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的科学思潮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思想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近代中国思想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过程:(前、后期)
前期:大力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 思想);反对封建主义(如封建专制、旧道德);提倡
新文学。
意义: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 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是对辛 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的补充(“补课”);有 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
3.前期斗争矛头和影响
(1) 斗争矛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把斗争矛头之一指
向儒家学说是因为:
①传统儒家思想逐渐演化成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②袁世凯借助思想文化里的尊孔复古,来企图实现
政治上复辟封建帝制。
(2)影响:动摇了.......
4.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的“新”
1 .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
阶级的激进派。
2 .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
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
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4 .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主
要内容;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 容。
5.新成果: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发展(19世纪90年代): (1)背景: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代表人物及思想 概况: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 同、严复等人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 武器,抨击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政治。

①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 ,用孔教名义提
出变法要求。
②梁启超:倡导民权、“设议院”,反对封建君主
(4)民主共和思想: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 阶级革命派宣传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共 和”,并围绕着三民主义与改良派进行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 思想的传播,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共和国方案在中国得到初 步实现。

中国近现代思想与科技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思想与科技发展史

与 中国的实 际相结合 以解决 现 实问题 。其 中学 习 内容 、
民权 :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帝制 , “ , 建立资产阶级
结合 程度 不 同 , 中 国社 会 发展 的影 响也不 同 , 后 出 共 和 国。核 心 : 理论 上解决 了革命 派迫切需 要解决 的 对 先 ( 从 现 了新思 潮 、 维新 思想 、 民主 义 、 三 资产 阶级 激 进思 想 、 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 后主张民权为一般 的平 民 毛泽 东思想 和邓小平 理论等 主要思 想 。
6 .邓 小 平 理 论

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国革 命 实 际 相 结合 的第 一 次 历 史 性 飞 跃 的 理论 成果 , 是 中 国共 产党 的指 导 思 想 , 中华 民族 的 宝 贵精 神 财 是
( )主张 : 理论 上 主要解决 “ 1 从 什么 是社会 主义 , 怎 富 ; 导 中 国 先 后 赢 得 新 民主 主 义 革 命 、 会 主 义 革 指 社 指 是 样建 设社会 主义 ” 问题 。精 髓是 解放 思想 、 等 实事求 是 。 命 的胜 利 , 导 中 国 进 行 社 会 主义 建设 的 探 索 ; 夺 是 ( )概况 :开始形 成 于 17 年 中共 十一 届三 中全 取 中 国革命 胜 利 的理 论 武 器 , 社会 主 义 中 国立 国建 2 98
相结合 , 在维护孔子的名 义下 , 批判封建的因循守 旧思 ( )概 况 : 新 文化运 动 , 民主与科 学为旗 号 ; 2 发起 以 想, 并用 生物进 化论批 判 旧制 度 ; 比较全 面地 学 习西方 , 以陈独 秀 、 大 钊 、 李 胡适 、 鲁迅 等 为主 要代 表 , 以北 京大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清朝闭关锁国,对世 界一无所知; (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 击日益加剧; (3)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 入中国; (4)地主阶级抵抗派为了了解西方,抵 御外来侵略(目的)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4)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 5)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的 本质,邓小平理论成熟并体系化;进一步解 放了思想,深化了改革; 6) 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 为党的指导思想
2)影响:
(1)简单介绍了西方的政治、经济状况; (2)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 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3)形成了救亡图存的社会思潮,成为中国 近代思想的主流
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1、“中体西用”的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 患:外国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 (2)19世纪60――90年代,西学更广泛 地传进来,对中国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文 化产生了猛烈冲击; (3)为了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目的)
2、(旧)三民主义 1)提出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许多救国主张都以失败 告终,中国革命需要新的理论和实践; (2)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 壮大; (3)孙中山改良道路失败后,走上了革命的 道路,创立了革命团体;
(4)西学的不断传入,孙中山融合了多元人 类文化遗产而提出;
(5)1905年,同盟会成立,在《民报》发刊 词上提出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包括众多派别和流派,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有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自由等理念,旨在改变旧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此外,还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开放等思潮。

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一种思想,其核心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

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许多左翼政治团体和知识分子都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建立,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的。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由毛泽东提出并发展完善的一种思想体系。

毛泽东思想重视革命、群众参与、实践探索等方面,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仍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

社会主义民主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的群众民主形式,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

