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大一轮总复习 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试题
2019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优秀课件(共29张PPT)
[对点演练]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 ④
D.①④
(2011.福建)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 料回答问题。
专题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 异性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 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
地貌
海水倒灌,海岸线侵蚀加剧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掌握 核心知识]
• 一、一个概念——自然带 • 1.形成
2.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以北半球为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分异规律
1.影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因素分析
地域分异规 律 主导 因素 成因 总结
2.自然带垂直分布的特点
(1)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纬度 地带性的变化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 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 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 (3)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 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4)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2019年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讲义: 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概念辨析一、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1.地带性规律是指受水热条件影响,具有沿纬线方向或沿经线方向或沿垂直方向更替的规律,包括从沿海到内陆、由赤道向两极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非地带性现象是指某些地区出现了与地带性规律相违背的现象,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
二、雪线与林线1.雪线是永久积雪带的下限(雪线以上气温在0 ℃以下),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有气温、降水、地形坡度等。
2.林线是森林带的上限海拔。
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的共同影响。
气温高、降水多,则林线高;气温低、降水少,则林线低。
原理方法一、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气候→地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的湖泊多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续表二、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典型例证 1.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下图中①为呼吸作用,②为光合作用,③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④为汽车和工厂等向大气中排放CO 2。
图中还反映了全球变暖的形成机理:破坏森林,导致绿色植物吸收的CO 2减少;人类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化石燃料,排放的CO 2增多,使大气中碳浓度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2.安第斯山隆起对巴塔哥尼亚高原地理环境演变的影响上图反映了南美洲45°S附近大陆西岸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大山脉;山脉阻挡西风深入,东侧降水减少,形成半干旱气候,植被逐渐演化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河湖减少,地表水匮乏;植被退化,以耐旱植物为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小,土壤肥力下降;大风天气增多,风力加大,风蚀地貌广布。
三、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一图胜千言一、用整体性原理探究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和分布规律下图揭示了气压带、风带、洋流、气候类型和理想大陆自然带间成因与分布的关联性: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季节移动→洋流、气候类型的分布→陆地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
2019版高考地理A版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图示科隆群岛远离大陆,环境封闭,缺少天敌,特 有动物种属比例大,B正确。该群岛地处赤道附近、 构造运动强烈和地形复杂都不是特有种属比例大的 条件。
B
考点23 地域分异规律 应试基础必备 考法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判断
角度1 水平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生物及水,近几年考题也多从这几个角度考察。 解答
该类问题的思路是要根据六要素的相互联系从气候、地
形地貌、水文水系、土壤、生物岩石等几个要素的角度
分别进行全面分析。
例如,伴随着跨流域调水,对于调入区水资源不 断增加,水文特征发生变化,该地区的气候、植被等 产生不同的改变,进而整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发生变化。
1.植被生长条件分析 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水热组合,即气 温和降水条件。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一定相同,如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 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
【答案】(1)额尔齐斯河支流发源于高山地区,水质 好;纬度高,加之受高山冰雪融水影响,水温低; 干流流速较缓,水草丛生;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 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8分) (2)对生长繁殖的环境要求特殊,适宜生长繁殖的 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生长缓 慢。(6分)
考例剖析
例2[经典题]下图为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 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下题。 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 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专题6 自然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复习课件
6、冬季旅行时,最能感受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 不均匀的路线是( ) A.广州至太原 B.成都至上海 C.福州至昆明 D.包头至乌鲁木齐 7、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下列哪条纬线 穿过的自然带类型最多( ) A.0°′纬度 B.23°26′S C.40°N D.66°34′N
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图3-69所示对应关系。 读图完成1~2题。
(3)E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属自然带的_______地 域分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 (4)赤道以南的C自然带呈南北狭长分布,是由 于受沿岸______的影响。赤道以南的D自然带雨 季出现在______月份(代表月份)。 (5)图中A、B、C、D四个自然带中,属于非地 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基础上而形成的是 _________。
阔叶林带
海 拔 增 高
林线
针叶林带
雪线
苔原带
极冰
纬度增高
植被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的关系
