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主题的嬗变

合集下载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是一本经典的文学史参考书,对于文学爱好者和考研生来说,是一部必备的参考资料。

本文将对《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些考点进行精讲,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

1.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文学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口头文学,逐渐发展为书面文学。

在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如《诗经》、《楚辞》等。

这些作品不仅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反映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2.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例如,文学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开山之作。

3.明清小说的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成就丰富多样,内容横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和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现代文学的嬗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表现了时代的矛盾和冲突,对现实进行了揭示和批判。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5.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除了文学作品本身,文学批评和理论也是学习文学史的重要内容。

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中也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

例如,唐代文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明代文人毛纶的《古文尚书》等都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6.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对接:中国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延续。

现代作家在创作中常常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对传统文学进行再创造和再诠释。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既体现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又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深刻的联系。

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与嬗变

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与嬗变

( ) 性文学 相关 概念 一 女
化 运 动为开端 的具有 现代 人文精 神 内涵 的 以女性 为经 验 主 体 、 维主体 、 思 审美主 体和言说 主体的文学 。 二、 中国现 当代女 性文学 的重 要性
△女 性文 学促进 了对 社 会话 语 的改 造 。相对 于几
△女性文 学 : 目前 对 “ 性文 学 ” 女 的界 定存 在 着 广 义、 狭义 之分 。广 义 的女 性 文 学包 含 了历 史 上 及 现 实
关于女性 文学 的概念 辨析 “ 女性文 学 ” 一 概念 的 出现 及 广 为 流 行 , 志 着 这 标

△性别 : 方女 性 主义 学 者将 性 别 分 解 为 自然性 西 别与 社会 性 别 。 自然性 别 是 天 生 的生 理生 物 性 的 , 社 会性 别则 是后 天 的 一种 社 会 和文 化 的设 定 , 是 由经 即
千年来男 权文 学 话 语 对 女性 形 象 的 塑造 与 传播 , 当 现 代 女性文 学实 现 了两 个历 史使 命 。一 是 不 断地寻 求用 自己 的意 识 、 自己的方式 、 自己的声 音 、 自己 的文笔 , 呈 现和 表达 自我 . 自己不再 遮 蔽在 他 人 的观 赏 、 构 、 使 虚 想象 与塑造之 中 。二 是 以文学 的书 写行 为 与话语 成效 介, 人了对 现代 新文化 的创 造之 中 。这 对促 进 两性 平等 的社 会与 文化 话 语 的 建构 , 然有 着 不 可 或缺 的 重大 显
旅游系, 四川
成都
60 9 ) 10 1
性文学 由男性 附庸 到 无 性 别 写作 , 到性 别 自觉 的创 再 作嬗变 , 固然与西 方女性 主 义 思潮 的 催化 分 不 开 , 但更 与近 现代 中国文化 转型有 着 紧 密 的联 系 。女 性文 学 自 身的传统 如种 子 , 入 的西 方女 性 理 论如 水 分 , 化转 传 文 型期 宽松 、 自由 的社 会 环 境 则 如 和煦 的 阳 光 , 18 使 90 年代 以后 的 中国女 性文学 开 出绚丽灿 烂 的花朵 。

女性文学的嬗变与发展(1)

女性文学的嬗变与发展(1)

女性文学的嬗变与发展(1)女性文学的嬗变与发展是以女性为主题和视角,探讨女性特殊含义与价值的文学形式,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女性文学的嬗变与发展。

一、女性文学的起源女性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7世纪,当时女性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她们试图揭示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美国的安·布莱因创作了《愤怒的葡萄》(Angry Grapes),英国的玛丽·阿斯托尔(Mary Astell)写了《关于女权主义》(A Serious Proposal to the Ladies)等作品,这些都是女性文学的最初尝试。

二、女性文学的成长18世纪及19世纪,女性文学的成长进入高峰期。

英国的简·奥斯汀创作了《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爱玛》(Emma)、《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等作品,她的小说着眼于女性婚姻选择和女性角色的再现,尤其突出了女性的思想和精神世界。

20世纪,女性文学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Selma Lagerlof)获得了首次诺贝尔文学奖,美国的克里斯汀·卡拉汀斯基(Christine Carlin Tarski)发表了《歌颂一滴血》(In Praise of a Single Drop of Blood)等代表性作品,她们通过对女性命运的反思和记录,开辟了女性文学的审美领域。

三、女性文学的多元主题女性文学的迭代创作,亦体现出多方面内容和多元的女性主题,如女性与性别歧视、女性与家庭、女性与工作、女性与人类生存等复杂的关系。

美国的苏珊·萨曼塔·路易斯(Susan Sontag)关注了女性同性恋文化,英国的比尔·科特(Beryl Cook)则善于通过绘画表现女性的日常生活,法国的西布娃·西切迪(Sylvia Chedid)则将女性主题和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创作了《时光地图》等代表作品。

张洁小说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张洁小说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张洁小说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嬗变作者:万丽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04期内容摘要:本文以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无字》等作品为例,分析了张洁笔下各种不同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张洁小说女性形象在20世纪末的女性作家中,张洁是一个具有个性和深度的作家。

自登上文坛以来,她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研究者的浓厚兴趣,更因其思想探索的尖锐性引起了各方强烈而持久的争论。

