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 重点笔记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
人体解剖生理学绪论1、研究对象与内容:1. 解剖学(anatomy):研究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学科——关于结构的科学——静态2. 生理学(physiology):研究机体及各部分所表现的生命活动现象和生理活动的调节机制的学科——关于功能的科学——动态过程2、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法①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②活体解剖实验法优点:对实验条件的要求简单,影响因素小,能快速得到结果。
缺点:在麻醉条件下进行,与正常生理情况下有所差别,实验结果有一定局限性。
(2)慢性实验法在保持比较自然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研究生物体复杂的生理活动、器官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机体的生理活动如何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优点:实验结果在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状态下获得,可分析整体动物及各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机制。
缺点:应用范围受限制。
(3)发育的异常巨人症(gigantism)垂体性侏儒症(pituitary dwarfism)呆小症“阉人”征(eunuochism)一、人体基本结构概述1、细胞的化学组成:(一)蛋白质1. 是组成细胞的最主要的成分,是细胞的结构基础。
4. 酶:特殊的蛋白质,催化生物化学反应(高效、特异、受调控)。
(二)糖类1. 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中存在最为丰富、分布最广泛的有机物。
4. 与其他类型的物质相结合,如糖蛋白。
(三)脂类1. 一般不溶于水,分为脂肪和类脂;3. 类脂包括:胆固醇、胆固醇脂、磷脂、糖脂等,功能:细胞膜的最重要的成分。
(四)核酸1. 核糖核酸(RNA):碱基、核糖、磷酸,功能:参与蛋白质合成,是DNA和蛋白质之间的中介物质(mRNA、tRNA、rRNA);2. 脱氧核糖核酸(DNA):碱基、脱氧核糖、磷酸,功能:遗传物质的贮存和携带者;3. 核苷=碱基+糖苷键+核糖;核苷酸=核苷+磷酸二酯键+磷酸4. 核苷酸根据碱基的不同分为5类:腺嘌呤核苷酸(A)鸟嘌呤核苷酸(G)胞嘧啶核苷酸(C)尿嘧啶核苷酸(U)胸腺嘧啶(T), 尿嘧啶核苷酸只出现在RNA分子中,胸腺嘧啶只出现在DNA分子中。
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
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一、人体解剖学基础1.骨骼系统:主要分为颅骨、脊柱、胸骨和四肢骨。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结构特点。
例如,颅骨保护大脑,脊柱支撑身体,胸骨和肋骨保护心肺,四肢骨则支持运动。
2.肌肉系统:人体的肌肉可以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
骨骼肌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是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心肌则分布在心脏,负责心脏的收缩;平滑肌则分布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内脏器官,负责维持内脏的正常功能。
3.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心脏负责将血液泵送到全身,血管则负责输送血液,血液则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和氧气,为身体各部分提供所需的营养和氧气。
4.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包括鼻腔、喉、气管等,负责将空气吸入肺部;肺则负责氧气的交换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5.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等部分,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
6.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等组成,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保持身体的酸碱平衡。
7.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和神经元等部分,负责控制身体的各种活动和感知外部刺激。
二、生理学基础1.细胞生理: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基础。
2.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系统将氧气和营养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带走废物和二氧化碳。
了解血液循环的原理和机制对于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3.呼吸生理:呼吸系统通过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来维持人体的气体交换。
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体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4.消化生理:消化系统负责将食物转化为可被身体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
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能量需求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5.排泄生理:泌尿系统通过排除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来维持身体的酸碱平衡和水平衡。
了解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
一、运动系统:1 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和骨骼肌3部分。
2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构成。
成人全身共有206块骨。
按部位分为颅骨、躯干骨、和附肢骨(即四肢骨)三部分。
按不同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3 躯干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共51块。
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1块,尾椎1块。
椎骨由位于前方的椎体和位于后方的椎弓结合而成。
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锥孔。
颈椎有横突孔,第1颈椎又称寰椎,第2颈椎又称枢椎,第7颈椎又称隆椎。
4 肋。
真肋,假肋…浮肋。
5 胸骨。
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
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
6 上肢骨。
每侧32块,共64块。
包括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
内尺外桡。
手骨:包括腕骨、掌骨、指骨。
7 下肢骨。
每侧31块,共62块。
包括髋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
内胫外腓(细长)。
8 颅骨。
分为脑颅骨、面颅骨。
脑颅骨8块:不成对的额骨、枕骨、蝶骨、筛骨,以及成对的颞骨、顶骨;面颅骨15块:包括成对的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下鼻甲,不成对的3块…犁骨,舌骨,下颌骨9 颅前、中、后窝。
翼点:颞窝最薄处在额、顶、颞、蝶4骨的会合处肠构成H形的缝,称为翼点。
10 4对鼻旁窦: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
11 骨连接分为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
直接连接又分为纤维连接、软骨连接和骨性连接。
间接连接又称关节或滑膜棍节。
关节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盘、半月板、关节唇等结构。
