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尾两栖类鸣叫行为的生物学意义

合集下载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动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生物技术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64 学时 4 学分(全学年)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动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科目之一,是动物系列科学的基础主干课。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动物有机体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其目的是阐明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利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着重加强对动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系统地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以动物适应机制为中心,系统发育为主线及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及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技能。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学好动物学,必须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动物世界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学会用动物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动物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2. 牢固掌握动物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适应;动物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主要门类的演化关系;动物地理分布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动物学科的发展前沿;3. 了解华北地区的动物种类及分布,生物多样性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从而加强动物资源的保护意识;4. 以生物多样性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为线索,介绍动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多方面接触自然、联系实际,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描述、比较和实验等常用的研究手段,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揭示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系统发育等。

动物学(下)试题

动物学(下)试题

动物学(下)试题棘皮动物门一、填空题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棘皮动物特有的结构是—水管系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管足_______ ,是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管道。

二、名词解释1. 辐射对称:通过身体中轴,可以有许多个切面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具这样体型的动物适于漂流生活。

三、选择题1. 被囊动物指的是(C )。

A.柱头虫B.海鞘C.海盘车D.海胆四、判断题1. 棘皮动物体腔的一部分特化成“血窦”。

()五、简述题1. 棘皮动物门为什么是最高等的无脊椎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半索动物门一、选择题1. 半索动物与下列哪些动物亲缘关系最近(D.棘皮动物名词解释A.头索动物B.尾索动物C.脊索动物1. 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中原肠胚的胚孔形成肛门或封闭而另外形成口的动物。

2. 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中由原肠胚的胚孔形成口的动物简答题1. 半索动物和什么动物亲缘关系最近?为什么?答: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它们可能是由一类共同的原始祖先分支进化而成。

理由是:①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都是后口动物。

②两者的中胚层都是由原肠凸出形成。

③柱头虫的幼体(柱头幼虫)与棘皮动物的幼体(例如短腕幼虫)形态结构非常相似。

④脊索动物肌肉中的磷肌酸含有肌酸,无脊椎动物肌肉中的磷肌酸含有精氨酸,而棘皮动物的海胆和半索动物的柱头虫肌肉中都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

这些证据都说明了这两类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脊索动物门一、填空题1. 文昌鱼由于终生具有发达的_脊索___________ 、___神经管_________ 和___咽鳃裂 ___ 等脊索动物的重要特征,而被认为是典型脊索动物的简化缩影。

2. 脊索动物门的三大主要特征是_脊索___________ 、背神经管和咽鳃裂,另外还具有一些次要特征,如心脏_____________ 位,具___肛后尾。

05-两栖类(JLB)

05-两栖类(JLB)

姬蛙科

体型小,头尖细,多穴居或水栖,以蚂蚁、 甲虫为主要食物。如:北方狭口蛙、饰纹姬蛙。
姬蛙科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黑眶蟾蜍
(Bufo melanostictus)
大树蛙 (Rhacophorus dennysi)
日本雨蛙 (Hyla japonica)
第三节 两栖类的经济意义 (自己归纳)
本章的主要内容及重点
水生
主要特点
外形 骨骼 消化 呼吸 神经
皮肤 肌肉 循环 排泄 生殖
初步适应!?
不完善!?
两栖纲
无足目—鱼螈
陆生
主要类群
有尾目—大鲵 无尾目—黑斑蛙
代表动物
经济意义
小 结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1)肺呼吸
2)不完全双循环
3)皮肤初步角质化
4)五趾型附肢
5)适应陆地的感官和神经系统
小结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不完善的特征
1)皮肤角质化程度低,不完全防止水分蒸发。
2)不能在陆上繁殖,必须回到水中生殖。 3)五趾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躯体抬离地面运动 能力不强。 4)肺呼吸不够完善,还必须有皮肤辅助呼吸。
5)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 有休眠 现象。
普通生物学
General Biology
两栖纲
概述
幼体水栖,成体水陆兼栖。是首次登陆的脊 椎动物,四足类中的低等类群,初步完成了由 水生向陆生的转变,基本具备了陆生脊椎动物 的结构模式,但仍不能完全脱离水环境。
•从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面临严峻的陆生环境
支撑体重、陆上运动
在空气中呼吸
(鱼类为单循环)

脊椎动物学第六章 两栖纲

脊椎动物学第六章 两栖纲

第六章两栖纲(Amphibia)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生活在水中的现代硬骨鱼类在鱼类进化史上确实是已达到了高峰。

然而,当我们注意到脊椎动物进化的整个图案时,可以看到,现存的硬骨鱼类只是进化中的一个复杂的分支,它已离开了通向更高等的陆生脊椎动物进化的主干。

脊椎动物进一步的发展是从水生到陆生。

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到陆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陆上的生活条件远比水里要多样化,这使动物有了向更高级和更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两栖类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这一类群中包括大鲵、蝾螈等有尾两栖类和日常习见的青蛙、蟾蜍等无尾两栖类。

