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第四课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第四课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第四课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实行世袭制,建立了初步的国家机构。

- 商朝:继续沿用世袭制,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官僚体系,强化了中央集权。

- 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封建诸侯来巩固中央统治,同时确立了宗法制。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各国争霸,频繁发生战争,推动了军事、政治、经济的变革。

- 各国实行变法,如秦国的商鞅变法,推动了法制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3.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统一六国后,确立了皇帝制度,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汉朝: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制度,设立郡县,同时实行推恩令,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 政权更迭频繁,出现了多民族融合的局面。

- 士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对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5.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创新- 隋朝:推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方式更加公平。

- 唐朝:完善科举制度,设立东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势力的监控。

6. 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设立枢密院等机构,分权制衡。

-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广大疆域的统治。

- 明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1. 农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重视农业生产。

- 发展了灌溉技术,如都江堰、灵渠等,提高了农业产量。

2. 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逐渐专业化,出现了丝绸、瓷器等特色产品。

- 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形成了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

3. 社会结构与阶层- 社会结构以士农工商四民为主,各阶层有明确的社会地位和职责。

- 士族和地主阶级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政治和经济有较大影响。

4. 科技与文化的进步-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 文化上出现了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辉煌成就。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和纽带; 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反映。

分封制
宗法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1)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2)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3)以血缘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典型
(家国一体) (4)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
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本义为 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为
❖ 4.《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 得益于
A.周代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B.周代盛行“礼乐文化” C.周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D.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 5.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 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 成为大宗的是:
尧 后 代 (蓟)
舜 后 (代陈)
商 后 代 (宋)
3.宗法制:(西周政治制度的核心)
1)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 2)特点:
a.小宗服从大宗。 b.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等级的高低。 3)作用: a.维护贵族的特权地位。 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
嫡长子
周天子
诸 子
周天子 周天子 嫡长子
A.财产 C.信仰
B.地域 D.血缘
❖ 2. 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 B.促进了西周经济的发展 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 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 3.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 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挡 周部落的进攻 B.乙同学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为西周王室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当时文 明中最为高贵、典雅、精致的 文化。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 ——甲骨“占卜”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分封制、宗法制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4、制度之间相对稳定并具有传承性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本质问题是什么?
现象:礼崩乐坏(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天子自诸侯出)
本质:分封制崩溃
夏朝
中 国
商朝
早期
政治

度西

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始创王位世袭制度。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
王权紧密结合
实行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实行宗法 制
礼乐制度
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与分 封制互为表里的制度。
问1:分封制的对象有哪些?你能从分封比例中发现什 么异象,这说明什么?
先代贵族 材料一:(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追 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 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 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 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shi)于燕,封弟叔鲜于 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礼记•礼运》
选贤与能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
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
其选也。
——《礼记•礼运》
血缘关系
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占 卜 用 的 龟 甲
1
2
3