12 躯干骨的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连接形成脊柱。
脊柱构成人体的中轴,胸段与12对肋骨和胸骨形成骨性胸廓。
脊柱从侧面观察可见颈、胸、腰、骶4个生理性弯曲。
13 胸廓。
◆胸廓由12个胸椎骨、12对肋骨、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连接共同构成。
有保护和支持功能,参与呼吸运动。
14上肢骨连接。
肩关节是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连接构成。
肩关节为全身最灵活的关节。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
人体九大系统运动消化和呼吸泌尿生殖脉管系。
感觉神经内分泌九大系统要牢记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的一般特点(1)细胞多,细胞间质少;细胞排列紧密。
(2)细胞有极性,可分为游离面和基底面。
(3)上皮内一般无血管,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4)分布:体表、体腔和有腔器官内表面、腺体。
(5)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等。
(6)来源:内、中、外三个胚层均可形成上皮。
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的一般特点1.大量的细胞间质、少量细胞。
2.细胞无极性,包埋于间质中。
3.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纤维和组织液。
4.结缔组织分布广泛,形态多样。
5.血管、神经丰富。
6.功能多样:支持、连接、营养、保护、修复、防御、免疫等。
肌组织(muscle tissue)组成及结构特点:1. 肌组织是由有收缩能力的肌细胞组成。
2. 肌细胞细长呈纤维状,所以又称肌纤维。
肌纤维的细胞膜称肌膜,细胞质称肌浆。
3. 在肌纤维间有神经、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分布。
神经组织经组织具有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它由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关节的基本结构(1)关节面(关节面软骨)(2)关节囊(3)关节腔(腔内负压)关节的辅助结构①韧带 ligaments②关节盘 articule disc缓冲外力对关节的冲击。
关节面间接触更为适合白细胞的功能1.中性粒细胞: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
2.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
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3.嗜碱性粒细胞: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4.嗜酸性粒细胞: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
绪论1、解剖学:是研究机体结构的学科。
解剖学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机体每一部分的结构,这些结构的显微组成,以及他们生长、发育的过程等。
2、生理学:是研究活的有机体各种功能的学科。
生理学的研究一个重要方面是将机体的结构作为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或不变的成分。
其研究主要两方面:一是了解和预测机体对刺激的反应和规律,二是理解在不断变化的内环境条件下,机体是如何调节自身的生理活动。
3、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人体形态与功能的科学。
包括解剖学和生理学,形态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是形态的运动形式。
形态影响功能,功能影响改变形态结构。
4、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基本范畴:①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②生理功能的调节;③体内的反馈调节系统。
5、人体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6、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活体解剖实验法);慢性实验法。
7、生殖:是指生命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和自己相似的子代,称为生殖。
生殖是生物通过自我复制延续种系的过程,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8、遗传:是指在亲代和子代之间无论在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方面都很相似的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9、变异:指在亲代和子代每个个体间又不会完全相同,总会产生一定的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
10、发育:发育指生命现象的发展,是一个有机体从其生命开始到成熟的变化,是生物有机体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的过程。
11、机体生理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2、三种调节方式的特点:①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限,持续时间较长;②体液调节的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③自身调节的特点:作用精确的局部调节,范围小,不十分灵敏。
第一章1、单位膜:是包围在整个细胞最外层的薄膜,又称质膜。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可分为三层结构,即内、外两层的亲水极与中间层的疏水极。
一般把这3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重点
一、人体的解剖方位人体方位的确定是基于标准姿势,即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方位术语1上与下(头侧与尾侧):对部位高低关系的描述。
头部在上,足在下。
2 前与后(腹侧与背侧):凡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背面近者为后。
3 内侧与外侧(区别:内与外):是对各部位与正中面相对距离的位置关系的描述,距人体正中矢状面近者为内侧,远离正中矢状面者为外侧。
4 内与外:是表示与空腔相互位置关系的描述,近内腔者为内,远内腔者为外。
5 近侧(端)与远侧(端):常用于对四肢的描述,凡距肢体根部近者为近侧,远离肢体根部者为远侧。
6 深与浅:是对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的描述。
即离皮肤表面近者为浅,远者为深。
二、五类组织及下一层上皮组织:被覆上皮、腺上皮、细胞间的连接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软骨与骨:软骨: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骨组织:骨基质、骨组织的细胞肌组织: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神经组织: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三、液态镶嵌模型: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作为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四、肌组织概念由肌细胞和细胞间少量结缔组织组成。
五、神经细胞(神经元)1. 神经细胞的基本构造:胞体:尼氏体、神经原纤维突起:树突、轴突胞体:(1)细胞膜是可兴奋膜,有接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膜蛋白主要形成离子通道和受体等。
(2)细胞质:①尼氏体Nissl bodies 聚集在核的附近,多呈块状。
电镜下,尼氏体是由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它可合成蛋白质。
尼氏体对神经递质和神经分泌的形成以及执行神经元的功能都是很重要的。
树突内有尼氏体,而轴突内无尼氏体。
②神经原纤维包括神经丝和微管两种。
光镜下的银染切片,可见分布于细胞质内的交织成网状的棕黑色的神经原纤维,并且伸入树突和轴突中。
对神经元有支持的作用,并且与胞体内蛋白质、化学递质和离子等的运输有关。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以体表为准的方位术语是浅和深。
