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与统一_道连_格雷的画像_中的谋杀案分析_李志艳

合集下载

明天的真理,今天的谬误——《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道德观“悖论”

明天的真理,今天的谬误——《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道德观“悖论”
尔德 的重 要文 本依 据 。在 王 尔 德 看来 , 术 与 人 生 艺 的界 限是模 糊 的 , 艺术 创作 就是哲 学 , 至就 是个体 甚
生命 的一 部分 。 … ④因此 , 道 连 》 《 中大 段 的对 话 一
二 、道德 观 “ 论 ” 悖 与唯 美
主 义 艺 术 哲 学
堕 落必 遭 致报 应 ; 另一 方 面 , 尔德 强调 艺术 是 非 道 德 的 , 王 艺术 作 品 的 价值 不应 由其 道 德 寓意 决定 。对 这 一根 本 性 问题 的 分 析 应 在 王 尔德 唯 美 主 义哲 学 的框 架之 内进 行 , 德 观 “ 论 ” 背 后 实 际是 唯 美主 义 美 学 思 想 道 悖 的
身, 艺术 的独立 性 受 到 了侵 害 。唯 美 主义 正 是 要走 出艺术 不纯 的“ 谬误 ” 寻 求艺术 独立 的 “ , 真理 ” 。而 道德 伦理不 过是王 尔德 手 中成 就艺术 之美 的一颗 棋 子 , 者可 以从书 中读 出各种各 样 的道德 寓意 。 读
表 达现世 关怀 , 以想象 世界 寄托 真实情 感 , 研究 王 是
- ----- ----- -・---- — —
Ae t e i r lt n THE PI sh tc Mo a i i y CTURE OF DORI AN GRAY Y n— u ,SU Y —ig AO Xi y e N u t n
( c o l f n l hL n u g ,B in ne ai a Su isU i r t,B in 0 0 4 hn ) S h o o gi a g a e e igI t n t n l tde nv s y e ig1 0 2 ,C ia E s j r o ei j

《道连格雷的画像》的原型分析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悖论

《道连格雷的画像》的原型分析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悖论

奥斯 卡 ・王尔 德 是 1 9世 纪后 期 唯 美 主义 文 学 的代表作 家 。他 的作 品离经叛 道 , 推 动 了“ 为艺 术而 艺术 ” 的 唯美 主 义 思潮 。在 私人 生 活 和 言谈 举止 中 , 他 更是 标新立 异 , 不断 突破 当时社会 的成 规 。他 曾 自负 地 宣 称 : “ 我 一 定会 成 名 的 , 即使不 能 够流 芳百世 , 也要 臭名 昭著 。 ” 王 尔德 唯一 的 长篇 小 说 《 道 林 格 雷 的 画像 》 , 笔 者认 为 , 有 两 个 方 面 的重 要 艺术 表 达 。一 方 面 体现 了他唯 美 主 义 思想— — 艺术 应 该 超 脱 现 实 , 游离人 生 。正如 他在 《 谎 言 的衰 朽 》 中坦 诚 “ 现 实 的事件 都是 艺术 之敌 。一切 艺术 的坏处 都是从 实 感产 生 。 自然就 是 明 白, 明 白就不 是 艺术 。 ” [ 1 j (
y s i s ,t h i s a r t i c l e i n t e r p r e t s t h 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wi t h i n t h e ma i n c h a r a c t e r a n d t h e p a r a d o x b e t we e n t h e
a ut h or ’ S p ur s u i t o f a e s t he t i c i s m a nd t he a c t u a l mo r a l c o ns t r a i n t s . Ke y wo r d s :W i l de; p r ot o t yp e;a e s t he t i c i s m ;pa r a d o x

透过自恋主义看《道林·格雷的画像》

透过自恋主义看《道林·格雷的画像》

透过自恋主义看《道林·格雷的画像》作者:苏凡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01期内容摘要:《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唯美主义文学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其主人公道林·格雷在作者奥斯卡·王尔德的精心雕琢下令无数中外读者深深着迷。

百余年来,相关学者在小说的唯美主义内核,《浮士德》原型的致敬,哥特元素的运用及本我超我的探寻方面做了很多研究,然从自恋主义视角出发的分析批评相对较少。

本文以弗洛伊德与拉康的自恋主义学说和镜像理论为基,试沿作品情节发展脉络分析道林·格雷的那喀索斯情结,从而在美学体验中探究主人公的堕落根源。

关键词: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自恋主义唯美主义红楼梦因为你拥有最美妙的青春,而青春是唯一值得拥有的东西。

——《道林·格雷的画像》一.引言英国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1837-1901)被赞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

在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下,两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日不落帝国规模迅速向海外铺展。

工业化大生产为社会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马斯洛理论的低层次需求相继得到满足下,人们对情感归属的精神需求日益迫切。

文字普及使得群众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学作品的读者阶层亦逐渐从贵族精英倾斜至平民百姓。

在此背景下,相对于阳春白雪的诗歌与散文而言,下里巴人的小说凭借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与贴近生活的思想主题成了社会最受欢迎的文学作品类型。

数以百计的优秀小说家纷纷涌现,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勃朗特姐妹(TheBrontё Sisters)、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等作家都活跃于该时期。

他们或生前显赫,名噪一时,或毕生郁郁不得志,死后方得正名。

这些作家们为后人留下的作品遗珠如繁星般闪烁,每当拾起书卷细细品读,总能有所启悟,有所感怀。

浅析_道连_格雷的画像_灵魂的毁灭

浅析_道连_格雷的画像_灵魂的毁灭

在19世纪末的英国文学史上,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最具影响的唯美主义理论家,他在文学艺术创作上亦有颇高的造诣,是文学史上罕有的人才,这也导致了他的自负。

1881年圣诞节的前夜,奥斯卡・王尔德登上“亚利桑那号”邮轮,赴美国和加拿大讲学,宣传他的美学主张;于1882年1月2日抵达纽约港口,“他一靠岸便对海关官员讲:我唯一需要申报的就是我的天才,别的还有什么呢?”他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诸如,《快乐王子》﹑《道连・格雷的画像》﹑《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认真的重要》﹑《莎乐美》等等。

