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圈子文化克服好人主义措施2篇
好人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存在问题
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按要求精心组织考察 工作。对反映考察对象的问题,凡性质严重、内容具体、线索清 楚的,必须认真调查核实;问题没有查清之前,不得提出提拔使用 的意见。对拟提拔人选,在提交党委常委会讨论前,必须就廉政 情况听取纪检机关的意见,纪检机关应认真负责地予以答复。党 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时,必须逐个介绍情况, 保证班子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实行集体决策。
第5页 共11页
地方和单位干部职级造假,年龄、工龄、学历和职称存疑等问题 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三是严格规 范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工作。举办专题培训班,围绕规范填报个人 有关事项进行辅导。针对个别地方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瞒报、 漏报问题,责成开展自查整改。
好人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存在问题 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我省将相继进行市、县(市、区)、乡(镇) 领导班子集中换届工作。为严肃组织人事纪律,防止选人用人上 的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确保换届工作顺利进行,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现作如下通知: 一、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政策,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 程序选拔任用干部 各级党委要认真贯彻执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 坚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贤,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规 定办事,真正把那些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 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坚决防止干 部带病上岗和带病提拔。 要严格执行民主推荐的有关规定,正确运用推荐结果,坚持 考察对象在得票比较集中的人员中产生,以体现群众公认原则。 同时,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干部人选,必须 负责地写出署名推荐材料。要运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
要畅通党员干部和群众监督的渠道。通过设立举报信箱或电 子邮箱、受理 12380 专用举报电话等,认真受理群众举报。要正 确引导和鼓励署名举报,准确区别没有事实依据、诬告陷害与反 映问题线索清楚、性质严重、内容具体的举报件性质,对后者要 及时、认真进行调查核实。举报受理工作中发现的重大情况要及 时向党委和上级纪委、组织部门报告。
抵制“圈子文化”个人对照检查材料范文精选(2篇)
抵制“圈子文化”个人对照检查材料范文精选(2篇)篇一: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圈子文化”的危害性,强调“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
”不能把党组织等同于领导干部个人,对党尽忠不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尽忠,党内不能搞人身依附关系。
要净化政治生态、清正官场风气,就必须破除“圈子文化”的消极影响,清除政治山头主义、派别主义的遗毒危害。
身为党的领导干部,我时刻警惕身边“圈子文化”的滋生和侵袭,做到坚决抵制、洁身自好,但是对一些潜在的隐性问题,仍需进一步加强自我整改。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自觉“抵制圈子”文化方面,自己做到了思想清醒、防微杜渐,但是对滋生“圈子文化”的土壤及其必然导致腐败的后果,缺少更深层次的批判和反思,往往只是停留在道德批判的层面,还没有将其提升到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高度去认识。
3.能够正确处理班子成员间工作关系,但对基层政治生态关注较少。
加入领导班子以来,我始终自觉维护党组权威领导、集体领导,不折不扣贯彻民主集中制,立足本职、找准定位,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职尽责能力。
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班子集体智慧得到有效发挥,我也与各位班子成员结成了深厚的工作友谊。
身处这个风清气正、务实拼搏的集体,我更加深刻意识到,良好的政治生态对提升队伍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意义。
在工作中,我全力做到多信任,少猜疑;多负责,少推诿;多关心,少冷漠;多理解,少指责。
坚持用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处理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
但是,在加强和改进基层党支部政治生态建设方面,还存在重视不够、方法不多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1.对铲除“圈子文化”的艰巨性认识不到位。
认为当前对“圈子文化”的批判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声势,有时候表现得过于乐观。
忽视了“圈子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铲除的,只有把反腐作为常态,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才能斩断各种利益链和关系链;只有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好人主义整改措施
好人主义整改措施好人主义是当今社会中的一种非常严重的思想倾向,它崇尚个人的善良和仁慈,忽视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导致许多人自我感觉良好,却对自己的行为和社会环境缺乏清晰的认识。
因此,为了遏制好人主义的蔓延,需要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
一、建立正确导向好人主义的根源在于社会文化氛围和价值观的混乱,导致了一些人追求集体价值的自我放弃,倾向于以个人能力来解决社会问题。
因此,必须对好人主义进行正确的导向,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这需要政府和社会机构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尤其是在教育中注重道德教育,强调集体主义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二、提高社会公正好人主义是一个社会不平等的产物,它让一部分人因为自己表现得很好而获得了好的评价和社会认可,却忽略了背后的系统性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提高社会的公正性,促进社会的公平发展,实现机会均等,使得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应有的机会和资源。
