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研究十年回顾_1999_2008_

合集下载

《2024年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范文

《2024年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范文

《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篇一一、引言在过去的十年里,对外汉语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快速的成长与变迁。

特别是从1998年到2008年这十年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与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对这十年间的对外汉语教材进行述评,分析其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趋势。

二、发展特点1. 教材种类丰富多样在这十年间,对外汉语教材的种类逐渐丰富,从初级到高级,从综合课到专项课,如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都有专门的教材。

同时,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教材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2. 教材内容贴近实际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教材内容越来越贴近实际。

教材中的话题更加贴近学习者的生活,语言材料更加真实自然,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3. 教材设计注重互动性为了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材设计越来越注重互动性。

许多教材采用了情景对话、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互动方式,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语。

三、存在的问题1. 教材更新速度较慢尽管对外汉语教材的种类丰富多样,但有些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不能及时反映语言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的教学方法。

这可能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过时或不适用的内容。

2. 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由于教材编写人员的水平、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教材的编写不够科学、规范,存在一些错误或不够准确的内容,这可能会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3. 缺乏针对特定学习群体的教材尽管有许多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汉语教材,但仍然缺乏针对特定学习群体的教材,如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

这可能导致这些特殊群体在学习汉语时面临困难。

四、未来趋势1. 更加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互动性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未来教材的实用性和互动性将更加受到重视。

教材将更加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加真实的语言材料和情境,同时采用更多的互动教学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英汉对比研究十年回顾(1999—2008)

英汉对比研究十年回顾(1999—2008)
第2卷第 1 3 期 2 1年1 0 0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 报( 会科学版 ) 社
J un l f a g h nUnv ri fS in ea dT c n lg ( o ilS in e io o ra Ch n c u iest o ce c n e h oo y S ca ce c s t n) o y Ed i
还 可 以 从 其 他 语 言 中汲 取 营 养 , 而 更 好 地 发 展 。 言 对 比 进 语 也 是 语 言 学 研 究 的 一 种 基 本 方 法 。 沦及 汉 外 对 比研 究 的意
势 ;3) ( 学术成果不仅数量上显著增加 , 质量上也有所提升;4 () 理论探索不断深入 。然而近几年来 , 随着英汉对 比研究在深
的努 力 。
[ 关键词] 英汉对比研究 ; 回顾 ; 展; 进 问题 [ 中图分类号] H0 [ 文献标识码 ] A
[ 者 简 介 ] 吴 慧珍 ( 9 0 , , 士 , 教 , 究方 向为 商 务 英 语 。 作 18 -)女 硕 助 研
人类在认 识 、 习新事物 的过程 中 , 学 总会 有 意 无 意 地 将
它们与先前 已经 获得 的知识和经验进行 比较 , 因而 比较是人 类认识 事物 、研 究事物 的一种基 本方法 。在语言学研 究领 域, 对不 同语言 中的各种语 言现象进行 比较 和对 比, 不仅可 以深 化 人 l X 该 语 言 现 象 的 认 识 , 进 语 言 的研 究 与 应 用 , '  ̄ f l 促
总 结 , 于英 汉 对 比研 究 的继 续 发 展 具 有 举 足 轻 重 的意 义 。 对

第一 , 论文数量稳中有 升 , 尤其是最近五年内论文发表数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一、概述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双语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逐渐在我国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过去的十年中,高校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专业素养。

本文旨在回顾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高校双语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提供参考。

过去的十年,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阶段,双语教学从最初的尝试和探索,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并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各高校纷纷开设双语课程,积极探索双语教学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不断推动双语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同时,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成为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双语教学的研究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双语教学的理论体系,也为双语教学的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新型教学手段在双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双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尽管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未来高校双语教学研究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双语教学的理念、方法和手段,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1. 双语教学的定义与重要性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教育领域的国际化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在这一背景下,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双语教学,顾名思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使用两种语言——通常是学生的母语和另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如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非语言学科(如数学、科学、社会科学等)来进行学科教学,使学生在整体学科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同时提高语言能力。

