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文学创作脉络
唐诗宋词发展脉络个人整理

(2)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特点: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 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 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 往与情怀。 代表作:高适:《燕歌行》、《别董大》、《蓟门行五 首》、《塞下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 昌龄:《出塞》,李颀:《古意》 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现实状况所 致。唐自建国以来边事不断,这些重大的客观现实必然反 映到诗歌创作中去。二是从军赴边、建功立业是当时文人 的普遍时尚。戍边开疆、建功立业也成为他们建功立业的 首选途径。三是有悠久的文学渊源。先秦的《诗经》、 《楚辞》及汉乐府已有描写征戍的篇章,汉魏之际,南北 朝时边塞诗渐盛,盛唐边塞诗体裁完备。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 王。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 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了,思 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 开始有了初步的定型。
陈子昂,他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 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 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他洞 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
一、北宋前期的词
代表词人晏殊、欧阳修、晏几道、范仲淹、张先、 柳永、苏轼 晏殊词写男女恋情,已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 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而显得纯净雅致。
欧阳修词作更展现出他潇洒旷达的风神个性。这 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用词来表现自我情怀的 创作方式对后来的苏轼有着直接的影响。 苏轼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 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 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有时则把对自然 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 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 感慨,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
古代对屄的描写-定义说明解析

古代对屄的描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古代对屄的描写",作为一篇长文,涉及到了对于古代文化的研究和对于女性身体形象的探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索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屄的描写方式,并分析这些描写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对于这个话题,我们将通过梳理古代文献和历史资料,了解古代人们对于屄这一身体部位的认知、表达和解读。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旨在深入探讨古代文化对于女性身体形象的塑造和表达方式,并试图从中发现对于当代的意义和启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分析古代对于屄的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定位、语言表述以及隐含的意象,从而揭示出古代社会对于女性的认知和定位。
通过对古代文献和历史资料的挖掘,我们可以回顾和理解古代人们对于屄这一身体部位的特殊意义和文化价值。
同时,我们也将探究这些描写对于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对于当代我们的反思和启示。
最后,我们将对古代对于屄的描写进行总结,并探讨这些描写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未来对于屄的描写可能的发展方向,并思考当代人们对于女性身体形象的认同和呈现方式。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古代对于屄的描写,以及这些描写对于当代文化和认知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于女性身体形象的思考,以及对于文学作品中描绘身体的审美和意义的关注。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古代对屄的描写: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并阐明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将简要总结古代对屄的描写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第二部分:正文在正文中,我们将分析古代对屄的描写的要点,着重探讨几个重要方面。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2.1 古代对屄的描写要点1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考察古代文学作品中对屄的描写方式和手法。
通过文献研究和对相关作品的分析,我们将探讨古代文人如何运用形象、比喻、修辞等手法来描绘女性的私密部位。
女书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女书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女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女性的学习和文化交流的方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遗产。
近年来,女书文化研究备受关注,学术界出现了大量的文献和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对女书文化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进行文献综述,以期可以梳理出研究的脉络,总结研究成果,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女书文化的概念与历史渊源女书是中国古代女性用来书写的一种文字,它源于汉代,兴盛于宋元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的一种标志性产物。
女书的书写形式多样,有楷书、行书、草书等,其内容也丰富多彩,有诗、文、书信等多种形式。
女书文化的产生和兴盛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对女性的教育、文化认知、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制度有关。
女书的兴盛也促进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繁荣,形成了女性作家的群体,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女性文学作品。
二、女书文化研究的现状随着中国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研究的持续深入,女书文化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现阶段,女书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女书文化的历史考证与研究:这是女书文化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旨在通过考证女书的历史渊源、使用情况和地域分布等,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和证据。