2、人体从整体外形上可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四大部分。
3、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阈强度,又称阈值。
4、生理学把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称为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反馈作用主要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方式。
如动脉血管的减压反射属于负反馈,它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而排尿反射、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活动属于正反馈。
第二章细胞1、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内负外正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2、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的可扩步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去极化产生的离子基础是Na+内流。
3、细胞膜的物质跨膜转运方式分为4种,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其中C02和02等脂溶性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是通过单纯扩散的转运形式顺浓度梯度进行的。
第三章基本组织1、细胞是组成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其关键结构是三联体。
它是骨骼肌纤维收缩的结构基础。
其中,Ca2+的参与起到关键作用,被称为耦联因子。
第四章运动系统1、屈颈时,颈部最明显的隆起是第7颈椎(隆椎)。
2、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髓核和纤维环构成。
3、胸骨柄和胸骨体连结处微向前凸,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 肋(软骨),体表可触及,是计数肋和肋间隙的重要标志。
4、关节的基本结构为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5、鼻旁窦共有4对,即额窦、筛窦、上颌窦和蝶窦。
6、膈上有三个裂孔,它们分别是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腔静脉孔。
第五章能量代谢和体温1、机体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
人体所需的50%~70%的能量来源于糖类,20%~30%的能量来自脂肪。
2、人体在安静状态下产热器官主要是内脏,运动产热主要依靠骨骼肌。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1、灰质:神经中枢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的部位,在新鲜标本中呈灰色。
2、白质:中枢内的神经纤维聚集处。
3、皮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
4、髓质:大、小脑内的白质。
5、新陈代谢: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6、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7、内环境:细胞外液8、稳态:机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状态。
9、闰盘:心肌细胞相连处细胞膜特化,凹凸相连,形状呈阶梯状,称闰盘。
10、尼氏体:胞质内所含物,为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由粗面内质网及有力的核糖体组成,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
11、轴丘:胞体发出轴突的部分呈圆锥形,称轴丘,其内无尼氏体。
12、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构成一个运动单位。
13、生物电:生物体在生命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电现象。
14、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反应。
15、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具有产生兴奋的能力。
16、静息电位: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侧所存在的电位差。
(外正内负)17、极化: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的状态18、动作电位:细胞兴奋产生的电位变化19、去极化:生物膜受到刺激或损伤后,膜内外的电位差逐渐减小,极化状态逐步消除的过程。
20、超极化:原有极化程度增强,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的状态。
21、复极化:由去极化状态恢复到静息时的极化状态。
22、跳跃传导:电流从一个朗飞结跳到另一个或下几个朗飞结的冲动传导方式。
23、神经元: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24、突触:使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的相互接触的部位,是神经元间的联系方式。
2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引起细胞膜电位朝着去极化方向发展。
2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引起细胞膜电位朝着超极化方向发展。
27、神经递质:指由神经末梢释放的,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作用并能发挥快速而精确调节的物质。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笔记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笔记第一章绪论其次节生理学讨论的基本范畴一、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1、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生理功能的调整生理功能的调整形式有三种,即神经调整,体液调整和自身调整。
1、神经调整。
神经调整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加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刺激)所作出的逻辑性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5个部分组成,即感触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三、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1、负反馈假如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则称为负反馈。
2、正反馈假如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是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则称为正反馈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一、被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匀称分布)被动转运是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举行的跨细胞膜的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结果是达到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或电位的平衡。
(一)、单纯蔓延1、物质:脂溶性高、分子小,不带电荷的非极性分子。
如O2、N2、CO2、乙醇、尿素以及一些小分子激素或药物。
2、特点:不需要膜上特别蛋白质的协助。
推进物质转运的力气是物质的浓度梯度。
物质转运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因而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
转运的结果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的两侧达到平衡。
