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现代思想史 精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近代以来,中国历经磨难,国家处境愈加艰难。
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帮助中国从思想上摆脱封建王朝主导的老传统,走向现代化。
今天,我们正式以实际情况的角度来看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公认的最先进的思想体系,中国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而成功的历程。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主要思想依据之一。
由于中国当时社会大环境的特殊性,包括国家主权的丧失、社会制度和风俗的不断演变,加之国民大众的散沙化,中国不断遭受殖民和其他国家的掠夺。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剔除了束缚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枷锁。
二、马克思主义的推广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根本原因在于其哲学基础,即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科学理论体系,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坚持相对真理,注重阶级斗争和革命实践,提倡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
这些理论体系在中国深受欢迎,成为了新代人推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导引。
在17世纪,欧洲哲学家Hegel提出了辩证法的概念。
19世纪末,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展了Hegel辩证法的理论,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活动对人的认识、行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种反潜台词形式的人的思想,世间万物及发展变化的量变极端引人注目。
由于这些理论对于人们的理解、思考和行动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播广泛。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自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中国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锋利变化。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这就把马克思主义推广到了人们的实际生活中。
一个宽敞且动人心魄的公民群体正在成长,甚至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组织都参与到了这个过程中。
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走向革命。
蒋介石政府的建立,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对立不断加剧。
它们的矛盾不仅由民族利益和意识形态问题引起,也由对中国社会制度革命方案的不同意见引起。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聊聊马克思主义和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那些不谋而合说起马克思主义和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你可能觉得这是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但细细一品,嘿,它们之间还真有那么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就像是千里马遇到了伯乐,那叫一个相见恨晚!咱们先说说这“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讲究的是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咱们老祖宗呢,也早就有句话,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不就是告诉我们,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别瞎跟风,更别装大爷。
你看,这二者,是不是挺对脾气的?再说说这“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里,人可是最重要的,是历史的创造者。
而在咱中华大地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古训,那可是根深蒂固。
老百姓才是天,才是地,才是咱们心里最重的那杆秤。
这不是明摆着,人和人,心连心嘛!还有啊,马克思主义讲究的是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咱们中华传统文化里,也有个词,叫“和而不同”。
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活法,但咱们能坐一块儿,商量着来,一起把事儿办好。
这就像是一锅杂烩菜,啥都有,但味道却出奇地和谐。
别忘了,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与时俱进”。
咱们中国人呢,也喜欢说“变通”二字。
世界在变,时代在变,咱们不能老抱着老黄历不放。
得学会跟着时代的步伐,一步一步往前走。
你看,这不就是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嘛!还有啊,马克思主义里有个“辩证法”,说的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得全面看问题。
咱们老祖宗呢,也有个成语,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坏事说不定能变成好事,好事说不定也藏着隐患。
这思维,这远见,简直就是异曲同工,不谋而合啊!所以啊,你看,马克思主义和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们之间并不是什么水火不容,反而更像是久别重逢的老友,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
它们都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得实在,得讲理,得团结,得变通,得全面。
这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咱们生活里的智慧,是咱们代代相传的宝贝。
这样一来,你是不是觉得,马克思主义和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实也挺亲民的,挺接地气的?它们就像是一对好搭档,一起指引着咱们,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大步向前!。
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析
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析【摘要】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理解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
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吸收奠定了基础,新文化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潮迅速兴起。
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积极传播和推广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逐步理解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影响与发展逐渐展现。
最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得以形成与完善,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将继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人、历史必然性、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共产党、抗日战争、新中国、理解、接受、影响、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完善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于欧洲的一种思想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方式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社会正在面临剧烈的变革和改革,并且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寻求新的改革和出路。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被引入中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最早将马克思主义带入中国的是一些留学欧洲的知识分子,他们受到了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向中国引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这些知识分子通过翻译和传播,让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接触。
他们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革命思想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探索中国的社会变革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理解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理解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最新范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创建时的几十人,到如今壮大为六千多万党员的宏大队伍,一直高举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胜利前进。
在世界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不只是中国共产党人,从欧美各国到大洋洲,从亚洲到非洲、拉丁美洲,到处都有马克思主义者。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思想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具有如此强大的威力。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五十多年中,马克思主义一直是塑造世界的主要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不懈的斗争,现代科技的革命力量,迫使资本主义发生改变,从野蛮的资本主义变成现代”文明”的资木主义。