4
文 卜

高一历史必修一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总结:中国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②核心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③实质(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
④作用:(对罗马)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对欧美)是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对东方)对日本和中国也有很大影响。局限: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男女权利不平等。
二、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
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
2.从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到地方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3.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5.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胸有成竹泾渭分明1.了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2.综合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认识西周政治制度及其先进的文化理念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一、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的禅让制1.时间:尧舜禹时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时期;2.地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3.特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二、夏朝———“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1.背景:禹治水有功;战胜其他部落;劳苦功高;2.起源:约公元前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所取代;3.特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会”;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___;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它适应了历史的发展;4.王权的特点: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崇信鬼神,国家大事都通过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三.商朝——异姓国族林立的方国联盟商代中央设有__、卿、士等官职;相权很大,可主持政务、废立商王;地方封方国首领为和,相传商初有三千国,商汤以七十里为王,文王以百里为王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误区警示商代虽然也有分封,封国大部分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无血缘关系;以商部族为共主的方国联盟,异姓国族林立臣服于商,方国相对独立、联系松散;方国的聚合与商之盛衰息息相关,在商朝强大时,听命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落时,就会与之对抗甚至叛乱,与商的关系非常不稳定;四、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___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周初的政治形势:武王克商二年后病死,发生东方邦国联合叛周的重大事变;“武王克殷二年崩,成王少,周公老四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老三及其群弟流言于国内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史记.鲁周公世家,东方邦国殷商旧势力,一时俱叛;兄终弟及应先及管叔,故对周公不满,但管叔才干不足,周公不得已而为之,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周公东征,杀管叔,定乱,嫡长子继承制也正式确定;否则管叔之叛不好解释重新分封,“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之不咸和睦,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事征服周公东征、制度变革分封与宗法制三者相结合,此所谓“封邦建国”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3.内容:①分封的对象和范围: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__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___,拱卫王室;“封建亲戚,以蕃屏周”;②诸侯的义务和权利: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____和朝觐述职;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③形成的格局:“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西周的封建与商有很大不同;由同姓子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有邦国的地域内新建的“殖民据点”,很像“掺沙子”;每一新“诸侯国”都是该地域的“统治中心”;有监督之责,故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一方面是自上而下逐级分封,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周人的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极大提高了周天子地位,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成为天下之共主;4.影响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的疆域北起今辽宁,南至长江以南,西从甘肃东部,东达大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②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③文化的拓展:以军事征服为主要方式的向外扩张,将周边诸多部族,如南方的淮夷纳入周的文化圈;“昭王南征而不复”,楚没有纳入周文化圈,呈现出与现实主义周文化不同的浪漫主义;诗经与楚辞;④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⑤消极:周王对诸侯的控制是间接的,相对较弱;诸侯权力大,独立性强,容易形成割据;误区警示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常缩写为“封建”,与马克思所论述的五大社会形态之一的“封建社会”含义不同;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不属于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诸侯国仍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上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是间接的,相对较弱;而不是像后世那样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统治,使西周的分封制仍带有松散性的特征,可视为由“方国联盟”走向“郡县制”的过渡环节,是政治体制由分权向集权转变的中间阶段;五、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上的矛盾;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即用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内容1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继承,为;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相对周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4.作用:保证了各级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知识图示误区警示1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如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而在封国内是大宗;2嫡长子、嫡子、庶子的不同:在古代社会中,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子是“庶子”的对称,指正妻所生之子;庶子是妾所生之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除嫡长子以外其他儿子;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六..礼乐制度参看历史纵横1.演变:1起源于原始先民祭祀神灵与祖先的习俗仪式;从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是一种崇信鬼神的神本文化,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2西周:周公以“重德”观念作指导,将从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把以神为本文化改造成了以人为本的文化;治国理念:“德”,商人认为天命是不变的,遇事占卜,迷信鬼神;周人反思商周革命,认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上天只佑助有德之人,有德就是敬天、孝祖、保民,天命归于有德;人对于天命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与商相比更加理性,克服了殷商天命政治的不足;以“德”为中心的思想体系,革除了野蛮的习俗,新创的是文明治国与国王应该接受道德制约的先进理念,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在以农业为主体的古代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安定平稳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成员间行为的节制协调;周公的创制满足了这两个基本要求,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2.内容:1礼:礼的本质是差异;周公将礼关注的重心由神事转向人事,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亲亲”和政治等级上“尊尊”,以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尊礼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2乐:乐的本质是和同;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3.作用礼乐反映了宗法人伦等级社会的分与和、尊与亲相统一的关系,它既能维护等级制度,又能使人们和谐地生活于社会共同体之中;成为处理等级社会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体系;归纳总结商周变革“中国政治和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治国理念,敬天保民封邦建国,天下归周宗法制度,天下归宗制礼作乐,天下归心深谋远虑天圆地方精讲主题一分封制的特点、实质及瓦解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宗亲、姻亲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实质: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3.