社会主义民主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反对一切形式的特权和腐败。

改革开放是在20世纪末中国实施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通过开放市场、引入外资,推进市场化和私有化等一系列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该思潮强调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丰富多彩,每一种思想流派都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历程与演变

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历程与演变

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历程与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伟大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庄子等影响了全球。

然而,19世纪末期,随着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近现代化进程。

这一过程带来了许多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其中包括对学术思想的不断反思和修正。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历程和演变。

一. 传统学术思想的批判19世纪末期,中国社会正处于熙熙攘攘的变革中。

世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学术思想。

在这个时期,两位思想家王鸿祯和严复分别对传统学术思想进行了批判和修正。

王鸿祯认为,传统学术思想存在一定的缺陷。

他提出了“西施夸比,不如春江花月”的论点,指责传统学术在审美标准等方面局限性过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教育系统的不满。

在王鸿祯推动下,中国教育逐渐开始深化,有了更为多元化与权衡性的教育理念。

严复则在译著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将大量的西方思想带进了中国,如经院哲学、社会学等等。

他的成就为中国的“汉学”与现代化跨越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其在这个领域的突出表现,也为整个中国的西化探索揭开了序幕。

二. 新学与科学思潮的兴起到了20世纪初,新学和科学思潮成为了热门话题。

此时,反对儒家思想的声音正在不断增加。

新学思想家梁启超,倡导将“实验和科学”引入学术领域。

这种思想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思想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后来的演进过程中,“实验和科学”不断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三. 马列主义的传入与接收20世纪20年代后期,随着马列主义在欧洲和亚洲的广泛传播,中国的思想界对于它更加关注。

当时,唯物主义崛起,或者说在中国重新被唤醒,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迅速传播。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时代下的中国全体知识分子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毛泽东是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域里的一个杰出代表。

其对以前的传统学术及发展历程的反思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强调思想与现实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文化要为社会服务,要为人民服务”。

这是中国自此以后一个新时代下的学术思想话语。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理论意义
中国先进思想不断探索,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3
现实意义
中国先进思想的不断发展和实践,为中国人民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 福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研究目的和任务
研究目的
深入探讨中国近现代先进思想的演进、发展和影响,揭示其 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
研究任务
搜集、整理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先进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人物 和事件;分析其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基本特点和历史作用 ;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陈独秀的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 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推 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 ,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和革命事 业的发展。同时,他的思想也为中国 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 经验。
毛泽东及他的思想
毛泽东的生平和背景
毛泽东的思想概述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 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 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 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 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 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改革开放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旨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次改革 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对外开放等,使中国逐渐走上了现代化之路。
03
中国近现代先进思想的总体特征
民族性
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近现代先进思想始终贯穿 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致力 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近现代先进思想深深植根 于传统文化,注重发扬民族优 秀传统,推动中华文明创新发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 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 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 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 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 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 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可以分为传统思想、启蒙思潮、民主主义、共产主义等几个阶段。

传统思想阶段(1840年-1919年)是中国政治思潮发展的起点。

中国自古就有儒家思想,认为天下万物本源,大一统、父权制等思想根深蒂固。

此时,西方列强强制开放,中国社会出现深刻变革,一些爱国者开始思考怎样振兴中华。

其中,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变法”一说,主张借鉴西方的政治体制来实现国家现代化,形成了启蒙思潮。

启蒙思潮阶段(1919年-1949年)是中国政治思潮的新阶段。

在五四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受到西方文化启发,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需要彻底改革。

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开始流入中国,中国的年轻人也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开始反对不平等条约,呼唤民主自由。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例如洛克、孟德斯鸠等西方思想家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深远。

民主主义阶段(1919年-1949年)则是中国政治思潮爆发高潮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唐继尧、胡适、郭沫若等一批思想家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提出了“民主”、“三民主义”等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被视为中国民主思想的里程碑。

共产主义阶段是中国政治思潮发展的后半段。

191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共产主义思想开始蓬勃发展。

随着共产主义的兴起,毛泽东、邓小平等一批思想家也崭露头角,提出坚决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等理念,最终在1949年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

总体来说,中国政治思潮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大事件和重大变革,从传统思想到启蒙思潮,再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每个时期都为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也包括了一些错误和挫折。

今天,中国的政治思潮正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中国的未来提供了思想和理念的支持。

近代主要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

近代主要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

近代主要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以下为其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1.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念。

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以增强国力,应对外敌侵略1。

2.甲午战争后至辛亥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更加深重的民族危机
和政治危机,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倡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维新派、革命派等思潮兴起,试图通过改革和革命来拯救中国1。

