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之谭嗣同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修改)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修改)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一、填空1、科举制分为(童子试、乡试、会试和殿举)。

2、黄宗羲写的(《明夷待访录》)一书,抨击封建专制政治,描述了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理想国”。

他写的(《明儒学案》)一书,开创了学术史先河。

3、常州学派的思想特点:尊奉《春秋》、独崇《公羊》,以“微言大义”说经,而归于经世致用。

4、清朝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四级。

5、清朝嘉、道之际,学术思想界有三大力量:宋学、汉学、今文经学。

(仅供参考)6、洪秀全写的充满革命内容的著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为太平天国革命创立了革命思想基础。

7、“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基本理论纲领。

张之洞写的《劝学篇》对这个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和发挥。

8、康有为写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是其“托古改制”思想体现。

9、《大同书》初稿称为《人类公理》。

10、1905年8月成立的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11、陈天华反帝爱国民族民主思想的代表作是《猛回头》、《警世钟》、《狮子吼》12、今文经学“三世说”之“三世”是指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13、清代关系国计民生的所谓“四大政”是河工与漕运、盐法、兵饷。

14、“奉天诛妖”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最重要政治思想意向。

15、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是举办洋务事业最多、成绩最为显著的人物。

16、谭嗣同最重要的著作是《仁学》。

17、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斗争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

18、在严复翻译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

19、近代今文经学集大成者是康有为。

二、名词解释1、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中央政权机关沿袭明旧制,设内阁,置六部。

但仍保留了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和六部。

所有的军国大事必须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雍正时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交由各部和地方官员去办理。

谭嗣同

谭嗣同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历史评价
千古罕见真贵族
再过数百年,人们也很难想象,我中华居然出过这样的人类骄子。

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840年、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完败于洋夷,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安知蕞尔微三岛,竟敢横行大九州”!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5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纲独断,发动政变,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行开天辟地之壮举。

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超前见识羞今人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媚大盗。

”——也就是说,二千年来,无非上面是强盗,下。

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

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

1.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江西、云南乡试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和陕西等省按察使,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布政使。

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皇帝以则徐“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主持修浚黄河、运河等工程。

十二年升江苏巡抚,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严禁吸食鸦片,成效卓著,十一月,钦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广东水师。

林则徐在广东宣誓旦旦:“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

”英商义律等慑于林则徐的正气,被迫缴出鸦片2万多箱,即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林则徐因此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个民族英雄。

2.邓世昌(1849~1894)清末海军爱国将领。

字正卿。

原籍广东东莞,生于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

18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为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

后历任福建水师海东六、振威、飞霆等兵船管带。

光绪五年(1879),调北洋水师。

六年,随丁汝昌赴英接舰,驾驶扬威舰经地中海、印度洋回国,任该舰管带。

十三年,再次赴英,接带致远巡洋舰。

十四年,授记名总兵,加提督衔;同年,北洋海军编成,任中营中军副将兼致远舰管带。

二十年八月十八日,在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奋勇战斗,遭日舰围攻,仍毅然指挥已受重创的致远舰向日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猛冲,决计与其同归于尽,不幸在冲击中被击沉,与全舰250余名官兵同殉于难。

(1782-1850年),名爱新觉罗·绵宁后改为爱新觉罗·旻宁,满族。

嘉庆病死后继位,是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在位28年。

病死,终年69岁,葬于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永远的谭嗣同

永远的谭嗣同

永远的谭嗣同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他是近代中国冲破封建罗网的领导者和积极推行变法维新的勇士,对封建纲常伦理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的先导。

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代表著作《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是近代中国解放思想的一个典型。

对谭嗣同,我至今还是很敬佩,他实际上是开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先河的先驱者,我很敬佩这个大丈夫,诗缨簪礼之家,投身现实,却被现实步步紧逼,以至到了生死抉择的地步,我喜欢看他们那些记事或抒怀的文字和诗词,那些诗词和他们的命运完美融合,让我知道我生在何等优雅而高尚的民族和文化里,苍天之下,他们的身影清瘦坚毅,看似柔弱,心里藏着的却是最刚强的勇气,精神里蕴着的却是最无私的牺牲。

如果这个世界真有高尚的人,我想,中国人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

在一个无法建立起技术世界,把人从自然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国度,牺牲,就是保持存在与前往繁荣的唯一道路。

中国的变革,是从谭嗣同他们开始的,而谭嗣同的选择,就是中国变革的精神,方式,代价的全面呈现,到今天也没有丝毫差错,这个精神是--舍我,这个方式是-由民撼君,这个代价是-头颅,至今如此,没有丝毫变化。

谁要不相信,就可以再来试试,看代价会不会有到来的一刻。

谭嗣同最可贵的,是他的大智和大勇。

大智是他在那么早的时代里,就能预见到中国必经的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革,预见到不变革可能引起的后果;他的大勇是他以小民之低微,却敢和皇上论天下,和袁世凯谈兵变,和律法做挑战,敢把变革付诸实践,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最后,又自觉选择死亡,以自我牺牲的代价来完成人格的自尊和责任体系,来引领后者。

谭嗣同传的读后感

谭嗣同传的读后感

谭嗣同传的读后感《谭嗣同传》读后感。

《谭嗣同传》是一部以谭嗣同为主角的传记小说,通过对谭嗣同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家族背景、成长经历、政治生涯和思想境界,以及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谭嗣同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谭嗣同是一个非常有魅力和魄力的人物。

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在他的一生中,他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坚韧不拔、执着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

其次,谭嗣同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缩影。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以及这些事件对于中国社会和政治的深远影响。

通过谭嗣同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了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政治的演变。

这让我对中国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最后,谭嗣同的一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他在政治上的坚定立场和不畏艰难的勇气,让我深受启发。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也应该像谭嗣同一样,对国家和民族负起责任,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谭嗣同的一生也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才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读完《谭嗣同传》,我深受启发,对谭嗣同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谭嗣同的一生,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负起责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之努力奋斗。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有力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认识谭嗣同,留意谭嗣同,是因为他这句铿锵有力的名句!其中所包含的激愤与大气,那种视死如归,以身证道证法的精神另我钦佩。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在那维新变法的灰暗年代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康有为,不是梁启超,而是他,谭嗣同!一个顶天立地,刚作敢当的男子汉,同时,也是一个待妻柔情似水的男人。

认识他,是从他的那句有名的诗句开始,那句中所蕴含的饱满情感令我深深震撼!之后,便不可抑制的去查阅他的信息,想要了解的他的一切.终于,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他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临危不惧,崐视死如归,千方百计关怀同志,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崐的政治家的认识。

我崇拜钦佩他,但并不盲目,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作为一个新兴腾起的国家的青年,从小便在血淋淋的历史总结的经验中成长,让我对谭嗣同的革命行为有了更深刻批判意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崐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

他以自己的鲜崐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崐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崐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有人给予谭嗣同的评价是否定的,因为他的死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维新变法最后也以失败告终,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不变的真理。

但我认为,对于谭嗣同,不能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种片面的评论去否定,他的死,其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说,人活在世界上,难的不是死去,而是艰难的活着,活着,才代表一切希望,但是在黑暗的年代,必须要有先驱,有有志之士献出自己的生命与鲜血,才能唤醒人民麻木的心灵.为了中国,为了万千炎黄子孙,为了这片土地得以继续延续,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毁灭.在我看来,一个人最难得可贵的,不是艰难的活着,而是为了别人,为了心中的理想而慷慨从容的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谭嗣同