她的小说创作也由于显示了一种强烈的主体精神而别具一格。

凭借着艺术想象实现着个人理念中的希翼与追求,体会着经验的或超经验的感觉由此来完成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诗性传达。

在凸现对女性命运关怀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爱”“恨”满腔的张洁。

她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无字》等,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既有对今日女性爱情观的期望,又有对未来婚姻的畅想,既有对至今仍阻碍妇女解放的社会因素的犀利批判,又有对妇女本身品格气质的期望,因此她的女性系列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做是新时期妇女解放的宣言与沉思录,这也决定了张洁的作品既对外在世界的反映有一定的广度,同时对人物心灵的内在世界揭示有深度。

1.理想真爱的执着《爱,是不能忘记的》是她真爱理想的宣言之作。

小说中,女主人公钟雨以一位“隐忍的热恋者”形象出现,钟雨爱情的叙述由笔记本中的文字与女儿的回忆共同构成。

为了看一眼他乘的那辆小车,她煞费苦心地计算过他上下班可能经过那条马路的时间,每当他在台上做报告,她做在台下,泪水会不由地充满她的眼眶。

对于她和他之间的交往,作者在钟雨的日记中,看到这样一段描写:我们曾淡淡地微笑着,象两个没有什么深交的人,为的是尽力掩饰我们心里那镂骨铭心的爱情。

那是一个没有一点诗意的初春的夜晚,依然刮着冷峭的风。

我们默默地走着,彼此离得很远。

你因为长年害着气管炎,微微地喘息着。

我心疼你,想要走得慢一点,可不知为什么却不能,我们走得飞快,好象有什么重要事在等着我们去做,我们非得赶快走完这段路不可。

女性文学"私人化”叙事的文本嬗变

女性文学"私人化”叙事的文本嬗变

划定 的话语 禁区 中开辟 出 自己的空 间 , 原来不 把
可说、 不该说 的东西供奉 在词语 的圣坛上 , 建构 自
己的主 体性和认识体系” 。恰如徐小斌所言 : 写 “ 作是 一种每 时每刻 也难放 弃 的对 生命 的关 照 , 它
地 从文化 角度讨 论 问题 ,认为女 性身份 并不 是一 种 生理 决定 的产 物 , 而是 与传统 男性 中心社会 的 文化建构 有关 ” 。孟悦指 出 : 男权文 化所 塑造 的

性文 学创 作倘 若仅 仅只 是局 限于 爱情 、 姻 、 婚 家庭
等 日常 问题 时 的艺 术视野就过 于狭窄弱 小。为此 , 女性文学 的突破 、 超越 、 进势必应 是对 自我观念、 演 题 材领域 和女 『 生意识 的拓展 、 飞扬和升华 。 新 生代 女 性小 说家群 体所 创作 的叙 事文本 尊 奉 直 接 以 当下 生活 进行 叙 事且 与传 统 的 “ 大叙 宏 事” 模式加 以彻底 的断裂并 以其对生活 的热情和个 人 化 写作 的姿态 或希 冀将 经典 性叙事 进行 一番现 象 学 的解构 还原 而展 示 了年轻 一代崭 新 的人生追 求、 情感趋 向和 审美 情韵 。费尔斯 克指 出 :“ 虽然 承 认朴 素现 实主 义认 识论和 相信 文本 可 以传达现 实的真 实 映象 是再也 不 可能 的 了 , 这 并不否认 但
广东广播 电视 大学学报
( 1 第 9卷 总第 8 o期 )
学 体认着 :一是更 明显地 强调 女性 的性别 差异 : “ 针对八十年代 女作家创作 的 ‘ 中性化 ’男性化作 出 、 反拨 , 鼓励 女作家书写 女性 独特 的身心体验和 她
们 在传统 文学 中遭到压 抑 的性 别体验 。即是 更多

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与思潮演进

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与思潮演进

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与思潮演进当代文学是一个庞大的概念,包涵了各种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文学流派也在不断嬗变,并逐渐展现出独特的思潮演进。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角度探讨当代文学流派的变迁和思潮的演进。

首先,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可以从创作风格的角度来观察。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表达了作家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随着社会进步与文化交流的发展,当代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细腻描绘。

这种风格常被称为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强调个体的独特经验和思想,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和意识流的手法,给读者带来迷幻而多元的阅读体验。

然而,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唯一的文学流派。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新奇思潮”的文学风格逐渐兴起。

这种风格强调稳定和秩序,力求还原生活的本真和纪实。

新奇主义作品常常以史实为基础,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入挖掘的思考,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迁。

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包括莫言的《蛙》和余华的《活着》。

除了创作风格的变化,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也可以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来观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探索人类生存与存在的作品逐渐增多。

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弱点,通过作品传递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观察。

比如,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关于城市化和城市病的作品逐渐增多。

作家们用文字去探讨城市背后隐藏的问题,并使人们重新思考都市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与此同时,环保意识的崛起也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尝试通过文字呼唤人们对自然的关注。

这些作品常常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破坏。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文学思潮是当代文学的一种回归,使人们重新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除了风格和主题的变化,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还体现在作家的身份和创作背景上。

在过去,文学界离不开“文人”的身份,作家常常是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的代表。

然而,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群体的嬗变,作家的身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汉语言文学学年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学年论文题目

