤中已经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poison)。
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可分为暴露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暴露生物学标志:是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
易感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3.半数致死剂量: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4.过敏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5.毒物兴奋效应:是指生物体在最初接受低剂量毒物时,表现为适当的兴奋作用。
6.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 Zch 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毒作用(毒效应):化学物引起物体损害的总称。
分类(1)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2)局部或全部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4)超敏反应(5)特异质反应7.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8.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中毒: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毒理学重点整理知识点
绪论(课件)1.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区别1.1.概念不同。
食品安全是种概念,食品卫生也是属概念。
1.2.范围不同。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
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
1.3.侧重点不同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2.什么是毒理学?2.1.传统定义: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2.现代定义: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综合学科。
3.常用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3.1.从方法学来分3.1.1.微观方法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性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3.1.2.宏观方法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3.2.根据采用方法的不同3.2.1.体内试验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躲在整体进行。
3.2.2.体外实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
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性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4.毒理学有哪几个研究领域?4.1.主要领域4.1.1.描述毒理学4.1.2.机制毒理学4.1.3.管理毒理学4.2.其他领域4.2.1.法医毒理学4.2.2.临床毒理学4.2.3.环境毒理学4.2.4.生态毒理学4.3.毒理学分支4.3.1.靶器官毒理学4.3.1.1.肺(呼吸系统)毒理学4.3.1.2.血液(造血系统)毒理学4.3.1.3.免疫系统毒理学4.3.1.4.生殖和内分泌系统毒理学4.3.1.5.神经系统与行为毒理学4.3.1.6.肝与胃肠道毒理学4.3.1.7.肾毒理学4.3.1.8.皮肤毒理学、眼毒理学……4.3.2.以机制研究为基础的毒理学4.3.2.1.分子毒理学4.3.2.2.细胞毒理学4.3.2.3.遗传毒理学4.3.2.4.生化毒理学4.3.2.5.受体毒理学……4.3.3.根据研究对象和科学领域的不同4.3.3.1.药物毒理学4.3.3.2.食品毒理学4.3.3.3.临床毒理学4.3.3.4.分析/法医毒理学4.3.3.5.环境毒理学4.3.3.6.职业毒理学……4.3.4.按照毒物性质的不同4.3.4.1.农药毒理学4.3.4.2.金属毒理学4.3.4.3.有机溶剂毒理学4.3.4.4.放射毒理学……5.什么是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卫生毒理学重点笔记
一外源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
3.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化学物的剂量越大, 所引起的量反应强度应该越大, 或出现的质反应发生率应该越高。
这俩关系被视为受试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重要证据。
4.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
(1)直线(2)抛物线(3)S形对称非对称(4)U形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的比较曲线量反应质反应应用个体群体基础毒理与分子生物作用统计学理论中段斜率机制相似的斜率相等易感性分布斜率位置个体易感群体性中位易感性(5)低剂量兴奋效应一些有毒物质, 在高剂量时产生有害效应, 而在低剂量时却具有某些兴奋效应, 一些非营养性的有毒物质, 在高剂量时产生有害效应, 而在低剂量时却具有某些兴奋效应, 也会使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呈U形、倒U形、J形等。
(二)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的意义①确认该效应是化学物的毒性反应②剂量-反应的信息可确定平均(中位数)反应③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提示危害程度和有效剂量范围④剂量-反应曲线左侧的形状可能表示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极易感的亚人群。
⑤以特定的终点反应的平均值和范围可对不同化学物进行定量比较, 特别是如果在类似条件下收集的信息。
⑥从剂量-反应数据可能得到未观察到效应水平(NOEL)或未观察到有害效应水平(NOAEL), 也可得到基准剂量。
这些参数可用于安全性评价和危险评定。
【例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卫生毒理学研究任务A.对外源化学物进行毒理学评价和危险评定B.研究机体中毒机制C.保护高危险人群D.为制定有关安全限值提供科学依据E.研究预防和治疗化学物中毒的措施[答疑编号700846010201]【正确答案】C【例题】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引起损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是A.毒效应谱B.毒素C.毒物D.毒性E.中毒[答疑编号700846010202]【正确答案】D【例题】毒效应谱包括A.负荷增加B.亚临床变化C.死亡D.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E.以上都是[答疑编号700846010203]【正确答案】E【例题】以下关于靶器官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B.毒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毒物在靶的浓度C.甲基汞的靶器官是脑组织D.靶器官中毒物的浓度一定最高E.骨骼不是铅的靶器官[答疑编号700846010204]【正确答案】D【例题】以下不是毒理学研究方法的是A.数理统计法B.整体实验法C.体外实验法D.人体观察法E.流行病学研究[答疑编号700846010205]【正确答案】A【例题】气溶胶包括A.气体、蒸汽、烟B.蒸汽、烟、雾C.雾、烟、尘D.气体、雾、尘E.雾、烟、蒸汽[答疑编号700846010206]【正确答案】C【例题】吸收入血的外源化学物的量为A.暴露剂量B.潜在剂量C.应用剂量D.内剂量E.靶剂量[答疑编号700846010207]【正确答案】D【例题】关于剂量-反应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A.确认化学物毒性B.可确定平均反应, 给出易感性范围C.对不同化学物进行定量比较D.确定基准剂量, 为危险度评价收集资料E.确定何种暴露途径危害更显著[答疑编号700846010208]【正确答案】E四、时间-反应关系在毒理学中, 时间-反应关系涉及多个方面, 如在某一固定剂量时, 毒效应发生的时间过程, 或对于相同的效应,时间与剂量的关系。
卫生毒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卫生毒理学知识要点归纳执业医师考试考点总结卫生毒理学[考点1] 毒理学分为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考点2] 卫生毒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①对环境因子(特别是外源化学物)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评定;②研究机体与环境因子有害的交互作用的规律,即中毒机制;③为制定有关安全限值/卫生标准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④研究预防和治疗化学物中毒的。
[考点3] 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考点4] 毒物是指能够使生物体发生有害反应、破坏结构和功能甚或引起死亡的任何物质。
[考点5] 毒理学研究方法包括:①实验动物整体(体内)试验;②体外试验;③受控的人体试验;④人群流行病学研究。
[考点6] 损害作用是外源化学物毒效应的具体表现。
[考点7] 速发/迟发作用:①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毒效应。
②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物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表现出来的毒效应。
[考点8] 可逆作用指停止接触化学物后,造成的损伤可以逐渐恢复的作用。
[考点9] 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触化学物后,损伤不能恢复,甚至进一步发展加重。
化学物的毒作用是否可逆,主要取决于所受损伤组织的修复再生能力和损伤强度。
[考点10] 构成高危险人群易感性的生物学基础包括:①年龄;②性别;③遗传因素;④营养及膳食情况;⑤疾病状况。
[考点11] 生物标志可用于:①毒性测试的指标;②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机制/模式研究;③动物体内试验和体外试果外推至人;④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健康危险度评定。
[考点12] 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发生作用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剂量,其次是暴露特征。
[考点13] 在毒理学中,机体最常见的暴露外源化学物的途径为:经口、吸入和经皮。
[考点14] 急性毒性试验是指在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染毒;短期重复剂量毒性试验是指在1个月或短于1个月的重复染毒;亚慢性毒性试验是指在1个月至3个月或相当于实验动物生命周期的1/10的重复染毒;慢性毒性试验是指在3个月以上的重复染毒或相当于终生染毒。
公卫执业医师之卫生毒理学重点
第一单元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de)损害作用及其作用机制(de)科学.毒理学(de)职能主要有二:①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de)性质;②评价有害作用在特定接触条件下发生(de)机会.目(de):为制订防止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危害(de)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一、毒物、毒性和毒性作用(一)概念1.外源化学物、毒物和毒性(1)外源化学物、毒物外源化学物是存在于人类(de)环境中,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de)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并呈现一定(de)生物学作用.外源化学物、化学物和外源化学毒物在此具有相同(de)含义.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de)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de)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de)化学物质称为毒物.在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de)界限,使二者之间发生互变(de)重要条件是剂量.只要达到一定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Paracelsus说:化学物质本身并非毒物,只有在一定剂量下才变成毒物.毒性还与物质与机体接触(de)途径和频率有关.按化学物(de)用途及分布范围,可将毒物分为:工业毒物、环境污染物、食品中有毒成分与添加剂、农用化学物、嗜好品与日用化学品、天然毒素、医用药物、军事战剂、放射性核素等.(2)毒性是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de)能力.(3)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de)疾病状态.