2. 女书文化与女性身份认知的关系:这是对女书文化与女性社会地位、角色认知、性别意识等方面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揭示女书文化对于中国古代女性的意义和影响。
4. 女书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这是对女书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进行研究,包括女书的保护与传承、女书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方面。
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涉及领域广泛,研究视角多元,学者们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上都做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为女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在女书文化研究的过程中,一些热点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和探讨的焦点,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1. 女书的传承与保护:女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传承与保护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综述论

边 疆经 济 与 文化
T HE B0RDE E R C0N0MY AND CUI TURE
No 8 2 l . .0 O
G n n . 女 性 文 学研 究 综述
狭 义 的女性 文 学 ,专 指 女作 家创 作 的具有 女 性 的视 角 和表现 形式 并 以女性 为创 作对 象 ,体现 出女 性 主
体 意 识 和 鲜 明 风 格 的 女 性 文 学 作 品 。代 青 的 《中 国 女 性 文 学 中 女 性 主 体 意 识 的 发 展 》 将 目 光 集 中 于 唐 朝 至 五 四 时 期 之 前 优 秀 的 女 性 文 人 身 上 ,探 索 女 性 的 主 体 意 识 由迷 失 走 向觉 醒 的 心 路 历 程 ,认 为 女 性 意 识 是 相 对 于 男 性 意 识 而 存 在 的 ,是 女 性 作 家 以 自己 独 特 的 审 美 视 角 对 社 会 人 生 以及 女 性 绚 丽 多 彩 的 情 感 生 活 、 内心 世 界 的 独 特 把 握 和 感 受 。3舒 红 霞 则 更 进 一 步 ,她 立 足 女 性 视 角 ,认 为 女 性 文 人 具 有 对 封 建 伦 理 角 色 I 之 外 的 女 性 个 人 价 值 的 追 求 : 即 接 受 教 育 与 进 行 文 艺 创 造 、关 怀 现 实 与 参 与 社 会 活 动 等 个 人 生 存 空 间 的努 力 开 拓 ,这 种 追 求 是 人 性 觉 醒 之 表 现 。4因 此 , 这 三 种 分 法 体 现 出 了 递 进 式 的 人 文 关 怀 :视 野 由 “ 现 ” [ 发 女 性 — — 关 注 女 子 的不 幸 身 世 、命 运 和 人 生 遭 际 , 到 “ 受 ” 女 性 — — 体 现 出 浓 厚 的 男 女 平 等 的 思 想 倾 感 向 和 内心 要 求 ,独 立 意 识 萌 发 和 觉 醒 , 再 到 女 性 “ 观 ” — — 以 女 性 视 角 来 观 望 社 会 ,恢 复 被 压 抑 的 反 “ 的 个 性 ” 的 呼 唤 ,甚 至 以 “ ” 之 观 点 来 评 判 反 观 男 性 ,呈 现 出 了与 男 性 话 语 势 均 力 敌 的 价 值 规 范 。 人 我 2 中 国古代 女性 文学 的情感基 调 与文 学特 质 . 对 于 这 一 论 题 的 研 究 已 经 卓 有 成 效 。 乔 以 钢 著 有 《 中 国 古 代 妇 女 文 学 的 感 伤 传 统 》, 通 过 “ 伤 论 感 的地 位 ”、 “ 伤 与 忧 患 ” “ 伤 与 孤 独 ” 三 个 部 分 ,对 才 女 和 文 士 感 伤 对 比研 究 ,将 才 女 的 文 学 格 调 定 感 、 感 位 在 “ 郁 ” 二 字 之 上 。 朱 志 杰 在 此 基 础 上 作 有 《 影 自怜 的 感 伤 — — 试 谈 中 国 古 代 女 性 文 学 的 伤 感 特 忧 顾 质 》,进 一 步 挖 掘 了 女 性 文 人 “ 伤 ” 的 鲜 明 特 质 , “ 其 文 ,会 其 意 ,才 女 的 感 伤 主 要 是 一 种 由 其 自身 感 观
试论《史记》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史记》中的女性形象一、本文概述《史记》,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不仅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深刻的历史见解著称,更因其对女性形象的生动描绘而独具魅力。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史记》中女性形象的特点、意义及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通过详细解读《史记》中的女性人物,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以及她们在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本文还将分析《史记》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和文学价值,揭示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女性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也能更深入地认识到《史记》这部伟大著作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二、《史记》中女性形象的分类《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与描述同样丰富多彩,深入剖析这些女性形象,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史记》中塑造了一系列贤良淑德的女性形象,她们以高尚的品德、智慧和无私的奉献,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楷模。
如《项羽本纪》中的虞姬,她以忠诚和智慧辅助项羽,成为其不可或缺的谋士;又如《孔子世家》中的南子,她以其高尚的品德和睿智的见解,为孔子的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史记》中,也有许多英勇善战的女性形象,她们在战场上展现出与男性同样甚至更为出色的战斗能力。
如《淮阴侯列传》中的吕后,她以果断和勇敢的军事决策,为汉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又如《田单列传》中的田单之母,她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带领家族抵御外敌,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史记》中还塑造了一些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命运多舛,遭遇种种不幸,但却以坚韧和勇敢面对困境,赢得了人们的同情和敬意。
如《孝武本纪》中的钩弋夫人,她因政治斗争而被迫自尽,留下了悲惨的结局;又如《刺客列传》中的豫让之妻,她在丈夫离世后独自承担家庭重担,展现出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
在《史记》中,也有一些被描绘为妖艳惑众的女性形象,她们或因美貌而引发纷争,或因权谋而扰乱朝纲。
女性文学

三、80年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演变: 第一阶段:“男女平等”神话下的选择与困惑。 张洁《方舟》则是反映这类问题的代表 作。它通过“寡妇俱乐部”里三个女主角的故 事,戳穿了以往笼罩在我们生活中的“男女平 等”的神话,揭示出女性生存的困境——“做一 个女人,真难!” 对女性来说,最为突出的就是“家庭”和 “事业”的矛盾。“女人的天职”与“为 人的主权”之间
第五代:张洁、谌容、凌力、霍达、戴厚英、 林子、陈祖芬、张抗抗、王小鹰、陆星儿、 王安忆、铁凝、方方、池莉、范小青、张辛 欣、舒婷、残雪、陈染、林白、徐坤等。