(二)、易化蔓延。
(膜蛋白介导)一些单纯蔓延不能实现的非脂溶性的较大的分子或带电离子的跨膜转运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特别蛋白质的协助。
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协助所实现的物质跨膜蔓延称为易化蔓延。
1、经载体的异化蔓延。
(离子,分子,挑选性高)载体指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类具有特别的物质转运功能的蛋白质。
物质:葡萄糖和氨基酸。
特征:饱和现象、立体构想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2、经通道的异化蔓延。
(速度快,被动)特征:离子挑选性门控特性: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和血浆组成。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刺激:内环境的变化,其性质可以是物理的、化学的。
4.反应:机体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某种功能状态的变化。
5.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6.、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7.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8.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9.兴奋:是生物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足够强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如神经冲动的发放、肌肉的收缩、腺体的分泌10.抑制:受刺激后,组织或机体活动减弱或变为相对静止11.机体如何维持稳态,稳态对生命的意义何在?意义:维持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的正常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实现:神经、体液机制调节。
12.简述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自身调节是某些组织或器官不依赖神经、体液调节,其自身对环境改变作出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自身调节的幅度、范围较小,对刺激的感受性也较低,不十分灵敏。
13.正负反馈有何不同,各有什么生理意义?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
具有双向调节的特点。
生理意义:维持系统的平衡或稳态。
如压力感受性反射,体温调节等。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人体解剖学笔记重点大全
人体解剖学笔记重点大全1.何谓人体解剖学姿势?答:人体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体干两侧,手掌朝前。
2.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3.胸骨自上而下依次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4.成对的脑颅骨有:顶骨、颞骨,不成对的脑颅骨有:额骨、枕骨、蝶骨、筛骨。
5.鼻旁窦有四对,包括: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
6.肩胛骨上能触及的骨性标志有:肩峰、上角、下角、肩胛冈、喙突、内侧缘。
7.椎间盘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8.胸廓是由12块胸椎、12对肋和1块胸骨借骨连结构成的。
9.下颌关节由:下颌头与下颌窝构成。
其关节腔内有:关节盘。
10.椎间孔:是指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所组成的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1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他平对第二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12.翼点:在颞窝区内有额、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称为翼点,此处骨质比较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处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13.椎间盘:椎间盘是上、下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部的髓核构成。
14.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是指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有一斜贯腹肌和腱膜的裂隙,为男性的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
15.试述椎骨的一般形态。
答:每块椎骨均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构成。
椎体位于前部,呈短圆柱状。
椎弓试附在椎体后方的弓状骨板,它与椎体围成椎孔椎弓与椎体相连的部分较细,称为椎弓根,其上方有椎上切迹,下方有椎下切迹,相连椎骨的椎上下切迹组成椎间孔。
两侧椎弓根向后内侧扩展为宽阔的骨板,称为椎弓板。
每个椎弓伸出7个突起,即向两侧伸出一对横突,向上伸出一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一对下关节突,向后伸出单一的棘突。
16.写出鼻旁窦的名称及开口部位。
答: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下颌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的前、中筛、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筛小房开口于上鼻道。
人体解剖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人体解剖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1.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足尖朝前;上肢垂于躯干两侧,五指并拢,手掌朝向前方。
2.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构成,约占成人体重的70%。
全身各骨借关节相连成骨骼,构成人体的支架,支持体重,保护内脏,赋予人体基本形态。
骨骼肌附着于骨,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产生收缩,牵拉骨骼产生运动。
3.成人有206块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4.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
骨质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
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后者分布于长骨骨干(骨松质)之中。
5.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6.颅骨有23块。
脑颅骨8块:成对的颞骨和顶骨,单块的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
面颅骨15块。
7.躯干骨共51块,包括椎骨、肋骨和胸骨三部分。
其中,椎骨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和尾骨(1块)。
8.脊柱的4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
12块胸椎、12对肋骨和胸骨相互连结成胸廓。
9.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等部。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
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
10.舌体上的小突起成为舌乳头,分为四种:丝状乳头(无味蕾,数目最多,体积最小)、菌状乳头(痛觉、温度)、叶状乳头,和轮廓乳头。
11.胃有受纳食物、分泌胃液、内分泌的功能。
12.胃的入口称贲门,出口称幽门。
幽门瓣有延缓胃内容物排空和防止肠内容物逆流的作用。
