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春》第2课时 滕艳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伊岭区中学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11课《春》第二课时
编制时间:2013年10 月21日授课时间:2013年10.31
设计人:滕艳萍审核人:张慧芳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2.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重点难点: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学法指导:熟读成诵,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知识链接:
学习过程:
【合作研讨·语言品析】
1.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语句,品味语言的妙处
①小草偷偷地
...从土里钻出来。
②野花遍地是:杂样,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2.作者把春天比做“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将春天比做别的什么吗?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古人评价相当高,你认为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看法。
2.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词汇参考: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嘹亮黄晕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达标测试:1.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从全文结构看,若给每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应是:()—()—()。
3.课文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是写春雨、春风的。
请你再写出一、两句描写春天的诗句。
阅读文段,然后按要求答题。
(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文段抓住了春雨、、的特点来写。
2.文段含蓄地写了春风,从下面哪一句话可以看出?()
A.雨是最寻常的
B.密密地斜织着
C.笼着一层薄烟
D.稀稀疏疏的
3.文段描写的景物给人的感觉是()
A.春雨绵绵,令人喜爱
B.春雨寻常,忧伤烦恼
C.清亮温馨,宁静和平
D.凄神寒骨,撩人思绪
(二)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这三个比喻句分别概括出春天哪三方面的特点?
2文中一段文字描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3文中2---4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它们的本体是什么?去掉这几段表达效果怎样?
4.仿写文末写“春天”的三个比喻句子写“秋天”,突出秋天的特点。
反思:
本节课我的发言次数
我的所得
没掌握好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