同时,政府应当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倡导相互帮助和团结合作的社会风气,逐渐消除人们的好人主义倾向。
三、建立透明机制好人主义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就是人们对于复杂问题和深刻问题的躲避和回避。
这需要建立透明、公开和民主的机制,让人们能够积极参与和互动,了解社会问题的真实情况,认清复杂问题的多面性,并且通过协同合作来解决问题。
同时,鼓励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和方法,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四、加强行为规范好人主义的危害就在于它忽视了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导致了一些人的道德滑坡和腐败。
因此,必须加强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提升民众对于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素质。
同时,对于一些明显的违法行为和腐败行为,要严格落实法律和行业规定,加大处罚力度,确保法纪严明,旗帜鲜明。
五、注重多元发展当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它要求人们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全面的素质。
好人主义常常将人们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忽略了多元性和复杂性。
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多元发展,拓宽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视野,注重对于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尊重和包容,强化个人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反对圈子文化克服好人主义心得体会汇总篇.doc
反对圈子文化克服好人主义心得体会汇总篇反对圈子文化克服好人主义心得体会汇总篇克服好人主义,过好“人情关”,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它的危害,真正从内心抵制它。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反对圈子文化克服好人主义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反对圈子文化克服好人主义心得体会(一)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实效性,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反对和克服好人主义。
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都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反对和克服好人主义。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好人主义在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颇有市场,已经对党的事业产生了不良影响。
好人主义就是放弃党性原则当老好人,突出表现为:对上级一味逢迎讨好,只讲奉承吹捧的话,不提批评意见和建议;对同级一团和气,互相抬举,“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对下级只表扬不批评,只讲成绩不讲问题,甚至发生了问题还包着、护着。
好人主义流行蔓延的结果,是一些同志党性观念淡漠了,政策纪律松弛了,是非界限模糊了,处理问题不讲原则讲人情,不分是非讲和气,不守规矩讲照顾。
一些单位党内生活丧失原则性战斗性,同志关系庸俗化,工作上的缺点错误得不到及时批评纠正,不正之风和严重错误问题得不到有力查处和遏制。
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损害党的形象。
反对和克服好人主义,要从思想理论上划清是非界限。
有的同志认为,现在不能搞过去“左”的一套了,不要动不动就批评人。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固然,上纲上线大批判和无情斗争的“左”的那一套必须摒弃,但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必须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必须发扬。
把开展批评、揭露和纠正缺点与错误视为“左”的一套,以“做人要与人为善”、“对人要宽容”为由奉行好人主义,都是不对的。
共产党员、领导干部,为人处事首先要讲党性原则,与人为善不是一味地讲好话讨好人,更重要的是要善意地批评帮助人。
《整改圈子文化好人主义演讲稿》
《整改圈子文化好人主义演讲稿》整改圈子文化好人主义演讲稿篇1好人主义乃德之贼。
其根源在于实用主义,是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为人处世上的反映,与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格格不入。
然而好人主义犹如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主要表现有:不讲是非,只讲世故,信奉多栽花、少栽刺,不讲原则、不顾真理;不讲有为,只求无过,遇到矛盾绕着走,对刺头问题、钉子问题等,能推则推、能拖则拖;信奉厚黑学,玩弄潜规则,表面一团和气,平时不说、关键时乱说,格调低,处事俗,以庸俗的人际交往代替教育管理,以牺牲制度规定来搞无原则让步等等。
好人主义既害集体,又害同志,更害自己。
防止和克服好人主义,要靠坚强的党性原则。
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战斗性,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坚决反对党内生活的,确保党内生活健康运行。
要靠坚定的理想信念。
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学深悟透关于强军兴军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从中把握大势、汲取智慧,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免疫力,不断增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始终严格落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确保官兵立场坚定、道德纯洁。
要靠良好的人品官德。
厚德才能远行。
有了良好的人品操守作底子,做人才有骨气,做事才会硬气,做官才能正气。
要努力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用实实在在的品格去赢得信任,用克己奉公、光明磊落的行为影响同志。
要靠过硬的能力素质。
敢于担当不是匹夫之勇。
要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善于抓住事物本质做事,善于从全局和长远角度提高解决眼前紧迫问题的能力。
以不甘人后的决心和敢争敢闯的勇气,力争思维上快人一步,行动上抢先一步,成效上胜人一筹。