根据病变发生(de)快慢,中毒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2.有害作用外源化学物(de)毒性作用又称为毒效应或损害作用,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致(de)不良或有害(de)生物学改变.损害作用具有下列特点:(1)机体(de)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可能缩短.(2)机体功能容量降低或机体对外加应激(de)代偿能力降低.(3)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4)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de)易感性增高.(二)研究方法1.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常用8种:大鼠、小鼠、家兔、豚鼠、仓鼠、狗、雪貂(白鼬)和猴等.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2.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de)细胞进行,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de)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de)深入研究.体外试验系统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程,并且难以研究慢性毒作用.3.人体观察(急性中毒事故、受控(de)临床实验),可以直接获得关于人体(de)毒理学资料,临床毒理学主要研究仅限于低浓度、短时间(de)接触,并且毒作用应有可逆性.4.流行病学研究对人群(de)直接观察中取得动物实验所不能获得(de)资料,优点是接触条件真实.但流行病学研究干扰因素多.(三)选择毒性和靶器官1.选择毒性系指一种化学物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有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性作用.2.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de)器官.毒作用(de)强弱主要取决于该物质在靶器官中(de)浓度.但靶器官不一定是该物质浓度最高(de)场所.(四)毒性作用分类化学物(de)毒性作用可根据其特点、发生(de)时间和部位进行分类.1.速发与迟发作用速发作用指某些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在短时间内出现(de)毒效应.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物后,经过一定(de)时间间隔才表现出来(de)毒效应.2.局部与全身作用局部作用指发生在化学物与机体直接接触部位处(de)损伤作用.全身作用是指化学物吸收入血后,经分布过程到达体内其他组织器官所引起(de)毒效应.3.可逆与不可逆作用可逆作用指停止接触化学物后,造成(de)损伤可以逐渐恢复.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接触化学物后,损伤不能恢复,甚至进一步发展加重.4.过敏性反应过敏性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是一种有害(de)免疫介导反应.该反应与一般(de)毒性反应不同,需要有致敏和激发两次接触,不呈典型(de)S型剂量 -反应曲线.5.特异体质反应特异体质反应是指某些人有先天性(de)遗传缺陷,因而对于某些化学物表现出异常(de)反应性.(五)生物学标志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de)测定指标,可分3种.1.接触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de)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其与内源性物质(de)反应产物,作为内剂量(吸收剂量)、靶剂量或生物效应剂量(de)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de)信息.2.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de)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de)指标,对健康有害效应(de)信息,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应标志、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标志、疾病标志3类.3.易感性生物学标志是个体对外源化学物(de)敏感性异常增高(de)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de)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de)指标.(四)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损害作用是指引起机体(de)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加环境应激(de)反应能力,易感性增高.非损害作用指机体发生(de)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机体维持体内稳定(de)能力不应有降低,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de)易感性也不应增高.二、剂量-反应关系(一)剂量反应关系(de)概念1.剂量剂量可指外源化学物(de)数量:①给予机体(de)数量,即接触(de)数量;②吸收进入机体数量;③在靶器官作用部位(de)浓度或含量.由于后两种剂量不易测定,所以剂量一般指给予或接触(de)数量,剂量(de)单位是以mg/kg体重表示.提及剂量时,应说明接触途径.2.反应可分为两类:①效应,即量反应,属个体反应,指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de)生物学改变强度,此类效应(de)观察结果属于计量资料,可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②另一类反应属于计数资料,称为质反应,属群体反应,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如死亡或存活、患病或未患病等.3.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de)剂量与反应(某个体生物学改变强度或某一群体中反应(de)发生率)之间(de)关系.4.剂量-反应(效应)曲线剂量-反应关系可以用曲线表示,即以表示反应强度(de)计量单位或百分率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常见(de)剂量 -反应(效应)曲线有直线、抛物线、S形曲线三种形式.(二)剂量反应曲线(de)转换s形曲线可以是对称还是非对称(de).对非对称S形曲线,把横坐标改为对数剂量,再把纵坐标改为概率单位,即可成为一条直线.转换得到(de)直线可以建立数学方程,计算出曲线斜率及各剂量对应(de)反应率,全面反映化学物(de)剂量反应特征.三、表示毒性常用参数(一)致死剂量或浓度1.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de)剂量或浓度.它是一个经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de)数值.还要求出95%可信限.2.绝对致死量(LD100)是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de)最低剂量或浓度.3.最小致死剂量(MLD,LD01)是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de)最小剂量或浓度.4.最大耐受剂量(MTD,LD0)是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de)最大剂量或浓度.(二)观察到有害作用(de)最小剂量(LOAEL)是在规定(de)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某种损害作用(de)最低剂量.(三)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是在规定(de)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de)损害作用(de)最高剂量或浓度.(四)有害作用阈值有害作用阈值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刚开始发生效应(de)剂量,即稍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稍高于阈值时效应将发生.有害作用阈剂量应该在实验确定(de)NOAEL和LOAEL之间.(五)安全限值安全限值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等)中与人群身体健康有关(de)各种因素(物理、化学)所规定(de)浓度和接触时间(de)限制性量值,在低于此值,对个健康(de)危险是可忽略(de).安全限值可以是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最高容许浓度(MAC)、参考剂量(RfD)等. 制定安全限值是从得到LOAEL或NOAEL除以安全系数.而遗传毒性致癌物和致突变物通常认为是无阈值(零阈值),只能利用实际安全剂量(VSD)(de)概念.四、剂量-反应关系比较(一)暴露范围和安全范围1.暴露范围(MOE)2.安全范围(MOS)(二)毒作用带1.急性毒作用带(Zac)2.慢性毒作用带(Zch)A1型题1. 毒物是()A.动植物中(de)天然毒素以及有毒(de)矿物质B.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de)物质C.凡能对机体产生功能和(或)器质损害(de)物质D.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de)效应(de)物质E.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de)物质『正确答案』E2.损害作用所致机体生物学改变不包括()A.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缩短B.机体功能容量如进食量降低C.对外加应激(de)代偿能力降低D.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E.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de)易感性降低『正确答案』E3.下列有关LD50(de)叙述不正确(de)是()A.使一半受试动物死亡(de)剂量B.通常以mg / kg体重表示C.是化学物急性毒性分级(de)依据D.与染毒途径无关E.与动物种属有关『正确答案』DB1型题(4 ~6题共用备选答案)A.内剂量生物标志物B.生物效应剂量标志物C.早期生物学效应生物标志物D.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生物标志物E.易感性标志物4.多环芳烃PAH-DNA加合物()『正确答案』B5.血清AFP(甲胎蛋白)(de)出现()『正确答案』C6.DNA修复酶缺陷()『正确答案』E第二单元化学毒物(de)生物转运一、生物转运(de)机制(一)生物转运(de)概念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是外源化学物通过一系列生物膜(de)过程.是处置(de)环节之一(处置包含生物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代谢两个环节).(二)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三种.1.简单扩散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指外源化学物从浓度高侧直接穿过生物膜向浓度低侧进行(de)扩散性转运,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de)主要方式.不耗能,无载体.扩散速率浓度梯度正比,还有其他影响因素.(1)脂溶性:可用脂/水分配系数表示.该系数越大,越易溶于脂肪,转运(de)速率越快.(2)解离状态:非解离态(de)极性弱,脂溶性好,容易跨膜扩散.弱有机酸、有机碱解离态或非解离态(de)比例,取决于其本身(de)解离常数pKa和体液(de)pH.2.滤过透过生物膜上亲水溶性孔道(de)过程.借助于流体静压和渗透压使水通过膜上(de)微孔,化学物随之转运.只能通过分子量小于100、不带电荷(de)极性分子如水、乙醇、尿素、乳酸等水溶性小分子和O2、CO2等气体分子.3.易化扩散又称载体扩散,系指利用载体由高浓度侧经生物膜向低浓度侧移动(de)过程.不需消耗能量.(三)主动转运指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膜由浓度低(de)一侧向浓度高(de)一侧转运.具有下列特点:①需载体;②耗能;③特异选择性,只有具备一定结构(de)物质才能被转运;④载体可饱和;⑤可出现竞争性抑制.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又合称为载体中介转运.(四)膜动转运膜表面张力改变,流动性、变形运动,引起外包或内凹1.胞吞入胞作用:①吞噬作用;②胞饮作用;2.胞吐出胞作用.二、吸收、分布和排泄(一)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1.吸收(de)概念是指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de)外表面或内表面(如皮肤、消化道粘膜和肺泡)(de)生物膜转运至血液循环(de)过程.2.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1)经胃肠道:胃肠道是外源化学物(de)主要吸收途径.主要是通过简单扩散,仅有少数专用主动转运系统.也可通过胞饮和吞噬作用吸收颗粒状物质.吸收可在任何部位进行.小肠上段是吸收(de)主要部位.由于小肠具有极大表面积,绒毛和微绒毛可使其表面积增加600倍左右.影响吸收或改变毒性因素:①酸碱度(胃内pH1.0,小肠pH 6.6,弱有机酸如苯甲酸,弱有机碱如苯胺);②解离情况;③胃肠道内容物、④胃排空时间及肠蠕动.首过消除(效应)先通过门静脉系统达肝,经代谢转化后,再进入体循环.降低毒物原型浓度.(2)经呼吸道:空气中(de)化学物经呼吸道吸收.肺是主要吸收器官.吸收(de)速度相快,仅次于静脉注射.