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浙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2》教案
浙教版五级数学上册三平均数《平均数》2
学校打算从下面两个设计方案中选择一个作为校 园雕塑,由5位老师代表和12位学生代表组成评审 团。用10分制打分,结果如下。
方案A 教师组 5 7 7 3 8 学生组 7 5 5 5 4 8 5 8 5 8 9 9
方案B 教师组 7 8 6 7 9 学生组 6 4 7 7 5 8 3 9 5 6 4 8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8/1520 21/8/15 2021/8 /15Aug -2115-A ug-21
•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1/8/15 2021/8/ 152021 /8/15S unday, August 15, 2021
•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2 1/8/15 2021/8/ 152021 /8/152 021/8/1 58/15/ 2021
方案A 教师组 5 7 7 3 8 学生组 7 5 5 5 4 8 5 8 5 8 9 9
方案B 教师组 7 8 6 7 9 学生组 6 4 7 7 5 8 3 9 5 6 4 8
(1)哪个组对方案A的评分高? (2)哪个方案的得分高?
1、怎样计算方案A中每组评分的平均分? 方案A 教师组 5 7 7 3 8 学生组 7 5 5 5 4 8 5 8 5 8 9 9
•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 021年8 月15日 星期日 2021/8 /15202 1/8/152 021/8/ 15
•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 1年8月 2021/8 /15202 1/8/152 021/8/ 158/15/ 2021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 021/8/ 152021 /8/15A ugust 15, 2021
平均数2生
3.一个技术工带5个普通工人完成了一项任务,每个普通工人各得120元,这位技术工人的收入比他们6人的平均收入还多20元。问这位技术工得多少元?
例5.王强从A地到B地,先骑自行车行完全程的一半,每小时行12千米。剩下的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王强行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个性化辅导授课
教师:学生:时间:2019年月日
内容(课题)第2讲平均数(二)
例1.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4分,这次要考100分,才能把平均成绩提高到86分。问这是他第几次测验?
变式训练
1.老师带着几个同学在做花,老师做了21朵,同学平均每人做了5朵。如果师生合起来算,正好平均每人做了7朵。求有多少个同学在做花?
变式训练
1.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82,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86,乙、丙两数的平均数是77。乙数是多少?甲、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2.小华的前几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0分,这一次得了100分,正好把这几次的平均分提高到85分。这一次是他第几次测验?
3.五个数排一排,平均数是9。如果前四个数的平均数是7,后四个数的平均数是10,那么,第一个数和第五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2.一位内,平均每门95分。已知他数学得了100分,问这位同学一共考了多少门功课?
3.两组同学进行跳绳比赛,平均每人跳152次。甲组有6人,平均每人跳140次,如果乙组平均每人跳160次,那么,乙组有多少人?
例2.小亮在期末考试中,政治、语文、数学、英语、自然五科的平均成绩是89分,政治、数学两科平均91.5分,政治、英语两科平均86分,英语比语文多10分。小亮的各科成绩是多少分?