要有求真务实的执着劲头。
盯住岗位职责、盯住经常性基础性工作,盯住矛盾问题,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持之以恒、攻坚克难,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为实现强军目标贡献力量。
整改圈子文化好人主义演讲稿篇2圈子原本的一种含义是指人与人因为相同兴趣、经历或其他目的而结合成的非正式团体。
反对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发言材料
反对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了班子不如进圈子,进了圈子不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
入围的干部争宠,不入围的干部被剔除,这种示范效果迫使大多数干部去遵从新的游戏规则。
这段话的意思,说简单点就是做官要学会积极融入所谓的“圈子”,不然就得靠边站,什么都轮不到。
这段话让人深思,发人深省。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十分看重“人情”,总而言之,做什么事情都要把“人情关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在当下的中国官场中,看重“人情关系”的现象也是十分突出。
正如上面已经提到,“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了班子不如进圈子,进了圈子不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
“入圈”就能得到提拔和重用,不“入圈”就要受到冷落甚至打压。
干部能否得到提拔和重用,不是看群众的口碑和工作实绩,而是看和领导尤其是“一把手”的“关系”和“亲疏”。
这样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突出地存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从这个意义出发,党的各级干部包括领导干部都是服务人民的公仆,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因此,诸如“圈子文化”这样的怪相,在党内是绝对不能被容许的。
“圈子文化”的实质就是搞小团体,就是以小部分的私利损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将权力看做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私有财产。
这种乱象,与党的先进性和党的宗旨相违背,扰乱的是正常的组织秩序,损害的是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割裂的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
对个人来讲,是重要的反思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
通过自我省视、自我调整,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使我的工作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1、在思想上对本职工作应具备全面的素质,掌握更多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很好得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实务紧密结合,只顾忙于一些具体工作,自觉主动学习钻研系统得少。
对于反对圈子文化与克服好人主义对照存在问题3篇
一是“逢迎讨好”型。有的人对上级的工作不作辨别、不提意见,有时明知上司有错,也不纠正制止,不提不同意见,生怕因此影响自己的前程。有的更是唯唯诺诺,热衷于“吹喇叭”、“抬轿子”,无原则地逢迎讨好,净拣好听的说,左一个“领导很英明”,右一个“领导有水平”。这种人宁可“得罪”工作,也不得罪领导,擅长揣摩上级心理,百般投其所好,事事随声附和,时时处处迎合,让上级很受用。
对于反对圈子文化与克服好人主义对照存在问题
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运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防身治病的有力武器,提高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必须坚决反对党内生活中的好人主义。
好人主义的现实表现
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为“睁眼闭眼一只眼”,下联为“你好我好大家好”,横批为“好人主义”,这是给好人主义画像。好人主义常常表现为四种类型:
对于反对圈子文化与克服好人主义对照存在问题
近年来,大案往往变成窝案,在近年来落马的一些“大老虎”背后,多有一帮官员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勾连,形成一个个或明或暗,或松散或紧密的“帮派”“团伙”。廉政研究专家指出,上述现象危害很大,随着反腐斗争深入推进,“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团团伙伙”将难有生存空间。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在坚持党的宗旨方面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也会严重脱离群众,动摇党的执政地位。
坚决肃清好人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不到位整改措施
坚决肃清好人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不到位整改措施一、问题背景1. 好人主义圈子文化问题近年来,一些单位和组织存在着好人主义圈子文化问题,即只重视个人关系,对工作业绩和能力考核不严格,导致一些不称职的人员得以混迹其中,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团队凝聚力。
2. 码头文化不到位问题在一些行业和企业中,存在着码头文化不到位的问题,即管理层对员工的纪律要求不严格,导致员工表现出懈怠、拖延等不良工作态度,严重损害了企业形象和利益。
二、问题影响1. 好人主义圈子文化问题的影响好人主义圈子文化问题严重影响了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绩效考核,造成了负面影响,影响了单位和组织的整体形象和声誉。
2. 码头文化不到位问题的影响码头文化不到位问题导致企业内部纪律混乱,员工表现出不良工作态度,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
三、整改措施1. 坚决肃清好人主义圈子文化(1) 强化绩效考核制度,减少关系拉拢和拉票行为,完善考核标准,确保评价公正客观。
(2) 加强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惩戒机制,对违纪违法行为严肃处理,树立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
(3) 组织开展好人主义圈子文化清理整顿专项活动,深入开展教育培训,增强全员抵制好人主义倾向的意识和能力。
2. 加强码头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纪律意识(1) 加强对员工的纪律教育,严格执行企业规章制度,加强纪律监督,严格执行处罚机制,确保员工遵守规章制度。
(2) 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纪律观念,确保对员工的管理和监督到位。
(3) 建立企业文化宣传教育制度,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和责任感,促使员工自觉维护企业形象和利益。