13.小肠长5-7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14.大肠长1.5米,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段。
15.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肝和胰等。
其中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16.肝的下面朝向左下方,脏面的中央有一横裂叫肝门,为肝管、肝动脉、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肝的门户。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1.大脑皮质运动区、感觉区特点交叉投射(头面部双侧性);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倒置排列(头面部正立);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2.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一个前提,三个因素)及影响因素形成条件:前提条件——足够的血液充盈基本因素——动力:心脏射血(动能,势能);外周阻力: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大动脉壁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①使心室的间断性射血变为A内的连续血流。
②缓冲作用: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减小脉压影响因素: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3.兴奋在心脏内的传播途径和传导特点传播途径:窦房结-心房肌(优势通道)-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房室束支-浦氏纤维-心室肌.传导特点:心房内快(0.06秒),心室内快(0.06秒),房-室交界慢(0.1秒)——房-室延搁4.输血原则避免供血者红细胞凝集原与受血者血清中凝集素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
①先必须鉴定ABO血型,保证血型相合;②同一血型系统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5.消化液(唾液、胃液、小肠液、胰液、胆汁和大肠液)的作用分解营养物质,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稀释食物有利于营养物吸收;保护消化道6.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及生理意义作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因回缩而塌陷;维持各种大小不一的肺泡容量的稳定性;(密度随肺泡半径变化而变化)防止肺泡毛细血管中的液体渗入肺泡;(减弱表面张力对肺毛细血管中液体的吸引作用)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作功。
生理意义:维持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防止液体在肺泡积聚;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7.心肌细胞的生理特征电生理特性: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
机械特征:收缩性8.细胞膜跨膜物质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9.建立条件反射的条件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且无关刺激先于非条件刺激出现;建立条件反射与动物机体状态有关系10.胸膜腔内压为负的生理意义维持肺泡扩张,有利于肺通气和肺换气;使肺随胸廓扩大而扩张,有利于肺换气;有利于静脉和淋巴回流11.钠钾泵的活动特点、生理意义特点:膜内Na+↑和膜外K+↑时被激活;每分解一个ATP,泵出3个Na+,移进2个K+。
人体解剖生理学 重点笔记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笔记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它研究人体内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
在这些笔记中,将重点介绍人体解剖生理学的一些关键概念和知识点。
1. 细胞组织学- 细胞是构成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基本单位。
人体中有大约37万亿个细胞,不同类型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
- 组织是由一组相同或相似类型的细胞组成的。
常见的组织类型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 器官由不同类型的组织组成,具有特定的功能。
例如,心脏是由心肌组织构成的,主要用于泵血。
2. 骨骼系统- 骨骼系统包括骨骼和相关的组织,主要功能是提供机械支持和保护内脏。
人体成人有206块骨骼。
- 骨骼由骨头、关节和关节软骨组成。
骨头是由骨组织构成的,骨头之间通过关节连接在一起。
- 骨骼还参与血液生产、矿物质代谢和运动等重要生理过程。
3.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附属器官(例如肝脏和胰腺)。
它们协同工作以消化和吸收食物。
- 口腔中的牙齿和舌头帮助咀嚼和混合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以开始淀粉酶的消化过程。
- 胃分泌胃酸和酶来分解蛋白质,而肠道则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营养素。
4.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部。
它的主要功能是吸氧和排出二氧化碳。
- 鼻腔和喉咙是气道的入口,它们帮助过滤和加湿空气。
气管和支气管将空气引入肺部,其中气管上有纤毛帮助清除异物。
- 肺部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通过肺泡与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
5.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它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生物分子到全身各个组织。
-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通过收缩和舒张泵血。
它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分别负责静脉血和动脉血。
- 动脉携带含氧的血液离开心脏,而静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静脉血输送回心脏。
6.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神经和感觉器官组成。
它负责传递和处理信息,并控制身体的各个活动。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一、绪论1、机体内环境的概念:由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组成的细胞外液,统称为机体内环境。
2、机体的三种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二、神经系统1、叙述神经系统的基本构成:神经系统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可分为:大脑和脊髓两部分;周围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内脏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①完整性;②绝缘性;③双向性;④相对不疲劳性三、血液1、血液的组成及各自的作用:血液由55%的血浆和45%的血细胞。
血浆的作用主要为:运载血细胞,二氧化碳,水分和人体所需营养物质;血细胞的主要作用:①红细胞细胞质内含有大量淡红色的血红蛋白,有运输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②白细胞主要参与人体免疫,吞噬血液中的细菌,保护人体不受细菌的侵害。
其分类为: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③血小板: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以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2、血浆渗透压的构成及其生理意义: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产生的晶体渗透压,还有部分由蛋白质产生的胶体渗透压。