谭嗣同

谭嗣同《狱中题壁》诗刑部传抄本之发现及其意义孔祥吉谭嗣同,号复生,字壮飞,自署东海褰冥氏,湖南浏阳人,生于同治五年,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被慈禧等守旧势力残杀于京师菜市口,时年仅三十四岁。

谭嗣同生命虽然短暂,而其冲决封建罗网,彻底实行改革的思想却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之光辉。

尤其是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给了辛亥以来的革命者们以无限鼓舞。

“狱中题壁”诗集中体现了谭嗣同蔑视懦夫,矢志变法,甘愿以自己满腔热血去唤醒国人之高尚情操。

这首短诗在谭氏英勇就义后,在国内不胫而走,广为传播,而且据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所记,日本国人甚至将该诗谱成乐章,广为传唱,真可谓脍炙人口,感人至深。

“狱中题壁”诗真伪之争缘起“狱中题壁”系谭嗣同被捕入狱后,题写于囚室墙壁上的作品,故坊间未有真迹留存。

至于该诗是如何由刑部监狱向社会流传,迄今尚未有人探讨,不过最早刊布“狱中题壁”的当推梁启超。

梁氏乃戊戌变法运动的主要领袖人物之一,又是谭嗣同之密友,百日维新期间与谭氏过从密切。

慈禧、荣禄诸人发动政变之后,梁氏在日本使馆协助下亡命东瀛,并很快办起《清议报》连篇累牍地刊布了宣扬变法,痛诋慈禧的文章,在《谭嗣同传》中即首次引用了“狱中题壁”。

梁氏此文颇为重要,现摘引如下:初六日,变遂发,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

有所擘画,而抄捕南海馆之报忽至。

旋闻垂帘之谕,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余是夕宿于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

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

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遂相与一抱而别。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初十日遂被捕。

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帝后党争】正确答案:清末以光绪帝为中心的帝党与以慈禧太后为中心的后党之争。

帝党主要成员有翁同稣、孙家鼐等人,后党主要有李鸿章、荣禄等人。

两党在甲午战争时就主战还是主和,戊戌变法时就支持还是压制改革,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1898年,后党发动戊戌政变,幽禁光绪帝,捕杀维新变法人士,帝后党争以慈禧太后重新揽权而结束。

涉及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2.【《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正确答案:1858年清政府同英、法、美三国签订的天津条约补充条款。

1858年11月,清钦差大臣桂良等在上海同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中国海关由英国人帮办税务;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纳按价值2.5%的子口税外,免征一切内地税。

涉及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3.【《中俄密约》】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四川大学2005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正确答案:1896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俄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

全称为《中俄御敌互助援助条约》。

主要内容:(1)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朝两国领土,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相援助;(2)战争期间,中国所有的口岸均对俄国军舰开放;(3)中国允许俄国修造一条铁路以达海参崴;(4)无论平时或战时,俄国均可在该铁路运送军队和军需物品。

通过这一密约,沙俄政府把侵略势力深入到了中国东北三省。

涉及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4.【圣库制度】浙江大学2002年中国近代史真题正确答案:清代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分配制度。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初期,宣布“凡物皆天赐来,不须钱买”,下令没收商贾的私人资本货物,废除了商业贸易,在天京水西门灯笼巷设立“天朝圣库”,总管天朝公共财物。

规定个人一切财产及战利品皆应上缴圣库,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由圣库供给。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介绍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介绍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介绍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介绍
1、陈寅恪
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2、王国维
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

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3、严复
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4、谭嗣同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5、梁启超
梁启超(1873.02.23——1929.01.1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谭嗣同

谭嗣同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慈禧
太后等人早有密谋,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 政。谭嗣同密会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 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 世凯于二十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
[5]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
名人评价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人。 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
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 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 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 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 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湘潭大学副校长、湖南湘学研究院副院长王继平教授: 谭嗣同是湖湘文化、湘学的产物,是湘学的杰出代表, 同时他又弘扬了湘学,促进了湘学的近代转型。
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 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 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 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 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 之,请自嗣同始。”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 捕。
谭嗣同写给夫人李闰的最后一封信
谭嗣同写给夫人李闰的最后一封信:

闰妻如面: 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 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
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亦复何言。
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常存。

谭嗣同简介_谭嗣同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谭嗣同简介_谭嗣同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谭嗣同简介_谭嗣同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篇一:谭嗣同简介谭嗣同简介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他是“千古罕见的真贵族”:再过数百年,人们也很难想象,我中华居然出过这样的人类骄子。

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840年、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完败于洋夷,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安知蕞尔微三岛,竟敢横行大九州”!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5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纲独断,发动政变,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行开天辟地之壮举。

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他超前的见识羞今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媚大盗。

”——也就是说,二千年来,无非上面是强盗,下面是奴才;上面是霸道,下面是苟且;上面是披着儒家外衣的狼,下面是披着儒家外衣的犬;上面指鹿为马,下面难得糊涂;上面黑,下面厚??,主子使唤奴才,奴才献媚主子。

“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

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

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通义也。

”——也就是说,领袖也好、官员也罢,不过都是为民办事的,税收是老百姓雇佣你们为我办事的钱。

谭嗣同政治思想探析

谭嗣同政治思想探析

谭嗣同,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思想家、民主革命先行者,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
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谭嗣同是一位多产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非常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法律、宗教等多个领域。

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西方思想特色,他把西方的思想引入中国,
以期改变中国的传统思想,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谭嗣同最重要的政治思想是民主思想,他认为民主是一切政治制度的基础,应该被尊
重和维护。

他认为,民主是一种反对封建制度、自由民主制度的政治思想,是实现人民自由、平等、国家安全的政治制度。

他也认为,民主制度可以帮助人们消除贫困和不平等,
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谭嗣同还认为,民主制度应该建立在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权利上,只有人民才能拥有真
正的自由,只有真正的自由才能实现民主。

他认为,人们应该参与民主,并争取建立一个
自由的、民主的社会,以实现真正的公正和平等。

总之,谭嗣同的政治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他把西方民主思想引入中国,为中国
民主革命的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谭嗣同介绍演示通用课件

谭嗣同介绍演示通用课件
益。
THANKS
感谢观看
02
谭嗣同的成就
学术成就
开创变法维新思想
谭嗣同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经典, 同时吸收西方先进思想,提出了 系统的变法维新理论,为中国的 现代化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倡导科学精神
他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提倡 以实证的态度对待知识和问题, 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推 动作用。
政治成就
参与维新变法运动
作为维新派的核心成员,谭嗣同积极 参与推动变法,起草了一系列重要的 改革方案,并在实践中努力推行。
后世的评价
高度赞扬
后世对谭嗣同的评价普遍较高。他被视为民族英雄,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思想和行 动被认为具有前瞻性和勇气,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的评价
重新审视
在现代,人们对谭嗣同的评价开始重新审视 。一些学者认为,谭嗣同的思想和行动虽然 具有历史意义,但也存在局限性。他的对传 统的抵制态度可能导致文化上的断裂,对中 国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 有人认为他对现代化的追求过于急功近利, 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的利家庭背景ຫໍສະໝຸດ 010203
父亲
谭继洵,官至清政府户部 郎中
母亲
徐氏,传统女性,对谭嗣 同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兄弟姐妹
共有兄弟八人,谭嗣同排 行第六
教育经历
童年教育
在家接受传统启蒙教育,打下扎 实的文化基础
青少年时期
就读于浏阳著名书院“玉潭书院” ,接受新式教育,结识志同道合的 朋友
赴日留学
1884年,谭嗣同赴日本留学,学习 军事和政治,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谭嗣同介绍演示通用课件
目 录
• 谭嗣同简介 • 谭嗣同的成就 • 谭嗣同的思想 • 谭嗣同的影响 • 谭嗣同的评价

