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褐变穗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营养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合集下载

水稻病害病原菌分子鉴定与检测技术研究

水稻病害病原菌分子鉴定与检测技术研究

水稻病害病原菌分子鉴定与检测技术研究水稻病害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病原菌是引起水稻病害的主要致病因子,因此研究水稻病原菌的分子鉴定与检测技术对于预防和控制水稻病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水稻病原菌分子鉴定与检测技术的研究进行探讨。

水稻病害病原菌主要包括稻瘟病、稻飞虱、白叶枯病等。

为了准确鉴定病原菌种类和数量,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

其中,PCR技术是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通过提取水稻植株中的DNA或RNA,研究人员可以使用特定的引物和适当的PCR条件来扩增目标基因片段。

这些基因片段可以用于病原菌的鉴定和定量分析。

除了PCR技术,还可以使用其他分子鉴定技术,例如实时荧光定量PCR、PCR-DGGE和PCR-RFLP等。

实时荧光定量PCR是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检测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确定病原菌的存在和数量。

另外,PCR-DGGE技术通过电泳分离PCR产物,根据不同的电泳图谱来鉴定病原菌的种类。

PCR-RFLP技术则是将PCR产物经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进行鉴定。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病原菌的鉴定和检测提供了快速和有效的方法。

另外,新近的基因组学研究使得水稻病原菌分子鉴定与检测技术得到了全新的突破。

通过对病原菌基因组的测序和比对,研究人员可以确定病原菌的物种和种群结构。

基因组学研究还可以揭示病原菌的致病机制和抗药性的形成机制,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水稻病原菌分子鉴定与检测技术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采集大量的病害样本和对应的分子数据,建立机器学习模型可以有效地识别和预测病原菌的存在和致病性。

这种新兴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病原菌检测的准确性和速度。

总体而言,水稻病原菌分子鉴定与检测技术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水稻病原菌种类、数量和致病机制,从而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稻病原菌的鉴定和检测技术将变得更加高效和准确,帮助农民预防和控制水稻病害,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愈伤组织褐化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水稻愈伤组织褐化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沪农科推字〔2021〕第1-3号);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201903a06020011)。

作者简介吴浩然(1997—),男,安徽肥东人,助理农艺师,从事水稻遗传转化工作。

*通信作者收稿日期2022-06-09水稻愈伤组织褐化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吴浩然张从合*王慧陈思黄艳玲杨力管昌红(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农业农村部杂交稻新品种创制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88)摘要在水稻愈伤诱导、愈伤继代等过程中,影响愈伤褐化因素较多,包括水稻基因型、培养条件、培养基成分以及继代时间等,且不同因素对愈伤褐化的影响程度不同。

本文简要概述了引起外植体和愈伤组织褐化的机理、褐化类型及引起褐化的因素,同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植物组织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愈伤组织;基因型;褐化机理;抗氧化剂;多酚氧化酶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05-0021-05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3.05.006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Progress on Browning Mechanism of Rice Callus and Its Affecting FactorsWU HaoranZHANG Conghe *WANG HuiCHEN SiHUANG YanlingYANG LiGUAN Changhong(Anhui Win-all Hi-tech Seed Co.,Ltd./National Key Laboratory for New Variety Development of Hybrid Rice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Hefei Anhui 230088)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rice callus induction and callus subculture,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callusbrowning,including rice genotype,culture conditions,medium composition and subculture time,and different factors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 degrees on callus browning.In this paper,the mechanism,types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browning of explants and calli were briefly summarized,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was prospected,in order to providereferences for plant tissue culture.Keywordsrice;callus;genotype;browning mechanism;antioxidant;polyphenol oxidase褐化现象常见于水稻愈伤诱导和愈伤继代培养过程中,在褐化初期,愈伤组织颜色变深,呈现出棕色或黑褐色,并且会逐步扩散到周边其他愈伤,最后直至愈伤死亡。

农业生态系统中水稻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功能研究

农业生态系统中水稻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功能研究

农业生态系统中水稻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功能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研究水稻根际微生物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

水稻根际微生物是指与水稻根部紧密接触并生活在其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古菌、放线菌等。

它们与水稻植株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能够对提高水稻生长和产量、改善水稻品质、促进土壤健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水稻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多样性水稻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极高,在水稻生长周期不同的时期和不同地理位置中,其种类和数量也会有所变化。

以细菌为例,在水稻根际中已经发现了近900种不同的细菌,涉及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放线菌等多个类别。

而真菌、古菌等微生物的种类也同样繁多。

水稻根际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有多种原因,其中包括土壤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植物品种等。

同时,也与水稻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所具有的高放化和活性有关,因此比其它农作物的根际微生物种类更为丰富。

二、水稻根际微生物的功能及其研究进展1. 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水稻根际微生物中存在着多种有益细菌和真菌,它们能够与水稻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在过程中产生激素、抗病物质等。

同时,有利菌也能够在根际中摄取水分及养分,帮助水稻更好地吸收养分和水分,从而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2. 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研究发现,水稻根际微生物与植物根系合作作用,能够帮助植物更好地调节光合作用、利用养分等,从而提高其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3. 促进土壤健康水稻根际微生物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保健益菌。

水稻根际微生物有利菌群优越,能够抑制土壤病原菌的生长,增强土壤抗病性,提高土壤质量,从而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

4. 提高水稻品质水稻根际微生物也有助于提高水稻的品质。

研究发现,与水稻根际微生物共生的真菌,如接合菌属(Gluconacetobacter)等,能够促进水稻、产量增加同时,还能增加水稻中淀粉的含量,达到优质、高产的效果。

营养因素与培养条件对Pilidium concavum病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营养因素与培养条件对Pilidium concavum病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1 2 试 验 方 法 .
1 21 不 同培 养 基 对 病 原 菌 菌 丝 生 长 及 产 孢 量 影 响 的 .. 测定 将 直 径 41n的 菌 饼 接 种 于 P A, S C ae , l T I D P A, zpk O MA, MA, Y P A, A, A , 础 培 养 基L ( 配 C P A, C Y w 基 7其
对 其 部 分 生 物学 特 性 进 行 了研 究 , 进 一 步 控 制 该 病 的 为
发生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

在基础培养 基 中, 以酵母膏 为氮源 , 别测定 葡萄 分
1 材料 与方法
1 1 试 验 材料 . 标 样采 于 河南 省洛 阳市 国家 牡 丹 园 , 行 常规 组 织 进
大, 黄褐色 , 边缘 淡褐 色 , 具有 明显 同心 轮纹 , 中部 有呈
轮 状 排 列 的桔 红 色 粘 质 团小点 ,~ 9 份 多 雨 潮 湿 时 田 8 月
0 0 , . 1g琼脂 1 , 7g蒸馏水 1 0 , 0mL 碳源 3 , 0 Og 氮源 2g )
等平板培养基上 , 2 ℃下培养 , 于 5 每个 处理 3 , 皿 重复 3
次, d 7 后用十字交叉 法测量菌落 直径 , 观察 菌落生长状 况, d 8 后用血球计数法 _测定分生孢子产生量 ( 8 下同) 。
12 2 不 同碳 源 对 病 原 菌 菌 丝 生 长 及 产 孢 量影 响 的测 ..
间发病率较 高, 害严重 。为 了掌 握其发 生规 律 , 危 试验
糖、 蔗糖 、 淀粉 、 乳糖 、 麦芽糖对 菌丝生长 和产孢 的影 响 ,
以无 碳 源 培 A K, 重
7d后用血球计数测量菌落直 径 , d 8 后计测产孢量 。

五味子褐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五味子褐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供试菌株 : 五味子褐斑病病原菌( P h o m a g l o m e r a t a )
由吉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教研 室分离鉴定并保存 。
1 . 2 试 验 方 法
子萌发的影 响 : 用水 及饱 和盐溶 液[ 3 控制相 对湿 度 , 湿
度设为 水滴 、 R H 1 0 0 、 R H 9 8 、 R H 9 3 、 R H 9 0 、 RH 8 5 共 6 个处理 。p H 对病原 菌分生孢子萌发 的影
1 . 2 . 1 环境条件和营养对病原 菌生长和产 孢的影 响 以下生物学测定试验 均设 3次重 复, 均 接种直 径 5 r n l n
病原菌菌 块 于 培养 基平 板 中央 , 2 5 ℃恒 温 培养 箱 中培 养, 6 d 后测量菌落 直径 与产孢量 。不 同培养 基对病 原

植 物保护 ・
北方 园 艺2 0 1 3 ( 0 7 ) : 1 4 2 ~ 1 4 5
五 昧子 褐斑病 病 原 菌 生物 学特 性研 究
王 雪 ,王 晶。 ,高 洁 ,杨 丽 娜
( 1 . 吉林 农业 大学 , 吉林 长春 1 3 0 1 1 8 ; 2 . 吉林市 农业 科学 院 , 吉林 吉林 1 3 2 1 0 1 )
五 昧子[ S c h i s a n d r a c h i n e n s i s ( T u r c z . )B a i l 1 ] 属木 兰 科五味子属落 叶木质 藤本药 用植 物 , 别 名北 五味 、 辽 五 味, 以果实 人药 , 具 有较 高 的药 用 和经 济 价值口 ] 。东 北 三省是北 五味子的主产区 , 以吉林 、 辽宁所产质量最佳 , 近年来 由于种植 面积的 增加 , 病害 问题 逐 年加重 , 成 为 五味子健康发展 的重要 限制性 因素 。五 味子病 害种类

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木霉菌是一种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真菌,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生物学功能。

近年来,关于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对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木霉菌的生物学特性木霉菌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真菌,主要生长在植物的凋落物、土壤和有机质中,是一种重要的腐生菌。

木霉菌的生长环境对其生物学特性有一定影响,主要包括温度、湿度、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种群等因素。