3.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的压力,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思想。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民主主义、科学主义和社会主义,试图探索新的救国之路2。

4.五四运动后至新中国成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新的历史时期和社
会变革的压力,人们开始探索新的思想和文化。

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2。

总体来说,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不同的思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思潮的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变革,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2。

科学与中国的近代化——论晚明清初到清末民初的科学思潮

科学与中国的近代化——论晚明清初到清末民初的科学思潮

晚 明是一个涌生 了众 多卓有成就 的科学家 , 并 出现 了不少科学论著 的时代 。像朱载 墒与 《 律学新
说》 ,从理论与 实践两方面 圆满地 实现 了十二平均
晋所 著 《 群芳谱》是集历代谱录大成 的著作 ,兼具
农学与植物学双重意义 。喻仁 、喻杰合著 的 《 元亨 疗 马驼经全集》是 中 国传统兽 医学集 大成 的著作 , 造 就 出一套理 、法 、方 、药俱全 的 中国兽 医学体 系 。宋应星全面系 统地 总结 了中国传统 生产技术 , 著 《 天工开物》一 书,诸 多结论达 当时世 界先进 水 准 。吴有性对急性传染病 的病源 、病 因、特 点与疗
Vl .1 0 1 0NO .2 Jn 0 9 u .2 0
科 学 与 中 国的近代 化
— —
论 晚 明清 初到 清 末 民 初 的科 学 思潮
陈春鸣 陈寒鸣 ,
(. 1镇江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江苏镇江 22 0; , 10 1 2天津市 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天津 30 7 ) 0 10

近代化 的两大主题 。 近代性 的社会与文化要求着人 们观察任何事物 、 研究和解决任何 问题都必须尊重 科学 ,坚持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 。关于 民主 ,学界
部 内容丰富 、 具特色 的区域 渔产动物志 。 颇 王士
性的 《 广志绎》 ,是 一部新颖 的区域 地理和人文地
论者甚多 ,我们亦 曾有专文 阐论① ;今撰本 文 ,述
说的形成奠定 了基础 。方 以智 的 《 物理小识》也是

完成 了传统数学算法从筹算到珠算 的重大变革 。 李
时珍与 《 本草纲 目》 ,更是集大成之作 ,它既富创
部 百科全 书式 的科 学著 作 。如此等 等 ,难 以尽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主旨解读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则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相继创立了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线索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线索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线索1西学东渐——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2)代表:林则徐、魏源(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奕 、曾国藩、李鸿章(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4)主张:自强、求富(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世纪60~90年代维新思潮(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初民主、科学(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2)代表:李大钊(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深化历史理解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近现代中国是一个思想激荡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知识分子则成为这个时代的中坚力量。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的关系。

首先,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兴起与知识分子的崛起密不可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传统的封建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社会各界开始寻求变革的出路。

在这个时期,一批知识分子开始站了出来,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积极参与社会运动,推动社会的变革。

他们以自己的笔触和言辞,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引领了社会的潮流。

其次,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多样性也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多元化。

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中,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科学主义等思潮相继兴起,这些思潮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这些思潮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正是因为知识分子的多样性,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才得以丰富多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争议。

有时候,知识分子的观点和思想可能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悖,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冲突。

但是,正是这种争议和冲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为只有在争论和辩论中,才能找到真理和进步的方向。

此外,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社会思潮的兴起和发展需要知识分子的智慧和贡献,而知识分子也需要社会思潮的滋养和激励。

正是因为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和知识分子才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关系。

知识分子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而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也离不开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从晚清时期的百日维新开始,到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不断演进和发展,塑造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的初步引入到近代中国以及中国在社会主义变革中的探索,来探讨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

一、社会主义思潮的初步引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逐渐进入中国。

英国的工人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等事件的影响,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和研究社会主义理论。

胡适、陈独秀等人纷纷将社会主义思想引介到中国,并在一些知识分子和学生中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近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民主主义思潮与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1.新民主主义思潮新民主主义思潮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胜利后提出的一种新型社会制度的构想和探索。

它在传统的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由农民、工人、知识分子联合推动的中国革命道路。

这一思潮强调以农村为重点,实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以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为社会主义变革打下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一步。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全面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

如农村集体化运动、国有企业的建立和改造、对外经济的调整等,都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

这些变革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所有制关系,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变革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

