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必背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1、人口迁移的类型:内迁和外迁。

内迁是指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外迁是指人口跨越国界的流动。

2、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

经济原因是主要的推动因素,如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等;政治原因包括战争、政治迫害等;文化原因包括教育、语言、宗教等。

3、人口迁移的影响:对原居地和目的地都有影响。

原居地可能会出现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而目的地可能会面临过多的人口压力、社会矛盾等问题。

4、世界人口迁移的趋势:近年来,人口迁移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迁移。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国家对移民的限制和控制政策。

5、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是城市化和东部地区人口向中西部地区的流动。

城市化带动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该地区迁移。

口容量为70亿人左右,而全球人口已经超过了78亿人,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确保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根据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在二战前主要是从欧洲流向美洲和大洋洲,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二战后,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国际人口迁移变得更加短期和流动化,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中国的人口迁移历史上主要是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流向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

建国初期,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目的是为了开发国土。

改革开放后,民工流成为主要形式,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缓解了地区差异,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人口迁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淡水和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政治因素如政策、战争和政治变革等。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自转而略呈扁球面,赤道稍胖而极地稍扁。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根据密度的差异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层次。

二、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逆时针方向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24小时-自转的意义:引起地球日变化和地球上东西时间的分区2.地球的公转:-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公转的周期:365.25天-公转的意义:引起地球季节变化和地球上南北时间的分区3.季节变化的原因:地球公转轨道相对于太阳的倾斜度和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度导致太阳直射区的变化,进而导致地球季节的变化。

三、地球的气候带1.气候带的划分:-高气压带与低气压带:赤道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寒带、温带和热带:寒带、温带、副热带和热带-气候带的形成原因:地球纬度的不同决定了太阳斜射角度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地球的温度分布2.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三、地球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1.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关系:-土壤与植被的相互制约关系: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对植被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植被也能保护土壤不受侵蚀。

-水资源与植被的相互制约关系:植被对水分的蒸腾作用影响降水量和水资源的分布。

-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制约关系:植被可以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气候,影响气温、湿度和降水量等。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破坏: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开发农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水资源过度开发:过度开发水资源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

-气候变化:人类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

-垃圾污染: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的不合理处理导致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

四、地球上的水资源1.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主要分布在冰川、湖泊、河流和地下水中。

地理必修2必背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2必背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2必背的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2必背的知识点总结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夏至、冬至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增长。

多万的数量在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影响,人口自人口迁移自然增长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和共同决定的。

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的自然增长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20时间上——3、差异: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有些国家出现了负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目较快(尤其是非洲)发展中国家速度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前增长速度趋缓。

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劳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等社会问社会治安混乱,计划生育题;要采取- 2 -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人口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鼓励生育、吸题;可采取等措施。

纳外来移民、人口增长模式:5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就能用若低于或接近1% “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属于现代型的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北半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水平方向1、世界人口分布:在的人口,在北球居住着地球上90%只有的人口,而南半球10%- 3 -°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60半球,20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垂直方的趋势。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在地理这门学科上,你想要学好就要学会总结知识点,总结的知识点在考前其实就是最好的复习提纲,那么你知道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怎么写吗?以下是给大家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地区向兴旺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干线两侧—便利,通信兴旺,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开展带来影响。

(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②城市土地租金高。

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1)特点:①起步晚,但开展速度快,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开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我国城市化于工业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考前必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考前必背

考前必背第一章人口1.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和矿产。

(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政治文化。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影响(1)自然因素:气候、水资源、土地及土壤、矿产及自然灾害。

(2)人文因素:经济、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政策、社会变革和战争。

(3)影响3.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1.经济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各种活动付出租金的高低上,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

2.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及问题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产业。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1.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思路2.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思路3.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人文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集聚、历史文化、政策法规等。

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1.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

(2)人文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及装备条件、客货流等要素。

2.交通运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表现(1)便捷的交通运输使区域经济各要素流动速度加快。

(2)缩短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经济活动辐射范围扩大。

(3)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1)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知识点: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 / 波动上升。

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城市人口数量(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共同影响。

、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死亡率的转变。

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的改变、相关人口政策、社会福利。

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世界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我国是现代型。

主要知识点: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 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4、二战后,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由于欧洲经济发达,可提供较高的生活质量(水平)和较多的就业机会;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西亚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5、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频繁战争、自然灾害、自给自足农业经济的脆弱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经济因素;(2)自然因素、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