二、女性意识不断增强。 所谓女性意识,即女性作为社会的人, 通过感觉、思维等各种文化心理过程,对 客观世界和对自己的全部认识的总和。它 包括与男性共有的,与社会、时代、民族 共通的意识,也包括独属于女性自己的意 识,是一种反叛男性话语的具有女性特征 的意识。 女作家的女性意识,既强调女人也是人, 主张男女平等,又强调男女差异。女人姓 女。表现出对“人的自觉”与“女人的自 觉”相统一的向往与追求。
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直接写出了女 性感官的爱,刻画出女性对肉体的感受与迷 恋,营造出了至为热烈而坦荡的个人经验世 界。与此相应的叙事方式也呈现为非中心化 的零散、片断式形态,并由于情绪与感受的 层叠聚合,虽然无序但却令人处处感到深情 灵动的轻盈美感,或者也可以说是创造了女 性写作独特的审美精神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尤其擅长描写女性身体欲望与感情憧憬,浓 烈阴郁,充满南国色彩。 有评论者认为,在当今的女作家中,林白也 许是最直接进入女性意识深处的人,她把女性 的经验推到极端,很少有人能像她一样把女性 的隐秘世界揭示得如此彻底,如此复杂微妙, 如此不可思议。林白的叙述语言极富弹性,随 意且充满锐气,奔放而优雅从容,就像冰上舞 蹈一样令人炫目。
《中国女性文化》教学大纲

第三节 女性与绿色世界构想
第四节 女性与生态环保运动
教学内容:探讨女性与自然存在状态、文化命运的同一性,在此基础上,阐释女性与绿色世界构想、生态环保运动的联系。
第九章 女性与婚恋、家庭3课时
第一节 女性婚恋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当代女性婚恋观透析
第三节 现代和谐家庭的构建
第七章 女性与审美2课时
第一节 女性美与性别审美意识
第二节 打造女性高品质的多维人生美
教学内容:了解父权文化的女性美和性别审美意识,强调女性作为审美主体具有的内外双重的美学优势,去除文化惯性上的男性偏见,引导学生恢复和发现女性在审美中的主体性。
第八章 女性与生态文明2课时
第一节 女性与自然存在状态的相似
1.实践主题:女性是否应该回家
2.实践目的:通过开展辩论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家庭与事业之间的矛盾,树立男女两性携手共建和谐家庭的观念。
3.实践方式:辩论赛
实践活动四:
1.实践主题:如何看待“女性教育进中小学”?
2 实践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女性教育对于中小学的重要意义,深入思考女性教育应该以什么样的内容和方式进入中小学的课堂。
《中国女性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10219
课程类别:选修课
总学时数:30学时
学分:2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女性文化》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任选课程。该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女性的历史境遇、现实生存及未来前景,以及文化是如何构造了女性、构造了男人与女人的丰富复杂性、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诸种问题,尤其是性别不平等问题。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性别观念,推进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建构。
教材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元明清戏曲文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珍贵遗产,其中女性觉醒的历程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话题。
在这个长达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女性在戏曲文学中的形象和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妇德到个体意识的转变。
本文将从元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中挑选一些代表性的作品,探讨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揭示女性形象随着时代变迁所发生的变化。
元代是我国古典戏曲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戏曲作品中,女性形象呈现出一种较为柔弱无助的形象。
在元曲《牡丹亭》中,女主角杜丽娘即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她在家族和社会的压力下,被迫与世子许宝蟾结亲,明知对方已经有妇人,但她依然违背自己的心意,嫁入了官宦家庭。
婚后,她备受排斥和欺凌,最终遭受了丈夫的抛弃。
在这个作品中,杜丽娘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被动、懦弱的女性形象,她的命运完全受制于外部力量,没有自我意识和主见。
这种女性形象在元代戏曲中是比较普遍的,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完全在男性的掌控之下,她们缺乏自主权和独立性。
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戏曲作品中,女性形象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在明代戏曲《长生殿》中,女主角文成公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文成公主是一个极其勇敢、坚强而又富有智慧的女性角色。
她在面对爱情和家族、宗族的压力时,不畏艰难,坚持自己的选择。
她敢于挑战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坚持自己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机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爱情梦想。
在这个作品中,文成公主展现出了一种坚强、独立、有主见的女性形象,她的觉醒和成长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也是明代女性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比之下,明代女性的形象在戏曲中更具有独立自主的特点,她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和自我追求,不再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妇德到个体意识的历程。
在元代,女性形象呈现出一种被动、柔弱的特点,她们的命运完全受制于外部力量;在明代,女性形象开始呈现出一种独立、有主见的特点,她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和自我追求;在清代,女性形象呈现出了更加丰满、立体和矛盾的特点,她们既有着独立自主的一面,也有着对爱情和婚姻的依赖和迷茫。
中国古代妇女文学研究的现代起点

中国古代妇女文学研究的现代起点胡文楷的《历代妇女著作考》是中国目录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通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编著闺秀艺文目录的形式,写出了一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其中,所著录的四千多位女性作家的创作,能够清晰地展示出女性文学发展的一些脉络与特质。
而且,这些女作家也从不同方面进行文学批评活动,包括编纂选集,撰写诗话、诗文评、序跋等,由此可见,古代女性实际上拥有相对宽松的生活空间,从中反映出非常独特的家族文化,也可以看出社会对女性从事创作的看法。
胡文楷的这部著作让我们看到了非常丰富的中国古代妇女的文学活动景观,同时,也体现了他本人的一些文学史观念。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两朝,涌现了大量的女性作家。
她们作品繁多,涉及面广,开创了中国妇女文学的新篇章,也为整部中国文学史注入了新因素。
虽然直到今天,传统的文学观点仍将妇女文学置于边缘,不予重视,但这一领域的价值也确实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认识,并逐渐有成为新的学术亮点的趋势。
回顾20世纪的学术史,女性文学研究的发展曾经历了一个忽略与发现[1](导言·P1-54)、传统与现代交融(1979—2000)的曲折过程。