尽管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社会主义为基础,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不仅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员,也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事件回顾历史人物与思潮分析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事件回顾历史人物与思潮分析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事件回顾历史人物与思潮分析近现代中国历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事件,涉及到众多历史人物和思潮。

本文将回顾近现代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并对其中的历史人物和思潮进行分析。

一、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和共和制度的建立。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响应,推翻了满清王朝。

辛亥革命使得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革命领袖孙中山成为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在推翻满清王朝后,积极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二、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近百年来最为有影响力的一次革命运动。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利益没有得到尊重,引发了中国学生的强烈愤慨。

五四运动的核心思想是民主、科学和现代化,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场运动孕育了众多优秀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如胡适、陈独秀等。

三、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伤痕最深的一次屠杀事件。

1937年,日军攻占中国南京后,对城内的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和奸淫掳掠,造成了数十万人丧生。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本质。

南京大屠杀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抵抗精神。

四、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运动,由毛泽东发动。

这场运动在1966年开始,持续了十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混乱,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农村工业化和教育崩溃等问题。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矛盾和资源浪费。

五、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历史时期。

1978年,中国党和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和经济改革措施,引导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走上了一条现代化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近代中国科学主义思潮的泛化及原因探析

近代中国科学主义思潮的泛化及原因探析

严复是最先对科 学价值给 予全方位 肯定 的国人 。他将 西 在《 一文 中明确 指 涨。与此同时 , 人们开始反思穷三十年来心力所致力的洋务 方科学思维方式 引介 到国内 , 论世变之 亟》
【 作者简 】 介 张秀丽(92 , 山东临沂人 , 18 一)女, 历史学博士,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究方向: 研
政治 学、 学理论 、 史 史学史、 中国近 现代 史。
国人对近代 “ 科学” 的认知历程 中国传统 学术中本没有“ 学” 科 的概 念 , 自徐光启借 用理 学“ 格物 致知” 的概 念来 表示 由传 教士带 来 的西学之 后 , 格 “ 致” 有了与“ 学” 近 的含 义。伴 随着 由“ 致” 化 为 便 科 相 格 转 “ 科学 ” 的过程 , 代 国人对 西方科 学 的认识 , 近 经历 了 一个从 器物层次 到制度层次 , 最终 上升 为价值 层次 的过程 , 科学逐渐 泛化 为一种主义 , 在 1 而 9世纪末 2 0世纪 初 的中国受 到普遍 的尊 崇。 鸦 片战争的炮火 , 打乱 了鹅行鸭步的中 国人的优雅步伐 , 国人对 西方最 先 、 最深 的感触就是船坚炮利的直观感觉 , 因此 在战 火未息之际 , 向西方购买洋枪洋炮 , 出了师夷长技 以 就 提 制夷 。当时先进的知识 分子几 乎都 参与到这 一介绍 、 传播 西 方 自然科学 的队伍 中来 , 李善兰 、 衡芳 、 、 寅等人都 华 徐寿 徐建 有科 学救国的强烈意 识 , 他们对 西方科 学的认 识还停 留在 但 初级 阶段 , 在他 们看来 , 西方之 所以 高出我们 , 就在 于物 质形 态 的“ ” 器 比我们先进 。 洋务运动对西 学的理解和 吸收基本是在器物层面 上展开 的, 三十年 间所 开展的一切事务——包括学 习西 洋科 学技 术、 购置西洋枪炮 、 机器及训练军队等都是 属于这一层面 的变 革。 这 一时期翻译 出版 的各类科 技书籍 、 办 的科 技杂志及 新式 兴 学堂使得科学观念在长达 三十多年的时间 中渗入到国人的心 中 , 国人逐渐萌生了 以科学 求富 强、 使 以科学救 国的观念 。 甲午战争 中号称 地 大物博 的中 国惨败 于蕞 尔小 国的 日 本 , 希望借科学 以救 亡图强的观念更加 明显 , 人们 呼声更加 高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演进历程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演进历程