五上数学教学设计浙教版教案平均数1、2
教学内容:平均数1(浙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42-44)修改意见知识点分析: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利用平均数的大小进行比较、“移多补少”、平均数的意义、估算、平均数的实际应用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平均数的意义;2.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具准备:白板课件教学流程:一、问题引入,了解计算方法。
1.体会平均数的优越性。
出示男生、女生投篮成绩统计表。
提出问题: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由于统计表中“男生是4人,女生是5人”,“怎样比”比较合理?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交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感受各个统计量的作用。
最后用“平均数”的大小来进行比较,让学生。
2.掌握计算的方法。
计算男生平均每人投篮的个数:(5+8+7+8)÷ 4 =7(个)投进总个数÷人数二、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根据条形统计图,“移多补少”。
在计算的基础上,展示男生投篮成绩的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每人投进个数的直条,把这些直条看作一块块大小一样的积木堆积而成(课件演示)。
怎样移动积木,搭成4个相同高度的长方体?在白板上移动积木得到平均数,使学生通过“移多补少”,再一次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与计算的方法。
把大家变得一样多,一样多的这个数就是这些数的平均数,可以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
杭州市胜利小学2010年教学内容:平均数2(浙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45-46)修改意见知识点分析: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在具体情境中,用多样化的方法计算平均数,理解计算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用多样化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教、学具准备:白板课件教学流程:一、情境引入学校打算从A、B两个设计方案中选择一个作为校园雕塑,由5位教师代表和10位学生代表组成评审团。
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组数据,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解读,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5.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客观公正的态度,认识到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5.小组合作任务:分组讨论,总结求解平均数的方法和技巧,并撰写一篇小组报告,内容包括:求解平均数的基本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力求解答过程简洁、清晰。
2.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积极思考,遇到问题时与同学、老师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提高拓展题:让学生结合其他统计量(如中位数、众数等),分析一组数据的特点。例如,比较班级同学身高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讨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4.思考题: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点:
a.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有什么作用?
b.平均数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无法准确反映一组数据的特点?
c.如何避免平均数在数据处理中的局限性?
1.基础题:求解给定数据的平均数,巩固学生对平均数求解方法的理解。
2.提高题:包含异常数据的题目,让学生学会处理这些问题,理解平均数的局限性。
【精选】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 平均数丨浙教版 (2)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看图师:图1.同学们,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生:投篮师:是的,这是四(1)班的同学在进行投篮比赛。
师:想去看看吗?(想。
那现在老师给大家一个任务当他们的小裁判好不好?师:图2.我们一起来看,他们分为两个小队,首先每个小队的1号队员出场。
一小队.24(个)二小队.21个+4=25(个)(二)探究新知师:那一小队的队员们会不会有想法?公不公平,显而易见,用球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输赢不行,那用什么来分别代表这两个小组的整体水平。
那能不能在每个小队里任意选出一个队员的成绩来代表他们小组的整体水平呢?比如说一小队4号投得最多,我就用9来代表他们组的整体水平生:不可以师:那怎么办才能表示一小队的整体水平?请同学说说,说完请同学用作业单把1小组的整体成绩表示出来)。
(1)展示:介绍移多补少,把多的移给少的。
师:这样能使每个人透的个数看起来怎么样,生:一样多。
师:这样的6能不能代表一小队的整体水平?生:能师:像这样能代表他们整体水平的这个数我们就称之为平均数(板书)而这种把多的那一些给少的这样的方法,我们就叫他移多补少(板书)2进一步深入师:还有其他方法吗?展示计算方法。
生:先求出总数再除以份数=平均数。
师:我们接着观察,这个平均数6,它表示平均每人投中6个。
(能理解吗?)从图上看,是不是每人看起来投了6个球生:是师:这个6是这个小队队员实际的投篮数吗?也就是说说不是真的每个队员都投了6个球?生:不是它只表示了这组队员的整体水式是平均成绩。
新编五年级平均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平均数丨浙教版]
五年级平均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平均数丨浙教版]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从统计的角度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习题单等。
【课前准备】课前交流,了解学生现状,拉近师生距离,为课堂引入作好铺垫。
1.同学们,有认识我的同学吗?2.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有没有感到新鲜好奇的同学?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想问问老师?(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我喜欢向我提问的学生。
)3.玩游戏同学们,大家既然这么把我当熟人和朋友,那我们一齐来玩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做:相反的游戏。