新时期中国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回顾

新时期中国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回顾
人认 真 总结 。1 4 一 l 7 9 9 9 6年这 个 时 期 , 中国 的对 比
作 了《 通过 对 比研究语 法 》 ①的演 讲 。虽 然 对 比研究 由来 已久 , 近百 年 的研 究 并 没 有 明 确 的理 论 追 求 但 和实践 目标 , 因而 学 界还 是 把 这 一 事 件看 作 中 国对
得 的 成 就 。 ”
学作 为一 门学 科 的形 成 却 是 2 0世 纪 以来 的 事 。它
在 欧 洲 和 美 国有 两 个 源 头 : 欧 洲 , 名 丹 麦 语 言 学 在 著
家 叶斯 柏 森 ( t ep re ) 1 2 Ot J sesn 于 9 4年 在 其 名 著 o
《 法哲学 》 语 中提 出 了 对 比 语 法 的 设 想 ; 9 1年 美 国 14
全 面 展 开期 ,0 2年 至 今 汉 英 对 比研 究 的 深入 发 展 期 。通 过 分 析 三 十 年 来 汉 英 对 比研 究 的 发 展 和 成 果 , 结 了过 20 总 去 的 经 验 , 将 来 的发 展 提 出 了建 议 。 对 关 键 词 : 英 对 比研 究 ; 比 语 言 学 ; 展 阶段 汉 对 发 中 图 分 类 号 :H0 0 —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9 4 ( 0 9 0 — 0 3— 5 0 4— 4 4 2 0 ) 5 0 4 0
对 比研 究史 分为 五个 时 期 : 1 1 9 — 1 2 ( ) 8 8 9 1年 , 比较
语言 学 家沃 尔 夫 ( .I B .Wh r) 他 的《 a g a e o{在 L n ug a dL gc 一 文 中最 早 提 出 了 “ 比语 言 学 ( o t n o i 》 对 C n— rsieL n usis” 一 名称 ,它 旨在 研 究不 同语 at ig it ) 这 v c “

对近10年汉英旅游翻译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_刘凤娇

对近10年汉英旅游翻译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_刘凤娇

表 1 1997.1-2007.1 旅游翻译总体研究现状
书和文学作品及诗歌对于景点的颂扬和描述。 汉语旅游语篇的翻译应以译语读者为中心,以 译语读者的需要为根本, 增加文化信息方面必 要的解释,删除低值文化信息,并关注译语读者 的审美情趣。
本次抽样中发现的另一研究特征是地域性 明显。20 篇抽样论文中直接以特定区域旅游翻 译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有 5 篇,分别为新疆、贵 州、绍兴、福建、河南。由于涉及地方特色,因 此都以跨文化交际为路径。
跨文化篇章对比占了相当比重。作者从语 言、文体、结构、中西文化和策略等方面来进 行中英旅游文本的对比研究,作出如下归纳:英 美旅游篇章重在景点地理环境、服务设施、优 势与不足诸方面的纯信息传递,风光描述性的 篇幅则着笔不多;而我国的旅游篇章往往更加 突出旅游资源的社会身份特征,如:社会影响、 历史沿革、发展业绩,更突出旅游资源的风光 景色和人文特色,甚至占用很大篇幅来引用史
2 研究方法
2.1 工作定义 本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
士学位全文数据库中近 10 年(1997.1-2007.1) 旅游翻译研究类的论文进行抽样分析, 并进行 了初步总结和评述。
旅游翻译的内容涉及景点介绍、旅游指 南、告示标牌、楹联碑文、民俗风情、图 片 画 册 、 旅 游 公 示 、 旅 游 项 目 开 发 、、 酒 店宾馆介绍、旅游产品介绍等。
径有跨文化交际、功能目的论、接受美学和读者关照、突出主题信息、以具体旅游文本为参照系和地域性研究等视角。其中, 运用跨文
化视角来研究旅游翻译已成主流。
关键词:汉英旅游翻译 跨文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 G 4 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098x(2008)02(b)-0227-01

《2024年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范文

《2024年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范文

《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篇一一、引言自1998年至2008年,对外汉语教育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其编写与更新也备受关注。

本篇论文旨在回顾并评述这一时期对外汉语教材的出版、发展及其影响,为后续的教材编写和研究提供参考。

二、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历程在1998年至2008年的十年间,对外汉语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起初,对外汉语教材多以语法、词汇和句子结构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为目标。

随后,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发展,教材内容逐渐扩展到文化、交际、实用等多个方面,更全面地满足了学习者的需求。

同时,教材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包括课本、练习册、多媒体教材等。

三、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特点在这一时期,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呈现出以下特点:1. 注重实用性: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实际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2. 强化文化内涵: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介绍中国文化,帮助学习者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

3. 多样化教学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任务型教学等,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4. 适应性广泛:教材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习者进行编写,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四、对外汉语教材的优缺点分析在这一时期,对外汉语教材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优点:1. 内容丰富:教材内容涵盖了语言知识、文化、交际等多个方面,满足了学习者的多方面需求。

2. 形式多样:教材形式包括课本、练习册、多媒体教材等,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3. 适应性强:教材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习者进行编写,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缺点:1. 部分教材内容陈旧:部分教材内容未能及时更新,与现实生活脱节。

2. 部分教材难度不当:部分教材难度过大或过小,不适合学习者的实际水平。

3. 部分教材缺乏系统性:部分教材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难以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五、对外汉语教材的改进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应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及时更新,反映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英汉对比语言学》主要著作介绍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语言学》主要著作介绍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语言学》主要著作介绍5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本书选择了十个带有普遍性的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之办法,联系语体风格与翻译技巧就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对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该书对英汉语在语法方面的异同做了以下分析:(1)现代英语属综合分析语,汉语则是典型的分析语。

