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常见名词解释
药剂学名词解释
1 绪论(Pharmacy) 药剂学: 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forms 剂型: 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给药形式,就叫做药物剂型,简称剂型.preparations 药物制剂:各种剂型中的具体药物或者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 指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不同于普通剂型的各种新型的给药形式和方法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着,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生产处方:是制剂生产或者调配的重要书面文件,是配料和成本核算的依据,包括药物,用量,配制方法以及工艺等内容。
医师处方: 医生对病人用药的重要书面文件,包括药品的种类,数量和用法。
(Ethical) drug 处方药: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 不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2液体制剂preparations 液体制剂: 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增溶剂: 指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 .Solubilization增溶: 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agents 助溶剂: 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潜溶剂: 使药物的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混合溶剂 cosolvency 潜溶: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某一比例时药物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溶液剂: 指药物溶解于溶剂中形成的澄明液体制剂。
waters 芳香水剂: 指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糖浆剂:指含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酊剂: 指药物用规定浓度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醑剂: 指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甘油剂: 指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
药剂学常见名词解释
1、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2、剂型(药物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即称为药物剂型。
3、药物制剂:在各种剂型中都包含有许多不同的具体品种,将其称为药物制剂。
亦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
4、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制及过程,阐明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关系的边缘科学。
5、药物动力学:是采用数学的方法,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经时过程及其与药效之间关系的科学,对指导制剂设计、剂型改革、安全合理用药等提供了量化的控制指标。
6、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
它由权威医药专家组成的国家药典委员会编辑、出版,由国家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
(现行《中国药典》2010版——ChP.2010)8、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 。
9、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10、非处方药:是由专家遴选的、不需执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师处方并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被认为患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并能保证安全的药品。
11、溶解度:指在规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一定体积溶剂中溶解的量。
12、分配系数(P ):指药物在两个不相混溶的溶剂中溶解并达到平衡时浓度的比值。
水油;度在水相中药物的质量浓度在油相中药物的质量浓C C P P == 13、晶型:指晶态物质晶格内分子的排列形式。
14、多晶型(同质多晶现象):药物常存在有一种以上的晶型。
15、吸湿性:指固体表面能从周围环境空气中吸附水分的现象。
16、临界相对湿度:粉末吸湿达到平衡时的相对湿度称为临界相对湿度。
17、被动扩散:药物分子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即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动。
药剂学名词释义精简版
药剂学名词释义精简版
以下是药剂学中常见名词的精简释义:
1. 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或缓解疾病的物质。
2. 药剂:将药物与辅助成分混合以便制备、标准化和使用的制剂。
3. 药理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和效应的科学。
4.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
程及其时间。
5.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治疗效果的科学。
6. 剂量:使用药物的量,可以指每次使用的量或总体上的用量。
7. 毒性:药物引起的有害反应或副作用。
8. 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其中一种药物
对另一种药物的影响。
9. 处方药:只能在医生或其他合格医务人员的处方下购买和使
用的药物。
10. 非处方药:可以在不需要处方的情况下购买和使用的药物。
11. 药典:包含药物标准、质量控制方法和相关信息的文献。
请注意,以上释义仅为简要解释,对于详细了解每个名词的意
义和背景知识,需要参考更专业的药剂学资料和文献。
参考资料:
- 《药剂学导论》,作者:王茜茜等,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药剂学基础》,作者:朱蕴铨等,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药剂学名词解释汇总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药剂:根据有关药品标准(药典、国家标准)、适合临床要求、具有一定质量标准、防治、诊断疾病、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具体品种。
药物剂型:是把医药品以不同给药方式和不同给药部位等为目的制成的不同“形态”,简称剂型,如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溶液剂、乳剂、混悬剂、软膏剂、栓剂、气雾剂、滴鼻剂等。
