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知识整理4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知识点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知识点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中考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板块。

人教版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内涵。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些常见且重要的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中考中,常见的实词考查方式有解释词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1、解释词义例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意为“参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这里的“卑鄙”就是古今异义,现在多为贬义,指品质恶劣。

2、古今异义“走”在古代有“跑”的意思,如“夸父与日逐走”;“汤”在古文中指“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便是此意。

3、一词多义“安”有“怎么”“哪里”“安稳”等意思,“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安”是“怎么”,“风雨不动安如山”中的“安”是“安稳”。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重要的语法作用,常见的虚词有“之”“其”“而”“以”“于”等。

1、“之”(1)作代词,如“弗之怠”中的“之”代指“抄书这件事”。

(2)作助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作动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之”是“到、去”的意思。

2、“其”(1)作代词,“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的”。

(2)作语气助词,“其真无马邪”中的“其”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中的“其”表推测语气。

3、“而”(1)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表转折,“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表承接,“温故而知新”。

4、“以”(1)作介词,“以衾拥覆”中的“以”是“用”的意思。

(2)作连词,“无从致书以观”中的“以”表目的,“可译为“来”。

5、“于”(1)在,“战于长勺”。

(2)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

中考文言文诗词常识整理

中考文言文诗词常识整理

一、文言文知识:㈠课内文言常识:1、《陋室铭》选自《全唐文》。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2、《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3、《橘逾淮为枳》选自《晏子春秋》。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善辞令,很有外交才干。

4、《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5、《周处》选自《世说新语》。

刘义庆,南北朝人,文学家。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主张施仁政。

7、《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

8、《核舟记》选自涨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魏学洢,字子敬,明末人。

9、《黔之驴》选自《柳河东集》。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0、《黠鼠赋》选自《东坡全集》。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汉族,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1、《狼》选自《聊斋志异》。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聊斋”是他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12、《王顾左右而言他》选自《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主张施仁政。

13、《公输》选自《墨子》。

墨子,名翟,墨家的创始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

兼爱、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非攻,就是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14、《庄子钓于濮水》选自《庄子》。

庄子,名周,宋国人,战国时哲学家。

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15、《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16、《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

17、《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备战2023年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 04 说理议论类文言文阅读(含详解)

备战2023年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 04 说理议论类文言文阅读(含详解)

04 说理议论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山西·中考真题)王某曰: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①不发,举一隅②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夫孔子岂敢爱其道,骜③天下之学者,而不使其蚤④有知乎!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

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

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注释]①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②隅:角落。

③骜:通“傲”,傲慢。

④蚤:通“早”。

1.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

(标3处)2.学习的时候专注,获取的知识牢固,是学习的理想状态。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呢?请阅读选文,作出回答。

二、(2022·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胡澹庵①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

泊③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④之述隐然,至今犹存。

前辈为学,勤苦如此。

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高适五十始为诗,为少陵⑤所推。

老苏⑥三十始读书,为欧公⑦所许。

功深力到,无早晚也。

圣贤之学亦然,东坡诗云:“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

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

”朱文公⑧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之.士。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注]①胡澹庵:人名。

后文杨龟山、张无垢均为人名。

②昧爽:天将亮未亮时。

③泊(jì):思维导图 习题训练及。

④趺(fū):同“附”,足背。

这里指脚。

⑤少陵:即杜甫。

⑥老苏:指苏洵。

⑦欧公:指欧阳修。

⑧朱文公:即朱熹。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执( )(2)是( )(3)之(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中考语文(精读) 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知识整合练 (四)一词多义 134个文言实词