1890年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的发表引起轩然大波,使得他立刻成为众说纷纭的对象,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体现在道连俊秀美丽的面孔和他那逐步走向谋杀的丑恶灵魂的对比上,小说多处使用了象征的手法,其中画家巴西尔为道连画的画像在十八年中体现出来的种种劣迹实质上暴露的是当时19世纪英国社会的人的丑恶伪善的一面,小说只是借画像来批判人性的丑恶而已。

1道连・格雷思想矛盾性的来源道连・格雷原本是个单纯的俊美少年,他单纯的心灵逐渐走向恐怖和丑恶,自然少不了亨利勋爵另类的“谆谆教诲”和画家巴西尔・霍华德的教育,其中亨利代表了当时英国社会丑恶灵魂的集合体,是邪恶的象征,可以说是基督教中使人灵魂死亡的七大罪孽(指骄傲、贪婪、淫邪、愤怒、贪食、嫉妒、懒惰)的集中,而巴西尔是正义的象征,就象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人性的弱点,对道连的行为直言不讳,这也是后来导致杀生之祸的直接原因。

而道连本是一个一尘不染需要社会去填写的白板,以亨利勋爵为代表的英国社会不断对其洗脑,这让性本善的道连在善与恶之间变得越发迷茫,二者的对立使得他成了一个矛盾体,激烈的思想斗争不断笼罩着道连的心灵,久而久之导致他思想的崩溃,而对于后来道连选择谋杀画像而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笔者认为,亨利和霍尔华德都需承担一定的责任。

《道连·格雷的画像》三个中译本修辞格翻译对比分析

《道连·格雷的画像》三个中译本修辞格翻译对比分析

《道连•格雷的画像》三个中译本修辞格翻译对比分析古珊珊(广东科技学院,广东东莞523083)摘要:《道连•格雷的*像》是奥斯卡•王尔德唯4主义的代表作。

王尔德的语言精镂细刻、辞采斐然,妙语丽句俯拾皆是。

本文从李家真译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黄源深译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和郑晓园、魏文峰译本(花城出版社,2014(着手,选取原著中十三种修辞格例句,对比分析书中不同的修辞格翻译,归纳和丰富修辞格的翻译方法,分析王尔德的语言唯4主义思想在语言上的,为中文文学作'中的修辞格外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道连•格雷的*像》修辞格对比分析1.引言《道连•格雷的&像》(!"e Picture of Dorian Gray)是英国戏剧家、小说家、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十九世纪英国(准确来讲是爱尔兰,但当时由英国统治)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他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作品。

该作品最早于1890年7月在美国《利平考特》杂志上连载,次年出版单行本。

《道连•格雷的画像》被公认为十九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作,是"Art for art's sake"思潮在小说方面的完美体。

唯美主义理论的大胆实践,寓的特构思,的时代题材,机俏、睿智、雄、富的是的,部小说于他作品的)在王尔德小说时,艺术美是体王尔德美格的,人的是美的表之一。

“修辞是的一,是艺术的表,是表的”。

(楠莹莹,2012)本用的,《道连•格雷的画像》三个本的格,最大在王尔德的艺术美。

本文研究所依据的原著是班塔姆出版社(Bantam Books)出版的2005年版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nd Other Writ­ings,本《道连•格雷的画像》(上出版,2010年版)、家本《多利安•格雷的画像》(学与出版,2016年版)郑晓园、魏文峰译本《道连•格雷的画像》(城出版社,2014年版)不同版本做对比,不格翻的处)2《道连•格雷的画像》简介年轻人道连•格雷(Dorian Gray)的非凡美貌极大地震撼了画家巴兹尔•霍尔华德(Bazil Hallward),他为道连•格雷画下一幅画像。

《道连.格雷画像》中失败者模式论文

《道连.格雷画像》中失败者模式论文

论《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失败者模式摘要:本文参考约瑟夫·坎贝尔有关文学创作中英雄冒险神话的模式,以王尔德的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为例,对失败者故事的模式及其中的诸要素进行分析,以此来解释英雄的反面这一文学创作中的典型形象。

关键词:失败者;英雄模式;诱惑者;引导者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55-01《道连·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芬葛·欧佛雷泰·威尔斯·王尔德(oscar fingal o’flahertie wills wilde)的第一本小说,发表于1891年。

“对一部艺术作品意见的分歧说明这部作品有新意,有复杂性和生命力。

”王尔德如是说。

正如他本人所期望的那样,这篇充斥着华丽警句的小说称得上是一处丰富的矿藏,大量的悖论式美学观点与奇异的象征意象,诱使读者们做出多层面的解读。

小说的情节主线是美少年道连·格雷的经历,或云道连·格雷的堕落史:在享乐主义与道德败坏的泥沼中越陷越深的过程——一个并不鲜见的失败者的故事。

正如文学创作中常出现的英雄形象一样,失败者的形象与道路也是文学中的一大主题,这一主题最早也最著名的出场是在圣经的《创世纪》第三章,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被蛇引诱偷吃禁果,以致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

失败者是英雄的反面,他们由于自身意志的软弱或性格的缺陷而未能通过考验,其经历多被用来警示世人。

坎贝尔认为,世界上各民族的英雄神话都是遵循着共同的模式:“英雄从日常生活的世界出发,冒种种危险,进入一个超自然的神奇领域;在那神奇的领域中,和各种难以置信的有威力的超自然体相遭遇,并且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于是英雄完成那神秘的冒险,带着能够为他的同类造福的力量归来。

”归结起来,坎贝尔的英雄冒险神话有几个关键要素:响应召唤并在冒险过程中不断成长的主角(英雄),必须完成的任务(即充满考验的冒险经历),英雄所得到的帮助,以及最后的胜利。