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阐发和误读

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阐发和误读

第17卷第4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 17No 42016年12月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Dec.2016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㊁阐发和误读魏义霞(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㊀[收稿日期]㊀2016⁃10⁃06㊀[作者简介]㊀魏义霞(1965 ),女,安徽濉溪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㊂[摘㊀要]㊀梁启超是谭嗣同生死相托的人,也是最早对谭嗣同的思想予以宣称和阐发的人㊂在指出谭嗣同思想多变㊁庞杂的同时,梁启超肯定‘仁学“是其思想主旨,在关注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同时,对其宗教思想格外重视㊂此外,梁启超还凸显谭嗣同思想的启蒙性,并且关注其中的中学渊源㊂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和阐发具有积极作用,其中的误读㊁误导同样不容忽视㊂[关键词]㊀梁启超;谭嗣同;阐发和误读[中图分类号]B2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IO]10.15883/j.13⁃1277/c.20160400908㊀㊀无论是与谭嗣同的特殊关系还是对谭嗣同人格的推崇都使梁启超对谭嗣同的思想倍加关注,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谭嗣同及其思想㊂这使谭嗣同的思想在梁启超的视界中多角度㊁全方位地展示出来,从思想转变㊁理论特色㊁学术宗旨到主要内容一一得以呈现㊂梁启超尽管具有推介谭嗣同思想之功,并且作有‘谭嗣同传“,然而,总的说来,他并没有对谭嗣同的思想进行过系统㊁深入的研究㊂透过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和阐发,既可以加深对谭嗣同思想的认识,又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的误读和误导㊂一㊁思想的变化与庞杂中国近代哲学是中西和合的产物,梁启超称之为 不中不西即中即西 ㊂这意味着近代哲学在理论来源和思想构成上不可能是单一成份,谭嗣同的思想也不例外㊂颇具个性的是,谭嗣同思想的庞杂繁博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1895年甲午海战失败给谭嗣同以强烈刺激和极大震撼,1896年的北游访学更是直接促使其思想发生骤变㊂谭嗣同本人评价这种思想转变为 前后判若两人 : 三十以前旧学凡六种 三十以后,新学灑然一变,前后判若两人㊂三十之年,适在甲午,地球全势忽变,嗣同学术更大变㊂ [1]259梁启超注意到了谭嗣同思想的变化多端,在介绍时始终凸显其思想的无所不窥和日新宗旨㊂对于谭嗣同思想的这一特点,梁启超除了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有‘仁学“ 欲将科学㊁哲学㊁宗教冶为一炉 的经典表述之外,最详细的介绍和表述则出自‘谭嗣同传“: 君资性绝特,于学无所不窥,而以日新为宗旨,故无所沾滞;善能舍己从人,故其学日进㊂每十日不相见,则议论学识必有增长㊂少年曾为考据笺注金石刻镂诗古文辞之学,亦好谈中国古兵法;三十岁以后,悉弃去,究心泰西天算格致政治历史之学,皆有心得,又究心教宗㊂当君之与余初相见也,极推崇耶氏兼爱之教,而不知有佛,不知有孔子;既而闻南海先生所发明‘易“‘春秋“之义,穷大同太平之条理,体乾元统天之精意,则大服;又闻‘华严“性海之说,而悟世界无量,现身无量,无人无我,无去无住,无垢无净,舍救人外,更无他事之理;闻相宗识浪之说,而悟众生根器无量,故说法无量,种种差别,与圆性无碍之理,则益大服㊂自是豁然贯通,能汇万法为一,能衍一法为万,无所挂碍,而任事之勇猛亦益加㊂作官金陵之一年,日夜冥搜孔佛之书㊂金陵有居士杨文会者,博览教乘,熟于佛故,以流通经典为己任㊂. All Rights Reserved.10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君时时与之游,因得遍窥三藏,所得日益精深㊂其学术宗旨,大端见于‘仁学“一书㊂ [2]233依据这个介绍,谭嗣同的思想包罗万象,融合古今,正应了那句 无所不窥 ㊂值得注意的是,在梁启超的视界中,谭嗣同的各种学说之间不是并列的,也不是由浅入深的,而是不同时期出于不同兴趣而进行的不同思考和研究㊂从这个意义上说,梁启超的介绍既展示了谭嗣同思想的内容,又勾勒了其思想的转变㊂在肯定谭嗣同的思想内容庞杂㊁变化多端的基础上,梁启超对其中的递嬗轨迹进行勾勒,将之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嗣同幼好为骈体文,缘是以窥 今文学 ,其诗有 汪(中)魏(源)龚(自珍)王(闿运)始是才 之语,可见其向往所自㊂又好王夫之之学,喜谈名理㊂自交梁启超后,其学一变㊂自从杨文会闻佛法,其学又一变㊂ [3]3102梁启超在这里所讲的 一变 相当于学界用以划分谭嗣同思想前后期的北游访学时期, 又一变 则是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轨迹的独特看法㊂这一看法既突出了佛教对谭嗣同思想的影响以及佛教在谭嗣同思想中的比重,又与梁启超对谭嗣同宗教思想的彰显相印证㊂二㊁‘仁学“及仁学思想在介绍㊁审视谭嗣同的思想时,梁启超既肯定谭嗣同的思想变化多端㊁无所不窥,又看到了其中一以贯之的主线㊂在这方面,他将‘仁学“视为谭嗣同的代表作,肯定 其学术宗旨,大端见于‘仁学“一书 ㊂基于这一判断和评价,梁启超始终彰显‘仁学“对于谭嗣同思想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介绍或援引谭嗣同的思想时首推此书㊂下仅举其一斑:启超问治天下之道于南海先生㊂先生曰: 以群为体,以变为用㊂斯二义立,虽治千万年之天下可已㊂ 启超既略述所闻,作‘变法通议“㊂又思发明群义,则理奥例赜,苦不克达,既乃得侯官严君复之治功‘天演论“,浏阳谭君嗣同之‘仁学“,读之犁然有当于其心㊂悼天下有志之士,希得闻南海之绪论,见二君子宏著,或闻矣见矣,而莫之解,莫之信㊂乃内演师说,外依两书,发以浅言,证以实事,作‘说群“十篇㊂[4]93自甲午战事后 时南海先生方倡强学会于北京及上海 君乃自湖南溯江下上海,游京师,将以谒先生,而先生适归广东,不获见㊂余方在京师强学会任记纂之役,始与君相见,语以南海讲学之宗旨,经世之条理,则感动大喜跃,自称私淑弟子,自是学识更日益进 需次金陵者一年,闭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㊂[2]231⁃232前一段引文写于1896年,后一段引文写于1898年,相隔时间并不长,均出于梁启超思想嬗变之前㊂尽管如此,他关于‘仁学“的说法出入很大:第一段引文将‘仁学“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一起作为与康有为师传对立的 外书 ,第二段引文则强调‘仁学“演绎康有为思想的宗旨而来㊂正如梁启超本人所言,自己所执往往前后矛盾,他在这里对谭嗣同‘仁学“与康有为思想关系的说法正是所执前后矛盾的注脚㊂始终如一的是,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和研究很少提及谭嗣同前期的著作或观点,而是在将谭嗣同思想的宗旨归结为‘仁学“一书的前提下,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和研究始终以‘仁学“为主㊂其实,早在戊戌政变之前,梁启超就提及谭嗣同和‘仁学“,并且评价甚高㊂在写给严复的信中,梁启超如是说: 见有浏阳谭君复生者,其慧不让穗卿,而力过之,真异才也㊂著‘仁学“三卷,仅见其上卷,已为中国旧学所无矣㊂此君前年在都与穗卿同识之,彼时觉无以异于常人;近则深有得于佛学,一日千里,不可量也㊂ [5]73从‘仁学“一开始就引起梁启超的极大兴趣,梁启超一直对‘仁学“予以关注㊂在谭嗣同牺牲后,梁启超立即为‘仁学“作序阐发其要义,并在自己主办的‘清议报“上隆重刊发㊂在解读‘仁学“的过程中,梁启超凸显该书的两大特征:第一,在内容上,强调‘仁学“内容丰富㊁庞杂,对‘仁学“ 欲将科学㊁哲学㊁宗教冶为一炉 的概括和定性更是令人耳熟能详㊂梁启超不仅指出谭嗣同在‘仁学“中 欲将科学㊁哲学㊁宗教冶为一炉 ,而且具体揭示了科学㊁哲学和宗教对于谭嗣同思想的影响以及在‘仁学“中的具体表现㊂他写道: ‘仁学“之作,欲将科学㊁哲学㊁宗教冶为一炉,而更使适于人生之用,真可谓极大胆极辽远之一种计划 嗣同幼治算学,颇深造,亦尝尽读所谓 格致 类之译书,将当时所能有之科学知识,尽量应用㊂又治佛教之 唯识宗 ㊁ 华严宗 ,用以为思想之基础,而通之以科学㊂又用今文学家 太平 ㊁ 大同 之义,以为 世法 之极轨,而通之于. All Rights Reserved.