四、整改效果预期1. 预计通过以上整改措施,可以彻底肃清好人主义圈子文化,提高单位和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2. 预计通过以上整改措施,可以全面改善企业码头文化不到位问题,提高员工的纪律意识和工作态度,增强企业形象和利益。
针对好人主义圈子文化和码头文化不到位问题,我们将采取坚决有效的整改措施,促使组织和企业的良好发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反对圈子文化克服好人主义自查报告
反对圈子文化克服好人主义自查报告近年来,围绕“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这两个话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圈子文化是指一种类似于强制性群体认同的文化现象,固化了一部分人的封闭性和排他性;而好人主义则是指一种过于追求为他人着想、热情慷慨的精神倾向,而对于自我利益的忽视。
在某些情境下,这两种文化现象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凸显出来。
本文介绍如下内容:一、圈子文化现象解析二、好人主义现象解析三、克服好人主义的建议四、自查报告一、圈子文化现象解析圈子文化的存在有赖于有效的信息筛选和信任机制。
我们都有自己的圈子,其中的成员、话题、行为准则都是我们自行划定的。
如果圈子内有异己言论,或有人做出背离事实的行为,那么便会触碰到圈子内部的默契,成员对此的排斥反应则是固有秩序的一部分。
而这种排他性的默契和对异己的批判,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圈子的共享价值。
然而,圈子文化也正因为其排他性而受到了质疑。
圈子的成员要求非常高,许多人甚至觉得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进入到某个圈子中。
圈子内的人往往对外部人群、异己声音怀有戒心和排斥,有时甚至会公开发表不友好言论,这种情况在网络语境下时有发生。
这样的圈子宁肯自闭、宁肯孤立,也不愿意接纳外部观点、外部声音。
假如这样的圈子延续下去,将会成为一个消极的文化现象。
二、好人主义现象解析好人主义是指一种过分崇尚善良正义,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视而不见的心理倾向。
人类对于善良、正确的认知往往占用了大量的心理优先权。
人们多愁善感地认为,如果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人,那么这个世界才会好起来。
结果这样的想法很容易导致一个问题: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优先考虑社会利益,并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视而不见。
不断优先服从他人的意见,把自己置于一个从不影响他人但也从不退让于他人的角色当中,自己的生命和独立个性并没有获得充足的保障。
这种心理倾向,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妥协,一种保持社交关系的策略。
然而,如果强调的过于过分的话,那么自己的利益就会被忽视,长期下来甚至就会进入到被动的状态。
2024年反对圈子文化心得体会(二篇)
2024年反对圈子文化心得体会一、引言圈子文化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心理上的认同需求, 按照特定的兴趣、背景或身份特质, 自发地组成集体、关起门来追求自我价值和物质利益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在当今社会十分流行, 无论是线上的社交圈子还是线下的聚会活动, 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圈子文化。
然而, 圈子文化也不容忽视地存在着一些负面的问题。
本文首先将简单分析圈子文化的形成和传播, 然后阐明反对圈子文化的原因, 最后提出具体的对策措施。
二、圈子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圈子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根源于人们对于价值认同和社交需求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 个体的精神需求和社会联系常常被弱化, 很多人在寻找自我认同和归属感时, 选择加入某一特定的圈子。
这样, 圈子文化就成为了人们组织和自发参与的一种行为方式。
圈子文化的传播又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快速地传播圈子文化的内容和价值观念。
三、反对圈子文化的原因尽管圈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体对于认同和归属感的需求, 但它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逐渐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首先, 圈子文化导致了社会中的分裂和隔阂。
各种各样的圈子形成了独立且封闭的小圈子, 不同圈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导致了彼此隔阂和疏远。
这不仅加剧了社会的撕裂和对立, 也限制了人们的视野和理解能力。
其次, 圈子文化削弱了个体对于多样化的认知和体验的追求。
在进入某一特定圈子后, 人们往往只接触到圈子内部的信息和观点, 容易陷入思维的定势和狭隘。
这不利于人们开阔视野, 提升综合能力, 限制了个体的成长和自我发展。
此外, 圈子文化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和价值观念。
在一些圈子内, 为了保持圈子的纯净度和独特性, 人们往往排斥异类和不同意见, 导致了群体的歧视和偏见。
同时, 作为身份认同的一种表现方式, 圈子文化还容易陷入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陷阱, 刺激了人们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
四、对抗圈子文化的对策为了解决圈子文化带来的负面问题, 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2020年反对圈子文化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0年反对圈子文化心得体会范文(2篇)从近年的反腐案例可以看出,一些腐败分子为了保住并攫取更大经济利益,在政治上有更大的诉求,从而搞团团伙伙、搞小圈子,这对,严重危害党和国家政治安全。
一些官员热衷于搞团团伙伙、搞小圈子,其实是“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作祟。
“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的兴起,使礼尚往来乃至仪礼文化,被异化为世俗化、功利化的捷径通道。
特别是,圈子化、裙带化现象加剧,排他性日趋严重,“官场生态”不佳,从而导致少数党员干部心态失衡、迷失,要么选择“捞金”,要么选择“争权”。
可见,治理“圈子文化”,是营造风清气正“官场文化”的迫切要求。
治理“圈子文化”,应对“一把手”限权。
诚如专家所言,在当前体制下,对于干部任命,“一把手”权力过大,如果跟对了人,就会获得提拔重用,所以许多人会把进入某些“圈子”视为成功捷径。
因此,要对党政“一把手”的权力进行科学界定,明确权力范围,用权必须讲程序,权责要一致,有多大的权,就要担多大的责,权责不能失衡。
比如,一些地方规定“一把手不直管人财物”等重大事项,就是分解、限制和规范“一把手”权力的一项制度。