瓦解1原因①经济:生产力发展即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②政治: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2表现:周王室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天下分裂,诸侯之间混战不已,甚至与周王室交战;如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都反映出分封制的破坏和礼崩乐坏;读史明智史料一西周分封形势图周公分封,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抱殷宋于肘腋间,这是西周的一个立国形势,而封建大业即于此完成;—钱穆国史大纲导读根据图片中康叔、召公、姜尚、微子启身份,可知分封的对象为王族、功臣与先代帝王的后代;根据图片中封国、主要同姓诸侯的地域分布,可得出诸侯分布特点;史料二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中国历史·先秦卷导读史料以第一个句号分为两层,分别反映了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纵向联系、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史海泛舟史料周朝后期,中国政治混乱;……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探究:指出史料中“政治混乱”的表现主要有哪些答案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或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分封制逐步解体;跟踪练习1.“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谷梁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B.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C.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分封制的目的是拱卫周王室的安全,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扩张疆土,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分裂割据局面,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初期状况,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容其民”“自守”等信息可以看出分封制对诸侯的领土和人口有一定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政治状况,与小农经济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2.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答案B解析题干意思是“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华夷之辨的民族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夏商时期礼乐文化还没有出现,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大一统理论是对西周、春秋以来大一统思想的理论总结,是西周封建诸侯和分封制度的产物,故B项正确;礼乐文化始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故C、D项错误;精讲主题二宗法制的特点、实质和影响1.特点1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3形成等级森严、上下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和政治格局;2.实质: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3.影响1对当时的影响:完善巩固分封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4.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1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2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3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读史明智史料一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小宗示意图导读史料中上下级关系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体现了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等特点;史料二“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曰:“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导读史料强调同族、家庭本位,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史海泛舟史料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探究:史料中导致武则天改变立太子人选想法立场的文化心理因素是什么答案强调血缘亲疏、血脉传承的家天下制度及宗法观念;体现了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跟踪练习1.商纣王,名辛;历史记载:帝乙死,欲立长子启;众臣反对,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对此判断不正确的是A.商纣王即位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B.商末已推崇嫡长子继承制C.体现了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D.商代已有父死子继制度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的信息可知,辛之所以能继承王位,在于其嫡长子的地位,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从题干中“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的信息可以看出商末推崇嫡长子继承制,“立子以贵不以长”,故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题干信息“少子辛为帝”可得出商代已有父死子继制度,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A.南向北房B.东厢房C.西厢房D.北向南房答案A解析北方四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做倒座,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女儿住后院,各不影响,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故B、C、D项错误;精讲主题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读史明智史料一商朝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史料二西周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史料三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为黎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史料四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特点: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古代宗法社会的显着特征——“家国同构”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2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跟踪练习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着特征是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答案A解析由“定天下”“立子立嫡之制”“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可以看出,西周统治者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故A项正确;题干不仅仅强调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还强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处理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不仅仅强调了巩固了奴隶主专政,更凸显对王权的巩固,故C项错误;题干不仅仅提及礼乐制度,更强调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2.有学者说:“三代之前的宗法制,是皇帝制之前的一种制度,它与皇帝制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皇帝制专制;”“没有皇帝制专制”的主要表现是A.具有严格等级的世袭制的形成B.嫡长子继承制对君主权力的削弱C.“家”天下的政体带有宗法色彩D.分封制下君主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答案D解析皇帝专制下也有世袭制度,故A项错误;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保证贵族权力分配,不会对君主权力形成制约,故B项错误;“家”天下的政体带有宗法色彩,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故C项错误;“没有皇帝制专制”是指权力没有实现高度的集中,分封制度下的诸侯享有较大的权力,君主权力容易受到诸侯贵族的限制,故D项正确;珠联璧合纲举目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1.它使“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它”是指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2.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3.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5.有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其“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D.王室日益腐败6.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7.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古人非不知……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B.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8.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9.西周时期,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均制定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其主要目的在于A.扩展周朝的统治范围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C.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D.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主要王朝变换顺序表先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汉〔西汉、东汉〕形成三国两晋〔东晋、西晋〕南北朝开展隋唐繁荣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元继续开展明清衰落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夏朝的建立: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③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与。