重新审视这一发展过程,我们发现,有一个名字贯穿始终,有一本书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就是胡文楷及其《历代妇女著作考》。
20世纪30年代,在全社会注重整理妇女文献、研究妇女作品的氛围中,胡文楷开始致力于征求妇女著作。
1957年,其费时二十余年编著而成的《历代妇女著作考》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为这一学术沉寂期中的一个亮点。
1985年,该书经胡氏修订、增补后,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
这时,正是女性主义理论对文学研究产生巨大影响的时候,这部书的再版引起了美国学界的关注,其丰富的资料对“在美国学院中做研究的人启发特别大”[2](P959),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国际汉学界对于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的纵深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学术界也不断加深了对这部著作的认识,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延伸至文史研究的各个方面,促进了这一领域的探索不断走向深入。
新时期以来秋瑾诗词研究综述

新时期以来秋瑾诗词研究综述王雅平【摘要】秋瑾诗词研究历经百年,硕果累累.从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比较研究和资料考证等方面对新时期以来百篇相关论文进行分析、概括,可以勾勒出这一时期秋瑾诗词研究的形态,并探讨其成就、不足以及前景.【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5)003【总页数】4页(P100-103)【关键词】秋瑾诗词;研究;综述【作者】王雅平【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文学院,湖南岳阳4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秋瑾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位女诗人,也是新时代的第一位女诗人,秋瑾的诗词是其人生的缩影,记录下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
她的诗风一反传统女性的阴柔纤弱,而呈现出豪迈激昂的气度与情怀,尤其留学日本后,其诗词笔力雄健,物象硬朗,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能与男性抗衡的胆识和抱负。
新时期①所谓新时期,本文特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后中国进入实事求是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发展道路的时期。
以来,秋瑾诗词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研究涉及秋瑾诗词的诸多方面。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本文试图以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对新时期以来秋瑾诗词研究的成就作一个回顾与总结,希望确立一个新起点,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线索和参考,以使秋瑾诗词研究得到进一步拓展。
一、思想内容研究1.革命思想和爱国精神研究从所收集的资料看,学者们普遍认为爱国热情和革命实践是秋瑾形成豪迈诗风的主要动力和原因。
1904年秋瑾赴日留学从而参加革命,并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后成为浙江地区的革命首领,其间留下了很多革命诗篇。
沈祖安《拼把头颅换凯歌——从秋瑾的诗文看她的革命思想》探寻秋瑾革命思想的成因,认为“苦难的中国,是秋瑾思想成长的摇篮”[1],又在其婚姻的不幸中得到激发,在时代新思想的熏陶下得到发展,在革命实践中得到激扬,“拚把头颅换凯歌”这一诗句便是她敢于猛击封建统治的革命思想的鲜明写照。
刘红星的《从秋瑾作品中解读实行家庭革命的思想》一文也认为“秋瑾的革命事业便是从家庭革命开始”[2],《精卫石》这首弹词即集中体现了她的家庭革命思想。
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与社会历史脉络解读

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与社会历史脉络解读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重要长诗,被誉为“千古绝唱”。
这首诗由白居易创作于唐代,以叙述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唐朝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苦难。
在长恨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其创作背景和社会历史脉络的解读,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长恨歌的创作背景是唐朝盛世的社会环境。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誉为“开元盛世”。
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繁荣的时代,白居易创作了长恨歌这样一首关于爱情和悲剧的诗歌。
这一点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思考。
在长恨歌中,作者通过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爱情的无奈。
这种对于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使得长恨歌成为了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诗歌作品。
其次,长恨歌也是一首关于女性命运的诗歌。
在唐代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缺乏自主权和选择权。
杨贵妃作为一位美丽聪慧的女子,却被权力和政治所摧残,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长恨歌通过对杨贵妃的描写和对她悲惨命运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这种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使得长恨歌成为了一首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此外,长恨歌还反映了作者对于生命和命运的思考。
在长恨歌中,杨贵妃被描述为一个美丽而短暂的花朵,她的一生充满了辉煌和悲剧。
这种对于生命短暂和命运无常的思考,使得长恨歌成为了一首具有哲学意味的诗歌作品。
通过对杨贵妃命运的描写和对生命的思考,作者呈现了一种对于人生的思索和对于命运的反思。
这种对于生命和命运的思考,使得长恨歌在诗歌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意义的诗歌作品。
通过对其创作背景和社会历史脉络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
长恨歌通过对社会现实、女性命运以及生命和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秋瑾《满江红》ppt课件

这首诗展示了秋瑾的壮志豪情和潇洒风度,同时也表达了她对
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同时期女性文学创作概览
01
女性觉醒与自我表达
同时期的女性文学创作中,女性作家开始关注自我意识和性别身份的表
达,通过文学作品传达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世界。
02
题材多样与风格各异
女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展现出多样的题材选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包括
04 文化传承与影响
CHAPTER
《满江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经典之作
秋瑾的《满江红》是中国文学史 上的经典之作,以其雄奇豪放的 诗风和正义浩然的人格形象,成
为了激励人心的名篇。
反映时代背景