(介绍方法)什么意思呢?老师让你举左手,你就举右手,老师让你起立,你就坐下,明白了吗?第一轮:举左手;举右手;举双手第二轮:举左手;举右手;举双手;起立(别被老师误导了);坐下(这下大家反应够神速,老师佩服大家,好!坐下);(我就知道有人会上当)起立!这就对了嘛。
第三轮:好玩吗?有意思吗?还玩吗?同学们,刚才这个游戏主要目的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让我们可以轻松自由的进入课堂。
不过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就不用这个规则啦,老师让你们干什么你们还得干什么。
(也就是老师让你举手就得举手,让你回答问题就得…)明白了吗?那么现在准备上课。
询问学习小学建设情况【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1.开场语:同学们,课前玩游戏的时候,老师一共出了10个口令,如果每做对一次计一分的话,回想一下,你得了几分?(评价:老师真佩服大家的反应速度;老师喜欢你这种实事求是的风格;)2.过渡语:老师在来给大家上课以前,也在我自己的班上做过这样的测试,并用收集了部分同学的成绩,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读出哪些数学信息?3.提出问题:根据这几个抽样信息,你觉得,老师班的同学是男生反应快?还是女生反应快呢?说说你的理由。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平均数计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平均数计算第一部分: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掌握如下知识点:(1)理解什么是平均数,知道平均数的定义;(2)学会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意识到平均数有助于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有助于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2.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能够根据给出的数据计算出平均数。
3.教学内容:(1)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它能够反映出数据的总体水平。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例如:有10个同学的成绩分别是70、80、90、85、75、95、92、89、88、82,这10个同学的平均分是多少呢?由于有10个同学的成绩,这组数据的个数是10,而这10个同学的成绩分别是70、80、90、85、75、95、92、89、88、82,这组数据的总和是811。
根据平均数的定义,由于这组数据一共有10个同学,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可以这样计算:811÷10=81.1。
这10个同学的平均分是81.1分。
(3)平均数的用途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因为它能够反映出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例如,在学生的成绩中,如果一个班级的平均分很高,说明这个班级的学生整体水平较高;而如果一个班级的平均分很低,说明这个班级的学生整体水平较低。
4.教学方法和学时分配:(1)教学方法:讲授、实践练习(2)学时分配:1课时第二部分:反思本节课上,我们讲解了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到平均数的用途。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听讲,能够理解和掌握所讲授的知识点,在实践练习中也能够熟练地计算平均数。
但是,在本节课中,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非常薄弱,对于一些基础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1平均数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1平均数教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1-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
2.学生能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3.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意义。
2.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把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课件。
2.常见物品,如苹果、橙子、书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拿出一些物品,比如苹果、橙子、书本,询问学生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快速求出这些物品的平均数。
二、概念介绍:1.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就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数的个数。
2.平均数的符号:平均数一般用x-bar表示。
3.平均数的计算:把一组数的每个数加起来,然后除以这组数的个数,即可得到平均数。
三、案例分析:例1:小明连续三个周末跑步的时间分别是19分钟、21分钟和18分钟,求他三次跑步的平均时间。
解:把三次跑步的时间加起来,得到58分钟,然后除以3,得到19 1/3分钟。
所以小明三次跑步的平均时间是19 1/3分钟。
例2:小张三天里吃了9个苹果,求他每天吃的平均苹果数。
解:把三天里吃的苹果加起来,得到9个苹果,然后除以3,得到3个苹果。
所以小张每天吃的平均苹果数是3个苹果。
四、练习:1.连线。
(1)平均数的概念 A.一组数的总和除以数的个数。
(2)平均数的符号 B.用x-bar表示。
(3)平均数的计算 C.一般物品的数量除以物品的个数。
2.计算平均数。
(1)小明连续两个周末看了3小时电视和4小时电影,求他两次娱乐的平均时间。
(2)小李一天里走了1.5千米、2.5千米和3千米,求他每天走的平均距离。
(3)小华一星期里游了200米、250米和300米,求他一次游泳的平均距离。
五、归纳总结: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
六、作业: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小学数学浙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2》学案
小学数学浙教标准版五年级上册
《平均数的应用》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 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方法与过程:
1.学生在运用学到的平均数的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体验已学过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实际生活中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导学问题
1.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怎么计算平均数的吗?