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此外,自然灾害、政策、 社会变革、战争、宗教、环境,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9、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平衡状况;加强地域间交流与协作; 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

1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优点: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缺点: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一)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一)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复习提纲: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和共同决定。

2.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1)时间上的性: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速度;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20世纪以来是人口增长的时期。

(2)空间上的性: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

3.我们根据、、三个指标划定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例如;传统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例如;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例如。

4.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进入型;大多数发达国家处于由型向型转变的阶段;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从型转变为型。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或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1)二战以前,由于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以及,人口以、的迁移为主,从旧大陆迁移到新大陆,从欧洲到、,从非洲到,从东亚、南亚到、。

(2)二战以后,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均,人口从国家到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人口从拉丁美洲到打工,从南亚、南欧、到西亚,从、到西欧。

3.国内人口迁移:(1)古代时候,由于深受统治阶级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的脆弱、频繁的和,人口大批迁移,迁往的地区。

(2)建国后到八十年代期间,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制度,此时的人口迁移是、的。

(3)改革开放以后,人口迁移是的,由流向沿海,由山区流向,由经济地区流向经济地区。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和环境的变化: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此外、、、、的变化也影响人口迁移。

(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人口是否从一个地区迁往另一个地区要看潜入敌是否有,这可能因或个人的的变化而改变。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是指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是在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及其他、和等的条件,在保证符合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地理必修二复习大纲

地理必修二复习大纲

地理必修二复习大纲一、高中地理必修2考试内容1.人口与城市(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注意:必修2以人文地理为主,不像必修1自然地理那么难,但要考高分却不容易。

必修2与现实中的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现实是非常复杂的,往往没有现成可套用的标准答案,必修2的学习也是这样,非常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高中地理考核目标与要求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3)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4)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高考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必背

高考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必背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地理必修二复习大纲

地理必修二复习大纲

地理必修二复习大纲地理必修二是中学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地理必修二复习大纲。

通过对该复习大纲的学习和掌握,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必修二的重要概念、知识和技能。

一、地理必修二的学习内容地理必修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世界自然地理2、世界人口与城市3、物质与能源的利用与保护4、中国自然地理5、中国人口与城市6、地球与地图二、地理必修二复习大纲1、世界自然地理世界自然地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世界地理位置和区域分化:学习世界的各大洲、海洋和国家、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了解世界上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2) 地球自然环境:学习地球的陆地、海洋、气候、动植物等自然环境,了解它们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3) 大气和水循环:学习大气和水的循环过程,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其重要性。

(4) 世界气候:学习世界各地的气候特点和类型,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5) 地理区域的自然资源与利用:学习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类型及其开采和利用的情况,了解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世界人口与城市世界人口与城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世界人口分布及其特点: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的地理特点和规律,了解其影响因素。

(2) 人口增长与发展:学习人口增长与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掌握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了解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 世界城市体系的规律:学习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不同城市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4)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学习城市化的含义和特点,了解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物质与能源的利用与保护物质与能源的利用与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能源的种类和利用:学习不同种类的能源及其利用方式,了解能源短缺和能源消耗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 资源的产生、分布和利用:学习资源的产生和分布规律,掌握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方法。

(3) 生态环境保护:学习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保护措施,了解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复习提纲 - 必修二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复习提纲 - 必修二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复习提纲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一、人口与城市(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特点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5.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

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

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环境承载力:某一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2.环境人口容量:综合考虑多种资源所能供养最多的人口(取决于数量最少的那种资源)影响因素:资源(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3.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关系: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的合理容量(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功能区占用土地面积比重区位特点住宅区一般占40%-60%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建筑质量上高级和低级住宅区分化商业区小呈点状或带状分布,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工业区居中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及城市的功能分区城市等级服务范围数量城市之间的距离提供服务职能的高低高大少远高级低小多近低级(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2完整的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完整的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完整的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区域具有等级;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可变性: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的比较长三角松嫩平原地理位置北纬30度附近,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度,东北地区中部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土地以经人们长期耕作改造而成的水稻土为主黑土分布广泛矿产资源贫乏丰富(3)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改变而改变——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开发早期:由于经济、技术条件落后,稠密的水系和黏中的土壤成为制约因素,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发展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农业发展较快农业社会:成为我国粮食、桑蚕、棉花生产基地工商业发展时期:人口密集水系稠密,耕地被分割得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生产,“粮仓”让位于东北华北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遥感概念: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关键装置:传感器遥感类型:按装载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探测波段: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2)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简称GIS,它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3)全球定位系统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系统,简称GPS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基座(共24颗卫星分布在六个轨道内,任何地面上空都至少有4颗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测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程)、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大纲资料,心血总结.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大纲资料,心血总结.doc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中国13亿人口(2005年1月6日达到)一、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二、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亚非拉国家)——人口增长过快(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死亡率下降),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人口增长过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负担过重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三、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原始型(自然增长率在4%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自然增长率在1%到4%之间):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三低”型,自然增长率在1%左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如: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过渡到现代型。

