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国际经济法》之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元素在《国际经济法》课程中的体现及运用
“课程思政”元素在《国际经济法》课程中的体现及运用作者:孙新见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5期【摘要】在《国际经济法》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外,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课程教学之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内容。
本文从“课程思政”元素的具体梳理以及“案例嵌入法”的具体运用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关键词】“课程思政”元素;“案例嵌入法”;典型案例在《国际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除了把专业知识点讲透之外,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教学中,是一项急需推动的教学改革内容。
一、“课程思政”元素在《国际经济法》课程中的体现及其链接点从《国际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众多的思政元素蕴含在课程之中,主要表现如下:1、在“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章节内容中,“国家经济主权原则”蕴含了“爱国”、“敬业”的元素。
国家经济主权原则,要求只有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维护好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利益,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与每一公民的“爱国”、“敬业”是密不可分的。
2、在“国际贸易支付”章节中,“信用证”这个知识点中蕴含了“诚信”这个思政元素。
信用证在本质上就是以银行的信用为交易各方进行担保的一种书面凭证。
信用证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深刻地体现出“诚信”这种价值品质无论是对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都起到巨大的作用。
反之,如果“诚信”缺失,那么无论是个人还是延伸到社会层面或者是全球的经济贸易的往来,都将可能付出巨大的交易成本。
3、在“对外投资的鼓励与保护”的章节中,体现了“富强”的思政元素。
在中国国民或者法人等主体参与国际投资的过程中,国家是对外投资者获得良好保护的坚强后盾,只有国家更繁荣昌盛了,国民的利益才能更好地获得维护。
4、在“反倾销措施”的章节中,“公平、公正”的思政元素蕴藏其中。
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对中国的商品采取反倾销措施时,仍习惯性地用歧视的眼光和态度进行审视,导致双方贸易摩擦不断,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没有用“平等”、“公正”的态度与中国进行交往所产生的后果。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国际经济法案例教学之探析
在思政课程的视域下,国际经济法案例教学应该聚焦于增强学生对国际经济法相关规则和原则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这可以通过提供实际的案例来做到。
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经济法的实际运作方式,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模拟解决问题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除了案例教学法之外,还可以通过模拟案例来训练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拟案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应对不同的国际经济法问题,并能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的方式来更好地理解问题。
总之,在思政视域下的国际经济法案例教学应该聚焦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案例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国际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新思考
国际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思考【摘要】国际经济法学,在课堂教学上有着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特之处。
新形势下传统的国际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迫切需要探究国际经济法课堂教学的新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比较分析、诊所式等新型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培养法学专业人才质量,适应新世纪对国际法学人才的新要求。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改革随着社会对国际经济法人才需求的增加,精通国际经济法的人才缺乏。
人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
不少学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切实提高国际经济法教学的成效,在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的同时,还必须紧紧抓住国际经济法课堂这一主阵地,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一方面必须给传统教学方法以新的内涵,另一方面必须引进一些现代教学方法,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一、国际经济法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紧迫性(一)社会要求国际经济法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和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运行规则。
对法学人才的能力及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科技诸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贸易摩擦、投资争端、金融危机等影响不断上升,这对我国的法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场国际人才的竞争,说到底是培养创新型国际法律人才的竞争。
怎样培养创新型国际法学人才?向法学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个非常紧迫的新课题。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破解这个课题的突破口。
(二)陈旧的国际经济法学课堂教学方法需要改革我国传统的国际经济法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对国际法学理论知识的教育,这种课堂教学方法侧重对国际经济法理论知识的讲授,而缺乏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国际经济法课堂教学方式简单、呆板,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培养学生恩辨与应用国际经济纠纷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毕业以后面对国际经济纠纷实际案件不知如何下手,致使许多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加人工作岗位后难以适应和胜任国际纠纷处理工作。
《国际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国际经济法学作为研究国际经济法基 本制度及 其发 展规律 的学科 , 是一 门具 有综合 性 、 叉性 、 交 边缘 性特 点 的学科 。国际经济 法作 为一 门新兴 的学 科 , 发展变 化 其 的速度较快 , 学科体 系 庞大 , 内容 繁多 , 学生 可 能存 在本 能的畏惧 心理。加之本 学科 的许 多 内容与 民法 、 法相 刑 比, 学生在 日常 的生 活或者工作 中不 容易碰到 , 因而 缺乏 感 性认 识 , 这也增 加 了学 习的难度 。对 于 本课程 教学 的
索 , 者 发 现 法 学 虽然 是 一 门 独 立 的 学 科 , 并 不 是 一 门 笔 但 自给 自 足 的 学科 , 于 狭 隘 的 法 律 观 点 一 方 面 妨 碍 了 其 过
中国家 的态度进行 简要 阐述 , 然后组 织 同学们进 行小 组 讨论 , 将小组讨论结果进 行课堂报告 。这样 , 学生 的主导
《 国际经济法》 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黄 军 谢 慧芳 ,
(. 1江西科技师范学 院专科部法律 系 ; 江西 南 昌 摘 303 ; . 30 82 江西科技师 范学 院专科 部宣传部 ; 江西 南昌 30 3 ) 30 8 要 : 于《 对 国际经济 法> 的教 学改革 , 应从三方 面入 手。 通 过学科间的联 系, 即: 改革传统 法学教 学方
用 , 可 以达 到 解 决 复 杂 社 会 问 题 。 在 此 思 想 指 导 下 , 便 法
律教育便采用首先 是条文 的法律 , 接着 是对 法条 的注释 , 最后便 是通 过案例的分析 , 以使同学们 能够运用。然而笔 者在按照传统法学教学 方法进行讲 授时 发现教学效 果并 不理想 , 同学们似乎知其然 , 却不知其所 以然 , 促使笔者 这 思考难 道这就是 法学教育 的全部和唯 一方法 吗?经 过探
“大思政”视域下《国际经济法》之教学改革
“大思政”视域下《国际经济法》之教学改革一、培养国际视野,拓展学科内容“大思政”要求高校注重人才培养的全球视野,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可以通过拓展《国际经济法》的学科内容,引入国际经济法实务案例,教授国际经济法的具体适用范围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经济法的实际应用。