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木霉菌可以产生大量的孢子,形成白色或灰色的绒状菌丝体,具有较强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其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下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二、木霉菌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1. 木霉菌对水稻的生长促进作用研究表明,木霉菌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水稻的生物产量和质量。

木霉菌可以产生生长激素和生长调节物质,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增加根系的发达和吸收营养元素的能力,提高光合作用和养分利用效率。

木霉菌还可以促进水稻的开花结果和籽粒充实,增加水稻的籽粒产量和品质。

木霉菌可以增强水稻的抗逆性,提高水稻抵抗病虫害和环境胁迫的能力。

研究表明,木霉菌可以诱导水稻产生一些抗逆蛋白和抗氧化酶,提高水稻对生物、物理和化学胁迫的抵抗能力。

木霉菌还可以促进水稻产生一些次生代谢产物,增强水稻对病原菌和害虫的抗性。

三、木霉菌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木霉菌可以有效防治水稻的多种病害,包括水稻纹枯病、水稻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等。

木霉菌可以产生一些抗真菌物质,对水稻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杀灭和抑制作用。

木霉菌还可以诱导水稻产生一些抗病物质,增强水稻对病原菌的免疫能力。

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未来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木霉菌的应用技术研究需要加强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技术研究,包括木霉菌的筛选鉴定、培养培育、制剂配方和施用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盘二孢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研究

盘二孢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研究

盘二孢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研究盘二孢菌,也称为镰刀菌,是一种常见的土壤中的真菌。

它属于担子菌门,镰刀菌科,镰刀菌属。

盘二孢菌具有一系列生物学特性,并对农作物生长和植物病原菌控制具有潜在的经济意义。

本文将探讨盘二孢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防控研究。

盘二孢菌的生物学特性:1. 形态特征:盘二孢菌的菌落呈白色至灰白色,表面平滑,边缘呈波状或环形。

其菌丝为无色或浅黄色,具有分枝。

产孢器为倒卵圆形或椭圆形,上方有一个盖子状结构,由此得名盘二孢菌。

2. 生长条件:盘二孢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能够快速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一般在25-28℃,最低生长温度为5℃,最高生长温度为40-45℃。

相对湿度在60-80%之间,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成较为理想。

盘二孢菌对土壤pH值和氧气含量较为适应。

3. 营养生长:盘二孢菌是一种典型的真菌,能够通过异养和自养两种方式获取营养。

在异养营养条件下,其能够利用有机物质、糖类、蛋白质等作为碳源和能源。

在自养营养条件下,盘二孢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和有机物质。

4. 生理代谢:盘二孢菌具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包括抗生素、酸、酶等活性物质。

这些物质对其在农业和医学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盘二孢菌还能分解和利用一些有害物质,发挥着环境修复的作用。

5. 对病原菌的控制:盘二孢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杀菌作用。

其主要通过产生抗生素、降解植物细胞壁以及竞争营养等方式对病原菌进行控制。

盘二孢菌的防控研究:1. 生物防治:盘二孢菌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生物防治。

研究表明,盘二孢菌对多种农作物病原菌,如稻瘟病菌、烟草霜霉菌等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采用盘二孢菌制剂进行喷施或土壤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病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2. 培养条件优化:研究盘二孢菌的菌丝和孢子生长的适宜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有助于提高盘二孢菌的生物量和产孢量,从而提高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效果。

3. 分子机制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研究盘二孢菌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ara)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

该病菌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生长迅速,症状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褐色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并汇合形成长条状或不规则形的病斑。

严重感染时,叶片呈焦枯、干瘪状,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菌入侵:病原体主要通过氛围孢子、分生孢子或腐生体进入植株。

氛围孢子主要通过水流或气流传播,进入植株后,侵入叶片上皮组织。

分生孢子直接通过叶片上皮组织透过,或通过伤口侵入植株。

腐生体则通过伤口侵入植株。

2. 病原体的生长:病原菌在寄主体内通过产生酶类和毒素等物质破坏植物组织,从而造成寄主的病症。

病原菌在寄主体内长出菌丝,通过菌丝无性生殖产生分生孢子,继续感染其他部位的植株组织。

3. 寄主抗性:水稻对稻瘟病具有一定的抗性。

抗性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实现:一是通过激发植物的免疫系统来抵抗病原菌的入侵;二是通过产生抗病物质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这些抗病物质包括化学物质、酶类和抗菌肽等。

为了控制和防治水稻稻瘟病,可以采用综合的防治技术:1. 遗传抗性:利用遗传工程的手段,选育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

通过基因转化或杂交选育,将具有抗稻瘟病基因的品种和优良品种进行杂交,培育出具有抗病性和高产性的新品种。

2. 病害监测:定期对水稻稻瘟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3. 种植健康种子:选用健康的种子进行播种,避免因种子携带病原菌而引发病害发生。

4. 配套栽培措施:合理的施肥和水分管理,保持植株的生长健壮,提高植物的抵抗病原菌的能力。

5. 农药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防治。

在病害发生的高发期,及时对叶面进行喷洒农药,防止病害的进一步扩散。

6. 病害防治措施:包括病田封堵、轮作、间作、深松土地等。

封堵病田可以防止病原菌扩散,轮作和间作可以减少病菌的数量,深松土地可以促进土壤通气和排水。

水稻主要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水稻主要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水稻主要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粮食需求的不断提高,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水稻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制约了水稻产量的提高和质量的保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对水稻主要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在水稻主要病害生物防治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病原物鉴定、病害监测预警、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

首先病原物鉴定是病害防治的基础,通过对水稻病原菌、病毒和寄生线虫等病原物的鉴定,科学家们可以明确病害的类型和来源,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近年来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为水稻病原物鉴定提供了新方法,如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辅助鉴定技术、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基因组学分析方法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病原物鉴定的准确性和效率。

其次病害监测预警是病害防治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蔓延趋势,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稻病害监测预警技术得到了极大提升,如基于遥感技术的多光谱影像分析方法、基于无人机技术的大范围快速监测方法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病害监测预警更加精确、高效和全面。

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是实现水稻病害可持续控制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和应用各种生物防治剂,如微生物制剂、昆虫防控剂和植物源性农药等,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如抗性基因的克隆和表达、新型生物防治剂的研发等,这些成果为水稻病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稻主要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涉及病原物鉴定、病害监测预警和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为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由于水稻生产环境的复杂性和病害种类的多样性,未来仍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开发出更多高效、安全、环保的病害防治技术和方法。