3、简述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及生成调节:①生理特性:(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红细胞膜是以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的半透膜。
氧和二氧化碳等脂溶性气体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尿素也可以自由进入。
低温贮存较久的血液由于Na+泵不能活动,血浆内K+浓度升高;(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②生理功能:通过细胞内所含有的血红蛋白进行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
③生成调节:早期祖细胞生长依赖于一种称为爆式促进因子的调节作用。
晚期的红系祖细胞主要由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来调节。
EPO主要由肾组织产生,它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使血中红细胞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4、凝血过程:凝血过程基本上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
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知识点梳理
名词解释1.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
2.远距分泌:大多数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
3.旁分泌:某些激素可以不经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
4.自分泌:如果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反回作用于该细胞自身而发挥反馈作用。
5.神经内分泌:下丘脑有许多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它们合成的激素可借轴浆流动运送至神经末梢而释放,这种方式称为神经内分泌。
6.重吸收: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
7分泌: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8.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是人在清醒而极度安静状态下维持生命最低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9.基础代谢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单位体表面积的产热量。
10.能量代谢:通常把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驻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等称为能量代谢。
11.新陈代谢: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及机体内部的组织转变和能量转化。
12.消化: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13.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14.血压: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5.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
16.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7.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18.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19.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0.窦性节律:正常情况下,整个心脏的自律活动是由节律性最高的窦房结控制的,这种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脏搏动的节律性,称为窦性节律。
21.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周围中周而复始地、不间断地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人体解剖生理学必备知识点
人体解剖生理学必备知识点1、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2、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包括:○1从外界不断摄取各种物质,综合形成自身物质,或暂时贮存起来的同化作用。
○2将组成自身的物质或贮存于体内的物质分解,并把分解后的终产物废物排出体外的异化作用。
3、○1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的特点是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式作用精确的局部调节,对维持机体细胞自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4、稳态: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能在一定生理功能允许的范围内发生小幅度的变化,这种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5、标准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头呈水平,两眼平视,面向正前方,上肢垂于肢体两侧,掌心向前,两足平放地面,足尖向前。
6、有机物可分为5类: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和维生素。
7、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8、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结构基础。
9、糖由碳、氢、氧元素构成。
10、细胞都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细胞通过细胞膜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与传递。
11、人体组织分为四大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12、上皮组织被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种类型。
13、肌肉组织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3种类型。
14、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组成,突起分轴突和树突。
15、根据神经元的突起数目分类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16、按神经元的功能分类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17、郎飞氏结:神经纤维的髓鞘呈有规则的节段,相邻节段间的狭窄处称郎飞结。
神经冲动在郎飞结间呈跳跃式传导,故传导速度快。
18、少突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成细胞是施万细胞。
人体解剖重点笔记
第1章绪论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1、定义: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的一门学科。
2、解剖学(anatomy):是研究机体结构的学科。
3、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活的有机体各种功能的学科。
(二)解剖学研究的不同层次(①系统解剖学②局部解剖学③断层解剖学④组织胚胎学)一、系统解剖学(九大系统)1、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起调节、控制和适应外界环境的功能。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位于颅腔内):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NS)(CNS)脊髓(位于椎管中):颈、胸、腰、骶、尾周围神经系统按解剖分脑神经(12对)(PNS)脊神经(31对)按功能分感觉(传入)神经:是将外周感受器发生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的神经纤维。