因70年代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已是现代型)。

而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仍占多数,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四、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

六、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政策、社会变革、战争)、文化(宗教)等。

其中,经济因素为主导因素,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八、关于人口的几个概念: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强力推荐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强力推荐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主要知识点: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的;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比较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特征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极为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医疗条件得到改善,死亡率有所下降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迅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水平空前提高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和共同影响;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增长比较典型国家人口增长原因人口问题对策发达国家俄罗斯、德国、日本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转变等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发展中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很快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过多控制人口5、人口增长模式由、、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自然增长率=率-率;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传统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率的转变;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和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型向型过渡阶段,世界是型向型过渡阶段,我国是型;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主要知识点: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和人口;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或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和;3、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4、二战后,欧洲由人口地区变为人口地区,主要是由于;拉丁美洲由人口地区变为人口地区;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5、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2;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 往往起重要作用;此外, 、、、、、,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9、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加强;促进;1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1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考试说明要求:1、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主要知识点:1、环境承载力是指,所以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3、合理人口容量是指;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原因是现在人类社会出现了、和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引发了问题和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有: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之内;建立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权利;6、各国或地区都要尊重的客观规律,使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既保持好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主要知识点:1、城市形态指城市占据一定的,有着特定的形状;2、城市形态类型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3、城市用地可以分为、、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农业用地等;4、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区,其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5、主要功能区的比较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地价较低,污染较少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的分化;两者呈背向发展商业区占用土地相对较少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大稠密CBD工业区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城市内部工业区相互集聚形成工业区6、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也叫;7、不同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相同的,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迁移原因迁移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东部到西北、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的政策自发迁移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主要因素是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9、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10、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有、、、;1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2、知道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主要知识点:1、城市等级是按照划分的,城市等级一般分为、、、;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低,服务种类就越,服务范围就越;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就越,服务范围就越;3、城市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密切相关;4、分析上海为什么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5、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是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相距较;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相距较;第三节城市化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集聚和范围不断扩大、变为的过程;2、城市化主要表现为、、;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它体现了发展水平;4、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及特点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5、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发展;水平;发展;处于期和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水平;出现现象;处于期阶段;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生物的减少;工业废渣对城市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设施使、和运动发生变化;工业排放的各种气体使城市出现“”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和;7、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表现来源危害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固体废弃物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OA段活动付租能力最强AB段活动付租能力最强BC段活动付租能力最强污染费等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9、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建筑和交通,减少环境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循环“天人合一”;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主要知识点: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的,二是指农业与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农业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学会结合实例分析;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的合理利用;4、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素;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因素;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因素;4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因素;5城郊的乳畜业、园艺业、蔬菜种植因素;6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因素5、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其中因素比较稳定, 因素发展变化较快;1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如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梯田、喷灌和滴灌技术等;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如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扩大等6、农业地域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和一定的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7、分析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主要从条件和条件两方面入手;8、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气候,降水;土壤;地形;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生产方式、技术;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生产结构:业与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发展措施:;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洲的、、;作物以为主其习性是好暖喜湿;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2、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1气候以为主,夏季高温多雨2地势,适宜水田管理3水源4人口,劳动力5人地,饮食习惯以为主6水稻生产历史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1 经营生产规模2单产,商品率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4水利工程量4、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农场一般是经营;我国主要分布在、等地,农场一般是经营;农作物以、为主;5、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商品率,机械化和科技水平;6、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降水2交通运输3市场4地人5机械化水平6农业科学技术7、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地区及其区位条件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有大面积的、气候区;生产对象是、;2、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的生产规模,商品率,专业化程度;3、分析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1气候,草类2地人,地价3距离海港,交通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开辟2培育,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5、乳畜业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产品是及其制品;6、乳畜业的主要特点商品率,机械化程度,集约化程度,多分布在周围;7、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1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2城市化水平,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主要知识点:1、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有、、、、、、、;2、工业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是要考虑效益、效益、效益;3、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不同工业区位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不相同的;4、随着社会的发展, 