不同培养条件对长枝木霉SMF2和哈茨木霉T39生长与产孢的影响

不同培养条件对长枝木霉SMF2和哈茨木霉T39生长与产孢的影响

㊀山东农业科学㊀2023ꎬ55(8):56~64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㊀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23.08.008收稿日期:2022-10-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01929)ꎻ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20MC125)作者简介:赵晓彤(2000 )ꎬ女ꎬ山东东营人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ꎮE-mail:2581146949@qq.com通信作者:王桂清(1968 )ꎬ女ꎬ河北泊头人ꎬ博士ꎬ教授ꎬ主要从事植物保护教学与科研工作ꎮE-mail:wangguiqing@lcu.edu.cn不同培养条件对长枝木霉SMF2和哈茨木霉T39生长与产孢的影响赵晓彤ꎬ王桂清(聊城大学农学与农业工程学院ꎬ山东聊城㊀252000)㊀㊀摘要: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法分析不同培养基㊁温度㊁光照㊁酸碱度㊁碳源和氮源等对长枝木霉SMF2和哈茨木霉T39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的影响ꎬ明确两种木霉生长繁殖的最佳条件ꎬ指导其人工扩繁和工厂化生产ꎮ结果表明ꎬSMF2和T39在含碳源和有机氮的PDA㊁CDA培养基中ꎬ常温㊁黑暗㊁非强酸强碱培养条件下其菌丝生长良好ꎬ光照㊁果糖㊁牛肉膏培养条件更有利于二者孢子形成ꎻ温度㊁酸碱度和培养基是影响SMF2和T39孢子形成的主要因素ꎬ35ħ㊁pH值为7㊁PDA培养基最利于SMF2产孢ꎬ30ħ㊁pH值为6㊁CDA培养基最利于T39产孢ꎻ相同条件下ꎬSMF2的菌丝生长略快ꎬ而T39的产孢能力更强ꎻ单糖和有机氮更有利于促进SMF2和T39产孢ꎮ关键词:培养条件ꎻ长枝木霉SMF2ꎻ哈茨木霉T39ꎻ菌丝生长ꎻ孢子形成中图分类号:S476.1㊀㊀文献标识号:A㊀㊀文章编号:1001-4942(2023)08-0056-09EffectsofDifferentCultureConditionsonGrowthandSporulationofTrichodermaLongibrachiatumSMF2andTrichodermaHarzianumT39ZhaoXiaotongꎬWangGuiqing(AgriculturalScienceandEngineeringSchoolꎬLiaochengUniversityꎬLiaocheng252000ꎬChina)Abstract㊀TheeffectsofdifferentmediaꎬtemperatureꎬlightꎬpHꎬcarbonsourcesandnitrogensourcesonthehyphagrowthandsporeformationofTrichodermalongibrachiatumSMF2andTrichodermaharzianumT39wereanalyzedbycrossmethodandbloodcellcountingmethod.Itwasaimedtoclarifytheoptimalcondi ̄tionsforthegrowthandreproductionofthetwoTrichodermaspeciesꎬandtoguidetheirartificialpropagationandfactoryproduction.TheresultsshowedthatSMF2andT39hadbetterhyphagrowthunderroomtempera ̄tureꎬdarkꎬnon ̄strongacidandalkalicultureconditionsinPDAandCDAmediacontainingcarbonsourceandorganicnitrogenꎬandthecultureconditionsoflightꎬfructoseandbeefpasteweremoreconducivetothesporeformation.TemperatureꎬpHandmediumwerethemainfactorsaffectingtheformationofSMF2andT39sporesꎻ35ħꎬpH=7andPDAmediumwerethemostconducivetoSMF2sporeproductionꎬand30ħꎬpH=6andCDAmediumwerethemostconducivetoT39sporeproduction.UnderthesameconditionsꎬthehyphagrowthrateofSMF2wasslightlyfasterꎬandthesporeproductioncapacityofT39wasstronger.Mono ̄saccharidesandorganicnitrogenweremoreconducivetoSMF2andT39sporulation.Keywords㊀CultureconditionsꎻTrichodermalongibrachiatumSMF2ꎻTrichodermaharzianumT39ꎻHy ̄phagrowthꎻSporulation㊀㊀生防真菌在防治作物病害(尤其是土传病害)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ꎬ其中研究最多和应用最广的为木霉菌(Trichodermaspp.)[1]ꎮ木霉菌广泛分布于不同生态环境中ꎬ以丰富的次生代谢物和强大的竞争能力及重寄生特性实现其生物防治作用ꎬ在土壤修复㊁促进植物生长和控制病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ꎬ可作为高效㊁经济㊁环保的原材料应用于工业和农业生产[3]ꎮ因其具有生长分布的广泛性㊁种类株系的适应性㊁拮抗真菌的广谱性㊁活性物质的多样性㊁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和对环境的友好性等特点而成为最有应用前途的生防因子[4-6]ꎮ最为常见的木霉菌有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㊁棘孢木霉(Trichodermaasperellum)㊁长枝木霉(Trichodermalongibrachiatum)和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等ꎮ哈茨木霉是目前农业生物防治中最具商业化价值的木霉菌ꎬ应用广泛ꎻ长枝木霉是较为常见的拮抗类木霉ꎬ在植病生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ꎮ哈茨木霉T22㊁T39作为生防产品已登记注册ꎬ不仅可以诱导寄主防御基因表达产生抗病性而防治植物病害ꎬ还可以促进作物生长进而提高生物量[7-9]ꎮ长枝木霉SMF2主要通过产生抗菌肽康宁霉素(trichokoninsꎬTKs)而对植物病害产生抑制作用ꎬ同时对苦瓜㊁白三叶草等植物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1ꎬ10]ꎮ木霉菌种类不同㊁菌株不同ꎬ其生态适应性也不同ꎮ绿色木霉TR-8㊁哈茨木霉TH-1均可在PDA培养基上正常生长ꎻ光照可促进孢子产生ꎬ但二者最适生长温度㊁pH值等略有不同ꎻ微量元素Mn对TR-8菌丝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1-12]ꎮ生物学特性是研究真菌繁殖条件㊁发生规律㊁生态调控等方面的理论基础ꎬ对生防菌的科学利用具有指导作用[13]ꎮ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长枝木霉SMF2和哈茨木霉T39的生物学特性ꎬ明确其生长繁殖条件ꎬ为其人工扩繁和工厂化生产奠定理论基础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供试材料供试菌种为长枝木霉(T.longibrachiatum)SMF2和哈茨木霉(T.harzianum)T39ꎬ由聊城大学植物病理实验室提供ꎮ将供试菌种在(25ʃ1)ħ㊁LʒD(光照ʒ黑暗)=12hʒ12h的恒温光照培养箱内采用PDA培养基培养3d后ꎬ用打孔器取直径0.7cm的菌饼备用ꎮ1.2㊀试验设计1.2.1㊀培养基㊀供试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去皮马铃薯200g㊁葡萄糖20g㊁琼脂20g㊁蒸馏水1L)㊁察氏培养基(CDA:葡萄糖20g㊁KH2PO40.5g㊁K2HPO40.6g㊁MgSO4 7H2O0.5g㊁NaCl0.1g㊁天门冬酰胺5g㊁CaCl20.1g㊁琼脂20g㊁蒸馏水1L)㊁燕麦培养基(OMA:燕麦片40g㊁琼脂20g㊁蒸馏水1L)㊁基础固体培养基(BCM:蛋白胨10g㊁牛肉浸膏3g㊁K2HPO41g㊁NaCl5g㊁琼脂20g㊁蒸馏水1L)㊁麦芽糖琼脂培养基(MEA:麦芽糖20g㊁琼脂20g㊁蒸馏水1L)[15]共5种ꎮ1.2.2㊀温度㊀以PDA培养基为营养源ꎬ温度范围5~40ħ之间ꎬ设置5㊁10㊁15㊁20㊁25㊁30㊁35㊁40ħ共8个处理ꎮ1.2.3㊀光照㊀以PDA培养基为营养源ꎬ设置全光照㊁光暗交替(LʒD=12hʒ12h)㊁全黑暗3个处理ꎮ1.2.4㊀pH值㊀以PDA培养基为营养源ꎬ使用1.0mol/LHCl溶液和1.0mol/LNaOH溶液调节PDA培养基的pH值ꎬ设pH值为3㊁4㊁5㊁6㊁7㊁8㊁9㊁10㊁11㊁12共10个处理ꎮ1.2.5㊀碳源㊀以CDA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ꎬ用供试碳源等量替换其中的葡萄糖(标准碳)ꎬ制成不同碳源培养基ꎮ供试碳源选用蔗糖㊁麦芽糖㊁乳糖㊁果糖㊁海藻糖㊁阿拉伯糖㊁可溶性淀粉㊁微晶纤维素共8种ꎬ并以无碳处理作为空白对照ꎮ1.2.6㊀氮源㊀以CDA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ꎬ用供试氮源等量替换其中的天门冬酰胺(标准氮)ꎬ制成不同氮源培养基ꎮ供试氮源选用硫酸铵㊁氯化铵㊁硝酸钠㊁牛肉膏㊁酵母浸膏㊁蛋白胨㊁甘氨酸共7种ꎬ并以无氮处理作为空白对照ꎮ1.3㊀测定项目及方法将高压湿热灭菌后的培养基制成平板(直径9cm)ꎬ于培养皿内接种木霉菌饼ꎬ1皿1饼ꎬ重复3次ꎮ研究不同培养基㊁温度㊁光照㊁pH值㊁碳源和氮源对SMF2㊁T3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ꎮ不同处理分别于(25ʃ1)ħ㊁LʒD=12hʒ12h的恒温光照培养箱培养48h后ꎬ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ꎬ72h后用相机拍照记录培养性状ꎬ采用血球计数法计算产孢量[14-15]ꎮ75㊀第8期㊀㊀㊀㊀㊀赵晓彤ꎬ等:不同培养条件对长枝木霉SMF2和哈茨木霉T39生长与产孢的影响1.4㊀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MicrosoftExcel2020处理数据ꎬ用AdobePhotoshop2020软件处理照片ꎬ用DPS19.05中的Duncan