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共产党人,团结广大人民,成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的中坚力量。
没有这样的中坚力量,战胜不了法西斯主义,也不会有二次大战结束以来整个世界总体上的和平。
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创建的社会主义国家,使一些落后的民族实现了社会形态和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飞跃,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并且从历史发展的边缘地带走进创造人类文明的中心舞台。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社会形态的变化,而且更深刻地表现在人们观念的变化上。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深刻性,现时代有文化的人再也不可能像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那样去思考问题了。
在意识形态领域,在人类思维的天地中,你可以赞成马克思, 也可以反对马克思,但你绕不过马克思。
马克思的观点已成为现时代深厚的思想文化背景。
正如历史学家吕.费弗尔所说,”任何一个历史学家,即使他从来没有读过一行马克思的著作,或者他认为除了在科学领域之外自己在各个方而都是狂热的反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可避免地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来思考,来了解事实和例证。
马克思表达得那样充实的许多思想早己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精神宝库的共同储蓄的一部分了。
”(陈学明、马拥军《走近马克思》第550页,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另一个著名思想家J. A.熊彼德则这样评价马克思:” 大多数智力和想象的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短的不过饭后一小时,长的达到一个世纪,就完全湮没无闻了。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思想探析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思想探析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合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第一经验。
“吃透理论”与“搞清实际”并重是结合的基点,立足中国的实际情况是结合的关键点,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是结合的切入点,产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结合的终结点。
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的过程,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毛泽东把这种结合称为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把这种结合称为“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江泽民把这种结合称为我们党80年最基本的经验;十七大把这种结合总结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第一宝贵经验。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落实到结合上。
结合的实质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力量才能得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得到坚持和巩固。
一、结合的基点:“吃透理论”与“搞清实际”并重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就在于它是和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正如列宁所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国家(例如,谈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纲领),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方面要使实践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要推动理论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结合”本身是人的活动辩证法与客观事物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共进的时代意蕴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共进的时代意蕴摘要饱含历史积淀孕育而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凝聚了民族智慧与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和活力源泉。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以其开放包容的理论特质,在中华大地上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融合。
二者的融合为中国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使中华民族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化激荡中屹立昂扬。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在西方的土地上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如今在中国广袤的疆土之上被冠上中国化的名义,指导着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来的马克思主义遇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马克思主义是工业文明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和语言表达方式上,受到历史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必然有诸多不同。
那么二者注定在相遇融合的过程中受到来自“传统思维和现实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4]。
而要以融合弱差异,实现融合共进,则是要求二者均为富有开放兼容、与时俱进特质的理论。
这样看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融合,不是一味地消除差异,泯灭特性,而是在寻找共性的基础上,实现彼此差异的学习互鉴、审视自省。
也就是说,二者的融合既不是简单的拼接堆砌,也不是浅层的糅合,而是触及理论根本特质的一次深入交流。
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都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增添新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与融合,不仅将“中国基因”注入马克思主义以彰显时代风格,而且也散发着时代转变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者的相互作用、耦合和相互学习明确界定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实践取向和价值一致性。
1.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焕发时代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有序传承构成了中国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底气和自信。
这种底气和信任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仰。
不可否认的是,在传统文化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些不恰当的部分会表现出负面反应。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姓名: 学号: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出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为了更全面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精髓所在,本文结合了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划时代成果,以及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创新,十八大,中国化Studies o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Zuhua Wang Number: 11419003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Grade 2011 Abstract: As part of the theory innov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ad gripped the extensive attention of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chievements are conspicuous for 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it were that the science theory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as pointed out a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for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more comprehensively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is article combined the epoch-making achievements obtaine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party's 17th and 18th reports,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d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ory.Key words: marxism,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oretical innovation, 18th party congress , sinicization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最早由毛泽东同志提出,系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经济的学说,它从19世纪开始在欧洲兴起,经过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哲学之一。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历史的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改变社会、消除压迫的社会主义理想。
