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复习资料全套
人教版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纲要经济学常识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⑴联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叫两个因素)。
它们共存在于商品统一体中。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则没有价值,有价值必有使用价值。
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也不是商品。
⑵区别: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兼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即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3.货币的职能⑴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
⑵流通手段,即用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交换从时空上可以分离,有利于扩大商品的交换。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现实中的货币。
⑶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
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⑷支付手段: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⑸世界货币: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就由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4.纸币与通货膨胀⑴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它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⑵尽管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
但国家却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⑶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
其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但并不是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
⑷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或=(待售商品总量Χ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5.价值规律的容,作用和表现形式。
高中政治必修1至4全面复习资料
高中政治必修1-4复习经济生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必须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
B、必须用于交换。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①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原因:它本身是一种商品。
作用: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需现实的货币,3、金属货币与纸币区别联系货币货币是商品;货币有价值;货币有五种职能;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纸币是价值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纸币不是商品;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纸币只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纸币是国家发行的。
(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含义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上涨。
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下跌。
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
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①纸币发行过多;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
①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
但通货膨胀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短期内适度的通货紧缩使得纸币升值,物价下跌,居民的购买力增强,给居民带来实惠。
但从长远看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高考政治必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高考政治必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高考政治作为文科综合科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点广泛且深入,涵盖了政治理论、经济、哲学、法律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考知识点的归纳:政治理论部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经济部分: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国际贸易、世界经济组织、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3. 宏观经济调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
哲学部分:1.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2.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阶级斗争、国家与法。
3. 人生价值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目标与价值追求。
法律部分:1. 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民法:民事权利和义务,合同法、物权法等。
3. 刑法:犯罪的定义、种类和刑罚。
政治制度与政治生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 政治参与:公民的政治权利、选举制度、政治表达和监督。
3. 国际政治与外交: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
结束语:通过对人教版高中政治必考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政治学科的广泛性和深度。
高考政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求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政治复习资料大全
【高中政治复习资料】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第一框题:人民民主专政一、国家1、本质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根本属性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二、我国的国家性质1、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1)本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最大特点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三、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第二框题:政治权利和义务四、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1、政治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2)政治自由(3)监督权★2、政治性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五、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的原则关系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框题:政治生活六、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基本内容)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一框题:民主选举一、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选举方式及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二、选举方式受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1、制约选举方式的因素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2、我国目前的选举方式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三、公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1、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重要性(1)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高考政治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高考政治人教版知识点归纳高考政治课程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高考政治人教版知识点的归纳:一、政治生活1. 国家政权与政治制度:了解国家政权的构成,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2.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自由等。
3. 政治参与:学习公民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政治生活,如参加选举、参与政治讨论等。
二、经济生活1. 市场经济: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如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等。
2. 宏观经济调控:学习国家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三、文化生活1. 文化的作用与功能: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等。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
3. 文化产业发展:掌握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
四、社会生活1. 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了解当前中国社会的结构,以及面临的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老龄化等。
2. 社会政策:学习国家针对不同社会问题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3. 社会治理:掌握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五、生态生活1. 生态文明建设: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
2. 可持续发展: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
3. 环境保护: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法律法规。
六、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1. 国际关系:了解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如国家利益、国际法等。
2. 中国外交政策:掌握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实践。
3. 国际组织与多边外交:学习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角色和多边外交的策略。
结束语通过以上对高考政治人教版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政治课程不仅涉及理论学习,更强调实践应用和政策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政治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为将来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复习提纲思想政治必修四政治生活复习提纲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岀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2、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3、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岀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2024年人教版高三政治学习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二篇)
2024年人教版高三政治学习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三政治学习的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经济制度、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运行等方面。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一、国家政治制度1. 国家的定义和构成2. 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和种类:国家政体制度、政治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等3. 各种国家政体的特点和运行机制:例如集权制、分权制、半总统制、议会制等4. 国家政治制度的变革与发展: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二、政治文化1. 政治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政治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例如价值观念、政治信仰、政治道德等3. 政治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例如教育、媒体、宗教、传统习俗等对政治文化的影响4. 政治文化的作用和意义:例如塑造国民意识、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等三、政治经济制度1. 政治经济制度的概念和分类:例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2. 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和运行机制:例如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自由竞争与公平竞争等3. 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例如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市场化改革等4. 政治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例如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公平与效益的平衡等四、政治思想1. 政治思想的概念和分类:例如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2. 政治思想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例如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和发展的指导作用、自由主义对法治社会的推动作用等3. 政治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自由主义等4. 政治思想对国家统一和多元发展的影响:例如中国的港澳台政策、民族政策等五、政治制度运行1. 政治权力的性质和来源:例如国家主权、人民主权等2. 政治权力的运行和制约:例如分权制衡、权力滥用与反腐败等3. 政治制度的调整和完善:例如法治建设、民主决策等4. 政治制度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作用:例如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政治安全与社会稳定的相互关系等以上是高三政治学习的重要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全套笔记