s法进行多组样本间的差异显著性分析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不同培养基对两种木霉菌丝生长和产孢能力的影响图1显示ꎬSMF2㊁T39在5种供试培养基中均可生长ꎬ菌丝生长呈辐射状ꎬ色素颜色为黄绿色ꎬ培养基不同菌丝色素颜色深浅不同ꎮ其中ꎬ二者在MEA培养基上生长均不理想ꎬ菌丝稀薄ꎬ不产生色素ꎬ产孢量小ꎮ不同培养基条件下两种木霉菌丝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存在差异ꎮ由图2可知ꎬ二者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状况最好ꎬ菌落大㊁菌丝生长旺盛ꎬ产孢量大ꎮSMF2菌落直径达7.69cmꎬ是T39的1.25倍(表1)ꎬ产孢量为2.64ˑ1010个/皿ꎻT39菌落直径为6.16cmꎬ产孢量为3.86ˑ1010个/皿ꎮ在CDA㊁OMA㊁BCM培养基上ꎬ二者生长状况较好ꎬT39的产孢量是SMF2的1.27~6.55倍(表1)ꎬ且T39在CDA上的产孢量高达4.58ˑ1010个/皿ꎮ上行图为SMF2ꎬ下行图为T39ꎬ下同ꎻ从左至右依次为PDA㊁CDA㊁OMA㊁BCM㊁MEAꎮ图1㊀不同培养基条件下两种木霉培养结果比较图2㊀不同培养基对两种木霉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㊀㊀表1㊀不同培养基下SMF2与T39生物量的倍数比较指标PDACDAOMABCMMEA菌落直径1.251.050.971.090.84产孢量1.466.551.272.010.88㊀㊀注:表中菌落直径的倍数为SMF2/T39ꎬ产孢量的倍数为T39/SMF2ꎬ下同ꎮ㊀㊀综合菌丝生长速度㊁产孢量和培养性状ꎬPDA为SMF2菌株生长发育的最佳培养基ꎬCDA为T39的最佳培养基ꎮT39菌株的产孢能力明显大于SMF2ꎮ2.2㊀不同温度对两种木霉菌丝生长和产孢能力的影响由图3可知ꎬ两种木霉在25~35ħ范围内菌丝生长旺盛ꎬ呈辐射状ꎬ菌落致密ꎬ在整个培养基上密布成堆ꎮ当培养温度ɤ20ħ或高达40ħ时ꎬ两种木霉生长状况均较差ꎬ菌丝稀薄ꎬ产孢量少ꎮ由图4可知ꎬ供试温度范围内ꎬ随着温度升高ꎬ两种木霉的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ꎮSMF2的菌落直径和产孢量拐点均出现在35ħꎬ菌落直径最大达8.75cmꎬ是T39的1.29倍(表2)ꎬ产孢量最高达61.06ˑ10885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个/皿ꎻ而T39的菌落直径拐点出现在25ħꎬ最大达8.35cmꎬ产孢量拐点出现在30ħꎬ最高达206.46ˑ108个/皿ꎮ5~30ħ范围内ꎬ同一温度下ꎬT39的产孢能力强于SMF2ꎬ前者的产孢量是后者的1.11~23.83倍(表2)ꎻ而35~40ħ时ꎬT39的产孢能力低于SMF2ꎬ后者的产孢量是前者的1.06~1.96倍ꎮ从左至右依次为5㊁10㊁15㊁20㊁25㊁30㊁35㊁40ħꎮ图3㊀不同温度条件下两种木霉培养结果比较㊀㊀表明两种木霉在最适培养温度上有差异ꎬSMF2的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均为35ħꎬT39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ħꎬ产孢最适温度为30ħꎮ相同温度下T39产孢量整体较高ꎮ图4㊀不同温度条件下两种木霉菌丝生长和产孢量比较㊀㊀表2㊀不同温度条件下SMF2与T39生物量的倍数比较指标5ħ10ħ15ħ20ħ25ħ30ħ35ħ40ħ菌落直径0.901.492.241.210.930.981.290.94产孢量1.171.114.003.7023.8313.620.510.952.3㊀不同光照对两种木霉菌丝生长和产孢能力的影响图5显示ꎬSMF2㊁T39在3种不同光照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ꎬ菌落致密ꎬ菌丝呈辐射状ꎬ生长旺盛ꎮ二者在全光照条件下产孢最多ꎬ光暗交替条件下次之ꎬ全黑暗条件下最少ꎮ由图6可知ꎬ不同光照条件下ꎬSMF2㊁T39的菌落直径范围分别为6.31~8.13㊁5.75~6.67cmꎬ且菌落直径均在全黑暗条件下达到最大ꎬ全光照条件下次之ꎬ光暗交替条件下最小ꎮSMF2菌丝生长较快ꎬ是T39的1.05~1.22倍(表3)ꎮ从左到右依次为全光照㊁光暗交替㊁全黑暗ꎮ图5㊀不同光照条件下两种木霉培养结果比较T39㊁SMF2产孢量均在全光照条件下达到最大ꎬ分别为33.83ˑ108㊁9.50ˑ108个/皿ꎻ不同光照条件下ꎬT39的产孢量为SMF2的2.45~4.14倍(表3)ꎮ表明光照条件能够有效增加二者的产孢量ꎬ且同一光照条件下ꎬT39产孢量明显高于SMF2ꎮ图6㊀不同光照条件下两种木霉菌丝生长和产孢量比较95㊀第8期㊀㊀㊀㊀㊀赵晓彤ꎬ等:不同培养条件对长枝木霉SMF2和哈茨木霉T39生长与产孢的影响㊀㊀表3㊀不同光照条件下SMF2与T39生物量的倍数比较指标全光照光暗交替全黑暗菌落直径1.051.101.22产孢量3.562.454.142.4㊀不同pH值对两种木霉菌丝生长和产孢能力的影响图7显示ꎬ两种木霉在pH值为4~11条件下均可生长ꎬ菌落相对致密ꎬ菌丝生长比较旺盛ꎬ孢子均匀密布整个培养基ꎻ但极强的酸㊁碱环境即pH值为3㊁12条件下ꎬ二者生长状况较差ꎬpH值为12条件下菌丝生长缓慢ꎬ菌落较小ꎬ产孢量较少ꎻpH值为3条件下由于酸性过大ꎬ培养基无法凝固ꎬ两种菌生长缓慢ꎬ产孢极少ꎮ从左到右依次为pH=3㊁4㊁5㊁6㊁7㊁8㊁9㊁10㊁11㊁12ꎮ图7㊀不同pH值条件下两种木霉培养结果比较㊀㊀由图8可知ꎬpH值为4~11条件下ꎬSMF2㊁T39的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存在明显差异ꎮSMF2的菌落直径范围为6.51~8.45cmꎬpH值为9时菌落直径最大ꎻT39的菌落直径范围为4.95~7.48cmꎬpH值为4时菌落直径最大ꎬ且随pH值增大整体呈减小趋势ꎮpH值为4~5时ꎬT39的菌丝生长比较快ꎬ其菌落直径是SMF2的1.07~1.15倍ꎻpH值为6~11时ꎬSMF2的菌丝生长比较快ꎬ其菌落直径是T39的1.17~1.59倍(表4)ꎮpH值为4~11条件下ꎬSMF2的产孢量为(0.46~2.91)ˑ1010个/皿ꎬpH值为7时孢子量最多ꎻT39的产孢量为(1.48~5.22)ˑ1010个/皿ꎬpH值为6时孢子量最多ꎮ相同pH值下T39的产孢量是SMF2的1.25~4.20倍(表4)ꎮ表明中性偏碱环境有利于SMF2的生长和繁殖ꎬ其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pH值分别为9和7ꎻ偏酸条件则更有利于T39的生长发育ꎬ其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pH值分别为4和6ꎮ图8㊀不同pH值条件下两种木霉菌丝生长和产孢量比较㊀㊀表4㊀不同pH值条件下SMF2与T39生物量的倍数比较指标3456789101112菌落直径1.290.870.931.241.171.211.591.231.541.34产孢量4.893.684.203.131.251.321.761.931.431.172.5㊀不同碳源对两种木霉菌丝生长和产孢能力的影响图9显示ꎬ两种木霉在无碳培养基上可产孢ꎬ从左到右依次为无碳㊁果糖㊁阿拉伯糖㊁海藻糖㊁麦芽糖㊁蔗糖㊁乳糖㊁可溶性淀粉㊁微晶纤维素ꎮ图9㊀不同碳源条件下两种木霉培养结果比较0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但产孢量较少㊁生长较差ꎬ菌落直径相对较小ꎬ菌丝稀疏ꎻ在其他碳源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均较旺盛ꎬ产孢量大ꎬ呈辐射状ꎬ分生孢子密布于菌落上ꎮ不同碳源处理下两种木霉的生长发育状况较无碳对照均明显提高ꎬ表明其对碳源的要求不严格ꎬ但对单糖(果糖㊁阿拉伯糖)的利用效果优于双糖(海藻糖㊁麦芽糖㊁蔗糖㊁乳糖)和多糖(可溶性淀粉㊁微晶纤维素)ꎮ微晶纤维素由于自身溶解性较差ꎬ以其为碳源时ꎬ菌丝生长和产孢能力不理想ꎬ但其生长发育状况仍优于无碳对照ꎮ由图10可知ꎬ无碳条件下ꎬSMF2和T39菌落直径均低于5cmꎬ产孢量不超过1.00ˑ1010个/皿ꎮ不同碳源处理下ꎬSMF2的菌落直径为5.16~7.71cmꎬ产孢量为(0.95~1.62)ˑ1010个/皿ꎬ分别是无碳培养基的1.06~1.59㊁2.71~4.63倍ꎻT39的菌落直径为4.20~5.62cmꎬ产孢量为(1.56~2.50)ˑ1010个/皿ꎬ与无碳培养基相比ꎬ前者产孢量是后者的1.68~2.69倍ꎬ菌落直径的倍数关系在1.01~1.36之间ꎬ差异较小ꎮ阿拉伯糖为SMF2和T39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ꎬ果糖为二者产孢的最佳碳源ꎮ由表5可知ꎬ不同碳源条件下ꎬSMF2的菌丝生长较快ꎬ菌落直径是T39的1.23~1.47倍ꎻT39的产孢能力明显大于SMF2ꎬ前者是后者的1.10~1.64倍ꎮ图10㊀不同碳源条件下两种木霉菌丝生长和产孢量比较㊀㊀表5㊀不同碳源条件下SMF2与T39生物量的倍数比较指标无碳果糖阿拉伯糖海藻糖麦芽糖蔗糖乳糖可溶性淀粉微晶纤维素菌落直径1.171.471.371.441.411.331.331.351.23产孢量2.651.541.421.521.551.461.101.551.642.6㊀不同氮源对两种木霉菌丝生长和产孢能力的影响图11显示ꎬ无氮条件下ꎬ两种木霉的孢子肉眼几乎不可见ꎮ相比较无氮对照ꎬ两种木霉在以蛋白胨㊁酵母浸膏㊁牛肉膏㊁甘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ꎬ菌丝致密ꎬ产孢量较多ꎻ而在其他氮源培养基中ꎬ菌丝稀薄ꎬ产孢量少ꎬ生长㊁产孢均不理想ꎮ从左到右依次为无氮㊁蛋白胨㊁牛肉膏㊁酵母浸膏㊁甘氨酸㊁硝酸钠㊁硫酸铵㊁氯化铵ꎮ图11㊀不同氮源条件下两种木霉培养结果比较㊀㊀由图12可知ꎬ不同氮源条件下两种木霉的菌丝生长差异明显ꎮ在以有机氮(蛋白胨㊁牛肉膏㊁酵母浸膏)㊁氨基酸态氮(甘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速率均快于铵态氮(硫酸铵㊁氯化铵)和硝态氮(硝酸钠)ꎮ在有机氮㊁氨基酸态氮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落直径为4.28~7.69cmꎬ在其他氮源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仅为0.92~1.87cmꎮ其中ꎬSMF2在有机氮㊁氮基酸态氮㊁硝态氮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落直径大于T39ꎬ前者是后者的1.03~1.39倍(表6)ꎮ16㊀第8期㊀㊀㊀㊀㊀赵晓彤ꎬ等:不同培养条件对长枝木霉SMF2和哈茨木霉T39生长与产孢的影响无氮条件下ꎬSMF2和T39的菌落直径分别为3.72㊁4.72cmꎬ产孢量为9.17ˑ108㊁73.75ˑ108个/皿ꎮ不同有机氮源条件下ꎬSMF2产孢量达到(304.38~528.33)ˑ108个/皿ꎬT39产孢量达到(91.88~159.38)ˑ108个/皿ꎬSMF2的产孢量是T39的2.94~5.69倍ꎻ而以硝态氮和铵态氮为氮源时ꎬT39的产孢能力增强ꎬ其产孢量是SMF2的2.73~4.68倍(表6)ꎮ㊀㊀表6㊀不同氮源条件下SMF2与T39生物量的倍数比较指标无氮蛋白胨牛肉膏酵母浸膏甘氨酸硝酸钠硫酸铵氯化铵菌落直径0.791.391.051.031.061.160.860.81产孢量8.050.180.300.340.434.683.062.73㊀㊀添加有机氮源培养基的SMF2和T39菌落直径㊁产孢量分别是无氮源添加的1.11~2.07㊁1.25~57.64倍ꎮ且两种木霉的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均在有机氮源培养基中达到最大值ꎬ其菌落直径和产孢量的最佳氮源分别为酵母浸膏和牛肉膏ꎬ表明二者对有机氮源的利用情况优于其他氮源ꎮ图12㊀不同氮源条件下两种木霉菌丝生长和产孢量比较3㊀讨论培养基㊁温度㊁光照㊁酸碱度㊁碳源和氮源均对木霉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有不同影响ꎮ3.1㊀不同培养基对两种菌培养的影响培养基是微生物学研究和微生物发酵工业的基础ꎬ其营养组成直接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ꎮ目前培养木霉菌常用的培养基有PDA㊁CDA㊁MEA㊁PSA㊁糖浆培养基㊁玉米粉葡萄糖培养基㊁小麦汁培养基和玉米培养基[16]等ꎮ马铃薯是PDA的重要组分ꎬ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㊁纤维素㊁微量元素㊁氨基酸㊁蛋白质㊁脂肪和优质淀粉等营养元素ꎬ为微生物生长提供充裕碳源㊁氮源㊁维生素和无机盐ꎻ葡萄糖是活细胞的能量来源和新陈代谢的中间产物ꎬ能够提供优质碳源ꎮCDA中葡萄糖和天门冬酰胺为重要的碳源㊁氮源ꎬ含量较高的氯化钠具有抑制细菌和减缓毛霉生长的作用ꎬ其他成分则提供必需离子ꎻOMA中的燕麦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㊁脂肪㊁淀粉㊁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ꎬ是氮源㊁碳源和微量元素等的重要来源ꎻBCM中的牛肉膏和蛋白胨为碳源㊁氮源㊁磷酸盐和维生素的主要来源ꎬ氯化钠则提供无机盐ꎮ有研究表明ꎬ长枝木霉T05在PDA㊁MEA㊁CDA㊁BCM上都能生长ꎬ且菌丝在PDA上生长最快[17]ꎻ哈茨木霉TH-1分别在PDA㊁MEA㊁CDA㊁BCM上培养均能产孢ꎬ其中PDA为最适培养基[12]ꎮ本试验中PDA㊁CDA㊁OMA㊁BCM四种培养基因营养成分丰富ꎬ成为SMF2和T39菌丝生长及孢子繁殖的适宜培养基ꎬ以PDA和CDA最佳ꎬ而MEA培养基成分单一ꎬ除凝固剂琼脂外ꎬ仅含有麦芽糖ꎬ故两种木霉在其上生长发育不理想ꎮ这与前人研究结果大体一致ꎬ进一步证明木霉菌株对营养环境的广泛适应性ꎮ3.2㊀不同温度对两种菌培养的影响木霉菌是一种嗜温真菌ꎬ棘孢木霉PZ6在15~37ħ均能生长ꎬ25~37ħ菌丝生长较好ꎬ以30ħ菌丝生长最快[16]ꎻ长枝木霉HQ1㊁非洲哈茨木霉BB12菌株适宜培养温度为28~33ħ[18]ꎮ本试验中T39㊁SMF2在25~35ħ范围内生长发育良好ꎻ在高温(40ħ)或低温(20ħ及以下)环境条件下ꎬ由于没有达到木霉菌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或有效积