现存的两栖类,从机能结构上和个体发育上都可以反映出它们的过渡性质。

从机能结构上来看,两栖类既保留着水栖祖先的许多特征,同时它们又获得了一系列陆栖脊椎动物的特点,承前启后,居于中间地位;从个体发育上来看,蛙类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经过变态发育为成体后,则能上陆生活,从两栖类的个体发育也可以反映它在系统发生中所处的中间过渡地位。

陆地上和水中的生活条件是极不相同的:水中的温度变动范围,一般不超过25—30℃,而陆地上的温度,则存在着剧烈的周期性变化。

陆地上的湿度变化很大,对于陆栖动物来说,存在着体内水分蒸发的问题,而对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来说,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

在陆地,空气中所含的氧气,至少是水中所合的氧气的20倍;每升空气中约含氧气210ml,而每升水中仅含氧气3—9ml。

水的密度是空气的密度的1000倍,动物漂浮在水面上,附肢不必承受体重,而陆生动物的附肢,则需承受体重,由它把身体支撑离开地面并完成运动。

陆上环境条件复杂,机械性刺激加多,另外,如声、光等在空气中的传播规律和在水中的也不同。

所以,由水中转移到陆地上来,环境条件的改变,深刻地影响了动物体制结构的改造。

第二节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对于最早登陆的两栖类来说,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例如:呼吸介质改变的问题、重力因素、体内水分蒸发的问题、陆地环境条件复杂和传导声、光的介质改变等。

18两栖纲(2)

18两栖纲(2)

三、变态发育(胚后发育)
蝌蚪和成蛙在形态结构上有何不同
蝌蚪
①外形 鱼型,具尾 ②运动器官 尾 ③呼吸器官 ④循环 ⑤食性 ⑥侧线器官 鳃 单循环 植食性,消化道长 有

蛙型,无尾 四足 肺 双循环 动食性,消化道短 无
青蛙蝌蚪和成蛙在形态结构上的差异,说明了: 两栖类是由鱼类起源;陆生脊椎动物由水生脊椎动物发展而来。 幼态成熟 有些鲵螈类,在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仍保留着 幼体时期的某些特征的现象。如巴尔干半岛地下水中的洞螈、北 美的泥螈、中国的山溪鲵和滇池蝾螈等。
2.保护有益两栖类动物的措施
(1) 严禁滥捕杀戮; (2) 保护栖息、繁殖场地; (3) 维持产卵场的水源深度; (4) 加强宣传力度。
二、食用
蛙肉鲜美,常作为宴席上的珍馔佳肴。 牛蛙 原产美洲,体型肥硕,重1kg以上,后 肢强健粗壮,鸣声高亢似牛吼而得名。 价值高:食用;制革;加工骨粉和饲料等。 棘胸蛙和中国大鲵等 人工养殖。
第三节
两栖纲分类
无足目、有尾目、无尾目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别
无足目 四肢 尾 皮肤 有尾目 无尾目
头骨
椎体 肋骨 胸骨 中耳 眼睑
退化 弱小 发达 有,短小 有,发达 无 裸露;有骨鳞残 裸露 裸露;角质化 余 发达,似爬行类 边缘不完整 边缘完整 双凹型 双凹或后凹 前凹或后凹 有 无或短 无 1块,很不发达 复杂 有 无 无或有 有
二、胚胎发育
1. 受 精 精子头部蛋白酸酶分解和穿透卵外胶质膜。 2. 卵 裂 不等全裂。受精后2~4小时开始卵裂(文昌鱼: 完全卵裂及鱼类:盘裂)。 3. 囊 胚 内具一个充满液体的囊胚腔。 4. 原肠期 外包法。 5. 中胚层及真体腔形成 部分中胚层细胞,移到原肠背 面形成脊索中胚层,发展成棒状脊索;其他细胞则在胚 内背侧和腹面,以后逐步构成体节、脊柱和体腔等。 6. 神经胚:胚胎背面外胚层细胞形成神经管,外覆皮肤, 而其它器官也随之相继分化称神经胚。 7. 蝌蚪:胚体发育出现外鳃、口、尾鳍、心脏跳动和血 液循环,冲破卵胶膜进入水中,独立生活。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