治理“圈子文化”,应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要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褒奖那些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干部,教育和调整那些只尚空谈、不干实事的干部,问责那些弄虚作假、跑官要官的干部,努力营造崇尚实干、恪尽职守、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引导和激励各级领导干部把精力集中到干实事上,把本领施展到抓落实上,把智慧用到谋发展上,自觉远离、抵制“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
治理“圈子文化”,应成为反腐题中之义。
不可否认,“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官场腐败,必须予以重点打击。
反腐不仅仅是抓几个贪官,更是对深层“官场文化”甚至是社会观念的触动和改变。
因此,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时常反躬自省,问一问自己身上有没有“圈子”的观念,如果有,就应坚决改正,否则,难免深受其害。
好人主义问题及整改措施
好人主义问题及整改措施要严格执行民主推荐的有关规定,正确运用推荐结果,坚持考察对象在得票比较集中的人员中产生,以体现群众公认原则。
同时,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好人主义问题及整改措施,欢迎学习,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好人主义问题及整改措施官官勾结、权权交易,拉拉扯扯、搞小圈子,拉帮结派、山头主义……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反馈情况显示,这些团团伙伙的不良风气,在不少地方依然存在,问题不容小觑。
(人民日报)“朋党之争”是唐朝末年,宪宗元和三年,制科考试时,牛僧孺、李宗闵在策论中批评时政,抨击宰相李吉甫,遭李吉甫排斥,久不叙用。
此后,此起彼伏,两个小圈子之间从未中断,直至宣宗时牛僧孺病死,牛李党争才告结束,为此,唐文宗为此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以史为鉴,笔者以为,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是为政大忌。
“小圈子”以权力、利益为核心,以关系网为纽带,利益与关系延伸之下,“小圈子”逐渐进化团团伙伙、帮帮派派和利益集团,他们对内抱团取暖,对外相互勾结扶持,最终导致权力变味,党纪国法失尊,党的纯洁性、先进性也被破坏贻尽。
而“小圈子”也不是一个法外之地,进入其中短期之内可能名利双收,飞黄腾达,但一朝大树倾倒,就将集体沦陷。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之下,也导致了许多腐败窝案,如茂名腐败窝案,山西吕梁窝案,“周老虎”案,都是“小圈子”和党内帮派的牺牲品。
同志在今年年初讲话中提到,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
不能把党组织等同于领导干部个人,对党尽忠不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尽忠,党内不能搞人身依附关系。
而现实中,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
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当家长式的人物,希望别人都唯命是从,认为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就是好干部,而对别人、对群众怎么样可以不闻不问,弄得党内生活很不正常。
因此,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是为政大忌。
反对圈子文化心得体会(2篇)
反对圈子文化心得体会圈子文化,也称为“小圈子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共同兴趣、经历、背景或关系等因素而形成的封闭性群体。
每个圈子都有其自己的规则、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成员之间固守圈子边界,往往难以接纳外界的不同观点和思想。
近年来,圈子文化逐渐盛行并在社交媒体上迅速扩散,给社会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在我看来,圈子文化的存在需要我们去反思和反对。
以下是我对圈子文化的心得体会。
首先,圈子文化存在明显的排他性。
圈子文化往往以某个特定的共同因素为纽带,形成封闭性的群体。
只有符合特定条件或认同特定观点的人才能进入并得到认可,这就造成了对异质思想和多元观点的排斥。
这种排他性造成了社会的分化和对立,使得人们更加难以相互理解和沟通。
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的自由发展和思想启蒙受到了限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是不利的。
其次,圈子文化容易滋生偏见和歧视。
由于圈子文化中的成员往往抱持着自己狭隘的观点和价值观,他们会对不同的圈子和成员带有偏见和歧视。
这种偏见和歧视往往根植于成员对其他圈子缺乏了解和接触,不愿意主动去认识和了解不同群体。
这种心态容易导致社会上的歧视问题加剧,对社会和谐产生负面影响。
再次,圈子文化影响了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在圈子文化中,人们往往只接触到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和信息,缺乏了解其他领域的机会。
这种局限性使得成员的视野狭窄,思维僵化,难以跳出圈子框架去思考问题。
相反,多元接触和交流能够拓宽个体的视野和思路,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通过多元化的交流和互动,才能在人的智力和思维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此外,圈子文化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和对立。
在圈子文化中,成员往往只和圈子内的人接触和交流,几乎看不到一个整体社会的存在。
这种分化会使得社会各个层面的联系和互动减少,人们不再追求整体的利益和发展,而只固守自己圈子的小利益。
这样的分化和对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社会关系的疏离和社会问题的累积。
最后,圈子文化妨碍了创新和进步的可能性。
整改圈子文化好人主义演讲稿
整改圈子文化好人主义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关于整改圈子文化中好人主义的演讲。
整改圈子文化,亦称为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度,是我国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艰辛奋斗中形成的一项宝贵经验。
但是,在推行整改圈子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好人主义。
好人主义的典型表现就是作风不实、责任心不强、推诿扯皮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整改工作的开展和整体效果。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谈谈在整改圈子文化中如何克服好人主义。
一、加强理论学习,统一思想认识。
克服好人主义的第一步,就是加强理论学习,统一思想认识。
整改圈子文化作为我党的一项制度安排,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改革发展,解决问题,而不是以个别人的好坏来判定整体工作的成败。