搜集以前学过的有关平均数资料和图片,利用“学乐师生”APP记录下来,和同学
一起分享。
1.计算方案A中教师组的平均分:
(5+7×2+3+8)÷5
2.计算方案A中学生组的平均分:
(7+5×5+4+8×3+9×2)÷12
3.计算方案A的平均得分:
方法一:方法二:
(30+78)÷(5+12)(6×5+6.5×12)÷(5+12)
4.计算方案B的平均得分
5.试着把课后练习题第1题做一做。
(2×4+25×7+30×9+35×6+40×4)÷30
6. 独立完成第2题。
小学数学浙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
小学数学浙教标准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
2.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得数是整数)方法与过程:1.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2.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中,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有一定范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接受新的知识的能力。
2.懂得在交流与合作中获得更多、更大的收获。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师:同学们,能告诉大家你都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吗?“足球!”“篮球!”“乒乓球!”……师:同学们的兴趣可真广泛。
师:说起球类活动,我想起了上个星期5(1)班篮球投篮比赛,咱们来看看。
二、学习新课出示投篮统计表师:比赛结束了,现在你最关心的是什么?(男生女生的水平高低)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当一回裁判,看看男生和女生谁投篮的水平高?先来了解一下他们的投篮情况吧。
学生观察统计表师:从统计图中,你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生:每一个学生投篮投中的个数生: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师:哪个小组的投篮水平高呢?为什么?生: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怎么比呢?生:女生中有投进个数最多的,也有最少的,不能只看多的比。
师:生活中我们要统计数据的时候,有时候人数不一定相等,比如上面的问题,男生有4人投篮,女生有5人投篮,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才能够测出一个小组体水平的高低呢?有没有新的方法?生:求平均数生:求平均每人投中了多少个?师:你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学生答不出师:没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师:怎么求出平均数呢?用男生投进篮球的总个数,除以男生的人数,得到的就是男生平均每人投进的篮球数。
五年级平均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平均数丨浙教版(第二课时)
五年级平均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平均数丨浙教版(第二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加权平均数的应用过程,体验和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学会频数分布表中应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解精神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频数分布表利用组中值的方法应用公式计算加权平均数。
难点:对算术平均数的简便算法与加权平均数算法一致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中出示的教学图表和例题。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导入活动一: 为了解5路公共汽车的运营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5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得到下表:载客量/人组中值频数(班次)1≤某<2111321≤某<4131541≤某<61512061≤某<81712281≤某<1019118101≤某<12111115 (1)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2)从表中你能知道这一天5路公共汽车大约有多少班次的载客量在平均载客量以上吗占全天总班次的百分比是多少学生思考后,追问:在求加权平均数时,各组的数据如何确定各组的权分别是什么你能计算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吗[设计意图] 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利用统计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表格所表达出来的信息,立足原有的基础,自然引出新课.活动二:[过渡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公式,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在求n个数的平均数时,如果某1出现f1次,某2出现f2次,…,某k出现fk次(其中f1+f2+…+fk=n),那么这n个数的平均数=也叫做某1,某2,…,某k这k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k分别叫做某1,某2,…,某k的权.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教材114页探究,思考下面的问题: (1)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2)这里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么确定的(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是什么呢(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均匀,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 让学生复习旧知,自主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为深入探究新知做好准备.新知构建 1.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思路一[过渡语]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刚才探究的问题.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解决每个问题. (1)知道了5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 (2)组中值是指这个小组的两个端点的数的平均数.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是5. (4)每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基本是一致的. 教师指点: 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时,统计中常用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各组的实际数据,把各组的频数看作相应组中值的权,例如在1≤某<21之间的载客量近似地看作组中值11,组中值11的权是它的频数3.因此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73(人). [设计意图] 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思路二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50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 提出问题: (1)依据统计图可以读出哪些信息(2)各组的数据是怎样确定的(3)每一组数据的频数指什么呢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解决每个问题. 