鱼头(石)螈(Ichthyostega)骨骼和外形复员图
化石发现澄清两栖动物进化争论
美德克萨斯州发现2.9亿年前两 栖新物种化石:似青蛙、尾短粗、 可以陆栖或游泳,捕食昆虫,有 鼓膜耳。 属过渡型两栖动物,兼具蛙和蝾 螈的特征。 支持青蛙和蝾螈起源鳞鱼)—鱼头螈(已知最原始的坚头类)—古 两栖类—现存的两栖类
鳃 心脏 心脏
肺 肺循环
身体各部分
单循环
体循环 身体各部分
双循环
4 骨骼肌肉系统的改造
(1)五趾型附肢 •鱼鳍——单支点 •五趾型——多支点 •四肢骨中有愈合现象(如桡骨和尺骨愈合为桡尺骨等)
(2)脊椎加固、分化 •脊柱 ——颈椎、躯椎、荐椎、尾椎 •颈椎:一块,枕髁一对 •躯椎:双凹型,椎弓具前、后关节突 •荐椎:一块,与腰带髂骨连接 •尾椎:愈合形成棒状的尾杆骨
5 神经系统与感官的发展 •脑的五部分分化不高,仍处于同一平面上 •大脑顶部开始出现原脑皮(神经物质) •中脑仍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 •已具发育完备的植物性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的完善 •听觉:除内耳外,出现中耳。鼓膜位于皮肤表面。 •视觉:角膜凸出,晶体稍扁平,晶体距角膜较远,适于远视。具 泪腺,下眼睑可活动,以湿润眼球。 •嗅觉:出现内鼻孔、犁鼻器。 •侧线:水生幼体具侧线。
犁鼻器是在鼻腔前面的一对盲囊,开口于口腔顶壁的一种化 学感受器。通过研究,科学家认定感觉外激素的器官叫做犁鼻
器,这是一个位于鼻中隔底部的软骨结构。目前,人类外激素
也已被科学界确认,只是,接受人体外激素的器官犁鼻器却已 高度退化。只有在胎儿和新生儿中,还有明显的犁鼻器结构。
四、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身体结构上的一系列矛盾
1 多样性的呼吸途径
•鳃呼吸 •皮肤呼吸 •口咽呼吸

大学动物学两栖纲详细总结

大学动物学两栖纲详细总结
4.循环:不完全的双循环,动静脉血在心脏内混合,代谢水平低
5.生殖:卵生,卵在水中孵化,幼体必须在水中发育经变态后才可登录,未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
6.体温不恒定,为变温动物
蟾蜍科—肩带弧胸型;蛙科—肩带固胸型
排泄系统(中肾)
1.泄殖腔:壁上有肛门,生殖管,排泄管三种开口
2.泄殖腔的腹面有膀胱的开口
3.输尿管
雄性:输精+输尿=输精尿管;毕氏器—退化的卵巢
雌性:输尿
4.泄殖腔膀胱:重吸收水分
5.雌雄均由脂肪体
生殖系统
1.卵生,体外受精(抱对),受精卵在水中变态发育
变态
幼体
成体
水生
鳃呼吸
无五趾型附肢
一心房一心室,单循环
3.听觉=内耳+中耳
形成适应在陆地上感受声波的中耳
耳柱骨(两栖类最早出现):由舌颌骨特化而来,一端连接鼓膜,一端连接内耳卵圆窗
变温动物:
a.不完全的双循环,产热少;
b.皮肤不能有效保温,散热快;
c.不具备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
d.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体温随外界变化
e.具有冬眠和夏眠现象
幼态成熟
在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仍保留幼体时期的某些特征
带骨和附肢骨
1.肩带不连头骨,腰带借荐椎和脊柱相连(两栖动物和软骨鱼的重要区别)
(肩带借肌肉和韧带与头骨及脊柱相联系,使前肢的活动范围扩大,缓冲震动)
2.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上乌喙骨,锁骨构成,并与腹中央的胸骨相连(肩带不连头骨)。
两栖类肩带类型:固胸型+弧胸型
固胸型:左右上乌喙软骨极小,其内侧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叠,或愈合为一狭窄的上喙骨,肩带不可通过上乌喙软骨左右交错活动
6.泄殖腔:壁上有肛门,生殖管,排泄管三种开口,存于软骨鱼类