英语有形态变化,汉语没有严格的形态变化;汉语词序比较灵活,英语词序相对固定;英汉都有大量的虚词,但各有特点。

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

(2)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前呼后拥,严密规范,句式呈“聚集型”。

汉语不受形态约束,没有主谓形式协调一致的关系,主谓结构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因而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汉语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

(3)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形接应,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

英语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及其他连接手段,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筑长短句子,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

汉语的意合法往往采用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紧缩句,四字格等手段。

(4)从属结构是现代英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英语句子呈句首封闭句尾开放格局。

英语造句主要采用“楼层建筑法”,句子一般有完整的结构,许多有关的成分通过各种表示关系和连接手段组成关系词结集,直接或间接地粘附在这个句子结构的里外、前后、左右或中间,整个句子成了庞大复杂的“建筑物”。

汉语语序是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来排列的,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流水记事法”,常用分句或流水句来逐层叙述思维的各个过程,汉语通常采用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以中短句居多。

《2024年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范文

《2024年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范文

《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篇一一、引言自1998年至2008年,对外汉语教育领域经历了空前的发展和变革。

在这十年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普及和深入,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和资源,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完善。

本文旨在全面回顾这十年间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历程,总结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就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思考和展望。

二、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历程1. 初期阶段(1998-2002年)在初期阶段,对外汉语教材主要关注基础语言知识的传授,如词汇、语法、日常会话等。

教材内容相对单一,以实用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这一阶段的教材多以本土文化和风俗习惯为主题,强调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2. 多元化发展阶段(2003-2006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入,教材内容逐渐丰富和多元化。

除了基础语言知识外,还增加了文化背景、文学欣赏、历史知识等内容。

同时,教材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包括课本、练习册、多媒体教材等。

这一阶段的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 创新发展阶段(2007-2008年)在创新发展阶段,对外汉语教材开始引入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例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教材内容更加注重时代性和实用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三、对外汉语教材的特点及问题1. 特点(1)内容丰富多样:对外汉语教材涵盖了语言知识、文化背景、文学欣赏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多样。

(2)形式多样:除了传统的课本、练习册外,还出现了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等新型教材形式。

(3)注重实用性和时代性:教材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时代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2. 问题(1)缺乏系统性:部分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文化差异处理不当:在处理文化差异时,部分教材过于强调本土文化,忽视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3)教材更新速度滞后: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变化,部分教材的更新速度滞后,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回顾与展望

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回顾与展望

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回顾与总结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在过去的十年中的探索历程,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学者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指导下,对翻译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未来翻译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阐述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接着,我们将回顾过去十年中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包括理论探索、实证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总结这些研究成果的特点和不足,指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我们将对未来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进行展望,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我们相信,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中国学者将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国际翻译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自其诞生以来,就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使用语境,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更是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媒介。

这一观点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使翻译不再仅仅是文字间的转换,而是跨越文化、语境和社会功能的复杂过程。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翻译被看作是一种社会行为,是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下的交流和互动。

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更要深入理解语言背后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

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保证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更要注重在目标语中再现原语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还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

例如,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哈桑的篇章语言学等,都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二十年综述(1999—2018)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二十年综述(1999—2018)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二十年综述(1999—2018)作为翻译研究领域的一种新兴方法,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在国内已经有了二十年的发展历程。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是指通过收集大量的语言文字素材,从中提取有关翻译现象的数据,利用语言学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翻译现象。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国内的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对促进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和提高翻译实践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进行二十年的综述,对其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

一、发展历程1999年至2018年间,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蓬勃发展的过程。

在这段时间里,国内研究者们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翻译理论和技术,同时也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方法和体系。

在国内著名翻译学家龚其美等学者的倡导下,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逐渐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这一时期,国内研究者们着重从翻译理论与实践、对外翻译教学、专门领域翻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工作,涉及领域逐渐扩大,研究深度和广度逐步加强,为我国翻译研究的国际化和学科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研究现状截止2018年,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对大规模语料库的建设和利用,逐步揭示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探讨了翻译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如语篇分析、语义翻译、文化因素等,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

在对外翻译教学方面,通过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方法,研究者们开发了一系列辅助翻译教学的工具和资源,为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专门领域翻译方面,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也广泛涉及了医学、法律、金融、商务等专业领域的翻译实践,为提高专业翻译水平和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4年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范文

《2024年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范文

《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篇一一、引言自1998年至2008年,对外汉语教育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其中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其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本文旨在全面评述这十年间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情况,以期为未来的教材编写与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背景1998年至2008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

在这一背景下,对外汉语教材的需求量迅速增长,促进了教材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发展。

同时,教育部门和出版机构也加大了对对外汉语教材的支持和投入。

三、教材编写特点1. 多样化:这十年间,对外汉语教材的种类和主题越来越丰富,从基础语言知识到高级技能训练,从文化背景介绍到跨文化交际实践,覆盖了多个方面。

2. 系统化:教材编写更加注重系统性,通过设计科学的教学体系和结构,使学习者能够逐步掌握汉语语言知识和技能。

3. 人文化: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传递,通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国。