运动(传出)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是将中枢发出的神自主神经交感神经(sympatheticnervous)经冲动传至外周效副交感应器的神经纤维nervous)神经系统常用术语(1)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在新鲜标本上色泽呈灰暗,称灰质(graymatter)。
在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层又称皮质(cortex)。
(2)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颜色苍白,称白质(white matter)。
大脑和小脑内的白质位于皮质的深层,又称髓质(medulla)。
(3)神经束(nervous tract):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功能相同、起止点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
在一起形成的束状结构,又称纤维束(fasciculus)或传导束(tract),许多传导束又集合为索(funiculus)、脚(eduncle)。
(4)神经核(nerve nucleus):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皮之外的其他部位,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包括树突)常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集团。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总结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总结一、细胞与组织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单位,它们通过化学反应和细胞器的协同作用维持生命活动。
组织是由相似或相同类型的细胞按一定比例和排列方式构成的结构,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二、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神经组织组成,主要负责传递和处理信息。
大脑控制思维、感觉和运动,脊髓负责传递信息。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又分为中脑、脑干和小脑等。
三、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
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氧气供给身体组织,排出二氧化碳。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通过呼吸运动使空气进入肺泡,氧气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一氧化碳通过肺泡壁排出体外。
四、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它通过搏动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组织,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带回肺脏和肾脏进行排除。
心脏包括左右心房与左右心室,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分别称为心脏的收缩期和舒张期。
五、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肝胆等器官。
它的主要功能是摄入、消化和吸收食物,提供营养物质供给身体组织。
食物在口腔中经过咀嚼和混合,通过食管到达胃,胃酸和酶开始分解食物。
然后食物进入小肠,最后进入大肠,水分被吸收,形成粪便。
六、泌尿系统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
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的废物和调节体液和电解质平衡。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核心器官,它通过滤过、重吸收和排泄过程调节水分和电解质的浓度。
七、生殖系统生殖系统包括生殖腺、生殖道和生殖周围组织等器官。
它的主要功能是生殖和繁殖。
男性生殖系统包括睾丸、精子管和阴茎等器官,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等器官。
八、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器官和分泌物组成,它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全身代谢和生理功能。
内分泌器官包括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胰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生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一、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1、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生理功能的调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形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5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三、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1、负反馈
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则称为负反馈。
2、正反馈
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是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则称为正反馈
第三章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被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均匀分布)
被动转运是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细胞膜的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结果是达到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或电位的平衡。
(一)、单纯扩散
1、物质:脂溶性高、分子小,不带电荷的非极性分子。
如O
2、N2、CO2、乙醇、尿素以及一些小分子激素或药物。
2、特点:不需要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
推动物质转运的力量是物质的浓度梯度。
物质转运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因而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
转运的结果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的两侧达到平衡。
(二)、易化扩散。
(膜蛋白介导)
一些单纯扩散不能实现的非脂溶性的较大的分子或带电离子的跨膜转运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
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帮助所实现的物质跨膜扩散称为易化扩散。
1、经载体的异化扩散。
(离子,分子,选择性高)
载体指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类具有特殊的物质转运功能的蛋白质。
物质:葡萄糖和氨基酸。
特征:饱和现象、立体构想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2、经通道的异化扩散。
(速度快,被动)
特征:离子选择性
门控特性: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
二、主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更不均匀)
主动转运是通过细胞的耗能或称,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一)、原发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由细胞膜或内膜上具有A TP酶活性的特殊泵蛋白,直接水解ATP提供能量而将一种或多种物质逆着各自的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钠钾泵。
