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4文档: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学案1 含答案 精品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1.背景(1)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

受到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的联合排挤。

2.“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得知太子李建成谋害自己的计划后,发动政变,在玄武门外,射杀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

[深化认知]“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政治现象。

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1.唐太宗的措施(1)善于用人,选贤任能:选官不拘一格,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2)“存百姓”: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慎用刑法:从民本的思想出发,制定《唐律》。

(4)以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深化认知](1)唐朝初年: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时: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讨伐:629年以后,派李和李靖等大将,分别讨伐经常骚扰唐朝边境的少数民族。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可以世袭。

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后嗣:630年,唐太宗被西北各民族首领尊为“天可汗”,唐政府负责册封这些首领的后嗣。

(4)和亲通婚: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求婚请求,派文成公主入藏。

3.结果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统一的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深化认知]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①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2017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_1

2017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_1

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答案 与民休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治国思想的影响。 答案 出现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的繁荣奠定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二反映的本质问题。 答案 唐太宗虚怀纳谏,实行开明政治。 (4)出现史料二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皇帝的个人品质;唐朝建立,注重吸取隋亡教训。
2.措施 (1)武力征讨: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 ;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 西域地区。 (3)册封后嗣:630 年,接受“ 天可汗 ”的尊称,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后嗣。 (4)和亲通婚:唐太宗派 文成公主 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 3.影响: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愿意“世为唐臣”。
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
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唐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
史料解读 (1)由史料一①可知,唐太宗认为欲使百姓不失农时,君主必须清静无为, 与民休息,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史料二中,唐太宗因听魏征进谏,导致爱鹞死于怀中,说明其具有虚 怀纳谏的优良品质。
(4)律法上: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原则的《唐律》。 (5)文教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历史认识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背景 (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采取息__事__宁__人__ 的态度。 (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中国边疆。
解析 答案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 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 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贞观政要》 材料二 长安西市“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材料三 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赞普 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往的新时代。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复习学案(人教版选修4)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复习学案(人教版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命题规律探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

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

考生在本专题备考的时候要能够认识到,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要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从杰出人物的言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关注他们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的睿智、意志和品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从近几年高考来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贯穿在对政治、经济、文化史的考察中,西方先哲预计会是考察的重点之一,从题型看,主要是非选择题。

本专题备考时要具备的方法技巧有如下几点:首先要理顺历史和文明的发展线索,要将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发展阶段相结合。

其次,要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科学,要掌握评价的方法和技巧。

①明确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其思想和行为是否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是唯一的,例如气节、修养、品质等个性特点也可以在一定评价环境中作为标准;②将历史人物放在其身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考查,任何历史人物都受到他所处的时代的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要结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特点、伦理道德的观念以及历史人物的阶级归属等去评价,而不能拿今天的标准去评判古人,更不能从今人的好恶去看待古人;③寻找历史人物思想行为的主导方面,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既要全面分析其思想行为又要能够突出其活动中最主要的、影响最深远的主导方向;④评价历史人物需要准确、公正和详尽的史实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使结论无误。

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标纲一体解读考点全面解析考点详解一、秦始皇的历史功过(一)历史功绩1、统一全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新纪元。

人民版选修4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word学案

人民版选修4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word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千秋功过秦始皇[课前预习]1. 年,秦军灭掉,实现了国家统一。

2.秦王统一全国后,自称,建立了以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公元前209年,、起兵反秦,三年后秦朝。

[知识归纳]1.秦王嬴政亲政的历史背景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商鞅变法秦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强;(2)秦国不断扩张,成为当时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3)嬴政采取果断措施,铲除了权臣,掌握了国家大权。

2.嬴政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主要原因:(1)客观上,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春秋战国时期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非常渴望统一。

(2)秦国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3)赢政平定权臣叛乱,掌握了国家大权。

(4)赢政注重用人,采纳并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成功拆散了六国联盟,削弱了他们的实力。

(5)赢政先后发动战争,灭掉了其他六国,实现了国家统一。

3.用图示法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法家思想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建立郡县制度等,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及特征:赢政完成统一后,即着手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等方面。