学年论文题目文学类(现当代文学方向)学年论文选题1、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表征。

2、当代“女性诗歌”中的母亲形象分析。

3、余华小说中的细节的魅力及其叙事学分析。

4、莫言小说中的狂欢化叙事的特征及其意义。

5、样板戏对民间文学模式的吸纳及其美学意义。

6、王朔小说中的“顽主”形象的美学特征及其文化意义。

7、九十年代以来诗歌中的“后口语”写作的诗学意义及其困境。

8、李洱《花腔》中的叙事话语分析及其美学意义。

9、当代五六十年代小说中的“成长”主题及对其具体表征的分析。

10、“下半身写作”中的“身体”的诗学意义及其批判。

11、汪曾祺的艺术世界12、从《沉重的翅膀》到《无字》——论张洁美学风貌的嬗变13、余秋雨散文的“寻根”情结14、武侠小说精神与民族大义—20世纪两次“武侠热”文化语境论析15、《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的层次性16、刘震云与新写实主义小说17、方方与池莉作品中的女权主义18、贾平凹眼中的艺术人生19、余华的寓言世界20、白先勇笔下的女性形象21、“灰色”人生与灰色社会——论“潘先生”的精神轨迹和社会文化内涵22、论《故事新编》中“故事”与“新编”的关系23、从《命命鸟》看许地山对同期“问题小说”的超越24、相同的理论主张,不同的艺术追求——以闻一多《死水》和徐志摩《再别康桥》为例25、《荷花淀》与孙犁抗战小说的独特魅力26、战争题材的独特表现空间——从《荷花淀》到《百合花》27、论《子夜》中的屠维岳对吴荪甫形象塑造的正负面意义28、曹禺剧作《家》与巴金同名小说异同论29、“泛神论”影响与《女神》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0、赵树理小说的民间文化蕴含与民族文化追求——以《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为例31、从《小城三月》的色彩语词看萧红的创作心理32、从《小城三月》的童年视角看萧红小说的自我呈现33、从老舍《离婚》中张大哥的使命看老舍创作的知识分子内涵34、论老舍《离婚》的结构艺术35、论老舍《离婚》中的多重女性形象36、《围城》中言情与世情的悖论37、《围城》中知识分子的传统与现代内涵38、从《菊英的出嫁》探菊英母亲的心理39、从《春桃》看许地山的宗教情结40、论《死水微澜》中巴蜀意识的表现41、论五四文化精神中的异质因素及其影响42、论苏曼殊诗歌的现代启示意义43、《狂人日记》对文学革命的反思意义44、试论梁启超诗界革命的负面影响45、晚清民初诗歌意象的转型研究46、浅论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积极意义47、鸳鸯蝴蝶派的被批判与事实发展48、《新青年》杂志前后期的比较研究49、赵丽华与胡适诗歌的“当下”意义对照浅析50、论裘廷梁白话论的实际影响51、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比较研究52、《尘埃落定》中的“傻子”形象分析53、赵树理笔下的农民群像54、金庸小说中的民族意识55、论50—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的“老”农民形象56、当代作家的民间立场论57、论九十年代环境小说(生态小说)58、高行健与现代主义戏剧59、80作家群所折射的社会心态60、孟京辉的试验话剧风格61、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论析62、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历史关怀63、鲁迅《野草》艺术特色论析64、以《天狗》为例看郭沫若诗歌的现代精神65、试析茅盾《子夜》的结构艺术66、《骆驼祥子》的多重悲剧论析67、以《骆驼祥子》为例看老舍小说的京味68、沈从文《边城》赏析69、曹禺《雷雨》主人公分析70、以《家》为例谈传统文化对巴金小说的影响71、荆冠下的维纳斯——论闻捷的爱情诗72、政治神话的苍白——论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73、相信与不相信——从食指北岛的诗歌看“知青”的心灵轨迹74、从王朔、韩寒看当代文人的炒作75、从《受戒》与《边城》的比较看汪曾祺与沈从文的渊源76、铁凝“三垛”中的女性张扬77、城市的灵魂——析王安忆的《长恨歌》78、从铁凝新作《笨花》看新世纪女性文学的启蒙话语79、从“身体写作”看女性文学的尴尬80、“突围”与“回归”——徐坤《厨房》中的女性悲剧命运81、试论新时期文学的悲剧精神。