该词作于秋瑾赴日留学期间,词 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和壮志未酬的悲愤,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色。
文学价值
词中运用典故和比喻等修辞手法 ,展现了秋瑾高超的文学造诣和 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文
近现代女性文学的崛起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近现代女性文学开始崛起。秋瑾等女性作家的出 现,标志着女性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代女性文学的繁荣
在当代社会,女性文学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女性作家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作 品质量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她们的作品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女性独特的审美 视角和人文关怀。
时代背景
秋瑾生活在清朝末年,那是一个内忧 外患、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她积极 投身革命,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实 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
《满江红》创作背景及主题
创作背景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 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 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 《满江红》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完整PPT)宋词的发展史

二、宋词的两大 流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
婉约派起源
在词史上婉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 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 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 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 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 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 表的“香软”的词风
婉约派
❖ 以伤春悲秋,离别相思为内容 ❖ 以柔婉细密的情愁为基调 ❖ 表现耐人寻味的情思 ❖ 表达方式迂回曲折 ❖ 艺术风格上体现了委婉缠绵、朝之兴亡,唱时代之盛衰
一、宋词的发展脉络
1、立业期 2、昌盛期 3、过渡期 4、狂放期 5、精进期 6、收束期
01、立业期:宋朝发展到真宗、仁宗年
间,百姓安居乐业、百业渐次复兴。文 化事业逐步壮大,诗词创作开始活跃, 五代词人的集子广为流传。
0 宋代第一批以晏殊、柳永为代表的词人 粉墨登场,以他们的艺术造诣成功地演 绎了宋词发展史的序曲。其中晏殊的代 表作有:《浣溪沙》、《鹊踏枝》等, 而柳永的代表词为《雨霖铃》
豪放词派的发展
蓄势:起初,由北宋著名词人范仲淹写下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 之先声,之后豪放词派就进入蓄势待发的 阶段。 奠基:《江城子·密州出猎》被认为是苏 轼的第一首豪放词,他大力提倡写壮词, 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 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当时学苏词的 人只有十之一二,学曹柳者有十之七八, 但豪放词派毕竟肇始于此。
【延续】
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 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 古、刘辰翁等。他们继承辛 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 但由于南宋国事衰微,恢复 无望,风雅词盛,渐倾词坛 及豪放词人偏擅粗直词风等 原因,豪放派的词作便或呈 粗嚣、或返典雅,而悲灰之 气渐趋浓郁则是当时所有豪 放词人的共同趋向。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元明清戏曲文学是中国戏曲文学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女性觉醒历程的重要阶段。
在这段时期,女性觉醒逐渐成为戏曲文学中的重要主题,女性形象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积极化的特点。
本文将从元明清三个时期的戏曲文学中探讨女性觉醒的历程,以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女性觉醒的历史脉络。
元代戏曲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多以娇柔妩媚、娇憨可爱的形象为主,如元杂剧《窦娥冤》中的窦娥、《牡丹亭》中的李师师等。
这些角色多是囿于男性权力的束缚,受命运的摆布,表现出被动、无力的状态。
也有一些作品中出现了不甘于命运安排的女性形象,她们敢于挑战权威,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比如元杂剧《西厢记》中的崔莺,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敢于展露出智慧、机敏和自信,成为了元代戏曲中的一个女性觉醒的标志性形象。
明代戏曲文学中,女性觉醒的形象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尤其在明中后期,女性觉醒的主题在戏曲文学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达。
如明代传奇剧《牡丹亭》中的李师师,她在爱情与婚姻的选择上表现出了自己的坚强和执着,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觉醒和婚姻自由。
《牡丹亭》中的牡丹亭者也是一个不甘心命运的女性形象,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最终用自己的死亡与世俗婚姻做出了抗争。
《长生殿》中的文君、《珍珠塔》中的韦素真等,都是明代戏曲文学中具有女性觉醒意义的形象。
这些角色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女性角色在戏曲文学中逐渐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一面。
清代戏曲文学中,女性觉醒的形象更为丰富和多样,同时也更为深入、细致地展现了女性的心理和情感世界。
清代传奇剧《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觉醒形象。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不同层次的女性觉醒和意识觉醒,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抗争,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归属。
《牡丹亭》中的杨宗保、《桑园会》中的王翠翠、《西厢记》中的文娘等,都是清代戏曲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她们的出现将女性觉醒的主题深入地表现了出来,呈现出了中国古代女性觉醒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宋词的发展史

【延续】
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 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 古、刘辰翁等。他们继承辛 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 但由于南宋国事衰微,恢复 无望,风雅词盛,渐倾词坛 及豪放词人偏擅粗直词风等 原因,豪放派的词作便或呈 粗嚣、或返典雅,而悲灰之 气渐趋浓郁则是当时所有豪 放词人的共同趋向。
谢谢观赏!