4. 互动性: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设计丰富的互动活动和实践环节,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四、教材内容与结构在内容上,对外汉语教材更加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

例如,针对不同国家学习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教材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内容,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中国文化。

在结构上,教材更加注重教学逻辑和教学设计,使学习者能够按照教材的指引逐步掌握汉语知识和技能。

此外,许多教材还引入了多媒体技术手段和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手段。

五、教材质量评价针对这十年间对外汉语教材的质量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内容丰富性:评价教材是否涵盖了足够的语言知识和文化内容,是否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2. 结构合理性:评价教材的章节安排、教学逻辑和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帮助学习者逐步掌握汉语知识和技能。

国内英语测试研究的十年回顾与展望

国内英语测试研究的十年回顾与展望

国内英语测试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蒋显菊提要:本文对过去10年中(1996-2005)刊登在国内8种主要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有关英语测试研究的文章进行检索统计,结果显示:(1)在过去10年间,测试研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研究涵盖了测试的6个主要方面———测试信度、效度、测试类型、题型、测试的反拨作用、测试问题与改革等;(3)研究方法以非材料性研究为主,实证性研究为辅。

通过对研究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实证性研究比例有所上升但仍然偏低,研究内容层面存在不足,对学习主体———受试者的研究不够等。

最后,文章就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测试研究;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回顾;展望Abstract:A careful survey of articles concerning English testing in China,as published in eight of the domestic ma2 j or linguistic j ournals fr om1996t o2005,shows that there has been a steady increase in the nu mber of papers in the field of study.The researches cover a wide range of t op ics(which can be r oughly put int o six maj or categories,point2 ing t o reliability,validity,types of tests,back wash,p r oblem s and ref or m s in English testing,etc.).I n regard t o re2 search methods,non2material research p lays a dom inant r ole,with e mp irical studies taking up a s mall percentage.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certain p r oble m s exist in conte mporary researches,such as dis p r oporti onate use of the e mp irical research method,inadequate attenti on paid t o research on s ome areas of English testing and testees.Final2 ly,suggesti 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p r oposed.Key words:research on testing;research methods;research content;review;future directi ons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112(2007)02-0089-081.引言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作为外语的语言测试活动在国外受到学术界的格外关注,研究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英汉语篇对比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英汉语篇对比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出 。卡 普兰认 为 , 章 的组 织方式 具有 语言 和文 化 的特殊 篇
学 为主要 目的的对 比分 析是 在 第二 次 大 战期 间发 展起 来
的, 它是以当时占主导地位 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模式为理论
基础 。
性, 反映了人 的思维模式 ( ogt ae ) 他使用了包 t uh 的 回顾 与展 望
林 忠 -王 ’, 凤
(. 1 重庆邮 电大 学 外 语 学院 , 重庆 南岸 区 406 ;. 005 2 中国社会 科 学院 语言研 究所 , 北京 朝 阳 区 100 ) 0 12
【 摘 要】 从介绍语篇对比的起源入手, 述评 了传统语篇宏观对比研究、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微观 研 究、 认知 语言 学视 角下的语篇 对 比研 究 以及计 算语 言学视 角下的 英汉语篇 对 比研 究。研 究表 明 , 汉语 英


语 篇 对 比的 起 源
语篇对比属于对 比语言学的范围, 要谈语篇对比的起
源 , 得不 提对 比语 言学 的起 源。而对 比语 言学 又是在 教 不 学实践 基础上 产生 的 , 因此语篇语 言学 是与教 学理论 的 发展密切相 关 的。语 言 教学 理 论 总是 以某种 心 理 学模 式
为整个所有对 比中的语言提供了最佳的对比框架。
作为其指导思想 。现代堪称英 国现代语言学和语言教学
之父 的斯 威 特 ( w e) 受 联 想 主义 ( soi in 的影 响 , S et , ascao ) t
二 、 统 语 篇 宏 观 对 比 传
在 西方 , 篇 的研 究可追 溯到两 千年前 柏 拉 图对辩 对语
篇对 比的发展 历 史与语 言学理论 紧密结合 , 宏观 对比到语 篇 内部 的微观 对 比, 是从 从探 讨 个性 向共 性发展

《2024年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范文

《2024年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范文

《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篇一一、引言自1998年至2008年,对外汉语教育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其编写与更新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这十年间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进行述评,分析其特点、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对外汉语教材的特点1. 多样化:这十年间,对外汉语教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从内容、形式到难度,都充分体现了多元化的需求。

无论是初级入门还是高级进修,各类教材均有所覆盖。

2. 系统化:对外汉语教材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从基础语音、汉字教学到高级语法、词汇的讲解,教材内容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3. 互动性: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对外汉语教材越来越注重互动性。

通过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对外汉语教材的问题1. 地域性差异: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材内容存在较大差异。