6、对洋务运动时期一些思想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 D) A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但固守中国传统 的封建制度 B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 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C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洋务运动之初都持 “中体西用”的主张 D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洋务运动之初就提 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7、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 一步发展的原因是:①民族工业初步发展②民 族资产阶级的形成③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 增长④洋务派的支持 ( A)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孔子改制考》的主要思想是 (B)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 依据 C论述孔子是历史上的改革者 D号召向孔子学习
一、开眼看世界
课堂教学设计三
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 1、他在广州主持禁烟斗争时开始注意了解、研 究中国以外的世界情况
2、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传教士在澳门、 广州办的报刊和《各国律例》 3、编译《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五大 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况
(三)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
1、论战内容: (1)要不要维新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 教 2、实质: 育制度 新兴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 在思想上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3、影响: 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 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严复是系统地将近代西 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 第一人。他鲜明地提出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 为用”的主张。人民应 享有自由权利。他还借 用进化论“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原理,阐 明了中国实行变法维新 ,救亡图强的道理。他 的译作有《天演论》、《穆勒名学》、《原富》 《法意》、《社会通诠》、《群学肄言》

五四运动的思潮

五四运动的思潮

五四运动的思潮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潮。

它发生于1919年5月4日的北京,最初是由学生们对《凡尔赛和约》的反对引起的。

五四运动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推动科学与民主,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四运动的思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反帝爱国。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坚决抗议。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与了盟国并取得了胜利,但《凡尔赛和约》却将以国民党为代表的中国代表团的要求无视,将原属于德国的山东省割让给日本。

这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愤慨,他们举行了示威游行和学生罢课,要求撤销对山东的割让。

五四运动几乎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形成了全民族的反帝爱国氛围。

第二,推崇科学文化。

五四运动反对封建愚昧与迷信,主张推崇科学。

在五四运动期间,许多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科学、哲学和政治理论,以求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他们提出科学是“救国救亡”的方法之一,强调要以科学思维来推动社会进步。

这种推崇科学的思潮在中国知识界和文化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三,民主与自由。

五四运动呼唤“民主”和“自由”,提倡个人权利与自由主义价值观。

学生们要求废除绝对君主制,争取实现民主政治。

同时,他们也开始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提倡平等和公正。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产生了一批思想家和政治家,如胡适、陈独秀等,他们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自由化和民主化进程。

第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新文化的诞生,这是由一批年轻学者和作家发起的一场文化革命。

新文化运动主张“破旧立新”,批判传统道德观念,呼唤个性自由和女权主义。

这场运动不仅推动了新的文学、艺术风格的兴起,也促使了中国人对文化自信的觉醒。

五四运动的思潮对中国文学、艺术以及社会价值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思潮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主意识的觉醒,促进了中国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2023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CATALOGUE目录•晚清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发展•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结与展望01晚清时期早期维新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思潮,标志着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出的关键一步。

总结词代表人物主要思想郑观应、王韬、冯桂芬等。

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改革政治、法律制度,发展工商业等。

03早期维新思想0201洋务运动是一次由清政府推动的现代化运动,旨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洋务运动总结词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等。

代表人物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发展海军,推进洋务教育等。

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总结词早期改良主义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主张在保留中国传统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先进文化。

主要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等。

早期改良主义思想02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主张推翻清王朝,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追求民主自由。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们倡导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实现民族独立。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判传统文化激进民主主义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认为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提倡西方文化激进民主主义者积极倡导西方文化,希望通过引进西方文化来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激进民主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呼吁中国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

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思想家们宣传无产阶级革命,倡导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社会主义思想03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思想解放潮流,主张以民主、科学、自由等新思潮取代封建主义旧文化。

总结词陈独秀、李大钊等人。

发起者提倡民主、科学、自由等理念,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

高校思政课 中国近现代科学史

高校思政课 中国近现代科学史

高校思政课中国近现代科学史一、引言中国近现代科学史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果。

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科学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科技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二、近代科学的起源与发展近代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生产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中国,近代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传入,一些近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开始被介绍到中国。

三、西方传教士与近代科学西方传教士在近代科学的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同时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早期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

例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士,他们在中国传播了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推动中国的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晚清科学思潮的兴起晚清时期,中国开始出现了一股科学思潮,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他们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科学社团和期刊,例如,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等,这些组织在推动中国的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民国时期的科学研究民国时期是中国科学研究的重要时期,一些学者开始在各个领域展开独立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例如,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地质学领域的研究,数学家陈省身在数学领域的研究,这些成果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发展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这一时期,中国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成果,例如,两弹一星的研制、杂交水稻的培育等。

这些成果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七、改革开放与科技振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国家加强了对科技的投入和管理,推出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和计划,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的科学思潮
摘要: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思潮对于近现代中国的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了古代中国抑制科学发展思想层面的原因,以及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思潮的兴起及其具体表现。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科学思潮;兴起和演化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二字的人。