二、任何人都可以作词。只要有意愿,不分 文人武将、君子小人、男性女性都在作词。 最典型的例子当数中国伟大女性文学家李清 照。
4.狂放期:靖康之变后,以宋高宗赵构
为主的最高统治者集团,腐败懦弱,社会 黑暗不堪。爱国文人只能将心中的愤恨发 泄在词作中, 所以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就是豪放词风。
彼时的代表人物有写下《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 的陆游、创作出《清平 乐·忆吴江赏木樨》的辛弃疾等。
清丽柔和的阴柔美
❖ 代表人物: 李煜、晏殊、欧阳修、晏几道、李
清照、柳永、秦观、周邦彦
豪放派
1.题材上: 突破陈规,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是诗人 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入词。词从“樽前”、 “花间”走向较为广阔的人生。 2.语言上: 改花间词人镂金描彩的作风,用诗句入词,偶尔也 运用口语,每每放笔直书,豪迈奔放。举凡经、史、 子、集中的书面语言及可利用的口语都拿来为我所 用,语言铿锵,感情强烈。 3.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等
2.昌盛期:从苏东坡登上词坛到周邦彦逝
世的60年间,是宋王朝的鼎盛时期,内外 环境达到最优,将宋词的发展推向了巅峰。
这阶段的词坛人物最具光彩。如堪称大宋 时代第一品牌的苏轼、以情入词的秦观和 大晟领袖周邦彦等。
该时期的词作格调高雅,风格多样,具有 深远的影响力;词人成群崛起,词的创作 整体效应好。各种风格流派开始萌动、发 展。如,苏轼的《蝶恋花·春景》,周邦彦 的《苏幕遮》、《少年游》等
梳理从五四到当前的女性作家脉络

梳理从五四到当前的女性作家脉络文学院1302卞少瑾011301054 女性主义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欧美,在20世纪初就已传播到了中国。
对随后的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五四”女作家第一次以群体形象在平等的人的位置上言说女性心声。
她们在理性观念上自觉的妇女解放意识;而在深层心理上,其人生体验又呈丰富复杂的状态。
“五四”女作家群的出现绝非偶然现象,它是“五四”启蒙主义思想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
在五四运动时期,女作家的视角从社会转向女性自身,以陈衡哲、冰心、凌叔华、冯沅君、黄庐隐、石评梅、苏雪林以及稍后出现的林徽因等为代表的第一代现代女性作家进行人生与文学的双重探索。
陈衡哲首先提出“世上的人对于命运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
”她的文章蕴含着现代个性主义内涵的人生观,彻底否定了卑弱顺从的传统女性意识,使她的文章刚强而有哲思。
冰心、石评梅、陈学昭等“五四”女作家都在自己的创作中正面抒发了肩负社会责任的主人翁情感,彻底反叛了女性“从父”、“从夫”、“从子”的封建礼教。
同时冰心的短篇小说《离家的一年》、《寂寞》,散文《寄小读者》、《山中杂记》,陈衡哲的短篇小说《孟哥哥》等,体现了她们对童真的赞美,她们不仅从哲理和诗意的角度肯定儿童世界的纯净美好,而且还兴致勃勃地去深入探究儿童拙稚的内心世界,捕捉儿童生活中的天真童趣。
但我认为在“五四”中讨论最多的是关于爱情、婚姻问题讨论。
冰心、庐隐、冯沉君、黄白薇等女作家从不同方面强烈表达了现代女性对于自由的性爱、情爱的追求。
庐隐以《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象牙戒指》;冯玩君的《隔绝》、《隔绝之后》、《旅行》、《慈母》四篇系列小说;但是,尽管她们在尽力割断与封建的中国文化传统的联系,却始终无法从血脉中除去浸淫已久的封建余绪。
这一矛盾表现于创作当中,就形成了女性文学萌发期特有的闺阁气息。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走向消歇,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十年内战和抗日战争的相继爆发,致使中国社会的阶级、民族矛盾不断尖锐。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始自汉末建安,建安是汉献帝年号(196-220);终结以隋文帝统一中国(589)为标志,共经历了393年。
二、建安文学。
(一)实际包括建安年间和魏前期文学,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以七子为骨干。
(二)政治理想抱负和务实精神,通脱态度和应变能力,不拘于儒学,个性鲜明。
(三)其创作反映动乱时代。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构成“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三、正始文学。
(一)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
(二)条件: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屠杀异己,形成恐怖政治局面;哲学上是魏晋玄学的开创期,代表何晏和王弼;文学上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三)对抗司马氏残暴统治,崇尚自然反对名教,作品揭露了礼教的虚伪,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
四、太康文学。
(一)是西晋武帝太康(280-289)年号。
(二)代表:“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锺嵘《诗品序》)(三)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左思《咏史》诗与建安诗歌一脉相承。
五、发展脉络:西晋末,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影响,产生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助长其发展→宋初转向山水诗,谢灵运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晋宋易代之际,陶渊明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开创田园诗;使汉魏古朴诗风纯熟,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晋宋间文学转折,追求艺术形式华美→宋鲍照七言乐府作出突破→齐梁两个重要文学现象:一是诗体发生变革,周颙发现四声,沈约运用到诗歌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创“永明体”,试图建立比较严格的、声调和谐的诗歌格律,并且在词藻、用事、对偶等方面做了新探索。