这导致教材在某些地区可能并不适用,需要针对不同地区进行相应的调整。

2. 教材更新速度较慢:随着语言教学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不断涌现。

然而,部分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无法及时反映最新的教学成果。

3. 练习量不足:部分教材在知识点讲解上较为详尽,但在练习设计上相对欠缺。

这导致学习者在掌握知识后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影响学习效果。

四、未来发展趋势1. 数字化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教材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教材具有互动性强、更新速度快、易于传播等优点,将进一步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2.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未来教材将更加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国际化趋势。

3. 综合型教材的发展:未来对外汉语教材将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语言知识、文化背景、交际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训练。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五、结论总体来说,这十年间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024年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范文

《2024年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范文

《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篇一一、引言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即1998年至2008年,对外汉语教育经历了飞速的发展。

这一时期,对外汉语教材作为传播汉语知识和文化的关键工具,其编写与出版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旨在回顾和评价这一时期对外汉语教材的特点、成就与不足,以期为今后的教材编写提供参考。

二、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加,对外汉语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

这一时期,对外汉语教材在内容、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文化传播的融合。

三、教材特点与成就1. 多样化与系统性这一时期的对外汉语教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包括综合教材、口语教材、文化教材、考试辅导教材等。

同时,教材编写注重系统性,从基础到高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

2. 实用性增强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注重实用性和交际性。

例如,日常会话、商务汉语、旅游汉语等实用型教材受到广泛欢迎。

3. 文化传播的重视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入发展,文化传播在教材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许多教材开始注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中国文化。

4. 多媒体教材的兴起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材逐渐兴起。

通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学习汉语,提高学习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教材内容更新滞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一些教材内容已经滞后于现实生活。

这需要教材编写者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地域性差异明显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汉语学习者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背景。

然而,当前的一些对外汉语教材在地域性差异方面考虑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加强教材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 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材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这需要教材编写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

五、结论与建议回顾过去十年的对外汉语教材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显著的成就和进步。

中国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回顾

中国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回顾

中国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回忆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它的任务是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他们之间的异同,格外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在其他有关领域。

对比语言学最早起源于西方,对比语言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是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提出的,但是对比语言学形成独立的学科实在二十世纪后,它有欧洲和美国两个源头。

我国的汉外对比研究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的《马氏文通》,但是那时的汉外对比研究并不以构建对比语言学作为根本追求,没有明确的学科意识,所以他们的对比思想、对比理论,乃至对比实践是掩藏在对汉语的具体分析之中的。

我国的对比语言学真正的开端在1977年以吕叔湘先生《通过对比研究语法》这篇演讲为标志。

开始有自觉地学科意识,有了明确的理论追求和实践目标。

从1977年到2019年的四十多年间我国的汉英对比研究不断进展,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从知网上检索到的有关汉英对比研究的论文共有4607篇,此外从超星电子书以及其他途径查询得到的相关书籍共103本。

因为理论部分前面也已经涉及,在这里不再赘述,本节内容将1977年后的汉英对比研究分为汉英语言对比研究重生阶段(1977——1989)、汉英对比研究快速进展阶段(1990——2001)、汉英对比研究进一步进展阶段(2002至今)三个时期,对每个时期的汉英对比研究在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等方面的成果进行展示。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汉英对比语言学研究在西方语言学研究中,对比的方法出现在对比语言学这一学科之前,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中。

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形成于1977年,但早在1932年,赵元任先生就曾发表过汉英语调对比的论文《英汉语调初探》。

1933年,林语堂出版了《开明英文文法》,以对比为手法将汉语和英语进行比较,同年黎锦熙出版了《比较文法》。

20世纪40年代,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汉外对比,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汉语语法体系。

近十年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回顾_王菊泉

近十年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回顾_王菊泉

第27卷 第6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V ol.27,N o.6 2004年11月Journal of P LA University of F oreign Languages N ov.2004 收稿日期:2003-12-25作者简介:王菊泉(1944-),男,江苏无锡人,上海海事大学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汉对比与翻译;郑立信(1949-),男,江苏建湖人,上海海事大学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汉对比与翻译。

近十年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回顾3王菊泉,郑立信(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135)摘 要:近10年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理论建设有所建树;(2)“化入—创生”初见成效;(3)宏观研究进展明显;(4)个性研究不断深入,共性探索得到重视;(5)寻求解释形成风气等方面。

然而这一领域要继续发展,还得在中西结合以及改善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上狠下功夫,尤其是要加强汉语以及语言理论和方法的学习。

关键词:英汉对比研究;进展;回顾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4)0620001206A R evie w of China πs E nglish 2Chinese Contrastive StudiesOver the Last Ten YearsW ANGJu 2quan ,ZHE NGLi 2xin(C ollege of F 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0135,China )Abstract :A great advance has been made in China πs English 2Chinese contrastive studies over the last ten years.The progress is chiefly manifested in (1)notew orthy achievements i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2)a g ood start in drawing on the western theories to construct our own ;(3)a g ood progress in macroscopic research ;(4)a deepening of the research in idiosyncrasies and the study of universals being given due im portance ;and (5)an assiduous seeking for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facts.H owever ,to make further progress ,the researchers must continue to make untiring efforts at integrating western linguistic theories with the true fact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K ey Words :English 2Chinese contrastive studies ;advance ;review 继李瑞华(1996)之后,我们最近选编了《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论文集(1995-2003)》。