2、夏商的政治制度: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展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开展〕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定义:用规定宗族嫡庶系统的方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族权与政权结合,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以宗法制为核心,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严密结合。

01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01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素养感悟
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共同体意识 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 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这种“大一统”的“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的基 本内涵。

考点二 血缘维系的宗法制


1.宗法制与宗法观念

(1)宗法观念
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
2.“封建”的不同含义
(1)西周的“封建”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封建”,它是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 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 (2)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封建制度”是以生产方式划分的,是一种社会形态。
针对练1 (2018·衡水中学一调,1)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
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和控制。”据此,
(4)作用 ①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 合在一起。 ②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 垄断 和特权地位。
【易混易错】 正确区分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 方面的体现。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中的“两个凡是”:凡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必选宗法制;凡是考查继承 权,不管排行,只看嫡系,嫡长子继承是基本原则。
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 根据“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说明宗
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定,B项正确;
“三家分晋”是在战国时期,与A项中的时间“西周”不符,故排除A项;
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表述错误,均排除。
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 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 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 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早期政治制度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四、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五、各朝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二府三司制,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明清专制顶峰(一)早期政治制度(奴隶社会-贵族政治)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商周的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官僚政治)演变趋势: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集中;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日益收归中央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一个由建立到完善,不断强化的过程特点:1、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2、中央集权制:中央权力高度集中3、官僚政治:建立完整的官僚体系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于社会稳定2、经济上: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民族关系上: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消极:1、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阻碍社会发展与进步3、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使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阻碍科技创新,文化的发展4、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割断了中外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另外表达:1、中央集权制度历朝的具体措施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2、秦汉-隋唐,进步性居主流:有利于都民主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盛世出现提供政治保障3、宋-明清,消极性居主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发展,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经济上扼杀社会创造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思想上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改革中央机构:秦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唐三省六部制等等2、加强地方控制:秦郡县制,元行省制3、加强监察机制:秦御史大夫,汉刺史,宋通判4、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秦朝起,皇帝任免官吏,隋唐科举5、加强思想控制:秦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三)中国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的趋势: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发展到公开考试2、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3、封建社会后期,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四)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1、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3、未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与低效现象1、在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起重要作用2、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无上权力(五)各朝政治制度一、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大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西周。

历史必修一国家制度

历史必修一国家制度

历史必修一国家制度详细介绍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夏王将国家事务统归一人管理,这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开始。

(2)从分封制到郡县制西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地方官员由贵族世袭。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逐渐瓦解,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指太仆、廷尉、典客、奉常、郎中、常侍、少府、治粟内史和宗正。

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汉初沿用秦朝的郡县制和封国制(也称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限制诸侯王权力,大大削弱王国势力。

又设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官吏和豪强。

(2)唐朝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各级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3)北宋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削弱相权;派文官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派转运使到各地管理财政。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在中央设中书省,掌握全国行政和军政大权。

行省制度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官员处理政务的效率。

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初废丞相,设内阁以备皇帝顾问;雍正帝时增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没落趋势。

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确立;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其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重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背景: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混乱局面。

措施:①军事上收精兵: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积极:“尊宗敬祖” “认祖归宗” “寻根祭祖” 现象,有利于加强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
消极: 家族本位,人情关系,任人为亲,传宗接代、 重男轻女的思想。
孰对孰错
天子永远都是大宗 嫡长子永是大宗 非嫡长子永是小宗 诸侯的大宗、小宗地 位是相对的
(√) (×) (×)
(√)
分析下图,并结合教材P6图示,探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①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②确立严格的大
2、内容:宗、小宗体系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④大宗
与小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3、特征:①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带有浓重的宗族统治色彩
4、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
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几个子女都想争王位,请问王位该传给谁?又是根据什 么制度来确定的?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宗(本义):宗庙,祖庙
宗,尊祖庙也。 《说文》
——
宗法:就是以家族为中心, 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2014广东文综)“宗”是一个会意 字。在甲骨文中,宗字象宫室屋 宇之形,“T”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2、目的: 进行有效统治
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帝王后代
*
3、内容
②诸侯权利和义务 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
义务:镇守疆土、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诸侯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6、实质: 西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
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1.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_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单元综合提升_含答案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_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单元综合提升_含答案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北宋时期,在中央,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深化理解古代中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4)注重官吏的选拔和任免。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掌握;隋唐及之后实行的科举考试,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朝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在地方设通判;明清设都察院、按察使司等。

最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

最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

最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必修一历史是学生踏上高中的校园刚接触的第一次历史,学好就很重要。

最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明确分封制、宗法制两个主要概念(内容、特点、作用)(一)分封制1、内容: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他们对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2、特点:分封诸侯,以藩屏周。

