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上学期第三周中国地理第三章地形教学设计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含答案
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一、全球定位系统1.概念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2.组成系统结构组成和分布功能空间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为全天候定位提供可能地面控制系统1个主控站收集各监控站对GPS卫星的全部观测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计算GPS卫星的轨道和卫星时钟数据3个注入站在每颗卫星运行至上空时,将导航数据及主控站的指令注入到卫星5个监控站监测与调控卫星上的各种设备的工作、运行情况用户系统包括接收机硬件、GPS数据处理软件等用户设备,硬件由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组成捕获GPS卫星信号,实时地计算出三维坐标、速度以及时间3.GPS接收机的常见类型二、全球定位系统与定位导航1.定位精度(1)静态导航定位: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精度。
(2)动态定位:达到1米以内精度。
(3)速度测量:达到厘米级精度。
(4)时间测量:毫微秒级精度。
2.应用(1)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等部门和行业。
(2)监测地壳的微小移动,帮助预报地震。
(3)与GIS、RS结合,为资源调查、工程管理、精细农业服务。
知识点一错误!错误!——-————情景导入先思考-——————2015年12月25日从国土部获悉,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精准导航和精密定位服务系统,日前在广东完成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导航服务系统(GDCORS)88个基准站及其运行控制中心的北斗升级改造工程,并通过专家验收。
(1)上述材料体现了北斗系统的哪些功能?提示:精准导航和精密定位.(2)如何确定地物的精准位置?提示:确定地物的经度位置、纬度位置和海拔即可.—-—————核心要点掌握好——--——-全球定位系统的功能、工作过程、用途及特点概念利用GPS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导航和定位的系统组成及工作过程用途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工作特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在区域环境中利用较多的是为导航服务,地面监控系统把信息传给GPS卫星,得出处理后的考察点的地理位置和高程,获得精确数据,从而确定位置和前进方向,进而导航--—-———方法技巧很重要———-—-—GPS接收机界面解读一般在GPS接收机上能读出以下几项信息,以下图为例:(1)经纬度位置:如上图所示,GPS接收机所在的经纬度位置是(39°58′27。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高三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涉及到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等。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入探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
3. 题目:请解释地球自转如何影响时间和日期的计算。
答案: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了时区的概念。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不均匀,地球上的时间计算需要考虑闰秒的调整。此外,地球自转还影响日期的计算,因为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所以日期会随着地球自转而变化。
4. 题目:请解释地球自转如何导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惯性离心力。
-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教学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教学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将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成果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对讨论问题的理解、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质量、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和沟通等。教师将根据学生的成果展示,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随堂测试:教师将对学生在随堂测试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答题的准确性和速度、对测试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等。教师将根据学生的测试表现,给予客观的反馈和指导,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
初中中国的地形教案
初中中国的地形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等。
2. 掌握中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 了解中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形特点。
2. 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1. 中国地形的复杂多样性。
2. 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准备:1. 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相关图片。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形图,让学生对中国的地形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提问:请大家说一下对中国地形的初步印象,有哪些特点?二、讲解(20分钟)1. 讲解中国的地形特点,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等。
2. 讲解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如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长江、黄河等。
3. 讲解中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如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四川盆地、华北平原等。
三、互动环节(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地形图,找出中国的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和平原。
2. 各组汇报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对中国的地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提问:哪位同学能简单概括一下中国的地形特点和主要地形区?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课后绘制一张中国地形图,标注出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和平原。
2. 让学生结合地形图,分析中国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
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
通过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中国地形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的地形学案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的地形学案1. 简介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拥有多样化的地形和地貌。