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

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

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对外汉语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对外汉语教材的质量和适应性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下是对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的一个简要述评。

1998年至2008年,正是中国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对外汉语教材不仅有数量上的增长,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了一定的创新和改进。

这十年的教材涵盖了从入门级到高级的各个阶段和系列,包括《新实用汉语课本》、《华语教程》等。

首先,这些教材在内容上突出了社会实用性和时尚色彩。

教材中的主题以日常生活为主,涵盖了生活、学习、工作、旅游等方方面面,既满足了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也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另外,许多教材还加入了时尚元素,如音乐、电影、时尚潮流等,使学习者更容易被吸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这些教材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上有了一些创新。

相比较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些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参与,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教材中加入了各种交流活动、小组合作等,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与此同时,教材中的练习和作业设计也更加多样化,既有听力和口语的训练,也有阅读和写作的任务,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教材在语法和词汇的选择上较为复杂,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其次,一些教材的内容和题材与学习者的背景和兴趣可能不太相符,导致学习的动力不足。

此外,一些教材尚未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多媒体等,以提高学习效果和趣味性。

总的来说,1998-2008十年的对外汉语教材在内容、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创新,不仅更好地满足了学习者的需求,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趣味性。

然而,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如简化语法和词汇的选择、增加与学习者兴趣相符的内容、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等,以不断提高对外汉语教材的质量和适应性。

国内近十年被动句汉英对比研究综述

国内近十年被动句汉英对比研究综述

目录摘要 (1)一、引言 (1)二、研究内容 (1)(一)研究方法 (1)(二)研究成果 (2)(三)研究主题 (3)3.1 语义方面 (3)3.1.1看待事物的态度不同 (3)3.1.2语义指向的不同 (3)3.1.3 原因 (4)3.2语用方面 (5)3.3语法表现形式 (5)3.3.1有标记性的被动句研究 (5)3.3.2无标记性的被动句研究 (6)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7)尾注 (8)参考文献 (9)国内近十年被动句汉英对比研究综述摘要:被动句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是汉英共有的句式,但也存在差异。

本文从研究内容、方法来总结近十年被动句英汉对比的研究成果,结合研究现状指出其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对被动句本体研究及其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汉英对比被动句综述一、引言“被动句这一概念本身源于印欧语”(陆俭明,2004)1,因此,汉语中的“被动句”在语法特点上就具有英语语法的影子,同时,其也是汉语和英语共有的句式,因此汉英语中被动句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因为汉语是孤立语,主要语法手段为虚词和语序,而英语是屈折语,主要语法手段为词形转换,因此,汉英语中被动句存在着差异。

这就为二语学习者带来了诸多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许多语言学者的关注。

为了探讨被动句在汉英语中不同之处,学者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运用对比分析,对英汉语中的被动句进行研究。

20世纪中后期,应用对比分析开始成为语言研究的新途径,语言的对比研究也开始兴起,而作为汉英语言中共有的被动句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如王力先生在《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王力,1989)中,就是通过对英汉被动句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汉语被动句的特点,并根据英语被动句的形式,将汉语被动句也相应的划分为七种形式。

随着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英汉对比中被动句的研究。

根据统计,从1977年到2001年之间,国内表被动句英汉对比分析的论文有25篇,(潘文国,2003)2;而从2002年至今,国内关于被动句的英汉对比分析的研究也很多,呈现出一种递增的形式。

国内十年英汉数字习语研究综述

国内十年英汉数字习语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1998年以来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45篇有关英汉数字习语研究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描述了英汉数字习语研究的现状,归纳了英汉数字习语研究的不同视角,希望在此基础上可以为英汉数字习语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英汉数字习语研究现状研究视角1.引言习语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对本族语言进行提炼和升华,并在长期积累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比喻性词组、俚语、俗语和谚语等(李丽等,2005)。

数字习语是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由基数词和序数词构成的习语(殷莉等,2004)。

在汉语和英语中,数字习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们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的1998年至2007年间英汉数字习语的文章,从研究现状和视角方面综述数字习语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建议,为英汉数字习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2.英汉数字习语研究现状任何一门学科的文献量及其增减变化标志着相应学科的兴衰起伏。

在单位时间内发表论文数量越多,学科发展的速度就越快。

下表研究的评价指标就是在统计区间内的载文量,能反映英汉数字习语研究发展的速度。

统计区间内英汉数字习语研究的载文量从图表的数据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数字习语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除2000年和2003年外,每年都有相关的文章发表。