中考语文(精读) 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知识整合练 (四)一词多义 134个文言实词
再再,,又又
21.【故】 字典义项:①事情;事故。 ②缘故;原因。 ③故意;有意。 ④所以;因此。 ⑤原来的;从前的;旧的。 ⑥朋友;友情。 ⑦(人)死亡。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故.渔者歌曰 (3)公问其故. (4)温故.而知新 (5)广故.数言欲亡
原原来 来 所所以以,,因因此此 原原因因,,缘缘故故 学学过过的的知知识 识 故故意 意
(1)二者不可得.兼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余因得.遍观群书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得.志,与民由之 (7)便得.一山 成语助记:(8)得.不偿失
得得到到,,获获得得 领领会 会 能能够够,,可可以以 办办到 到
同同““德德””,感,恩感,恩感激, 实感实激现现
(1)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2)子固.非鱼也 (3)汝心之固.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求之下游,固.颠
必必,,一一定定 本本来来 顽顽固固 巩巩固 固 固固然然
成语助记:(6)固.若金汤 (7)固.执己见 (8)固.辞不就 (9)君子固.穷 (10)根深蒂固.
坚坚固固 顽顽固固 坚坚决决
安安身身
安安逸逸,,安安适 安适安稳稳
表表反反问,问,怎怎么 么
成语助记:(10)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11)居安.思危 (12)安.身立命 (13)苟且偷安. (14)坐立不安.
哪哪里里 安安定定
使使…………安安定 安定安逸 安安定定
2.【备】 字典义项:①具备;具有。②准备。③防备。④设备(包括人力物力)。 ⑤齐全。⑥表示完全。
说说出出 拿拿出 出 露露出 出 出出去 去 指指在在国国外外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成语助记:(8)出.类拔萃 (9)出.口成章 (10)早出.晚归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一、文言文阅读1.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代词、助词等-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因果等- 以:介词,表示用、因等- 于:介词,表示在、比等2.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理解- 例如“走”古义为“跑”,“汤”古义为“热水”等3. 常见文言文句式结构- 主谓宾结构-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4. 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保持原句意思的准确性二、现代文阅读1. 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 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部分2. 段落大意的提炼- 分析段落结构,识别中心句3. 作者态度和观点的理解- 通过文章的字词选择、句式结构等推断4. 推理判断题的解答技巧- 根据文章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三、写作技巧1. 作文结构的安排- 开头、中间、结尾的逻辑性与完整性2. 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有力论据,合理组织论述3.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排比等4.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语病四、诗词鉴赏1. 诗词基本知识- 诗词的形式、格律、韵律等2. 诗词内容的理解- 主题、情感、意境等3. 诗词表现手法的识别- 比喻、象征、拟人等4. 诗词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深入分析五、语言知识运用1. 词语的正确运用- 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成语的正确使用2. 句子成分分析- 主语、谓语、宾语等的识别3.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逗号、句号、引号等的规范使用4. 语病的识别与修改-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逻辑混乱等问题的修正六、阅读理解策略1. 快速阅读与精读的结合- 先快速浏览全文,再针对重点部分进行深入阅读2. 关键词的标注与记忆- 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帮助理解和记忆3. 信息的整合与归纳- 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理解4. 问题解答的技巧- 根据问题类型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七、名著阅读1. 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 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发展脉络等2. 名著中的主题思想-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人性探讨等3. 名著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等4. 名著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作品背景和作者意图进行分析八、综合实践能力1. 信息筛选与整合- 从多个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2.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解决3. 创新思维的激发- 鼓励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展现个性和创新4. 跨学科知识的运用-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结语:掌握上述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故1. 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2. 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3. 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4. 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 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夫1. 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2. 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丈夫。

例:夫齁声起。

(《口技》)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文言文部分是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和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以下是中考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汇总:1. 实词与虚词- 实词: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如“之”、“其”、“以”、“于”等字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

- 虚词:熟悉并理解虚词的语法功能,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

2. 句式特点- 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也称作“介宾短语后置”)等类型。

-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及其翻译方法。

3. 通假字- 掌握常见通假字,理解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辨认和解释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现象。

4.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根据上下文需要所发生的活用现象,例如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5. 一词多义及固定搭配- 记忆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多种含义以及常见的成语或固定短语。

6. 文化常识- 了解古代官职名称、科举制度、礼仪习俗、天文地理等基础知识。

7. 文章阅读理解- 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主旨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 对文言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其言行背后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

8. 翻译技巧- 学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把握原文意思,并能用现代汉语规范地表达出来。

9. 背诵默写- 背诵指定篇目的文言文全文或关键段落,并能够准确无误地默写出来。

10. 断句与标点- 学会根据文言语法结构和意义来正确断句,为没有标点的文言文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以上内容是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时应重点关注的知识点,供参考。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必考题型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文言文考试。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点1. 代词:文言文中的代词一般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

常见的人称代词有吾、汝、之等;指示代词有斯、彼、此等;疑问代词有何、安、焉等。

2. 动词:文言文中的动词分为实词动词和虚词动词。

实词动词是指能够独立充当谓语的动词,常见的有行、作、说等;虚词动词是指不能独立充当谓语的动词,需要与实词动词或者情态动词结合使用,常见的有之、者、乎等。

3. 修饰语:文言文中的修饰语一般包括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短语等。

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或方式;介词短语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关系。

4. 词性转化:文言文中的词性转化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扮演不同的词性。

例如,“刻舟求剑”中的“刻”是副词,“舟”是名词,“求”是动词,“剑”是名词。

二、文言文句子结构知识点1. 主谓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一般为主谓结构,也就是主语+谓语的结构形式。