气态物质(气体、蒸汽)(de)水溶性影响其吸收部位.易溶于水(de)气体如氨、氯气等在上呼吸道吸收,水溶性较差(de)气体如二氧化氮、光气等则可深入肺泡,并主要通过肺泡吸收.主要经简单扩散透过.其吸收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①浓度(分压)差;②血/气分配系数(当呼吸膜两侧(de)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气态物质在血液中(de)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de)浓度之比);③血中(de)溶解度;④肺通气量和血流量(血/气分配系数低取决于经肺血流量;高(de)物质则取决于呼吸(de)频度和深度).气溶胶(烟、雾、粉尘)(de)吸收取决于粒径(de)大小.直径>10μm者鼻咽部;2~5μm者气管支气管;< 1μm者可在肺泡内扩散而沉积下来.阻留在呼吸道表面粘液上(de)颗粒物,纤毛运动使其逆向移动,最后由痰咳出或咽入胃肠道.(3)经皮肤吸收:可分为两个时相:穿透相和吸收相.其限速阶段是穿透相.经皮肤吸收(de)主要简单扩散.故经皮肤吸收好(de)外源化学物应具备脂水兼溶(de)性质.(4)经其他途径:注射进行染毒.(二)分布和影响因素1.分布(de)概念和毒理学意义(1)分布:是指化学物通过吸收后,随血流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de)过程.(2)不均匀分布(de)原因:器官或组织(de)血流量、对化学物亲和力、经膜扩散速率.(3)贮存库(蓄积):化学物局限分布以相对较高(de)浓度相对集中地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de)现象.浓集(de)部位可能是外源化学物(de)主要毒作用部位——靶器官.更多(de)情况是外源化学物对于蓄积部位并未显示出明显(de)毒作用,它们只是沉积在其中,这些组织器官称为贮存库.贮存库意义:①保护作用,可减少外源化学物到达靶器官(de)数量从而减弱其毒性作用.②但又由于贮存库中(de)外源化学物与其在血液中(de)游离态部分处于动态平衡,随着血液中游离态毒物(de)消除,贮存库中(de)物质会释放到血液循环中来.这样,成为了体内不断释放毒物(de)来源,大量时可引起毒性反应.③可能延缓消除过程及延长毒作用时间.如DDT贮存于脂肪组织中,不呈现毒性作用.但在饥饿情况下,脂肪储备被动用提供能量,贮存(de)DDT游离出来,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等(de)损害.2.影响分布(de)主要因素(1)与血浆蛋白结合:血浆中各种蛋白均有结合(de)能力,白蛋白(de)结合能力最强.①可逆性,结合型与游离型(de)外源化学物处于动态平衡状态.②饱和性.③竞争性,可取代已结合(de)外源化学物,使之成为游离型而发挥毒性.如DDE(DDT(de)代射产物)置换已与白蛋白结合(de)胆红素,使其游离于血中出现黄疸.(2)与肝、肾组织成分结合:肝、肾组织浓集多种外源化学物.肝、肾有一种可诱导(de)金属硫蛋白能与镉、汞、铅、锌结合.(3)在脂肪组织贮存:脂溶性有机物分布和蓄积在体脂内.(4)在骨骼中蓄积:如氟离子可取代羟基磷灰石晶格中(de)0H-,使骨氟含量增加.蓄积在骨骼中(de)外源化学物有无毒作用,取决于其本身(de)性质(如骨氟、铅)对骨则无明显毒性.(5)特殊屏障:机体内有一些生物膜屏障,可阻止或减少外源化学物进入某种组织器官,具有重要(de)毒理学意义.①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de)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几乎没有空隙,在毛细血管周围被星形胶质细胞胞突所包绕.②胎盘屏障:系由位于母体与胚胎血液循环之间(de)一层或数层细胞构成.细胞层数随不同动物种属和不同妊娠阶段而异.(三)排泄途径和影响因素1.排泄(de)概念是指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de)过程,是生物转运(de)最后一个环节.2.排泄途径和影响因素(1)肾脏排泄:肾脏是排泄外源化学物最重要(de)器官,效率极高.①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有较大(de)膜孔(约70nm).分子量<60000(de)都可通过肾小球滤过.②肾小管重吸收:进入肾小管(de)产物凡是脂溶性较高者,被肾小管上皮细胞以简单扩散方式重吸收入血.当尿呈酸性时,有利于碱性毒物(de)解离与排出,反之亦然.③肾小管主动分泌:在肾近曲小管存在有机酸类和有机碱类两种主动转运系统,逆梯度浓度分泌至肾小管.(2)肝胆排泄(肠肝循环):是主动转运过程,可看成是经肾脏排泄(de)补充途径.较大分子(de)物质经胆汁排泄(通常分子量>300).在肝脏至少有三种主动转运系统(有机酸、有机碱和中性有机物).经胆汁排泄(de)主要是在肝内代谢转化产物,如谷胱甘肽结合物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物.肠肝循环:随胆汁进入肠道(de)化学物,一部分由于肠液或肠道菌群(de)作用,脂溶性增加而被肠道重吸收,再度回到肝脏.致毒物从肠道排泄(de)速度减慢,生物半减期延长,毒作用对机体不利.(3)经肺排泄:以气态存在(de)物质,经肺排泄.(4)其他途径排泄:毒物经乳汁排泄具有重要(de)毒理学意义.经乳汁由母体转运给婴儿,也可由牛乳转移至人.经毛发排泄,毛发中重金属(de)含量可作为生物监测(de)指标.三、毒物动力学(一)概念1.毒物动力学:涉及建立数学模型并用速率论(de)理论来揭示化学毒物数量在生物转运和转化过程中(de)动态变化规律.时一量关系是毒物动力学研究(de)核心问题.毒物动力学研究(de)目(de)是:①求出动力学参数,以阐明不同染毒频度、剂量、途径下毒物(de)吸收、分布和消除特征,为完善毒理学试验设计提供依据;②根据毒物时-量变化规律与毒理学效应强度和性质之间(de)关系,明确靶器官、解释毒作用机制,用于人(de)危险度评定.2.消除:由于使化学毒物代谢转化为新(de)衍生物与将其排泄到体外(de)结果都是使原物质在体内(de)数量减少,在经典毒物动力学(de)研究中难以将其准确区分,故把代谢过程与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3.时-量曲线:化学毒物(de)血浆浓度随时间变化(de)动态过程,可用时-量关系来表示.在染毒后不同时点采集血样,测定毒物浓度;以血浆毒物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图即为毒物时间-浓度曲线,简称时-量曲线.通过该曲线可定量(de)分析化学毒物在体内(de)动态变化.4.一室开放模型:化学毒物吸收入血后,能够迅速而均匀地分布到全身体液和各组织脏器中,即刻达到动态平衡,称为一室模型.如化学毒物以各种途径、不可逆地从机体排泄或经历生物转化过程(de),称为一室开放模型.5.二室开放模型:化学毒物吸收入血后,在体内不同部位(de)转运速率不同.毒物先进入中央室(又称Ⅰ室,包括血液以及供血丰富、血流通畅(de)组织器官,如肾、心、肝、肺等),再较缓慢地进入周边室(又称Ⅱ室,为供血量少、血流缓慢或毒物不易进入(de)组织脏器,如脂肪、皮肤、骨骼、静止状态时(de)肌肉等),表现为一种有层次(de)分布过程,称为二室模型.当毒物可于中央室或周边室经由代谢或排泄过程消除时,称之为二室开放模型.大多数化学毒物(de)体内动力学符合二室开放模型.6.非线性动力学:进入体内(de)化学毒物数量过多,使机体(de)生物转运、转化及蛋白质结合能力被饱和后,其血浆浓度(de)变化不再符合一级速率过程,而是遵循零级速率过程(de)特点并可用米曼方程表示,此种情况称为非线性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de)毒理学意义.因为符合该动力学特征(de)化学毒物从体内消除(de)速率相对缓慢,可在靶器官中以较高浓度停留较长(de)时间,有利于发挥毒性.特别是在重复或连续接触(de)条件下,机体内(de)毒物总量可能会无限度(de)增高,以致不会有一个稳态(de)坪值存在.此时,化学毒物(de)剂量-反应关系不复存在,表现为其生物学效应(de)急剧增强.(二)毒物动力学主要参数1.吸收速率常数(Ka),峰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均表示化学毒物(de)吸收特点和程度.2.表观分布容积(Vd):是表示化学毒物在体内(de)分布体积(de)重要参数.该参数只有在化学毒物均匀分布于全身组织时才与其真正占有(de)生理容积相等,而这种情况十分罕见,故称之为“表观”.但由于化学毒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血浆中(de)浓度与各组织中(de)浓度之间比值相对恒定,血浆浓度(de)变化可以反映组织中(de)浓度变化.故可在染毒剂量确定后,根据血浆浓度(de)高低来大致估计化学毒物在体内分布范围(de)宽窄.经静脉注射染毒时,一房室模型计算Vd(de)公式为:Vd(L/kg)=X0(染毒剂量,mg/kg)/C0(时间为零时毒物(de)血浆浓度,mg/L)3.消除速率常数(Ke):表示单位时间内化学毒物从体内消除(de)量占体存总量(de)比例,单位为时间(de)倒数h-1.对于特定(de)化学毒物而言,其Ke值为一常数.Ke(de)大小反映了化学毒物从机体消除(de)速度快慢.例如,某毒物(de)Ke值为0.1h-1,即表示该物质每小时约有体存总量(de)10%被消除.Ke是毒物动力学(de)重要参数,与其他消除过程相关(de)参数有关.4.曲线下面积(AUC):指化学毒物从血浆中出现开始到完全消除为止这一时间过程内时一量曲线下覆盖(de)总面积.AUC是一个反映机体吸收和消除能力大小(de)参数.当吸收量一定时,化学毒物(de)AUC越大,从机体消除(de)速度越慢.经静脉注射染毒时,一房室模型计算AUC(de)公式为:AUC(mg/L h-1)= X0/Vd Ke=C0/Ke5.生物半减期(t1/2):指化学毒物(de)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de)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毒物能力(de)又一重要参数.如前所述,凡体内过程属于一级速率(de)化学物,其半减期为恒定值.半减期(de)计算公式为:t1/2(min、h或d)= 0.693/Ke6.清除率(CL):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有消除途径能够排除(de)化学毒物占有(de)血浆容积值.CL同样是一个反映机体清除化学毒物效率(de)参数.计算公式为:CL(L/kg h-1)=Ke Vd= X0/AUC。
药物毒理学知识点归纳(精华版)
药物毒理学知识点归纳(精华版)造成伤害的部位,才是药物毒理毒性靶器官。
描述毒理学:通常仅直截了当思考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而提供毒理学信息2机制毒理学:经过药物对细胞或组织产生毒性的生理生化改变研究,阐明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机制3治理毒理学:基于描述毒理学和(或)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并经过系统的毒性研究明确特定受试药物是否能呈现脚够低的惊险。
基本目的:认识并掌握某种药物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幸免或减轻用药过程中有毒作用的发生。
ED95~LD5之间的距离。
特异质反应。
用药时刻给动物用药,发觉并评价药物对动物机体潜在毒性作用,毒性表现,靶器官损伤的致死量(LD50),初步了解多次给药时产生毒性反应的剂量范围。
为进一步的毒性研究和(或)临床研究设计提供依据2发觉毒性作用:发觉受试药物多次给药后,动物对药物产生的毒性作用,为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毒副作用观看提供信息3确定安全剂量范围:了解单次或反复给药时,药物在啥剂量范围内有效而别产生毒副反应4寻觅毒性靶器官:发觉动物浮现毒性作用时,药物毒理作用所累及的器官或组织,为临床用药的毒副作用监测及新药开辟时举行药物结构改造提供依据5推断毒性的可逆性:了解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是否可恢复,及其恢复的程度和所需时刻。
为新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取舍依据,并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由于进化而产生遗传背景别同的种属差异,2.毒理实验动物数量有限,定量的研究在毒性剂量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汲取、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和特点,进而探讨药物毒性的发生和进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有助于毒理学研究的设计,2.经过对暴露、时刻依靠性的靶器官剂量与毒性作用关系研究,解释毒性作用机制,3.明确重复给药的动力学特征,包括对代谢酶的妨碍,4.探究毒性反应种属间差异的关系,评价药物在别同性不、年龄、躯体状况的毒性反应,明确动物毒性剂量和推举临床剂量之间的关系,支持非临床毒性研究的动物种属挑选和用药方案,5.分析动物毒性表现对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价值,为药物的后续评价提供信息。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先说一句,六,七,八,十二章是本书重点中的重点;注意详细看课本;一.名词解析:1.毒理学toxicology: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毒理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2.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tolerancedose: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3.自由基freeradical: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由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4.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of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5.半减期halflife: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6.癌基因Oncogene: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7.