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增加国际经济法领域的新知识和最新发展,培养学生敏锐的国际视野和对国际经济法变化的感知能力。
通过这样的学科内容拓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经济法的内涵和本质,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二、强化实践教学,促进产学融合《国际经济法》的教学改革应当注重实践教学,促进产学融合,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国际经济法的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研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使学生通过案例实践,加深对国际经济法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和法律实务部门合作,开展实地考察和实习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企业和实践中去了解国际经济法的具体应用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产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经济法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教师可以邀请国际经济法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案例讲解和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权威的专业指导和学术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经济法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掌握国际经济法的核心要义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国际经济法》的教学改革应当立足“大思政”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法治意识和全球化思维,拓展学科内容,强化实践教学,促进产学融合,注重案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在高校教育中,能够更加重视《国际经济法》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为未来的国际经济法研究和法律实践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浅谈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
( 一) 国际经济法内容庞杂
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 是一种多
门 类、 跨 学科的边缘性综合体。国际经济法既调整跨国当 事 人之间以 等价 有偿为基础的横向 的经济关系, 又调整国家对
法人和 自 然人的国际经济交易活动进行管理和规制的纵向的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 0 9 1 6 ( 2 0 1 5 ) 0 3 - 0 1 1 3 0 - 3
法学专业在本科阶段是为学生走人社会从事法律服务打 下良 好理论基础、 全面掌握法律法规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运用
法律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目
和 保险相关的法律和 政府管理对外贸易的 法律规范等内容,
这些内容既包括国内法律, 也包括众多的国际经济条约; 国际
投资法 , 是调整跨国直接投资活动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主
前我国教育体制下, 学生除了外语和政治等公共基础课程外,
要包 括国 际投资的法 律形式、 资本 输入国 外国 投资法、 资本输 出国 海外投资法以及促进与保护投资的国际法制等内容; 调 整间 接投资活动的国际货币金融法, 其主要涉及国际货币金
・
1 l 3・
其乐木格/ 浅谈 国际经济法教学 改革
条约或多边条约来规范国际经济贸易行为。比如, 主要解决 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的货物买卖涉及法律问题的 《 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 主要调整海上运输 中承运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非常少, 甚至没有。像内蒙古师范
大学所在的呼和浩特市区, 学生基本上没有机会去接触到涉 及国际经济贸易、 国际投资方面的实践活动, 甚至去和林格尔
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学术园地zhigong falv tiandi-294-2017 年第 1 期职工法律天地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以贵阳学院为例王海蓉(550000 贵阳学院法学院 贵州 贵阳)摘 要:国际经济法学科具有实践性与理论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特点,国际经济法课堂目前面临着司法考试以及教育国际化的巨大冲击。
本文从分析国际经济法教学的目标定位入手,以贵阳学院为例,查找了当前国际经济法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目前,包括法学教育在内的大学教育整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教育国际化,法学教育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实现高校教育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法学教育也承受着司法考试的冲击,思考国际经济法教学如何与学生的司法考试需求相结合,达到既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效果,又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为此,笔者以贵阳学院为例,对目前我院国际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探索改良的策略,试图为提升本院的国际经济法教学水平略尽绵薄之力。
一、国际经济法教学的目标定位法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在于通过全面教授法学理论,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法学知识体系,进而培养能够适应各种法律职业的多面人才。
简言之,本科法学教育重在提供法学基础教育,法学本科生应当全面掌握16门核心课程,从而为日后专业化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而值得注意的是,司法考试已经开始对本科法学教育产生了冲击。
为了增加未来求职的砝码,学生通常以通过司法考试为目标,以司法考试大纲为学习要旨,国际经济法的课堂几乎沦为复习司法考试的场所,极大减损了教学效果。
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良好的法学教育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备战司法考试则能在短期内大幅度提升学生综合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更好发挥考试与学习的协同作用,而不是顾此失彼。
【课程思政案例】《国际经济法与商法》课程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国际经济活动,尤其是国际货物贸易涉及的相关法律规范,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法律思维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国际经济活动涉及的相关法律规则,理解国际经济活动法律规则背后的运行逻辑,树立法律思维和法律推断意识,并能将法律规则灵活运用于国际经济活动实践。
二、案例名称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概况——国际海上货物货物运输安全与国家主权安全(一)知识目标(1)了解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由来(2)认识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发展对于推动国际贸易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意义(3)理解现代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两类经营方式(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知思维能力(2)树立学生从唯物主义角度全面认识世界的观念(3)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4)建立学生基于海洋的全球视野(三)课程思政目标(1)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2)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塑造良好品格(4)帮助学生树立海洋国土意识,明确海洋国土及海洋权益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课程思政元素挖掘(1)通过讲授国际海上运输规则的由来历史,明确国际规则制定背后的国家实力较量。
(2)通过案例导入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安全问题讨论,明确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安全实质是国家主权安全,它需要强大的国家实力,尤其是国家海上军事力量为保障。
(3)通过案例导入我国维护海上主权安全的现状,明确海上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构成部分,它的安全是我国开展国际贸易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思政点一:1993年中国银河号事件1993年7月23日,美国以获得情报为由,指控中国“银河号”货轮向伊朗运输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并威胁要对中国进行制裁。