20世纪90年代女作家的文化心态与创作

20世纪90年代女作家的文化心态与创作
国 现 当代 文 学研 究
2 世纪9年代初 .市场经济取代 了计划经 0 0 济 .围绕计 划经 济 而设 置 的价值 体 系逐渐 受到 挑 战 , 悄悄 地发 生 了嬗 变 。 并 文学 的眼 光 因此 也 变得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迷 离 ,文学 机构 的组 织 能力 也变得 软 弱无力 ,而 当代 文学 的合 目的性则 几 乎 只剩 下
荔 们 的个 人化 情感 与历史 记忆 的表达 .更能 够展
示对 虚假 的 、充 满乌托 邦色彩 的宏 大叙事 的消 解 : 市女性 的个 人化 书写 , 体现 出对 当下商 都 更
都市 的存在 。 而且从 现代 性 的审美角 度来 看 . 她
市色彩是最为 自觉 的, 一部《 随风飘荡的 日 》 子 把 都 市 女 性 的飘 浮 感 和 游 走 感 表 现 得 十分 到 位。徐坤是一个特例 , 她以女性主义作家 自 , 居 但 是在写 作 中却是 以非女性 的态 度来展 现城市 中知识分子心态的。也就是说徐坤喜欢盗用男 性 的方式 来对 男性话 语进行 解构 。城市 当中的 知识 分 子是城 市 中最 特异 的一群 ,而徐 坤则通 过 对这个 群落 的反讽 性 的解 构 ,来满 足她 的女 性理想。 如她的中篇小说《 游行》 将女性意识 、 都 市意识 和知识分子意识 自然贴切地结合为一 体。7 年代出生的卫慧则擅长以诗意来展现语 0 言的放纵和思想的放纵 , 她写得很“ 。 酷”写了都 市的伤痛和焦虑 。 但不是陈染 、 白式的富有苦 林 难 的记忆 , 是 当下 的 、 意识 形态 的甚 至是 身 而 非 体的, 没有记忆的写作 。 棉棉由于 自 身经历的复 杂 . 写作 中则有更 多 的资源 和故事 。 的小 说 在 她 不 仅是 表象化 的城 市 .而且展 现 了另类 人 的生 活方式 , 以一种非小说的方式 , 揭示了城市的隐 秘生活, 并在她的具有旋律感的语言中。 深化 了

中国影视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嬗变

中国影视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嬗变

中国影视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嬗变中国的影视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从无到有,同样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

女性意识是一种性别立场,它只是对女性性别身份的一种强调,是女性对自身性别与男性不同所造成的各个方面差异的一种自我意识。

影视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从无到有、从懵懂到觉醒,是社会发展的折射。

20世纪20年代受到五四运动影响,一些知识女性开始觉醒,但这一时期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是完全没有独立意识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和文革时期,女性开始与男性一样参加社会工作,并受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那时活跃在银幕上的女性形象多是一些失去了性别特征的铁姑娘形象。

这些女性已意识到她们与男性一样被赋予平等的权力,但是这种平等意识并不是真正的女性意识,这些女性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有别于男性的性别立场。

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加之女权运动的影响,影视界也理所当然地受到先进思想的冲击,并开始接纳女性主义思想,人物的女性意识也逐渐凸显。

一、影视文学作品诞生早期被男性言说的女性意识中国影视作品诞生之初,女性形象就出现在影视文学作品中,但女性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出现仅仅是根据剧情的需要充当影视作品的道具,那些被男性塑造的女性形象性格模糊,缺少内涵,完全是男性的附属品,更谈不上形象背后所具有的女性意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一批女性作家开始登上中国的影视文学的舞台,并直接以影视文学创作的形式争取女性的权利和地位,是中国知识女性群体性的女性意识初步觉醒。

此后的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较比之前要丰富和丰满得多。

此时的女性出现在影视作品中不再只是男人的附属品、男人的道具,而是多了一些贤妻良母,或受先进文化濡染的进步女性形象。

她们或贤惠持家、相夫教子,或叛逆封建家庭,冲破传统思想,大胆追求新生活,但无论怎样,这些被男性塑造的女性形象都很难说具有了自我觉醒的女性意识。

这种传统的、难以冲破的性别观念,与中国千百年的男尊女卑传统思想不无关联。

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自甘沉沦——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身体写作”的嬗变

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自甘沉沦——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身体写作”的嬗变

凌叔华等女作家要开放超前得多。她从 自己女性的身体感 受、 体验出发 , 以无限丰富的个人感觉和想象方式充分地敞
开女性 自身 , 在返 回女性 身体 的 同时 , 回了 女性 曾 经迷 失 找 的 自我 。正 如埃 莱娜 ・ 苏所 说 :事 实 上 , 西 “ 她通 过 身 体将 自己的 想 法 物 质 化 了 , 用 自 己 的 肉 体 表 达 自 己 的 思 她 想 。②在 《 菲女 士的 日记 》 , ” 莎 中 丁玲 通 过 对女 主 人 公 利 , “ 写 是 五 四 ” “ 文化运 动 ” 中国女性 提供 了 “ 出 历 史地表 ” 的 新 给 浮 的
机会。女性写作不仅是反叛封建传统和男权中心主义的有
效方 式 , 女性 独 立 、 也是 自立的 最 佳途 径 之 一 , 而丁 玲 的 写 作 不但 有别于 男性 写作 , 与一些 同时 代 的女 性作 家 不 同 , 也 在 她的 创作 中 带 有 鲜 明 的 时 代 女 性 印 迹 和 另 类 书 写 的 特 征 。丁玲 是 2 世 纪最 早 写 出 了女 性 性 爱 心理 和 女 性 肉体 0 觉 醒的女 作家 , 这方 面 , 在 她比冰 心 、 沅君 、 隐 、 冯 庐 苏雪 林 、
写作” 作为一种重要的策略和立场并形成潮流。19 95年世 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 , 身体写作 ” 给“ 提供了契机 , 西方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给中国女性作家提供了理论武器 ,
“ 身体 写作 ” 蔚然成 风 。“ 四 ” 期冰 心 、 隐 等女 作 家 的 五 时 庐 创 作标 志着 中 国女 性 书 写 的 开 始 , 作 品 虽 然大 都 表 现 了 其 现代 女性 意识 的 觉醒 , 没有 正视 女性 的 身体 , 丁玲 第 但并 而