急性毒性acute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包括一般行为、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8.基准剂量BMD\benchmarkdose: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9.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10.代谢酶遗传多态性:不同种属,不同个体内的同一种代谢酶的基因编码不同,从而导致了其功能的不同,这就是代谢酶遗传多态性11.危险度risk: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12.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13.遗传负荷genetic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14.危险度评定riskassessment: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认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15.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1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17.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of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产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18.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of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和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应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19.蓄积作用accumlation:外源化合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或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分为物质蓄积和损伤蓄积;20.抑癌基因anti-oncogen:指机体内正常细胞内所具有的能致癌的遗传信息,在DNA加合物的作用下原癌基因突变、激活成为癌基因而导致疾病发生;21.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toxicology: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又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22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实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动物的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24.微核实验micronuleustest,MNT:是观察动物是否产生微核的实验;25.染色体畸变分析chromosomeaberrationanalysis: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改变;26.姐妹染色单体SCE:指染色体同源座位上DNA复制产物的相互交换,其频率与DNA断裂和修复有关;27.遗传多态性:geneticpolymorphism是一个衡量遗传变异的数据,即群体中多态基因的比例;;28.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toxicology: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29.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toxicity指出生前经父体和母体接触外源性理化因素,引起的在子代到达成体之前内出现的有害作用,包括:结构畸形、生长迟缓、功能障碍及死亡29.实际安全剂量:指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化学读物的接触剂量;30.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用31.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赖表示32.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33.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34.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指一组试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35.最大非致死量或浓度:LD0或LC0:指在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36.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37.为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38.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39.未观察作用水平NOEL:在规定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40.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41.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41.毒物poison: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42.效应和反应:在毒理学研究中根据所测定的有害作用的生物学和统计学特点,将终点分为效应和反应两类;效应effect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反应response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43、皮肤致敏试验2阶段:诱导接触和激发接触二.简答题01、发育毒性表现为: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异常、功能缺陷;02、化学致癌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进展阶段;03、化学致癌物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可以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04、危险度评价由四个因素组成: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05、I相反应主要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06、危险性分析包括三部分: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危险性交流;07、终毒物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物、氧化还原性反应物;08、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09、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臵包括四个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10、蓄积作用的评价方法:K系数法、半衰期法;11、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基本内容为:毒理学试验前的准备、四个不同阶段的毒理学试验项目、人群接触资料;12、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13、书写LD50值时要标明:动物的物种和品系、染毒途径、性别、时间;14、基因突变分为:碱基臵换、移码突变;染色体突变分为: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异常;15、生物标记物的可以分为三类:接触生物学标志、效毒理学试题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A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B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C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D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A的工作范畴;A描述毒理学B机制毒理学C管理毒理学D生态毒理学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AGrevin BRamazzini CParacelsus DFontana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A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B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A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C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D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A体内、体外实验B流行病学研究C临床试验D人体观察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A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B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D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A慢性毒作用B急性毒作用C易感性研究D不易感性研究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一1、毒物是指D;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毒性的大小是相对的,取决于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B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C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物理性质D我们不能改变毒性,但能改变物质的毒效应3、一次用药后,C个药物消除半衰期时,可认为该药物几乎被完全消除;A2 B4 C5 D84、化学毒物对不同个体毒作用敏感性不同,其原因不包括A;A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B代谢酶的遗传多肽性C机体修复能力差异D宿主其他因素5、重复染毒引起毒作用的关键因素是B;A暴露时间B暴露频率C接触时间D接触频率6、急性毒性是C;A机体连续多次接触化学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化学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C机体一次大剂量或24小时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D瞬间给予动物一定量化学物后快速出现的中毒效应7、急性动物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是D;A对化学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B易于饲养管理的动物C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D以上都是8、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周期一般为C;A1天B1周C2周D3周9、如在急性吸入毒性实验当中,随着苯的浓度越来越高,各试验组的小鼠死亡率也相应增高,这说明存在D;A量反应关系B质反应关系C剂量-量反应关系D剂量-质反应关系10、可以用某种测量数值来表示,通常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的是C;A效应B反应C量反应D质反应11、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化学物质在群体中引起的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称D;A效应B反应C量反应D质反应12、化学毒物与集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D;A直线型B抛物线型C对称S状型D不对称S状型13、毒物兴奋效应是C;A低剂量时不表现刺激性,在高剂量下表现出强烈的刺激作用B低剂量表现适当的刺激性,在高剂量下表现出强烈的刺激作用C低剂量时表现出适当刺激性,在高剂量下表现为抑制作用D低剂量时表现为抑制作用,在高剂量下白哦先为刺激作用14、LD50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C;A、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B、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C、LD50值与毒性大小乘反比D、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15、LD0是指C;A绝对致死剂量B最小致死剂量C最大耐受剂量D半数致死剂量16、LD01是指B;A绝对致死剂量B最小致死剂量C最大耐受剂量D半数致死剂量17、LD50是指D;A绝对致死剂量B最小致死剂量C最大耐受剂量D半数致死剂量18、LD100是指A;A绝对致死剂量B最小致死剂量C最大耐受剂量D半数致死剂量19、常作为急性毒性试验中选择剂量范围依据的是B;A、LD0和LD50B、LD0和LD100C、LD01和LD50D、LD01和LD10020、有害效应阈值和非有害效应阈值应分别在C之间注:未观察到作用的水平,NOEL;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ANOAEL和LOEL;NOEL和LOAELBNOEL和LOAEL;NOAEL和LOELCNOAEL和LOAEL;NOEL和LOELDNOEL和LOEL;NOAEL和LOAEL21、制定化学毒物卫生标准最重要的毒性参考指标是D;ALD0 BLD50 CLD100 DNOAEL和LOAEL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二1.