在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历了独特的历史,不仅为中国的革命和发展提供了根本理论基础,而且在中国自身的解释和运用中也产生了自己的特色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期。
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中,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人民,民族危机与阶级矛盾交织并存。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革命和思想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社会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引入,离不开一批爱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比如胡适、陈独秀等人。
他们历经艰辛,经过多方面活动,相继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入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
作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扮演了领导地位。
它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运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负责马克思主义的翻译、解说和扩散,另一方面组织和号召群众走向革命,通过武装斗争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共产主义在中国取得了胜利。
其间,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逐渐成为新中国的领导性政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又开始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新政策,开启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进程的新篇章。
自此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进入了工具理性和社会批判的重要阶段,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运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崇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在中国的社会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不仅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反腐倡廉等方面均有深入的实践应用。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原因探讨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原因探讨摘要: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这个带领我们中华民族走过一个个危难时刻的精神纲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又是为何会传入中国呢?我在阅读大量关于这方面的书籍、论文后,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首先,对当时的背景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十月革命、一战和当时中国探索出路的失败几个方面综合进行了分析。
当时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讨中国出路的活动接连失败,加上一战的影响,就是他们对资产阶级产生了怀疑,而十月革命的胜利,又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新的希望,所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有当时的时代背景推动的。
然后就是我们主动的去学习马克思主义了,这里就有三个方面的人物的主要努力,其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是先驱者,然后其他是主力军,他们一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然后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了结晶,这对中国之后的革命道路至关重要。
在当代,我们中国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内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的适合我们国家的发展。
最后问题得到了解决,通过这次研究,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外界社会背景推动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探索两方面的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在马克思传入中国后,我们把它中国化,更加适合我们的发展。
目录马克思主义如何传入中国...................................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提出问题 (3)历史背景的推动 (3)人们主动探索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6)结语 (6)提出问题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可是,马克思主义真的是由于俄国的十月革命才传入中国的吗?对于这个改变我们整个中华名族命运的马克思主义,到底是怎样传入当时的中国的呢?又是为何要传入中国呢?我觉得中国之后的觉醒以及复苏,都应该从这里研究起来,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思考。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之一。
早在19世纪,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就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但是直到20世纪初,才有了第一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批人深入学习和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发展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
当时,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到了中国。
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如梁启超、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他们主要翻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著作,并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改造。
这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虽然受到了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是他们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因此他们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些粗糙和不完善。
第二阶段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开始了,这些运动都有着浓厚的共产主义情绪。
中国共产党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和改造。
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和社会情况,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发展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种伟大的思想体系,它不仅为人类解放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各个国家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应用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它对全世界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研究主要是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
同时,还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和差异,力求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哲学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秀思想成果,为中国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做出贡献。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摘要]: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曾经论证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性,继李大钊之后,如今又大力号召中国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这既存在理论依据,即真正的理论是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获得证明的,也存在历史依据,即这一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所领悟到的真理。
不可否认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结合产出了许多的成果,其中理论成果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实践成果包括新中国的成立和成立后的历史性飞跃发展。
故,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是时代发展赋予的重大课题,而不断增强结合,融合两者的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具体实际理论成果实践成果理论依据历史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正文: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并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引领其不断中国化的方向或者说指南针是整合中国的民族文化,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贯秉承的风格。