区域地理以探究中国的地理环境为核心,通过研究地形学,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各个地区的地貌特征、地势变化和地质背景,为我们解析地理现象和推动地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本文档将介绍中国的地形学概念,探讨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中国地形学概念地形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地表遗迹(地貌)的学科。
在中国的地形学中,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塬、河流、湖泊、海洋等。
其中,中国的地形主要由喀斯特、冰川、河谷、河流、丘陵、山地等地貌类型组成。
不同地区的地貌类型反映了地质构造运动、河流侵蚀和风蚀作用等自然过程的结果。
3. 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3.1 高原中国西部地区拥有广阔的高原地貌,其中最著名的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之一。
高原地势平坦,山脉连绵起伏,河流纵横交错。
高原地形对于中国的气候、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
3.2 平原中国东部地区是平原地貌的主要分布区域。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平原地区。
平原地形相对平缓,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的发展。
这些平原地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3 山地中国是世界上山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量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华山等都是中国山地地貌的代表。
山地地形复杂多样,对于气候的形成、水资源的储存和土地利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山地也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三章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思路点拨(1)从图中可以看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应分三个阶段。 (2)主要考查事物变化原因的分析。结合图示和材料,按时间顺序进行分析, 注意提取材料和图示中的有效信息。 (3)主要考查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答题时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 工程建设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 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问题探究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青川县境内,是以大熊猫、川金丝猴、 扭角羚(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 型的自然保护区。羚牛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唐家河,由于羚牛数量 的增加,羚牛啃食的树种急剧增加,在高强度的啃食下,生命力再顽强的树 也难逃死亡的厄运。秦岭有些山头80%甚至90%以上的冷杉都已死掉,低 海拔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也未能幸免。羚牛还对其同域分布的伴生 物种大熊猫造成威胁。羚牛对森林生态系统和众多物种的威胁已是不争 的事实。据1986年官方数据显示,唐家河有羚牛480~520头;至2015年,其数 量已超过1 300头。
类型
保护对象及特点
保护原则
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
自然 公园
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可持 续利用的区域。确保森林、海洋、湿地、水 域、冰川、草原、生物等珍贵的自然资源,以 及所承载的景观、地质地貌和文化多样性得
原则上按一般控 制区管理,限制 人为活动
到有效保护
要点笔记从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由高到低看,国家公园级别最高,自然保护
对点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总面 积约450万公顷,是我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 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 2017年7月7日,我国青海可可西里已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可可西里 这片“净土”将得到更好保护。下图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位置 简图。
中国的地形学案
区域地理《中国的地形》编写人:任耀华审核:高二地理组时间:2017-10-10【考点】: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识记我国山脉的走向与分布,我国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分布与特征。
3.掌握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评价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该部分知识常作为综合题的背景与高中地理知识相结合。
一、填图识图1、在下图中填出各地形区的名称,并能熟练记忆。
(1)主要山脉东西走向⑦、○24阴山、⑭昆仑山、⑥、⑤南岭东北—西南走向①、②太行山、③、○21雪峰山、⑱长白山、⑲、④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25阿尔泰山、⑯南北走向⑳、⑰弧形山脉⑧(2)四大高原:由大到小依次是图中的⑨高原、○23内蒙古高原、○22高原、○10云贵高原。
(3)四大盆地:自北向南依次是图中的⑬准噶尔盆地、⑫、⑮柴达木盆地、⑪。
(4)三大平原:平均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图中的○27平原、○28华北平原、○29平原。
(5)主要丘陵:由北到南依次有图中的○30、○31山东丘陵、○32。
2、填出下列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以及穿过的山脉名称。
⑴80°E经线穿过的山脉:。
⑵90°E经线穿过的山脉:。
⑶100°E经线穿过的山脉:。
⑷110°E经线穿过的山脉:。
⑸120°E经线穿过的山脉:。
⑹130°E经线穿过的山脉:。
⑺位于秦岭以北的山脉:。
⑻位于秦岭以南的山脉:。
二、讨论探究1、描述我国主要地形区及特征(四高、四盆、三平):2、描述我国地形特征,并分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3、描述中国地形类型构成并评价其影响。
三、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地形对气候影响地形不仅影响宏观气候,也影响局部小气候。
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中国地形教案
中国地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国的主要地形类型,如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山地等。
(2)掌握中国各地形类型的分布特点和主要代表地区。
(3)学会运用地图和地形图分析地形特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实地考察、网络搜索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增强国土观念。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2)中国各地形类型的主要代表地区。
2. 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地图和地形图分析地形特征。
(2)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中国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中国地形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2)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各地形类型的主要代表地区。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各地形类型的分布特点和主要代表地区,形成共识。