基本特征:皇帝独揽大权,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等;沿着地方向中央集权、中央向皇帝集权的轨迹运作。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全国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消极作用:容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摧残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二选修四文档:专题一_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2_word版有答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二选修四文档:专题一_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2_word版有答案

第2课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预习导引知识点一 东征西讨定基业1.反隋建唐(1)背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覆亡已是大势所趋。

(2)过程⎩⎪⎪⎪⎨⎪⎪⎪⎧ ①树立义旗:617年,李渊正式举起反隋大旗, 锋芒直指隋朝的统治中心——关中。

②收揽人心:一面废除隋朝严酷的法律,开仓济贫;一面收编各地的反隋义军,取得各地士绅 的支持。

③推翻隋朝:李渊军队开进长安,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隋朝灭亡。

④建立唐朝: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 (1)从617年到618年,李世民率军击败薛举集团,消除了来自背后的威胁。

(2)击溃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地区的刘武周集团。

(3)打败窦建德部和王世充集团。

624年,唐朝统一全国。

知识点二 击破东、西突厥1.“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发动兵变,逼父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2.大败东突厥(1)原因:贞观初年,东突厥长驱直入,兵临渭水北岸。

(2)过程⎩⎪⎪⎨⎪⎪⎧ ①战争:629年,派李靖、李分路出击东突厥; 630年,突利可汗投降,后来唐军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②管理: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封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颉利可汗为右 卫大将军。

(3)意义:巩固了北方的边防,为唐初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进军西域 (1)举措⎩⎨⎧ ①635年,派李靖等深入吐谷浑腹地,挫其精锐。

②642年,先后灭掉焉耆、龟兹,最后灭掉西突厥。

③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从此, 双方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

(2)意义⎩⎨⎧ ①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版图,使中西交通 迅速发展起来,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 的国家之一。

②唐太宗被漠南、漠北的各族首领称为“天可汗”。

知识点三 贞观之治1.含义 唐太宗在位期间(627~649),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史称“贞观之治”。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学案( 有答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学案( 有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 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3. 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4. 感受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雄心抱负。

5.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6.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7. 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8. 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9.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0.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考试说明】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二、教学过程(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1)条件:①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③人民渴望统一。

④秦王嬴政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正确的统一方略。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穷十年之功,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统一。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1)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建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③地方推行郡县制。

(2)巩固统一的措施①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设郡县管辖,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②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

——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1)是杰出的政治家①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017-2018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课件:专题整合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2017-2018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课件:专题整合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专题整合
知识建构
真题放送
1
2
3
4
材料二
1673—1681 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
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 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张岂之《中国历史》 (3)依据材料,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 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专题整合
知识建构
真题放送
1
2
3
4
(1)材料一中的“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 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 用。 参考答案:(1)背景: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殖民势力的 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意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2)作用:在经济上,大量移民进入台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 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在文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台湾文化教育 发展。
专题整合
知识建构
真题放送
1
2
3
4
4(2011·天津文综)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二十六年,皇帝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乃诏丞相状、绾, 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
专题整合
知识建构
真题放送
1
2
3
4
参考答案:(1)小篆;皇帝。 (2)统一度量衡。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平定三藩之乱。形成谨慎的执政风格。 维护了国家统一。 (4)专权;勤政。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有答案)

第1课《统一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命题者:毕佳红审核:李娜1课时时间: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难点:专制集权的措施和作用一、秦统一六国:(一)统一的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1)社会基础——_____________迅速发展,各民族、各地区联系加强;(统一成了历史的必然趋势)(2)人心所向:战国时代频繁的___________,人民渴望___________。

(3)秦国自身:商鞅变法最彻底,秦国实力最强。

2、主观条件(嬴政个人素质、雄才大略)(1)措施:广泛吸引________________。

(2)策略正确:先弱后强,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扫除________,最后________。

(二)统一的过程:(1)时间: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_______年。

(2)方式:兼并(3)过程:先后灭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统一的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____________的政治局面,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2、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利于民族融合,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专制”:指君主专制,皇帝独裁,造成皇权的绝对权威。