一部小说命运的文化蕴含——关于《道连·葛雷的画像》的批评

一部小说命运的文化蕴含——关于《道连·葛雷的画像》的批评

一部小说命运的文化蕴含Ξ———关于《道连・葛雷的画像》的批评张介明 内容提要 《道连・葛雷的画像》是一部典型的与作者王尔德共命运的作品。

它曾因内容邪恶、不道德、形式沉闷无聊,是对前人理论的图解和同性恋的潜台词等因素而备受诟病;但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当人们能更客观地对待唯美主义和王尔德时,对该小说的美学、心理学、文化批评解读就有了可能,小说也由此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关键词 王尔德 《道连・葛雷的画像》 道德 文化批评 现代解读 在现代英国,没有比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更有争议的作家了,即使是在他最春风得意的时候,他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最初是由于他的矫枉过正的唯美主义言论,由于他身体力行的唯美主义行为、装束以及他张扬欲望的唯美主义作品;后期及他死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则因他的同性恋行为及由此引起的诉讼。

他的唯一长篇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无疑是众多争议的一个焦点,它与作者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曾经是攻讦、批判的目标。

当人们能够比较客观地正视唯美主义和王尔德时,《道连・葛雷的画像》也获得了新的生命。

一、传统批评:备受责难的对象 1890年,《道连・葛雷的画像》一问世就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巨大的反响连王尔德本人也始料未及。

王尔德周围的年轻人兴高采烈,根据阿・西蒙斯回忆,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一个青年学生为此书所吸引,当时连续读了14遍。

获得赠书的莱・琼生曾用拉丁文写下了一首热情又诙谐的赞美诗《向道连和他的创造者致敬》:祝福你,奥斯卡!友谊使我有幸获得此书。

罗马的笔调才能给道连以合适的赞美,感谢你!……①就在小说面世的同时,霍索恩就在《利平科特》月刊撰文评论该书,在指出该书人物形象缺陷的同时,说它“打开的比人们解释的更多”,说“王尔德先生是个有独创性、大胆地变换思想、不可能平庸的绅士……他小说中的理想主张,在生活、艺术、服饰和行为上引导我们得到期望的新奇的东西;通过该书,他显14Ξ本文系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号:07JA752002。

弗洛伊德理论与_道连_格雷的画像_创作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理论与_道连_格雷的画像_创作精神分析
王尔德小说的死亡意识和他自身曾经经历的苦难息息 相关。 作为一个感情生活多姿多彩的人,王尔德的内心和格 雷一样,处于矛盾和挣扎中,他既向往死亡之后带来的平静, 同时也恐惧死亡本身的痛苦。 弗洛伊德的死亡理论表明:人 总是以他自己的方式去死。 这其中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一 方面,死亡本能可以被理解是反面鞭策,它能促进人们热爱 生活,为生命注入新的张力;另一方面,它使人的行为失去自 我控制,或是受制于外部的影响,或是为内部的黑暗本能驱 使,成为某种个人无法加以控制的心理状态,并最终酿成其 自身以致社会的悲剧。 文中几个极具戏剧张力的死亡,除了 归咎于道德沦丧的格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也可以认为,这 是他们被自我无意识中潜在的黑暗力量所驱使的结果。
[M].武 汉 :长 江 文 艺 出 版 社 ,2007,(8). [6]卡 伦.荷 妮.,李 明 滨 译. 自 我 的 挣 扎[M]. 中 国 民 间 文
艺 出 版 社 ,1986,(10). [责任编辑:陈合营]
110
2009.2
弗洛伊德认为可以保证探索潜意识动机的指导原则是: “一是凡被禁止的东西一定是被欲望的; 二是凡是被恐惧的 东 西 大 概 都 是 欲 望 着 的 ,恐 惧 是 潜 意 识 欲 望 的 假 面 具 。 ” [2]77 亨利勋爵既是尼采主义者,也是唯美主义者,他用“新快乐主 义”诱惑着格雷走进极度感官的世界。 这个世界五光十色的 东西确实在为现实社会所禁忌的, 格雷一方面享受其中,另 一方面却时刻感觉恐惧。 恐惧让他痛恨画像,也痛恨总是用 宗教道德对其说教的霍尔华德。 格雷的自我总是试图挣脱本 我的力量,但是“享乐之上”(弗洛依德称之为“快乐原则”)却驱 动自我顺应其欲望,背离了超我所构建的理想自我。
三、自恋情结 这个建立在看似荒诞而虚拟的基础上的故事,其中的核 心显然是围绕在格雷与画像之间对立而又相容的关系。 这和 纳西斯与自己水中倒影的关系颇为相似。 美少年纳西斯不为 美女所动,却爱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而格雷在没有看到画 像之前,对自己的容貌并没有产生如此强烈的依恋之情。 当

_道连_葛雷画像_中的畸形人物_用人格结构理论解析道连_葛雷_唐俊红李飞鹏

_道连_葛雷画像_中的畸形人物_用人格结构理论解析道连_葛雷_唐俊红李飞鹏

则可以实现人的理想和目的, 若三者失调甚至被 落。 作为中介的 “自我” 越发不能控制, 压抑 “本我” 中非理性, 足基本需要, 无逻辑, 不道德的一面。在 “本我” “自我” 与 “超我” 这三者构 成的能量系统中 “本我” 所占比重越来越重, 从而排挤了 “自 我” 与 “超我” 的存在。 与亨利勋爵的人格截然相反的画家贝泽尔是一个狂热追 求艺术而甘愿献身的艺术家。 他始终坚定地维护着符合当时 伦理道德的价值观, 同时也保持着自己道德化的身份 。 在道 连看来他只有偏见、 准则和大道理。“可怜的贝泽尔!我已经 他讲的话我听着心烦。他老是向我提出忠告” “贝泽尔是个 再好不过的人, 可我觉得他有那么一点迂腐。 亨利, 自从我和 你认识以后, 我有这样的感觉。 ” 显然, 按照“道德原则” 做事 的 “超我” 在道连的人格结构中正在逐渐萎缩。然而, 作为道 德化身的贝泽尔仍没有失去拯救道连的决心, 他极力试图唤 醒道连人格中的 “超我” 。甚至在看到亲自绘制的美妙绝伦 的肖像画变得如此可憎的情况下, 仍心存幻想, 希望是霉菌侵 蚀了画布 。然而,这一切暴露的确是道连灵魂的画像。此 时, 诱惑、 欲望充斥了道连整个灵魂, 贝泽尔试图进行的道德 拯救只会引起道连内心难以抑制的仇恨与反抗。 他只有杀死 贝泽尔才能求得内心的平静。 贝泽尔的死恰恰表明了道连人 格中按照 “道德原则” 行事的 “超我” 的彻底泯灭。 至此, 道连 人格结构中的本我, 自我和超我严重失衡。 “道连好不容易把 身子站稳, 强作笑容 ‘不要紧, 公爵夫人, ’ 他费力地说, ‘我的 神经系统严重紊乱, 别的没有什么, 大概上午路走得太远了。 刚才亨利说什么来着?我没听见。 又是什么可恶的怪话, 是不 是?以后你再告诉我。 很抱歉, 我要去躺一会儿。 失陪了。 ’ ”