以剂型制成具体药品称为药物制剂,简称制剂,如阿司匹林片等。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撰,并有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处方药:必须凭职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不需凭职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简称OTC。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缩写。
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的简称。
GCP: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的简称。
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的简称。
GUP: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Good Use Practice的简称。
液体制剂: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增溶剂:系指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被增容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增溶: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助溶剂: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潜溶剂:系指能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混合溶剂。
潜溶:为了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常常使用两种或多种混合溶剂,在混合溶剂中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是,药物的溶解度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潜溶。
药剂学名词解释汇总
药剂学名词解释汇总名词解释1.制剂:以剂型制成的具体药品称为药物制剂,简称制剂,如阿司匹林片。
制剂的研制过程也可简称制剂;2.平衡水分:指在一定空气条件下,物料表面产生的水蒸汽压等于该空气中的水蒸汽分压,此时物料中所含水分为平衡水分,是在该空气条件下不能干燥的水分;3.倍散;在小剂量的剧毒药物中添加一定量的填充剂制成的稀释散。
4.粉碎度:通常把粉碎前的粒度与粉碎后的粒度之比称粉碎度或粉碎比;5.无菌制剂:指采用某一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设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的一类药物制剂;6.洁净级别:是指每立方英尺中≥0.5微米的粒子数最多不超过的个数,如100级是不超过100个尘粒。
7.缓释制剂:药物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非恒速释放,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每24小时用药次数应从3-4次减少至1-2次的制剂;8.经皮给药系统: 或称经皮治疗系统是指经皮给药的新制剂,即透皮制剂;9.主动靶向制剂: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的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的制剂;10.自由粉碎:是在粉碎过程中已达到粉碎粒度要求的粉末能及时排出而不影响粗粒的继续粉碎的操作。
11.增溶:是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12.乳析:乳剂放置后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为乳剂的分层,又称乳析;13.CRH:临界相对湿度,药物随环境湿度增加吸湿量增加,当环境湿度达到某一定值,药物吸湿量急剧上升,对应环境湿度成为临界相对湿度.14.长循环脂质体:脂质体表面经适当修饰后,可避免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延长在体内循环系统的时间,称长循环脂质体;15.控释制剂:药物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每24小时用药次数应从3-4次减少至1-2次的制剂;16.Microcapsules:微囊,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统称为囊材)作为囊膜,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统称为囊心物)包裹而成药库型微型胶囊。
药剂学名词解释
药剂学名词解释一、绪论1.Drugs(药物):指可以用于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以及对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的活性物质(API: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
2.Medicines(药品):指药物经一定的处方和工艺制备而成的制剂产品,是可供临床使用的商品。
3.Dosage forms(剂型):根据不同给药方式和不同给药部位等要求将药物制成的不同“形态”,即一类药物制剂的总称。
4.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药物制剂):指剂型确定以后的具体药物品种。
5.Pharmaceutics(药剂学):是将原料药制备成用于治疗、诊断、治疗疾病所需药物制剂的一门科学。
6.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制剂学):指根据制剂理论与制剂技术,设计和制备安全、有效、稳定的药物制剂的学科。
7.Dispensing pharmaceutics(调剂学):是研究方剂的调制技术、理论和应用的学科。
8.Physical pharmaceutics(物理药剂学):应用物理化学原理,研究和解释药物制造和储存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和规律,用以指导剂型和制剂设计。
9.Industrial pharmacy(工业药剂学):是研究制剂工业化生产的基本理论、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质量管理的学问。
10.Biopharmaceutics(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11.Pharmacokinetics(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含量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指导安全合理用药、剂型和剂量设计。
12.Clinical pharmaceutics(临床药剂学):是以患者为对象,研究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学问。
13.Pharmaceutical material polymer science(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是研究药用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性能及用途的理论和应用的专业基础学科。
药剂学名词解释
药剂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GLP(good laboratory practice)《药品生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3、GCP(good clinical practice)《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4、溶解度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中达饱和时溶解的最大药量,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