非地带性因素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二、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陆地环境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 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 他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 相统一。 举例:我国西北地区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 境状态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举例:热带雨林大面积破坏的影响
答案:(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亚 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赤道经 从赤道到两极 热量 (3)垂直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4)本 格拉寒流 7 (5) ABCD
3、自然带沿纬度变化方向作有规律地更替,其 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 B.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C.地势的起伏 D.沿岸洋流的影响 4、世界各大洲陆地自然带分布,从沿海向内陆自 然景观差异最大的是(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南美大陆 D.澳大利亚大陆 5、下列地区的高大山岭中,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最典型的是( ) A.内陆地区 B.低纬度地区 C.中纬度地区 D.高纬度地区
2019年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方案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听课手册-详答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4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自主梳理】1.生物整体性生物C A B D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疏松破坏严重水土流失2.(1)植被增大增大减少减少增大下降生态平衡(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考点互动探究】1.(1)C(2)D[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知,箭头①说明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的过程。
其具体过程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并把热量保留在大气中,使气温不断升高。
第(2)题,图中说明了大气成分及其比例变化会导致大气温度的改变,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2.(1)A(2)D[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海洋“生物泵”作用。
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影响全球气温变化。
海洋“生物泵”作用可以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缓解全球变暖,A项正确。
臭氧层空洞大小主要取决于大气中氟氯烷等物质的浓度变化,酸雨的形成主要与大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浓度有关,洋流流速主要受盛行风的影响。
第(2)题,海洋浮游植物使大气中的CO2浓度保持相对稳定,反映了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平衡功能。
3.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全球变暖导致气温升高,多年冻土夏季融化深度增加,活动层厚度变大;气温升高,冻土表层春季提前融化,春耕播种的时间提前;永冻层上界下降,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所以D正确。
4.(1)东北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多雨整体(2)春季夏季出现春汛的主要原因是春季气温回升快,季节性积雪融化量较大;出现夏汛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
(3)造成枯枝落叶减少,腐殖质减少,并且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小还降低了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全国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20180413321
等因素综合
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
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B方法帮•素养大提升
方法1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方法 方法2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方法1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方法 1.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判断地域分异规律的方法主要是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
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
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
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脚到山顶
沿着山地水平延伸、垂直方向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南坡自 然带的变化。
地理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 环境具有 统一的演 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 一的演化过程,保证 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 的协调。
地理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续表]
整体性的 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地理要素 的变化会“ 牵一发而 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规律,并以 此指导人们的生产、 生活实践。
地理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④同一自然带:同一山体,阳坡高于阴坡,背风坡高于迎风坡。不同山体,随纬
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地理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规律总结
图解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和成因
考点3
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
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 东岸自然带向低纬 东西两岸自然带纬 大陆东岸受沿岸寒流影响, 度大陆东西两 延伸、西岸向高纬 度分布相当。 西岸受暖流影响。 岸地区 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 东岸自然带向较高 东西两岸自然带纬 大陆东岸受沿岸暖流影响, 度大陆东西两 纬度延伸、西岸向 度分布相当。 西岸受寒流影响。 岸地区 较低纬度延伸。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标1卷B版)教师用书: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PDF版含答案
(2) 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㊂ 在
������������������������������������������������������������������������������������������������������������������������������������������������������������������������������������������������������������������������������������������������������������������������������
导因素是热量,在高纬度㊁低纬度地区最明显㊂
(1)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纬度地带性规律 ) : 主
㊀ ㊀ (2)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 经度地带性规律 ) : 主 导因素是水分,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㊂
3. 非地带性现象具体表现及原因
非地带性现象 ( 实际自然带) 南美大陆西岸 3ʎ S 30ʎ S 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形成原因 离岸风的影响; 秘 鲁寒流降温减湿 理想状态应 分布的自然带 热带 雨 林 带 ( 北 ) ; 热带 草 原 带 ( 中 ) ; 热带荒漠带( 南) 温带 草 原 带 ( 中 ) ;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东) 热带雨林带