拉康主体理论视域下对《道连·格雷的画像》的解读

拉康主体理论视域下对《道连·格雷的画像》的解读

拉康主体理论视域下对《道连·格雷的画像》的解读作者:李康杰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2期摘; ; 要:拉康提出自我与主体存在想象性建构。

作为主体的自我同一性,体现在与周围主体的差异与相似等种种关系中。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著作《道连·格雷的画像》,通过画像这一镜像符号,体现小说主人公道连·格雷以及作者王尔德本人的主体形象建构与分裂。

这种主体,形成一种拉康式的悖论发展,在建构中不断分裂,又在分裂中不断建构。

这种悖论式主体的形成,不仅体现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还体现在想象界与象征界的关系中。

关键词:拉康; ; 主体; ; 《道连·格雷的画像》; ; 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是爱尔兰(当时隶属英国)作家王尔德唯一的长篇小说,是唯美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品,小说主要通过对美少年道连·格雷的形象变化及他者的言辞行为的描述,呈现出王尔德所秉持的享乐主义人生信条和唯美主义艺术观念。

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将画像这一象征符号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能得到更好的解读。

主人公道连和画像之间存在着主体与自我身份建构的关系,并形成拉康主体悖论式的发展,这种主体性反映出奥斯卡·王尔德对自我主体身份的建构和探索。

本文旨在通过解读小说中的主体性,尝试更深入地解读《道连·格雷的画像》这一文本。

一、自我与主体的建构与分裂道连·格雷的人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转折点在与画家巴兹尔和亨利勋爵的相识后,巴兹尔为他作画,亨利为他塑魂。

道连的人生可以说是悲剧性的,父母身份地位悬殊,母亲出身贵族,父亲只是落魄穷小子,他们的爱情遭到反对,最终以父亲被外公所害,母亲随之殉情画上句号。

独留道连一人被外公收养,外公与道连的关系冷淡,几乎没有任何感情的交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道连可以说成长在一个缺爱的环境之中,没有人让他意识到自我,或认识自我、建构自我,他的自我身份一直处在滞后性或者缺失性的状态中。

_道连_格雷的画像_中的_悖谬_

_道连_格雷的画像_中的_悖谬_

2008年第2期总第108期外语研究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2008,№2Serial№108《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悖谬”乔国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200083)摘 要: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是一部朦胧而晦涩的小说。

他在这部小说中运用悖论的手法,细腻地刻画了三个主要人物,并藉此揭示出美与恶之间的悖谬关系。

本文通过细读的方式,详尽地分析了寄寓于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身上的悖谬关系,并且透视了王尔德所欲表达的道德价值取向。

关键词: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悖谬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8)02-0096-03 在英国文学史上,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是一位毁誉参半、众说纷纭的戏剧家、小说家及诗人。

喜欢、欣赏他的人,认为他足可以用天才、伟大来形容;讨厌、反感他的人,称他为笑话、小丑、心理变态者。

可见,客观评价王尔德并非一件易事。

王尔德曾经对安德莱・吉德说过,他把自己的天才投入到生活中去了,而把自己的才能投入到作品中(Murray1989:vii)。

换句话说,他是一位靠写作博得名声的文学从业者,可他与通常意义上的作家似乎又有所不同。

一般作家往往是用其作品来张扬、表达自己的艺术主张,而王尔德则更喜欢用身体、服装、道具等来实践其艺术上的唯美思想;一般作家更愿意默默地创作,凭借其作品的实力来证明自身的价值,而王尔德却偏偏选择了炫耀:在生活中,他炫耀财富、服装与美貌;在创作中,他炫耀过人的机智与才华;甚至在法庭上还不忘炫耀他那口若悬河、幽默机智的演讲技巧。

与众不同的个性与潜质,决定了王尔德必定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发表于1890年的《道连・格雷的画像》(T he Picture of Dori an Gray,1890)是一部朦胧而晦涩的中篇小说。

由于该小说牵涉到人的道德是非观念等问题,而作者又未明确地表明其态度,故而在出版后曾受到英国报界的抨击:“这本书是法国颓废派文学这个麻风怪物的产物,是一本有毒的书,充满了道德与精神沦丧的臭气。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审视社会道德标准的悖论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审视社会道德标准的悖论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审视社会道德标准的悖论概述《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在1890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道林·格雷的经历,深入探讨了社会道德标准与个人欲望之间的冲突和悖论。

作为一部哲学小说,它引发了人们对于艺术、美丽、罪恶和自由意志等话题的思考。

社会道德标准与个人欲望之间的冲突《道林·格雷的画像》围绕着主人公道林·格雷展开,他在画家巴兹霍尔姆制作的一幅肖像中化身为不老不死,并将他的罪过隐藏其中。

这副肖像随着时间推移而显示出他内心真实状态的变化。

1.社会压力与个体追求:格雷面临来自社会伦理和约束力量,如假象形象、虚荣欲望以及传统价值观等。

然而,他内心强烈渴望自由表达自己,无拘无束地追求个人欲望。

2.道德标准与美的冲突:格雷在书中通过肖像画体现了艺术与美之间的争执。

画家巴兹霍尔姆创造了一副精美绝伦的肖像,将格雷的罪恶永久地囚禁在画中,而格雷则能继续外表年轻美丽。

这引发了对于道德与真实性、虚假与美、罪恶与自由意志等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思考。