第4期魏义霞㊀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㊁阐发和误读11㊀佛教㊂ [3]3102第二,在宗旨上,突出‘仁学“普度众生的救世初衷和作用㊂对于‘仁学“的缘起,谭嗣同本人将之归结为对于从前 所学皆虚 所愿皆虚 的反省,在醒悟到 惟一心是实 的前提下 以心挽劫 的结果㊂梁启超则从大乘佛教入手将之解读成为了普度众生而作,既突出了‘仁学“的宗教(佛教)意蕴,又凭借‘仁学“将谭嗣同其人其学联为一体㊂透过梁启超的介绍,如果说‘仁学“集中反映了谭嗣同仁学思想的话,那么,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内容和主旨则是和合佛教华严宗㊁唯识宗以普度众生的救世思想㊂这就是说,仁学既是一种 极大胆辽远 的哲学,也是一种普度众生的宗教㊂三、宗教思想梁启超历来对谭嗣同的宗教思想非常重视乃至津津乐道,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第一,梁启超本人由早年听康有为讲佛学时无动于衷转而嗜佛㊁好佛得益于谭嗣同的 鞭策 ,谭嗣同的佛教情结影响了梁启超的一生㊂第二,梁启超敬重谭嗣同的人品,并且认定谭嗣同的英雄壮举受益于宗教的鼓动㊂按照梁启超的说法,宗教是使常人成就大业的原料,凡能成大业轰轰一世者,有宗教思想之人多㊂谭嗣同之所以能够大义凛然,蹈死如饴,主要得益于其宗教思想㊂循着这个逻辑,梁启超写道: 其在日本,维新前诸人物如大盐㊁中斋㊁横井㊁小楠之流,皆得力于禅学者也,西乡隆盛其尤著也㊂其所以蹈白刃而不悔,前者仆后者继者,宗教思想为之也㊂其在我国,则近世哲学与宗教两者皆销沉极焉㊂然若康南海,若谭浏阳,皆有得于佛学之人也㊂两先生之哲学固未尝不戛戛独造,渊渊入微,至其所以能震撼宇宙,唤起全社会之风潮,则不恃哲学,而仍恃宗教思想之为之也㊂若是乎宗教思想之力,果如此其伟大而雄厚也㊂ [6]762在这里,梁启超不仅断言宗教思想造就了谭嗣同的英雄人格和壮举,而且明确肯定谭嗣同所凭借的宗教是佛教㊂正因为如此,梁启超所讲的谭嗣同的宗教思想并不包括孔教,除了偶尔提及基督教之外,主要指佛教思想㊂事实上,梁启超不仅对谭嗣同的佛教思想兴趣盎然,而且多次从不同角度予以关注和阐发㊂对谭嗣同佛学思想饶有兴趣的梁启超不止一次地探究谭嗣同佛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构成成分,并为其找到了两个传承系统:第一,与龚自珍(龚定庵)有关㊂对此,梁启超写道: 自龚定庵好言佛,而近今学界代表之数君子,大率与定庵有渊源,故亦皆治佛学,如南海㊁壮飞及钱塘夏穗卿曾佑其人也㊂ [7]619依据这个说法,谭嗣同佛学思想的来源与康有为㊁夏曾佑(夏穗卿)一样受龚自珍影响,或者说与龚自珍的佛教相关㊂第二,与杨文会(杨仁山)有关㊂梁启超不仅认为谭嗣同的佛学受杨文会的影响,而且强调相对于龚自珍来说,杨文会对谭嗣同佛学思想的影响更大更深㊂‘仁学“中的佛学思想主要源于此,梁启超也将在杨文会的影响下思想为之一变作为划分谭嗣同思想分期的标志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梁启超反复声称:文会深通 法相 ㊁ 华严 两宗,而以 净土 教学者,学者渐敬信之㊂谭嗣同从之游一年,本其所得以著‘仁学“㊂[3]3105谭浏阳之有得于佛学,知浏阳者皆能言之㊂然浏阳之学佛,实自金陵杨仁山居士㊂[8]5303在梁启超的视界中,如果说‘仁学“是谭嗣同的代表作的话,那么,谭嗣同最重要的思想便是佛学㊂其实,这两点并不矛盾,可以视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仁学“就是发挥佛法普度众生之作㊂对于这一点,梁启超在为‘仁学“作序时有过专门论述: 此(指‘仁学“ 引者注)中国为国流血第一烈士,亡友浏阳谭君之遗著也㊂烈士之烈,人人知之,烈士之学,则罕有知之者㊂亦有自谓知之,而其实未能知者 呜呼!烈士之可以千古,尚有出乎烈士之外者,余今不言,来者曷述焉㊂乃叙曰:‘仁学“何为而作也,将以会通世界圣哲之心法,以救全世界之众生也㊂南海之教学者曰: 以求仁为宗旨,以大同为条理,以救中国为下手,以杀身破家为究竟㊂ ‘仁学“者即发挥此语之书也,而烈士者即实行此语之人也㊂今夫众生之大蔽,莫甚乎有我之见存,有我之见存,则因私利而生计较,因计较而生挂碍,因挂碍而生恐怖㊂驯至一事不敢办,一言不敢发,充其极也,乃至见孺子入井而不怵惕,闻邻榻呻吟而不动心,视同胞国民之糜烂而不加怜,任同体众生之痛痒而不知觉㊂于是乎大不仁之事起焉㊂故孔子绝四,终以无我,佛说曰:无我相㊂今夫世界乃至恒河沙数之星界,如此其广大;我之一身,如此其藐小㊂自地球初有人类,初有生物,乃至前此无量劫,后此无量劫,如此其长;我之一身,数十寒暑,如此其短㊂世界物. All Rights Reserved.1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质,如此其复杂;我之一身,分合七十三原质中之各质组织而成,如此其虚幻㊂然则我之一身,何可私之有?何可爱之有?既无可私,既无可爱,则毋宁舍其身以为众生之牺牲,以行吾心之所安㊂盖大仁之极,而大勇生焉,顾婆罗门及其他旧教,往往有以身饲蛇虎,或断食,或卧车下辙下求死㊂而孔佛不尔者,则以吾固有不忍人之心,既曰不忍矣㊂而洁其身而不思救之,是亦忍也㊂固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孔子曰: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㊂ 古之神圣哲人,无不现身于五浊恶世,经历千辛万苦者㊂此又佛所谓乘本愿而出,孔子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也㊂烈士发为众生流血之大愿也久矣㊂虽然,或为救全世界之人而流血焉,或为救一种之人而流血焉,或为救一国之人而流血焉,乃至或为救一人而流血焉,其大小之界,至不同也㊂然自仁者视之,无不同也㊂何也?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无拣择法也㊂故无大小之可言也,此烈士所以先众人而流血也㊂况有‘仁学“一书,以公于天下,为法之灯,为众生之眼,则烈士亦可以无慊于全世界也夫,亦可以无慊于全世界也夫㊂ [9]170依据梁启超的解读,‘仁学“之所以成为救全世界之众生 之作,是因为书中的佛学思想㊂在这个前提下,梁启超沿着儒家的不忍人之心与佛教的无我说两条线索挖掘‘仁学“的内容,将自己理解的佛教注入‘仁学“之中㊂‘ 仁学⓪序“作于谭嗣同牺牲后第十九日㊂在后来回忆戊戌政变的‘戊戌政变记“收录的‘谭嗣同传“中,梁启超一如既往地彰显谭嗣同的行为与佛教的密切相关以及谭嗣同思想的佛学要旨㊂他写道: 复生之行谊磊落,轰天撼地,人人共知,是以不论;论其所学㊂自唐宋以后呫毕小儒,徇其一孔之论,以谤佛毁法,固不足道;而震旦末法流行,数百年来,宗门之人,耽乐小乘,堕断常见,龙象之才,罕有闻者㊂以为佛法皆清净而已,寂灭而已㊂岂知大乘之法,悲智双修,与孔子必仁且智之义,如两爪之相印㊂惟智也,知即世间即出世间,无所谓净土;即人即我,无所谓众生㊂世界之外无净土,众生之外无我,故惟有舍身以救众生㊂佛说: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孔子曰: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㊂ 故即智即仁焉㊂既思救众生矣,则必有救之之条理㊂故孔子治‘春秋“,为大同小康之制,千条万绪,皆为世界也,为众生也,舍此一大事,无他事也㊂‘华严“之菩萨行也,所谓誓不成佛也㊂‘春秋“三世之义,救过去之众生与救现在之众生,救现在之众生与救将来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救此土之众生与救彼土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救全世界之众生与救一国之众生,救一人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此相宗之唯识也㊂因众生根器,各各不同,故说法不同,而实法无不同也㊂既无净土矣,既无我矣,则无所希恋,无所挂碍,无所恐怖㊂夫净土与我且不爱矣,复何有利害毁誉称讥苦乐之可以动其心乎?故孔子言不忧不惑不惧,佛言大无畏,盖即仁即智即勇焉㊂通乎此者,则游行自在,可以出生,可以入死,可以仁,可以救众生㊂ [2]233⁃234在这里,梁启超进一步揭示了谭嗣同所信佛教乃普度众生的大乘圣义,尤以华严宗和唯识宗为旨归;谭嗣同以佛学救世的具体做法是,将华严宗㊁唯识宗与‘春秋“三世思想相和合,旨在悲智双修,普救众生㊂谭嗣同顶礼膜拜的华严宗㊁唯识宗属于大乘法,由于悟彻到了 即世间即出世间 即人即我 ,故而能够勇猛无畏, 舍身以救众生 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谭嗣同传“在突出谭嗣同思想以佛学为主上与‘ 仁学⓪序“一脉相承,所不同的是,对谭嗣同佛学思想的彰显更进了一步:如果说‘ 仁学⓪序“只是表明‘仁学“一书与佛教密切相关的话,那么,‘谭嗣同传“则突出佛学对于谭嗣同全部思想的至关重要㊂与此相联系,尽管梁启超在‘谭嗣同传“的开头指出谭嗣同思想以变化日新为宗旨,然而,在接下来的介绍中,却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了‘仁学“上,并且只对‘仁学“或谭嗣同的佛学思想予以阐发而不提其他㊂四、启蒙性及中学渊源谭嗣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大胆而激烈,所以历来被视为维新派中最激进的一员㊂梁启超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介绍和评价谭嗣同的思想时,对其振聋发聩的启蒙精神予以充分肯定,甚至将‘仁学“对于摆脱旧思想的束缚的解放作用比作牛顿提出 打破偶像 开启近代科学的新时代: ‘仁学“内容之精神,大略如是㊂英奈端倡 打破偶像 之论,遂启近代科学㊂嗣同之 冲决网罗 ,正其义也 嗣同之书,盖取资于此三部分,而组织之以立己之意见,其驳杂幼稚之论甚多,固无庸讳,其尽脱旧思想之束缚,戛戛独造,则前清一代,未有其比也㊂ [3]3102为了彰显谭嗣同思想 戛戛独造 的. All Rights Reserved.第4期魏义霞㊀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㊁阐发和误读13㊀启蒙性,梁启超使用了诸如 思想解放 革命性等词语,这在梁启超评价他人的思想时是不多见的㊂对于梁启超来说,谭嗣同思想的启蒙性和革命性自不待言㊂在介绍这方面思想的时候,他特意强调两点,对于人们认识谭嗣同的思想具有启迪意义:第一,谭嗣同思想的启蒙性与西方近代的启蒙思想尤其是社会契约论并无直接联系,因为谭嗣同在写‘仁学“时甚至不知道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民约论“)为何物: ‘仁学“下篇,多政治谈㊂其篇首论国家起原及民治主义(文不具引),实当时谭㊁梁一派之根本信条,以殉教的精神力图传播者也㊂由今观之,其论亦至平庸,至疏阔㊂然彼辈当时,并卢骚‘民约论“之名亦未梦见,而理想多与暗合,盖非思想解放之效不及此㊂ [3]3103现有资料表明,谭嗣同读过严复写于1895年最初发表在天津‘直报“㊁后被‘时务报“转载的‘辟韩“一文㊂最直接的证据是,谭嗣同写给汪康年的信中确凿无疑地提到了此文,并且评价甚高㊂他在信中写道: ‘时务报“二十三册‘辟韩“一首,好极好极!