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3.从征税种类看: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 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徭役 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纳税种类由赋、 役分征到赋役合征,反映了赋税的名目、手续简 单化.
4.从征税物品看:由实物、劳役地租为主 到货币地租为主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 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5.从征收时间看: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 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 ①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 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作用: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 间
• ②方田均税法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 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 作用: 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增加了国家 的田赋收入
• ③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6、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 1581年
实行两税法
• ③内容: • a、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 b、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 ④作用:78页
• a、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 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 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 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 理解: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 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 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 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 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 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 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 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
• 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②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 ③影响:赋役制度正式形成
• a、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 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中国赋税制度演变
财政原则: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再分配到各地征收
课税主体:不区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登入户籍,缴纳赋税。
课税标准: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
课税范围:商人都要交税
纳税期限: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3.隋唐时期—租庸调与两税法
5、明清时期:
(2)清代——摊丁入亩
措施:a、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 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b、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 收统一的地丁银
意义:废除了人头税,表明封建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避免了隐秘人口现象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有利于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 税制的简化,有利于政府的征收。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1928年发表“改定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 1928年发与美国首先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同意大利、法国、西班 牙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到1930年,日本也终于同意了 《中日关税协议》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3.隋唐时期—租庸调与两税法
唐中期推行两税法
评价:
积极: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2)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3)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 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 (4)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5)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多次变化。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南北朝、隋唐、宋代和明代五个阶段分别探讨这些变化。
首先,封建社会时期的赋税主要以田租为主。
在这个阶段,土地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因此赋税主要通过对土地的征收来实现。
田租是农业农民向地主支付的税金,通常以农产品的形式交纳。
同时,地主还要向上级贡献一定比例的产出作为贡赋。
这种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存在了几千年,基本上维持了农民和地主的社会地位。
其次,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由于社会动荡,南北朝的政权不断更迭,税制也随之改变。
南朝梁代采取了一种以户为单位,按户人口定额缴纳税赋的制度。
而北朝魏晋则采用了以田地面积为参考,按地力征收的方法。
这一时期的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与土地耕作的状况挂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随后,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隋朝实行了统一的赋税制度,包括普遍征收田租和专税。
唐朝则进一步扩大了税收范围,设置了多种税种,如田赋、庸赋、户赋、亩赋等。
这些税种在税收对象、征收方式和赋税比例上均有所不同。
此外,唐朝还实行了官田和官府作坊制度,将大量土地和生产资料收归官府管理,以提高赋税收入。
宋代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个重要阶段。
宋代继承了唐朝的税收制度,并做了一些。
首先,宋代实行了均田制,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减轻了他们的赋税负担。
其次,宋代取消了大量的专税,保留了少量的税种,如田赋、兵赋、钱粮赋等。
此外,宋代还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如维持货币的稳定和鼓励商业活动等,从而提高了税收收入。
最后,明代的赋税制度在官僚主义和封建专制的背景下有所变化。
明代继承了宋代的税收制度,并进行了一些。
首先,明代加强了对农田的管理,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其次,明代实行了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人才来提高官员素质,并加强税收管理。