教师总结:根据频数分布图求加权平均数时,统计中常用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各组的实际数据,把各组的频数看作相应组中值的权,例如在40≤某<50之间的噪音近似地看作组中值45分贝,组中值45的权是它的频数4. [设计意图]引出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2.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使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求平均数时,不同品牌的计算器的操作步骤有所不同,操作时需要参阅计算器的使用书.通常需要先按动有关键,使计算器进入统计状态;然后依次输入数据某1,某2,…,某k以及它们的权f1,f2,…,fk;最后按动求平均数的功能键(例如键),计算器便会求出平均数的值. 学生选择教材第114页中的探究进行练习,组内交流操作情况.活动三过渡语]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几个例子例1(教材例2)某跳水队为了解运动员的年龄情况,作了一次年龄调查,结果如下:13岁8人,14岁16人,15岁24人,16岁2人.求这个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结果取整数). 教师提问:求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实际上是求哪些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学生分析,此题中的问题实际就是求13,14,15,16这4个数的加权平均数,8,16,24,2叫做13,14,15,16的权. 解:=≈14(岁). [解题策略] 本题主要考查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弄清这组数据的权,并能运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进行运算.例2(教材例3)某灯泡厂为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抽查了50只灯泡,它们的使用寿命如下表所示:使用寿命某/h600≤某<10001000≤某<14001400≤某<18001800≤某<22002200≤某<2600灯泡只数51012176 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多少〔解析〕抽出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组成一个样本,可以利用样本的平均使用寿命来估计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求这个样本的平均使用寿命即是求这个样本的加权平均数,根据频数分布表提供的数据求出加权平均数即可. 解:根据表可以得出各小组的组中值,于是==1672, 即样本平均数为1672. 因此,可以估计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1672h. [归纳总结] 本题考查了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当所要考察的对象很多时,或者对考察对象带有破坏性时,统计中常常通过样本估计总体.3、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1.在求n个数的平均数时,如果某1出现f1次,某2出现f2次,…,某k出现fk次(其中f1+f2+…+fk=n),那么这n个数的平均数=也叫做某1,某2,…,某k这k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k分别叫做某1,某2,…,某k的权.2.进一步体会加权平均数的意义3.运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解决问题布置作业。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 平均数丨浙教版 (2)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积累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糖果,现在请6个组的组长上台拿。
(预设:拿的有多有少,不公平)老师带的是36颗糖,怎样拿才公平?(引出平均分)我们可以说平均每组拿6颗糖,像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平均数。
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从分糖果入手,引出要平均分才公平,从而引出平均数。
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活动中感知平均数,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提问,如: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例1.环保小队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收集了很多废旧的饮料瓶,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小红小兰小亮小明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1)这是环保小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简单统计情况和提出的问题,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2)你对“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是怎样理解的?(3)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解决?①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移多补少”和“先合再分”的方法。
学生可在导学案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计算出平均数。
②汇报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法。
选出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并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汇报方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将小红收集的瓶子移一个给小兰,将小明收集的瓶子移两个给小亮,这样他们收集的瓶子就同样多。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
学生根据要求做游戏。
认真观察统计图,说一说淘气每次记住了几个数字,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1)利用手中的作业纸,用箭头在图上移一移,也可以动笔算一算,求出淘气的记住数字的水平。
(2)说一说淘气的记住数字的水平。
用什么方法研究出来的?指名到前面演示。
3、比较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几个加数表示的是每次淘气记住数字的个数,除数5表示一共记了5次,6表示平均每次记住了6个。
生1:我们班同学的平均年龄。
生2: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生3:今天的平均气温。
……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同桌互相检查并评分。
板书设计:
平均数
(5+4+7+5+9)/5
=30/5
=6(个)
二、合作探究
1、出示统计表:这是淘在5次中记住数字情况统计表。
观察统计表,根据游戏情况,你认为淘气记住数字的水平怎么样?说说你的想法?
平均每次记住数字多少个——实际就是淘气记住数字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2、怎样才能求出淘气记住数字个数的平均数呢?
(1)小组合作完成求出淘气记住数字个数的平均数。
答:这5次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是6个。
当数字比较小又接近的时候我们用移多补少更简便;当数字比较大而复杂的时候我们用计算的方法更为简单。
4、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平均数?