(P19)5、溶解速度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时间内溶出溶质的量。
(P19)6、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那些具有很强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P31)7、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 concentration, 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P36)8、HLB值(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HLB)亲水亲油平衡值,系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
(P39)9、Krafft点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当至某一温度时,其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点,相对应的溶解度即为该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P41)10、昙点(cloud point)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进行加热升温时可导致表面活性剂析出(溶解度急剧下降),溶液由清变浊,这一现象称为起昙,此温度称为昙点或浊点。
(P42)11、增溶剂(solubilizer)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
常用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类。
(P43)12、休止角粒子在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上滑动时所受重力和粒子间摩擦力达到平衡而处于静止状态下测得的最大角。
(P98)13、液体制剂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药剂。
(P141)14、助溶剂(hydrotropy agent)难溶性药物当加入第三种物质时,能够↑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而不降低其生物活性,称助溶,第三种物质称助溶剂。
药剂学名词解释
药剂学名词解释OTC:是over the counter的简称,意思是“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也就是指那些不需要凭借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GMP:是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的简称,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特性溶解度: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浓度,是药物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
尤其对新化合物而言更有意义。
表观溶解度:药物的溶解度数值多为平衡溶解度或称表观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药物在溶剂中所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浓度。
潜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大,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
等渗溶液:指与血浆或泪液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属于物理化学概念。
等张溶液:指与红细胞张力相等,也就是与红细胞接触时使红细胞功能和结构保持正常的溶液。
属于生物学概念。
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系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是用来表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强弱的数值。
Krafft点:当温度升高至某一温度时,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点,相对应的溶解度即为该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浊点或昙点:对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可导致聚氧乙烯链与水之间的氢键断裂,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聚氧乙烯链可发生强烈的脱水和收缩,使增溶空间减小,增溶能力下降,表面活性剂溶解度急剧下降和析出,溶液出现浑浊,此现象称为起昙,此时温度称为昙点(或浊点)。
反絮凝:在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的ζ电位升高,静电排斥力增加,阻碍了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这种现象称为反絮凝。
聚沉:胶体分散体系是热力学的不稳定体系,其中的溶胶离子能自动合并变大而自发地下沉,这种过程称为聚沉,所以说溶胶又具有聚结不稳定性。
药剂学名词解读整理版
药剂学名词解读整理版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制备、筛选、配制、保存、贮存、稳定性和用药等方面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药剂学常用的名词解读:
1. 药物:指能够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的物质,可以是化学合成的药物、天然产物或生物制剂。
2. 药理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对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调节作用的学科。
3. 剂型:指药物所采用的给药形式,例如片剂、胶囊、注射剂等。
剂型的选择要考虑药物的性质和治疗目的。
4. 给药途径:药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包括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
5. 生物药学:研究生物制剂的制备、贮存、分析和评价等方面的学科。
6. 治疗剂量:药物在治疗中所使用的剂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病情等因素进行调整。
7.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过程以及其与时间和剂量的关系。
8. 不良反应: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效应或副作用,
可能包括过敏反应、器官损伤等。
9. 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同时使用可能引起的相互干扰或增
强/减弱药物疗效的现象。
以上是关于药剂学常用名词的简要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花费字数:112字。
药剂学名词解释
1等量递增法:先用最大的组分饱和混合容器后,倾出然后取最小的组分加入等体积量大的组分混合,再加入与此混合物等量的最大组分混均。
如此倍量增加量大的组分直至全部均匀。
2倍散:在特殊药品中添加一定比例量的样稀释剂制成稀释散。