罪恶和后果《道林·格雷的画像》深入探讨了行为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并且揭示了它们之间存在着负面后果。

1.美貌和心灵黑暗:格雷通过向肖像中转移他的罪过,保持了自己外表的美貌和青春。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内心黑暗和堕落变得越来越明显,并最终导致他灭亡。

2.后悔和救赎:小说中还涉及到后悔和救赎这些主题。

格雷在寻求救赎时感到极度痛苦,但最终他通过自我牺牲才得以解脱。

对社会道德标准的反思《道林·格雷的画像》让人们对传统的社会道德标准进行反思,挑战了人们对于美、罪恶和自由意志的理解。

1.美与虚假:小说揭示了美丽和真实性之间的不一致。

格雷外表保持年轻美丽,但内心堕落。

这引发了对于真正美丽含义的思考,是否只关乎外貌,还是应该与内在品质相辅相成?2.现实与假象:格雷通过转移罪责来逃避后果,使他在社会上继续过着完美生活。

拉康主体理论视域下对《道连·格雷的画像》的解读

拉康主体理论视域下对《道连·格雷的画像》的解读

拉康主体理论视域下对《道连•格雷的画像》的解读李康杰(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摘要:拉康提出自我与主体存在想象性建构。

作为主体的自我同一性,体现在与周围主体的差异与相似等种种关系中。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著作《道连•格雷的画像》,通过画像这一镜像符号,体现小说主人公道连•格雷以及作者王尔德本人的主体形象建构与分裂。

这种主体,形成一种拉康式的悖论发展,在建构中不断分裂,又在分裂中不断建构。

这种悖论式主体的形成,不仅体现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还体现在想象界与象征界的关系中。

关键词:拉康主体《道连•格雷的画像》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是爱尔兰(当时隶属英国)作家王尔德唯一的长篇小说,是唯美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品,小说主要通过对美少年道连•格雷的形象变化及他者的言辞行为的描述,呈现出王尔德所秉持的享乐主义人生信条和唯美主义艺术观念。

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将画像这一象征符号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能得到更好的解读。

主人公道连和画像在主的,并形成拉康主悖论式的发展,这种主性反出奥■•王尔德我主的和。

在通过解读小说中的主体性,更解读《道连•格雷的画像》这一。

一、自我与主体的建构与分裂道连•格雷的人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转折点在与画家巴兹尔和的,尔为他作画,为他。

道连的人生说是性的,,出,是小,他的到反对,所害,画上句号。

独留道连一人,道连的,何感情的。

在这的,道连说长在一的中,人他到自我,、,他的一在性者性的中。

到到尔和,尔为他画像,在,这种他者的美和,他第一次看到他的画像时,“好像第一次才己似的”“他恍然大悟似地到了己的美貌”™""%。

正如幼童第一次看到镜一般,他开始作为一个主首次把一种主的思维知觉为其,感受到了的存在,到了自我的主体性和审美价值。

拉康镜像阶段的主体认识到自我是通过差异性和同一性的,道连到的这种同一性亦是通过差异性来确立的。

同时,这一段也是具恋性质的,如同纳西(Narcissus)般顾影怜,当道连第一次看到己的画像时便了这幅画像,了画中这幅年轻美貌的面孔,他说道:“要永远年轻的是,而变老的是画该多好!为了这目的……愿献出的一切.我愿拿我的灵去换。

语境视阈中的悖论与人际意义研究--以《道连.格雷的画像》为例

语境视阈中的悖论与人际意义研究--以《道连.格雷的画像》为例

语境视阈中的悖论与人际意义研究--以《道连.格雷的画像》为例沈迎文;王健;卢秋芸【摘要】The works of Oscar Wilde are characterized by his use of paradox, and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is a typical example. Bo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paradox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meaning of paradoxrely on context. Based on Halliday’ s theory of context, the analysis of paradox in Henry’ s utterances in this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nor aims at finding out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paradox and the interpersonal meaning it realizes through context.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rough specific context, paradox reveals the locutionary, illocu-tionaryand perlocutionary acts conducted by Henry, and realizes interpersonal meaning, thus depicting Henry as a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 in ⅤictoriaEra and reflecting Wilde’ s complex moral values.%悖论的使用是英国作家奥斯卡。