下列有关毒物方面的说法,哪个是错误的BA.毒物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损伤的物质,是法规管理名词;B.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能力;C.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D.所有物质都是毒物,剂量将它们区分为毒物与药物;2.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和内源化学物对机体的CA.营养作用B.治疗作用C.有害作用D.有益作用3.按毒物的性质分类,毒物不包括AA.环境因素B.化学因素C.物理因素D.生物因素4.下列情况不属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是CA.代偿作用降低B.易感性增加C.易感性降低D.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降低5.外源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的毒效应谱,随剂量增加表现为AA.机体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B.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机体负荷增加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C.机体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临床中毒亚临床改变D.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机体负荷增加临床中毒亚临床改变6.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影响毒作用的因素DA.剂量B.接触吸收速率C.接触途径D.接触面积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称为速发性毒作用;B.在一次或多次暴露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作用称为速发性毒作用; C.局部毒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暴露部位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D.外源化学物的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暴露后不可消失的毒作用;8.选择性毒性不可发生在DA.物种之间B.个体间C.群体间D.细胞间9.下列关于毒物靶器官的说法正确的是CA.外源化学物可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称为靶器官;B.外源化学物可直接发挥作用的器官称为靶器官;C.外源化学物可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称为靶器官;D.内源化学物可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称为靶器官;10.在全身毒作用中常见的靶器官不包括CA.神经系统B.造血系统C.脑D.肝11.影响某个特定器官成为毒物靶器官的因素不包括AA.器官存在非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B.器官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C.器官对损伤的修复能力;D.器官在体内的解剖位置和功能,毒物吸收和排泄器官;12.构成高危险人群易感性的生物学基础不包括BA.年龄B.体重C.遗传因素D.性别13.下列哪个选项不能作为生物学标志DA.接触生物学标志B.效应标志C.易感性标志D.服用剂量14.暴露生物学标志物的检测注意事项不包括BA.时间B.剂量C.技术D.途径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内剂量指的是被摄入到体内的量;B.送达剂量是指应用剂量中被器官吸收的剂量;C.生物有效剂量是指直接与机体的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D.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性质和强度直接取决于其在靶器官中的剂量; 16.下列不属于空气中化学物的物理形态的是AA.云B.雾C.烟D.尘17.气溶胶是哪三种空气中化学物物理形态的统称DA.雾、烟、蒸气B.烟、蒸气、粉尘C.蒸气、粉尘、雾D.粉尘、雾、烟18.下列哪个选项不是暴露的特征BA.暴露途径B.暴露速率C.暴露期限D.暴露频率19.毒理学一般将动物实验按染毒期限逐级分为AA.急性、亚急性、亚慢性、慢性B.亚急性、急性、慢性、亚慢性C.慢性、亚慢性、急性、亚急性D.急性、慢性、亚急性、亚慢性20.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合理应用剂量-反应关系概念的前提AA.反应的强度与时间有关B.所研究的反应是由化学物接触引起的C.反应的强度与剂量有关D.要有定量测定毒性的方法和准确表示毒性大小的手段21.下列选项不属于剂量-反应关系研究在毒理学中的意义的是CA.有助于发现化学物的毒效应性质B.所得到的有关参数可用于比较不同化学物的毒性C.有助于发现新的靶器官D.有助于确定机体易感性分布22.“低剂量刺激,高剂量抑制”指的是BA.毒效应谱B.毒物兴奋效应C.毒物损害作用D.毒物促进作用23.关于毒物兴奋性剂量-反应关系曲线说法正确的是AA.在低剂量表现为适当的刺激反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表现为抑制作用;B.在低剂量表现为适当的抑制反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也表现为抑制作用; C.在低剂量表现为适当的刺激反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也表现为刺激作用; D.在低剂量表现为适当的抑制反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表现为刺激作用; 24.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根据动物实验分类可分为CA.组织实验和体内实验B.细胞实验和体外实验C.体内试验和体外实验D.整体实验和体内实验2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LD100指引起一组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B.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C.LD01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D.LD0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26.LOAEL指的是BA.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C.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D.阈值27.NOAEL指的是AA.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C.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D.阈值28.关于阈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一种化学物对每种效应都可分别有一个阈值;B.是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C.浓度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浓度高于阈值时效应将发生;D.一般认为遗传毒性致癌物有可检测的阈值;29.动物试验外推到人通常方法不包括CA.利用不确定系数B.利用药动学外推C.利用药效学外推D.利用数学模型30.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指的是AA.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化学物质的总量;B.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体内合成的化学物质的总量;C.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有效营养物质的量;D.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体内合成的有效营养物质的量;31.治疗指数TI指的是BA.用来计算安全性,TI越大安全性越低;B.TI=LD50/ED50C.TI=LD01/ED99D.TI=LD50/LD100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一1、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B;A生物转化B生物转运CADME过程D消除2、化学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A;A肝B肾C肺D小肠3、对靶器官内化学毒物或者其活性代谢物与大分子靶分子的作用,及所引起的局部的或整体的毒性效应的研究是属于B的研究范畴;A毒物动力学B毒物效应动力学C生物转化D生物转运4、关于生物膜说法错误的是C;A生物膜是细胞膜质膜、细胞器膜的总称B生物膜在机体主要起隔离功能、进行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的场所、内外环境物质交换屏障三个作用C生物膜的转运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易化扩散、主动转运D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由载体介导,可饱和;5、关于脂-水分布系数说法错误的是A;A表示的是内源化合物的脂溶性B是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分布达到平衡以后,其在脂相和水相溶解度之比C一般来说,外源化合物的脂-水分布系数越大,经膜扩散转运越快D脂溶性外源化学物易于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6、下列关于给药途径与机体吸收强度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A呼吸>舌下>直肠>肌肉>皮下>经口>皮肤B呼吸>舌下>直肠>皮下>经口>肌肉>皮肤C呼吸>舌下>直肠>肌肉>经口>皮下>皮肤D呼吸>舌下>直肠>皮下>肌肉>经口>皮肤7、关于血-气分配系数说法错误的是C;A血-气分配系数是药物经呼吸道吸收难易的评价指标B在呼吸膜两侧分压达到平衡时,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C血-气分配系数越大,气体越难被吸收入血D血-气分配系数越低的外源化学物经肺吸收速率主要取决于经肺血流量8、大部分毒物的吸收方式是C;A滤过B主动转运C被动转运D膜动转运9、外源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C;A通过营养物质作为载体B滤过C简单扩散D载体扩散10、影响化学毒物吸收的因素是DA药物属性B吸收部位C血流量,吸收面积,接触时间,亲和力D以上都是11、化学毒物在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C;A食管B胃C小肠D大肠12、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肝肠循环可影响化学毒物的D;A毒作用发生快慢B毒作用性质C代谢解读D毒作用持续时间13、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D因素的影响;A动物种属B年龄C胜利状态D以上都是14、下面哪项描述是错误的C;A解毒作用是机体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B动物的种属、年龄、性别、营养状态及遗传特性对生物转化的性质与强度都有重大影响C经过体内生物转化,所有化学毒物的毒性均降低D前致癌物可通过生物转化后变成终致癌物15、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的DA剂量B作用时间C选择作用D蓄积作用16、毒物排泄主要途径是D;A肠道B唾液C汗腺D肾脏17、下面哪项描述是错误的D;A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是慢性中毒的基础B物质续集可能引起慢性中毒的急性发作C有效得排除体内毒物,防止或减少毒物的蓄积作用是预防和减少慢性中毒的重要措施D在体内检查出化学毒物时,机体才可能出现相应的机能改变并表现出中毒病理现象18、影响化学毒物毒作用性质和大小的决定因素是化学毒物的AA化学结构B吸收途径C剂量D作用时间19、化学毒物的蓄积系数是C;。
第2章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汇总
3
一、毒物及其分类
1. 毒物的概念:
Paracelsus 的毒物观点 实际上所有的物质都有引起机体损伤的可能,如药物在 治疗剂量范围内能够发挥疗效,超过此范围就可能变成 毒物;另一方面,铅汞等重金属都有毒性,但人体内含 有微量时并不能引起中毒。再如,乙醇。 可见毒物与非毒物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
物机体。改变条件可能影响毒作用。
毒物的暴露条件变化影响的是毒性or毒作用?