温积累不足ꎬ或者环境温度过高导致菌体内蛋白质㊁核酸等重要组成物质遭受不可逆的破坏ꎬ致使其生长较差ꎮ3.3㊀不同光照对两种菌培养的影响光为木霉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提供能量ꎮ光照对哈茨木霉TH-1菌丝生长影响不大但明显影响菌株产孢量ꎬ光照时间越长产孢量越大[12]ꎻ全黑暗条件有利于长枝木霉GAASL3-1-0.8菌丝的营养生长ꎬ而光暗交替条件则对产孢有利[19]ꎬ即光照可以促进分生孢子产生ꎮ本试验中2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T39㊁SMF2在全光照㊁光暗交替㊁全黑暗3种条件下均可正常生长ꎬ全黑暗条件对菌丝生长更为有利ꎬ而全光照条件对产孢更有利ꎮ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吻合ꎬ且相同光照条件下ꎬ长枝木霉SMF2菌丝生长较快ꎬ而哈茨木霉T39产孢量更大ꎮ3.4㊀不同pH值对两种菌培养的影响pH值不仅通过影响真菌体内的酶活性而影响酶促反应效率ꎬ而且还通过影响膜结构稳定性和细胞质膜的通透性而影响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ꎮ有研究表明ꎬ棘孢木霉PZ6最适生长和产孢的pH值为5~9[16]ꎻ哈茨木霉Th-81㊁短密木霉(T.brevicompactum)Tb-50和长枝木霉T1-70在pH值为2~7时均能生长ꎬ最适生长的pH值为4[20]ꎮ本试验中ꎬT39㊁SMF2对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强㊁范围较广ꎬ在pH值为4~11条件下均生长较好ꎬ且中性至弱碱性(pH值7~9)为SMF2培养的最佳酸碱条件ꎬ其菌丝生长㊁产孢最适pH值分别为9和7ꎻT39培养的最佳酸碱条件为弱酸和偏酸(pH值4~6)ꎬ其菌丝生长㊁产孢最适pH值分别为4和6ꎮ3.5㊀不同碳源对两种菌培养的影响碳源物质是真菌生长的碳素来源ꎮ木霉菌对单糖㊁双糖㊁多糖㊁嘌呤㊁嘧啶和氨基酸等的利用效果均较好[21]ꎮ不同木霉菌其最适碳源有所差异ꎬ长枝木霉GAASL3-1-0.8以葡萄糖㊁麦芽糖㊁果糖和乳糖为碳源时ꎬ菌丝生长和产孢较好ꎬ葡萄糖为最适碳源[19]ꎻ木糖㊁果糖和蔗糖有利于哈茨木霉T21的菌丝生长和产孢ꎬ木糖为最适碳源[22]ꎮ本试验中ꎬSMF2和T39在无碳源添加的培养基中虽能生长ꎬ但其菌丝质量和产孢量均不理想ꎮ碳源的加入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质ꎬ提升其生长发育质量ꎮ微晶纤维素主要成分为以β-1ꎬ4-葡萄糖苷键结合的直链式多糖类物质ꎬ由于自身不易溶解致使碳源的促生作用较差ꎮ单糖(果糖㊁阿拉伯糖)补充热能的效果比双糖㊁多糖更快ꎬ故以果糖和阿拉伯糖为碳源时SMF2和T39的生长发育最优ꎬ且SMF2的菌丝生长优于T39ꎬ但T39的产孢能力更强ꎬ这可为二者混合使用以防治病害提供理论基础ꎮ3.6㊀不同氮源对两种菌培养的影响氮源是真菌生长的重要氮素来源ꎬ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等含氮物质ꎬ有助于产孢ꎮ有机氮源像蛋白胨㊁牛肉膏和酵母浸膏等成分复杂㊁营养丰富ꎬ微生物在其培养基中常表现出生长旺盛㊁菌体增长迅速等特点ꎮ有研究表明ꎬ蛋白胨和酵母膏分别为长枝木霉T05和GAASL3-1-0.8营养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氮源[17ꎬ19]ꎬ哈茨木霉T21在以牛肉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中菌丝生长和产孢最优[22]ꎮ氨基酸态氮(甘氨酸)存在于土壤蛋白质和多肽类化合物中ꎬ降解后只释放出相应的氨基酸为微生物生长发育提供单一营养ꎻ硝态氮和铵态氮为无机氮源(硫酸铵㊁氯化铵㊁硝酸钠)ꎬ易被菌体直接利用ꎬ促进菌体生长ꎬ但与有机氮源相比ꎬ因其成分简单㊁缺乏营养物质㊁利用效率低致使木霉菌菌丝稀薄㊁产孢量较少ꎮ因此ꎬ相比于氨基酸态氮㊁硝态氮和铵态氮ꎬSMF2和T39在以有机氮(蛋白胨㊁牛肉膏㊁酵母浸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发育更优ꎬ有机氮源为SMF2和T39生长发育的适宜氮源ꎬ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ꎮ且SMF2和T39对氮源的要求相较于碳源而言更严格ꎮ4㊀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ꎬSMF2和T39具有广泛的适应性ꎬ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格ꎬ在常温㊁黑暗㊁非强酸强碱㊁含有碳源和有机氮源的条件下ꎬ二者的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状况均较为优良ꎮ光照㊁果糖㊁牛肉膏更有利于二者孢子形成ꎻPDA和CDA最适宜产孢ꎻ且二者对氮源的要求相较于碳源而言更严格ꎬ两种木霉在无碳条件下可产孢ꎬ但产孢量较少ꎬ而在无氮条件下孢子肉眼几乎不可见ꎮSMF2和T39在添加碳源培养基中的菌落直径㊁产孢量是无碳源添加的1.01~1.59㊁1.68~4.63倍ꎬ而在添加有机氮源培养基中的菌落直径㊁产孢量是无氮源添加的1.11~2.07㊁1.25~57.64倍ꎮ相同条件下ꎬSMF2菌丝生长较快ꎬ而哈茨木霉T39产孢能力更高ꎮ35ħ㊁pH值为7时最利于SMF2产孢ꎬ而30ħ㊁pH值为6时最利于T39产孢ꎮ人工扩繁时ꎬ可通过调节环境温度和培养基酸碱度调控SMF2㊁T39的产孢情况ꎻ有机氮和单糖更有利于SMF2和T39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ꎮ36㊀第8期㊀㊀㊀㊀㊀赵晓彤ꎬ等:不同培养条件对长枝木霉SMF2和哈茨木霉T39生长与产孢的影响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王永阳ꎬ杜佳ꎬ高克祥.苦瓜枯萎病生防木霉的筛选鉴定及其定殖的qPCR检测[J].山东农业科学ꎬ2018ꎬ50(8):110-115.[2]㊀RanimolGꎬThulasiVꎬShijiGꎬetal.ProductionoflaccasefromTrichodermaharzianumanditsapplicationindyedeco ̄lourisation[J].BiocatalysisandAgriculturalBiotechnologyꎬ2018ꎬ16:400-404.[3]㊀BorisovaASꎬEneyskayaEVꎬJanaSꎬetal.CorrelationofstructureꎬfunctionandproteindynamicsinGH7cellobiohydro ̄lasesfromTrichodermaatrovirideꎬT.reeseiandT.harzianum[J].BiotechnologyforBiofuelsꎬ2018ꎬ11(1):5. [4]㊀邓薇ꎬ张祖衔ꎬ曹宇航ꎬ等.绿色木霉缓解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ꎬ2022ꎬ54(2):40-45. [5]㊀BagewadiZKꎬMullaSIꎬNinnekarHZ.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basedoptimizationofkeratinaseproductionfromTrichodermaharzianumisolateHZN12usingchickenfeatherwasteanditsapplicationindehairingofhide[J].JournalofEnvironmentalChemicalEngineeringꎬ2018ꎬ6(4):4828-4839.[6]㊀deOliveiraGSꎬAdrianiPPꎬRibeiroJAꎬetal.Themolecu ̄larstructureofanepoxidehydrolasefromTrichodermareeseiincomplexwithureaoramide ̄basedinhibitors[J].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icalMacromoleculesꎬ2019ꎬ129:653-658. [7]㊀李玲ꎬ刘宝军ꎬ杨凯ꎬ等.木霉菌对小麦白粉病的田间防效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ꎬ2021ꎬ53(7):96-100. [8]㊀PerazzolliMꎬMorettoMꎬFontanaPꎬetal.Downymildewre ̄sistanceinducedbyTrichodermaharzianumT39insusceptiblegrapevinespartiallymimicstranscriptionalchangesofresistantgenotypes[J].BMCGenomicsꎬ2012ꎬ13(1):660. [9]㊀HarelYMꎬMehariZHꎬRav ̄DavidDꎬetal.Systemicresist ̄ancetograymoldinducedintomatobybenzothiadiazoleandTrichodermaharzianumT39[J].Phytopathologyꎬ2014ꎬ104(2):150-157.[10]商娜.长枝木霉菌对白三叶草病害的防治机理及其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ꎬ2021.[11]纪明山ꎬ李博强ꎬ许远ꎬ等.绿色木霉TR-8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ꎬ2004ꎬ35(3):195-199. [12]李梅云ꎬ谭丽华ꎬ方敦煌ꎬ等.哈茨木霉的培养及其对烟草疫霉生长的抑制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ꎬ2006ꎬ33(6):79-83. [13]王桂清ꎬ曾路ꎬ马迪ꎬ等.我国近10年植物致病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综述[J].江苏农业科学ꎬ2018ꎬ46(19):1-5. [14]HewedyOAꎬAbdel ̄LateifKSꎬBakrRA.GeneticdiversityandbiocontrolefficacyofindigenousTrichodermaisolatesa ̄gainstFusariumwiltofpepper[J].JournalofBasicMicrobiolo ̄gyꎬ2020ꎬ60(2):126-135.[15]马迪.国槐溃疡病致病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酶活性的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ꎬ2018.[16]覃柳燕ꎬ周维ꎬ李朝生ꎬ等.拮抗镰刀菌香蕉枯萎病木霉菌株PZ6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ꎬ2017ꎬ46(1):66-70.[17]池玉杰ꎬ伊洪伟ꎬ刘雷.生防长枝木霉菌株T05生物学特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ꎬ2016ꎬ4(1):107-109.[18]李立平ꎬ段德芳.木霉生物学特性及拮抗作用研究进展[J].植物医生ꎬ2006ꎬ19(4):4-6.[19]郭成ꎬ张小杰ꎬ徐生军ꎬ等.长枝木霉菌株GAASL3-1-0.8对玉米形态学指标影响及其生物学特性[J].玉米科学ꎬ2018ꎬ26(3):153-159.[20]马君瑞.3株木霉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作用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ꎬ2016.[21]NagarajuAꎬSudishaJꎬMurthySMꎬetal.SeedprimingwithTrichodemaharzianumisolatesenhancesplantgrowthandin ̄ducesresistanceagainstPlasmoparahalstediiꎬanincitantofsunflowerdownymildewdisease[J].AustralasianPlantPathol ̄ogyꎬ2012ꎬ41(6):609-620.[22]梁松ꎬ魏甜甜ꎬ张静蕾ꎬ等.辣椒枯萎病生防木霉菌T21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ꎬ2022ꎬ28(5):59-66.4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