体现的是君臣关系。

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集权”:是指中央集权,体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当中,即中央政府能够有效管理地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基本矛盾及其演变趋势:两对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演变趋势:1、君主权力不断地强化,相权不断地削弱;2、中央权力不断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地缩小。

(一)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1)皇帝制度: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人民版历史选修4《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教案1

人民版历史选修4《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教案1

人民版历史选修4《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教案1 古代的政治家一.课程标准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识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运用)。

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二.基础梳理(一)秦始皇—千秋功过秦始皇1.秦始皇统一六国(“秦王扫六合”)条件(1)时代趋势: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根本原因)。

(2)国力基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

(3)个人条件:嬴政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雄才大略。

(4)重用人才:破格录用一批谋臣猛将,善于发现人才,礼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

2.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的主要史实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制和三公九卿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移民垦荒,鼓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3.秦始皇的暴政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暴政: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②横征暴敛,修长城、仿建六国宫殿、建阿房宫、郦山陵。

③严刑酷法秦亡的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

4.评价秦始皇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专题总结学案 人民版选修4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专题总结学案 人民版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专题总结(一)一、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贡献及影响二、比较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异同1.相同点(1)三者在政治制度上均有创新,并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发展。

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三者都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秦始皇派人北伐匈奴,南击百越,设郡县加强管理;唐太宗恩威并用,既有和亲又有军事征讨,从而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平叛、结盟并用,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

2.不同点(1)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

(2)面临民族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汉族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也面临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

【例题】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

……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

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

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

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

……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

”——《贞观政要》材料三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Word版含答案

[课标要求]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评述康煕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目标导航] 1.明确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了解秦始皇兼并战争的经过及结果。

2.了解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史实,分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

3.结合秦始皇的历史活动,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一、秦统一六国1.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2)主观条件①个人作用:秦王嬴政拥有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气度,为了实现统一,广泛吸收各国贤士。

②策略得当:先弱后强,远交近攻,分化离间。

2.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思维点拨]1.局部的统一、封建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发展、人们渴望统一,因此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秦的统一是秦王嬴政顺应了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趋势的结果,是历史潮流的必然产物,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只是秦统一的原因之一。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建立集权(1)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集大权于一身。

(2)三公九卿制(3)郡县制:在全国设36郡,郡下设县,避免国家重新分裂。

2.巩固统一(1)奠定疆域: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2)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以小篆为统一的文字。

(3)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4)水陆交通: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重点精讲]丞相等三公的设置加强了专制集权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之间各自分权,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任命,使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

[思维点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行政任命代替宗法血缘关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史论要旨]秦始皇在文化上采取统一的措施,其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其作用是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影响深远。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教案人教版选修四.doc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教案人教版选修四.doc

选修4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教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主要活动,理解他们的历史贡献,并将他们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

2、过程与方法:运用概括、设问、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依据,开展评说重要历史人物的教学活动,从而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心体会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和探索精神,感受他们的独特个性和魅力,从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的主要措施。

难点:探讨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三、课标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中的作用。

四、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通过概括、设问、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理解的过程;同时还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中,老师要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述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教师1、分析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复习注重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2、布置学案,明确本单元教学知识的重难点。

学生1、课前预习本单元知识。

2、对学案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使复习课效率更高。

六、教学活动设计【导入复习课】展示诗句材料,让学生积极参与,拉近与课本的距离。

【单元解读】一)、解读单元标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时代:中国古代(二、三百万年前—1840年)封建社会(公元前476年—1840年)2、地域:中国3、人物类型:政治家二)、解读单元体系: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秦朝)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清朝)1、时代秦朝——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开始唐朝——统一的封建国家的高潮清朝——统一的封建国家的衰落(我国疆域正式形成时期)2、人物及其贡献:秦始皇—统一中国;第一个皇帝(汉族)唐太宗—大唐盛世的奠基人(汉族)康熙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满族)三)、解读单元课标要点: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含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节千秋功过——秦始皇德清高级中学闻霞★考纲: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考点: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

