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优选教案汇总
实验一生物体保持PH 稳固的体制【实验原理】细胞代谢会产生很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品消化汲取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
但一般状况下,机体能经过使PH稳固在必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经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 的变化减弱)和生物资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断生物体是如何保持PH稳固的。
【实验过程】一、资料器具生物资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 5:1 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 0.1mol/L HCl (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4 副防备手套、 50ml 烧杯 1 个、50ml 量筒 1 个,彩色铅笔、 PH计或全能 PH试纸、镊子、自来水。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1 、将 2.5ml 自来水倒入 50ml 烧杯中2、用 PH计成 PH 试纸测试,并作记录3 、一次加一滴 0.1mol/L HCl,而后,加入 5 滴后再测 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 滴为止。
将 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 、,并向此中倒入 25ml 自来水。
测定并记录开端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 0.1mol/L 的 NaOH,测定并记录 PH。
5 、充分冲刷烧杯,用取代自来水,重复步骤 1 至步骤 4,记录结果6 、充分冲刷烧杯,分别取代自来水,重复步骤 1 至 4 记录结果。
三、现象察看不一样实验资料 PH 变化记录表加入 0.1mol/L HCl 加入 0.1mol/L NaOH加入不一样数目液滴后的PH 加入不一样数目液滴后的PH0 5 10 15 20 25 30 0 5 10 15 20 25 30自来水缓冲液生物资料 1生物资料 2四、实验结论1、依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
高三生物实验教案(5篇)
高三生物实验教案(5篇)高三生物实验教案(5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线的在职教师,他们都是很用心的去写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生物实验教案(篇1)一、工作思路以研究的心态对待生物学教学工作,注重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并采用行动研究法,站在新课程改革的高度来重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
二、参与组员肖彦春、何伟静三、时间每周周二上午四、地点高三办公室五、工作任务1、学习《生物新课程标准》,落实集体备课制度,进行课件、教学案例、习题等方面资料的积累和整理;2、研究会考和高考的方向,组织组员出好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和模块考试试卷;3、落实公开课的开设,加强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4、结合我校生物教学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对我组的研究课题进行调整,积极贯彻学校关于“以课题规范科研,以科研指导教改,以教改促进教学”的教、研、改一条龙整体工作思路。
5、建立课件库应科研室要求,从本学期第一节课开始,有意识积累教学课件。
为建立课件库做准备。
何伟静负责高二课件,肖彦春负责高三课件。
最终进行编辑。
6、做好生物课题本课题是《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替代材料用具实践研究》做好实验课前准备的研讨及实际操作是本课题的必要前提六、形式——研讨:1、课程进度2、每课时的重难点3、相关实验分析4、检测学案题选编、考试分析高三生物实验教案(篇2)一、继续加强科组常规工作管理1.开展对开学初、学期中、学期末的教学常规检查,促进常规工作的改进和发展。
2.加强集体备课,使常规教学所需要的教学素材、生物图片、电子教案等资源实现共享。
3、积极支持本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3、完善校园网站中的科组网页,丰富网页内容。
逐步形成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能力。
4、在教材分析,学法指导、教学反思等方面,积极参与对外交流学习的活动。
2023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5篇
2023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5篇2023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5篇每一节课都是我们领略知识海洋的机会,也是我们培养思维能力、提升智力水平的契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23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篇1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三、课前准备: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
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
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
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
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
(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教学后记: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
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课时安排:共计20节课第一课: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目标:了解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细胞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的图片,讨论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细胞的结构图示和相关说明。
第二课:细胞的代谢活动目标: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过程,认识代谢活动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新陈代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教学活动:观察实验,分析细胞代谢活动过程。
作业:写一篇关于细胞代谢活动的文章。
第三课:细胞分裂与生长目标: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过程,认识分裂和生长对人体的影响。
内容: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细胞分裂方式。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分裂的视频,分析分裂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细胞分裂与生长的报告。
第四课:人体的组织目标: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是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基础,认识不同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组织类型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组织的结构,讨论不同组织的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人体组织结构的PPT演示稿。
第五课:消化系统目标:了解消化系统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认识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口腔、食道、胃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讨论各器官的作用。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消化系统的思维导图。
第六课:呼吸系统目标:了解呼吸系统是人体的气体交换器官,认识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内容: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和呼吸过程。
教学活动:观察呼吸系统的模型,讨论气体交换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呼吸系统的短文。
第七课:循环系统目标:了解循环系统是人体输送氧气和养分的重要系统,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心脏、血管、血液等循环系统的组成。