而深究其根本,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不断茁壮发展?不难发现,其之所以有如此的强大生命力是因为我们在贯彻,发展以及运用马克思原理及其理论的时候,都坚持从实践出发,主张在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即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灵活地运用,在共性中寻求并发展个性。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必然性为什么一定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是由其必然性所决定的,既是理论上的要求,同时也是现实的需要,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才能适应中国的发展方向,才能指导中国正确的前进方向。
(一)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依据首先,理论是如何产生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实践,那么,它就必然要回到实践当中去,要和实践相结合,换句话说,实践是理论的最终归宿。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哲学视域下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哲学视域下的融合摘要在中华民族短暂而又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始终能看到马克思主义的身影。
马克思主义以其开放兼容的特质,与富含民族底蕴和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东方的土壤中相遇融合、日渐茁壮,结出饱含中国特色的果实。
二者的融合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更多可能,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实现现代化的更多适配性选择。
而二者的融合不是偶然或随意的糅合拼接,反而深刻体现了二者内在共通,特别是在理论之下哲学内核的相连相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共性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孕育出的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独有的民族智慧与坚韧的民族品格,在悠远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赋予了中华儿女不朽的民族精神。
而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土壤中生根,旨在万千无产阶级、以致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
虽然来自不同的土地,但二者追求皆为“人”。
二者的融合不是偶然,而是其哲学特性中注定的内在链接。
一、辩证共性下的融合提及辩证法,哲学史上闪现过众多各异的思想火花。
就其突出代表而言,很难跳过马克思创造性地将唯物论与辩证法结合,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唯物辩证法。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辨证的思想也早有显现。
道家“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对应一致;辩证法中揭示的普遍联系于永恒发展,也不难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发现——老子在《道德经》中用顶真的文法道出了万物的联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辩证法中矛盾的观点正与老子提及的“福祸相依”一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则是量变质变规律的清晰体现。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中国朴素辩证法以本体论这一共同哲学基础,在探索世界解释世界的道路中,以不尽相同的方法、呈现形式,最终实现了辩证的殊途同归。
二、“人民性”的融合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不仅体现在人民至上的鲜明政治立场中;也体现在高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中形成了群众史观。
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将从思想观念、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一、思想观念的融合与发展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对话马克思主义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而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人本主义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
二者在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上有着差异,但也有相互借鉴之处。
马克思主义可以借鉴中国传统哲学的人伦关怀和和谐观念,而中国传统哲学也可以吸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形成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哲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但其应用需要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创新。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这些理论的出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切实路径。
二、社会实践的融合与发展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传统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而中国有着丰富的革命传统。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吸收了中国的革命经验和智慧,形成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这条道路既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又立足于中国国情,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2.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落地生根,与传统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关于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思想相呼应;传统文化的志愿服务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相契合。
这些融合与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三、文化传承的融合与发展1.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不仅是在思想理论层面,也体现在文化传承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入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社会动荡和民族危机等多重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并学习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这一新思想来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康有为、梁启超等早期思想家在19世纪末就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介绍到中国。
此后,孙中山、陈独秀等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也开始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入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借鉴,更是一种现代意识的觉醒,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深入人心,并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0字】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社会动荡的时期。
中国知识界开始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希望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来寻找拯救国家的出路。
在此背景下,一些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引进中国。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些知识分子开始翻译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如《资本论》等,以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这些著作的传播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