脊椎动物总论两栖

脊椎动物总论两栖
详细描述
蝾螈类两栖动物的皮肤通常比较湿润,并且具有粘附性,使它们能够在水中或陆地上爬行。它们的头部相对较小, 眼睛也比较小,通常以水生昆虫和小型动物为食。
06
两栖动物的进化与分布
两栖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两栖动物起源于远古爬行动物,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逐渐适应了水生和陆生的生 活环境。
两栖动物的演化过程中,四肢和脊椎的适应变化是关键,它们逐渐发展出适应陆地 行走和跳跃的结构,同时也保留了适应水生生活的鳃等器官。
04
生态和行为
捕食和防御
捕食行为
两栖动物主要以昆虫、蜘蛛、蚯 蚓等小型动物为食,有些种类会 通过伏击或追逐的方式来捕食猎 物。
防御行为
两栖动物通常通过变色、释放臭 气、装死等方式来逃避天敌的捕 食。
繁殖行为
繁殖方式
两栖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是卵生,有 些种类会进行卵胎生或胎生。
求偶行为
两栖动物的求偶行为通常包括展示鲜 艳的体色、鸣叫等行为,以吸引异性 。
有尾两栖动物
总结词
有尾两栖动物是一类具有尾巴的两栖动 物,主要包括各种蝾螈和某些蜥蜴。
VS
详细描述
有尾两栖动物的尾巴通常较长,并且具有 灵活的关节,使它们能够在水中或陆地上 灵活移动。它们的身体通常比较粗壮,适 应于在水中游泳或爬行。
蝾螈类两栖动物
总结词
蝾螈类两栖动物是一类具有扁平身体和短小四肢的两栖动物,主要包括各种蝾螈和鲵。
肝脏和胰腺发达
两栖动物的肝脏和胰腺特别发达,能够分泌消化 酶来帮助消化食物。
03
生殖和发育
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
两栖动物通过雌雄交配,将精子 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完成生
殖过程。
卵生
两栖动物的卵在水中或潮湿环境中 孵化出幼体,幼体形态与成体差异 较大。

两栖爬行动物两性大小异形及其繁殖适应研究概述

两栖爬行动物两性大小异形及其繁殖适应研究概述

两栖爬行动物两性大小异形及其繁殖适应研究摘要两性异形是动物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反映了两性在不同选择压力作用下产生差异并适应的结果。

主要表现在个体大小、形状以及体色等方面,其中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最受关注。

当前理论认为,产生两性异形的原因主要有3种,即性选择压力、生育力选择压力和生态位分离假说。

两栖爬行动物中两性异形现象普遍存在,并且由于终身生长,两栖爬行动物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两栖爬行动物是研究两性异形的理想模型,并已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本文从两性异形的定义及规律、发生机制与繁殖适应原理,以及主要研究进展3个方面对两栖爬行动物两性异形及其繁殖适应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两性异形;繁殖适应;性选择;体型;生长;两栖爬行两性异形在动物中普遍存在,广义的两性异形泛指两性间的所有差异,包括个体大小、形态和颜色,甚至两性在生理、行为和生活史等方面的差异也被认为是两性异形(Fair.bairn&Rof,2006)。

而狭义的两性异形一般仅指两性在个体大小方面的差异(Darwin,1871;Andersson,1994)。

两性在个体大小方面的差异在动物中最普遍,也最受关注,本文也主要讨论两栖爬行动物在个体大小方面的两性异形。

两性异形现象最早由达尔文提出,他认为性选择是导致两性异形发生的主要原因,该问题自提出以来受到极大关注。

两性异形在动物中非常普遍,几乎所有雌雄异体、异配生殖的动物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两性异形。

两性异形的产生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因为体型本身是动物最重要也最显著的形态特征,它与动物的其他生物学特征(如生理、生活史、适合度等)密切相关,故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是反映动物对环境适应的指标。

另外,相对于其他形态特征,个体大小更易测量,因此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两性异形不但普遍,而且两性异形的方向和程度变异很大(Fairbairn et a1.,2007)。

动物生物学两栖纲

动物生物学两栖纲

避役
2、蛇亚目
现存3 000种,我国210种,其中毒蛇50种
盲蛇
蟒 蛇
赤链蛇、黑眉锦蛇
眼镜蛇和银环蛇
竹叶青、蝮蛇和尖吻蝮
(四)鳄目
现存22种,我国特产——扬子鳄
五、爬行类与人类的关系
(一)爬行类的益处
1、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食用
3、工艺用 (二)毒蛇的危害及蛇伤防治 1、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4、医药用 5、其他方面 2、蛇伤及其防治
4、色素细胞及变色
(三)骨骼系统
1、头骨
1)颅骨高而隆起,为高颅型(tropibasic type),表明
颅腔的扩展及脑容量的增大 2)有单枚枕髁 3)有次生腭(secondary palate) 4)具有颞窝(temporal fossa)
2、脊柱、肋骨和胸骨
1)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 个部分 2)椎体多为后凹型或前凹型,低等种类为双凹型
(九)生殖系统
体内受精、卵生
或卵胎生
输精管 输尿管
副膀胱
龟 头
雄龟的泄殖系统
雌 龟 的 泄 殖 系 统
(十)神经系统
开始出现新脑皮(neopallium)
开始具有12对脑神经
Ⅺ脊副神经 Ⅻ舌下神经
鱼类
爬行类
低等脊椎动物与爬行类脑的比较
蜥 蜴 的 脑
(十一)感觉器官
1、嗅觉器官:鼻腔延长、出现鼻甲骨、蛇和
肩带:乌喙骨、前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骨、
锁骨、间锁骨(上胸骨) 腰带:髂骨、坐骨、耻骨 四肢:
间锁骨
坐骨联合
髋臼
蜥蜴的肩带和胸骨
蜥蜴的腰带
爬行动物的四肢姿态与其活动方式的关系
A原始爬行类和蜥蜴;B鳄类和兽齿类;C恐龙及沙蜥