教学活动:观察心脏和血管的图片,讨论循环系统的功能。
作业:写一篇关于循环系统的文章。
第八课:泌尿系统目标:了解泌尿系统是人体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平衡的重要器官,认识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设计(精选8篇)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设计(精选8篇)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设计篇1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的证据。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重点:1.生物进化的证据2.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难点:运用对比的方法对生物的进化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1课时)(一)导入提出问题,引出新课:地球上生活着丰富多彩的生物,有绿色开花植物,有脊椎动物,有无脊椎动物……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类群,是怎样由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来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二)生物进化的证据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CAI展示化石图片⑴什么是化石?⑵化石仅仅具有收藏和观赏价值吗?它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价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CAI展示马的进化过程讨论:马的进化过程观察、比较、讨论,回答下列课题:⑴比较不同时期马的形态、结构有什么不同?⑵比较不同时期马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⑶通过以上比较,你可以得出那些结论?讨论:鸟的进化过程小组讨论,研究以下课题:⑴仔细研究各种鸟化石的结构特征,找出“鸟可能起源于古代爬行动物”的证据。
⑵研究各种鸟化石,排列出它们进化的顺序。
CAI展示相关化石图片学生分析、思考回答。
讨论:生物进化历程根据以上马以及鸟类的进化过程分析生物进化历程⑴比较、研究不同地质年代中发现的化石,找出化石类型与地层的关系;⑵总结以上研究,得出进化规律。
CAI展示(三)生物进化的历程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
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活动: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拼图小组讨论,研究以下课题:⑴小组阅读、讨论,尝试在进化树上写出代表生物的名称及其所属的生物类群。
⑵仔细阅读、讨论进化树,尝试分别说出动物、植物的主要进化历程。
⑶进一步讨论,归纳出生物进化规律.⑷游戏:对应两组交换自制的生物进化拼图,并在不看书的情况下,比一比哪个组配合得好,拼得好,拼得正确。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优秀5篇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优秀5篇高二生物必修3教案篇一本学期,我担任x班的生物教学工作,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下教学工作的要求,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所教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并注重学科渗透,课堂教学能够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体现自己幽默、诙谐的教学风格,使学生乐学、善学。
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业批改及时,并做好复批工作。
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
在公开课的课件里,我就采用了《侏罗纪公园》的短片教学,提起学生上课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验操作能力。
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
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同时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其次,为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
例如在校科技艺术文化节上,我要求每个同学制作DNA模型,通过模型制作,使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提高。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篇1: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问题探讨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讲授】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2H2O22H2O+O22H2O22H2O+O22、实验步骤及现象3、讨论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4、实验结论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实验:[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以下。
(结合教材P80图讲解)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生物必修3教案6篇
生物必修3教案6篇为了能给孩子们呈现精彩的课堂,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准备适合自己的教案,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都要制定教案,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生物必修3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生物必修3教案篇1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教学难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教学过程: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1、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
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
(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学生总结: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
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
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
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
(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
高中生物必修三精品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精品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的概念,了解不同种类的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现象。
教学重点: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的概念、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的概念、区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差异、理解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准备:投影仪、PPT课件、实验器材(显微镜等)、教材《生物必修三》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细胞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细胞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二、讲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15分钟)以PPT为辅助,讲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三、实验展示(20分钟)通过显微镜或其他实验器材展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细胞的多样性,加深对细胞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四、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展开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讨细胞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课堂检测(10分钟)通过小测验或问答形式检测学生对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的理解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物现象,巩固和深化所学内容。