用分封诸侯的方法巩固统治。

3、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宫4、作用:A.积极:(1)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得到加强;(3)形成西周贵族集团,“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4)加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B.消极:由于诸侯国相对独立性,造成内乱,威胁中央。

5、分封主体:姬姓亲族、功臣、姻亲、殷商族、降族,被商灭掉的古国(二)宗法制1、内容:在氏族组织中层层由嫡长子世袭为宗主,作为氏族延续的主干,而其余诸子则不与嫡长子享受平等地位,只能另立小宗作为氏族延续的旁支。

2、特点:(1)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2)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3)大、小宗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的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4、作用:(1)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战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联系起来;(2)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3)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牢固地维系封建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三)二者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二者相互依存,互为表里。

二、认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血缘色彩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提升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提升课件

• 7.清朝初期,沿用明朝内阁制度,负责处理 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 议处理,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和六部 之上。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完全听 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 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 志。
• 二、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 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 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 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 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 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 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了全国的一切大 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的设置,无一不 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 的畅通无阻。
• 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
• 【答案】A • 【解析】图①为行省,应是元朝,图②为道, 应是唐朝,图③为诸侯国,应是春秋,图④ 为郡县制,应为秦朝,故A项正确。
• 三、惩治腐败 • 导读:一部二十四史,实为一部贪污史。尽 管各朝代灭亡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但是都 无法逃脱兴亡周期律的轮回:从王朝初期狠 抓反腐败斗争,到王朝中叶反腐败制度渐渐 松弛,变得有名无实,再到王朝后期腐败盛 行导致王朝灭亡,然后新王朝又从头开始一 轮新的轮回。 • ——据《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整理
• 3.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 独裁统治。 •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 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 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 5.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 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 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 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制定各项制度与 政策的依据。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之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之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王位世袭制保护了私有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前提:生产力水平当时较低)2、西周的分封:1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2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3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5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代(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3、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2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统一条件:1.主要原因:商鞅变法2.客观原因:人民渴望统一3.主观原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4.战国时期法家思想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利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位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逾越。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_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_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_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西周分封制内容:(分封对象)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奴隶制国家政权)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2、西周的宗法制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的大儿子继承大宗位置)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