3共熔现象: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径混合后产生熔点降低而出现湿润或液化的现象4溶出度: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5透皮促进剂:那些能够渗透进入皮肤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降低皮肤的屏障,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6微囊: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料,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做囊心物包封成的微小胶囊。
7相变温度:当温度升高时,将液体双分子层中疏水链从有序排序变为无序排列,使脂质体的双分子层厚度减小,膜的流动性增加,由胶晶态变为液晶态这种变态温度称相变温度8缓释制剂: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需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至少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9控制制剂: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至少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的显著增加患者的顺立性10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阐述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三者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11药物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用数学的方法描述这些过程以及机体因素或其他物质对这些过程的影响的学科12生物利用度:药物或制剂被吸收后,主药到达大循环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速度。
1、片剂的辅料及其作用①稀释剂与吸收剂,稀释剂指用来增加片剂的重量各体积,以利于片剂成型或分剂量的辅料;吸收剂:含有一定比例的挥发油或其他液体成分需加入附加剂将其吸收后再加入其他成分压片。
②润湿剂与粘合剂:润湿剂本身无粘性,但能活发待制粒物料的粘性,利于制粒的液体;粘合剂:可对无粘性或粘性不足的原料和辅料给予粘性的液体或固体物质,以便使原料和辅料粘合制成颗粒。
药剂学的全部名词解释
药剂学的全部名词解释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特性、制备、储存、分析以及对其临床应用的科学学科。
在药剂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进行解释,以下将着重解释其中几个关键概念和术语。
1. 药物(药品):药物是指对疾病进行治疗、预防或者诊断的物质。
药物可以分为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两个主要类别。
化学药物是经过合成或者半合成制备的,而生物药物则是从生物源获得的,例如从细胞、组织或者基因工程中制取。
2. 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这个学科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从分子水平到整体水平,药效学揭示了药物如何对疾病进行治疗。
3.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代动力学用于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并了解药物的作用持续时间。
这对于确定药物治疗方案以及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4. 药物剂型:药物剂型指的是药物在给药前制备的形式。
常见的药物剂型包括片剂、胶囊、注射剂、液体剂、贴剂等。
药物剂型的选择取决于药物的性质以及给药途径和目的。
5. 药物制剂:药物制剂是指将药物与辅料混合制备成给药剂型的过程。
药物制剂旨在改善药物的稳定性、溶解性以及给药途径的适应性。
合理的药物制剂设计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6. 药物合剂:药物合剂是由不同成分的药物混合制备而成,以达到特定治疗目标的制剂。
药物合剂主要用于中药制剂中,以混合各种草药配制成疗效更为全面的药物。
中药合剂注重的是各种草药药性的相互协同作用。
7. 药物相互作用:指在联合应用多种药物时,其中一种药物对另一种药物的效果产生影响的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是增效或者拮抗作用,也可以引发药物代谢的改变,从而影响疗效和安全性。
8. 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剂量下使用药物时,产生的与预期治疗效果相反或者意外的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可能导致轻微的过敏症状,也可能引发严重的毒性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药剂学名词解释
药剂学名词解释1.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2.剂型:诊断、预防及治疗疾病用的药物在供临床应用以前必须制成一定的形式,即药物剂型。
3.制剂:一种药物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制成某一剂型,所得的具体药品称为药品制剂。
4.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规格和质量的法典,由国家组织的药典委员会编写,有政府颁布施行。
药典中收载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较稳定的常用药物及其制剂。
5.法定处方:指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处方。
它具有法定性质,在制备或医师写法定制剂时,均应遵循法定处方的规定。
6.医师处方:是医师对某一患者用药的书面文件,是调配和发给患者药剂的依据,具有法律上、技术上和经济上的意义。
7.处方药:凡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方可配制、购买和使用放入药品称为处方药。
8.非处方药:患者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称为非处方药。
9.油、水分配系数:代表药物在油相和氺相中的比例,是药物亲脂性的指标。
10.多晶型:有的药物结晶,由于晶格内分子排列形式不同而存在一种以上的晶型,称为多晶型现象。
11.生物学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由于受微生物的污染,而使产品变质、腐败,如糖浆剂的腐败、乳剂的酸败等。
12.物理稳定性:主要指物理性状发生变化,如混悬剂中的药物结块、沉降,乳剂的分层、破裂,偏激的崩解度、硬度的改变等。
13.化学稳定性:系指药物由于水解氧化等化学降解反应,使药物含量产生变化,如维生素C的氧化变色、青霉素的水解等。
14.广义酸碱催化:按照Bronsted-Lowry酸碱理论,给出质子的物质叫做广义的酸,接受质子的物质叫做广义的碱,有些药物可以被广义的酸碱催化水解,这种催化作用叫做广义的酸碱催化。
15.专属酸碱催化:药物受H或OH催化水解,这种催化作用叫做专属酸碱催化。
16.稳定性加速试验:是通过加速药物的物理化学变化,预测药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稳定性。
药剂学常用名词解释
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散剂:指一种或数种药物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可外用也可内服。
乳剂: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其中一种液体以小液滴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混悬剂: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硬胶囊剂:系采用适宜的制剂技术,将药物或加适宜辅料制成粉末、颗粒、小片或小丸等充填于空心胶囊中。