一些知识分子在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也开始思考如何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逐渐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不仅在思想界有了广泛的影响,还在中国的社会实践和政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不仅为中国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接受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家危机,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思想和理论来拯救国家。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姓名: 学号: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出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为了更全面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精髓所在,本文结合了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划时代成果,以及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创新,十八大,中国化Studies o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Zuhua Wang Number: 11419003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Grade 2011 Abstract: As part of the theory innov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ad gripped the extensive attention of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chievements are conspicuous for 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it were that the science theory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as pointed out a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for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more comprehensively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is article combined the epoch-making achievements obtaine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party's 17th and 18th reports,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d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ory.Key words: marxism,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oretical innovation, 18th party congress , sinicization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最早由毛泽东同志提出,系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历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历程中的思想利器:辩证唯物主义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凝结着人类社会发展以来的思想智慧精华,它与时俱进,不断继承人类文明成果并创新注入时代精华,是人类社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利器。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的年代;而同时期的中国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被惊醒开始,便走上了艰难曲折的探索道路,始终缺乏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没有正确的思想武器和奋斗方向,拿不出一个系统性纲领性的科学思想指导体系,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尚都实现不了,更谈不上实现小康社会了。
1917年,俄国十年革命的枪声,让中国看到了希望,从此坚定了理想信念,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序幕,从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以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想。
一、1648年,英国进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催生出一个新的阶级,即无产阶级,随着新兴的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及日益深重的压榨剥削,无产阶级迫切需要自己的思想体系与之抗争。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厚重的文明积淀;它以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为根本方向,继承了前人的文明成果并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
第一次工业化革命,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生产力的提高使物质财富迅速积累,而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进展缓慢,阶级社会中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形势日益严峻。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运动,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又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现实需求,马克思从人类社会的商品经济活动中创造性的发现了剩余价值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丑恶本质。
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得到了一个质的转变与飞跃,以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为代表的时代科学成果相继诞生,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由分门别类到系统分析,逐步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性联系的思想体系;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批判创新,摒弃了唯心主义思想,创造性的提出了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思想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思想的影响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最为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艰辛的道路,但是,无论是在中国的革命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都对中国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1.批判传统思想马克思主义从批判托洛茨基到批判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强调了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理论体系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此为基础,中国学者对传统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新思想的诞生和新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倡导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革命后逐渐成为了全球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指导理论。
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成为了革命的灵魂、理论和行动的基础。
通过有组织的反对,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基本胜利。
3.鼓励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迈进的必要阶段,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得以创造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在新常态下,中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中,更好地以此作为建设的思想指导。
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1.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入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核心,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国共两党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具有了更加显著的特点,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的结果。
2.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制度马克思主义鼓励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制度,这在中国境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革命的同时,曾经建立过若干的无产阶级政党,这些政党也曾经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很大的发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文件,为实现民主制度的目标奠定了制度基础。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体现为辩证法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体现为其关于理想的终极目标。
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并结合中国现实进行新的认识和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辩证的哲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地位,主要是由于马克思将19世纪资本主义的矛盾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出来,并对实践有着十分突出的指导意义,使社会主义制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许多国家成为现实。
20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财富的进一步集聚,后工业时代出现,资本主义意识到了其自身的严重缺陷,并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这些并不能说明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过时,而是在灵活的整合当中具有了更为强大的活力。
其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建立在现实的辩证法基础之上,具有辩证的哲学内涵。