四、实践体验。
基本练习。
1、练一练1题:在1分投球比赛中,奇思前后4次投中的个数分别为7个、7个、6个、8个。用什么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的个数?
2、练一练2题:下表是某地一星期的气温纪录。请你分别算出这星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平均值。
五年级平均数_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平均数丨浙教版,(2)
《五年级平均数_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平均数丨浙教版,(2)》摘要:结合具体情境,实际操作、计算、观察、讨论等活动理平数义,会简单数据平数,(3)“六”跳绳比赛,5位男生分别跳了50下, 60下, 70下, 80下, 90下,他们平每人跳了00下,5 9 6 0 8 这天平气温是摄氏多少《平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实际操作、计算、观察、讨论等活动理平数义,会简单数据平数初步学会简单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数相关知识简单实际问题,进步体会统计现实生活作用3轻松愉快活动体会运用知识问题成功愉悦增强学习数学兴趣和学数学信心教学重理平数义理并掌握平数方法教学难理平数义灵活运用平数相关知识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教学程、系生活创设情景播放视频(樱花)学们上课前我们起欣赏段视频学们知道这是哪里美景?(樱花)是看吗?(看)那我们生活这美丽花乡你有什么想说?出示樱花不卫生图片请学们继续欣赏下面图片现有什么想说吗?我们应该怎么做? 3出示手拉手条幅已活动(路上)视频今天我们要用“向不明行告别”行动美化而且用这行动带进我们数学生活收集图片看这就是我们班行动成现请你们忙分析相关数据看看有什么数学问题、先看组有关数据【设计图我以“向不明行告别” 活动引入贴近孩子们生活激发孩子们兴趣再引出今天教学容】二、引导探究理义()学习平分、平数出示图片他们两人共收集8 看到这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平每人收集多少)怎么分?(8÷9)这是我们学什么问题?(平分) 出示条形图下面我们再看这条形图从你又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呢?(李雷收集王伟收集6)有了这些数学信息想想能什么数学问题?(平每人收集多少?)这问题提得真不计算你猜几?() 3()方法移多补少你是怎么想?把李雷收集6分给王伟这样李雷和王伟收集数就样多了这方法真把多补给少部分不样多变成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板)移多补少我们数学也是方法()计算公式方法除了“移多补少”这种方法外还有别想法吗?(+6)÷ 8÷ 你能告诉+6表示什么思?(表示李雷和王伟收集矿泉水瓶总数)也就是说表示朋友收集瓶子数量我们称它总数(板)÷表示什么?也就是把收集矿泉水瓶平分成份表示总份数(板)那得商表示什么?这数数学里叫(平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新知识平数(板课题)那想想我们今天学平数和前学平分有什么不吗? 5结方法刚刚我们学习了两种方法平数种方法是移多补少(指着黑板)还有种方法是用公式计算总数量÷总分数平数真不错通“向不明行告别”活动我们不仅用行动美化而且还学了新数学知识“平数”下面难问题看能不能有信心吗? (二)动手操作交流汇报出示课件(矿泉水瓶)条形图看这主题图你获得什么数学信息能否提“平数”问题(平每人收集多少?)师老师表扬你真是爱思考孩子怎么呢?请学们拿出老师你们准备学具(看看能不能根据刚才移多补少方法平数)桌合作交流展示作品完成请举手谁愿上台给演示并说明你是用什么?(其他学仔细听看看你想法是不是这样)(认真倾听是对学种尊重你们能不能做到?) 3平数义请看屏幕看看老师想法是不是跟你样?通移多补少他们收集数怎么样了?(样多)这样多数就是原这几数平数这里我们就说3是、、、 5平数平数3代表是他们四人平收集数反映了这组总体情况看这平数3这四人有谁收集数是3?(没有)你能估计下3什么围吗?对平数比数比数数平数数 5生活平数师我们学习生活你们知道哪里有应用到平数知识吗?生测量体育成绩用到了平分生车辆行驶说到平速…… 师是!日常生活平数也常可以应用不信你们瞧老师就收集了些有关平数起看看吧(课件出示)春节期漳平旅游人数平每天约万人我校三年级学生平身高约是30厘米3我校二年级学生平体重约是3千克(请学生释这三句话含义)师看我们日常生活平数真是无处不【设计图整探究、交流、展示程老师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充分表达基础上进行恰当、准确提炼和总结让学生既有能力上发展又有知识上收获】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师通刚才学习学们不仅理了平数含义还学会了平数方法接下老师想考考愿吗?.你会判断吗?()把50瓶子平分给5学每人定分得0()()四()班全体学平每人捐款5元那么这班每学定都捐了5元()(3)“六”跳绳比赛,5位男生分别跳了50下, 60下, 70下, 80下, 90下,他们平每人跳了00下()(请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看我们班学都喜欢动脑筋也能胆发表己见老师非常赞赏你们这种学习态希望学们再接再厉请看下题.你会说理吗?条河平水深是0厘米冬冬身高是0厘米他下河游泳有危险吗?生不对! 师怎么不对?冬冬身高不是已超平水深了吗? 