七、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的概念,鼓励学生发现和探究生物的奥秘。
八、课后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查缺补漏,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学实验课教案
高中生物学实验课教案
目的: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了解细胞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实验目标: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细胞的特征和结构,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玻片,甲醇、细胞样本、眼镜布。
实验步骤:
1. 将细胞样本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甲醇固定。
2. 取一张盖玻片,将其斜着放在载玻片上,让甲醇慢慢渗透。
3.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平台上,调整显微镜镜头,找到合适的放大倍数。
4.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特征。
5. 记录观察到的细胞特征,包括形状、大小、细胞核的位置等。
6. 将观察到的细胞特征绘制成示意图,标注重要结构。
7. 将绘制的示意图上交给老师检查,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实验注意事项:
1. 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碰撞。
2. 在观察过程中,要保持显微镜和样本的清洁。
3. 确保显微镜的光源充足,调整焦距时要小心操作。
4. 在进行细胞观察时,要注意细心观察,保证观察结果准确。
5. 完成实验后,将使用过的显微镜和载玻片清洗干净,保持实验台整洁。
实验评价标准:
1. 能够熟练操作显微镜,找到合适的放大倍数。
2. 能够观察并描述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特征。
3. 能够将观察到的细胞特征绘制成示意图,并标注重要结构。
4. 能够对细胞的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5. 在实验过程中,能够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保持实验台整洁。
最全面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实验原理】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目的要求】PH发生偏移。
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 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 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PH稳定的。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NaOH(盛于滴瓶中)、4 副防护手套、二、方法步骤和记录1、将 2.5ml 自来水倒入50ml 烧杯中2、用PH计成PH 试纸测试5:1 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 (盛于滴瓶中)、0.1mol/L 50ml 烧杯1 个、50ml 量筒1 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并作记录,加入 5 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一次加一滴0.1mol/L 记入表中。
4、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6、充分冲洗烧杯,三、现象观察HCl,然后30 滴为止。
将PH测定结果,并向其中倒入25ml 自来水。
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 的NaOH,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 1 至步骤4,记录结果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 1 至4 记录结果。
不同实验材料PH 变化记录表加入0.1mol/L HCl 加入0.1mol/L NaOH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0510 15 20 25 30 0510 15 20 25 30 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 1生物材料 2四、实验结论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
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情况。
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章节教案5篇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章节教案5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章节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章节教案1一、教材分析新课标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从原来的“了解”水平提高到了“说明”水平,教材中本部分内容从回顾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开始,让学生感知他们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原则,并且得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教材中详细描述了各探究实验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探究思维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光合作用被发现的基本过程2.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2.能力目标:1.重新走进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2.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3.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历程,体会科学概念是在不断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形成;2.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学科中的有关知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内容和结果;4.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过程中的各实验设计、优缺点和结论。
难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各实验如何巧妙地连接起来,如何过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必修三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必修三学科:生物年级:高中三年级课时:一节课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DNA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DNA复制的过程和意义;3. 能够解释DNA和RNA的关系;4. 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遗传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1. DNA的结构与功能;2. DNA复制的过程;3. 基因突变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讲义;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从DNA的复制对生物遗传的意义开始,引发学生对DNA 结构和功能的思考。
二、教学主体(30分钟)1. DNA的结构与功能(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DNA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规律,以及DNA在细胞内的作用。
2. DNA复制的过程(10分钟)教师讲解DNA复制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DNA复制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DNA复制的机制和意义。