两栖类

两栖类

两栖纲特征●进化地位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处于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地位。

是硬骨鱼类中的古总鳍鱼类在泥盆纪晚期演化而来。

属于四足类中的低等类群,初步完成了由水栖向陆栖的转变,各大系统基本具备了陆生脊椎动物的结构模式,但仍不能脱离水环境而生活。

包括蚓螈目、有尾目、无尾目3大类。

●生物学特征变温,幼体以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并辅以皮肤呼吸。

皮肤裸露,出现轻微角质化。

具典型的陆生脊椎动物的五指(趾)型四肢,脊柱出现了颈椎和荐椎的分化。

心脏中心房出现分隔,血液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

出现中耳和在空气中传导声波的耳柱骨,具有犁鼻器。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经变态转为成体。

从水生到陆生是脊椎动物生活的巨大的飞跃,也是脊椎动物进化中的一个重大事件,由此形成了一个被称为四足类的动物类群。

由于水、陆环境的巨大反差,两栖类的几乎每一个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都得到了深刻的演变,以初步适应陆地生活,具有了一些典型的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但同时与水生脊椎动物在结构和功能上仍保留了许多基本的相似,处于由水上陆的中间过渡状态。

水、陆环境的差异●水环境和干燥复杂多样的陆地●携带氧气的介质的改变●浮力的改变●温差变化的不同水、陆环境的巨大差异使上陆动物的支持结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以及其他系统得到深刻的改造。

总鳍鱼上陆面临严峻的陆生环境:●支撑体重、陆上运动●在空气中呼吸●防止体内水分散失●在陆地上繁殖●维持一定的体内温度●与之适应的感官、神经系统两栖类由于没有胸廓,呼吸动作很特殊,为咽式呼吸。

当吸气时,上、下颌紧闭,鼻孔外的瓣膜开放,口腔底部下降,空气由鼻孔进入口腔,然后瓣膜紧闭,口腔底部上升,将口腔内的空气压入肺内。

呼气时,瓣膜重新开放,借助于肺壁的弹性收缩,肺内空气被压出体外。

2、皮肤的改造●轻微角质化(仅表皮1 ~ 2层细胞轻微角化,不能远离潮湿环境)。

●真皮厚而致密。

●皮肤衍生物多细胞腺:粘胞腺、毒腺。

色素细胞。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原创精品套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原创精品套件(教案)

蛙的区别

干和尾部,没有 四肢,没有尾
尝试对蝌蚪
四肢
与青蛙的区
头部 感 觉 器 官 不 发 视觉、听觉较敏捷, 别
达,头后两侧有 没有尾

躯 干 、 通 过 躯 干 和 尾 后脚强大,前肢短小,
四肢、 部 的 摆 动 产 生 适于在陆地跳跃;后

运动,适于在水 脚趾间有蹼,适于在
中游泳
水中游泳
运动 用尾运动
热带雨林与山地森林。目前,由于其栖息地被破坏,
这种箭毒蛙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3.环境条件对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的影响
(1)青蛙集群的原因
青蛙集群是为了寻找水源充沛、水质良好的产
卵场所。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都离不开水,
指导进行资料分
它们只能生活在水域附近或较潮湿的地区,随着池
析了解环境条件
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的缩小,以及人类生产、
的道路上,青蛙尚未完全解决在陆地上的呼吸问题。
青蛙的皮肤通透性大,不能生活在极度干旱的环境
中,这也限制了青蛙的分布。
2.两栖动物的现状
与其他动物类群相比,地球上现存的两栖动物
的种类较少。由于人们的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水
域面积的缩减等,两栖动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
再加上人类的捕杀,两栖运动的种类和数量正在减
染物的影响。
教材第 16 页“讨论”
【①环境变迁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所需
的环境,使两栖动物不能正常地进行生殖活动,同
时,环境变迁还影响了两栖动物正常的发育,最终
指导完成教材第
导致两栖动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的数量和
16 页“讨论”
种类减少。】
【②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水环境被污染