此外,明代还通过设置税科、户科、户部等机构,加强了财政和税收的管控,进一步提高了赋税收入。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变化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变化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革。
以下是中国赋税制度的主要演变变化:
1. 春秋时期:封建诸侯国家开始实行赋税制度,主要是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
2. 秦汉时期: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土地税和人头税成为主要税种,同时还增加了商税和关税等税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和市调制,土地税和人头税仍是主要税种,但商税和关税的比重有所增加。
4. 唐宋时期:实行租调制和市调制,土地税和人头税仍是主要税种,但商税和关税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同时还出现了专卖制度和均输制度等。
5. 明清时期:实行一条鞭法,即将各种税种合并为一种税,同时实行均输制度和海禁政策等。
6. 近代以来:实行新税制,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同时逐步取消了人头税和土地税等传统税种。
总的来说,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变化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变迁、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的。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赋税种类的变化:在先秦时期,赋税主要包括秩禄和关税,后来逐渐增加了货币税、人头税、土地税等种类。
2. 税率的变化:在不同朝代,税率也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的税率比较简单,根据不同的职务和土地等级设置不同的税率。
汉朝时期,对土地、户籍等属性进行了明确划分,提高了税率。
3. 征收方式的变化:在古代,征收方式也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主要是采取征收现金的方式,后来逐渐改为征收实物、货币和役徒等。
4. 财政管理的变化:在古代,政府对财政的管理也进行了多次改革。
秦朝时期实行“徭役制”,政府通过强制征召民夫修建各种工程来获取财政收入;汉朝时期实行“丝绸之路”,通过贸易获得财政收入;唐朝时期,实行“银两税制”,政府将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白银。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是朝着更加复杂、多样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完整版)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是经济制度的一部分,赋税不但是维持公共权力的经济基础,对于经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政府通过对税种和税率的调整,可以有效地控制或鼓励某一经济行为或其他行为。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比如减免田赋,加重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和发展农业生产,以达到其重农抑商的目的;严格控制盐、铁和茶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多次进行大幅度的税制改革,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和经济情势等等。
一、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内容(一)赋税的种类: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二)概念:赋役:在古代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三)历代的赋税制度:1、先秦时期(夏商西周):贡赋制,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
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
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
此外,还有军赋。
2、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
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
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征收军赋。
战国时,各国赋税制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
秦朝:秦代赋税分为田租、口赋和杂赋三种。
田租是按土地征粮,租率约为十分之一。
口赋是按人头征钱,每人约缴120钱。
杂赋一般是临时性的征调。
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封建地主有利,但也有利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汉朝编户齐民:①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始于商周时期的田赋制度。
田赋制度是指国家将土地划分为官田和私田,官田归皇家所有,私田归百姓所有,国家征收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税收,称为田赋。
这种制度在中国的封建时代一直沿用,但税率逐渐增加,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2. 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
均田制是指将土地按照人口数量均分,每个家庭只能耕种一定数量的土地,并按照产量征收税收。
这种制度提高了百姓的积极性,但由于税率仍然较高,百姓的疾苦仍然存在。
3. 宋代开始推行的税赋科举制。
宋代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形成官吏阶层。
税赋科举制是将税率与考试成绩挂钩,成绩优秀的人可以享受减免税赋的政策。
这种制度促进了科举制度的推行,但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4. 明清时期的户口调查和户籍制度。
明清时期开始实行户口调查制度和户籍制度,确立了家庭为基本纳税单位。
税收征收与人口数量挂钩,使得贫困家庭在税收上得到一定减免。
但由于买官卖官的问题,官员为谋取钱财,沉重的税收负担仍然存在。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由田赋制度到均田制、税赋科举制最后发展到户籍制度,但税率仍然较高,给百姓带来了很大负担。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春秋初税亩: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规定
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
制度。
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等。
1、春秋初税亩: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2、战国秦汉时期:商鞅变法,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相继出现了贵族地主、军功地
主和商人地主。
2、王田制王莽时期,把全国的土地更名为“王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
3、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使以大地主庄园经济为特征的士族门阀地
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4、屯田制曹魏时期,国家用强制手段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
租的土地制度。
5、隋唐五代时期。
门阀士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向以纯粹租佃关系为特征的庶民地主土
地所有制经济转型。
6、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
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制度。
7、宋元明清时期。