回归“自我”的私语式写作——浅谈当代女性文学叙事声音的嬗变

回归“自我”的私语式写作——浅谈当代女性文学叙事声音的嬗变
多 米 对 自己 成 长 经历 的叙 述 中 ,展 开 了
袭 又打 破 着 五 四 以 来 关 于 女 性 的 偏 见 , 女 性 强 烈 地 渴望 从传 统 文 化 的束 缚 中挣 脱 出来 。 现 出强 烈 的社 会 参 与 意 识 . 表 但
她 们并 没有 走 出男 权 文化 的藩 篱 ,她 们
的上 海 ,张 爱 玲 仍 旧 我 行 我 素 地 坚 守着 属 于 自 己的 创 作 姿 态 。维 护 了 女性 文学 的最 后 半边 天 。
意 识 和 表 达 方 式 的 结合 体 . 述 声 音 “ 叙 位 于 ‘ 会地 位和文学 实践 ’ 交界处 , 社 的 体 现 了社 会 、 济 和文 学 的存 在 状 况 ” 女 经 。 性叙述 声音既指 作品传达 的本体 体验 、
历史 地 表 ”对 自己 的经 验 、 , 现状 、 识 真 意
切 自由地 加 以表 达 。 中 国女 性 逐 步 发 现 了 自己声 音 被 压 抑 、 遮蔽 、 扭 曲的 真 被 被
染 的 作 品 多少 都 有 “ 灵 自传 ” 成 分 , 心 的 她的《 人生活》 是化身 “ 拗拗” 自 私 不 倪 的
主 体 意 识 .还 指 与 性别 立场 密 切相 关 的 形式外壳 . 即叙 述 者 独 特 的表 达 方 式 、 策 略 、 体的话语风格。在“ 音 ” 词上 , 具 声 一
般 男 性 叙 述 , 用 独 、 语 、 白等 单 旋 多 私 自
律 声 音 . “ ” 观 照 世 界 出 发 点 的单 用 我 为
权 威 。虽 然 五 四时 期 ,女 性 作 家 在 创 作
时 , 度大胆地“ 一 自我 解 剖 ” 譬 如 丁 玲 的 ,
述声 音 闪亮 登 场 .展 现 了 当代 女 性 写 作 的一 道 奇 特 景 观 。 五六 十 年 代 的林 自 、 陈 染、 虹影 , 十 年 代 生 的 卫 慧 、 棉 、 波 七 棉 赵 等 作 家 为 代 表 的 个 人 叙 述 声 音 有 别 于 一

从身体意识形态探究女性写作之流变

从身体意识形态探究女性写作之流变

从身体意识形态探究女性写作之流变作者:赵恩光来源:《大观》2015年第06期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当代文学叙事话语的框架中,作家对“人”的书写发生了根本性的嬗变:公共空间中被政治话语统治的“大写的人”开始缺席,而私人空间中的“个人”则逐渐由边缘走到了中心的位置。

对个体生命生存状态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对生存意义的终极追问成为当代文学变化的一种明显姿态。

在相应的作品中,“个人”回归到具有独立意义的私人空间,人的欲望与精神的私密性也随之展露无遗,身体成了“个人”话语表达的重要形式和载体。

在这方面,以异军突起之势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的女性作家群体表现出敏锐的触觉和先锋意识,她们关于身体的写作,既体现了人在社会道德束缚中的自由本能,同时还鲜明地确立了一种连接个体欲望诉求和社会情绪表达的身体意识形态。

在这些女性作家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她们通过身体叙事,努力揭示现代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处境,对现实作出了一种隐喻性和本质性的表达。

本文试着对90年代至今活跃在文坛上的三类女作家的作品加以把握,考察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女作家在各自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身体意识形态,观照女性写作的流变及他们对于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群写作的影响,由此窥探女性写作在当代多元化格局中的文坛生存状态和发展图景等问题。

关键词:女作家;身体意识形态;写作流变;价值一、当代女作家作品中的身体意识形态女性写作作为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一个异常重要的维度,可以说正是考察中国文学的一个晴雨表。

女作家的成熟以及女性对时代和自身的奇特观照都赋予中国文学以新异的品格。

而从女性写作的本体来看,她们的风格又是多姿多彩、迥然各异的。

曾有论者对90年代以来活跃在文坛上的女作家作了如下分类:第一类以张抗抗、铁凝、王安忆为代表,她们在强化女性性别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同时,仍然在小说中综合了诸多社会因素,使得她们的作品有了较为厚实的历史内涵和人生内涵,可称为“社会复合型”。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几个关键词在中国的嬗变_王桂琴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几个关键词在中国的嬗变_王桂琴

收稿日期:2009-06-26作者简介:王桂琴(1970—),女,湖北随州人,襄樊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几个关键词在中国的嬗变王桂琴(襄樊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襄樊,441053)摘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次关键词的嬗变:从“女性文学”到“女性主义文学”,从“女权主义批评”到“女性主义批评”,从“女性意识”到“社会性别”,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性别诗学”。

“女性文学”是一个颇具争议和歧义的文学概念,并且造成了批评与阐释的困难;相比而言,“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更为明确和清晰。