软胶囊剂:系将一定量的液体制剂药物直接包封,或将固体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适宜的赋形剂中制备成溶液、混悬液、乳液或半固体,密封于球形或椭圆形的软质囊材中,可用滴制法或压制法制备。
气雾剂:系指含药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封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制成的制剂。
合剂:系指以水为溶剂含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药物成分的内服液体制剂。
(指中药经提取、浓缩制成的内服液体制剂。
)膏剂: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膏状剂型,分为流浸膏、浸膏、煎膏3种。
??注射剂:指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或无菌药物制剂,它包括真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床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
滴丸剂: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当的物质(一般称为基质)加速熔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小丸制剂。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力。
DDS是人们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治疗药物的不同给药形式。
DDS的研究目的是以适宜的剂型和给药方式,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过程中,用科学、合理、规范化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药剂学名词解释
✧剂型(formulation;preparation):剂型指方剂组成以后,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一定的形态。
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制剂(preparation):制剂是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
✧方剂(prescription):凡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调剂的并确切指明具体用法、用量的药剂称为方剂。
✧调剂学(DispensingPharmacy):方剂一般是在医院药方中制备的,研究方剂的调制理论、技术和应用的科学称为调剂学。
✧目:计量单位目粒度是指原料颗粒的尺寸,一般以颗粒的最大长度来表示。
网目是表示标准筛的筛孔尺寸的大小。
在泰勒标准筛中,所谓网目就是6.4516平方厘米即 1平方英寸(2.54厘米≈1英寸)面积中的筛孔数目,并简称为目。
✧崩解剂(Disintegrating agent):崩解剂是指能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裂碎成细小颗粒的物质,从而使功能成分迅速溶解吸收,发挥作用。
这类物质大都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膨胀性,从而实现片剂的崩解。
除了缓控)释片以及某些特殊用途的片剂以外,一般的片剂中都应加有崩解剂。
✧增溶剂(increase solvent):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称为增溶剂。
✧助溶剂(Solubilizers 或称 Solubilizing agents):助溶是指难溶性药物在水中,当加入第三种物质时能增加其溶解度;这种物质就称为助溶剂(助溶与增溶不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是低分子化合物,而不是胶体电解质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如:苯甲酸钠、水杨酸钠、乙酰胺等。
)。
✧潜溶剂(cosolvent):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cosolvency),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
✧絮凝剂(flocculant;flocculating agent):可使液体中分散的细粒固体形成絮凝物的高分子聚合物。
药剂学名词解释
药剂学名词解释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绪论(Pharmacy) 药剂学: 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forms 剂型: 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给药形式,就叫做药物剂型,简称剂型.preparations 药物制剂:各种剂型中的具体药物或者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指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不同于普通剂型的各种新型的给药形式和方法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着,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生产处方:是制剂生产或者调配的重要书面文件,是配料和成本核算的依据,包括药物,用量,配制方法以及工艺等内容。
医师处方: 医生对病人用药的重要书面文件,包括药品的种类,数量和用法。
(Ethical) drug 处方药: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 不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液体制剂preparations 液体制剂: 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增溶剂: 指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 .Solubilization增溶: 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agents 助溶剂: 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潜溶剂: 使药物的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混合溶剂 cosolvency 潜溶: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某一比例时药物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溶液剂: 指药物溶解于溶剂中形成的澄明液体制剂。
药剂学名词解释
增溶: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CMC后,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性物质在胶束溶液中的溶解度可显著增加,形成透明胶体溶液的作用。
kraff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的曲线,随温度升高至某一温度,其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点。
昙点: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可导致表面活性剂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混浊,发生混浊的现象叫起昙,此时的温度称为浊点或昙点。
潜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助溶:难溶性药物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这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等渗溶液:系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会发生溶血现象,属于物理化学概念。