以纯粹租佃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确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演变趋势分析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田亩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最后完全取消人头税,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越来越松弛。
2.地租形式由以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为主的形式过渡(两税法),有实物地租为主逐渐向货币地租过渡,以一条鞭法的实行为标志,这说明封建社会不断发展,促使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到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4.农民由必须服徭役到可以缴纳绢代役(以租庸调为标志)。
5.税种由繁多向单一过渡,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春秋鲁国——初税亩,中国赋税制度的开始;北魏、隋——租调制;初唐——租庸调法,交谷物叫租,调是交绢、绵或布、麻,以绢或布代役叫庸。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中唐——两税法。
分夏秋两季交税,由按丁征税变为按田亩和资产征税。
改变了税收方式,由人丁税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收税,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宋——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由政府雇人服役),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税漏税). 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赋、役、杂税合并为一,一律折银交纳,改按丁数和田粮摊派。
简化了征收名目和手续,有利于防止豪强官吏隐田逃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折银制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有积极推动的作用;清——康熙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地丁银。
(下面的具体一点还有材料)秦代的赋税制度《汉书·食货志》中载有董仲舒关于秦代赋税制度的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田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故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
”秦代的赋役是三代的20~30倍,农民租佃地主的土地,要缴纳给地主“见税什伍”的租赋,因而广大农民一贫如洗,许多农民无法生存,只得逃往山林,变为盗贼,许多农民揭竿而起,这是强秦短命的重要原因。
秦代还改“因地而税”的制度,而改行“舍地而税人”的制度,即索取“人头税”,其税率20倍于从前。
《通考》在评论秦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时指出:“秦坏井田,任民所耕,不限多少,已无所稽考,以为赋敛之厚薄,其后舍地而税人,则其谬益甚矣。
”汉代的赋税制度汉高祖刘邦记录了强秦死亡的教训,在汉初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
《汉书·食货志》中说:“汉兴,按秦之敝,诸侯记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内涵税田租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丁税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户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役徭役强迫人民(主要是成年男子)从事的无偿劳役演变先秦从贡赋到按亩纳税秦汉田租秦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即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低。
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汉景帝三十税一丁税秦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汉:不分男女,7--14 岁每人每年缴口赋,15-56岁每人每年出算赋徭役更卒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正卒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戍卒到边塞屯戍特点轻田租重人头原因:加强对民众控制,利于农业生产隋至唐前期的租调制和租庸调制内容租:成年男子缴纳定量谷物;调:绢布;庸:纳绢布代役特点基础均田制标准以人丁为主特色体现了人身关系的松弛影响增加政府收入,保证农民生产时间;缓和矛盾,促进农业生产唐中后期两税法背景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目的增加政府收入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分解到各地;按田亩缴纳地税,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特点以人丁为主转变为财产为主作用积极: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消极:为土地兼并打开方便之门,激化阶级矛盾宋募役法解放了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元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
另设科差明初期两税法→正统年间“金花银”后期一条鞭法背景土地兼并,财政危机严重;商品经济发展,白银量增加目的增加财政收入内容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意义开清朝地丁合一税制的先河;封建政府对人丁的控制进一步松弛;促进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清摊丁入亩过程1712年,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年间: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
影响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税制的简化,有利于政府的征收;避免了隐匿人口现象,促进了人口的增长赋税制度的变化影响政治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明朝时பைடு நூலகம்(二)
一条鞭法:1581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实
施 内容:《明史 · 食货志》:一条鞭法者, 总 括一州之赋役, 量地计丁, 丁粮毕输于 官, 一岁之役, 官为佥募, 力差则计其工食 之货, 量为增减, 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 加 以增枆。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 供亿诸费, 以及土贡方物, 悉并一条。皆 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故谓之一条鞭法
中国古代赋税及主要演变趋势
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主要趋势:
(1)由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到货
币地租 (2)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为主 (3)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
奴隶社会的赋税改革
井田制下,诸侯向国君按期贡献财物
公元前7世纪前期,管仲“相地而衰
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 赋税。 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开始 按亩收税
北宋时期
1069年王安石变法:实施募役
法和方田均税法 特点:募役法以雇役代替力役, 并且开始征收货币.方田均税 法以土地为主,按亩收税.
明朝时期(一)
明初土地主要分为两大类:官田和民田.官
田包括籍没田、还官田、抛荒田等.民田主 要包括皇室、官僚、地主和小自耕农占有 的土地. 赋税:编造鱼鳞图册,随粮定区,按亩纳税. 徭役:农民主要负担均工夫役、里甲正役和 杂役 特点:赋、役分别征收.
隋唐时期(二)
郑樵在《通志· 货一》中评价租庸
调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 身则有庸,租者,十一之税也,调者, 调发兵车井田之赋也,庸者,岁役二 旬,不役则收其资.役多则免调.过 役则租调俱免,无伤于民矣!”