“女权主义”代表了西方早期妇女运动争取男女平等的斗争,偏重于政治和斗争性;而“女性主义”则深受西方后结构主义影响,偏重于文学、文化。

“女性意识”带有“性别本质论”色彩,以“社会性别”替代“女性意识”必将给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带来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

为了走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困境与危机,“性别诗学”学说被适时引进。

但理论化、系统化、学科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别诗学”尚需建构。

关键词: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性别诗学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854(2009)07-0056-06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创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和法国,尔后又在西方乃至全世界得到长足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陆续被引进、翻译、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在中国萌芽。

但它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它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获得合法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被质疑、被拒绝同时又被探讨、被借用、被改造的过程”。

[1]这个过程直到今天仍在延续之中。

经过近30年的积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中一支重要的流派,而且最终演变成了一门独立的新兴的研究学科。

铁凝小说女性形象嬗变论曾琦

铁凝小说女性形象嬗变论曾琦

Vol.9No.62012年6月第9卷第6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un.201220世纪以降,中国出现了两次女性写作的高潮。

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伴随着“人的解放”的时代浪潮,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浮出历史地表”,以初步觉醒的女性意识第一次在历史话语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第二次高潮发端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

“五四”的文化价值重新回归,个体的自我意识得以重新发现和张扬。

女性文学再次蓬勃兴起。

作为新时期第一批走上文坛,并迄今为止成为当代文坛上最具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女性作家,铁凝在20余年的创作中,始终关注着女性的生命意识,生存状态和命运。

早期的铁凝,向人们捧出一片晶莹的世界,用清晰如诗的语言,描摹出一幅幅优美图景,充满了对美好人性尤其是女性生命的浪漫张扬。

随着对女性生存状态的进一步开拓和探索,铁凝的女性形象也由审美转向了审丑。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再是清纯、无邪、恬淡,而是丑陋与畸变。

在丑与恶的深刻揭示后,又归于一种清明高远的心境,寻求一种从容和谐的人性。

铁凝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嬗变,与她笔下的女性生命历程是一脉相承的。

一、女性生命的诗意礼赞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文坛上充满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沉重的叹息声,当人们在对历史的控诉和反思中显得疲惫不堪时,初涉文坛的铁凝以一篇如诗般的短篇小说《哦,香雪》,给沉抑的文坛送来了一个“天使的声音”。

淳朴善良的少女香雪的形象,唤起了无数读者心中对善与美的追求。

铁凝在塑造香雪时,有意把香雪置身于一个无拘无束的大自然的环境里,香雪是大山的女儿,山中的钟灵毓秀养育着这一片宁静安详的土地。

小说中,香雪和她的同伴们到村边等待停留一分钟的火车,并用一篮子鸡蛋换回了一个梦寐以求的塑料铅笔盒的情节描,将香雪渴望新生活的情感,似淡实浓地充溢在诗情画意的描写中,让人感到温暖而美好。

主题嬗变与经典生成——以《西厢记》为例

主题嬗变与经典生成——以《西厢记》为例
Tms anicle衄ough explailling”WeStem Ch锄ber¨which evolves to me
classics production by reo嬉aIlizing tlle subject,by me cultural esmetical criticism
method,excavates”me wall”image which polymerizes锄d iIlllerits in me
cominuaUy in person’s explanation,and perfbm all sorts of possib订ities in
eXistence under m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 constamly.Ttle classical sigIlificance t11at occllrs aIld launches is co衄ected、vith person’s sunrival aIld mis is a process
一、《西厢记主题 相同相似的蹶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可以写山意义截然不同的作品。 “情节大致相同的同样题材,在海涅的笔下会变成对德国人的极辛辣的讽 剌;而在倍克那里仅仅成了对于把自己和无力地沉溺于幻想的青年人看做同 一个人的诗人本身的讽刺。”海涅“以自己的大胆激起了市民的愤怒”,而倍 克在同样题材中展现出来的却是“因自己和市民意气相投而使市民感到慰 藉”。…恩格斯的精彩论述揭示了文学创作中的普遍规律:古今中外的作家常 常从同一题材中提炼出不同的主题柬。普罗米修斯的神话蕴涵着浓重的宗教 情怀,展现着同命运抗争的神秘力量,而在歌德、拜伦那里却把他反抗命运 的行为跟人类认同:雪莱以爱统摄全篇,认为他似乎是道德与智性最完美的 类型,为最纯粹与最真实的动机所驱使,去追求最高贵最佳的目标。到了罗 威尔,他竟把香烟和坦克车等现代文明里的一些东西塞到剧本里,连缀其存 在之荒诞以及反抗之悲壮,多了几许现代人“受苦受难”的本质。同一个普 罗米修斯在不同作家的叙述中,被注入了不同的思想情感内涵,形成不同的 文本景观和不同的深层诗性结构。《西厢记》的形成也是如此。元稹《莺莺 文本景观和不同的深层诗性结构。《两厢记》的形成也是如此。元稹《莺莺

从《沉重的翅膀》到《无字》—论张洁美学风貌的嬗变150字论文

从《沉重的翅膀》到《无字》—论张洁美学风貌的嬗变150字论文

从《沉重的翅膀》到《无字》—论张洁美学风貌的嬗变张洁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美学风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从《沉重的翅膀》到《无字》,张洁的美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关注现实社会的问题到关注人性的探索,从揭示社会的矛盾到探索人性的深处,这种变化是张洁在文学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发展的结果。