★基础知识一、秦统一六国1、条件:⑪客观:①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

③民族: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

④群众:诸侯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

⑤思想: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⑫主观: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根本原因)②嬴政雄才大略,广罗人才和“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

2.过程:公元前230年~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方式:兼并战争)3.意义:⑪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此进入大一统时代,祖国版图初步奠定⑫有利于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二、秦巩固统一的“大一统”措施三、评价秦始皇1、功: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被后世尊为“千古一帝”⑪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⑫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在内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⑬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⑭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促进了民族融合,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过:秦始皇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秦始皇暴政表现)⑪徭役兵役繁重,滥用民力物力,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修筑长城等,破坏了生产,加重了人民负担⑫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秦始皇:应予以充分肯定的“千古一帝”实现统一条件:①变法较彻底实力最强;②人民渴望统一;③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④广招贤才;⑤制定正确的方略。

过程横扫六合——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巩固统一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疆域:拓展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统一文字交通:修直道、驰道暴政而亡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迷信法家,刑法严酷。

滥用民力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论及秦亡时曾说:“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这段议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材料一(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

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

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记》材料二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材料一、二的作者对“焚书”、“坑儒”政策阐述了怎样的看法?3.后人对秦始皇的评价有如下诗歌一首: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看法。

4.……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今,惑乱黔首。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若有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材料体现了战国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根据是什么?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李白《古风》(注:六合:天地四方。

天启:天生,天授。

收兵铸金人:收尽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铜人。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名师导学案: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名师导学案: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含答案)

选修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 通过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感受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雄心抱负。

2. 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

3. 通过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增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高效课堂史料研析史料阅读: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

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问题设置:依据上述材料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分析参考:两则材料分别从两个方面对秦始皇和康熙帝进行比较:第一,秦始皇“全由皇帝一人裁决”和康熙帝“皆朕一身亲理”,说明两人都实行皇权专制;第二,秦始皇“不看完不休息”和康熙帝“从不敢稍自暇逸”,说明两人都勤于政事。

答案:都实行皇权专制,勤于政事。

达标训练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

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起逐之。

”于是大索,逐客。

(客卿)李斯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籍寇兵,赍盗粮者也。

”王(嬴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

——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三王翦要求统军60万灭楚,李信自言只需20万灭楚,始皇帝任用李信;当李信进军楚国受挫时……王翦继续要求出兵60万,秦始皇也是诚恳地回复他“为听将军计耳”。

高二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单元解读一、解读单元标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时代:中国古代(二、三百万年前—1840年)封建社会(公元前476年—1840年)2、地域:中国3、人物类型:政治家二、解读单元体系: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秦朝)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清朝)1、时代秦朝——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开始唐朝——统一的封建国家的高潮清朝——统一的封建国家的衰落(我国疆域正式形成时期)2、人物及其贡献:秦始皇—统一中国;第一个皇帝(汉族)唐太宗—大唐盛世的奠基人(汉族)康熙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满族)三、解读单元课标要点: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中的作用。

高考展望1.本专题设计的三位古代政治家,在旧高考中都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过考查,今后高考的命题中仍然会关注,他们对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应是考查重点。

其次,作为一个成功的“人”,他们身上哪些特质值得借鉴,在学习中也应注意。

2.注意康熙帝统治时代的中国和西方的比较,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中西历史发展的不同特点,也应是将来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

知识梳理条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秦统一中国过程(韩→赵→魏→楚→燕→齐)疆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建立中央权的统一国家 法律:军事: 交通:秦始皇的暴政玄武门之变(课外阅读 实质,结果)贞观之治的出现原因:表现:晚年的自我反省 (课外阅读 )少年皇帝(课外阅读)面临困难 维护国家主权 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思想文化专制 繁重的徭役、兵役 残酷的刑罚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概念: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 、民风淳厚、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繁荣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巩固 统一 国家 平定三藩 收复台湾 平叛噶尔丹加强对民族宗教文化的控制加强蒙藏 民族团结( )( )(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条件客观条件:(1)经济方面:(2)政治方面:(3)民族关系:(4)人民愿望:(5)统一中心:主观条件:(6)秦王赢政: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措施贞观之治的表现1、政治方面:2、经济方面:3、文化方面:4、民族关系:1)、政策:2)、内容:3)、影响5、对外关系1)、政策:2)、内容:3)、影响重点问题分析1、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2、探讨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康熙帝即位之初,遇到了什么问题?他如何应对(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影响?思维拓展(发展要求,有时间可以讲解)1.关于评价古代政治家的功过,建议结合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Word版含答案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目标导航] 1.了解康煕帝平定三藩之乱、设置台湾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重要举措,认识其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做出的贡献。