灵与肉的悖论与统一_解读王尔德的_道连_格雷的画像_

灵与肉的悖论与统一_解读王尔德的_道连_格雷的画像_
道连为羞愧、愤怒、嫉恨的疯狂情绪所占据、冲动间企图彻底毁灭其
罪恶的证据(亦即其真实的灵魂)时,他用刺杀过巴兹尔的那把刀刺
向了画家的作品——画像,“以及它的一切内涵”
[5]。“它要灭掉令人
担惊受怕的灵魂生活,没有画像的警示,他就可以安心了”
[5]。然而,
画像完好无损,画像中的人“奇迹似地显得那么年轻,那么英俊”
艺术,为艺术而生活。在《道连·格雷的画像》自序中,王尔德写道:
“书无所谓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书有写得好的或写得糟的,仅此而
已”。[1]“艺术家没有伦理上的好恶。艺术家如在伦理上有所臧否,
那是不可原谅的矫揉造作”。[1]
然而,在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中,唯美的追求与道德的至
善产生了严重的背离。在追求享乐的蛊惑下,道连留住了美丽的容
[7]乔国强.中的[J].外语研究,
2008
《道连·格雷的画像》“悖谬”
(2):96-99.
[8]刘茂生.《王尔德创作的伦理思想研究》
[M].武汉:华中师范
[5]。
画像从邪恶、衰微中恢复了勃勃生机,就像刚刚画出来的那样挂在墙
上,向人们尽情展示着主人的青春与美貌。而地板上却躺着一个死
人。他“一脸憔悴,皱纹满布,面目可憎”。[5]道连杀死的竟然是自己。
道连与画像之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戏剧性转换。
如果像作者王尔德所说的艺术家只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毫无
究,
2008(5):137-143.
[3]Ellmann,Richard,ed.Artist as Critic:Critical Writings of
Oscar Wilde.New York:Vintage Books,1970:233.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与统一《道连格雷的画像》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与统一《道连格雷的画像》
三、主要人物与王尔德的立体统一
陆建德认为,这部小说反映了王尔德生活中的内在矛盾冲突。 ( 陆建德,2001) McCormack 也认为这部小说是王尔德实际生活的写照。甚至王尔德本人也曾直 言不讳的说:“Basil Hallward is what I think I am; Lord Henry is what the world thinks me; Dorian is what I would like to be— in other ages, perhaps”.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往往取自于现实中的人物, 尤其往往是取自作家本人的 体验和经验, 他们所代表的是一种复合的立体的心灵世界。 《道连· 格雷的画像》 也不例外。小说围绕画家霍尔华德、亨利·沃顿勋爵以及道连·格雷这三个主要 人物展开,他们各自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影射了王尔德自己所面临的三种选择; 而他们各自相互影响相互钳制的关系, 恰恰也是作者自己在维多利亚时代道德与
弗洛伊德曾用骑手与马的关系来比喻自我与本我的关系, 马为骑手提供前 进的动力, 而骑手则掌握缰绳决定前进的方向。 但有时马也许并不听话, 骑手如 果不想被摔下马,就只好由着马去它想去的地方。
起初,道连被亨利惊世骇俗的言论所震惊, 亨利说,“The only way to get rid of a temptation is to yield to it. ,“ Noting c”an cure the soul but senses, just as nothing can cure the senses but the sou”l.。 (Oscar ·Wilde ,1891 )他认为,人应该无限满 足自己本能的欲求, 如果拒绝自身的的冲动需求, 必然会受到自然地惩罚。 他总 是引诱道连及时行乐, 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本能的需求。 这些话点燃了道连心底 里本我欲望和冲动的火苗, 但他对此并未完全信服, 内心或多或少还在抵制和抗 争亨利的诱惑。 在亨利青春易逝, 及时行乐的慷慨如演讲一般的言辞影响下, 道 连说出了愿意用灵魂交换青春的誓言, 这是他第一次受到本我欲望的支配。 而西 碧尔的出现, 又重新唤回了道连的善良和纯洁, 与西碧尔的初次恋爱使道连对亨 利的享乐主义理论产生了怀疑和反抗。 当西碧尔遭到抛弃而自杀后, 道连还受到 了超我的良心拷问和道德谴责, 并且感到内疚, 但亨利的话最终诱使道连听从了 本我的狡辩, 选择性的忽略的道德与良心的不安。 西碧尔之死是整个小说的重要 转折点,自此道连放弃对本我的抗争,彻底依从于对本我欲望的放纵。 3. 自我与超我的自毁与瓦解

论《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反传统特征的开题报告

论《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反传统特征的开题报告

论《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反传统特征的开题报

题目:论《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反传统特征
背景:《道连·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写于19世纪末的一部小说,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最具传奇色彩的一部小说”。

作品通过一个男人道连·格雷的故事,探讨了美丽、快乐、堕落和道德观念等主题,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反传统特征。

具体而言,将分析作品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人文主义观念和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揭示其对当时社会传统观念的挑战与批判。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历史文化研究法。

首先,对相关文献资料和历史背景进行收集和整理,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其次,分析小说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人文主义观念和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解释其所反映的挑战与批判;最后,结合史实与时代背景,解读小说中所呈现的反传统特征,以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将深入掌握《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反传统特征,分析其所传达的美学思想、人文主义观念和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接触到文学史上一段充满争议的时代。

同时,本研究还将对今天的文化与社会发展产生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作用,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斯芬克斯因子之殇——文学伦理学视域下的《道连·格雷的画像》

斯芬克斯因子之殇——文学伦理学视域下的《道连·格雷的画像》

061斯芬克斯因子和其作用之下的伦理选择是文学伦理学新近贡献的敏锐视角,也是分析解读作品和研究现实存在的绝佳途径,用以深入挖掘阐释《道连·格雷的画像》不失为一种珠联璧合的默契之行。

王尔德是英国 19 世纪中后期著名的小说家,他因为写作《道林·格雷的画像》被称为唯美主义作家,这其实是对他的误解。

根据王尔德自述,小说中的人物不以塑造符合生活真实逻辑为标准,而是遵循艺术理念,往往是符号性的[1]。

从本质意义上讲,理念代表更高层次的真实。

《道连·格雷的画像》不仅是王尔德曾经饱受争议的作品,也是他击中人性要害的作品。

具体到小说中,巴兹尔·霍尔沃德、亨利·沃顿、道连·格雷分别可以视为人性因子、兽性因子和二者之间博弈的对应性象征。

《道连·格雷的画像》扫描了社会问题、时代问题,生成了疾病影像,为斯芬克斯因子之间的交战角力探寻根源所在。

一、巴兹尔·霍尔沃德:人性因子的象征巴兹尔作为王尔德笔下的“超我”,描摹出王尔德的理想追求。

巴兹尔狂热崇敬着艺术,对美好的憧憬干净而纯粹。

为了创造美,他不惜倾注毕生心力;为了用艺术拯救灵魂,他甘愿牺牲自己。

生活在一个人们践踏艺术的时代,艺术难免孤寂,终沦为一种自传形式。

“我们丧失了美的抽象感受。

”[2]这是巴兹尔的悲鸣,也是一幅浮世绘显像图。

然而就在世界即将倾覆之际,道连因为“包含了所有古希腊完美精神的学派”,实现了“灵魂和肉体的和谐……”[3]成为巴兹尔对人间最后一片净土的至高信仰。

为了不使道连被俗世浊浪所裹挟染指,巴兹尔始终在场,如门神一般忠于职守,如父亲一样专注教诲。

面对道连的圣洁,他视若珍宝,郑重告诫亨利勋爵“别毁了他,不要去影响他”,将之作为理想化身奉上神坛,而当道连将西碧尔之死轻描淡写地归结为“过去”,他目睹了当初淳朴自然如何不胫而走,如今的矫揉造怎样令人不寒而栗,他难掩痛楚之声,悲愤地发出批判,“本来是世界上最清白的人,如今被什么迷了心窍,说起话来全无心肝,没半点同情”[4]。