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原发生与传播机制从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到传播途径的研究进展

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原发生与传播机制从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到传播途径的研究进展

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原发生与传播机制从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到传播途径的研究进展随着全球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作物病虫害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病原菌是引起农作物病虫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其病原发生与传播机制对于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农作物病虫害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入手,探讨其传播途径的研究进展。

一、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原菌是引起植物病害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通过感染植物组织,引发一系列的病变反应,最终导致植物病害的发生。

病原菌有其特定的寄主范围和生存条件,其中一些病原菌具有较强的侵染力和繁殖力,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1. 病原菌的寄主范围不同的病原菌寄主范围有所不同。

有些病原菌只感染特定的植物种类,称为专性寄生,如黄曲霉只感染玉米等,而有些病原菌可以感染多种植物,称为广性寄生,如白粉病菌可感染多种蔬菜和果树。

了解病原菌的寄主范围有助于科学地制定防治措施,减少病害的发生。

2. 病原菌的生存条件病原菌的生存和繁殖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比如真菌病原菌通常在潮湿和温暖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而细菌病原菌则适应较宽的生存条件。

病原菌主要通过孢子、分生孢子或微生物体等形式存活和传播,它们可以通过大气、土壤、种子、农具等途径传播到新的寄主植物上,进一步造成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二、病原菌的传播途径研究进展农作物病害的传播机制研究对于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者们通过多种手段对病原菌的传播途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学成果。

1.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农作物病害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病原菌通过空气中的颗粒物、尘埃等悬浮物质,或者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形式传播到新的寄主上。

其中,病原菌的孢子是空气传播的关键形式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对空气中病原菌孢子数量和分布的观测,以及对传播途径的模拟实验,揭示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病原菌空气传播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2. 土壤传播土壤传播是另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病害传播途径。

赶黄草论文:赶黄草褐斑病尾孢菌生物学特性侵染毒力测定

赶黄草论文:赶黄草褐斑病尾孢菌生物学特性侵染毒力测定

赶黄草论文:赶黄草褐斑病尾孢菌生物学特性侵染毒力测定【中文摘要】赶黄草是一种药用植物,是制取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肝苏宁”的中药材原料。

由于制药的需要,该植物已从野生变家种,而赶黄草褐斑病是近年来在四川古蔺县赶黄草种植区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国内外尚缺乏报导和研究。

我们首次较系统地研究了赶黄草褐斑病的症状、病原物种类鉴定、病菌生物学特性、侵染过程和影响侵染的环境因素以及室内药剂筛选,从而为病害诊断、掌握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冶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如下:1.赶黄草褐斑病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菌的种类鉴定症状特点:赶黄草褐斑病只危害赶黄草叶片。

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

病斑出现在叶缘和叶身,呈近圆形或半圆形斑点,叶正面斑点为褐色,背面为浅褐色。

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叶正面病斑中央呈灰褐色,向外为暗褐色,最外具有黄色晕圈:叶背面病斑颜色稍浅,中央浅褐色,向外为灰褐色。

病斑直径大小2-5mm,多为3-4mm。

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愈合呈不规则大斑。

发病后期,叶斑正背两面出现黑色小霉点(子座),背面多于正面。

在雨水多,气候潮湿的条件下,病斑迅速发展,整个叶片逐渐枯黄,导致叶片早落。

病原菌形态鉴定:病原菌子实体叶两面生,但主要生于叶背,从气孔伸出。

子座明显,由多个褐色细胞组成,长径约为7.5μm-45μm,短径约为7.5μm-32.5μm。

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25根,极个别的多达60根稀疏簇生至紧密簇生,扩散型,浅褐色,色泽均匀,宽度规则,直立不分枝,0-3个曲膝状折点,顶部平截,1-4个隔膜,长度47.5-150μm。

分生孢子针形,无色,直立或弯曲,顶部尖细,基部倒圆锥形平截至平截,明显的分隔,0-31个隔不等,孢痕明显加厚,大小为12.5-452.5μm×1.25-3.75μm。

以传统的形态分类为基础,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是该病原菌为尾孢属真菌。

分子生物学鉴定:对赶黄草褐斑病菌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也证明该菌是尾孢菌属。

水稻真菌性病害研究进展

水稻真菌性病害研究进展

水稻真菌性病害研究进展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真菌性病害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水稻真菌性病害在田间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给水稻产量和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

研究水稻真菌性病害的防治对于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水稻真菌性病害研究的进展进行介绍,包括水稻真菌性病害的病原菌、病害危害程度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一、水稻真菌性病害的病原菌水稻真菌性病害的病原菌主要包括稻瘟病、纹枯病、纹枯病、稻瘿螨病等。