2.概括康煕帝抗击沙俄侵略的活动,了解《尼布楚条约》的内容,认识康煕帝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一、少年皇帝1.幼年继位:1661年,清朝顺治帝的第三子玄烨继位,年号康熙。

2.面临形势(1)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2)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3)游牧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4)满洲贵族圈占土地、剃发易服造成满汉矛盾尖锐。

(5)鳌拜专权乱政。

3.总揽大权:康熙帝14岁亲政。

智擒鳌拜,稳定了朝廷秩序,总揽朝政。

二、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三藩之乱(1)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拥兵自重,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的统一,后“三藩”起兵反清。

(2)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2.统一台湾(1)1681年,任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2)设置台湾府,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3.平定西北叛乱(1)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妄图分裂。

(2)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叛取得胜利。

4.加强民族团结(1)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易错提醒]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

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历史认识]康熙在平叛乱、御外敌、定边疆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抵制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对加强中央集权制度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维护国家主权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课标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一、秦统一六国1.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2)①个人作用:秦王嬴政拥有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气度,为了实现统一,广泛吸收各国贤士。

②策略得当:先弱后强,远交近攻,分化离间。

2.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重点精讲]秦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生产力的提高,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2)形成以华夏族为中心、比较稳固的民族共同体,为统一奠定了民族基础。

(3)长期战争使人民渴望统一、和平。

(4)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拓展升华]在战国时代,由哪一个诸侯国完成国家统一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深化探究材料一天下之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假长此不获统一,岁岁交糜烂其民而战之,其惨状将伊于胡底。

——梁启超材料二(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史记·商君列传》思考(1)为什么说“天下之趋统一,势也”?(2)为什么说“不获统一……惨状将伊于胡底”?(3)材料二体现出秦始皇成功统一中国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国兼并,大诸侯国兼并小诸侯国,最终形成战国七雄的局面,实现了区域性统一,故“天下之趋统一,势也”。

(2)长期战乱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经济遭受破坏。

(3)经过商鞅变法,秦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风气有较大改进,为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建立集权(1)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集大权于一身。

(2)三公九卿制2.巩固统一(1)奠定疆域: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2)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以小篆为统一的文字。

(3)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4)水陆交通: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概念辨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就决策方式而言,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重点精讲]为何说丞相等三公的设置加强了专制集权?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之间各自分权,互不统属,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任命,使军政大权都集中于皇帝手中。

[教材互补]三公九卿和郡县制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措施……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式的统治体系,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组建起一个空前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人民版)深化探究材料一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

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思考(1)这段材料与什么制度的创立有关?在中央和地方秦朝还实行了什么集权制度?(2)此外,秦朝还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巩固统一的措施?答案(1)皇帝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

材料二秦统一文字表小篆体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思考(1)从上述两幅图片中你可领会到哪些材料信息?(2)结合“秦统一文字表”信息,说一说秦统一文字的原因及意义。

答案(1)信息:文字写法由多样到统一;小篆为统一文字;砖文则歌颂“国家统一、农业丰收、人人安居”。

(2)原因:文字写法多样,不利于政令畅通与各地间的交流,不利于国家巩固统一。

意义:有利于各地交流;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巩固统一;有利于共同文化、习俗、心理的形成等。

三、秦始皇的暴政1.表现(1)焚书坑儒①焚书: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焚毁。

②坑儒:因为一些儒生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将460名儒士活埋。

(2)修筑长城下令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扩建,工程艰巨,施工条件简陋,民夫大量死亡。