两栖类动物保护知识问答

两栖类动物保护知识问答

两栖类动物保护知识问答一、什么是两栖类动物?两栖类动物是指一类同时生活在陆地和水中环境的动物。

它们具有复杂的生活史,通常包括卵、幼虫、亚成体和成体阶段。

两栖动物通常分为两大类:有尾两栖类和无尾两栖类。

有尾两栖类具有尾巴,而无尾两栖类则没有。

二、两栖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两栖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两栖类如蛙类还可作为食肉动物的食物来源。

此外,两栖类动物在控制害虫数量、促进植物种子传播以及维持生态平衡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两栖类动物的现状及其濒危原因是什么?全球两栖类动物的生存状况正在遭受严重威胁。

许多物种的数量正在减少,甚至有些物种已经灭绝。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位丧失以及非法捕捉和猎杀等。

四、如何保护两栖类动物?保护两栖类动物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应禁止任何形式的捕杀、破坏和干扰行为,同时加强监管和巡护。

2. 开展公众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两栖类动物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3. 恢复生态环境:采取措施恢复两栖类动物栖息地,如植树造林、治理环境污染等。

4. 加强法规监管: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严厉打击非法捕捉、猎杀和贩卖两栖类动物的行为。

5. 科学研究与监测:开展针对两栖类动物的科学研究,了解其生态习性、繁殖特点等,同时建立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种群动态变化。

6. 实施救护计划:对于数量急剧下降的物种,实施救护计划以恢复种群数量,例如人工繁殖、再引入等。

7.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两栖类动物保护工作。

8. 倡导可持续生活方式:减少人类活动对两栖类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如减少土地开发、倡导绿色出行等。

9. 鼓励公众参与: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两栖类动物保护工作中来,如参与巡护、志愿服务等。

10. 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跨国境的两栖类动物保护问题。

树蛙的生物学

树蛙的生物学
树蛙的生物学
汇报人:XX 2024-02-01
目录
• 树蛙概述 • 树蛙的形态学特征 • 树蛙的生理机能 • 树蛙的繁殖与发育 • 树蛙的行为学特性 • 树蛙的保护与利用
01
树蛙概述
树蛙的定义与特点
树蛙是一类主要生活在树上的两 栖动物,属于无尾目树蛙科。
树蛙的体型较小,一般体长在48厘米之间,具有粘稠的脚趾, 能够在树上爬行和固定身体。
树蛙的胚胎发育过程
受精卵期
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开 始胚胎发育的第一步。
卵裂期
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多个 细胞。
囊胚期
细胞继续分裂并重新排列,形成 囊胚。
尾芽期
胚胎尾部开始形成,并逐渐伸长 。
神经胚期
原肠胚继续发育,神经系统开始 形成。
原肠胚期
囊胚进一步发育,形成具有三个 胚层的原肠胚。
树蛙的幼体生长与变态
05
树蛙的行为学特性
树蛙的活动习性与栖息地选择
活动习性
树蛙一般白天隐蔽在树叶下或灌木丛中 ,夜晚出来活动,觅食或寻找配偶。它 们善于爬行和跳跃,能够在树枝和树叶 之间灵活穿梭。
VS
栖息地选择
树蛙主要栖息在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 叶林等潮湿环境中。它们通常选择在靠近 水源、食物丰富且环境安静的地方生活, 如树林、竹林、稻田等。
04
树蛙的繁殖与发育
树蛙的繁殖行为与生殖方式
繁殖行为
树蛙一般在水域附近繁殖,雄性树蛙 会通过鸣叫吸引雌性。在繁殖季节, 它们会进行抱对,即雄性树蛙紧紧抱 住雌性树蛙,以促进卵细胞和精子的 结合。
生殖方式
树蛙的生殖方式主要为卵生,雌性树 蛙一般将卵产在水域附近的树叶或枝 条上。卵在孵化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 变化,最终孵化出蝌蚪。

两栖无足目动物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两栖无足目动物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两栖无足目动物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两栖无足目动物(Amphibia)是一类独特的动物,其身体结构和生活方式使它们能够在水和陆地之间自如地往返。

这个类群包括了蛙类、蝾螈类和蚓螈类等动物,它们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使其与其他动物类群区分开来。

两栖无足目动物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它们能够进行两种不同的呼吸方式。

在水中,它们通过皮肤呼吸,吸收水中的氧气。

而在陆地上,它们则依靠肺部进行呼吸。

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使得它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此外,两栖无足目动物的皮肤也是其独特之处。

它们的皮肤通常非常细薄且具有很强的透气性。

这使得它们能够通过皮肤吸收水分和氧气,同时也能够通过皮肤排出废物和二氧化碳。

这对于生活在水陆交替的环境中的它们来说非常重要。

两栖无足目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适应水生和陆生环境的特征。

例如,它们的四肢通常发达且灵活,使它们能够在水中游动和在陆地上行走。

另外,它们的眼睛和听觉器官也经过特殊的适应,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了解两栖无足目动物的定义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还有助于保护和管理这些动物的栖息地。