最为严重的病害是稻瘟病,其病原菌为水稻稻瘟病菌。

稻瘟病菌是一种分生孢子菌,主要通过气溶胶传播到水稻叶片上,引发水稻叶片上的感染斑,从而影响水稻的叶片生长和光合作用,导致水稻产量大幅下降。

除稻瘟病外,纹枯病、纹枯病和稻瘿螨病等病害也是水稻种植中常见的病害,它们的病原菌分别为纹枯病菌、纹枯病菌和稻瘿螨病虫。

水稻真菌性病害在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在水稻的苗期,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会引发水稻的发芽障碍和叶片凋谢,从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在水稻的生长期,这些病害会导致水稻的叶片变黄、枯萎,严重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从而影响水稻的充实度和产量。

在水稻的成熟期,这些病害会导致水稻的籽粒变小、变形,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真菌性病害的危害程度非常严重,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了重大影响。

针对水稻真菌性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病害抗性育种、化学防控、生物防治和农业管理等方面。

1、病害抗性育种通过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等手段培育水稻抗病品种,是水稻真菌性病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筛选抗病基因,构建抗病水稻材料,并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培育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水稻品种,从而减轻病害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化学防控化学防控是目前水稻真菌性病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病原菌的生长规律和特点,选用合适的药剂和使用方法,对水稻进行定期喷洒,以达到控制和杀灭病原菌的目的。

水稻褐变穗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环境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水稻褐变穗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环境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原 茵 茵 丝 生 长 最 快 ; 连 续 振 荡 培 养 条件 下 , 丝干 重 最 大 ; 原 茵致 死温 度 为 6 ℃水 浴 1 m n 病 原 茵产 孢 的 最 在 茵 病 O 0 i。
适 温 度 为 2 ~3 ℃ , 2 ℃时 产孢 量 达 到 最 大 ; 适 p 值 为 3 9 ~5 9 , p 值 4 9 2 O 在 5 最 H . 1 . 8在 H .O时病 原 茵 产孢 量 最 大 ; 在
p 计测 出灭 菌后各 培养 基 的 P 值 。5 H H d后测 量 菌 落直径 和镜 检病 原菌产 孢 量 。 1 4 通气 条件对 病原 菌 菌丝生 长的 影响 . 试 验设 静 止 、 间歇 振 荡 、 连续 振 荡 培 养 3个 处 理 , 歇 振 荡 处 理 为 每 天 早 晚 各 振 荡 1次 , 次 间 每 3 mi, 0 n 其余 时 间静止 培养 , 连续 振 荡处 理 为每 天 振 荡 2 h 培 养 温度 为 2 ℃ 。本试 验 以 C a e 4, 8 z p k为 基
维普资讯
水 稻 褐 变 穗 病 原 菌 生 物 学 特 性 的研 究
李 鹏 穆 娟 微 马 德 全 等
水 稻褐 变穗 病 原 菌 生 物 学 特性 的研 究
— —
环境 条 件对 病 原穆娟微 马德 全。 李德 萍 。 , 。
上 。研 究 水稻褐 变 穗病 原 菌 的 生 物学 特 性 , 为 有 可
2 H o一柠 檬酸 缓 冲液 调 配 p 值 为 3 0 4 0 5 0 H . 、 . 、. 、 6 0 7 0的 培 养 基 , 硼 砂 缓 冲 液 调 配 p 值 为 . 、. 用 H
8 0 9 0的 培养基 。上 述培养 基 经 高压 灭 菌后 倒 成 . 、.

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木霉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真菌,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近年来,木霉菌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本文将对木霉菌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木霉菌在水稻病害防治中的应用1. 控制水稻稻瘟病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着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研究表明,木霉菌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传播。

木霉菌菌丝体和孢子在水稻叶片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病原菌侵入并杀死已侵入的病原菌,从而达到控制病害的效果。

2. 抑制水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另一种重要的病害,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研究发现,木霉菌产生的一些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抑制白叶枯病菌生长的作用。

利用木霉菌及其代谢产物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传播。

二、木霉菌在水稻生长促进中的应用1. 促进水稻根系生长研究表明,木霉菌菌丝体和孢子可以与水稻根系形成共生关系,通过和水稻根系共生的方式,提高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和发育,从而增强水稻的抗逆能力和生长势。

2. 提高水稻的抗逆性木霉菌能够分泌一些生长素和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抗逆作用。

应用木霉菌可以提高水稻的抗逆能力,增强水稻对逆境环境的耐受力,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三、木霉菌在水稻质量改良中的应用1. 提高水稻产量木霉菌与水稻共生后,能够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水稻的养分吸收、养分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效率,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

2. 改善水稻品质木霉菌可以分泌一些有益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酶类等,促进水稻的养分吸收和合成,从而提高水稻的品质,增加水稻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四、木霉菌在水稻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木霉菌具有一定的土壤改良作用,可以分解有机质、固氮、解磷、溶钾等,促进土壤的肥力和通气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

水稻纹枯病菌的产孢培养基

水稻纹枯病菌的产孢培养基

水稻纹枯病菌的产孢培养基
摘要:
一、水稻纹枯病菌的基本信息
二、水稻纹枯病菌的产孢培养基
三、如何预防和控制水稻纹枯病
四、总结
正文:
一、水稻纹枯病菌的基本信息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影响水稻、麦类、高粱、玉米、粟等作物。

病原菌分为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无性阶段为立枯丝核菌,属担子菌无性型丝核菌属;有性阶段为瓜亡革菌,属担子菌门亡革菌属。

病菌主要通过菌丝侵入寄主,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二、水稻纹枯病菌的产孢培养基
为了研究和繁殖水稻纹枯病菌,科学家们通常会使用产孢培养基。

产孢培养基是一种特殊的培养基,能够刺激病菌产生孢子,从而便于研究和观察。

常用的产孢培养基包括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玉米粉琼脂培养基等。

在适宜的条件下,如温度、湿度、养分等,病菌会在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和繁殖。

三、如何预防和控制水稻纹枯病
1.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病性强、品质优良的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合理施肥:按照作物需求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作物生长旺盛,从而增加病害发生的机会。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适时收割,减少病害在田间的传播。

4.生物防治:利用拮抗微生物、生防菌剂等生物手段,对水稻纹枯病进行防治。

5.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选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如杀菌剂、杀虫剂等。

四、总结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严重的作物病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了解病害的基本信息、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干蘑菇及块菌的光照和温度对其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研究

干蘑菇及块菌的光照和温度对其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研究

干蘑菇及块菌的光照和温度对其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研究摘要:干蘑菇和块菌是一类重要的食用菌类别,人们对它们的种植和利用越来越感兴趣。

本研究旨在探索光照和温度对干蘑菇和块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研究发现,光照和温度是两个关键的生长因子,对干蘑菇和块菌的生长和产孢有显著的影响。

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有助于提高其生长速度和产量。

同时,本研究还对光照和温度条件下菌丝结构和产孢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可能的机理。

引言:干蘑菇和块菌属于真菌门,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

它们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受到人们的青睐。

近年来,人们对于干蘑菇和块菌的栽培和利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满足市场需求。

其中,光照和温度是重要的环境因子,对干蘑菇和块菌的生长和产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统研究光照和温度对干蘑菇和块菌的影响,并为其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本研究选择了干蘑菇(Morchella esculenta)和块菌(Pleurotus eryngii)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设置了不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的处理组和对照组,观察和比较其生长速度和产孢量。

同时,采集并固定菌丝和产孢结构样本,通过显微镜和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果与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干蘑菇和块菌的生长和产孢在不同光照和温度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光照方面,适宜的光照强度(2000-3000 lux)有助于促进菌丝的生长和发育,并提高产孢的数量和质量。

当光照强度过高或过低时,菌丝会受到抑制,从而影响产孢,最终导致生长速度和产量下降。

在温度方面,适宜的生长温度(20-25摄氏度)有利于干蘑菇和块菌的生长和产孢。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对其生长阶段和产孢结构产生负面影响,限制其生长和产量。

通过对菌丝样本和产孢结构样本的观察,发现在不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菌丝的分支和交织情况有所变化。

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能够促进菌丝的快速生长,形成完整的网络结构。

同时,产孢结构的形态和数量也受到照明和温度的影响,适宜条件下能够形成更多的子实体(菌柄和菌盖),提高产量和品质。

寒地水稻褐变穗的发病诱因及有效防治

寒地水稻褐变穗的发病诱因及有效防治

近年来水稻褐变穗在寒地稻作区普遍发生,并有上升趋势,水稻一旦感染褐变穗,特别影响水稻外观品相和大米内在品质,导致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直线下降,水稻平均减产5%左右,较重者减产10%-20%,大米口感变差。

水稻褐变穗又被称为“锈粒”、“黑穗”,为了提升水稻品质,促进增产,必须在水稻出穗前后做好预防,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一、水稻褐变穗发病症状水稻褐变穗发病部位在水稻穗部,主要集中在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害田间发病,正值水稻抽穗期,水稻抽穗后不久遇强风,由于谷粒组织软弱受损伤而感病,水稻颖壳上出现褐色、黑褐色斑点或变褐,病斑上没有霉层,病斑扩展成不规则形,小穗轴并不坏死,但病健分界处明显,随病情加重,病斑变浓褐或黑褐色,稻粒变成红褐色或黑褐色,并有黑背米混杂,远看稻田一片黑,发病严重的稻粒空瘪,受害褐粒黑米率高,严重影响稻米品质,但水稻叶片上没有病斑,不变褐,水稻褐变穗对水稻生育后期灌浆影响较小,但水稻褐变穗发病后治疗难度较大。

二、水稻褐变穗病原水稻褐变穗病原菌是链格孢感染所致,22~28℃,是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当pH4.90、温度25℃、全光照条件下时菌丝生长最快,产孢最多,全黑暗条件下病原菌产孢最多。