一、《沉重的翅膀》的美学风貌《沉重的翅膀》是张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一个农村女孩的成长历程为主线,揭示了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落后,以及农村女性的悲惨命运。

在这部小说中,张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描写,展现了农村女性的苦难和挣扎,以及她们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敢。

同时,张洁也以其独特的美学风貌,展现了农村的美丽和宁静,以及农村女性的纯洁和善良。

在《沉重的翅膀》中,张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的美丽和宁静。

她通过对农村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的美丽和宁静,如清澈的河流、碧绿的田野、高耸的山峰等。

同时,她也通过对农村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的纯洁和善良,如农村女性的勤劳、善良、勇敢等。

在《沉重的翅膀》中,张洁以其独特的美学风貌,展现了农村女性的苦难和挣扎。

她通过对农村女性的描写,展现了她们的苦难和挣扎,如农村女性的贫困、落后、歧视等。

同时,她也通过对农村女性的描写,展现了她们的坚韧和勇敢,如农村女性的奋斗、抗争、反抗等。

二、《无字》的美学风貌《无字》是张洁的另一部代表作,这部小说以一个城市女孩的成长历程为主线,揭示了中国城市的繁荣和虚伪,以及城市女性的矛盾和挣扎。

在这部小说中,张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描写,展现了城市女性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她们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敢。

同时,张洁也以其独特的美学风貌,展现了城市的繁荣和虚伪,以及城市女性的矛盾和挣扎。

在《无字》中,张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描写,展现了城市的繁荣和虚伪。

她通过对城市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城市的繁荣和虚伪,如高楼大厦、繁华街道、奢侈品等。

余华热衷死亡叙述的探讨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

余华热衷死亡叙述的探讨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

“死亡”是先锋作家最“热衷”的话题,在中国当代作家群体中他们对死亡问题的关注度也是最高的。

马原、格非、余华、苏童、洪峰、北村、叶兆言等先锋作家的小说,不论何种篇幅,在何时期,都无不与死亡相关。

余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登上中国大陆文坛,是早期先锋派的突出代表。

在当代先锋小说家中,余华是一位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作家。

余华擅长描写死亡,在先锋作家中可谓独树一帜。

他那充满暴力、血腥、死亡的小说作品的问世无疑是在当时中国文坛和读者当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死亡”是人们最避讳的话题,然而余华却一再并且乐于把它展示在人们面前,用冰冷的叙述手法,把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血淋淋地撕毁给读者看。

有人说余华的血液里流的是“冰渣子”。

但是,余华的死亡叙事并不是为了吓唬人或者单纯地从中获得快感。

细细品味之后,我们可以在余华看似冰冷的笔锋背后窥出余华的眼泪。

如果把余华的所有小说比作一座冰山,那么这座冰山一定是由余华的泪水凝聚而成的。

如果冰山也有年轮的话,那么余华的每一部小说便是那年轮。

由于余华的创作很有规律,从短篇到长篇的创作尝试大体上看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粗略地把余华的小说按照短篇、中篇再到长篇这样划分:年轮的中心部分是余华早期(1983年-1986年)的作品,即短篇小说,中间部分是中期(1987年-1990年)的作品,即中篇小说,最外围则是从90年代后所写的长篇小说。