究系何人所受作?自署观我生室主人,意者其为严又陵乎?望示悉㊂ [10]499‘辟韩“中被辟之韩指唐代的韩愈,严复批判韩愈的武器则是作为西方启蒙思想的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㊂问题的关键是,谭嗣同在读到‘辟韩“之后,是否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运用到‘仁学“中当属一问题㊂谭嗣同的思想以中学为主是不争的事实㊂对于‘仁学“,谭嗣同将其理论来源和思想内容分为佛学㊁西学和中学三个方面,其中的西学主要指基督教(耶教)和格致之学(自然科学),并非指西方的政治学说和启蒙思想㊂尽管谭嗣同在 界说 中声称‘仁学“ 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㊁格致㊁社会学之书 [11]293,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社会学之书 在之后的内容中并无下文㊂从这个意义上说,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及‘仁学“的思想来源界定深中肯綮㊂谭嗣同在‘仁学“中提倡平等,把矛头指向君主专制,作为鼓吹专制思想的代表而成为批判靶子的有荀子,也有韩愈㊂不用深究即可发现,谭嗣同批判韩愈和君主专制的主要武器是庄子㊁黄宗羲㊁王夫之等人的思想,而非西方的政治学说或启蒙思想㊂因此,谭嗣同的启蒙思想在理论来源上与严复不可同日而语㊂第二,梁启超一面否认谭嗣同启蒙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直接相关,一面彰显其与中国本土启蒙思想的内在关联,尤其突出谭嗣同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 黄宗羲㊁王夫之思想的一脉相承㊂关于谭嗣同对黄宗羲启蒙思想的继承,梁启超如是说: 嗣同㊁才常等又窃印‘明夷待访录“㊁‘扬州十日记“等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㊂ [3]3100在肯定谭嗣同与黄宗羲思想一脉相承的同时,梁启超对谭嗣同与王夫之思想的内在联系更为关注,故而一而再㊁再而三地宣称:船山最崇拜横渠,谓 (其学)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 惜其门人未有殆庶者;又以布衣贞隐之故,当时巨公,如文㊁富㊁司马,无繇资其羽翼,故其道之行,不逮周㊁邵 ㊂吾今于船山之学,亦云然矣㊂‘正蒙注“㊁‘思问录“两书,本隐之显,原始要终㊂浏阳谭氏谓五百年来学者,真能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非过言也㊂[7]607夫之著书极多 皆不落 习气 ,不 守一先生之言 ㊂其‘读通鉴论“㊁‘宋论“,往往有新解,为近代学子所喜诵习㊂尤能为深沉之思以禫绎名理,其‘张子正蒙注“㊁‘老子衍“㊁‘庄子解“,皆覃精之作,盖欲自创一派哲学而未成也㊂其言 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无人欲则天理亦无从发现 (‘正蒙注“),可谓发宋元以来所未发 其乡后学谭嗣同之思想,受其影响最多,尝曰: 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㊂ [3]3075⁃3076嗣同方治王夫之之学,喜谈名理,谈经济㊂[3]3099梁启超誉王夫之为乾㊁嘉以后 新学派之一导师 ,同时坦言王夫之的思想和影响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在这一点上,王夫之与其所推崇的张载的命运相似㊂在这个前提下,发现王夫之思想的价值并对之加以阐发便显得难能可贵,而发现王夫之思想的价值并且深受影响的则非王夫之的同乡 谭嗣同莫属㊂具体地说,谭嗣同喜言名理,热衷于形而上学,便是受王夫之的影响㊂当然,谭嗣同崇尚实学,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同样承袭了王夫之的衣钵㊂如此说来,谭嗣同在梁启超的眼中不啻王夫之思想在近代的正宗传人,无论是对王夫之思想的推崇还是阐发均功不可没㊂五、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误读梁启超对谭嗣同的推崇以及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对于扩大谭嗣同思想的影响具有不可否认的. All Rights Reserved.。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选修二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课标要求:1.掌握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理解他们的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活动;2.说出清末中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史实,认识革命征途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进行反复斗争;3.说出辛亥革命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三维设计】1.知识与能力(1)识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变化,谭嗣同民主思想的特点;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改造以及对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的评价;清末新政的目的、内容;预备立宪出台的历程与结果;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团体的建立;中国同盟会;论战和起义;列强准备干涉到“严守中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功绩;袁世凯制造“宋案”和“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发动与失败;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活动;孙中山、梁启超等反复辟活动;军阀割据局面;“府院之争”;张勋复辟与反复辟活动;孙中山与护法运动;(2)理解:理解康有为和梁启超民主思想的异同点;正确理解三民主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理解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实质;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涵义;列强“严守中立”的实质;理解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二次革命是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制的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袁世凯政权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对内独裁、复辟帝制;“府院之争”的实质是美日争夺中国的控制权;护法运动失败教训是应有自己的革命武装;(3)运用:探究民主对于近现代社会进步的意义;根据自己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究清末中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和启示;探究两次复辟帝制活动发生与很快失败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比较分析、问题探究、归纳总结、史料解读3.情感态度价值观(1)民主思想相对于封建专制思想而言是巨大的进步;追求民主是永恒的主题;(2)加深对清朝腐朽卖国行为的认识;从民主革命的历程中,激发立志树立救国救民精神;认识西方列强历来都是绞杀中国革命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革命之路;(3)革命征途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进行反复斗争;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潮流深入人心【重难点】重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变化;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辛亥革命的意义;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共和制的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难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民主思想之间的比较;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实质;列强干涉辛亥革命;两次复辟帝制即“洪宪帝制”和张勋复辟发生及失败原因一.知识梳理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1)康有为的民主思想①产生背景:青年时期出游香港,受资本主义文明的影响;中法战争失败,民族的危机刺激更进一步向西方寻求救国、强国之路,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②核心内容是君主立宪③特征:A.在传统经学的包装下,制造出“托古改制”的理论。