生平水深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处水深都是0厘米可能有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地方比较深比如50厘米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师说得真!想看看这池塘水底下真实情形吗? (师出示河水底剖面图) 生原是这样真有危险! 师学们这样看我们学习平数有用吗?生有用师如让你对冬冬说句话你想说什么?生不能下水游泳师我代表冬冬谢谢是呀安全学们夏天就要了很多学喜欢游泳下河玩水老师这里定提醒要长或者教练陪伴下确保没有危险前提下才能下水3你会吗?这是气象台工作人员3、7、0、3、9、测得永福二月份天气温测得温分别是摄氏5、9、、0、6、83 7 0 3 9 温℃ 5 9 6 0 8 这天平气温是摄氏多少?师没有得出结前请你估估你觉得平温是几?生我猜可能是5℃生我觉得会是6~9℃到底谁猜得准些呢?请学们动笔算算(5+9++0+6+8)÷6=()(学生汇报)请估得准学跟说说是怎么估这里先什么再什么?都是这样算吗?有用移多补少方法吗?像这样组数数比较多数据比较用计算更方便【设计图这样生活实例巧妙运用培养学生估算识体会平数取值围感悟平数敏感性拓展学生思维和视野培养学生活学活用识】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谁说?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数还能用所学知识生活问题数学我们生活应用很广泛因定要学数学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学们下课【设计图用回顾式、激励式总结助学生理顺知识体会学数学重要性节课以“环保”主线以学生主体通主探究与交流动实现学习目标达成让学体验问题乐趣体会数学生活并生活】五、板设计平数移多补少总数÷总份数平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 平均数丨浙教版 (2)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平均数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体会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儿都喜欢做游戏,因为游戏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最喜欢的游戏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同学们玩过这么多的游戏,肯定经验丰富,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跳绳比赛的时候遇到点难题,咱们去帮帮他们好不好?3、第一场比赛男生队女生队你读懂了那些数学信息?谁的整体水平高?4、第二场比赛男生队 女生队哪组比较厉害?5、第三场比赛这场比赛中,有个男孩有点不舒服,不能参加比赛。
这场比赛哪组的成绩好?你是怎么比的?6、小组讨论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一下。
7、集体汇报方法一:二号选手拿出一个给三号选手,这样一号、二号和三号各有7个,这种方法叫作移多补少法。
点拨:谁听懂了他是怎么移动的?为什么要把8移给6呢? 小结: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大家的数量就一样多了。
方法二:把一号、二号和三号的总数合到一起再平均分,每位选手都是7个,这种方法叫作先合并再平均分。
师:这种方法你能列出算式吗? 男生:6+8+7=21(个) 21 ÷3 =7 (个)女生:9+7+3+5=24(个)24 ÷4 =6 (个)8、引出“平均数”。
师:7个是二号和三号钓鱼的条数吗?(都不是)我们给“7个”起个名字,“7个”是三名选手的平均数,可以说平均每名选手跳了7个。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1、教学教材90页例题。
探究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学生观察统计表。
提问:你从统计表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再提问:由统计表你能看出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吗?淘气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用几表示比较合适?出示智慧老人的说法: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9平均数丨浙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9平均数丨浙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如何计算平均数。
2. 能够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如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2. 教具:小黑板、黑板、白板笔、讲义、教学反思表。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平均数”的概念,复习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提问:小明在一天中走了3次路线,第一次走了4公里,第二次走了6公里,第三次走了8公里,他这三次总共走了多少公里?请学生们尝试计算,并与同桌讨论结果。