县隶属于郡。

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结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御史大夫(监察)和太尉(军事)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4、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5、秦创皇帝制:皇权至上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具有终身制、世袭制、君王主权、个人独裁特点2、演化进程皇权与相权秦始皇汉武帝隋唐宋明清创皇帝制外朝三省六部制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废丞相军机处丞相权力大内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权分六部削弱丞相的外朝权力分散丞相权力分割相权内阁形成皇权达到顶峰地方建制秦东汉唐朝宋元朝明朝清郡县制州、郡、县道、州、县路、州、县行省制度废行省设三司省、道、府、县选官制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4、监察体制秦:御史大夫两汉:设刺史(地方)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6、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概述
先秦: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中国政治制度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秦朝-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逐步强化
近代以来: 从专制到民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三次重大创新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世袭制
分封-宗法制
夏朝(禹传位于启)-清朝
西周-秦朝
过渡 中国古代基本政治制度
春秋:分封制崩溃 战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
①建立的前提——首次大一统
军事——中、南、北 交通——直、驰、尺、灵渠 经济——度、量、衡、货币 文化——焚书坑儒、统一文字
②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局面, 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古代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 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与人民生活安定。
三、中国古代基本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演化过程 (2)中央宰辅制度的演化过程 ①秦朝:三公九卿制 ②西汉:中朝制度 三公:丞相(辅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职权两分,中朝机构分割了宰相(外朝)的决策权。
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评价 分封制 共性 区别 有利于维护周朝的统治 有利于扩大周朝的疆域 有利于贵族对权力的垄断和内部的稳影响中国社会结构,造就了中华 引起诸侯国实力变化而崩溃 民族重视血缘家族关系的传统
二、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相对于官僚政治
③唐朝:三省六部制
三 省
中书(决策) 门下(审议) ——政事堂 尚书(执行) 六部:礼、户、吏、兵、工、刑
作用:分权强化专制;分工提高效率;标志成熟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 参知政事(副相)
中书门下(政事堂) 两府
④宋朝:两府三司制
枢密院(掌军事) ——枢密使 三司:度支、户部、盐铁(掌财政) ——三司使
③义务 对周王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力役
二、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2、宗法制 (1)概念 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制度内容 政治权力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 血缘亲疏关系分为“大宗”(嫡长子)—“小宗”(庶子)
政治等级的继承权由血缘亲疏关系决定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秦朝-清朝
二、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概念 周朝统治者将子弟、功臣、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成为诸侯 ①政权保证——西周的建立 (2)实行条件 ②经济基础——土地国有制 ③制度配合——宗法制 (3)制度内容 ①分封对象 主要封国 牧野之战,武王建周
井田制
王族(主体) 燕-姬姓贵族中深入东北最远;鲁-姬姓贵族中位居最东 功臣 齐-姜尚的封地 先代贵族 宋-商朝旧贵族微子的封地 ②权利 封国内的世袭统治权
相权不断削弱以致取消,皇权不断强化
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皇权独尊,至高无上 ①政权保证——国家统一
2、实行条件
②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③思想基础——法家、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
三、中国古代基本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演化过程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秦朝(联系《人物史》模块)
三、中国古代基本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演化过程 (2)中央宰辅制度的演化过程 ⑤明朝:废宰相(明太祖朱元璋) 设内阁(明成祖朱棣) 特点: 内阁为非正式机构,不能统帅六部 君主专制大大强化 作用: 以司礼监牵制内阁导致宦官参政
⑥清朝:军机处和密折制 (雍正时期)
承旨办事,无决策权 特点: 机构简单,有官无吏 地处内廷,决策封闭
乡、里: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差异
中央地方关系:变平行关系为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人事权:变世袭为中央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意义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中国古代基本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演化过程 (3)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过程 民政事务呈报中书省 军政事务呈报枢密院 官员定期向皇帝述职 加强监察、省官互迁
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作用: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相权不断分割,职位不断降低,以致被取消 ⑦演变趋势: 决策封闭性的趋势逐渐加强,皇权不断强化
三、中国古代基本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演化过程 (3)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过程
郡:直属中央,设郡守、郡尉、郡御史
①秦朝:郡县制 县:隶属于郡 道:与县同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亭:治安与传驿
封建社会的前期 以积极作用为主
②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传播
在封建社会晚期遏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太祖废宰相, 雍正帝 权分六部 设军机 明成祖设内阁 处 司礼监牵制内阁
( )
腹 里 中 书 省 直 辖
宣 政 院 青 藏 川
( )
( )
( )
选 官 制
世 官 制
察 举 制
科 举 制
三、中国古代基本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评价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和疆域的扩大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相对于中央集权制
相对于后世以儒法相结合的统治模式
三、中国古代基本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内容、演变规律、特点 ①核心:皇帝制度 ②中央:宰辅制度 ③地方:地方行政制度 ④补充:选官制度
(1)内容
(2)演变规律 (3)特点
全国分为十大行省 ②元朝:行省制
“腹里”为中书省直辖 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行省制的作用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对于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有重要意义
③演变趋势: 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三、中国古代基本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演化过程 (4)选官制度的演化过程 制度名称 世官制
实行时期 主要实行 于周王朝
特点 贵族垄断官职 (世卿世禄) 官吏根据道德 和才能查访和 推荐人才,由 中央任用
评价
察举制 主要实行 (魏晋时期 于西汉至 发展为九 南北朝 品中正制)
选官的方式和程序带有 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
科举制
主要实行 于隋唐至 清朝
①破除了贵族垄断权力,有 利于社会公正和中央集权 考试授官制 度,考试内 容为儒家经 典
积极 ②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 和素质,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 内容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 消极 识(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
三、中国古代基本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演化过程
建立 先秦 宰 辅 制 度 地 方 行 政 分 封 制 秦朝 三 公 九 卿 制 郡 县 制 汉朝 内 朝 中 朝 制 郡 国 并 行 制 调整与完善 隋唐 宋朝 三 省 六 部 制 州 郡 县 三 级 道 州 县 三 级 两 府 三 司 制 路 州 县 三 级 元朝 枢 省 密中院 院书并 省立 和制 ( ) 行 省 制 省 路 府 州 县 强化到顶峰 明朝 清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