(外Na+内K+)
每分解一份子的A 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结果:K+内/K+外=30 Na+外/Na+内=10
生理意义: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细胞内高K+浓度是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须
维持细胞内液正常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细胞外较高的Na+浓度所储存的势能可用于其他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逆着浓度梯度进行继发性主动转运。
钠泵本身影响着电位,使膜内负电位增大(微弱)
(二)、继发主动转运
继发主动转运是一些物质借助于钠泵的工作所建立的Na+在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势能,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条件:载体
特点:利用了Na+的易化扩散(载体)至胞内释放的能量。
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与兴奋性
一、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的机制
(一)、静息膜电位
在细胞膜的内、外两侧存在着电位差,膜内电位低于膜外电位,这就是静息膜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产生机制:
1、K+平衡电位决定静息电位:细胞安静状态,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细胞内液的K+浓度高于细胞外液,K+顺化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
从而导致膜外正电荷增多而电位升高,形成外负内正。
此电位梯度阻碍K+继续外流。
当化学驱动力与电驱动力达到平衡时,K+向细胞膜外的净扩散停止。
2、Na+通道少量开放:静息电位实测值雨K+平衡电位的理论值有一定的差别。
其原因在于,安静状态下,细胞膜除了对K+具有较大的通透性外,对Na+也有一定的通透性,少量的Na+内流,对静息电位时的膜电位也有一定影响。
3、K+浓度差势能抵消Na+的净内流量。
(二)、动作电位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而又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称为动作电位。
产生机制:当刺激使膜电位去极达到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使得细胞外大量的Na+顺浓度梯度快速内流,膜发生去极化(正反馈)。
当膜内正电位增大偶倒足以对抗由Na+浓度差所推动的Na+内流时,Na+内流停止。
Na通道的结构模式:
1、静息态(备用):细胞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激活门关闭,失活门开放。
钠电导为零。
2、激活态:刺激作用于细胞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激活门打开,失活门由于对膜电位变化的反应较慢,仍然处于开放状态。
这是由于两个门都处于开放状态,Na+经通道内流。
3、失活态:失活门最终对膜电位的变化发生反应而关闭,整个通道因此失活。
因为失活的通道不可能被再次激活,一直要到膜电位复极到接近静息电位水平时,激活门再次关闭,而失活门再次打开。
特点:全或无
不衰减性传导
脉冲式
极化反转:静息电位接近K+平衡时,动作电位接近Na+平衡
有不应期
(三)、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如果所施加的去极化的刺激强度不足以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但仍然可以引起细胞膜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这就是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特征:不表型“全或无”的特征,反应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不能进行不衰减传播。
总和现象
(四)、动作电位的传导(必须为电刺激)
1、传导机制:细胞内正电荷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再穿出细胞膜,从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不跨膜)
二、细胞的兴奋和兴奋性
(一)细胞的兴奋和可兴奋细胞
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的反应称为兴奋。
或动作电位或其产生过程。
凡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性细胞。
(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二)、细胞产生兴奋的条件
兴奋性指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刺激是指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
能使组织或细胞发生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后者称为阈强度。
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使细胞发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阈电位≠阈强度
(三)、细胞一次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绝对不应期在细胞兴奋发生的当时以及兴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细胞完全没有兴奋性。
此时钠通道还完全处于失活状态。
这时无论多大的刺激都不会引起细胞兴奋。
2、相对不应期是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期,细胞兴奋性有所恢复,部分钠通道已经恢复到静息态。
这时如果给予的刺激足够大,可以再次引起细胞兴奋。
3、超常期是相对不应期过后,细胞经历的兴奋略高于正常水平的时期。
此时膜电位更接近于阈电位,因而细胞更容易发生兴奋。
4、低常期与动作电位的超极化后电位相重叠,钠通道都已恢复到静息状态,膜电位的水平比正常情况更远离阈电位,所以细胞不容易发生兴奋。
第四节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一、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具体过程:
1、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接头前膜去极化,前膜电压门控的Ca+通道开放。
2、前膜对Ca+的通透性增加,大量Ca+由胞外进入到前膜内。
3、Ca+触发包含有Ach的囊泡向前膜方向移动,与前膜融合,Ach释放到接头间隙中。
4、乙酰胆碱在接头间隙扩散至终板膜,与受体(化学门控通道)结合。
通道构型改变导致通道开放,允许Na+和K+顺着电化学梯度扩散,但以Na+内流为主。
5、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很快被突出厚膜上的胆碱酯酶水解,因而使终板电位得以终止。
释放特点:
1、量子释放
2、静息时也会有少量释放
3、兴奋时保持一对一关系
4、易受药物的影响
二、骨骼肌的机械收缩活动
(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在肌细胞动作电位与其后的机械收缩活动之间必须有一个中间过程将两者联系起来,这就是兴奋-收缩耦联。
传导机制:
1、横管系统将动作电位传至肌细胞深部
2、终池中Ca2+进入胞浆
3、Ca2+和肌钙蛋白结合,触发肌丝滑行
4、肌浆网上Ca2+泵浆Ca2+摄回
5、胞浆Ca+下降,Ca2+和肌钙蛋白解离
(四)、骨骼肌收缩的形式及影响收缩的因素
1、等长收缩即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只产生张力。
2、等张收缩即收缩时先产生一定的张力以克服阻力,当产生的张力足以克服阻力时,肌肉开始缩短,而张力不在增加。
3、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4、肌肉在收缩开始后所承受的阻力称之为后负荷。
5、肌肉收缩能力是指与负荷无关、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内在特性。
6、在实验条件下,由单一刺激所引起的肌肉一次快速的收缩为单收缩
7、前一次肌肉缩短后的舒张还没有结束,下一次刺激引起的收缩已经开始,这就是不完全强制收缩。
8、刺激频率较高时,前后两次刺激的间隔小于一次单收缩的收缩期,则总和发生于前一次收缩的肌肉缩短期,这就引起完全强直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