壮飞之歌——不仅仅是就义的谭嗣同

壮飞之歌——不仅仅是就义的谭嗣同

《壮飞之歌》——不仅仅是就义的谭嗣同课程:近现代湖湘人物品读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三)班姓名:陈泽宇学号: 1307010310号码: 692014年1月3日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生平简介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其父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

1870年(同治九年),谭嗣同五岁,时得重病,昏死三日,竟又奇迹般复活,故名“复生”。

1875年(光绪元年),谭嗣同10岁时,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

同年,又师从于人称“大刀王五”的王正谊门下学习武艺。

1877年(光绪三年),谭嗣同在浏阳与唐才常订交,他又师从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

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

1888年(光绪十四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悲愤之下的谭嗣同开始了自己的“维新”之路。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2月,谭嗣同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谭嗣同奉父命,由北京前往南京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并在南京候缺期间,开始创作著《仁学》。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1月17日,谭嗣同写成其重要著作《仁学》。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2月,谭嗣同回到湖南,大力宣传革新,推广新思潮。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初,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中国近现代史1.林则徐:封建地主阶级代表。

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者。

(1)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2)到达广州暗访密查,缉拿烟贩。

(3)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

(4)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

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5)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积极防御,使英军无隙可乘。

(6)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7)学习他以国家危亡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2.左宗棠:清朝地方官员。