16
3.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化学物质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既有损害作用,又有非 损害作用。损害作用是外源性化学物毒性的具体表现,毒理 学主要研究外源性化学物的损害作用。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的特点
① 剂量 ② 接触途径 ③ 接触期限 ④ 接触速率 ⑤ 接触频率
2019/1/17
29
剂量
一个物质的“有毒”与“无毒”是相对的,毒性作用的
大小也是相对的,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剂量是影响化学物质毒效应的决定性因素。只有达到一 定剂量才具有毒性效应,低于某一剂量则不引起毒性效 应。
2019/1/17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山东大学毒理学研究所
主要内容
第 1节
第 2节
毒物、毒性和毒作用
剂量、剂量-反应关系
第 3节
第 4节
表示毒性常用指标
安全限值
2019/1/17
2
第一节 毒物、毒性和毒作用
1. 毒物及其分类
2. 毒性与毒作用
3. 选择毒性 4. 靶器官 5. 生物学标志
2019/1/17
毒理学重点整理
绪论1、毒理学:是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2、Paracelsus著名格言: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3、毒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从体内试验到体外试验;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从定性毒理学到定量毒理学;从微观、宏观到人体;从观察现象、探明机制到科学规范管理。
第二章1、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2、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
3、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他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4、剂量-效应关系或剂量-反应关系:即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或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
5、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反映了人体或实验动物对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易感性的分布。
6、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
第三章1、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ADME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2、生物转运:ADME过程中,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共性,即都是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故统称为生物转运。
3、生物转化:代谢是外源化学物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形成的产物结构和性质均发生了改变,故称之为生物转化。
4、毒物动力学:研究外源化学物的数量在ADME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
毒理学基础重点讲解
毒理学基础重点讲解第一章绪论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现代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描述毒理学工作者直接关注的是外源性物质的毒性鉴定,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规与措施的制订提供基础资料。
机制毒理学的研究重点旨在识别和了解外源和内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工作者提供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品、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
毒理学研究方法:动物实验或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
毒理学应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毒理学替代法▲:“3Rs”法,即优化实验程序,提高实验动物福利,降低或消除动物疼痛或痛苦的方法;减少实验动物使用数量并能实现预期研究目标的方法,替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例如采用细胞、组织或特定的动物器官等进行的体外试验,选用昆虫等模型生物进行的体内试验,以及利用理化技术和计算模型预测独行的方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毒性(toxicity):指化学物质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剂量相同时,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大的化学物质,毒性越高。
相对于同一损害指标,需要剂量越小的化学物质,其毒性越大。
毒理学基础知识
毒理学基础知识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以下是毒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1.毒性(Toxicity):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性质。
毒性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取决于剂量和暴露时间。
2.剂量(Dose):剂量是指化学物质进入生物体的量。
剂量通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来衡量,并且与毒性效应的强度有关。
3.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急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包括口服、皮肤接触或吸入染毒。
4.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慢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在长期暴露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试验通常涉及长期喂食或重复剂量。
5.致突变性(Mutagenicity):致突变性是指化学物质引起基因或染色体突变的潜力。
致突变性通常通过体外试验来评估。
6.生殖发育毒性(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生殖发育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殖系统和发育中的胚胎的毒性效应。
这通常通过体内试验来评估,包括对怀孕动物的研究。
7.致癌性(Carcinogenicity):致癌性是指化学物质引起癌症的潜力。
致癌性通常通过长期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来评估。
8.毒理学测试方法:毒理学测试方法包括体外试验(如细胞培养试验)和体内试验(如动物实验)。
体外试验通常用于快速筛选和评估化学物质的潜在毒性,而体内试验则用于更深入的研究。
9.安全限值(Safety Limits):安全限值是指化学物质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中的允许最大浓度。
这些限值通常由监管机构设定,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10.毒理学研究的应用:毒理学研究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的安全性,指导化学物质的使用,以及在发生中毒事件时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在评估化学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影响时的应用。
食品毒理学 复习汇总
毒理学复习提纲整理1.名词解释食品毒理学:是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外源化学物:存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毒性: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毒物: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衍生毒物: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或潜在的有毒物质。
生物转化:外源化学物经酶催化后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代谢过程称为生物转化,即为外源化学物在体内质改变的过程。
生物转运:毒物动力学中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即为外源化学物在体内量改变的过程。
吸收: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排泄:指外源化学物被排出机体外的过程。
分布: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液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毒物动力学:用数学方法研究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代谢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Ⅰ相反应: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
Ⅱ相反应: 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
首过效应:外源化学物未到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和排泄的现象。
毒效应谱:化学物质对机体引起的毒性作用的性质和强度的变化。
血管活性胺:对动物血管系统有明显的影响的外源多胺。
(机体)防御功能:机体固有的抵抗内外致病因子侵害的功能。
自身免疫:对自身构成成分引起免疫反应的现象。
碱基类似物:其分子结构和DNA的碱基相似,在DNA的代谢过程中有时会取代正常碱基,结果使DNA的碱基发生突变的一种化学物质。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一、毒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毒理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一门科学。
它不仅关注化学物质,还包括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对生物系统的不良影响。
其研究范畴非常广泛。
首先是毒物的来源和特性,了解各种可能对生物体造成危害的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具有怎样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
其次是毒物的作用机制,也就是这些物质是如何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导致损害的。
再者是毒物的毒性表现,包括中毒后的症状、体征以及对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影响。
二、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一)吸收毒物进入生物体的途径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经消化道吸收,比如我们误食了有毒的食物或药物;经呼吸道吸入,像一些有害气体或粉尘;经皮肤接触吸收,例如某些化学物质直接接触皮肤并渗透进去。