(2)展示交流:让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提问、补充。
4. 教师点拨:(1)总结归纳:教师对全班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明确中国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2)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运用地图和地形图分析地形特征。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各地形类型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6. 课堂小结: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教师的点拨和实地考察,让学生对中国的地形有更深入的了解,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料,了解中国各地形类型的主要代表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中国地形初中地理教案
教案:中国地形年级:初中学科:地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地形特点,包括地势、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通过对地形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分布。
2. 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1. 主要地形、地势的特点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分布。
2. 主要地形单元空间位置的形成和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地理》相关章节。
2. 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相关地图。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形特点。
2. 学生分享对地形的基本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的地形特点,包括地势、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等基本概念。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地形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相关地形单元。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其分布和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地形的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复习成果,教师给予评价。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教师讲解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主要山脉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相关山脉。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布置课堂任务,要求学生读图和分析地形剖面图,找出地形特点。
2.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巡回指导。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3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重点)2.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重点)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生物物种减少(1)生物物种减少现状:目前,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森林。
海洋和淡水生物严重退化,岛屿上鸟类和哺乳动物中的很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2)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①人们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改变。
②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和非法贸易,导致物种数量减少。
③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④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有的甚至以土生生物为食,或者带来某些土生物种无法抵御的疾病,也使土生物种濒临灭绝。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资源破坏状况:对全球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的热带雨林损失尤其严重。
森林资源减少原因: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湿地概念:湿地指不论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6米的水域。
湿地功能: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3)湿地破坏现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
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中南部的潘塔尔沼泽地也在不断退化。
在我国,长江中游河湖的快速淤积与天然湿地的过度开垦,使湿地面积大为减少,为调蓄防洪带来很大的隐患。
(4)湿地减少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加,减少了湿地的面积。
②大量引水灌溉和河道截流改向,以致湖泊、沼泽水量减少,面积急剧缩小,甚至完全干涸。
③人类的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泊和海滨滩涂湿地面积减少。
④环境污染使湖泊和近海岸海水富营养化现象时有发生,湿地的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1.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完全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提示】生态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加快了大部分生态问题产生的速度。
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第2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
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课标解读1.结合我国实际生态环境案件,阐述产生的具体原因及形成的一般过程。
2.举例说明某一典型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3.能根据图表说出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新课导入建议以2013年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最新数据引入新课——主要的环境问题。
●教学流程设计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和表现1.概念: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主要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1.我国森林资源匮乏(1)现状⎩⎪⎨⎪⎧ 量: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 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布不均:西南、东南、东北多,西北、华北少(2)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的原因:人口激增、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加速。