除2000年和2003年外,其余七年发表文章的数量大致呈增长趋势,2007年研究的论文达到最高峰。

这说明英汉数字习语的研究蓬勃发展,历经十年经久不衰,而且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3.英汉数字习语研究视角英汉数字习语的研究涉及语言研究的各个视角,我们以研究视角为标准逐一展示数字习语的研究成果。

3.1语言学视角近十年来以语言学视角对英汉数字习语研究的文章共7篇,占所有研究的15.55%。

徐畅贤(1999)针对英语中的数字习语进行分析,从其结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和修辞特点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分析,并提出:“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常见英语数词习语的构成、句法功能及其语义和修辞等方面的特征,对于丰富我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很有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在认识、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总会有意无意地将它们与先前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比较,因而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对不同语言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比较和对比,不仅可以深化人们对该语言现象的认识,促进语言的研究与应用,还可以从其他语言中汲取营养,进而更好地发展。

语言对比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论及汉外对比研究的意义,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非要跟非汉语比较”[1],“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言表现法的共同之处和特殊之点”[2]394;王力先生也指出,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的比较教学”[3]。

作为两种互相独立的语言系统,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极大差异。

微观方面,英汉语在语音、词汇、标点、语义、语法、修辞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别;宏观方面,二者在语篇结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语用等方面也各具特点。

针对英汉语言的各方面差异,从宏观、微观等角度进行英汉对比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研究成果可以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翻译研究与实践、英汉双语词典编纂等领域,也有利于英、汉语自身的发展。

适时地对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加以总结,对于英汉对比研究的继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国内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我国的英汉或汉英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估》[1]。

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内英汉对比研究才真正兴起,进入快速发展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英语教学的蓬勃开展,进入90年代以后,人们进行英汉、汉英对比研究的热情不断高涨,而且这一浪潮一直波及到21世纪的外语界,可谓方兴未艾。

据统计,1990-1998年间,国内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英汉对比方面的论文达到494篇,远远超过80年代(1980-1989)的199篇[4],而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发表的这方面文章都超过100篇,2006年和2008年甚至超过400篇。

在英汉对比的领域和方法上,国内学者比较常见的做法是从微观(包括语音、标点、词汇、语义、语法、修辞)和宏观(包括篇章结构、思维模式、文化心理、语用)这两大领域选择一个项目进行对比研究,或是将对比研究与语言教学、翻译等实践相结合,另外也有少数学者从英汉语整体差异角度进行概述。

对于国内英汉对比研究的现状,潘文国、王菊泉、许高渝,张建理、张维友、熊杰等都作过总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研究势态繁荣,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人员持续增长;(2)微观领域研究多于宏观对比研究,但后者已有明显增长趋势;(3)学术成果不仅数量上显著增加,质量上也有所提升;(4)理论探索不断深入。

然而近几年来,随着英汉对比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发展,英汉对比研究领域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和发展趋势,因而有必要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作以总结和探讨。

二、近十年国内英汉对比研究进展情况对近十年(1999-2008)我国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英汉对比研究方面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可以看出国内英汉对比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些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论文数量稳中有升,尤其是最近五年内论文发表数量较前几年有大幅提升。

1999年全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还在百篇以下,2000、2001和2002年都超过百篇,而从2003到2008年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均在200篇以上,2006年和2008年则突破性地达到413篇和409篇。

第二,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传统领域的研究热情不减,一些新兴领域开始受到学者关注。

国内英汉对比的传统项目主要集中在微观领域,其中以词汇、语法、修辞三方面最为热门。

而近十年来宏观领域和对比及应用领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宏观对比和对比应用的论文数量稳步上升,而微观对比则相应地呈下降趋势(见表2)。

具体数据方面:1999-2001年,微观对比方面论文数量分别为48、59和70篇,在所有论文中分别占了51%、48%和49%,到了2002年以后其比重都降到了45%以下(2006年除外),2003、2005、2007和2008年都不足40%;与此同时宏观方面论文占总数的比重由先前的百分之二十几上升到30%左右,甚至更高(42%),英汉对比与应用的比重也稳步提高(见表2)。

十年来,英汉对比研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学者们在新兴领域进行了有益尝试,体现了与时俱进。

这些新的领域主要包括:(1)英汉对比与语料库的研究,例如,齐振海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以英、汉语料为基础,通过对“心”所产生的隐喻性第23卷第1期2010年1月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3No.1Jun.2010英汉对比研究十年回顾(1999-2008)[摘要]通过对近十年(1999-2008)发表于我国国内学术期刊上的英汉对比研究方面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国内英汉对比研究在过去的十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这一领域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人员知识结构等方面。