同时,美国向“银河号”所在的国际公海,派出了两艘军舰和五架直升飞机,强行扣留银河号长达三周之久。
9月4日,“银河号”货轮上最后一个货箱被检查完毕,银河号被美国佬翻了一个底朝天,根本没有任何违禁的原料。
《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案例
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案例一、课程简介“国际经济法”在2018年教育部新发布的《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属于“10+X”中的“X”课程之一,大部分高校仍将其设置为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税收、国际经济争端解决的法律法规,以及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情况等。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国际经济法的知识体系架构,掌握基本原理,熟悉国际经济领域主要的法律法规;同时培育学生公平、诚信、有约必守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并引导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以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德法兼修的现代法治人才。
相关思政元素:社会责任感、职业精神、使命感、民族自信心、职业理念、爱国主义信念、历史责任感、努力奋斗二、德融教学设计及内容(一)德融教育的总体设计1.课程德融教育的根本目标:“三强”“三强”是“强理想、强信念、强素养”。
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关系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对外投资快速增长。
但是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不仅只是贸易往来,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博弈。
因此,本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国际贸易的具体规则,还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更要培养学生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的理想,并具有为之不断奋斗、拼搏的精神。
2.课程德融教育的基本要求:“两化”“两化”是指德融教育最终要内化为学生的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坚定的法治理念,外化为严谨、诚信、勇于拼搏的职业素养。
法律和道德有统一性,对法律规定的讲解本身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部分;但是法律和道德也是有区别的,懂法只是法学教育的第一目标,合格的法律人才还必须具备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以及敬业、自律、奋斗的专业精神;尤其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学生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客观地分析国际经济形势、正确地采取应对措施,并且在国际交往中不会迷失自我,也才能适应将来国际经济交往的需要。
国际视域下的经济法教学改革对策
国际视域下的经济法教学改革对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我国传统经济法教学缺乏国际视野,也脱离院校特色,过于依赖书本,教学内容与方式也是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使学生无法有效应用于实践之中。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结合民航特色,从加强实践教育、积极开展法律诊所式教学,加强国际交流与比较研究以及加强经济法与民航方向的联系等三个方面展开国际视野下的经济法教学改革对策探讨。
一、经济法教学现状目前我国经济法学教育仍然依从传统的法学教学方式,教授内容主要为国内的经济法原理和法规分析,很少进行与外国经济法的横向对比。
这使学生缺乏对经济法的宏观把握和整体认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际性视野的缺失。
龙应台先生曾经在台湾大学法学院演讲时说道,“我希望知道这个事件在更大的坐标里头,横的跟纵的,它到底是在哪一个位置上” 这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宏观认识的重要性,对于经济法来说,对本国经济法与外国经济法进行横向比对以及对经济法发展历史的纵向分析,能够帮助经济法学者把握经济法在整个法学体系的大坐标中的位置,从而有利于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研究以及应用经济法。
另外,现在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法学专业,法学院毕业生数量大增,而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对经济法原理、法规的应用能力较差,造成的实际法律从业能力与法律职业所要求的水平仍有很大差距,不利于他们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
民航类院校的法科学生更是亟需与民航业相关的经济法学知识与实践机会。
这种现状造成了对传统法学教育方式的挑战,促进着法学教育方式的革新。
二、经济法教学中国际性视野缺失的主要表现(一) 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国际性视野的缺失我国的经济法学教材都全面地论述了国内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吸收了学科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法制建设新鲜经验,然而课本编写的着眼点是国内法,很少提到与外国经济法的横向对比,法学授课以课本为纲的传统方式,使得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以及考核方式上缺乏国际性因素以及视野的扩展,只以课本中的重要国内理论为授课及考核重点,造成了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国际性视野的缺失。
“课程思政”在《经济法》课程中的思政框架构建与教学融入
“课程思政”在《经济法》课程中的思政框架构建与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在《经济法》课程中的思政框架构建与教学融入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经济法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教育部提出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经济法》课程是法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构建和融入思政框架,不仅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
本文将阐述“课程思政”在《经济法》课程中的思政框架构建与教学融入。
一、构建《经济法》课程中的思政框架1.明确思政目标构建《经济法》课程中的思政框架,首先需要明确思政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政目标应紧密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展开。
在《经济法》课程中,思政目标可以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2.选取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构建《经济法》课程思政框架的重要环节。
应该选择具有浓厚思政色彩的优秀教材,内容要贴近时代,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教材的选取应充分考虑经济法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经济法的同时获取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3.设计有效的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注重理论学习,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构建思政框架和融入教学,应该结合实际案例和国家政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经济法背后的思想内涵,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4.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传统的经济法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构建思政框架和融入教学,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到经济法的价值和魅力。
二、教学融入思政框架的策略1.培养国家意识与法治观念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培养他们对法治的深入理解和对国家意识的增强,使学生具备正确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感,明确法律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之思考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之思考作者:王妤李剑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3期教学方法是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和现实需求来确定的。