抬升 地下水 土壤盐 淤积 ң 河床 ң 位升高 ң 渍化
考点二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
㊀ ㊀ 1. 北半球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关系图
热带草原带
南半球 缺 少 苔 原 带 和 亚 寒带针叶林带 我国新疆天山㊁ 昆仑山山 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苔 原 带㊁ 亚 寒 带 针 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2019届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1年整理精品文档)
2019届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可编辑修改word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可编辑修改word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可编辑修改word版)的全部内容。
2019届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点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8—9,8分]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1—2题.1。
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
远离大陆C。
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2。
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B。
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
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
气候垂直差异显著[2015江苏地理卷,6,2分]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3。
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A。
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B。
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D。
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净初级生产量指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掉的那部分,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的能量.图1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随气温变化图。
图2为净初级生产量随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4—5题。
4。
仅考虑气温的影响,净初级生产量( )A。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轮复习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气候、地形地质、水文、土壤、生物。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2.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针对性练习1: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捕鱼为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
下图为“罗弗敦群岛聚落景观图”。
据此完成1-3题。
1.许多居民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这样建造主要是为了()A.防御海浪,便于出行B.扩展用地,抵御强风C.稳固地基,承受积雪D.减少潮湿,保暖防寒2.岛上搭建了许多木架,其主要功能是()A.风干海鱼B.晾晒衣物C.堆放薪柴 D.圈养牲畜3.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A.林海 B.冰川C.雪原 D.极光答案:1.B 2.A 3.D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地势起伏大,平地狭小,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目的主要扩展平整的用地空间,由材料知该区域为岛屿,四面环海,风力强劲,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目的为了抵御强风,防止强风掀翻屋顶。
故B正确;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对防御海浪,便于出行关系不大,故A错误;减少屋顶积雪的承受,应将增加屋顶坡度,与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无关,故C错误;保暖防寒与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第2题,由材料可知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为捕鱼,搭建许多木架主要是用来晾晒鱼干,故A正确;晾晒衣物不会搭建许多木架,故B错误,由图中木架的形状,可知搭建的木架不是用来堆放薪柴、圈养牲畜的。
故CD错误。
故选A。
第3题,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北极圈以内,有极光现象,是该地区比较独特的旅游资源,故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极光,故D正确;林海、冰川、雪原在较低纬度的区域也有,不是该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故不是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故ABC错误。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典题】 (2017·河南考前预测)盐湖位于可可西里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部,以产盐而得名。2009 年 9 月, 卓乃湖溃决,此后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由各 自独立的流域转变为一个整体的流域。读盐湖集水区面积 变化图,回答(1)~(2)题。
(1)盐湖含盐量高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气候干旱,降水少 B.终年高温,蒸发强 C.入湖淡水少,稀释作用弱 D.地形封闭,湖水难以流出 (2)卓乃湖溃决后,盐湖面积的变化可能会导致( ) A.周边草地等生态系统破坏 B.周边地区昼夜温差增大 C.湖泊水体盐度升高 D.兰新铁路风沙威胁加剧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
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
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 4~6 题。 4.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
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5.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含沙量增加;中下游河床和湖泊淤积,导致河床抬升和 湖泊蓄洪能力降低,易引发洪涝灾害;河流入海口处泥 沙淤积,导致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
考向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 个有机整体,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 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 变化。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如下表所示: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盐湖位于可可西里东 北部,该地气候干旱,降水少,A 错;蒸发强,但是由于 纬度和海拔较高,冬季气温低,夏季凉爽,B 对;入湖淡 水少,对于盐类物质的稀释作用弱,C 错;地形封闭,四 周高,湖水难以流出,盐分长期积累形成盐湖,D 错。故 选 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
(2013·安徽文综,32~33)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
2.风化壳厚度( )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解析第1题,由图中自然带热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热量条件的变化引起的;由自然带热带森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
曲线Ⅰ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降低,应代表降水;曲线Ⅱ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升高,应代表蒸发。
第2题,风化壳的发育厚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