水稻7月下旬都8月上旬出现褐变穗,温度、湿度、日照、pH都给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水稻褐变穗侵染循环褐变穗病原菌孢子一般附着在稻秆、稻粒、禾本科杂草的枯死株上越冬,成为下一年的侵染源。

四、水稻褐变穗病害发生的主要诱因1、田间菌源的恶性积累水稻褐变穗连年上升的趋势和田间菌源的积累有很大的关系。

机械化收割和秸秆还田面积逐渐扩大以及秸秆焚烧不彻底,使稻田还田的稻秆上粘附了大量病菌孢子越冬,增加了病原菌的寄生与积累,成为翌年的侵染源;池埂杂草割后就地堆放,大量病原菌孢子附在禾本科杂草、稻秆的枯死株上越冬,杂草堆放腐烂后孢子发生密度更高,更易于田间菌源的恶性积累,加剧水稻褐变穗发病。

水稻稻瘟病病原菌

水稻稻瘟病病原菌

水稻稻瘟病病原菌中文名称:稻瘟病英文名称:中文别名:稻热病,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拉丁学名:pyricutaria oryzae Cav.为害作物:水稻为害症状:(1)秧苗发病后变成黄褐色而枯死,不形成明显病斑,潮湿时,可长出青灰色霉。

(2)叶片斑点主要有两种。

一是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多数近圆形或椭圆形,斑上密生青灰色霉层。

二是慢性型病斑,为梭形或长梭形,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气候潮湿、施氮肥过量,生长嫩绿的稻田易发生急性型病斑;而空气干燥,病害扩展慢,一般急性型病斑发展成慢性型病斑。

另外,还有两种:即白点型,为白色圆形病斑,在发病初期,环境条件不适情况下产生;褐点型,为褐色小点,多局限于叶脉间,常发生在抗病品种上;这两种类型病斑都不产生分生孢子。

(3)叶鞘斑点常发生在叶鞘与叶片相连接的部分,向叶片和叶鞘两方扩展,即“叶枕瘟”。

(4)茎节病斑在茎节上生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后整个节变黑色,致使茎节折断,穗干枯。

(5)穗颈病斑常在穗下第一节穗颈上发生淡褐色或墨绿色的变色部分影响结实,形成白穗。

分枝或小枝也可发病,影响病枝结实。

(6)谷粒病斑发病早的易辨认,病斑椭圆形,边缘暗褐色,中部灰白色。

病原菌形态特征:青灰色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镜检分生孢子梗常束生,顶端产生无色透明的分生孢子,为鸭梨形或慈菇形,一般有2个分隔。

分类属性:分布区域:我国南自海南岛,北到黑龙江,西起新疆、西藏,东至台湾,凡有水稻生长的地区均有发生。

发病特点: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谷和病稻草上越冬。

种子上的病菌在温室或薄膜育秧的条件下容易诱发苗瘟;露天堆放的稻草为第二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源。

病菌发病最适温度为25-28℃,高湿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飞散褐萌发,高湿度持续达一昼夜以上,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长期灌深水或过分干旱,污水或冷水灌溉,偏施、迟施氮肥等,均易诱发稻瘟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特性 的研 究
李 鹏 穆 娟微 马德 全 等
4 3
水 稻 褐 变 穗病 原 菌生 物 学 特 性 的研 究
— —
营养 条件 对 病原 菌 菌丝 生长 和 产孢 的影 响
李 鹏 。穆娟 微 马 德全 李德 萍 。 。 ,
l 材料 与方 法
供 试 菌 利, 离 白黑 龙 江 省 农 垦 科 学 院 水 稻 研 究 分
1 3 不 同碳 源浓 度对 病 原 菌 菌 丝生 长 和 产 孢 的影 . 响
供试 碳 源 浓 度 : 1 、 、 、 、 共 5 设 2 3 4 5
个处 理 。
所试验 小 区的水稻 褐 变穗 的病穗 。将痫 粒颖 壳切 取 4 5 ~, mm 的小 块 . 表 消 毒 后 , 2 经 于 8 C恒 温 箱 中 进 行组 织分 离培养 ,d后川 单孢 子 分 离法进 行 纯 化 5 培养 , 纯化 后 的菌种 保存 在 P A 斜 面上待 川 。 将 D 1 l 不 同培 养基 对病 原 菌菌丝 生长 和产孢 的影 响 , 供试培 养 基 : 铃 薯 煎 汁 培 养 基 ( I 、 米 马 P) A) 大 煎 汁培养基 、 萝 b 汁 培养基 ( C 、 草煎 汁培 胡 煎 P A)稗 养基 、 白菜 煎 汁培 养 基 、 zp k培养 基 共 5种 植 物 Cae 组织煎 汁培养 基 和 1种 合成 培 养 基 , 培 养基 经 湿 各 热灭菌 后 备川 。
( 2 O 、 石 酸 铵 、NHl 1 Ar 、 l 、 l 、 NH )S 酒 l 、 g gu G n C
KN( ) 和 Me 共 1 个 不 同的氮 源 以相 当于 C a e t 1 zp k 培 养 基 中 2 Na ) 氮 量 , 换 其 中 的 NA (。 g N( 。含 置 N )。 将 上述 培养基 倒入 灭 菌 的 培 养皿 中制 成平 板 , 放 再 入 直径 7 m 的菌片 , a r 每皿 1片 , 接入 平板 中央位 置 ,
( . 龙 江 省 农 垦科 学 院 水 稻研 究 所 , 龙 江 佳 禾 斯 14 2 ;. 龙 江 省 农 垦 总局 农 业局 ) 1黑 黑 5052黑 摘 要 : 要 研 究 了营 齐 每 件 对 水 稻 褐 变穗 病 原 菌 茵 丝 生 长 和 产 抱 的 影 响 。结 果 表 明 : 原 菌 茵 丝在 大 米 煎 汁 主 病 培 养 基 上 生 长 最 快 。 以 麦 芽糖 为 碳 源 的 培 养 基 上 生 长 最 快 , 麦 芽糖 浓度 为 4 的 培 养 基 上 生 长 最 快 , 分 别 以 在 在 在 Na ) N( KN( 酒 石 酸铵 为 氯 源 的 3 培 养 基 上 生 长 最快 , 同氮 源 浓 度 对 病 原 茵 菌 丝 生 长 的 影 响 不 显 著 ; 原 )和 : 种 不 病 蔺 茼丝 在 P A 培 养基 上 产 孢 最 多 , 以 麦 芽 糖 为 碳 源 的培 养 基 上 产 孢 最 多, 麦 芽 糖 浓 度 为 4 的 培 齐 基 上 产 孢 D 在 在 量 最 大 。 以 Na ( 在 N ) 鼠 源的 培 养 基 上 产 孢 最 多 , 3 5 蛋 氨 酸 ( t的 培 齐 基 上 产 孢 量 最 大 , 1 N N( 为 在 . n Me) 在 ‰ a ) 的 培 养基 上 产 孢 量 最 大 。 关 键 词 : 稻 ; 变德 ; 格 孢 ( l ra i atfaa ( r) i 1; 物 学 特 性 水 褐 链 A t n r l ' t F . Ke s)生 e a en s
的菌片 , 每皿 l片 , 入平 板 中央 位 置 , 接 每处 理 3次
重 复 , 于 2 ℃恒温 箱 中 培养 , d后 测 量 菌 落直 径 置 8 5 和镜 检病 原菌 产孢量 。
1 4 不 同氮 源对病 原菌 菌丝 生长 和产孢 的 影响 .
试 验 方 法: 将 NA ) 、草 酸 铵 、NH N( 、 N( 。 _ ) 。
1 合成培 养基 分别 倒入 灭菌 的直径 9m 的培养 f 种 c 『 『 【 中制成 平板 , 菌 落 边 缘 川 打 孔 器 取 直 径 7 在 mm 的 菌片 , 然后将 菌 片接 到 培养 基 平 板 上 。 皿 l片 , 每 接
入平 板 中央位 置 , 处 理 3次 重 复 , 于 2 “ 温 每 置 8C恒
试 验 方 法 : 上 述 5种 植 物 组 织 煎 汁 培 养 基 和 把
基本 培养 基 : zp k培 养基 。 Cae 试验 方法 : 固定 C a e zp k培养 基 中的 NA ) N( 。含 量, 将麦 芽糖 置换其 中 的蔗糖 , 配制成 不 同麦芽糖 浓 度 的 C ae zp k培 养基 。将 不 同 含碳 量 的培 养基 倒 入 灭菌培养 皿 中制 成 平 板 , 平 板 上 放 入 直 径 7 在 mm
每 处 理 3次 重 复 , 于 2 ℃ 恒 温 箱 中 培 养 , d后 测 置 8 5
箱 巾 培 养 ,5 d后 测量 菌 落 径 和镜 检 病 原 菌 产 孢
量。
1 2 不 同碳源对 病原 菌 菌丝生 长和产 孢 的影 响 . 将 甘露 醇 、 乳糖 、 J 半 l 梨醇 、 』 淀粉 、 葡萄 糖 、 肌醇 、 乳糖 、 蔗糖 、 麦芽 糖 、 糖共 1 果 0个不 同的碳 源 以相 当 于 Cae zp k培养 基 中 3 g蔗糖 含碳量 , 0 置换 其 中的蔗 糖 。将 卜 含小I 碳 源 的培养 基倒 入灭菌 培 养皿 中 述 a l 制成平 板 , 住平 板 上 放 入 直 径 7 ll 菌 片 , 吼 1 nn 的 每 片 , 入平板 中央位 置 , 处 理 3次重 复 , 于 2 ” 接 每 置 8C 恒温箱 巾培 养 ,d后测 晕菌 落 直径 和镜 检 病 原 菌产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