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整改圈子文化的本质和目的,理解整改圈子文化的内涵和要求,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
只有通过理论学习,才能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避免好人主义的发生。
二、树立正确的评价机制,激励干部积极向上。
克服好人主义的第二步,是树立正确的评价机制,激励干部积极向上。
过去,在整改圈子中,我们往往对“好人”有种种优待和宽容,给予了过多的肯定和奖励,而对问题的解决和实际效果却忽略不计。
这种做法容易造成一些人得过且过、坐享其成,不愿承担责任和积极主动改进的情况。
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评价机制,强调抓好实际成效,真正发挥好人的力量和作用。
三、加强组织引导,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克服好人主义的第三步,是加强组织引导,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好人主义的本质是对问题的回避和推诿,只有通过加强组织引导,明确责任和任务,提高工作的条件和措施,才能让大家真正愿意承担责任,敢于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
我们要在组织层面上,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整改工作作出积极的贡献。
圈子文化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集合3篇
圈子文化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集合3篇圈子文化存在的问题及篇1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党加强团结、增强凝聚力的基础和保障。
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党内纪律的刚性强不强、要求严不严,直接决定着党组织战斗力的高低。
为更好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党内政治生活建设,安乡县委组织部专门成立课题组,对当前党内政治生活开展情况及存在的圈子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形成此报告。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
一是没有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出台相应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存在着无方案措施、无组织机构、无活动内容等。
二是虽然制定有制度,但不健全。
有的制度陈旧,没有及时更新;有的照抄照搬,没有结合单位实际。
有的制度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约束性和指导性。
三是徒有其制,形同虚设。
有的单位虽然制度健全,但既不组织活动也不组织评比考核,党员也不参加党内政治生活,有的党员连本单位的党支部书记是谁都不知道。
(二)认识不足够,形式较单一。
一是理解认识有偏差。
一些党组织把党内生活制度局限于“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有的党员不知道党内政治生活指的是什么,有的党员对党内政治生活的理解比较狭隘,简单把党内政治生活当成民主生活会来对待。
二是创新性不够。
基层党组织的党内政治生活一般以开会为主,其他的形式比较少,利用党课、党建平台及其他形式畅通党组织生活渠道的更少。
三是组织形式比较单一。
基层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普遍存在着公式化、千篇一律现象。
党支部所有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大多是单向的,主要由支部书记或者是组织者以灌输的方式来进行,然后党员同志随心所欲的发言讲几句,评点几句,走过场,走形式,没有新意。
(三)程序不规范,内容较简单。
党内政治生活程序不规范,内容简单老化是目前基层党组织存在的比较突出问题。
有的基层党组织不按要求组织开展活动,即使组织也是一再简化程序,务虚的多,务实的少。
一些基层党组织习惯于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传达会议,用文件学习、会议布置代替党内政治生活。
增强四个意识反对圈子文化
增强四个意识反对圈子文化“圈子文化”的巨大危害不仅仅在于滋生腐败,而在于传染腐败、扩散腐败、加剧腐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增强四个意识反对圈子文化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增强四个意识反对圈子文化篇一中央巡视组今年第二轮巡视后指出,广西、四川、江苏、河北存在官场“圈子文化”。
如四川,被指出“一些干部通过‘打干亲’、‘打礼’等方式拉关系”;“一些领导干部一度热衷拉关系、架‘天线’、搞‘勾兑’”。
广西,“一些领导干部任人唯亲、搞‘小圈子’”。
江苏,“一些领导干部与老板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圈子,进行封闭式权钱交易”。
河北,“个别领导干部搞团团伙伙,并与企业老板结成利益纽带”。
近年来,查处的不少腐败案件都是窝案,特别是一些“老虎”落马,总能拔出萝卜带出泥,相继落马者不乏同学、老乡、上下级、校友等关系,这无疑是畸形“圈子文化”造成的恶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
”此次中央巡视组晒出的巡视账单着重指出了“圈子文化”问题,足以看出官场“圈子文化”的危害之大。
官场“圈子文化”已经成为各种不良风气,耽于安乐、同流合污的温床,成为个别圈子、个别干部违纪违法,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圈子文化”的腐蚀性与危害性。
“圈子文化”显而易见的巨大危害有两个。
首先,“圈子文化”是诱发腐败窝案的大染缸。
“圈子文化”的巨大危害不仅仅在于滋生腐败,而在于传染腐败、扩散腐败、加剧腐败。
一个贪腐者的出现,可能还会有一点遮遮掩掩或者内心的不安,而“圈子”腐败,则会形成一种“法不责众”的自欺欺人和变本加厉,贪腐行为也会表现得狂妄嚣张。
一些腐败窝案曝光后,我们发现这些贪腐官员都拥有集会、享乐的会所,这些地方既是他们耽于享乐的场所,也是他们拉帮结伙、勾兑利益的地方,这种现象正是“圈子文化”的突出体现。
反对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发言提纲
反对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发言提纲反对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发言提纲(一)增强"四个意识"、反对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个人对照检查材料陈晓亮按照集团和公司党委部署要求,这一阶段我认真学习了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增强"四个意识"、政治生态、反对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的重要论述,学习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认真学习贯彻市委部署要求和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在市委工作会议、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动员大会、领导干部集中轮训班上的讲话要求,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使我发现自身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好人主义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下面就存在的问题作如下汇报,请领导同事们批评指正。