(3)森林资源开发的表现:总面积减少、原始林地锐减、总体质量下降等。
①原始林:生物种类及种群数量、生态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均有下降趋势。
②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质量较差、中幼龄林比重大,单位蓄积量低。
2.我国草场退化(1)我国草原面积:广大,仅次于澳大利亚。
(2)问题:草场退化严重,生产力不断下降。
(3)原因: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家畜超载、乱采滥挖、工业污染、鼠害虫害等。
森林锐减、草场退化会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提示】 森林面积锐减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物减少甚至灭绝,还造成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草场退化可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降低草场的生产力,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甚至造成荒漠化。
水土流失1.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以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表现最为突出。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的地形学案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的地形学案引言: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地貌多样的国家,地形的多样性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地形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的学科,通过对中国地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特征,为地质灾害防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科学支撑。
本文将对中国的地形学进行探讨,重点关注中国的高山、平原、丘陵、盆地和台地等地形类型。
一、中国的高山地形中国的高山地形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具有丰富的高山资源。
其中,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横亘于西南高原与高原之间,被称为“世界屋脊”,它的存在使得中国拥有丰富的冰川、湖泊和河流资源。
另外,中国还有其他著名的高山地形,如巴颜喀拉山、昆仑山等,这些高山地形对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的平原地形中国的平原地形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包括长江平原、黄河平原和珠江平原等。
这些平原地形肥沃土壤,气候温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平原地形还有助于交通和经济发展,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由于平原地区的人口密度大,环境污染和资源压力也较大,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的丘陵地形中国的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包括华北丘陵、黔中丘陵等。
丘陵地形起伏不平,地貌形态多样,具有良好的水源和生态环境。
丘陵地区土壤肥沃,适宜发展农业,也是旅游和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四、中国的盆地地形中国的盆地地形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川西盆地等。
盆地地形被群山环绕,气候干燥,但由于盆地内地貌地形平坦,水文条件适宜,有利于农业和人类居住。
盆地地形还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五、中国的台地地形中国的台地地形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如云贵高原等。
台地地形是由于地壳抬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形起伏不大,水系发达,盛产水力资源。
台地地形因高程较高,气温低,适宜农牧业发展,也是生态旅游和生态保护的热点区域。
中国地形教案范文
中国地形教案范文课题:中国地形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地理位置及地理特征。
2.掌握中国地形的主要特点与类型。
3.理解中国地形对经济、农业、城市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4.培养学生对祖国地形的关注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1.中国的地形特点与类型。
2.中国地形在经济与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各地形类型所带来的经济与农业上的影响。
2.学生对中国地形关注与热爱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投影仪、电脑、幻灯片。
2.中国地形相关的素材、地图、照片等。
3.学生参与互动的活动准备。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1.呈现一张中国地图,询问学生中国的地理位置与国家边界。
辅导学生回答并介绍中国的大致地理位置。
2.激发学生对祖国地形的关注与热爱。
Step 2:知识讲解 (20分钟)1.利用幻灯片讲解中国地形的主要特点与类型,如海洋、平原、河流、湖泊、高山等。
2.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展示中国各地形的典型代表,如黄河、长江、青藏高原等。
3.介绍各地形类型对于经济、农业、城市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Step 3:互动讨论 (15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就不同地形对经济与农业发展的作用进行讨论。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Step 4:小结 (5分钟)1.总结中国地形的主要特点与类型,并强调不同地形对于经济与农业发展的作用。
2.提醒学生关注并热爱祖国的地形。
Step 5:拓展延伸 (15分钟)1.学生自主研究不同地区的地形特点与发展情况,并制作展板、海报等形式进行展示。
2.比较不同地区的地形特点与经济发展情况,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的地形特点与类型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了解到不同地形对于经济与农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互动讨论以及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并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地理的关注与热爱。
然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实地考察与观察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类型、特点及其分布特征。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理。
3.掌握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为案例,分析说明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是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化学过程如下:(1)溶蚀作用:CaCO3+CO2+H2O===Ca(HCO3)2(2)淀积作用:Ca(HCO3)===2CaCO3↓+CO2↑+H2O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问题探究]读教材P70图3-3-2,回答下列问题。
(1)A图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________,出现石芽、漏斗,整个地表呈高原状态。
(2)B图表示青中年期,各种__________喀斯特地貌和________喀斯特地貌同时发育,地表呈________状态。