需求的变化, 水平的不断提高, 条件的改善,这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着工业的区位选择;5、分别分析鞍钢和宝钢区位条件及其差异;6、影响工业区位的社会效益有如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的地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的地区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的地区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的地区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的地区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 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7、环境质量也是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分析思路: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工业联系可分为联系、联系;2、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现象;3、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 ,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例如,为了充分利用运输设备,运输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附近集聚;为了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耗电量大的冶金工业,会在附近集聚;4、工业地域指地域;5、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一是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二是的工业地域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6、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一是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二是的工业地域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7、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的趋势;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和现代化的技术与手段使工业地域联系更密切;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传统工业区主要分布地区是、、、;2、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资源基础上,以、、、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3、分析德国鲁尔区发展的区位特点A、;B、;C、;D、;E、 ;4、鲁尔区以工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5、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1生产结构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分别是、、、、 ;2煤炭的能源地位3世界性钢铁4 的冲击5用地、环境6、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A、;B、;C、;D、 ;7、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区位优势及其与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点;8、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为主的工业地域;10、新兴工业区主要分布在意大利的地区,德国的地区,以及美国的地区,日本的等地;10、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A、;B、;C、;D、;E、;F、;G、;1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特点比较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生产规模以企业为主以企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工业工业生产过程资本集中程度工业分布1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独特的发展模式— ,有助于加强 ,提高 ,降低 ,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13、高技术工业的特点A、;B、;C、;D、 ;14、美国“硅谷”发展的区位条件A、;B、;C、;D、;E、;F、 ;15、美国“硅谷”以工业为主导,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基地;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人类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 ;2、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比较运输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 ,速度 ,运费较 ,受自然因素影响 ,连续性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 ;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 ,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 ;运量 ,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 ,投资少,成本速度,灵活性和连续性 ,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航空运输速度 ,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 ,能耗大,运费 ,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 ,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 ;3、交通运输方式正向化、化、化方向发展;4、影响交通线或点区位因素有、、、等;现在因素是决定因素;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扩展,这些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例如株洲是沿发展起来的;2、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的变化;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的变化;例如浙江嘉兴的城市形态是随和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的演变,例如大运河沿岸的城市;3、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影响大,山区比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商业网点分布密度比平原地区;4、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也有影响,很多商业网点以为原则,建立在;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2、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4、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5、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主要知识点:1、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时期人地思想人地关系采猎文明农业社会工业革命新技术革命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2、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 ,从环境中获取和;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要排放到环境中去;3、环境自净能力指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 ,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4、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包括污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包括、、、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等两大类;5、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资源、片面追求 ;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等;7、环境问题在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 ,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 ;8、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和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9、环境问题的实质是问题,是在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的过程中解决;10、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1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持续发展基础、持续发展条件、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原则、原则、原则;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考试说明要求:1、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2、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主要知识点: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的原因是、、;2、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途径1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循环经济以技术为手段,以提高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化;2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带来良好的效益和效益;3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是用的观点,将和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4、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所采取主要措施:、、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记忆]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记忆]○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2、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记忆]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注1:高级住宅区分布城市外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邻;低级住宅区多分布城市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注2:中心商务区特征(建筑物高大密集、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是城市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地方。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理解记忆]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OA——商业区(距市中心近,交通便利、有大量的消费人口)AB——居民区(介于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便于购物和上下班)BC——工业区(远离市中心,土租低而工业占地面积大,可降低成本)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记忆]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6、中心地理论[理解]理想状态下城市的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同一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范围的相互重叠、层层嵌套。

2.3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4、城市化的意义:[记忆]○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发达国家:起步早(第一次产业革命后);水平高(平均70%);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起步晚(二战后),发展快;水平低(平均33%);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忆]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减少;岩石圈:城市土地质量下降;水圈: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大气圈:城市热岛。

同时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记忆]○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记忆]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记忆]○1农业生产的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记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生产方式、技术先进;政策支持。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传统经验丰富。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人多地少,消费量大)○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4、措施: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商品率。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2交通运输便利○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5机械化程度高○6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牛、羊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2地广人稀,地价低○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2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经济效益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