《道连-葛雷的画像》的伦理学解读

《道连-葛雷的画像》的伦理学解读

《道连-葛雷的画像》的伦理学解读
张艳辉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14(000)018
【摘要】奥斯卡·王尔德的小说自问世以来就被冠以“不道德”之名,评论者也更多集中在对其作品的唯美主义进行分析。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利用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对王尔德的小说进行解读,通过分析王尔德的道德观及伦理观,分析他的伦理观在小说中造成的伦理问题和王尔德式的伦理拯救尝试。

【总页数】2页(P177-178)
【作者】张艳辉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王尔德:唯美主义道德与人道主义道德的结合者——《道连·葛雷的画像》的伦理分析 [J], 周彦
2.唯美与道德之间的《道连·葛雷的画像》 [J], 方红;刘茂生
3.《道连·葛雷的画像》艺术至上的道德裂缝 [J], 张奎水
4.王尔德:享乐主义道德与唯美主义艺术的契合——以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为例 [J], 刘茂生
5.《道连·葛雷的画像》中的道德隐喻 [J], 刘茂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悖论与统一: 道连 格雷的画像 中的谋杀案分析李志艳内容提要: 道连 格雷的画像 是王尔德本人及其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该小说的情节冲突主要反映在谋杀贝泽尔和谋杀画像而导致道连 格雷之死这两桩命案上。

从这两桩谋杀案入手,剖析王尔德关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道德、艺术与人生的艺术思想,其中隐含的悖论性及统一性展示了王尔德唯美主义思想的矛盾性与深刻性,这也是王尔德及其艺术思想影响深远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王尔德 道连 格雷的画像 谋杀案 唯美主义作者简介:李志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西方文学与文艺美学。

T itle:Paradox and U nity:Ana l y sis o f the M urder C ases in The P icture o f D orian G rayAbst ract:The P icture of Dorian G ray,w hose m ain conflict lies i n the murder o f BasilH all w ard and the m ur der o f the picture leading to the death of Do rian G ray,is the focusi n g e mbod i m ent of W il d e hi m self and his artistic though.t Based on the i n terpretati o n o f these t w o m urder cases,the paper anato m ises W ilde s thought about ar,t life,m ora l and ex istence.Its paradox and unity present both the contradiction and profund ity inW il d e s aesthetic is m.This contri b utes to the far reaching i n fluence ofW il d e and h is artistic though.tK ey w ords:OscarW il d e The P icture o f D orian G ray murder aestheticis mAut hor:Li Zhiyan is doctorical cand i d ate at L iterature&Jour nalis m Schoo,l Sichuan Un iversity (Chengdu610064,Ch i n a).H is research area is literary aesthetic.E m ai:l lizhiyan120@163. co m在英国文学史上,王尔德(Oscar W ilde)是继佩特之后最有影响的唯美主义理论家,他在艺术创作上亦有很高的造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尔德研究一直是国内国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九十年代后,王尔德研究出现了新的转机,新的一轮 世纪之末 似乎使得王尔德再次成为英美等地的热门话题 (张介明30)。

而在我国, 90年代的王尔德研究在深度、广度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吴学平156)。

从这两篇重要的研究综述来看,国内外对王尔德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和译介领域都有丰硕的成果,然而不足之处在于,对于王尔德所身躬力行的 为艺术为艺术 的唯美主义思想确实有认识不清的地方,学者们往往过多地关注其 艺术至上 的统一的一面,而忽略了其悖论的一面。

在 道连 格雷的画像 中,小说的情节简洁而清晰,其高潮部分集中体现在两桩谋杀案上:一是谋杀画家贝泽尔(BasilH a ll w ard),一是谋杀画像而造成了自杀。

这两桩具有哥特式风90外国文学研究 2007年第1期格的命案,蕴涵了王尔德美学思想悖论与统一的复杂性、深刻性。

一、自由的享乐:谋杀画家贝泽尔从小说的情节发展来看,贝泽尔与道连 格雷(Dorian G ray)的关系既简单又复杂:首先,贝泽尔与道连 格雷是画家与模特儿的关系。

道连 格雷本身娇美的外貌、高贵的出身、优雅的气质是贝泽尔遇到的最好的艺术模本,也使得贝泽尔的艺术造诣达到了顶峰;其次,贝泽尔与道连 格雷是朋友关系。

在生活上,贝泽尔企图引导道连 格雷向善的方向发展,从而维护其纯真、道德高尚的生活与艺术的完美复合体,这与亨利(Lor d H enr y)所代表的维多利亚时期享受青春、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形成截然鲜明的对比。

从情节的一开始,贝泽尔与亨利展开了对道连 格雷何处何从的争夺,显示了对道连 格雷友情崇高的一面。

再次,由于贝泽尔 不愿展出这幅像,是因为我担心它会泄漏我自己灵魂的秘密 (9)。

因此,道连 格雷作为画像艺术成品的偶然因素,与画家的情感、灵魂结合奠定了画像的艺术内涵,而又因为道连 格雷的一个为青春之美而祈祷的祷告的实现,画像又成了道连 格雷经受岁月摧残的替代者、灵魂真实面貌的展示品、道连 格雷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物和见证人。

这时,画家与道连 格雷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贝泽尔为了追逐艺术的更高境界,对道连 格雷的本身之美进行着呵护,力图使其免于社会生活的浸染、腐化,乃至堕落;另一方面,由于道连 格雷为了青春而把灵魂出卖给了画像,画像和人物交换了位置,这时贝泽尔出于艺术和友情的目的对道连 格雷进行劝导,就在无形中对其追求享乐形成了一种暗中的监控,也使得道连 格雷不会越过生活的本真情况而遁入到一种毫无约束的完全自由境界。