(3)C图反映的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开始进入老年期,出现____________、冲积平原和________等。
提示:(1)幼年期(2)地表地下山地(3)溶蚀洼地孤峰[总结深化]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
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2.喀斯特地貌类型及成因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地下的景观各有洞天,形态和成因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对点演练]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和淀积作用的化学过程是:①CaCO3+CO2+H2O===Ca(HCO3)2②Ca(HCO3)===2CaCO3↓+CO2↑+H2O据此回答1~2题。
1.地面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过程有关( )A.① B.①② C.② D.部分①,部分②2.有利于①②反应进行的条件是( )①岩石的可溶性强②岩石的透水性强③水的流动性好④岩石的空隙、裂隙大A.①② B.①②③C.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1.A 2.D 第1题,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化学方程式①反映了这一过程。
高中地理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求助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2021年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求助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求助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求助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灾前准备和灾中应急——————情景导入先思考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
其中,雨后天晴的彩虹寓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思考探究:你能说出哪些有关自然灾害救援与救助的措施?提示:在灾害来临之前,积极准备,备好防灾物资;在灾害中,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灾后,要积极行动,进行灾后恢复重建.——————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灾前准备1.内容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2.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
3.我国的救灾物资储备(1)救灾物资分类:生活类物品、救生类物品、医用物品、取暖御寒类物品.(2)十个国家级储备基地: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
二、灾中应急1.含义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
2.最主要目的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减少灾害影响和危害。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中国地形》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中国地形》年轻只知学习营利,乃生命中最黯淡之时刻。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高三地理教案设计:《中国地形》。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
对于"地势西高东低",教材并没有用较大篇幅讲述,只是通过一幅地势剖面图和三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来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培养。
而对于我国的主要山脉教材则利用图文结合进行重点讲述,侧重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此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教材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教师只要扮演配角,让学生做主角,加以引导学生,学生就能分析归纳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是构成地形区的骨架,在本节教材中是一条主线,贯穿于地势和地形特征中,山脉的学习,先要介绍山脉的走向,也就是山体按什么方向延伸,在实际读图过程中,有些山脉的走向并不是标准的正方向,可以取近似值。
然后再分类别来介绍各山脉的名称、位置。
这块知识学生比较难于掌握,因此学法的选择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总之,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引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3.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通过启发学生回顾已知的国歌历史背景,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分课件展示教学,使学生获取有关中国地形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国地形和地势的主要特征,掌握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
-认识中国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丘陵的分布。
-理解地形和地势对中国气候、河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地图和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树立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地形和地势的主要特征。
-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
-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丘陵的分布。
2.教学难点-地形和地势对中国气候、河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国地形和地势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分布。
2.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图表,分析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地形和地势对中国的影响。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地形和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中国壮丽山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介绍中国地形和地势的概念和特点。
-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势的三级阶梯分布。
-详细讲解每一级阶梯的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
-介绍中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和走向。
-分析地形和地势对中国气候、河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中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如何利用中国的地形和地势优势发展经济?-中国地形和地势对交通运输有哪些影响?4.课堂总结总结中国地形和地势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5.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分析某一地形区的地理特征等。
五、教学资源1.中国地形图、地势图等地图。
2.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上学期第三周中国地理第三章地形教学设计
-地形剖面图的分析技巧