高中政治复习知识点总结全套必修1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提示:第一,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第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只是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显示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流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筒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1.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2.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3.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4.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5.有利于实现扩大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货币流通次数压力;6.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
●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利:1.有利于中国进口; 2.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家成本下降; 3.国内企业对外投资。
弊:1.不利于中国的出口; 2.可能加剧市场投机行为;3.中国吸引海外投资优势减弱; 4.出口减少可能导致国内就业压力加大; 5.可能导致出现通货紧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造成通货膨胀,物以稀为贵)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造成通货紧缩,货多不值钱) *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法:采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通货紧缩的解决方法: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大全第一章政治思想- 1.1 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1.1 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 1.1.1 夏商周政治思想- 1.1.2 儒家政治思想- 1.1.3 道家政治思想- 1.1.4 法家政治思想- 1.2 各国政治思想1.2 各国政治思想- 1.2.1 古希腊罗马政治思想- 1.2.2 教政治思想- 1.2.3 启蒙思想- 1.2.4 社会主义政治思想- 1.2.5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思想- 1.2.6 民族主义政治思想第二章国家政治制度- 2.1 国家政治制度的类型2.1 国家政治制度的类型- 2.1.1 国家政权的分类- 2.1.2 国家政体的分类- 2.1.3 国家政权制度与国家政体的关系- 2.2 中国的政治制度2.2 中国的政治制度- 2.2.1 中国的领导地位- 2.2.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2.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2.4 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章政党团体和社会组织- 3.1 党派政治3.1 党派政治- 3.1.1 中国- 3.1.2 中国国民党- 3.1.3 中国民主同盟- 3.2 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3.2 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 3.2.1 人民团体- 3.2.2 社会团体- 3.2.3 社会组织- 3.2.4 政府非政府组织第四章政治决策机制- 4.1 决策的主体4.1 决策的主体- 4.1.1 国家机构的作用- 4.1.2 权力机关的作用- 4.1.3 各种决策机制的比较- 4.2 决策的程序4.2 决策的程序- 4.2.1 决策的形式- 4.2.2 决策程序的特点- 4.2.3 决策程序的改革与完善以上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的知识点大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考政治】高中政治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部分: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详细分解经济学常识考试内容:第一课考试目标:1、商品的含义基本属性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3、货币的基本职能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5、价值规律的作用基本知识点内容: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⑴联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叫两个因素)。
它们共存在于商品统一体中。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则没有价值,有价值必有使用价值。
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也不是商品。
⑵区别: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兼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即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3.货币的职能⑴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
⑵流通手段,即用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交换从时空上可以分离,有利于扩大商品的交换。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现实中的货币。
⑶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
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⑷支付手段: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⑸世界货币: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就由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4.纸币与通货膨胀⑴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它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⑵尽管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
但国家却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⑶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
【精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复习资料[全套]
第一部分:高中思想政治会考知识点详细分解经济学常识考试内容:第一课考试目标:1、商品的含义基本属性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3、货币的基本职能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5、价值规律的作用基本知识点内容: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⑴联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叫两个因素)。
它们共存在于商品统一体中。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则没有价值,有价值必有使用价值。
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也不是商品。
⑵区别: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兼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即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3.货币的职能⑴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
⑵流通手段,即用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交换从时空上可以分离,有利于扩大商品的交换。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现实中的货币。
⑶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
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⑷支付手段: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⑸世界货币: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就由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4.纸币与通货膨胀⑴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它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⑵尽管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
但国家却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⑶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三资料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三资料在高中政治课程中,必修一和必修三分别涵盖了不同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社会科学知识。
必修一主要聚焦于经济生活,而必修三则侧重于文化生活。
以下是对这两个模块的简要介绍和资料整理。
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一的核心内容是经济体制和经济活动。
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市场经济体制:介绍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包括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等。
2. 生产与消费:探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经济的运行。
3. 收入分配:分析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问题,以及政府如何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等手段进行调节。
4. 宏观经济政策:讨论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
必修三:文化生活必修三则聚焦于文化领域,内容涉及:1. 文化与社会:探讨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 文化传承与创新:分析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进行文化创新。
3. 文化产业:讨论文化产业的发展,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4. 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问题,以及如何保护和促进不同文化的共存。
学习建议对于必修一和必修三的学习,建议学生:- 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市场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基本概念,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 关注时事:通过关注时事新闻,了解经济和文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 参与讨论: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交流不同的观点,提高思辨能力。
- 实践应用: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分析家庭的经济状况,或者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总结必修一和必修三为学生提供了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运作的复杂性。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政治高一必修人教版资料
政治高一必修人教版资料### 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 一、商品及其属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 二、货币的职能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 三、价格与供求关系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价格变动对生产和消费有影响,调节生产规模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 四、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 五、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六、我国的分配制度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多种分配方式包括按劳动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管理要素等分配。
#### 七、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 八、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教版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全套
政治常识:教学内容:第一课教学目标:1、国家的国体、政体及相互关系2、我国的对内对外职能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4、“一国两制”的含义、主要内容和意义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基本知识点内容:1、国家的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⑴国体:a又叫国家性质、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b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
c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这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⑵政体的含义:政体又叫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管理形式,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⑶国体和政体的相互关系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作用;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的不同,相同的国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政体。
2、我国的对内对外职能⑴含义: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