因此,要保证英汉对比研究持续、健康发展,还需要研究者付出更多的努力。

[关键词]英汉对比研究;回顾;进展;问题[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吴慧珍(1980词语进行分析,揭示英、汉语言隐喻意义的建构和运行机制的异同[5];许文胜、张柏然选取了《傲慢与偏见》与《最后的莫希干人》两本英美经典小说及汉译本,对因果关系连词进行了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英汉语句群结构的差异,指出英汉思维模式不同很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6];谢家成在自建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实际运用中得出,平行语料库运用十分广泛,对外语教学和研究及学生自主学习、双语对比研究、翻译等都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7]。

(2)英汉对比与双语词典编纂的研究,例如,郑立信探讨了以我国英语学习者为读者对象的英汉双语用法词典应如何有效传递语言文化对比信息。

并指出,编者应该考虑的是跨文化交际中词汇空缺的弥补,以及两种不同语言的搭配习惯与搭配意义的介绍,还应该为学习者的联想性学习提供素材,为他们提供目的语文化中的语用信息。

[8]马秉义则从英汉对比分析的角度出发,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分析了英汉词典的类型和作用,提出了编纂一部新型的、偏重应用的英汉词典的详细构思[9]。

(3)英汉对比与机器翻译的研究,例如,李刚、梁茂成通过对国内和台湾的部分计算机翻译系统的分析,用对比语言学的方法,分析英汉代词系统的异同,揭示了计算机翻译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0]。

黎斌、唐跃勤以There be句型为切入点,探讨了英汉机器翻译中特殊句型的对应与否的调整问题。

[11]李颖、池毓焕针对目前机器翻译系统所暴露的问题提出研究包装句蜕的必要性,在对包装句蜕进行语言学描述及汉英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包装句蜕的判别方法、机器处理策略及规则[12]。

(4)英汉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例如,潘文国、陈若凡、周健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英汉对比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与重要作用[13-15]。

(5)英汉文体、语体研究,例如《英汉科技语体的对比研究》[16]、《从思维差异看汉英科技文体与科技论文的英译》[17]等。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将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外,还出现了将英汉语与第三种语言加以比较的尝试。

例如,汉英日三种文字比较[18],英、汉、德词语理据性对比[19],英、汉、日语言文化对比[20],汉、英、法语音对比[21],汉、英、俄语句子对比[22]等。

第四,国内学者更加注重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关于英汉对比研究综述、概述方面的文章增多,分别达到28篇和24篇。

这其中代表性的论文主要有《换一种眼光何如?-关于汉英对比研究的宏观思考》(潘文国1997)、《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潘文国2002)、《近十年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回顾》(王菊泉,郑立信2004)、《我国90年代汉外语言对比研究述略》(许高渝2000)、《不可忘却的一段历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汉对比研究成果回顾》(许高渝2003)、《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论》(张维友2006)等。

此外,2003到2005年间,赵荣、班荣学、杨真洪等学者还展开了一场关于“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科目理据的讨论[23-27]。

第五,在研究内容上有向具体化、深入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如在词汇对比方面有学者讨论英汉航海词语的文化对比[28],英汉生物学词语对比[29],词语“心”的英汉对比[30]以及季节词“春”、“动物词+器官词”的英汉对比等;在语篇方面,将英汉论说文语篇[31]、旅游篇章[32]、新闻篇章[33]、证言式广告语篇[34]进行对比;而在应用方面,马同梅从英汉语法对比的角度提出针对聋生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35]。

此外,还有英汉疑表1英汉对比论文分项统计I(1999-2008)表2英汉对比论文分项统计II(1999-2008)问型学术论文标题对比、英汉报纸新闻标题经济手段使用的对比分析等论文。

三、当前英汉对比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各类学术期刊发表的英汉对比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过去的十年是英汉对比研究不断发展、快速进步、走向繁荣的十年。

然而,我们还应意识到,表面的繁荣背后还隐藏着深层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术泡沫化问题严重,重复研究的现象相当普遍。

纵观十年来英汉对比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文章数量在节节攀升,但多数文章的质量却差强人意。

很多文章没有新意,人云亦云,这种现象在英汉词汇对比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从论文数量上看,英汉词汇对比领域的文章在所有文章中的比重最大,共453篇,占总数(2461篇)的18.3%,2006年(105篇)这一比例则超过25.4%(见表1)。

这当中,仅研究英汉颜色词的对比论文就接近200篇,其中2006年为34篇,随便打开几篇这样的论文,就会发现它们基本上都是将一种或几种颜色词在中、英文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内涵、联想意义等方面作些简单对比,或是在词汇对比的基础上谈谈颜色词的翻译,其中重复的成分很多。

关于英汉颜色词的异同问题,前人已作过大量的研究和总结,没有必要再作更多的简单总结。

英汉颜色词可以比较的地方本来就很有限,每年还要在这方面发表三四十篇论文,要想避免重复和雷同,可能性极小,因而论文质量也可想而知。

同样,这种学术泡沫化和重复研究的现象还体现在英汉文化对比、语法对比、修辞对比、对比与翻译等领域。

当然,英汉对比领域出现这种重复研究的问题,可能与近几年高校外语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科研、职称评审方面的压力较大有一定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