等张溶液:系指渗透压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也就是与细胞接触时使细胞功能和结构保持正常的溶液,红细胞在该溶液中不发生溶血,属于生物学概念。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表面活性剂:指那些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润湿剂:促进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或渗透作用的称为润湿作用,能起润湿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润湿剂。
液体制剂: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灭菌制剂: 采用某一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制剂。
无菌制剂: 指采用某一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制剂。
湿热灭菌法:用饱和蒸汽,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的灭菌方法。
D值:系指在一定的温度下,将微生物杀灭90%或使之降低一个对数单位所需的时间。
Z值:系指降低一个1gD值需升高的温度数,即灭菌时间减少为原来的1/10所需要升高的温度数。
F值:系指在一定温度下(T0)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T0下给定Z 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单位为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2、剂型(药物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即称为药物剂型。
3、药物制剂:在各种剂型中都包含有许多不同的具体品种,将其称为药物制剂。
亦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
4、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制及过程,阐明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关系的边缘科学。
5、药物动力学:是采用数学的方法,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经时过程及其与药效之间关系的科学,对指导制剂设计、剂型改革、安全合理用药等提供了量化的控制指标。
6、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
它由权威医药专家组成的国家药典委员会编辑、出版,由国家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
(现行《中国药典》2010版——ChP.2010)8、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
9、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10、非处方药:是由专家遴选的、不需执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师处方并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被认为患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并能保证安全的药品。
11、溶解度:指在规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一定体积溶剂中溶解的量。
12、分配系数(P):指药物在两个不相混溶的溶剂中溶解并达到平衡时浓度的比值。
13、晶型:指晶态物质晶格内分子的排列形式。
14、多晶型(同质多晶现象):药物常存在有一种以上的晶型。
15、吸湿性:指固体表面能从周围环境空气中吸附水分的现象。
16、临界相对湿度:粉末吸湿达到平衡时的相对湿度称为临界相对湿度。
17、被动扩散:药物分子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即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动。
18、主动扩散:一些生命必需物质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等,通常不能透过微孔,且脂溶性小,必须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透过生物膜转运,这种过程成为主动转运。
19、促进扩散:指一些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帮助,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差扩散或转运的过程。
20、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1、溶出速度:指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药物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药量。
22、药物的分布: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体内各脏器组织(包括靶细胞)的过程。
23、表观分布溶剂: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平衡状态时,体内总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是按照血药浓度推算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占有的体液容积。
24、血脑屏障: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地摄取的能力称为血脑屏障。
25、胎盘屏障:由胎盘将母亲与胎儿血液隔开的屏障。
26、药物的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的同时,在机体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的改变。
27、药物的排泄:指药物及其代谢物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28、隔室模型:最常用的药物动力学模型。
29、消除:指体内药物不可逆失去的过程,主要包括代谢和排泄。
30、消除速度常数(k):大多数药物从体内的消除符合表观一级速度过程,其速度与药量之间的比例常数k称为表观一级消除速度常数,简称消除速度常数,其单位为时间的倒数。
31、生物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
32、清除率(Cl):指机体或机体的某些消除器官、组织在单位时间内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流经血液中的药物。
清除率是表示机体或组织器官中清除药物的速率或效率的药动学参数。
33、生物利用度:衡量血管外给药用药剂量中进入体循环的相对数量与在大循环中出现的相对速率。
34、粉体:指细小固体粒子的集合体。
35、粒子:粉体运动的最小单元,包括粉末(粒径小于100μm)和颗粒(粒径大于100μm)。
36、粉体学:研究粉体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
37、粒径:粒子大小,也称为粒度,是决定粉体其他性质的最基本的性质。
38、等效粒径:指当一个颗粒的某一物理特性与同质的球形颗粒相同或相近时,用该球形颗粒的直径来代表这个实际颗粒的直径。
39、粒度分布:表示不同粒径的粒子群在粉体中所分布的情况,反映粒子大小的均匀程度。
40、球形度:表示粒子投影面接近于球体的程度。
球形度越接近于1,粒子的形状越接近于球。
41、粒子的比表面积:单位重量(或体积)粒子所具有的表面积。
42、堆密度:指粉体质量(W)除以该粉体所占容积的体积(V)所得的值。