-地形剖面图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
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辅助材料:
-收集并整理中国地形分布图、地形剖面图、卫星遥感图像等,以便在课堂上展示不同地形的特点和分布。
-准备山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典型地形的照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设计和打印地形对气候、水文、农业生产等影响的案例资料,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
-准备电子白板或投影仪,以便展示多媒体教学资源。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地形的基本概念。地形是指地表的高低起伏和形状,它是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对气候、水文、农业生产等有着重要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长江流域和黄土高原为例,分析地形如何影响河流发育和土地利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形分类、分布特征及地形对环境的影响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地形剖面图分析和实际案例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教学反思
在本次关于中国地理地形的课程教学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在理解地形对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影响时,似乎存在一定的难度。这让我意识到,未来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地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这些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直观的认识。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表现得相当积极,这说明他们对于参与互动式学习的热情较高。因此,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继续增加这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3.实验器材:
-准备地形模型、地质构造模型、地球仪等,以便进行直观教学和实验操作。
高二地理第三节中国地形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二地理《第三节中国地形》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我国的各大地形单元以及特征。
2.解析:通过不同走向的山脉构成我国几大地形区的基本骨架,通过山脉来掌握我国的主要高原、盆地、平原的分布以及各自的特征。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知道我国主要山脉和主要地形单元的位置和名称(2)了解我国的地形特征2.解析(1)借助多媒体展现中国地形,来学习我国主要山脉和主要地形单元。
(2)通过中国地形图讲解和相应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我国的地形及特征。
三、教学问题诊断与分析1.读图分析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需要通过相关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这一技能。
2.教学中中国的地形这一知识点涉及内容较多,需要通过图文结合、分类记忆等帮助学生尽可能的掌握。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具有多媒体设备、中国地形图、填图练习册来进行教学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图复习回顾引入新课——新课讲解——活动讨论——总结归纳——练习巩固(二)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回忆一些国家的地理,让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组成要素? (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从而引出要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也需要从上述内容去总结,而本节课首先从“地形”方面去学习、去体会。
分组分享活动一:关于我国的地形,我已熟识的——,我想知道的——。
(过渡)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去描述的。
所谓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换句话说,是中国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
分组分享活动二:(地势西高东低”的学习)第一步,分组讨论:我根据——分析,得出一——。
(讨论假设:根据“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或“中国地势剖面图”,得出我国哪边高哪边低,即地势如何?根据平均海拔高度,我国地势可分成几级阶梯?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各级地势阶梯分别有哪些主要地形类型)第二步,教师引导:结合教材讨论,并完成。
第三步,自由发言:除分析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或地势剖面图外,要将“活动”完成。
高二地理教案-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
第三章中国的地形教材分析本章主要讲述我国的地形特征。
由于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而且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
所以本章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之首,成为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教材。
这一章知识内容与其它教材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
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教材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
此外,本章还与世界地理的关于地形类型、分布和形成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它要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认识中国地形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在认识中国地形特征中,使这些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和更加深入。
可见,中国的地形一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章教材是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包括第1~4节是讲述中国地形特征的;第二部分即第5节,是讲述中国的地震区和火山的有关知识。
第一部分教材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安排知识内容的。
第一节地形的概况,从中国地形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状况;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第二、三、四节,分别讲述了我国各种地形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这种从中国地形整体规律出发,进而学习各种类型的地形特点的教材安排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国地形这一知识点多、内容复杂的教材。
也正如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第一节地形的概述对于其它三节教材的宏观指导作用。
在第二部分教材中(即第五节地震和火山),中国的地震知识,从其知识性质来说,虽不属地形知识,但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同时地震与火山同是地球内能释放,在地球表面的表现形式,与地形知识有关,因此在本章单设一节,专门讲述我国的地震和火山是合理的,并且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一节中,有关地震知识是重点内容,因为无论从分布上看,还是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上看,在我国地震的重要性都远大于火山。