主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谓语一般是实词动词或者虚词动词。

2.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也可以是主谓宾结构,即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形式。

宾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它接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影响对象。

3. 主系表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有时也可以是主系表结构,即主语+系动词+表语的结构形式。

系动词一般是实词动词,起到连接主语和表语的作用,表达主语的属性或状态。

三、文言文常见句式知识点1. 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常见的句式有“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

并列句可以将两个相对独立的句子连接在一起,表达并列关系。

2.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状语从句常见的句式有“因为...所以...”、“如果...就...”等。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章标题: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介绍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因此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初中语文中,文言文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点,以便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知识点。

二、文言文基本概念1. 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是我国古代的官方文书语言,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进行一定的学习和理解。

2.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包括繁复的句式、丰富的修辞手法、严谨的用词等特点。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注意这些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文言文基本知识点1.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初学者应该从简单的文章开始阅读,逐渐增加阅读难度,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还应该注意上下文的关系,理解句子的含义,逐步领会文言文的语境。

2. 文言文的常见句型文言文常见的句型包括主谓结构、并列句、假设句、反问句等,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些句型的构成和使用。

3. 文言文的常用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提高文章的艺术效果,因此学生需要对这些修辞手法有一定的认识。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知识点涵盖了文言文的基本概念、特点、阅读方法、常见句型和常用修辞手法等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还能够培养他们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时能够加强对文言文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个人观点:我认为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018届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第4篇口技复习课件

2018届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第4篇口技复习课件

原文呈现
段层精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 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 第四段:写口技表演者描写一场大 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 态、动作。本段高潮又起,如雷轰 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 电击,使渐趋平静的听者猝不及防, 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 惊恐万状,表现出口技表演者令人 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 叹为观止的高超技艺。此段是口技 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 表演者第二个高潮,也是全文的高 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潮。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词类活用
乳 宴

者处也 妇拍而呜之 力拉崩倒之声
虚词


原文呈现
段层精解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 的情形。与首段呼应,说明在演出 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 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 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从侧 一抚尺而已。 面表现了表演者口技的不凡。
【全文中心】本文描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 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文言现象
通假字
词语
坐 会
例句
满坐寂然 会宾客大宴
意思
“坐”通“座” 古义:适逢,正赶上;今 义:会议 古义:只;今义:转折连 词,但是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但 古今异义
稍 中间 股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稍稍正坐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两股战战
古义:其中夹杂着;今义: 当中 古义:大腿;今义:指屁 股
第4篇 口技 林嗣环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 识别方法:当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可能是通假字。

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其通假的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3. 一词多义。

- 以:- 之:4. 词类活用。

二、虚词。

1. 之。

- 作助词:- 作代词:2. 而。

3. 其。

- 代词:- 语气词:4. 以。

- 介词:- 连词: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四、文言文翻译技巧。

1. 留。

2. 删。

3. 换。

- 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如“虽”换成“虽然”,“吾”换成“我”等。

4. 补。

5. 调。

五、重点篇目重点内容。

-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仁”“礼”“义”等道德观念。

- 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学习方法、交友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 思想内容: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 背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 内容: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对后主的劝诫,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提出了治国的建议。

- 主题: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重点描写:对桃花源中环境、人物生活的描写,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描写内容:按季节描写了三峡的山高、水急、景色秀丽等特点。

如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浩大;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了清幽的景色。

- 主题: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诫子书中考知识点归纳

诫子书中考知识点归纳

诫子书中考知识点归纳《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教诲。

在中考中,这篇文章常被作为文言文阅读材料,以下是对《诫子书》中考知识点的归纳:1. 作者背景: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后世尊为“忠臣”的典范。

2. 文体特点:《诫子书》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语言精炼,寓意深刻,是古代家训文学的代表作。

3. 主要内容:- 诸葛亮在信中首先表达了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

- 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勤奋学习,不断进步。

- 教育儿子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要懂得自省和自我修养。

- 告诫儿子要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不违背自己的良心。

- 强调了品德的重要性,认为品德是立身之本。

4. 文学价值:《诫子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文学形式,展现了作者的高尚品德和深邃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重点词汇:在中考中,可能会考察《诫子书》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的“淡泊”、“宁静”等。

6. 句式结构:《诫子书》中的句式结构简洁有力,如使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7. 思想内涵:文章传递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

8. 写作手法:诸葛亮在信中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多种写作手法,使得文章既有哲理性,又具有文学性。

9. 文化影响:《诫子书》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典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体现。

10. 考点预测:中考可能会围绕作者的生平、文章的主旨、重要词汇的解释、句式结构的分析、思想内涵的理解等方面出题。

结束语:通过对《诫子书》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不仅能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更能够从中汲取到古人的智慧和品德修养,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指导。