(3)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骊山墓,加上伐南越、戍边疆等其他徭役,导致民怨沸腾。

2.评价(1)功: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实行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重点精讲]全面评价秦始皇1.积极:杰出的政治家(1)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中国。

(2)政治上: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此后两千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3)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4)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2.消极: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1)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2)制定残酷的刑法。

(3)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特别提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一定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既要考虑其积极因素,也要考虑其消极因素。

深化探究材料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于二世三年而亡。

凡十五年,时亦促矣。

而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甚至专制政体之流年,秦亦于此匆匆十五年间,尽演出之,诚天下之大观也。

——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思考(1)“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于二世三年而亡”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材料中,作者为什么发出“天下之大观”的感慨?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原因:秦始皇的暴政。

表现: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大兴土木、刑法严酷等。

(2)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等旧制;创建以皇帝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弊端出现;秦朝虽统治短暂,但所创制度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

1.秦王嬴政继位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表现在()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②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③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④齐、楚等六国出现政治危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A解析秦国实现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的基础、各地联系逐渐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等,齐、楚等六国并未出现政治危机。

故选A。

2.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反映了()A.皇权至高无上B.三公九卿互相制约C.秦律严苛细密D.丞相大权独揽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中的“出一”“皆决于上”等字眼,其中“上”指的是皇帝,由此可以看出皇帝亲自处理天下之大小事,故正确答案为A项。

3.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

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答案 A解析秦始皇加强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把小篆作为统一文字颁行全国。

故A选项正确。

4.在陕西骊山有秦坑儒谷遗址,当时秦始皇“坑儒”从根本上说是为了()A.弘扬法家思想B.压制儒家文化C.巩固政治统一D.彰显皇帝威严答案 C解析秦统一后,一些儒生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下令将这些儒生活埋,是为了用残酷的思想专制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5.秦始皇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以下对秦始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完成了统一,使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发展B.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C.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D.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答案 A解析秦始皇虽对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因为他的暴政,导致了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激化,未能使国家经济繁荣发展。

所以A项部分内容不符合史实。

[学思之窗]提示严酷的法律,一方面会给社会带来许多重大问题,如残疾人增多,他们丧失劳动能力,减少了社会的劳动力,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另一方面,严酷的法律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但也造成了阶级矛盾的逐渐激化,是导致秦朝短命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课测评]1.提示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其提供了统一的条件;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秦始皇的个人作用:招贤纳士、重用人才;统一方略得当;具体的统一策略正确等。

2.提示主要措施:建立皇帝制、创建三公制、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实行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评价:(1)积极作用: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使国家能够集中力量,修驰道、筑长城、开灵渠、统一度量衡、大规模移民等重大工程和项目得以进行,从而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巩固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

(2)消极作用:秦朝依靠秦始皇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尖锐,秦朝最终短命而亡。

[基础达标]1.“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以上西汉刘向的论述说明()A.秦始皇对完成统一起的作用不大B.商鞅变法是秦吞并六国的重要因素C.秦国吞并六国有着优越的条件D.秦孝公时已具备完成统一的条件答案 B解析材料信息表明,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故B项的说法最符合材料的意思。

2.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永恒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

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A.秦统一六国B.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C.秦朝修筑长城D.秦朝在“西南夷”部分地区任命官吏答案 A解析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故A项最符合题意。

3.古代把皇帝称为“陛下”。

“陛”本意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

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

“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突出特征是()A.封建等级制度森严B.专制皇权不可逾越C.中央机关权力分化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答案 B解析由“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可知“陛下”代称“皇帝”说明了专制皇权不可逾越。

4.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

”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A.称皇帝、制《秦律》B.置三公、行郡县C.焚书坑儒、筑长城D.统一文字、平百越答案 C解析“焚书坑儒”失去了民心,“筑长城”滥用了民力,这些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5.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下列对秦始皇的评价正确的是()①统一全国符合人民的愿望,有利于历史的发展②对人民的残暴统治,是秦亡的原因之一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功大于过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虽然秦始皇的暴政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和负担,但他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①②③④均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