就我院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法律人才,国际经济法内容庞杂且相对独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因此,决定了国际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应该是适时适当地将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简单讲,就是维持讲授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穿插案例教学法,进一步完善考试环节,以改促教,以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建设,突出教改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
一、维持讲授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以国内成文法、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为依据的一门学科。
同时作为一个成文法国家,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法学教育应以解释成文法规则、法律理论及其适用问题为主,而这正是讲授式教学法的优点所在——法学体系严谨、系统、详细、理性,但它的弊端也显而易见。
在现行讲授式教学方法中,教师处于教学中的主导位置,学生是被动地进行学习,师生很难进行真正的交流,久而久之,使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动力,开始习惯于服从教师的讲授,而很少去思考问题,逐渐对法律失去兴趣。
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薄弱,也会使教师丧失学习的动力,很难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如何有效利用已压缩了课时数的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转变教学组织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在课堂上能够进行民主对话,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提供者,同时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在授课形式上采取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学生的自我展示相结合的方式。
课堂讲授不再纠缠繁琐的概念、意义、性质等实际意义不大的内容,交由学生自学,针对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就一些关键知识不时地向不同的学生发问,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和认识立法意图和宗旨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学术性。
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经济法教学过程研究
总之,经济法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教学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引入案 例分析、强调法律原则、拓展课外阅读、结合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可以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法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同时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操守。
谢谢观看
一、经济法课程中思政元素的重 要性
在经济法课程中,思政元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经济法是社会发展和国 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它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因此,经 济法课程中必然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这些思政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经济法的本质和作用,加深对经济法知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
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经济法 教学过程研究
目录
01 一、课程思政的意义 与内涵
02
二、经济法教学过程 中的问题
三、以课程思政为抓
03 手创新经济法教学过 程
04 四、结语
05 参考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教育教学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经济法作为高等教 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应当与时俱进,适应社会需求,不断进行创新与 改革。本次演示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探讨经济法教学过程的创新思路与方法, 旨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经济法教学质量和效果。
3、拓展课外阅读
在经济法课程中拓展课外阅读是思政元素教学应用的另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引 导学生阅读一些与经济法相关的经典著作或热门著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经济法的理论和实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例 如,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资本论》等经典著作来深入理解经济法的本质和作用。
一、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 与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多 样性。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难以 真正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其次,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 教师往往只注重法律条文的解读,而忽略了法律实践的讲解,导致学生难以将 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最后,思政元素在经济法教学中的融入不够充分, 未能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
“课程思政”融入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述评与发展趋势
2、特征提取: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我们可以找出两组变量之间的典型相关 关系,将原始特征转换为一个新的特征集合,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解释性。
3、模型优化:在模型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来优化模型 参数,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
案例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典型相关分析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我们以一个实际的案 例为例。
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教学的 案例分析
以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理论为例,可以结合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 一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同时,可以引入一些典型的 思政元素,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及公平与效率、国 家与个人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典型相关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出特征与标签之 间的典型相关关系,为后续的特征选择和模型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结论
典型相关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在数据挖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两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优化数据预 处理、特征提取和模型构建等步骤。在实际应用中,典型相关分析的效率和效果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数据质量、样本大小和模型选择等。未来,随着计算 能力的提升和算法的发展,我们期待典型相关分析能够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 用,为数据挖掘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国民 经济整体运行规律和应用对策的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机 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经济人 才,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 政元素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国民经济的学科,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例如,宏观经济学的供需平衡、市场机制等理论,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市场规 律、倡导自由竞争的理念。同时,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等理论,可 以引导学生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大思政”视阈下高职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大思政”视阈下高职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一、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合作日益频繁,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手段。