1.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归纳

1.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归纳

壹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1、鞭数十(鞭,用鞭子打)2、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3、天雨墙坏(雨,下雨)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当作宾客)5、其家甚智其子(意动,认为……聪明)6、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7、歌以咏志(歌,写诗歌)8、愿为市鞍马(市,买)9、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10、对酒当歌(歌,高歌,唱歌)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12、置所罾鱼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13、皆指目陈胜(“目”是用目示意)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1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16、一鼓作气(鼓,击鼓)17、朝服衣冠(服,穿戴)18、惠子相梁(相,作宰相)19、冬雷震震(雷,打雷)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21、寻向所志(志,做的记号,标志)22、有仙则名(出名)23、有龙则灵(现灵)24、披发文身(画文彩;刺花纹)25、书帛曰:“陈胜王。

”(称王)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节)27、皆刑其长吏(刑,惩罚)28、环而攻之(环,包围)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帽子)31、皆下之(攻下)32、此中人语云(语,告诉)33、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34、吾义固不杀人(坚持合宜的道义、情理)35、天下缟素(穿孝服)3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名词作状语1、窗扉洞开(像洞一样)2、当窗理云鬓(云,像乌云一样)3、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犬一样)4、失期,法当斩(法,依照法律)5、吾义固不杀人(义,按照道义)6、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7、面刺寡人者(面,当面)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9、夜篝火(用篝火装着“鬼火”)10、箪食壶浆(用箪,用壶)11、乃丹书帛(用朱砂)贰动词活用动词作状语1、几处早莺争暖树(争)2、忽啼而求之(啼,哭着)3、跳往助之(跳,跳着)动词作名词1、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战马)2、宜枉驾顾之(驾,指车、马)3、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4、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使动用法1、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正、笃、睦、和,形容词)2、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3、凄神寒骨(凄,使……凄凉;寒,使……寒冷)4、乱花渐欲迷人眼((“迷”,意为“使‥‥‥迷乱”))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扰乱;使……劳累)6、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空乏,使……穷困;使……颠倒错乱;使……惊动;使……坚韧)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使……震慑)9、忿恚尉(使尉愤怒)意动用法1、以贤勇知(《大同》,贤,形,认为……为贤)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认为……美)3、闻寡人之耳者(闻)4、父异焉(对此感到诧异)5、邑人奇之(以之为奇)6、父利其然(认为这种情况有利可图)7、渔人甚异之(对此感到诧异)8、余悲之(对此感到悲哀)9、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10、固以怪之矣(对此感到奇怪)为动用法1、死国可乎(死,为国而死)2、伤仲永(伤,为仲永而哀伤)3、既泣之三日(泣)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丧,为死去的人办丧事)5、念悲其远也(悲)6、祭祀必祝之(祝,为之祈祷)叁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新,新知识)2、近塞上之人(近,靠近)3、披坚执锐(坚、锐)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5、毕力平险(险,险阻的山)6、此皆良实(贤良诚实的人)7、攘除奸凶(奸臣贼党)8、野芳发而幽香(香花)9、心乐之(以之为乐)作状语1、胡人大举入塞(大,大举,大规模)2、见渔人,乃大惊(大,非常,大吃)3、与蒙论议,大惊曰(非常)作动词1、家富良马(富,有很多)2、明月别枝惊鹊(惊,惊动)3、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4、父异焉(异,对……感到惊异)5、邑人奇之(奇,以……为奇)6、而日中时远也(远,距离远)7、不远千里(远,以……为远)8、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9、心乐之(乐,喜欢)10、凄神寒骨(凄、寒)11、聚室而谋(聚,使聚,召集)12、笑而止之(止,使止,阻止,阻拦)13、似与游者相乐(乐,嬉戏,逗乐,游乐)14、日光下澈(澈,深深透过,直射水底)15、毕力平险(毕,用尽)16、不能绝也(绝,杀绝,杀尽)17、私我也,美我者(私,偏爱;美,意动)18、楼渐低(低,降低)19、渔人甚异之(异,感到诧异)20、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21、一览众山小(小,意动,以……为小)22、此教我先威众耳(威服,动词)23、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远离)24、香远益清(远播)25、互相轩邈(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肆数量词活用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跑千里路)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贰,两属)。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整理 (4)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整理 (4)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整理
2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北方有人欺负我,我想借助你的力量杀掉他。

2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
2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2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27.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
外面表现。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内容概述:本文记述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表现出邹忌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实事求是,头脑冷静,善于观察、思考。