“永明体”成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重要形式;二在皇帝太子周围聚集文人,形成3个文学集团:分别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萧衍、萧统,梁萧纲为中心,导致取材和风格的趋同性,并在切磋中提高技巧→梁陈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主流,主要以艳丽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多有咏物、女性题材。
中 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 1917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一直到当下的文学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多样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现象、流派、作家和作品。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的解释。
一、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始于 1917 年,是一场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它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旧道德、旧礼教,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进行文学创作。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文学观念、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的全面革新。
二、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成立于 1921 年,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其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的疾苦。
代表作家有茅盾、叶圣陶、许地山等。
三、创造社创造社成立于 1921 年,成员多是留日学生。
该社团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的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四、新月派新月派得名于 1923 年成立的新月社,1928 年《新月》月刊创刊,形成了新月诗派。
新月派主张新诗的格律化,倡导“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在诗歌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代表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等。
五、乡土文学20 世纪 20 年代,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形成了乡土文学流派。
乡土文学描绘了乡村的风俗、人物和生活,反映了农民的苦难和农村的凋敝。
代表作家有鲁迅、彭家煌、王鲁彦等。
六、左翼文学左翼文学是 20 世纪 30 年代的文学流派,受当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影响,强调文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反映社会的阶级斗争。
代表作家有茅盾、丁玲、蒋光慈等。
七、京派文学京派文学活跃于 20 世纪 30 年代,其作家多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京派文学追求一种淳朴、自然的人性美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调,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朱光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琰主要作品
蔡琰今存《悲愤诗》五言及 骚体各一首,见《后汉书· 列女》 本传,内容大致相同,其中五 言体较可信。又《胡笳十八 拍》,见郭茂倩《乐府诗集》 及朱熹《楚辞后语》中,相传 也为她所作,但其真伪历来争 议很大。逯钦立辑其作入《先 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五言 《悲愤诗》今诸多汉魏文学或 古代文学作品集有选。
赵明诚病逝,她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
她在浙东亲历变乱,生活颠沛流离,后 定居临安(今杭州),在贫困孤寂中度 过晚年。
李清照主要作品
李清照工诗能文,所作词尤为宋朝 一大家,被视为婉约词的代表性词人, 在中国词史上有重要地位。她的诗作 亦广为传诵。 现有《漱玉词》(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9年版)、《李清照集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李 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版)及各种选注本。
元明清时期,女性作者剧增
胡文揩《历代妇女著作考》序云,仅清代妇人之集, 就“超轶前代,数逾三千”。 管道昇、叶小鸾、徐灿、柳如是、秋瑾等。 明末女性传奇:梁夷素《相思砚》、林以宁《芙蓉峡》、 王筠《繁华梦》、吴藻《饮酒读骚》。 清代女性弹词:《玉钏缘》、《再造天》、陶怀贞 《天雨花》、陈端生与梁德绳的《再生缘》,邱心如 《笔生花》等。
嫁,舅姑以病亡,家贫甚,乃回母家,设幔授徒,奉母以终。
邱心如主要作品
邱心如著有弹词《笔生花》 三十二回。一至五回,作于未嫁时。 于归后二十一年,又成十四回。舅 姑亡后,回母家,始完稿,咸丰七 年(1857)刊刻行世,现有台北三 民书局2001年版。
从以上创作概况中可以看出,女性创作活 动在历史上从未间断过。她们的创作汇入 传统文化发展的大潮,在中华文明发展史 上为女性情感、女性心灵留下了弥足可珍 的记录。
以下是一些古代女性作家的画像及影像资料
蔡琰
蔡琰(生卒年不详), 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 南省杞县南)人。汉代著名文学 家蔡邕之女。博学能文,深谙音 律。初嫁河南卫仲道,夫亡归家。 汉末董卓之乱中,她为乱兵所俘, 流落至南匈奴,嫁左贤王,居十 二年,育有二子。后被曹操用金 璧赎归,重嫁董祀。