未来的研究可以集中在比较不同种类的两栖无足目动物的特征和生态习性,以进一步揭示它们的进化历程和生存策略。

这将为保护和保护这些珍贵的生物资源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并介绍两栖无足目动物的定义和重要性。

接下来,在正文的第二部分,将详细描述两栖无足目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在结论部分,将对两栖无足目动物的定义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我们将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两栖无足目动物的定义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下面将逐一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概述两栖无足目动物的定义和重要性。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两栖无足目动物是指那些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这一群体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生理适应能力,使得它们能够在不同的栖息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动物学题库-选择填空

动物学题库-选择填空

动物学题库-选择填空(总2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普通动物学题库一、解释名词1、生物发生律:又称重演律,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展史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伸缩泡:细胞生物内水分调节细胞器,是一种能做节奏性伸缩的液泡,兼有排泄功能。

每个伸缩泡有数个收集管,收集管周围有很多网状小管,收集内质中的多余水分及部分代谢产物,最终由伸缩泡与外界相通的小孔排出体外。

3、完全变态:4、原肾管:5、角质膜6、疣足7、外套膜8、凯伯尔式器(Keber’s orga n):围心腔腺(凯伯尔氏器),位于围心腔前壁,分支状,略呈黄褐色。

由一列扁平上皮细胞以及其内的网状结缔组织构成,由围心腔腔壁的表皮特化形成,中间含有许多微血管,充满血液,它能吸收血液中的废物进入围心腔,由围心腔经肾排出。

11、双名法:国际上规定每一个动物都应有一个学名,这一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斜体文字组成。

前面一个字是该动物的属名,后面一个字是它的种本名。

属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本名第一个字母不须大写。

12、刺丝泡13、皮肌囊:低等三胚层动物的囊状体壁,由来源于外胚层的单层上皮组织和中胚层的肌肉组织构成,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

14、不完全变态15、后肾管16、混合体腔17、刚毛19、外套腔20、鲍雅诺式器(Bojanus organ):河蚌的肾,由后肾管特化而来,肾口开口于围心腔,肾孔开口于外套腔。

24、马氏管25、后口动物26、外套膜28、混合体腔30、原口动物二、选择题1、环节动物多毛纲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幼虫阶段是( C )。

A 浮浪幼虫B 牟勒氏幼虫C 担轮幼虫D 钩介幼虫2、团藻在动物演化上有重要意义,其分类地位是( B )。

A 海绵动物门B 原生动物门C 腔肠动物门D 扁形动物门3、蝎子和蜱螨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的( D )。

A 多足纲B 甲壳纲C 昆虫纲D 蛛形纲4、水螅为淡水生活的腔肠动物,是科学研究中的好材料,下列哪种叙述是不正确的( C )。

两栖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两栖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环境污染:工业废水、农药等污 染物对两栖动物的生态环境造成 严重威胁。
天敌威胁:蛇、鸟类等天敌对两 栖动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保护措施与建议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两栖动物的栖息地,防止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 严格监管:加强对两栖动物栖息地的监管力度,防止非法捕杀和贸易活动。 生态恢复:采取措施恢复两栖动物的生态环境,如湿地修复、植被恢复等。 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两栖动物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
物种分布:两栖动物广泛分布于 全球各地,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 地区更为丰富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物种分类:两栖动物分为无足类、 有尾类和无尾类三大类
物种演化:两栖动物在演化过程 中逐渐适应陆地生活,形成了多 种多样的形态和功能
生态位与环境适应性
生态位:两栖动物在生 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 如食物链中的位置和与 其他生物的关系。
鼻子:两栖动物的鼻子通常 比较敏感,用于嗅觉和呼吸。
嘴巴:两栖动物的嘴巴通常 比较强壮,用于咬食和咀嚼
食物。
躯干部结构
肌肉系统:提供运动能力,使两栖动物能够爬行、游泳和跳跃。 骨骼系统: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并为两栖动物的移动提供支持和动力。 皮肤:具有呼吸和排泄功能,同时也有助于调节体温。 器官分布:消化、呼吸、排泄等器官主要分布在躯干部。
环境适应性:两栖动物 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 如水陆两栖生活的特点 以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繁 殖方式。
05
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与保护
生存现状与威胁
栖息地破坏:两栖动物的栖息地 被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破坏,导 致其生存空间减少。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 栖动物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对 其生存造成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ta tMota i l n An m ae2 pe e fv c od n h l aev clsc ih p rom h eo a tfn t n h al g sr c : s nmasi u h v icso oa er sa d temaeh v oa aswhc efr tersn n u ci .T ecli l o n b h vo n An r a salts c sie tf ain a n fee t p ce n leidvd as u e airi uame n o u h a nic t mo gdi rn e isa dma n iiu l,s mmo s ru s ah rn n ee s d i o s n ,go p ,g teiga dd fne,oc cn— p t n,cuthp ds ly,ie t c t n b t e iee tsx s ie nit n b t e n df rn e e nd a n p ce . Anmasi u a ai o o rsi ipa d ni ai ewe n df rn e e ,df r tai e e ie ts x sa mo g s e is i f o e o w e i l n An r s o l ec ne l b c uete r lsl eea tt u n b ig . h udb o s n d wel e a s h yaecoey rlv n oh ma en s
( h e t f i ce c ,Booi l eo re eerhIs tt f ai a t s T eD p.o f S i e i gc sucsR sac ntu r t nli , Le n l aR i e o N f aoats D yn580 , h a i a ece n e i r tnl e, uu 500 C i ) n s v sy N i i o i n
达 。当空气从肺 脏 内 冲出时 , 就会 振动声 带而 发 出鸣声 ( 1 。 图 )
基金项 目: 南民族 师范学院 20 黔 0 9年度 院级科研项 目资助( N Y 9 9 荔 波茂兰泽陆蛙物种保护研 究) Q S 01 : 。
收 稿 日期 :0 0— 3— 2 2 1 0 2
作者简介 : 熊洪林 (9 7一) 男, 16 , 副教授 , 理学硕士 , 究方向 : 物学教学 ; 研 动 田璧瑞 , 南民族师 范学院 2 0 黔 07级生物
科学专业 2班学生。