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

也反映出齐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君主。

他深知收买人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意见,对于邹忌的讽谏,他闻过则喜,并立马付诸行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

二、结构简析: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

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

善于思考、实事求是。

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讽谏。

体现了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

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

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

三、写作特色:本文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却鲜明的塑造了邹忌这个有头脑、有才能的谋臣形象,这得益于文章既有正面描写(如邹忌的冷静思考),又有侧面描写(如通过齐王纳谏和齐国磊治表现邹忌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

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运用众多排比句式,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四、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形貌昳丽..(光彩美丽)/朝服.衣冠(穿、戴)/窥.镜(察看)/旦.日(第二天)/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如,比不上)/孰.视之(仔细:这个意义现在写作“熟”)/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表比较,意思是“与……比谁更……”)/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实在)/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王之蔽.甚矣(受蒙蔽)/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侍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能谤讥..于市朝(指责,讽刺。

谤,指责。

讥,讽刺)/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时时而间.进(偶尔)/期年..之后(满一年)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⑤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

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⑦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

⑧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⑨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这件事,都到齐国朝见(齐王)。

⑩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3、邹忌的妻、妾、客是怎样评价邹忌与徐公之美的?邹忌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答:邹忌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

而邹忌并没有陶醉于这些溢美之词,通过比较、思考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即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真相。

由此,他进一步悟出了治国的道理,即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都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4、本文用“ ”一词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

答:门庭若市。

5、“王之蔽甚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答:由于“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导致身边的人对王从不讲真话。

(符合文意即可)6、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答: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听得心悦诚服。

另外,在语言上,排比句的使用营造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一环紧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认点。

7、从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英俊、明智、精心、实事求是,有自知之明。

8、邹忌以事设喻(以小比大,以家比国,由浅入深,推己及人等),委婉规劝。

他由“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推及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从而使齐王猛醒、纳谏。

(意对即可)9、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

这样写有何好处?答:因为写了后来,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

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

(意对即可)10、从文中看,齐威王除“蔽”取得了什么效果?答:在内,“虽欲言,无可进者”;对外,燕、赵、韩、魏“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

11、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答:①有邹忌这样敢于并善于进谏的大臣。

②齐威王虚心纳谏,兴利除弊,修明政治。

12、本文中的“王之蔽甚矣”是一种谏,《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也是一种谏,《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以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谏,进谏者都关注到了民意或民生。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答:《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王之蔽甚矣”,要求齐王广开言路,听取民声、关注民意;《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要求鲁庄公取信于民;《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希望统治者关注百姓的疾苦。

13、本文中邹忌和齐威王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答:(示例)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

(或说: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

)14、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B)。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5、本文首先叙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况,然后写邹忌由己及君,说明“王之蔽甚矣”的事实(用原文回答);接着叙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决心和措施;最后写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取得了巨大成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6、邹忌讽谏齐王与扁鹊规劝蔡桓公,劝谏结果有何不同?试从邹忌和扁鹊的角度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示例)邹忌讽谏成功,而扁鹊规劝失败。

原因:邹忌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式,使人容易接受,而扁鹊规劝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身份,直言不讳,让其难以接受。

桃花源记一、内容概述(主题):本文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发愿望。

二、结构简析: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

第三部分(第4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三、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缘.溪行(沿,沿着)/落英.缤纷(花)/落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初极狭,才.通人(仅仅)/豁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开朗(开阔的样子)/屋舍俨然竹之属.(类)/阡陌交通..自乐(愉快的样子)/见渔人,乃...(互相通达)/悉.如外人(全,都)/并怡然大惊(竟,竟然)/便要.还家(邀请)/咸.来问讯(都,全)/无问津.者(渡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遂与外人间隔..魏、晋(不要说)..(隔断,隔绝)/乃.不知有汉(竟,竟然)/无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陈说,叙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此中人语.云(告诉)/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处处志.之(做标记)/便扶.向路(沿,沿着)/便扶向.路(原先)/欣然规.往(计划,打算)/咸来问讯..(询问消息)2、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率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他们)问现在是哪一朝,(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吧惋。

译: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长叹惋惜。

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自酒食。

译:其他的人又一一邀请(渔人)到家里,都拿出酒和饭菜(招待他)。

⑦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便沿着原先的路(往回走),(并)到处做了标记。

⑧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渔人)到了郡城,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3、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答:(示例)环境优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

4、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图是什么?徐: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

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写桃花源的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5、试分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透露出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答:担心外人知道后,打破他们平静的生活。

6、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

(4)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与其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8、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答: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9、在我国四大名著中,各有一处所谓的“世外桃源”,请列举出两处来,并说说是何人所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