(1)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洋务运动的代表之一,创办福州船政局,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3)1875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兵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根据他的建议,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还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建设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4)作为爱国者的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和建设新疆上功不可没,纵观左宗棠的一生,功大于过。

(5)与其相关的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6)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奏稿》(7)“天地正气”——左宗棠题字刻石。

(藏陕西西安碑林)(8)学习他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而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P151.力主收复新疆。

2.1876年,率领清军分路进入新疆,先后收复乌鲁木齐、吐鲁番、南疆。

3.协助曾纪泽收复伊犁。

4.1884年,清政府根据他的建议,设立新疆行省。

3.邓世昌:清朝将领,致远舰的管带。

爱国民族英雄。

(1)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为保护旗舰,沉着应战,最后壮烈牺牲。

(2)名言:“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3)光绪帝为其题词:“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4)学习他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谭嗣同翻译

谭嗣同翻译

谭嗣同翻译Tan Sitong Translation (700 words)谭嗣同(1865年7月29日—1898年6月16日),原名正甫,字东城,号春荑,祖籍福建晋江,生于广东广州,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重要的革命先行者和启蒙思想家。

谭嗣同自幼聪慧好学,具有卓越的才智和清廉正直的品质。

他从小受到家庭的母亲和夫人的言传身教,培养了他较高的道德水准和积极的爱国主义精神。

19世纪末,中国社会处于封建帝制的专制统治之下,政局混乱、民众贫困。

这时,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战争,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社会面临危机。

谭嗣同深知中国的危局,他迫切呼吁中国人民要觉醒并寻找改革和振兴的途径。

1894年中国与日本战争爆发后,谭嗣同深感国家命运紧相关。

他积极参与了公共事务,担任了《广义学堂报》的主编,并创办了慈幼学堂。

他努力在广大人民中传播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希望能够唤起中国人民的意识,并引导他们走向自强自立的道路。

谭嗣同主张“道德从政”,认为国家的兴盛需要有道德高尚的政治家。

他坚信改革必须先改革自己,才能改变整个国家命运。

他不仅将自己的家风家训视为修身治国的杰作,也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他投身革命事业,化身民族英雄,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在中国历史上,谭嗣同的翻译工作是其一生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他运用自身的英文能力和文化背景,翻译了大量西方的哲学、经济、政治等作品,并希望通过翻译传播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以期唤起人民的觉醒和国家的复兴。

谭嗣同的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力。

他将西方文化的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和理论依据。

他的翻译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和思想家,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改革动力。

谭嗣同智慧高尚,崇尚道德,他积极探索中国的未来发展道路,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革命理念和启蒙思想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活力,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近代思想史史总结

中国近代思想史史总结

中国近代思想史史总结中国近代思想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现代思想的发展过程。

这一时期,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面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冲击。

下面是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简要总结,罗列了一些重要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百年变法运动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面临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百年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这一运动旨在通过借鉴和引进西方的政治体制与思想来推动中国现代化。

戊戌变法是这一运动的重要里程碑,其推动了政治体制与社会观念的变革。

代表人物有康有为、谭嗣同等。

民主主义思潮民主主义思潮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一思潮主张实现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和社会的现代化,以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国家发展。

梁启超、孙中山和陈独秀等人都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

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深远。

自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且将其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共产主义理论。

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文化保守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人对于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冲击表现出保守态度,主张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和独立性。

梁漱溟、胡适和鲁迅等人都是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

新儒家思潮新儒家思潮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儒家们主张通过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再解读和创新,实现中国现代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严复、康有为和胡适等人都是新儒家思潮的重要代表。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思想史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复杂性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人物深思熟虑,广泛吸收各种思想,并试图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这些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平等观方面试析谭嗣同社会政治思想【摘要】:谭嗣同是清末著名的改革派思想家,是一位极具政治魅力与学术魅力的历史人物。

他一生只有短短 33 年,他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也不过三四年的时间,但是,他作为中国社会剧烈动荡和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提倡冲决网罗,力争树立平等的观念,对于时代的回应和社会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也为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精神武器。

谭嗣同根据政治变法的需要, 从西方文化中去寻求真理, 并用传统文化来诠释外来文化。

同时, 又用他所理解的外来文化来改造传统文化, 使他所建构的政治思想呈现出与他人不一样的色彩。

【关键字】:谭嗣同《仁学》平等观政治思想十九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中国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从那时起,中华文明经历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挑战与回应。

在这些挑战与回应当中涌现出了许多思想上的精英,他们的思想尤其是政治思想虽然带有争议,却不乏鲜明的色彩,带动了那个时代思想上的激流与涌动。

谭嗣同就是这些精英之一,他以无畏的精神和冲决罗网的勇气对封建制度和维护其统治的伦理纲常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且投入变法维新的实际斗争,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谭嗣同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面对死亡从容不惧,慷慨赴死的气度令世人钦佩,而他的思想更令世人称赞。

梁启超称谭嗣同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光华璀璨的彗星。

他说:“嗣同遇害,年仅三十三,使假以年,则其学将不能测其所至。

仅留区区一卷,吐万丈光芒,一瞥而逝,而扫荡廓清之力莫与京焉,吾故比诸彗星。

”①郭湛波在其著作中称谭嗣同是中国近代五十年思想第一阶段代表人物中除康有为外,思想足以自立,影响之最大者。

②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说:“自清季以来真人物,唯复生一人足以当之而已。

”③蒋维乔在他所著的《中国近代三百年哲学史》中谈到谭嗣同时颇为感叹地说:“在彼之时代,以彼之年令,即能直观东西人种之长短,且图东西思想之融合,真慧眼及直觉力之强,真可惊叹。

倘能卒其天年,其发展当未可限量。

”④张灏在《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一书中说:“正如梁启超在《仁学》的序言中所清楚表明的,谭嗣同把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4页.②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页.③费永清.仁学:走不出去的中世纪[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5页.自己看成是一个出自爱心而献身于服务和拯救人类的人,他为自己设计了具有文化特征的理想人格形象:儒家的圣人、大乘佛教的菩萨、墨家的游侠和基督教的传教士。

质而言之,是一个完全生活在慈爱理想中的苦难的英雄。

"①可见谭嗣同及其思想在学者们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大。

本文主要由他的平等观方面来分析其社会政治思想。

一、谭嗣同其人及其政治思想来源谭嗣同, 湖南浏阳人, 出身于封建仕宦之家, 从小熏陶在封建传统的政治、伦理、文化道德的氛围之中, 在《三十世纪》中他说:“五岁受书, 即审四声, 能属对。

十五学诗, 二十学文。

”②谭嗣同十岁时师从浏阳正直学者欧阳中鹄, 受到了声名和气节的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思想由是滋生。

后从师于讲经具有乾嘉学派遗风的涂启先老师, 受到了“经世致用”的学术熏陶, 25 岁又拜对明末著名思想家王船山学说颇有研究的学者刘人熙为师。

受几位老师的影响, 他对具有唯物主义和民主思想的《船山遗书》作了系统的钻研, 并以此为中心广泛涉猎清代经学和先秦诸子学说。

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 他把儒家的“民本”思想、墨子的“兼爱”本义、佛道的牺牲精神以及士大夫传统的忧乐观互相联系、统一起来, 构成了《仁学》及其政治思想的中学基础。

谭嗣同后来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激进主义者, 与他“恭俭诚朴”和“倔强自尊”的叛逆个性, 以及社会生活的反复磨炼和社会文化变迁的推动有着必然的联系。