它反映了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作用。
(2)我国的对内职能:①政治职能: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②经济建设职能: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
③文化职能: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
(3)我国的对外职能:①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②发展国际的交流和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③维护世界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⑷国家职能和国家性质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区别我国的国家职能和资本主义国家职能)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⑴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⑵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全部复习资料之一(新人教版)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一单元1、(简单运用)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尺度和 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 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又叫购买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 的职能。
形式:现实中的货币。
2、(理解) 纸币是由 (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 (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 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发行过多易导致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通货 ),过少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通货 )。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3、(理解)外汇与汇率:外汇是用 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 。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 ,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 ,外币贬值。
4、影响价格的因素 (简单运用)⑴供求影响价格 买方市场——供>求,货多不值钱,价格↓。
卖方市场——供<求,物以稀为贵,价格↑。
⑵价值决定价格: 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 表现。
商品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该商品的 劳动时间决定的。
5、价格变动的影响 (综合运用)⑴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 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 。
在互为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 ;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 。
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 ;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 。
⑵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价格变动会促使生产者调节生产 。
提高劳动 。
生产适销对路的 质量产品。
6、消费及其类型1、影响消费的最根本因素是 发展水平。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 和物 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高中思想政治会考知识点详细分解经济学常识考试内容:第一课考试目标:1、商品的含义基本属性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3、货币的基本职能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5、价值规律的作用基本知识点内容: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⑴联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叫两个因素)。
它们共存在于商品统一体中。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则没有价值,有价值必有使用价值。
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也不是商品。
⑵区别: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兼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即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3.货币的职能⑴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
⑵流通手段,即用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交换从时空上可以分离,有利于扩大商品的交换。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现实中的货币。
⑶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
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⑷支付手段: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⑸世界货币: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就由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4.纸币与通货膨胀⑴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它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⑵尽管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
但国家却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⑶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
其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但并不是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
⑷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或=(待售商品总量Χ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5.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
⑴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⑵作用:第一: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分配。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⑶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考试内容:第二课考试目标: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市场经济极其特征4、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任务及手段5、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基本知识点内容:1、⑴公有制经济的内容: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
⑵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根据生产社会化和生产经营特点的不同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就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例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
2、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是前提。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具体的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常。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实践证明,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已基本形成和不断完善。
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3、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从根本上讲,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具体地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实践证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4、我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A、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B、决定因素: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则。
C、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其分配的方式有:除了按劳分配方式以外,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因素分配等。
此外也包括福利性分配。
D、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因素分配结合起来,教育客观必然性。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
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
5、市场经济及其特征:(1)含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①平等性是指在市场上经济活动的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从根本上说,这种平等性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
②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③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④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6、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任务和手段A、含义: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B、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具体说来:(1)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个方面。
社会总需求就是社会总的购买力。
(2)社会总供给就是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供应量。
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即二者大致相等。
(3)如果二者不平衡,将引起波动。
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
就可能引起通货膨胀。
国家就必须控制使二者达到平衡。
在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大致平衡的前提下,二者的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
也需要国家进行调控。
C、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⑴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⑵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⑶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D、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的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第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二、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中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
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第一、公有制决定着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三、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考试内容:第三课:考试目标:1、公司2、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作用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知识点分解:1、公司(1)含义:公司是以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分类:股份而有限公司和而有限责任公司2、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更显得重要。
第一、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民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第三、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国有企业,尤其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因此,必须大力搞好国有企业。
3、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⑴经济效益的含义: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
它一般是通过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同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
⑵企业经济效益的含义: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的比例关系。
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生产总值超过生产成本的差额就是利润。
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确的方法有两条:第一、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营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转变。
第二、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考考试内容:第四课考试目标:1、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2、巩固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3、要加快发展的三产业4、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极其关系基本知识点内容:1、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