文姬归汉图
李冶
李冶(生卒年不详),字季兰, 今四川峡中人。自幼颍悟,年六岁能 诗,后为女道士。性落拓不羁,喜交 游文士,与皎然、刘长卿、陆羽等情 谊深厚。约在建中末年,以才名被玄 宗招入宫中,留月余后优赐归山。因 曾献诗叛将朱泚,兴元元年(784) 秋为德宗所杀。善弹琴,尤长诗,有 “女中诗豪”之誉。
古代女性创作的历史脉络
1.《诗经》中女性创作占有一定的分量 2.春秋战国之际,女性作家不为多见
3.汉魏六朝时期,女性创作大为增多
4.唐宋两朝,女性有才名者为数众多 5.元明清时期,女性作者剧增
《诗经》中女性创作占有一定的分量
高亨《诗经今注》认为女诗人作品有47首,占 1/6;朱熹判定有54首,如: 许穆夫人《载驰》 庄姜《柏舟》 《绿衣》
以诗会友的李季兰
李冶主要作品
后人辑录李冶诗,与薛涛 诗合编为《薛涛李冶诗集》二 卷。《全唐诗》收其诗18首及 句若干。今有《唐女诗人集三 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版)及其与唐女诗人薛涛、鱼 玄机的合注评本行世,如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梦里蝴 蝶也寻花——李作书影
朱淑真
朱淑真(生卒年不详), 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 州)人,一说海宁人,大约生 活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期。或 说为南宋理学家朱熹侄女。生 于仕宦之家,幼聪慧,善读书。 嫁为市井妇,夫妻不谐,抑郁 而卒。
朱淑真主要作品
朱淑真的诗作多幽愤之言,死
后为其父母一火焚之。焚余的300 多首诗及30多篇词被辑为《断肠诗 集》二卷和《断肠词集》一卷,传 于世。现有《朱淑真集》(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6年版)、《朱淑真集 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方正己,《诗经》中的女诗人群,《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1997.2
春秋战国之际,女性作家不为多见
现可知的女性作品有限,如: 鲁漆室女《处女吟》 陶婴《黄鹄之歌》 赵简子夫人《河激之歌》 越王勾践夫人《乌鸢之歌》 韩凭妻何氏《乌鹊歌》等等,大都以歌谣的 形式出现。
汉魏六朝时期,女性创作大为增多
薛涛
薛涛(770—832),字洪度,长安 (今陕西西安)人。幼时随父仕官入蜀。 父卒,遂流寓蜀中。敏慧能诗,精通音 律,名震西川。贞元元年(785)韦皋 镇蜀,召她侑酒赋诗,遂入乐籍。贞元 五年(789)坐事罚赴松州,献诗获归, 遂脱乐籍,居浣花溪。著女道士服,创 制深红小笺写诗,时称“薛涛笺”。元 和二年(807)武元衡镇蜀,奏为校书 郎,未授,时号女校书。晚年迁居碧鸡 坊,大和六年(832)卒。颇著才名, 与中唐大诗人元稹、白居易、王建等均 有唱和。
薛涛石像
薛涛主要作品
今存《薛涛诗》一卷, 《全唐诗》收其诗一卷及酒 令一首,《补编》及《续拾》 补三首又一句。现有《薛涛 诗笺》(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唐女诗人集 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通行。
鱼玄机
鱼玄机(844?— 871),字幼微,一字蕙兰,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约 十七八岁嫁给补阙李亿做妾。 后因不蒙丈夫钟爱,咸通中 出家于长安咸宜观为女道士。 有才思,工诗,与晚唐诗人 温庭筠、李郢等有诗文唱和。 咸通九年(868),以私刑 笞死侍婢绿翘的罪名,为京 兆尹温璋所杀。
鱼玄机主要作品
今存《鱼玄机诗》一卷。《全唐诗》收其 诗一卷,凡50首。有《鱼玄机诗》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唐 女郎鱼玄机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年版)、《唐女诗人集三种》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等多种 版本。
鱼玄机著作书影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 安居士,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北宋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18岁嫁与宰 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为妻。南渡不久,
陈端生主要作品
陈端生现存《再生缘》凡 二十卷八十回,已经侯芝的删 改。有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年 版、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多种。 另有诗集《绘影阁集》,今已 佚。
邱心如
邱心如(生卒年不详),字不详,江苏淮阴人。约清宣宗道 光二十五年(1845)前后在世。少年闲逸欢愉,适张姓丈夫颇平庸,
不得不担负家庭重担,生活不如意。20余年后,忽殇爱儿,女亦出
《断肠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等多种版本。
朱淑真著作书影
陈端生
陈端生(1751~约1796),字云贞,今浙江杭州人。约清高 宗乾隆五十年(1785)前后在世。嫁淮南范秋塘,夫妇均工诗文, 颇极唱随之乐。范秋塘因科场事,为人牵累谪戍边塞(一说范秋塘 为继母控忤逆,遣戍边塞,她在家奉侍,谢绝膏沐,备尝斥 擿之 苦),端生撰弹词《再生缘》以寄别离之悲,曰:“婿不归,此书 无完全之日也!”后范秋塘遇赦归,未至家而端生卒,书亦终未成。 至梁德绳续其稿,方足成之。
创作中崭露头角的女性增多: 嫔妃、公主:如戚夫人、班婕妤、甄皇后、王昭君、刘 细君等 官宦妻妾及子女:如卓文君(司马相如妻)、徐淑(秦 嘉妻)、蔡琰(蔡邕女)《悲愤诗》 、谢道韫(谢安 侄女)“咏絮之才”。 兄妹并称,如班昭(班固妹)、左棻(左思妹)、鲍令 晖(鲍照妹)等。 班昭被捧为“女圣人”、“曹大家”。
唐宋两朝,女性有才名者为数众多
女性而有才名者为数众多,其身份上至皇后嫔妃、女官 宦妇,下至市井钗鬟、娼妓道姑,各个阶层均有女性参 与创作。 身份最独特、创作成就最突出的有两个阶层: 一是宫廷女诗人,如徐惠、鲍君徽、上官婉儿。武则天, 花蕊夫人《宫词》。 二是歌妓女冠诗人,如薛涛、李冶、鱼玄机等人。 《全宋诗》中录有女诗人200余;《全宋词》中有女词 人约90人,词300余首。 除李清照外,还有朱淑真、魏夫人、孙道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