3. 学生回答完毕,教师指出计算的过程和结果:4 + 6 + 8 = 18,小明一天总共走了18公里。
4.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想知道小明每次平均走了多少公里,应该如何计算?Step 2: 探究活动1. 让学生选择一个小组成员的每天步行距离记录,将这7个数相加得到总共的步行距离,并计算出平均数。
2. 学生用小组成员的数据计算平均数,并将结果记录在小黑板上。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计算平均数。
4.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总结:“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就是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Step 3: 归纳总结1.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个,如何计算平均数?2. 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找出奇数个数据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3. 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总结:“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个,需要将中间的那个数据加上同样的一半。
”4. 教师给出例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解答。
例:求以下这组数据的平均数:7, 10, 12, 14, 165. 学生进行计算并回答。
Step 4: 练习巩固1. 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2.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解答案。
Step 5: 拓展延伸1. 给学生一道拓展题:某班级有12个学生,他们的语文成绩分别是:85, 95, 92, 88, 94, 90, 89, 93, 91, 82, 80, 8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浙教标准版五年级上册
《平均数的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 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方法与过程:
1.学生在运用学到的平均数的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体验已学过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实际生活中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求平均数的方法,那怎样求平均数?谁能说一说?
生: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课本问题,学生看图并读打分结果
师:思考:哪个组对方案A的评分高?用什么来衡量?总分还是平均分?
生:教师组有5人,学生组有12人,不能用总分来衡量,要用平均分来衡量。
可以用数据的和除以数据个数,求出平均数来比较评分的高低。
师:怎样计算方案A中每组评分的平均分?
生:教师组
(5+7×2+3+8)÷5
=30÷5
=6(分)
学生组
(7+5×5+4+8×3+9×2)÷12
=78÷12
=6.5(分)
师:哪个组更喜欢方案A?
生:由于6﹤6.5,所以学生组更喜欢方案A。
2.师:怎样计算方案A的平均分?
生:总分数÷总人数=平均分
方法一:方法二:
(30+78)÷(5+12)(6×5+6.5×12)÷(5+12)=108÷17 =108÷17
≈6.35(分)≈6.35(分)
3.师: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计算出方案B的总分和平均分,并填在表中。
生:独立进行计算。
师:说说哪个方案的评分比较高。
生:经过计算,方案B的平均分大约是6.41分,所以方案B的评分比较高。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求总数量的方法:
(1)连加法
(2)有相同的数量时乘加混合较简便
四、巩固练习
师:怎样求华华走的总米数?
生:45×5+63×4
生独立列式解答。
交流:(45×5+63×4)÷(4+5)
=477÷9
=53(米)
提取有价值的问题:文文从家到游乐宫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预设:
解法一:(336+64)÷(7+9)
解法二:(336×7+64×9)÷(7+9)
解法三:(336+64×9)÷(7+9)
讨论:前两种解法为什么错。
五、作业
课本46页1、2题
六、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应用
方案A教师组平均分方案A学生组平均分
(5+7×2+3+8)÷5 (7+5×5+4+8×3+9×2)÷12 =30÷5 =78÷12
=6(分) =6.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