43、休止角(θ):当粒子在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上滑动时,同时受到重力和粒子间摩擦力的作用,当这些力达到平衡时处于静止状态时粉体堆积层的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44、流出速度:指单位时间内粉体通过一定孔径流出的量。
流出速度快,流动性好,反之,流动性差。
45、润湿性:指固体界面由固-气界面变成固-液界面的现象。
46、接触角(θ):指液滴在固液接触边缘的切线与固体平面间的夹角。
47、吸湿性:指固体表面吸附水分的现象。
48、临界相对湿度(CRH):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化境下水溶性药物几乎不吸湿,而当相对湿度增加到一定值时,西适量迅速增加,此时的相对湿度称为临界相对湿度。
49、散剂:指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
50、粉碎:借助机械力将大块物料破碎成适宜大小的颗粒或细粉的操作过程。
51、粉碎度:粉碎前的粒度D1与粉碎后的粒度D2之比称为粉碎度或粉碎比。
52、筛分:借助筛网孔径大小将物料进行分离的方法。
53、混合:两种以上组分的物料均匀混合的操作统称为混合。
54、倍散:指在小剂量的毒剧药或贵重药中添加一定量的填充剂制成的稀释散。
55、分剂量:将混合均匀的物料,按剂量要求进行分装的过程。
56、颗粒剂:指药物粉末与适宜的辅料混合而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
57、胶囊剂:指将药物或加有辅料充填于空心硬质胶囊或密封于弹性软质胶囊中的固体制剂。
58、片剂: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压制而成的圆片状或异形片状的固体制剂。
59、崩解剂:促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碎裂成细小颗粒的辅料。
60、湿法制粒压片:将物料先用湿法制粒,颗粒经干燥后再压片的工艺。
61、制粒:指原辅料经加工制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粒状物的操作。
62、干燥:利用热能使物料中的湿分(水分或其它溶剂)汽化,并利用气流或真空带走汽化的湿分,从而获得干燥产品的操作。
63、干燥速率:指在单位时间、单位干燥面积上被干燥物料所汽化的水分量。
64、干法制粒:将药物和辅料的粉末混合均匀,用适宜的设备压缩成大片状或板状后,粉碎成所需大小颗粒的方法。
65、粉末直接压片:不经过制粒过程直接把药物和辅料的混合物进行压片的方法。
66、硬度:片剂的径向破碎力。
在一定压力下压制的片剂,其硬度越大压缩成型性越好,但不能简单地用硬度来比较压缩成型性。
67、抗张强度:表示单位面积的破碎力。
68、脆碎度(Bk):反映片剂的抗磨损震动能力。
通常以脆碎度小于1%为合格。
69、弹性复原率:将片剂从模圈中推出后弹性膨胀引起的体积增加值和片剂在最大压力下的体积之比。
弹性复原率,越小越好。
一般普通片剂的弹性复原率在2%—10%。
70、裂片:片剂发生裂开的现象。
包括顶裂和腰裂。
71、松片:片剂硬度不够,稍加触动即散碎的现象。
72、黏冲:片剂的表面被冲头黏去一薄层或一小部分,造成片面粗糙不平或有凹痕的现象。
73、溶出超限:片剂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溶解出规定量的药物即为溶出超限,也称溶出度不合格。
74、包衣:指在片剂(常称其为素片或片芯)的外表面均匀地包裹上一定厚度的衣膜。
75、增塑剂:指用来改变高分子薄膜的物理机械性质,使其更具柔顺性,增加可塑性的物质。
76、蔽光剂:指用来提高片芯内药物对光的稳定性的物质。
77、崩解时限:指片剂在规定的液体介质和规定的条件下破碎成小粒子并通过规定筛网所需的时间。
78、溶出度: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79、含量均匀度:指小剂量或单剂量的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和非均相液体制剂的每片(个)含量符合标示量的程度。
80、液体制剂: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供内服或外用的制剂。
81、药物溶解:药物作为溶质分散于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
82、药物溶解度: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药物的最大量。
83、溶剂化物:药物结晶含有溶剂者称为溶剂化物,也称为假晶型。
84、同离子效应:对电解质类药物,当水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与其解离产生的离子相同时,可使其溶解度降低。
85、混合溶剂:指能与水任意比例混合、与水分子能以成氢键结合、能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那些溶剂。
86、潜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87、助溶: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的现象。
这第三种物质被称为助溶剂。
88、增溶剂: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
增溶质:被增溶的物质。
增溶量:每1g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
89、增溶: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溶解度增大,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90、溶解速度:指单位时间药物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量。
91、防腐剂:防止药物制剂由于细菌、酶、霉等微生物的污染而产生变质的添加剂。
92、矫味剂:能够掩蔽药物的不良嗅味或改善药物嗅味的一类添加剂。
93、着色剂:指有些药物制剂本身无色,但为了心理治疗上的需要或某些目的有时需加入到制剂中进行调色的物质称为着色剂。
94、表面活性:使液体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
95、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强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降低的物质。
96、胶束:当溶液内表面活性剂分钟数目不断增加时,其疏水部分相互吸引,缔合在一起,亲水部分向外,几十个或更多分子缔合在一起形成缔合的粒子,称为胶束。
97、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98、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和水的综合亲和力。
表示表面活性剂亲水或亲油能力的大小。
99、起昙:某些氧乙烯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因加热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急剧下降并析出,使溶液变为浑浊的现象。
不是所有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都有起昙现象。
100、昙点:起昙时的温度称为昙点或浊点。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昙点在70—100℃。
101、克拉费点(Krafft点):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随温度升高至某一温度,其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克拉费点。
克拉费点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特征值,克拉费点越高,则CMC越小。
克拉费点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应用温度的下限,只有高于克拉费点,表面活性剂才能更大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