一座冰山让人们看到的一定首先是外貌,余华刚踏入文坛时只被特定文化圈的人认识,如今他已逐渐被大部分读者熟知,这正是由于他长篇小说的创作尝试。

他的长篇小说最广为人知,并且盛极一时,所以现代大部分的读者认识余华首先是从他的长篇小说开始的。

如果有人想进一步了解他,就要去挖掘他早期的作品了。

然而,钻之弥坚,研究余华的人会发现,冰山内部更加冰冷更加坚硬,因为余华早期作品的叙事笔调更加冰冷,才知道原来他的创作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明显变化,仿佛“冰山”受到了“温室效应”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 五 四时 期 女 性 文 学 所 创 造 的 一 系 列 主 题 , 个 性 解 放 的 如 呐 喊 , 恋 自由 的 呼唤 , 会 问 题 的 探 询 , 生 苦 闷 的 宣 泄 , 婚 社 人 母爱 、 心 、 童 自然 的 讴 歌 等 等 , 此后 女 性 文 学 的 发 展 进 程 在 中 , 然 或此 或彼 不 乏 沉 寂 之 时 , 当 女 性 文 学 的 春 天 终 于 虽 但 到 来 时 , 发 的是 山 鸣谷 应 、 阵 回声 。五 四 新 文 化对 “ ” 引 阵 人 的发 现 和 个 性 主 义 的 提 倡 , 为新 文 化 开 辟 并 规 范 了 “ 性 解 个 放 ” 总 主题 。 因此 , 取 婚 恋 自 由 、 现 青 年 人 爱 的 追 寻 的 争 表 中 的种 种 心 态 , 为 五 四女 作 家在 创 作 中 的一 个 共 同选 择 。 成 “ 自由 而 流血 , 流 血 而 争 自由 ” 一 代 女 性 寻求 人 的权 为 宁 是 利 和爱 的权 利 的真 实 写 照 。 二 、 族 战 争 时期 :女 性 意 识 ” 彰 显 民 “ 的 较 之 五 四时 期 ,O世 纪 三 四 十 年 代 女 性 文 学 创 作 的精 2 神 内涵 更 趋 丰 厚 : 既有 与 时 代 相 呼 应 的对 民 族 命 运 的 深 切 关 怀 , 有 面 向 女性 自身 的冷 静 探 察 与剖 析 ; 有 对 复 杂 人 也 既 生 的重 新 审 视 , 出现 了 具 有 哲 学 根 底 的 对 生 命 的 思 索 。 也 显 而易 见 , 样 的 创作 格 局 与 五 四时 期 的 情 况 相 比 已有 所 这 不 同 。女 性 文 学 在 多 难 的 岁 月 中 坚 持 着 自己 的 实 践 , 在 并 实 践 中 丰 富 、 展 。中 国 女 性 文 学 的 旋 律 , 此 奏 出 了 深 发 于 沉 、 重 的 一 章 。 国难 当头 , 凝 在 中华 民族 面 临 亡 国 危 险 的情 况 下 , 族 矛 盾 十 分 自然 地 成 为 中 国社 会 压 倒 一 切 的 政 治 民 问 题 , 阶 级 矛 盾 则 趋 于 相 对缓 和 。在 特 定 的 时代 背 景 下 , 而 中 国 文 学感 时愤 世 、 国忧 民的 传 统 得 到 发扬 , 有 爱 国思 忧 具 想 的 作 家 们 纷 纷 走 出 原 来 的 圈 子 , 不 同 的方 式 投 入 抗 日 以 战 争 的 洪 流 。女 作 家 的创 作 表 现 出对 客 体 的 关 注 与 对 女 性 主 体 的 忽 略 。她 们 的 创 作 视 野 变 得 开 阔 , 性 关 怀 扩 张 为 女 对整个社会 、 民族 生 死 存 亡 重 大 历 史 转 折 的 审 视 , 性 意 识 女 淡 化 了。 她 们 的 创 作 已 很 少 流 露 女 性 的 性 别 危 机 感 之 类 , 而多社会不平感 、 民族 危 亡 感 。 从 表 面 上 看 , 一 时 期 女 性 文 学 的 女 性 意 识 出现 了 淡 这 化 、 性化 、 性化走向 , 而 , 雄 无 然 探究 其背 里 , 们 发 现 , 是 我 那 女 性 意 识 的 深 化 、 殊 形 态 化 。女 性 意 识 仍 然 是 女 性 文 学 特 的最 重 要 的 特 征 。 谓 女 性 意 识 的 淡 化 、 性 化 甚 至 无 性 所 雄 化 只是 当时 女 性 文 学 的 某 一 方 面 特 征 , 女 性 意 识 的深 化 、 而 隐藏 与升 华 则 是 另 一 方 面 的 特 征 , 两方 面 的综 合 , 是 这 这 才 时期 女 性 文 学 的本 来 面 貌 。女 作 家 的 创 作 总 是 从 自身 的 经 历 出发 , 力 表 现 现 代 女 性 的 命 运 和情 ( 转 第 4 着 下 3页 )
孙 雪 鹏
(t 江教 育教 学研究 院 ,黑龙 江 i丹 牡 丹江 170 ) 5 0 5
[ 摘 要 ] 从 五 四 时期 开 始 , 国女 作 家陆 续 成 批 登 上 文 坛 , 力走 出 男权 传 统 的樊 篱 , 不尽 相 同 的创 作 中 努 以
方 式 、 作 选择 塑造 出 不尽 相 同 的人 物 形 象 , 活 和 抒 写 了女 性 历 史 , 对 长 期 处 于 昏 睡 状 态 的 女 性 自我 意识 进 创 激 并
行 发 掘 、 询 。伴 随 五 四 时代 转 型 期 主 旋 律 的 演 示 , 束 爱 的 阳光 , 先 洒 向 觉 醒 中的 现代 中国 的 女 作 家们 。 这 探 一 首
使  ̄ 4 感 到 昂扬 振 发 , 到 新 鲜 , 感 到 困 惑 , 至 不 能 自抑 地 要 拿 起 笔 来 记 述 一 个 个 为 时 代 赐 予 的全 新 的 主 " 1 1 感 也 以
题 。 面 对 这 让人 炫 目也 让人 措 手 不及 的 爱 的 阳 光 , 们 的 反 应 、 思及 笔 下所 作 的 艺术 表 现 , 着 时 代 的 变 迁 呈 她 省 随
现 出不 同的 面 貌 。
[ 关键词] 2 o世纪 中国女性文 学; 女性意识 ; 变 嬗
[ 中图 分 类 号 ] 10 27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 10 —33 2 1 ) 40 0 —2 文 0 92 2 (0 10 —0 60
2 1 年第 4 01 期 ( 第 1 期) 总 8 2
牡丹 江教 育 学 院学 报
J OuRNAL OF M UDANJ ANG OLL 『 I C EGE OFEDUCATI ON
N o.4。2 1 O1
S ra No. 8 e il 12
2 世 纪 中 国 女 性 文 学 创 作 主 题 的嬗 变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