可以说,资本主义的改革,正是从马克思的思想和哲学精神中得到的启发。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长久的关键在于,他发现了,资本主义最终无法使普遍的人即劳动者自身得到真正的自由,劳动者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商品而失去了自身的精神追求。
如何才能解决这一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呢?“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
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
它是历史之迷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答。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它必然会经历很多曲折和矛盾,问题是如何面对现实的问题进行化解。
马克思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与中国思想史的对话与交流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与中国思想史的对话与交流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与中国思想史,作为两种不同背景和文化下的思想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对话与交流。
两者之间的交流不仅促进了彼此的发展,也为世界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与中国思想史的对话与交流。
一、对话与借鉴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发展经历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伟大思想家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国思想史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其中包括儒家、道家、墨子、庄子等多种思想流派。
在这两种思想体系的对话中,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在借鉴中国思想史中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资源。
例如,在对儒家思想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认为,儒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与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公平、人的自由解放有着共通之处。
同时,儒家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也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其次,中国思想史也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获取了丰富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这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交流与互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与中国思想史的对话与交流,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实践活动和思想交锋上。
例如,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同时,中国在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也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具体案例和实践借鉴。
此外,两种思想体系在学术界的交流与互动也非常活跃。
例如,中外学者经常举行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和中国思想史的新发展、新趋势。
这种交流形式为两种思想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也促进了理论的创新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现代思想史
本文认为科玄论战事实上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在进行的一场深度的交流。
科学派所推崇的决定论和因果律主张通过科学分析一切,甚至包括人生观、精神文明世界等等。
科玄论战使中国青年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深入地认识。
由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一种科学的人生观,帮助中国人民进行社会改造,逐渐融入中国现代思想史。
科玄论战;马克思主义;现代思想史一、引言探讨有关中国现代史的任何问题无疑都要回归到最初的起点五四,对于思想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研究更是如此。
谈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果首先想到的必定是白话文的全面推广使用。
但其并不仅仅止步于对书面语言或是文学形式的变革,而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整个民族心理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把语言同思维放在一起使得该时期的作家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字改革专家,其中传递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对整个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
这也使得这场运动由原来的以提倡白话文,反对旧道德为主旨转变为一种对本民族文化、心理发展的探讨,甚至表现为对是否追求科学主义的讨论,探讨是否应该让西方近代科学中传达的精神、态度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以此来影响中国人。
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在二十年代的中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科玄论战就在此时爆发。
二、对立社会思想的交流是科玄论战的本质此次科玄论战中讨论问题的范围广泛,有关于欧战是否应由科学负责的对于科学的社会效果的讨论,也有关对于如何界定物质与精神文明两者间关系的讨论,还有关于对科学与哲学的区别、来源的讨论,以及有关传统和现代的各种问题等很多内容。
这些问题在今天也是经常被讨论的焦点,这次论战的深度可见一斑。
而对于论战中有关建立科学人生观的讨论至今也没有人能给出一个令大众接受的答案。
这也可以从当代世界哲学被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发现。
本文主要关注这一次论站在当时兴起所反衬出来的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中的
某些问题。
科学派与玄学派的对立具体表现为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论的对立和还元论与心物二元论的对立。
前者坚持使用科学来解释所有事物,崇尚科学的人生观。
其所指的科学正是自然科学家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专业严谨的态度以及方法。
也就是,使用标准统一的科学方法,剔除掉带有个人色彩的主观主义,建立一种所有人都能认同的思想价值观。
而玄学派却始终坚持无机自然界中的现象虽然可以用因果论解决,包含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复杂人类社会依然使用简单的因果论是远远不足,尤其是在人类社会不可能存在一个所有人都赞同满意的统一划分标准,即使是理性的科学人也是带有个人色彩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特点。
因此,把处于主观世界的社会、心理以及人生问题简单的归结为可以使用科学方法解决的问题是不可取的,仅仅使用科学派所坚持的决定论或是因果律是无法对其做出标准有效的回答。
科学派为何一定要重塑新的科学人生观,极力反对玄学派的观点?他们对此做出如下解释一班的青年上了他的当,对于宗教、社会、政治、道德一切问题,真以为不受伦理方法支配,真正没有是非真伪,只需那他的所谓的主观的、综合的、自由意志的人生观来解决他。
果然如此,我们的社会是要成为一种什么社会?君励反对富强,说‘在寡均平安之状态下,当必另有他法可想’,中国现在寡到什么程度,贫到什么田地,君励研究过没有?那一年北方遭旱灾,没有饭吃的人有二千万人,卖儿女的也有,吃人肉的也有。
这种贫安的了么?……这种寡均得了么?而玄学派又为何不接受科学派的观点呢?玄学派表明我所欲言者非科学本身什问题,乃科学的结果。
西欧之物质文明是科学上最大的成绩。
……物质有限,人欲无穷。
谓如此而可为国家之安计、为人类幸福计、吾不信焉。
吾国自海通以来,物质上以炮利船坚为政策,精神上以科学万能为信仰,以
时考之,亦可谓物极将返矣,科学以对待,以因果为本义……,学生脑中装满了此种学说,视己身为因果网所缠绕,几忘人生在宇宙间独来独往之价值。
应将管子之言而颠倒之,曰知礼节而后知衣食足,知荣辱而后仓禀实,吾之所以欲提倡宋学者,其微意在此。
以上论证都表明,认识科学、评价科学甚至关于科学的方法都不是此次科学论战的本质,科学派与玄学派真正的对立点在于意识形态的选择问题上,其论证的焦点是选择科学来指导人生和社会还是选择形而上学?因而,比起在学术领域引起的影响此次论战在思想领域的影响更为深刻,其对于中国现代思想史来说意义非常。
从本质来看,论战实则是关于意识形态的争论,科学派和玄学派分别主张科学的决定论和崇尚自由意志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
而这种关于选择何种意识形态为信仰的问题其实是关于人生观的选择问题,同时也是在选择一种与当时相适应的社会改造方案。
虽然此次论战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小到认识论的讨论,大到宇宙观,但它们并不是此次论战的焦点内容。
虽然论战的两方多次讨论了何为科学,何为科学的因果律,科学的内容是什么等内容,但此次论战的核心却是讨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可以帮助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们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有利于其维护社会安定。
在外界看来是一场以科学和哲学为两个对立面的单纯的学术论战,事实上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在进行的一场深度的交流。
因此,此次论战对现代思想史的发展意义重大。
其实,单单从学术方面分析,玄学派所提出的人生问题不应单纯使用科学来解决处理,因为价值同事实的评判标准是截然不同的,历史及社会领域的各种问题包含了大量有关人的心理等各种有极大不确定性的非理性因素,机械照搬在简单自然世界中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解释分析显然是不合理、不够深刻,甚至可以说玄学派的理论才更加符合当时的思想浪潮。
但论战最终显然是以科学派为广大知识青年所接受而告终。
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身处变革中的中国更加需要科学的、理性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