所以本节主要讲述了我国的多发地震区和一些有关地震的知识。
精品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上学期第三周 中国地理 第三章地形教学设计
我国地形对气候、经济的发展影响
四、地质灾害
1、中国主要地震分布
2、中国火山
3、中国滑坡、泥石流分布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落实智能训练与能力测试P57-58
第五课时
学生完成作业,老师点评
【自学】
一、运用地图识记中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完成P121的书上读图指导。
1、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中找出中国主要山脉,并圈注在图上。
除教师总结外,注意让学生总结。
除教师总结外,注意让学生总结。
结合学生层次和高一补充情况,建议让学生自习10分钟,就个别问题讲解。集中时间用在课后读图训练和配套练习上。针对作业完成情况,针对性讲解。
除教师总结外,注意让学生总结。
一、解读“目标聚焦”
二、中国主要地形区
(2)四大盆地分布及主要特点
(3)三大平原分布及主要特点
(4)中国五大丘陵分布
(5)中国地形区的主要山脉界线
三、课堂小结
第四课时
一、解读“目标聚焦”
二、图像导读
三、中国地形地势状况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发展影响
重、难点
1.中国的地势特征和地形类型、地势、地形区、地形特征的区别和联系。
2.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习环节和内容
学生活动建议
教师活动建议
调整记录
第一课时
一、解读“目标聚焦”
二、图像导读
1、中国主要山脉
(1)东西走向的山脉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3)孤形走向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等
巡视检查,个别辅导,统计问题,订正,针对性讲解,可恰当安排学生答疑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重、难点
学习环节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解读“目标聚焦”
二、图像导读 1、中国主要山脉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巡视检查,个别辅导。视学情 讲解记忆的技巧。
1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3)孤形走向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等 (4)其它:南北走向:横断山 脉、贺兰山;西北--东南走向: 祁连山、阿尔泰山、小兴安岭、 大兴安岭、 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 山脉、唐古拉山脉等 2、中国主要地形区 (1)四大高原的位置、范围、 主要特点 三、课后读图训练 第二课时 讲评智能训练与能力测试 P56-57 相关各题。 点评 四、独立完成智能训练与能力测试 P56-57 相关各题。 拓展提升如何建立中国地形分 布的空间概念 五、完成订正,认真听取老师或同学的讲解。 巡视检查,个别辅导,统计问 题,订正,针对性讲解,可恰 当安排学生答疑讲解。 补充讲解方向的判读与大圆的 含义及应用。
教学课件 中国地理
课题 考点、知识点 中国地理 第三章地形
第三章地形
课时 5
中国主要的山脉名称、走向;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地形地势特征;中国主要地震带
学习目标
1.识记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和各阶梯主要的地形区。 2.掌握并理解地形类型、地势、地形区、地形特征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认识我国的主要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1.中国的地势特征和地形类型、地势、地形区、地形特征的区别和联系。 2.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生活动建议 【自学】 一、运用地图识记中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完成 P121 的书上 读图指导。 1、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中找出中国主要山脉, 并圈注在图上。 2、分析归类主要山脉及走向。 二、在老师指导下熟练记忆: 中国的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位置。 教师活动建议 巡视检查,个别辅导。 调整记录 结合学生层次和高一 补 充情况, 建议让学生自习 10 分钟,就个别问题讲 解。 集中时间用在课后读 图训练和配套练习上。 针 对作业完成情况, 针对性 讲解。
【自学】
巡视检查,个别辅导。
结合学生层次和高一 补 充情况, 建议让意图,完成 P124 的书 二、图像导读 三、中国地形地势状况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 布(三级) 2、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分布 状况对气候、 河流和经济的发展 影响 3、 地形多种多样, 山区面积 广大。 我国地形对气候、经济的发 展影响 三、 独立完成教材 P126-127 读图训练第 2-3 题, 完成订正, 认真听取老师或同学的讲解。 四、地质灾害 1、中国主要地震分布 2、中国火山 3、中国滑坡、泥石流分布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落实智能训练与能力测试 P57-58 巡视检查,个别辅导,统计问 题。 上读图指导。 1、在“中国地势阶梯分布及剖面示意图”中找出中国 三级阶梯界线,并圈注在图上。 2、认识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状况。 二、在老师指导下熟练记忆: 通过图表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地形 区。 通过自学完成对我国地形、地势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 和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解。 巡视检查,个别辅导,统计问 题,订正,针对性讲解,可恰 当安排学生答疑讲解。 巡视检查,个别辅导。视学情 讲解记忆的技巧。
巡视检查,个别辅导,统计问 题。
三、独立完成教材 P125-126 读图训练,完成订正,认真听 取老师或同学的讲解。
针对性讲解,可恰当安排学生 答疑讲解。对本节所学内容进 行针对问题式的总结。 拓展提升如何建立中国的空间 概念
除教师总结外, 注意让学 生总结。
2
第三课时 一、解读“目标聚焦” 【自学】 一、 运用地图识记中国的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位置范围和分 布,在图上找出五大丘陵分布位置,完成 P122 的书上读图 指导。 1、在“中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图中找出中国四大盆地、三 二、中国主要地形区 (2)四大盆地分布及主要特点 (3)三大平原分布及主要特点 (4)中国五大丘陵分布 (5)中国地形区的主要山脉界 线 三、课堂小结 第四课时 一、解读“目标聚焦” 大平原、五大丘陵,并圈注在图上。 2、分析归类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特点。 二、在老师指导下熟练记忆: 中国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五大丘陵位置、范围、特点。 利用比较法对比学习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位置、范围及 各自特点。 巡视检查,个别辅导,统计问 题,订正,针对性讲解,可恰 当安排学生答疑讲解。 巡视检查,个别辅导。视学情 讲解记忆的技巧。 除教师总结外, 注意让学 生总结。
10 分钟,就个别问题讲 解。 集中时间用在课后读 图训练和配套练习上。 针 对作业完成情况, 针对性 讲解。
四、完成订正,认真听取老师或同学的讲解。
针对性讲解,可恰当安排学生 答疑讲解。对本节所学内容进 行针对问题式的总结。
4
第五课时 学生完成作业,老师点评 除教师总结外, 注意让学 生总结。 一、 独立完成智能训练与能力测试 P56-58 各题。 二、完成订正,认真听取老师或同学的讲解。 对训练与能力测试题进行针对 性讲解,可恰当安排学生答疑 讲解。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针 对问题式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