3. RNA与DNA的关系(5分钟)教师解释RNA与DNA的关系,让学生了解RNA在转录和翻译中的作用,并理解RNA与DNA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基因突变的影响(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分析基因突变对生物遗传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对遗传变异和进化的重要性。
三、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DNA的重要性和基因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拓展相关知识。
四、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实践操作,进一步加深对DNA结构与功能的理解,并结合实例分析基因突变对生物遗传的影响。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DNA的结构和功能,理解DNA复制的过程和意义,解释DNA和RNA的关系,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遗传的影响。
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希望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不断提升自我。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设计神经反射的可能性之后,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其他可能的调节机制。
在20世纪初期,一些研究表明,体液调节可能是促胰液素分泌的重要机制。
这一假说认为,促胰液素是由小肠和胃壁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可以直接作用于胰腺,促进胰液的分泌。
五)实验验证如何证明促胰液素是通过体液调节的?为了验证这一假说,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其中一个实验是将小肠和胃壁细胞制成滤液,注射到健康狗的体内,观察胰液分泌的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注射后胰液分泌明显增加,证明了促胰液素是通过体液调节的。
六)意义促胰液素的发现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还可以为胰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同时,促胰液素的发现也展示了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科学发现的重要作用。
黏膜受到神经刺激而产生的反射作用,而非化学反射作用。
斯他林和___的实验方案是为了验证这个新现象,即化学反射。
他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步骤,包括将生长发育相近的小狗分为甲、乙两组,然后剪下各自的一段小肠并刮下黏膜,将甲组狗刮下的小肠黏膜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和砂子,充分研磨过滤制成提取液,将乙组狗刮下的小肠黏膜加入适量稀盐酸和砂子,充分研磨过滤制成提取液,并将适量提取液通过静脉注射分别回注到相应狗的血液中。
他们预测实验结果是,如果乙组狗胰液分泌量明显多于甲组狗,说明小肠黏膜在盐酸刺激下,的确产生促进胰液分泌的物质。
否则则不能说明这一点。
实验结果证实了他们的设想,促胰液素被发现,这是生理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发现。
___和___的实验方案挑战了当时流行的“神经论”思想,他们深信切除神经是完全的,于是大胆跳出“神经反射”这个传统概念的框框,设想这可能是一个新现象——“化学反射”。
这个新现象被证实后,促胰液素的发现成为生理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发现。
___默受到“神经论”思想的束缚,想方设法把实验结果向“神经论”靠拢,坚持认为是因为小肠黏膜受到神经刺激而产生的反射作用,而非化学反射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促胰液素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阐明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2、体验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3、通过讨论领悟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XXX态度和科学精神促进科学发现的重要作用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二)难点:1、胃、小肠、胰腺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各自的消化作用2、推测促胰液素的分泌机制3、尝试设计证明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调节的实验方案三、教学过程环节一)现象教师活动1850年,法国实验生理学家XXX(ClaudeXXX)发现酸性食糜进入小肠会引起胰液分泌。
但当时XXX的发现似乎没有引起世人的关注。
直到1894年才被俄国巴甫洛夫实验室的生理学家道林斯基(Dolinski)重新发现。
促使胰腺分泌胰液的信息是通过什么途径送达到胰腺的?二)19天下学术界的观点:神经调节假说一)在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人和动物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体系调治的。
在“胰液的分泌是如何调治的?”这一问题上,人们认为,是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如果胰液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尝试写出这个反射弧的完整反射路径。
当时XXX学派也特别“神经论”思想。
他们认为,盐酸引起胰腺分泌是一个神经反射。
1896年,XXX夫的另一个学生帕皮尔斯基(Popielski)发现,切除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和控制该反射所有可能的神经中枢,盐酸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并思考1溶液仍能引起胰液分泌。
因而XXX基于1901年提出假设,认为这是一个“局部短反射”。
三)演绎、推理,实验验1901-1902年,法国学者XXX(Wertherimer)也独自进行了同样的机制分析: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证推翻假说一①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引起胰腺分泌胰液;②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胰腺不分泌胰液;③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血管,再向小肠中注入稀盐酸,胰腺仍然能够分泌胰液。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3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3篇)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描述染色质(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3)说明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相互关联和协调一致。
(4)概述细胞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
2、技能目标:(1)尝试构建细胞核的结构模型。
(2)进行资料分析,提高思维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1)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2)体验科学研究工作的方法和过程。
(3)逐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构建细胞核的结构模型。
三、教学方法本节根据建构学习理论,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法。
以问题引发兴趣,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体。
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细胞图片。
出示细胞核结构示意图的投影片,新闻中常播:那么在细胞这个国度中,谁是核心呢?是什么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呢?比如:科学家们思考生物的生命活动必定有某个蓝图,这个蓝图在哪里呢?很自然,人们的目光集中在了细胞中的细胞核。
在本章的学习中,我们都是以真核细胞为例的,不考虑原核细胞。
那是不是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呢?(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 那么,细胞核是如何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也就是细胞核的功能是什么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分析部分,并展示在屏幕上。
1、黑白美西螈的核移植实验(参考多利羊)核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是什么颜色?可看出,美西螈的皮肤颜色由什么决定?2、蝾螈受精卵的横缢实验用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中间只有很少的细胞质相连。