(二)分布一旦毒物被吸收,就会在体内进行分布。
不同的毒物在体内的分布具有选择性,这与它们的化学特性以及生物体内的组织器官特点有关。
比如,有些毒物容易在脂肪组织中蓄积,而有些则更倾向于分布在肝脏、肾脏等代谢活跃的器官。
(三)代谢毒物进入体内后,通常会经过代谢过程。
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毒物可能被转化为更具活性或更不具活性的物质。
这种代谢转化对于毒物的毒性有着重要影响。
(四)排泄生物体有一套自身的排泄机制,以将毒物排出体外。
主要的排泄途径包括肾脏排泄,通过尿液将毒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还有通过胆汁排泄到肠道,随粪便排出;以及通过呼吸、汗液、乳汁等途径排泄。
三、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一)毒物本身的性质毒物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剂量等都会影响其毒性。
一般来说,化学结构相似的毒物,其毒性可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剂量更是关键因素,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剂量不足可能不会产生明显毒性,而剂量过大则可能导致严重中毒甚至死亡。
(二)生物体的因素不同的物种、个体、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都会影响对毒物的敏感性。
比如,儿童和老人通常对毒物的耐受性较差;某些人由于遗传因素,可能对特定的毒物更为敏感。
毒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1)【定义】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合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定义】卫生毒理学:利用毒理学的原理&方法,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可能接触的外源化合物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其机理的科学。
3)4个毒理学阶段:、古代毒理学、中世纪毒理学、启蒙时代毒理学、现代毒理学4)毒理学的2大功能:危害性鉴定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有害作用的物质)、危险度评价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5)3个主要类别:描述毒理学(毒理鉴定)、机制毒理学(研究毒性机制)、管理毒理学(制定管理条例)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定义】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poison)。
2)【定义】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toxicity)。
3)【定义】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4)【定义】反应:指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
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类。
剂量的定义和分类: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
接触剂量(exposure dose) 又称外剂量(external dose)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如人、指示生物、生态系统)的接触剂量,可以是单次接触或某浓度下一定时间的持续接触。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 又称内剂量(internal dose),是指外源化学物穿过一种或多种生物屏障,吸收进入体内的剂量。
到达剂量(delivered dose) 又称靶剂量(target dose)或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是指吸收后到达靶器官(如组织、细胞)的外源化学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剂量。
5)【定义】LD5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6)【定义】NOAEL:未观察到的损害作用剂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毒理学指标及实验操作汇总
毒理学指标及实验操作汇总(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药物毒性试验指标1.急性毒性试验一、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一)目的:观察受试物一次给予动物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
(二)动物分组和剂量1.动物:一般用小白鼠8周龄,体重18---22g(同次试验体重相差不超过2g)大白鼠6~8周龄,体重120--150g,同次试验体重相差不超过10g。
2.受试物:溶于水的做成溶液,不溶于水的做成混悬液.(三)试验方法1.剂量:一般选用3一5个剂量,各剂量间剂距根据受试物情况和预试结果而定。
2.给药途径和容积:给药途径:应与临床试验的途径相一致。
口服药物应灌胃给药,一、二类新药应采用两种途径给药,其中一种应为推荐临床研究的给药途径。
水溶性好的药物还应测定静脉给药的急性毒性。
给药容积:小白鼠禁食(12~16小时),不禁水,按体重计算:灌胃(ig)不超过0. 4ml/ 10g体重。
大白鼠禁食(12~16小时),不禁水、灌胃(ig),不超过3ml/只。
:将动物按体重随机分组,每组至少10只(雌雄各半)。
给受试3.测定LD50物后立即观察动物反应情况,每天观察一次连续观察七天。
详细逐天记录动物毒性反应情况及死亡分布,并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申报时应说明方法名称)计值及95%可信限。
算出LD504.观察毒性反应:给受试物后应严密观察反应情况,并记录动物的外观、行为活动、精神状态、食欲(饲料消耗量)、大、小便及其颜色、被毛、肤色、呼吸、鼻、眼、口腔有无异常分泌物,体重变化以及死亡等情况。
死亡动物应及时进行尸检,发现病变器官应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若发现中毒反应或死亡率一与动物的性别有明显相关时,则应选择性别敏感的动物进行复试。
(四)试验报告和结果评价应详细具体,包括试验日期、动物的规格、性别、数量、受试物来源及含值及其95%可信限,以及各剂量组的死亡率,或最大耐受量量、试验方法。
毒理学知识点总结
毒理学知识点总结毒理学这门学问,听起来好像有点吓人,但其实它在咱们的生活里可有着不少的用处呢!先来说说啥是毒理学吧。
简单来讲,毒理学就是研究那些有毒物质对咱们身体会产生啥样影响的学问。
比如说,咱们平常吃的食物里可能会有一些微量的毒素,像发芽的土豆里就有龙葵素,那毒理学就能告诉咱们吃多少会对身体不好。
毒理学里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剂量反应关系。
这就好比咱们吃药,吃一片可能能治病,吃多了反而可能有害。
比如说维生素 C 吧,适当吃对身体好,可要是一下子吃太多,说不定也会肚子疼呢。
还有毒物的代谢过程,这也特别有意思。
咱们的身体就像一个超级工厂,毒物进来后会被各种加工处理。
有的毒物能很快被排出体外,可有的就会留在身体里捣乱。
我记得有一次,我家孩子不小心喝了一点过期的牛奶。
当时可把我急坏了,赶紧查各种资料,这才知道过期牛奶里可能会产生一些有毒的物质。
但好在他喝得不多,而且身体很快就把这些不好的东西处理掉了,没啥大问题。
从那以后,我对毒理学就更关注了,生怕孩子再不小心接触到什么有害的东西。
毒理学还会研究毒物的作用机制。
比如说,有些毒物会破坏咱们细胞的结构,有的会影响身体里的化学反应。
就像有些农药,能让害虫的神经系统出问题,从而达到杀虫的效果。
但要是人不小心接触多了,自己的神经系统也可能会受影响。
在环境毒理学方面,咱们得关注空气、水和土壤里的有毒物质。
像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如果不处理好,里面的毒物就会进入到环境中,影响咱们的健康。
另外,毒理学在药物研发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新药在上市前,都得经过严格的毒理学测试,确保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
总之,毒理学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让人害怕,但它真的是在默默守护着咱们的健康,帮助咱们避开生活中的各种“毒”陷阱。
咱们多了解一点毒理学的知识,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啦!。
毒理学知识点总结
毒理学:从生物学角度争论环境因素〔主要是化学物质〕对生无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描述毒理学机理毒理学治理毒理学:依据描述毒理学和机理毒理学对外源化学物毒作用规律的争论成果,确定需要治理的外源化学物,制定法规及卫生标准,进展有效治理,保障接触人群安康。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肯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毒物(toxicant):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够使生物体发生有害反响、严峻功能破坏甚至危及生命的任何物质。
危急性(risk)指肯定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如接触外源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如造成机体损伤、产生疾病或死亡的概率。
安全限值:对各种有害因素规定的接触限量要求,在低于此接触量时,依据现有的学问,不会观看到任何直接和/或间接的有害作用。
通常通过最大未观看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除以安全系数计算得出。
动物试验外推到人通常有三种根本的方法:利用不确定系数〔安全系数〕;利用药物动力学外推〔广泛用于药品安全性评价并考虑到受体敏感性的差异〕;利用数学模型。
安全系数(safety factor):是考虑到动物试验结果外推到人群时的不确定性及人群毒性资料本身所包含的不确定因素,确定的安全性界限范围。
安全系数一般承受100,为物种间差异〔10〕和个体间差异〔10〕两个安全系数的乘积治疗指数〔The Therapeutic Index,TI〕: LD50/ED50对于药物,常用治疗指数来计算其安全性,TI 越大安全性越高。
但治疗指数不够完善,没考虑药物最大有效量时的毒性和剂量-反响曲线斜率。
故用安全界限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比治疗指数更佳。
剂量(dose) :接触剂量(exposure dose)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的接触量。
吸取剂量(absorbed dose)指外源化学物穿过一种或多种生物屏障,吸取进入体内的剂量。
毒理学知识点
毒理学知识点毒理学是一门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危害及其机制的学科,它是毒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毒物的种类、毒素的性质、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研究等。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毒物对人类造成的威胁日益增加,因此了解毒理学知识点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毒理学的若干知识点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毒物的分类根据毒物的来源和性质,毒物可以分为化学毒物、生物毒物和物理性毒物。
化学毒物是指那些由化学物质引起中毒的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有机溶剂等;生物毒物是指那些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毒性的物质,如蛇毒、植物毒素等;而物理性毒物则是指那些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中毒,如辐射、高温等。
不同种类的毒物对生物体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毒理学研究中需要对毒物的种类进行分类和研究。