隋唐时期(三)
两税法 背景:唐中期,封建经济发展,均田制破坏,租庸调 无法实施,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内容:780年杨炎主持实施:量出制入;户无主客, 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租庸杂徭悉 省;夏秋两征之. 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影响:改变了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扩大 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百姓负 担.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和改革,不同朝代和统治者实施了各种不同的赋税政策。
以下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主要演变和特点:
1. 早期朝代:在早期的中国朝代,如夏、商、周等,赋税主要以“田赋”为主,这是一种以田地产出为基础的赋税制度。
国家通过分配土地和对农田产出的征税来获得收入。
同时,也有一些额外的赋税,如劳役和物产税。
2. 秦汉时期:秦朝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推行均田制和统一货币制度,赋税制度也得到了改革。
赋税主要以“亩产租庸”制度为基础,国家将土地划分为亩产单位,征税以土地产出和户口数量为基础。
庸赋则涉及劳役和军役。
这个时期的赋税制度对农民来说相对严格,导致了一些农民起义和反叛。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实行了多种赋税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均田制”和“租庸调赋”制度。
均田制旨在平均分配土地,以减轻贫苦农民的负担。
租庸调赋则涉及征税、劳役和军事征用。
4.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
元朝实施了以“亩产赋”为基础的赋税制度,而明清时期采用了“户口赋”制度,其中家庭的人口数量用于确定征税额。
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更加集中和官僚化。
5. 租调所赋:明清时期,中国引入了“租调所赋”制度,也称为"地丁赋",这是一种按地区征税和分配资源的制度。
根据地区的资源和需求,国家向不同地方征收税赋并分配物资和资源。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朝代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征税和管理资源。
这些变化也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政治动荡。
【知识整合】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全)
赋税制度的沿革一、春秋初税亩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田被大量开垦,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二、秦汉赋税:编户制度1、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
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
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2、影响:①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②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③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④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
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三、隋唐租庸调制1、发展: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3、指导思想:轻徭薄赋4、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5、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6、作用:①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②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
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③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④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四、唐中后期两税法1、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4.租庸调制
隋、唐初期实行。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5.两税法
唐于780年开始实行,它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和进步。
6.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其中“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质上是纳钱代役和按亩纳税。
一.重点突破 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内容特征的分类
1. 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①
封建统治者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唐朝两税法为重要标志。
②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步向货币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明朝的一条鞭法为标志。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1.“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是根据土地的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
春秋后期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是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田亩收税,其实质也是承认土地私有。
2.编户制度
它既是两汉时期的管理制度,也是这一时期的赋税制度,被编的平民称为编户齐民。他们有独立的身份,并依据资产多少交纳赋税,服兵役、徭役。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UID364736 帖子10179 精华36 积分403983 阅读权限80 来自辽宁省葫芦岛市 在线时间1185 小时 注册时间2007-2-27 最后登录2011-8-11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秋水仙素
钻石战士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 中 小 发表于 2007-11-2 16:09 只看该作者
2. 赋税制度的内容特征分类: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主要的变化包括推行均田制,实行统一的赋税制度,以及加强中央集权。
秦朝时,实行国家统一的赋税制度,以及穀、禄、税为主要的赋税形式。
汉朝时期,实行均田制,推行政区划分,建立郡县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田地的控制。
在这个制度下,国家根据农民的田地面积,征收一定的赋税。
此外,还设立了丝绸、酒、盐等特产税,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有了较大的改变。
隋朝时期实行均田制,但后来废除了均田制,通过赋税品等分类严重影响了赋税公平性。
唐朝时期推行了三税法,即租庸调、免役赋,以及赋砧石和亩产税。
这个制度对农民非常不利,导致了农民起义的频繁发生。
宋代的赋税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北宋时期,由于财政困难,实行了归率赋税制度。
这个制度以农业产出的一定比例作为赋税,并由官府经营,从而解决了财政困难。
南宋时期,继续实行这个制度,但取消了由官府经营,改为由地方官员管理。
此外,还加强了在民族地区的赋税征收,增加了财政收入。
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在中央集权的同时,也有一些特点。
明代时,实行府、州、县三级税收制度,主要以捐纳为主要形式。
清代时,实行统一的赋税制度,以田赋为主要形式。
此外,还设立了徭役税、盐税、酒税等特产税。
清朝的赋税制度相对稳定,但因为负担重,也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经历了周朝、秦汉、隋唐、宋代、明清等时期的变化。
从封地赋税到均田制,再到归率赋税和捐纳制,赋税制度与社会经济形势的变迁密切相关。
每一个时期都在强化国家对农民的控制,增加财政收入,但也导致了农民的负担加重和社会的不稳定。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1.古代赋税制度:在古代,赋税主要以土地为基础,皇帝征收赋税,以维持国家政权和军队的开支,同时也能为民众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赋税通常包括田地中的土地税、人身上的人丁税、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方面的税费等。
2.农业赋税制度:在封建社会,农业是中国主要的经济支柱,赋税也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在唐代,实行了“均田制”,开展土地调查和土地平均分配,实施了固定的田赋税制度。
宋代,实行了“两税法”,即户籍赋和田亩赋,以户口与农田面积来确定税负。
3.官僚赋税制度:明清时期,官僚赋税制取代了农业赋税制。
这种制度以赋税官僚为核心,由地方高级官员负责征收赋税,将税收资金上缴国家。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税收收入,但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4.开放后的税制:开放以后,中国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的。
1980年代初,中国启动了农村,取消了传统的包产到户制度,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时,也对税制进行了,实行了农业税改。
通过取消对农业的特殊征税,转变为对农民征收统一的税费。
此外,还实行了增值税、所得税、消费税等各种税收。
5.现代赋税制度:目前中国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税制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税制越来越趋于完善和灵活。
例如,2005年,增值税进行了全面调整,降低了税率、扩大了纳税范围、提高了纳税人的税负公平等。
总而言之,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农业赋税到官僚赋税,再到现代赋税的转变。
这一过程中,税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调整,既反映了国家政权的需求,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化。
随着中国的开放,税制的优化和完善将继续进行,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赋税制度,是随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从本质上体现了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社会形态名称时间主要内容作用或影响奴隶社会贡赋制度西周受田的诸侯臣下作为义务向周王交纳的贡赋这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相地而衰征春秋前期齐国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征税承认了土地私有,促进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初税亩”春秋后期鲁国无论公田、还是私田都按照田亩的实际数目收税封建社会编户制度两汉两汉时期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被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向国家的交纳赋税,即田租、更赋、人口税和承担徭役、兵役。