5 O・
黔南 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 1 00年第 3期
黔南 民族师范 学院学报 2 1 第 3期 0 0年
无尾 两栖 类 呜 叫行 为 的生 物 学 意义
熊洪林 , 田璧瑞 , 嶙 陈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 南民族师范学院民族生物资源研 究所, I都匀5 80 ) 黔 贵州 50 0
摘 要 : 大多数无尾两栖类具有声带 , 绝 雄性 个体还具有起共鸣作 用的声 囊。无尾 两栖 类的呜 叫行 为在 种 间识别 ,
T e Bi l g c l e n n s o e Cal g Be a i r o u a h o o ia a i g ft l n h v o fAn r M h i
XI ONG ng—l , AN —r i CHEN n Ho i TI n Bi u , Li
Ke r s: u a; aln e a i r i lg c a i g y wo d An r c i g b h v o ;b o o ia me n s l l n
呜叫行为是动物个体问通讯的重要手段 。雄性蟋蟀在不 同条件下 , 翅膀与身体成不同角度而发 出
不 同生 物学 意义 的声音 , 如在 4 2度 左 右时发 出召唤 声 ,2度 左 右 时发 出求 偶声 ,3度左 右 时发 出争斗 3 5 声 。J 【崖沙 燕雄 鸟繁殖 期发 出 8种 叫声 , 中 4中分别 为恫 吓 叫声 、 其 屈服 叫声 、 救 叫声 和警报 叫声 ; 求 另 外 4种为鸣 唱声 , 要 出现在 开春 以后 的集群 求偶 与筑 巢期 间 。2在野 外 自然 活 动条 件 下 , 主 L 川金 丝猴 发
出可明显辨别 的惊异声、 警戒声、 警告声、 呼唤声和安静状态下的呜叫声等。 _无尾两栖类是两栖动物 3 中的最大类群 , 在两栖动物中结构最高等 , 分布最广 , 其呜叫行为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1 无尾两栖类 的发音 与共鸣器 官
11 . 发音器官 无尾两栖类每只眼后常有一个 圆形鼓膜 , 覆盖在中耳外面, 内接耳柱骨 , 能传导声波至内耳 , 产生听 觉。和哺乳类一样, 无尾两栖类的发音器官也是声带。无尾两栖类成体 的呼吸系统包括鼻、 口腔、 喉气 管室和肺脏等。声带位于喉气管室内; 喉气管室由一块环状软骨和一对杓状软骨所支持 , 以狭小的裂缝 开 口于咽部 , 形成喉门; 喉门内侧大多附生着两片水平状的弹性纤维带( 声带 ) 雄体 的声带 比雌体的发 ;
召唤、 集群和防御 , 占区、 炫耀 和求偶 , 别识 别, 性 雌雄 鉴别以及 物种 鉴别等方 面具有重要 的生物 学意义 。由于与人 类关
系非 常 密切 , 大 力 保 护 无尾 两栖 类 动 物 。 要 关 键词 : 尾 两 栖 类 ; 无 呜 行 为 ; 物 学 意 义 生 中 图分 类号 : 9 Q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4— 39 2 1 )3— 0 0— 4 17 2 8 (0 0 0 0 5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