二、毒素的性质毒素是导致生物体受损害的物质,其性质和作用机制是毒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毒素的性质包括毒性的强弱、毒性的类型、毒素的生物活性等。
根据毒素的作用机制和生物活性,毒素可以分为致命毒素、致畸毒素、致癌毒素等不同类型。
了解毒素的性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事件,也为对毒物进行合理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作用是毒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毒物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如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然后在体内发挥作用,导致生物体的中毒反应。
毒物对生物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直接作用于生物分子、改变生物体内环境、破坏细胞结构等。
通过研究毒物的毒性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了解毒物对生物体的危害程度,为制定毒物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四、毒物代谢和解毒机制毒物在体内往往需要经过代谢过程才能被排出体外,而毒物的代谢过程往往与其毒性有密切关系。
毒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中,它通过酶促反应将毒物转化为更容易排出体外的代谢产物,从而减轻毒物对生物体的危害。
此外,生物体还有各种解毒机制来清除体内的毒物,如肝脏解毒酶、抗氧化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理学上半部分总结目前还存在以下几点需要补充和细化的地方:⑴代谢活化的两相⑵癌基因的分类,具体机制⑶细胞恶性转化后的特点第十六章药物致突变作用的研究及其试验方法一、Ames试验(一)原理组氨酸缺陷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但在加有致突变原的培养基上培养,可产生回复突变,恢复合成组氨酸的能力成为野生型,能在缺乏组氨酸的的培养基上生长成为菌落,通过计数菌落出现的数目就可以估算药物诱变性的强弱。
正向突变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 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野生型)回复突变(突变型、营养缺陷型)S9混合液受试物10098多数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的检测(三)计量设计西药<=5mg/皿,中药可超过5mg/皿,最低剂量1ug/皿或0.1ug/皿,至少五种不同剂量(药物不溶于水可用DMSO或乙醇作溶剂)(四)对照组用溶媒作阴性对照;已知致突变作阳性对照;使用间接诱变物作对照时,注意平行设加S9与不加S9的对照。
(五)代谢活化:S9(经诱导剂处理过的肝脏微粒体酶)(六)试验方法:渗入法;点试法(七)结果判断1、渗入法:当药物浓度达到5mg/皿仍为阴性者,可以认为是阴性。
2、点试法:凡在滤纸片周围长出一圈密集的回变菌落,该药物即为致突变物质,如只在平皿上出现少数散在的自发回变菌落,则为阴性。
二、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象,选材,剂量,实验设计(理解),结果判定,公式(考试不给))(一)动物1、细胞:中国仓鼠肺细胞(CHL)2、剂量:至少三种不同剂量,高剂量以50%细胞生长抑制浓度,但最高不要超过10mmol/L,中低剂量采用倍量稀释法。
3、代谢活化:S9(哺乳动物肝微粒体酶)进行体外代谢活化。
4、药物作用时间:非活化组分别作用24和28小时收获细胞,活化组作用6小时以上。
5、标本制作时间:分别在24和48h收获细胞制作标本,活化组可省略48h时间点。
6、对照:空白对照、阳性对照、溶剂对照和S9对照。
7、镜检:每种浓度至少观察100个中期分裂相细胞的染色体结构。
8、结果判定染色体畸变率(%)= 染色体畸变总数/分析染色体的总数*100%细胞畸变率(%)=有染色体畸变的细胞数/分析染色体的细胞总数*100%畸变率<5%为阴性(-);畸变率>5%为可疑(+);畸变率>10%为弱阳性(++);畸变率>20%为中度阳性;畸变率>50%为强阳性;若某一测试点呈现可重复的并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也为阳性。
(二)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1、剂量:同动物2、对照:溶媒作阴性对照,已知染色体断裂剂作阳性对照。
3、外周血的采集与培养,静脉2-3ml,加抗凝剂,培养加肝微粒体酶,药物处理24h或48h终止培养前加秋水仙素获得更多中期细胞4、培养细胞的处理,离心,固定5、标本制作6、染色,Giemsa染色20min7、镜检8、结果判定三、啮齿动物微核试验(实验过程,剂量选择,步骤,镜检,如何分辨细胞)(一)原理骨髓细胞经致突变作用,染色体可发生畸变以致断裂,其断裂的碎片在分裂间期留在子代细胞内形成规则的一个或几个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的小块物质,由于它比普通细胞核要小,称之微核。
但骨髓细胞中缺乏代谢活化酶系,对间接诱变物反应较差。
有核细胞胞浆少,正常核叶极难与微粒相辨认,在无核的红细胞中才易于辨认。
微核检出率与染色体畸变率之间有明显相关性。
(二)剂量:至少三种剂量,最高剂量以1/2LD50为基准,低剂量结合药效学及临床拟用剂量,再按一定比例插入中间剂量。
(三)实验过程NIH小鼠,每组10只性成熟动物(雌雄各半)或至少6只性成熟雄性动物1、给药:一组生理盐水,一组环磷酰胺腹腔注射。
2、涂片:24h后处死,解剖取胸骨,骨髓挤于有一滴小牛血清的载玻片上,推片。
3、固定:甲醇固定15min4、染色:Giemsa染液5、观察计数:典型的微核呈圆形,边缘光滑整齐,嗜色性与核质一致,用Giemsa染色后呈紫红或蓝紫色。
多染红细胞PCE呈灰蓝色,正染红细胞呈桔黄色。
计数1000个PCE中含有微核的PCE数。
如不易区分,记录总的微核率即可。
四、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实验设计原理,结果鉴定)(一)原理亲代雄性果蝇接触药物后X染色体出现隐性致死突变,则F1代雌性果蝇中不表达,而F2代雄性果蝇数中因有一半接受了这个已发生突变的X染色体,结果F2代雄性果蝇比雌性果蝇数目少了一半。
至少两个剂量:最高剂量为1/2LD50、低剂量为1/4LD50,无毒物最大给药量为5%(二)结果判定致死突变率%=致死管数/受试染色体数*100%1、致死突变率大于自然突变率的2倍,并有剂量反应关系时为阳性;2、F2代,有一支培养管中,雌雄合计20只以上而未发现有雄果蝇为阳性,有2只以上雄蝇为阴性。
3、F2代有一支培养管中,雌雄合计少于20只或只一只雄果蝇为可疑,需观察F3代。
4、仅存雌雄亲本而无子代为不育。
五、啮齿类动物显性致死试验(结果鉴定,活胎死胎鉴定方式,结果统计,最后公式)结果观察:于妊娠第14天处死雌鼠,观察双角子宫内着床数、吸收胎、晚期死胎及活胎数。
胚胎已完整成形,色鲜红,有自然运动,机械刺激后有运动反应的为活胎。
胚胎完整成形,并有明显胎盘,但色泽灰暗,无光泽,无自然运动,机械刺激后无运动反应的为晚期死亡胚胎。
早期死亡的胚胎的大小,外形和色泽可因死亡时间的相对早迟及死后自溶时间的长短变化很大,一般胎盘较小或不明显,胎盘形体较小,外形不完整,各部位发育尚不完全,呈紫红色,无自然动作。
1、平均受孕数(%)=受孕母鼠总数/同笼母鼠总数*100%2、平均着床数=总着床数(早死、迟死、活胎数)/受孕母鼠总数3、平均活胎数=活胎总数/受孕母鼠总数4、平均死胎数=死胎总数/受孕母鼠总数5、含死胎孕鼠数(%)=含一个以上死胎(早死、迟死)的孕鼠数/受孕母鼠总数*100%6、突变指数(M1)=总死胎数/总着床数*1007、显性致死率(DL,%)=(1-试验组的平均生存胎仔数/阴性对照妊娠鼠的平均生存胎仔数*100% 结果判断:生存胎仔总数减少,死亡胎仔总数增加;胚胎总着床数减少或未着床胚胎数增加,这些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并有剂量反应关系时记为阳性。
六、程序外DNA合成(UDS)试验(原理,方法)1、原理正常细胞仅在S期进行DNA复制合成,当DNA受损时可发生在S期以外的时期,称程序外DNA合成。
测定S期以外3H-胸苷掺入胞核的量,掺入量可反映DNA损伤后修复合成的情况。
2、方法选用人淋巴细胞或大鼠肝原代细胞,采用放射自显影方法,受试物至少三种浓度,最高仅对细胞产生轻微毒性或无毒性。
在显微镜下计数银粒数,给药组与对照组有统计显著差异,并有浓度效应关系时阳性。
七、SOS显色反应(原理)原理:DNA分子在受到外因作用引起大范围损伤,其复制又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会导致一种容易发生错误的修复。
通过直接检测DNA损伤后的SOS修复反应来检测化合物的生物遗传毒性。
SOS 反应系统的RecA蛋白即转化为RecA蛋白水解酶分解阻遏蛋白,使受阻遏的sifA基因去阻遏,启动lacZ基因翻译、转录、表达,表达产物即为半乳糖苷酶,可分解邻硝基苯β-D-半乳糖苷(ONPG),产生黄色可溶性物质,据颜色深浅对被诱导酶定量测定,从而判断DNA损伤程度。
比率R=β-半乳糖苷酶单位/碱性磷酸酶单位=A420B*t p / A420P*t BA420B:波长为420nm处β-半乳糖苷酶显色底物的光密度。
t p:碱性磷酸酶底物的显色时间。
A420P:波长为420nm处碱性磷酸酶显色底物的光密度。
t B:β-半乳糖苷酶显色底物的显色时间。
第十七章生殖发育毒性(了解几个概念:FSH,LH等,下丘脑-垂体-睾丸图要记住,铅,镉的影响)LH:垂体促黄体激素,与G-蛋白偶合受体结合,刺激间质细胞产生睾酮。
FSH:促卵泡激素,促进支持细胞成熟,形成血-睾屏障,产生一系列调节蛋白和生长因子。
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素,由下丘脑产生。
+ —精子下丘脑GnRH 垂体LH,FSH 睾丸+ —+ —雄激素一、化学物质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调节女性: 镉,蓄积在小鼠垂体前叶,使FSH,LH合成减少,进而影响卵巢发育和排卵,干扰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导致输卵管和子宫萎缩,影响卵子的运行和胚胎的着床。
男性:铅作业的工人血清FSH,LH和睾酮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与血铅含量有剂量反应关系。
原因是铅可影响下丘脑GnRH释放,表现为精子数目减少,活力减弱,性欲降低和性功能障碍。
二、胚胎发育各阶段及毒性(人类啮齿类发育的时间,每个阶段的时间,特点)1、着床前期:从受精到完成着床之前,对胚胎致死作用较为敏感,往往出现胚胎死亡;人类妊娠最初11-12天,啮齿类最初6天左右。
特点:很少分化(受精-卵裂-形成胚囊)受精卵在着床前迅速分裂成一个内空的球状物,即胚泡。
未分化细胞收化学毒物损失致胚泡死亡称着床前丢失。
(甲基亚硝脲——神经管缺陷和腭裂)2、胚胎期(器官形成期):致畸敏感期(第三周);人3-8周,大鼠小鼠兔为6-15天—15-18天,器官形成容易受到致畸物作用而诱发器官结构的缺陷。
3、胎儿期:生长迟缓,器官形态结构异常,功能缺陷;(第9-41周)4、新生儿期:生长迟缓,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系统功能改变,儿童期肿瘤。
(出生后至一个月)三、致畸作用机理(一)基因突变(二)干扰基因表达(三)干扰核酸功能和有丝分裂(记住)1、抑制DNA合成2、干扰DNA复制,转录和翻译3、干扰纺锤体形成并阻碍染色体分离的化合物(四)营养缺乏和能量不足:维生素、无机盐类(五)重要酶类被抑制四、影响药物致畸的因素(一)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1、胚胎发育的遗传特征不同2、化合物在母体或子体内代谢过程不同3、物种胎盘构造差异使化合物透过胎盘屏障的量和速度不同(二)接触药物的时间(三)药物作用剂量(四)药物的理化性质(一)一般生殖毒性试验研究药物对整个生殖过程的影响,包括生殖细胞的发生、卵细胞受精、着床胚胎形成、胚胎发育阶段等。
检测药物对生殖腺,性周期,交配能力,受孕率和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
1、动物:多用性成熟大鼠,或小鼠和白兔,每组雄性动物20只,雌性动物20只以上2、剂量与给药途径:3个剂量组,高剂量可产生轻度毒性反应,低剂量不应有任何中毒症状中间剂量与高低成等比。
给药原则上与临床拟用途径同。
3、给药时间:交配前,雄性约60-80天,雌性约14天,连续给药;雌性交配后继续给药至器官形成期。
此段时间包括了精子发生期和排卵期。
4、交配:检测交配率的方法:查找精子和查找阴栓。
5、对照:阴性(溶剂)对照组,也可设阳性对照组。
6、观察与报告:观察动物的一般状况、体重变化、给药14天处死50%孕鼠,剖开子宫记录黄体数,着床数和吸收胎数,计算受孕率、、死胎数、活胎重量、内脏及骨骼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