租庸调制隋唐隋朝:沿用了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比较短。
后来,又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缴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唐朝前期: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其内容如下: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期间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
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两税法唐朝原因:唐玄宗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内容: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开始以资产和土地为主,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缴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实行两税法,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但是,它也标志着从此以后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越来越严重;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募役法北宋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原先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特权,同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的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条鞭法明朝中后期目的:1581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措施: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赋役合一(税收种类的变化);二是赋役征银,纳银代役(纳税手段的变化);三是部分丁税摊入田亩中(收税标准的变化)意义: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摊丁入亩清朝前期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皇帝上台以后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作用:我国的人头税被废除意义: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注:在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
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掠夺。
封建赋税形式,从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种: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具体来看: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⑤其他苛捐杂税。
3、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1)特点有:①由向国王纳贡向征收人头税和土地税;②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种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过渡”开始,以地丁银为标志“过渡”完成;③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⑤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⑥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注意:赋税征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保证劳动者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
如果统治者破坏了这个原则,进行超经济的掠夺剥削,只能适得其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和自身灭亡。
4、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②农民的反抗斗争;③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
5、中国古代不同赋税制度产生的影响第一种情况,迅速改变了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状况,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第二种情况,扩大了国家税源,增加了政府收入;第三种情况,通过税制改革,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第四种情况,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6、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认识(1)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2)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3)赋税制度的沿革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状况,实质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4)赋税是封建国家生存的经济基础;赋税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社会进步与倒退,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封建统治的依据之一;赋税制度的变化主观上取决于统治者的素质,客观上取决于生产力的进步。
(5)反映的问题:历史上,一些封建统治者在一定历史时期相对减轻对农民的赋税剥削,完全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同时也是为了将来加重剥削。
一般说,一个新的王朝在建立之初,由于刚经过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或长期战乱的破坏,社会比较贫困,统治者总会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采取一些比较宽舒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一当社会经济得到恢复、财富有所增加,统治阶级就会重新加重对人民的盘剥。
二、在中国古代史上,赋税制度是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学习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具体变化见下表:时间土地制度赋税制度西周井田制贡赋制度隋唐均田制租庸调制隋唐以后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以土地为主的赋税制度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
后来经济重心逐渐迁移,迁移的方向是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其中主要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过程时期南方发展状况影响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和经济重心相一致南北朝时期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到岭南和闽江流域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时期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期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南方的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①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经济建设和发展;②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从地理角度看:①气候影响,宋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些适宜生长在北方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北宋占城稻的引进,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而水稻不适宜种植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适宜种植在江南地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
②江南多以平原丘陵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种植,茶树、柑橘、甘蔗等经济作物易于种植。
③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
这主要是人为的烧荒滥垦造成的,结果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面积减少。
同时使黄河因淤积而经常泛滥,不适宜于农业的发展。
四、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①北方农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突出;③政治重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③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注意: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除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外,还存在一个经济重心东移的趋势,伴随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东移。
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入侵,东部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瓦解较为彻底,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近代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加上东部沿海地区交通比较发达,对外贸易发展,使得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中西部地区快,形成了现代经济重心在东部的经济格局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所产生的影响1、对于中国古代政治重心的迁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向南迁移3、对中国古代人口的分布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中国古代战争的分布变化也呈现出一种东移南迁的趋势5、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设分布受其影响6、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变化也呈现出一种东移南迁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