结果?当分裂到16到32个细胞时,如果有一个细胞核挤到无核的一半,结果?结论?3、变形虫的切割实验4、伞藻嫁接实验和伞藻核移植实验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通过这4个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出,细胞核有什么功能?细胞核有这样重要的功能,必定会有与其相适应的结构。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原理】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
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并作记录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
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6、充分冲洗烧杯,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三、现象观察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四、实验结论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
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
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实验评价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误区警示]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关于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5篇
关于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5篇关于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5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往往更喜欢于找免费的教案资源网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必修二以遗传为主线,按章节来划分为七章,分别是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的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生物进化理论。
而实际上,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模块应当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六部分内容,可以看出来,本模块作者设计时所考虑的并不是一味的追求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是在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时还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具体的内容标准等。
必修三模块的内容包括: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六部分。
传统的生物学以生命的基本特征为框架来整理和概括生物科学事实,这样虽然容易被理解,但是科学事实本身和若干科学事实的简单堆砌毕竟还不等于科学。
因此新教材调整了编写思路,依据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的思想,其核心是追求课程内容结构化,而生物学科的内容包括由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组成的理论体系,及其隐含的学科思想和方法。
因此,生物课程的内容既可以根据知识理论体系建构,也可以根据学科思想和方法建构,两者各有其合理性。
在新教材的编写中各个模块都兼顾了知识理论体系和科学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由于现在浙江省采用的是新高考,学校也没有统一的参加选考时间,因此导致其中有一部分的学生已经在上半年的四月份已经进行了一次选考,但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要在这个学期的十月份参加第一次选考,因此在同一班级里却存在不同的需求,为了照顾全体学生,只好以整体复习为主,其中穿插综合复习。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2)建立知识框架体系,能够宏观地、全面系统地分析题目;(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并回答有关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原理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
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 ,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 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 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 ,并作记录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 ,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将PH 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 ,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
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 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6、充分冲洗烧杯, 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三、现象观察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四、实验结论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
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
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实验评价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误区警示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
2、实验过程中腐蚀性物质使用注意事项及解决措施。
解析: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
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
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1、就实验加入HCl 或NaOH后的PH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是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2、分析缓冲液的PH变化情况为什么与自来水的不同。
3、尝试对生物材料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
二、探究创新1、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探讨,你认为生物体内环境中其它环境如血糖、温度、H2O、无机盐等是否也可以维持稳态2、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失调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失调实验二模型建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实验原理胰岛素和胰高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组织细胞的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 ,并促进 ,从而使。
生物体中依靠这种作用的激素共同维持血糖的平衡。
目的要求让学生通过模拟活动充分掌握和理解在不同情况下,两种激素应如何起作用共同控制血糖的平衡。
增强学生交流和判断思考能力。
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15张“糖卡”正面写上“每1L血液中的0.1g葡萄糖”,背面写上“糖元”,2张胰岛素卡2张胰高血糖素。
二、方法步骤1、模拟吃饭后的反应甲将2张“糖卡”放到桌子上,使血糖浓度 ,此时由拿出张卡使甲的2张“糖卡”由背翻到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
2、模拟运动时的反应甲从桌子上拿走了1张正面朝下的“糖卡”,使血糖浓度 ,此时由________拿出张卡,使的1张“糖卡”由面翻到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
三、实验结论当生物体内血糖浓度升高时, 能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下降时, 能血糖浓度。
因此,生物体中血糖浓度能。
四、实验评价与其他小组交流构建模型的过程和结果,相互借鉴,并就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误区警示1、应选用不同颜色的纸做“糖卡”,胰岛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
2、卡上字应醒目,方便活动操作。