这种不自觉而形成的监控人身份使道连 格雷的灵魂坦露和社会制约紧密的连结在一起,对其无节制的享乐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也是铸成画家被谋杀的原因之一。

而道连 格雷一出场就面临着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贝泽尔的向善劝导和亨利的享乐观是摆在他面前通往崇高与罪恶的两条道路,只不过在亨利的诱导下,道连 格雷不仅认识到了自身的美和灵魂深处的种种欲望,并且身体之美和出身的高贵是他实现自己欲望的得天独厚的资本,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亨利为代表的社会文化赢得了对道连 格雷的胜利。

而在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 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向一个更具社会意识的、更民主的自由主义转变 (佩里176)。

但自由主义和资本结合的文化状况却导致了艺术处境的艰难和堕落享乐的盛行, 我说这一切都是那种蹂躏艺术并把商业敬奉为神圣宗教的制度所造成的,这种制度以极端的愚蠢为其主要特征 (莫里斯278)。

王尔德让道连 格雷追随亨利的步伐一方面是对社会文化的回应,而更深的层次是 reacti o n against a utilitarian cult u re (对一种功利主义文化的反对)(Bro w n28),也是王尔德本人追求快乐原则的体现, 我一点也不悔恨自己曾经为快乐而生活, 但只继续着同样的方式是错误的,因为它是有限的,我不得不转换一种方式, 当然,所有这些都在我的艺术中预示过、预想过了 (孙宜学218)。

王尔德的快乐哲学不光蕴涵着身体与灵魂的享乐,还包含着其追求方式的多样性,所以,这部小说的自传性质锻造了道连 格雷离弃贝泽尔、投怀于享乐观的必然性,这又使得双方处于一种矛盾的对立之中,隐伏了贝泽尔被谋杀的必然因素。

道连 格雷追求快乐是以一系列的作恶行为来实现的,其中最显著的事例就是为了一桩虚假的爱情而导致了戏剧演员西碧儿 韦恩(S i b ylVane)的死。

首先,道连 格雷与其相识是出于猎奇与冒险的动机;其次,对其抛弃的原因在于西碧儿 韦恩不能完全的活在她所出演的艺术世界里,这违背了道连 格雷追求爱情 艺术一体的初衷;再次,对其服毒自杀,道连 格雷视为是为了艺术而殉身,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不仅是当时社会风气的体现,更显示了道连 格雷内心的冷漠与自私。

从以上可以看出,道连 格雷这次荒唐的爱情活动不是源自内心的相亲相爱,而是一种贵族似的猎艳游戏,这在画像上深深地留下了为享乐而堕落的痕迹。

之后,道连 格雷的享乐活动都使得他离原始的纯真自我越来越远,也使得画像对其罪恶的记录越来越多,这不仅使其自身处于灵魂与肉体分裂的焦虑之中,也加深了贝泽尔与道连 格雷的矛盾冲突,为了解除这种焦虑的苦痛,同时把自身从贝泽尔的监控之中解放出来,谋杀画家已经是势在必行。

道连 格雷谋杀贝泽尔的理由是充分的:第一,道连 格雷认为享乐是自由的,而贝泽尔的艺术、道德操守以及对他的劝导是一种无形的制约和障碍;第二,道连 格雷认为享乐之后灵魂痛苦的根源在于贝泽尔,是贝泽尔的画像让他看到了灵魂的另一面,这对其自由的享乐是一种控诉和指责,造成了无法愈合的人性的分裂和焦虑;第三,贝泽尔在发现事实的真相后,依然劝告道连 格雷用祷告的方式来获得灵魂的救赎,对于道连 格雷来说,这种说教的形式只不过是世人蒙骗自己和社会的虚伪做法,其力量不能够完成灵魂的救赎,也不足以战胜其心中日渐膨胀的享乐欲望。

而对于王尔德来说,这是让社会流俗的观点左右艺术的创造,将小说艺术逼入单一化的工具论,是艺术对生活和大众的屈服、创造性的抹杀和独立自主地位的丧失。

因此,谋杀贝泽尔不仅是享乐的需要,更是自由主义力量的展示。

二、个人主义的突显:谋杀画像道连 格雷谋杀了贝泽尔之后,画像出现了令他胆战心惊的变化, 肖像的一只手上出现了湿漉漉、亮闪闪的红色露珠。

那是什么讨厌的东西?难道画布会冒汗沁血?多可怕啊! (185)这表明了谋杀贝泽尔虽然扫清了自由享乐的障碍,但也制造了新的个人危机,画像成了谋杀画家的唯一目击者,是随时可以把道连 格雷送上绞刑架上的实在威胁,道连 格雷与贝泽尔的矛盾转变成了与画像的冲突,并且矛盾处于不断升级的趋势中,逐渐演变成了生存与死亡的尖锐对立,这使得道连 格雷对画像的关系更加复杂化了:首先,画像不仅显示了道连 格雷灵魂最深处的、最不为人知的罪恶秘密,还是其行为方式与行为结果的最高评判者;其次,画像是道连 格雷犯罪的最有力的证据,是把握其生死的玄关,同时,道连 格雷以后的何去何从都处在它无形的监控之下,这比贝泽尔和亨利的影响更具有广度、深度和力度,在立场上更加具有稳定性与恒久性;再次,道连 格雷的一切行为在画像面前都无法遁形,他对画像的情感态度也由单纯的厌恶转变成了敬畏与恐惧。

因此,道连 格雷灵魂与肉体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就转移到了画像的身上,这对道连 格雷身败名裂始终是一个可以随时爆发的危险因素,反过来也就为画像的被毁设置了情节上的必然性。

之后,道连 格雷用威逼的手段让艾伦 坎贝尔(A lan C a mpbell)销毁了画家的尸体,同时,因为画家个人性格的孤僻古怪使得公众对他的无故消失不予关注,而道连 格雷也用对仆人撒谎的手段掩盖了自己作案的嫌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