其生母徐氏出身于大家闺秀, 从小恪守三从四德, 不幸在谭 12 岁时病故, 而谭此时“本不得父欢”, 又为“父妾所虐, 备极孤孽苦”。

“自少至壮, 偏遭纲伦之厄。

涵泳其苦, 殆非生人所能任受”③, 因此这使他从中看到了“名教纲常”的虚伪性, 并成为他日后批判传统的家庭制度的契机。

谭的二哥“志挺才高, 阔达不矜细节”的个性, 对谭初萌未形的叛逆性格也有着重要影响。

另外他一生喜欢结交崇尚“任侠”的英雄豪杰和具有新文化观念的朋友, 崇尚“任侠”成为他后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面。

他还利用南北省亲、六赴省试的机会, 以十年时间广泛游历, 所行路程“合数都八万余里, 引而长之, 堪绕地球一周,”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 谭“察视风土, 物色豪杰,”既饱览了祖国名山大川, 也看到了祖国①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M].新星出版社,2006年.106页.②谭嗣同.谭嗣同全集[M].蔡尚思、方行编.中华书局,1981年.第29页.土地被外族蹂躏的惨状, 发出了“风景不殊, 山河顿异, 城廊犹在, 人民复非”的感叹, 并表示要趁“膂力方刚之年”作一番事业, 这为谭氏后来的维新变法实践增添了勇武豪迈的色彩。

二、仁学体系中的平等观念谭嗣同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仁学》中。

他撰写《仁学》,目的是“别开一种冲击网罗之学”,为此,他认为“非精探性天之大原,不能写出数千年祸象,于今日宜扫荡桎梏冲破网罗之故”。

①谭氏吸收了理学家以“仁”为支配宇宙的自然法则的内容, 但又不囿于前人, 将“仁”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概念“以太”联系起来, 对“仁”作了新的解释,建立起自己的仁学体系。

他认为“以太”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接着在“以太”与“仁”的关系上,他提出了“以太是体,仁为用”的观点。

他还认为作为“以太”之用的“仁”具有“以太”的“通”的本质属性,所以他说“夫仁,以太之用,而天地万物由之以生,由之以通。

”也就是说,“仁以通为第一义,”而“通”的具体内蕴在他看来则是平等,“通之象为平等”。

在谭氏看来整个社会是一个“仁”贯通的平等社会,“平等生万化,”平等乃是社会赖以生存的根基,离开了平等,社会就会变成毫无生气的一潭死水。

如果说先贤以“爱人”释“仁”,那么谭嗣同则以“平等”释“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仁”的古老概念中注入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赋予了时代新义,这样就在中西学的结合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由此建构了自己独特的中西学结合的“仁学”体系。

谭氏把资产阶级鼓吹的自由、平等和博爱释为“仁”,把自己宣传变法维新的学说称之为“仁学”,其“仁学”中也包含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和主张。

首先,《仁学》包含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民权思想。

诚如上述,“仁”以“通”为第一义,“通”即没有阻塞和隔阂。

所谓“上下通”就是打破“在上的”与“在下的”界限;“中外通”就是打破中国和外国的界限;“男女通”就是打破男尊女卑的界限。

谭氏认为打破了这些界限,便实现了自由和平等。

据此,他认为要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必须抑制“上权”,提高“民权”,他要求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取代封建的等级关系,以实现“上下通”,而批判君权则成为他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核心。

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君民关系极其不平等,谭对此极为不满,为此他阐发了《尚书》的民本论及孟子的“民贵君轻”说,剥去几千年来笼罩在圣君头上的光环。

他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民办事者也。

”①这说明君主并不是什么真龙转世的天子,而是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君权也不是什么承天之命,而是民赋之权,他虽然不懂得君主及其权力产生的深刻的社会阶级根源,但在当时却有力的批判了君权神授的陈腐观念。

谭氏认为秦以来的君主把为民办事的权力变成了压迫人民的桎梏,破坏和剥夺了人民的平等权利。

他说君主把天下据为己有,竭天下之身命膏血,为了“传之世代子孙,”设立“一切酷毒不可思议之法”②,强迫人民“俯首贴耳,”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所标榜的圣民君主是残酷剥削人民的“独夫民贼”,因此他接过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口号号召人民“誓杀尽天下君主”。

我们虽无法确定谭氏著述《仁学》之前,是否接触过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但谭氏确在此是以社会契约说解释国家起源的,而且把此契约说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揉合在一起,得到民本君末的结论,从而否定了君权的神圣性,宣扬了民权的至高无上,因此可以说是中学与西学结合的一种中国式的民主观。

同时,谭氏为了批判君权,倡导民权,在更深的层次上展开了对维护封建君主统治的纲常名教的批判。

他认为名教既非“天命”,又非“天理”,而是封建君主用来奴役人民的枷锁,是“独夫民贼”制定一切刑律制度的准则。

谭氏从批判三纲之首,进而批判“父为子纲”。

他指出君臣的等级关系,可以因人而破除,而父子关系由于统治阶级的渲染倒成了“矢之所命”,因此“卷舌不敢议”。

他认为人假如真是天子,那么父应是天之子,子也应是天之子,才是平等的。

他说:“相忘为上,孝为次焉”,“相忘”即忘亲也,谭氏把“相忘”理解为“平等”,从而否定了“孝”的伦常关系的合理性,这同样是用西方资产阶级观点来解释了父子关系。

应该指出的是,谭氏对纲常伦纪的批判不是不加分析地一律摒弃,而是有所分析,有所取舍。

如对“五伦”之中“朋友”一伦他就极加称道,他认为“五伦中于人生最无弊而有益,无纤毫之苦,有淡水之乐,其惟朋友乎,”并主张以朋友一伦改造其它四伦。

由此可见,他虽以西学冲击中学,但并不是以西学来否定①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第284页.中学,相反的他在此找到了中学和西学的共同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了进步的历史作用,也为近世的思想解放起了前驱作用。

三、平等观与无政府主义谭嗣同的平等观念也体现在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当中。

谭嗣同提倡“任侠”,以暗杀方式打破权威。

谭嗣同在《仁学》第三十四篇里写道:“志士仁人,求为陈涉、杨玄感,以供圣人之驱除,死无憾焉。

若其无机可乘,则莫若为任侠,亦足以伸民气,倡勇敢之风,是亦拨乱之具也。

”这里“任侠”即是指暗杀。

他又说:“西汉民情易上达而守令莫敢肆,彼吏士之顾忌者准欤?未必非游侠之力也。

”充分肯定了“任侠”对官吏这类封建权威的弱化和制约作用。

这种鼓吹任侠,提倡暗杀的思想,正体现了无政府主义者打破权威所惯用的方法。

虽然这种思想过于激进,但是却能从其中看到谭嗣同对于上层统治阶级的痛恨及其平等思想的根深蒂固。

谭嗣同主张自由,谭嗣同在《仁学》第三十七篇里写道:“地球之治也,以有天下而无国也。

庄曰:‘闻在有天下,不闻治天下’,治者,有国之义也,有宥者,无国之义也。

曰:‘在宥,盖自由之转音’,旨哉言乎!人能自由,是必为无国之民。

无国则畛域化,战争息,猜忌绝,权谋弃,彼我亡,平等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