3、各组应对此活动进行交流。
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是怎样反应的反应的结果怎样当血糖水平降低时呢二、探究创新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实验三探究: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目的要求1、进一步学会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学会用探究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3、理解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生根,体会科学理论在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也有许多要探索的问题。
4、通过小组之间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方案设计一.提出问题: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二.作出假设:浓度的可以使插条基部的薄壁组织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
三.设计实验:选择生长素类似物——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制作插条——分组处理插条——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mg/ml 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插条处理方法:浸泡法或沾蘸法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当地主要绿化树种或花卉如:月季、杨、加拿大杨等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或小组想要研究的其他植物的枝条。
蒸馏水、天平、量筒、容量瓶、滴管、试剂瓶、烧杯、玻璃棒、矿泉水瓶。
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 NAA 、2,4-D、IPA、IBA和生根粉等,可选其中的一种;所用药品包装说明上所列举的其他材料。
二.方法步骤: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生长素类似物母液分别配成浓度为的溶液,分别放入矿泉水瓶中,深约。
再取一矿泉水瓶,加入等量的清水,作为 ,及时贴上相应标签。
制作插条:将准备好的枝条剪成长约的插条,插条的形态学上端为面,下端要削成面,这样在扦插后可;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条件应。
分组处理:将制作好的插条,分成组每组不少于3个枝条 ,分别将其基部浸泡在盛有清水和浓度为溶液的矿泉水瓶中,处理几小时至一天。
进行实验:设置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加入等量的完全营养液,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分别培养经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及清水处理过的插条,注意保持温度为。
三.观察现象:定期观察每组实验材料的生根状况,并记录结果。
浓度:mg/ml;时间:天四.实验结论:经过天观察,用浓度为处理过的插条生根最早,生根数最多,所以对于植物来说,促进插条生根的这种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是。
五.实验评价: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一致吗你做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误区警示在本实验中,生长素类似物的功能与其促进根生长的功能是一回事吗在本实验中,若在适宜浓度范围内不能生出不定根,请分析可能的原因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你们小组提前做本探究活动的预实验了吗预实验的作用有哪些你们小组认为在施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二.探究创新:就此次探究活动,你们小组还能作进一步的探究吗你有没有一些改进此探究活动的措施实验四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目标初步学会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亲身调查周边植物,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然,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操。
实验原理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计算每个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形状的调查地段选择相应的取样方法。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一下几种:五点取样法,样方的形状可以是方形的、长方形的、条带状的或圆形的,但样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
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地段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
先将调查地段按纵向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样方之间的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
长条形的总体为100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m。
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m的前1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五点取样法:当调查地段为方形时,可以按梅花形取五个样方:先做该地段的两条对角线,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在每条对角线上距边角1/4对角线长处,各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共五个样方。
样方面积一般为1m2,如果该种群的密度较小,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材料用具卷尺、尼龙绳、木楔、钢笔、记录本、植物分类图鉴实验准备调查前教师先进行实地考察,找出比较典型的地块。
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容易识别而且分布比较均匀的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这样有利于数据的分析、比较。
像一年蓬这类单株生长特征明显的双子叶植物,就是很理想的调查对象。
教师事先对该地块进行种群密度取样调查,并可采集好有关植物并制作成标本,使学生掌握好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
如果遇上样方边界的压线个体,按左上原则处理,压线个体出于线的左侧或上方,则计入样方内。
方法步骤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等距取样法。
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分,有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学生对照植物分类图鉴掌握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
计数附种群调查记录表计算种群密度。
结果分析计算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该种群算术平均数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该算术平均值即为调查区域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应结合调查区域相关情况对该估计值做出生物学解释。
注意事项选取地势开阔、平坦、植被茂盛的地点作为调查地点,如校园草地、公园、田埂等都是比较理想的地点。
注意避免有深水、陡坡、毒虫等有安全隐患的地点;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
调查地段应大小适中,面积过大则费时费力,面积过小则失去调查意义;地段形状可以是规则或者不规则,地段边界按植被分布或地理边界划定;选取样方的个数根据地段总面积而定,地段较大的,样方数可相对多些;实验五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目的要求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3、通过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方案设计一、提出问题 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二、猜想假设 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__型增长变化。
三、设计实验①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
②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
③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天。
④7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