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环节,课程体系的改革成为了重要议题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探索采用“大思政”视阈对高职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思政”视阈下的特点“大思政”是指大势所趋、思想引领。
在高职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采用“大思政”视阈意味着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同时要审时度势,抓住发展的脉搏,增强国际竞争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全球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这将对传统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以“大思政”视阈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需要从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趋势出发,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增加国际化素质培养、双语教学、跨文化交流等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
还需要加强对国际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教学,增加跨境电商、国际物流、跨境投资等新兴领域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具备应对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能力。
四、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大思政”视阈下,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了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可以引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教学手段,将学生送出校外进行实践教学,使他们能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实践技能,提高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引入国际专家、企业家等人才资源,组织国际贸易论坛、企业参观等形式,让学生与实际行业接轨,了解国际贸易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经济法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经济法教学改革探索♦卢 洋课程思政就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流价值观念以及文化元素融入每一门专业课堂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应该将思想政治元素的教育工作和渗透工作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和全周期,这样才能够通过课堂教育的开展,引导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努力,坚定内心的发展理想和信念,正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掌握当代社会的发展潮流。
在高等院校课堂开展的过程中,经济法作为财会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也必须承担起传递主流价值观念的责任和使命,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融入经济法课程内,才能够为我国培养德才兼备、全方面综合发展的专业性人才。
经济法课程的内涵以及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一、经济法课程内涵经济法是面向财会类专业开设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我国会计初级职业等级资格证书必考的知识。
经济法课程是财会类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之一,在学生入学之后的第一个学年就需要进行学习。
经济法课程涵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会计法律以及相关制度、支付结算的法律和相关制度、税收相关法律和制度、税收征收管理制度、劳动合同以及社保相关法律制度等多个模块。
经济法专业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取得毕业证书并获取会计资格等级证书,更是要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和发展过程中能够牢牢地树立起遵纪守法、规范性发展的意识,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能为我国社会构建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
二、经济法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在经济法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不仅要带领学生熟知我国当前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以及税法等相关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应用专业性的法律知识,为未来的就业和社会服务。
除此之外,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经济法课堂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较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能够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始终遵纪守法,遵守公司的职业道德规范,尤其是在票据结算、保险办理等方面发挥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能够在提升学生就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诚实守信、不违法乱纪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思政”视域下《国际经济法》之教学改革
我们应当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
在《国际经济法》课程中,应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
通过深入解读国际经济法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培养学生的国际经济法思维,
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我们应当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传统的授课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通过讲授知识
来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
这种模式往往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
我们
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
考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和模拟案例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灵活
运用所学的国际经济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还应当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国际经济法》这门学科的教师,首先要
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同时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够
在教学中真正落实“大思政”的要求,将思政理论与科学理论进行有机融合,使思政教育
与学科教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以“大思政”视域来进行《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是符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
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加强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及进一步加强师资队
伍建设,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经济法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法
律人才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