一、自身存在问题(一)政治意识不强1、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贯彻、执行不够坚定,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的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
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足,不善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透过事物表面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不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平时工作重心没有放在党建工作上,对于写材料比较困难,没有运用好党建工作这一平台推进项目工作的开展。
2、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不够牢固。
对待群众不能始终保持热情服务的态度,当手头工作稍多时,性子就有些急燥,遇到当事人反复询问的问题时,缺乏耐心,没有合理调整自己的情绪。
有时过多考虑个人得失,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
3、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对待工作有时报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最好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
有时由于私心作怪,存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态度,除了自己必需完成的以外,可以不做的就不做,有时因此产生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好人主义思想整改
好人主义思想整改篇一:20xx年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说明:此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使用)圈子文化使公私界限相对化、模糊化,并为权力行使者侵害公共利益,谋取圈内成员的私益披上道德正当性的外衣。
下面浅析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随着党中央高压反腐进程的持续深入,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中暴露出以窝案、串案为主要形式的“塌方式腐败”现象。
在此背景下,圈子文化成为一个热词,引起广泛关注。
我们极有必要理性考察圈子文化所衍生的隐性的社会结构力量在异化党内关系、诱发权力腐败中的推手作用,从源头治理的视角,探讨反腐倡廉建设的内在规律,维护和保持党内关系的纯洁性,推进政治生态的改良优化。
一、圈子文化的渊源考证与价值评判社会学意义上的“圈子”是一个中性概念,是“社群”“部落”“团体”的同义语,是社会结构形成、社会秩序保持的重要单元。
从政治发展的纵向谱系来考察,以血亲关系为内核的社会关系圈,曾成为塑造国家政治系统初始形态的支撑力量,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得以伸张,而后随着近现代政治文明的演进日渐式微,逐渐沦落为一种亚文化形态。
忠于家庭圈子,还是忠于公正的政治秩序,两者之间存在矛盾。
这种思想在西方政治哲学中具有悠久历史。
视自然家庭为公益的敌人,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它的启示在于,裙带关系和对公共秩序的义务之间永远存在着紧张关系,成功的秩序需要通过良好机制来抑制裙带关系和圈子忠诚。
在中国,圈子文化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与社会心理基础。
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模式和人际关系最具影响力和解释力。
这种“差篇二: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说明:此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使用)1圈子文化使公私界限相对化、模糊化,并为权力行使者侵害公共利益,谋取圈内成员的私益披上道德正当性的外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对圈子文化克服好人主义措施2篇:
“圈子文化”显而易见的巨大危害有两个。
首先,“圈子文化”是诱发腐败窝案的大染缸。
“圈子文化”的巨大危害不仅仅在于滋生腐败,而在于传染腐败、扩散腐败、加剧腐败。
一个贪腐者的出现,可能还会有一点遮遮掩掩或者内心的不安,而“圈子”腐败,则会形成一种“法不责众”的自欺欺人和变本加厉,贪腐行为也会表现得狂妄嚣张。
一些腐败窝案曝光后,我们发现这些贪腐官员都拥有集会、享乐的会所,这些地方既是他们耽于享乐的场所,也是他们拉帮结伙、勾兑利益的地方,这种现象正是“圈子文化”的突出体现。
“圈子文化”的存在,为“圈子”提供了成员引入、联系交流、利润分配、风险应对的途径和便利,可以说,“圈子文化”已经成为腐败蔓延横行的帮凶与工具。
从查处的腐败窝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地区、部门的腐败现象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腐败带来的问题,而是由一个囊括了各类官员、商人、官员家属等在内的“圈子”造成的腐败,这种腐败现象不仅大大加剧了危害和损失,而且也为之后的根除影响带来了很大难度。
其次,“圈子文化”是恶化官场生态的催化剂。
朋友圈、同学圈、亲戚圈这些维系人们日常人际关系的“圈子”固然有其必要性,但蕴含了诸多权色交易、权权交易、权钱交易的官场“圈子”已成为隐藏在正常圈子外衣下的社会毒瘤,在这种圈子里,圈子关系凌驾于组织纪律之上,甚至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
有一种说法是:“进了班子还要进圈
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
”这从侧面印证了官场“圈子”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决策和执政。
在现实中,“圈子文化”的存在,势必弱化大家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导致用干部、作决策不是选贤任能、实事求是,而是讲圈子、看亲疏。
“圈子文化”一旦大行其道,就可能使一些人面临“要么加入圈子,要么被圈子孤立、抛弃的两难选择。
曾有被查处的贪腐分子就表示,“进了这个的圈子,不贪就成了另类,不贪就得受排挤,不想贪也得贪。
”(2012年12月18日《检察日报》)这种由“圈子文化”导致的权力非正常运行,正是政治生态恶化的信号,因此,必须加大治理力度,抵制所谓的“圈子文化”,净化官场政治生态,力促反腐倡廉取得新成效。
一是防范权力过度集中,以监督机制抵制“圈子文化”。
“圈子文化”之所以能够病态存在,衍生出一大批腐败群体,就是因为存在“圈子文化”的地方或部门权力过度集中。
“一言堂”、“一支笔”的存在,使得个人权力很容易失控,一旦个人私欲膨胀,地方政治、经济等整体发展就会面临发展风险,而个人权力过度集中,也就更容易形成病态“圈子文化”,导致“圈子”腐败的滋生蔓延。
因此,抵制“圈子文化”,就必须要防范权力过度集中,强化权力监督机制。