图中风化壳厚度甲大于丁主要是因为甲地降水量大,温度低,蒸发微弱,空气潮湿;乙大于丙是因为乙地降水量大,气温高,植被茂盛;刚果盆地位于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位于苔原带,由图可知刚果盆地风化壳厚度总体上要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属于热带荒漠草原带,恒河平原属于热带森林带,由图可知伊朗高原风化壳厚度要小于恒河平原。
答案 1.B 2.C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
读图回答3~4题。
3.按图中字母顺序将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水土流失、④植被条件差填入,其顺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②①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①③
4.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
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
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
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降水集中等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水土流失,故d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退化、地表侵蚀,故c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b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故a为地表起伏大。
第4题,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道中淤积,从而影响内河航运。
答案 3.D 4.A
(2017·北京东城区期末)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5~7题。
5.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6.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7.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
解析第5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故A项正确。
第6题,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故D项正确。
第7题,图中演
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使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B项正确。
答案 5.A 6.D 7.B
(2017·江淮十校联考)读世界海陆分布局部区域图,完成8~9题。
8.关于图中城市间距离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a、b间将缩小②a、b间将增大③c、d间将缩小④b、d间将增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9.某些年份,e沿海地区海面温度异常升高,关于这一现象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北太平洋海域台风增多
B.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可能出现洪涝
C.我国南方地区夏季可能出现干旱
D.我国北方易出现暖冬
解析第8题,a、b间有东非大裂谷,受张裂作用影响,间距将增大。
b、d间既有东非大裂谷,还有大西洋中脊张裂边界,所以距离将增大。
第9题,e沿海地区海面温度异常升高,即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我国北方出现暖冬。
西北太平洋台风增多和我国北方夏季洪涝、南方夏季干旱都是反厄尔尼诺现象,即拉尼娜现象。
答案8.B 9.D
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近二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
C.森林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
11.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因素可能是( )
①耕地面积增加②水库面积增加③经济林面积增加④灌溉面积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0题,2012年与1990年相比,河流径流量趋于平稳,含沙量减小,说明该流域森林覆盖率上升。
第11题,修建水库与种植树木都会起到调蓄作用,使河流径流量稳定,含沙量减少。
答案10.C 11.B
二、综合题
12.(2017·河南十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
境内多高原,受地势较高的影响,为热带草原气候。
下图为非洲的自然带分布图和非洲东部区域图。
材料二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往往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干、湿季,多分布于南北纬10°~20°。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差异也较大。
下图为内罗毕、约翰内斯堡和图利亚拉三地的气候资料图。
(1)简述材料一右图中甲地多湖泊、沼泽和乙地悬崖林立的原因。
(2)分析内罗毕、约翰内斯堡两地降水特点的成因,并解释图利亚拉降水较少的原因。
(3)归纳非洲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并简述其成因。
(4)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的相互联系角度,说明内罗毕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解析第(1)题,甲地多湖泊、沼泽与其海拔高、蒸发弱、降水多、相对周围地势低等特征有关。
乙地悬崖林立主要与受内力作用,岩层断裂陷落有关。
第(2)题,根据内罗毕、约翰内斯堡、图利亚拉三地气温、降水资料可以判断三地的降水特点,原因可以从影响降水的因素(大气环流、地形等)角度分析。
第(3)题,根据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可以判断,其自然带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
原因:赤道横贯中部,纬度上南北大致对称;气压带和风带在非洲大陆对称分布;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形单一。
第(4)题,内罗毕地区位于赤道附近的东非草原,
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发育的植被为热带草原,河流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答案(1)甲地:地处高原,气温相对较低,蒸发较弱;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较丰富;地势较低,河流的补给量大。
乙地:受内力作用,岩层断裂陷落。
(2)内罗毕:3~5月和10~12月,气温较高,大气对流强,降水较丰富;反之降水较少。
约翰内斯堡:1月气温高,大气对流强,降水丰富;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受副高控制,降水稀少。
图利亚拉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3)分布规律: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
成因:赤道横贯中部,纬度上南北大致对称,气压带和风带在非洲大陆对称分布;非洲为高原大陆,地形单一。
(4)内罗毕地区位于赤道附近,为高原地形,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在其影响下,河流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为热带草原的发育提供了条件。
13.(2017·安徽“江淮十校”协作体联考)“湿地”,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蓄径流等多种基本生态效益。
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北地区沼泽地分布图。
材料二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
(1)简析东北地区大面积沼泽地的形成条件。
(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指出三江平原沼泽地发展趋势对该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1)题,大面积沼泽地一般具有地势低洼、来(降)水量大、排水不畅的共同特点。
东北地区纬度高,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气温低、蒸发弱和冻土层阻碍地表水下渗。
第(2)题,自然地理环境由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形成一个整体。
图示三江平原沼泽率降低,湿地面积萎缩,水环境趋于恶化,对气候、水文、生物等环境要素影响明显。
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夏季降水多;河网较密,径流丰富;土质黏重、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2)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淡水资源减少;气候趋于干燥;旱涝灾害增加;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