首先,要以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为依托,以各执行部门为基础,促使权力实施民主化、透明化,在明确一把手权力的同时,更要明确其他班子成员、各执行部门负责人的权力,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促进决策、执行机构的内部约束与监督。
其次,强化双重监督机制,以监督手段遏制“圈子文化”。
监督权力运行,可以有效防止“圈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先有了孱弱无力的权力监督,才有自愿的“被苟同者”,进而成为“圈子文化”的簇拥者和参与者。
在某些地方官场之所以会成为“酱缸”,主要就是因为缺乏对权力及依附于权力而存在的圈子的约束和监管,从而导致“不贪就成了另类,不贪就得受排挤,不想贪也得贪”恶风盛行。
双重监督,就是既要完善政府内部监督,又要强化外部监督。
作为体制内监督部门的人大、政协、纪检监察部门应加强权力监督,此外还应加强媒体监督、群众监督,为外部监督创造条件和途径。
二是弘扬党内民主,以民主机制抵制“圈子文化”。
应进一步弘扬党内民主,教育广大党员讲党性,守纪律,将每一名党员干部都置于健康的、浓厚的党内民主氛围之下,促使广大党员成为抵制“圈子文化”,净化官场生态的倡导者、践行者。
党员干部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抵制“圈子文化”病态蔓延的主体。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党内民主的四大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全面落实好这四个方面的工作,真正处理好四者的辩证关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党内民主现状,才能有效遏制“圈子文化”的滋生蔓延,才能让政治生活回归正常和健康。
特别是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如今,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已经成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必经程序和基础环节,只要严格规范、认真落实好相关民主程序,就能从根本上消除“圈子文化”的影响,从根本上抵制“圈子文化”。
三是加强宣传警示和教育引导,以预防机制抵制“圈子文化”。
此次中央巡视组明确指出“圈子文化”的存在和危害,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化了对“圈子文化”危害的认识,促使大家深入反思反省,防微杜渐,自觉远离和抵制“圈子文化”的侵扰,更为那些“圈外”同志正了名撑了腰,明确了导向,弘扬了正气,今后还应趁热打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喊打官场“圈子文化”的舆论氛围,让官场“圈子”成为“过街老鼠”,不敢露头。
抵制“圈子文化”,要坚持教育为先,警示为先,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圈子文化”形成气候,将“圈子文化”的病态发展扼杀于萌芽之中。
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则,对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党性教育、纪律培训、反腐倡廉讲座、案例巡回讲演等方式加大教育预防力度,教育党员干部强化组织性、纪律性,自觉依法行政,经得起各种诱惑和考验。
要坚持宣传教育,让党员干部具备识别判断“圈子文化”的慧眼,具备抵制反对“圈子文化”的能力,从源头上破除“圈子文化”陋习,净化官场政治生态。
反对圈子文化克服好人主义措施(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活明显加强,但是,基层党内生活庸俗化、随意化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好人主义、自由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风气尚未根本杜绝。
具体表现如下:
普通党员党员意识淡薄。
有的党员理想信念滑坡,宗旨意识缺失,在党不言党,在党不护党。
参加政治学习被动应付,接受思想教育言
不由衷,茶余饭后乐于发发段子、碰碰杯子、摇摇骰子,就是不学理念、不看文件、不钻政策。
有的说话不讲党性,办事不讲原则,奉行“好人主义”哲学,“只栽花,不栽刺”。
有的为了当干部、捞好处,千方百计钻进党的队伍,只讲党员权利,不讲党员义务,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淡薄。
有的党员干部政治方向迷失,崇尚西方政治模式,攻击国家政治体制,不论场合,不讲身份,信口开河,口无遮拦。
有的党员干部工作唯上、唯利,不唯实,对上过捧,对下过哄。
有的党员干部宁伤原则,不伤感情,面对不良风气不敢批评抵制,对不良现象不敢较真碰硬。
有的党员干部喜欢打着同学会、校友会、同乡会等旗号拉小圈子、搞小派别,有的利用职权培植私人关系,扩张私人势力,将上下级间的同志关系异化为封建式的人身依附关系。
党组织书记管党意识淡薄。
有的党组织书记职能错位,过分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轻视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认为“抓经济发展是硬任务,抓党建工作是软指标”,而放松了管党治党责任。
有的地方行政主职完全忘记了自己党组织副职的身份,一门心思扑在政务工作上,对党务工作完全不过问,时刻关注“GDP”的增长,从不研究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有的党组织书记不敢坚持原则,对党员不教育、不管理,放任自流,有的在教育管理上不发力、不动真,流于形式。
对策
落实管党责任,突出示范性。
各级党组织书记是管党治党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管党治党的直接责任人,要进一步落实管党责任。
要坚持“书记抓、抓书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增强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的责任意识。
各级党组织书记不仅要带头履行管党责任,还要带头执行党内制度,做到以上带下。
加强思想管理,突出先进性。
当前,各种思潮泛滥,不少党员思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要出台详细的规定,加强管理,杜绝党员随意发表有损党的形象的不当言论。
要坚持“质量建党”要求,控制党员数量,提高党员质量。
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党员思想觉悟。
加强学习教育,突出经常性。
要突出政治性原则,加强党员教育。
针对当前党员教育中存在的“泛理论”、“纯说教”现象,要切实改进教育手段,更新教育内容。
要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短信等传播媒介,探索网上组织生活新模式,实现党员学习教育立体化、全覆盖。
加强对党员学习教育的督查考核,保证学习教育经常、有效开展。
严格监督惩处,突出纯洁性。
要及时对一些不合时宜的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建立党内政治生活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权力约束制度。
进一步加大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力度,对违纪违法行为从严惩处。
对主要领导、掌管人财物关键岗位的同志要重点监督。
出台操作性强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