从此科学与民主并行于中国。

虽然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却从来不是一个科技大国,一直到明清时期科学技术对文明演进的影响仍然微乎其微。

科学技术在近代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后来又是如何兴起和演化的,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圣贤人格下造成的以善伤真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圣贤人格作为中国人格的理想模式,不仅是中国人人格趋达的目标,而且是评价人的行为和衡量知识的尺度。

中国人的偏善性首先表现在知识的取向上:由于圣贤人格是一种片面道德型人格,所以做圣贤人的主要条件就是要饱读道德文章,掌握一切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

在古代中国,无论是自然科学知识,还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知识,都是以政治伦理为本位。

除了知识取向的偏善性之外,中国人的
偏善性还表现在对知识的评价上:在古代小说中,我们经常看到用自然现象的突变来论证重大人世变化的例子。

伦理本位主义容纳的内容只能是社会人际关系,它的无限扩大绝对不能容忍异于伦理的自然规律的独立存在,这样,自然规律也不可能成为人们研究的客观对象。

因此,中国古代虽然开放过灿烂的文明之花,但是纯粹理性的欠缺,使得中国古代的工艺技术,生产经验,知识学问没有一个严密的合理化系统为基础,以致最终并没有结出现代文明之果。

二、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思潮的兴起,发展和深化
根据科学思潮在中国发展的层次差别,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器物的科学观、方法论的科学观、启蒙的科学观三个部分。

首先是器物的科学观:19世纪40年代,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首批知识分子睁眼看到的世界,正是自己缺乏科学技术这一物质事实。

为抵抗列强侵略,近代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历史,发端为鸦片战争。

林则徐督粤时,曾购置新式船只,并打算设厂仿照。

魏源明确提出在沿海设船厂,鼓励商民投资办厂,即造军用品也造民用工业产品,聘用法美技术人员设计操作和指导,中国派员跟随学习。

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制造利器用以制敌的同时,又出现了大量介绍西方文化的著作。

如林则徐的《四洲志》,汪文泰、杨炳、萧令裕等分别编撰的《红毛英吉利考略》、《海录》、《英吉利记》等。

在他们看来,西方近世文明之长,主要在于“器”:魏源曾
说夷之长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在此,技与器完全混为一谈。

换言之,科学技术的全部就是它的实物形态。

这种将“技”与“物”完全等同的观点,表明魏源等人对科学技术的本质特性及其内在价值还不了解,但是作为转型期的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努力提倡,为洋务运动时期科学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做了必要的理论上的准备。

其次是方法论的科学观:第二次科学思潮的兴起,是与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甲午战争后,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人物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变
法运动,是当时的政治变革需要与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一科学思想武器相结合的结果。

第二次科学思潮的着重点,不是在纯粹的自然科学领域内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推向前进,而是社会政治体制的变革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对政治科学和社
会科学的宣传。

甲午战争失败后,人们不再局限于造船制炮等洋务实业,而是思考着以什么方式来把握必然之理和因果关系。

科学内涵得以提升,意味着它开始改变的不仅是对象物,而且是认识主体本身即人。

最后是启蒙科学观:五四科学思潮的兴起,则是第二次科学思想输入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科学不仅作为一种具体知识,更是一种价值规范体系。

科学方法、精神作为人的信仰,解决了人一切身心、社会和人生观诸问题。

科学开始全面冲
击封建传统,具有了启蒙的意义,我们称第三次科学思潮为启蒙的科学观。

三、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20年代的科学与玄学论战
1923 年著名的“科玄论战”的本质在于“科学”与“形而上学”之争。

1920年梁启超从欧洲游历回国后,发表的《欧游心影录》一书,记述了他的耳睹目闻,证明西方物质文明已经破产,必须用东方精神去拯救。

紧随着梁启超之后向西洋物质文明开炮的是梁漱溟。

1921年,他出版了曾轰动一时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

由于此时的东方文化派已经不在新旧调和上做文章,而是通过批评西方文化的弊病,标榜东方文化的优越性,以达到彻底否定新文化的目的。

因而对东方文化派持批评态度的人们中发生了分化:胡适、吴稚晖等人仍坚持全盘学习西方文化的观点;以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确立了崭新的文化观。

但是,总体来说他们保持了反对封建传统文化的一致性。

紧接着论战的中心又转回到“科学人生观”问题上,实际上这是东西文化论战的继续。

张君劢、梁启超是玄学派的主角,丁文江、胡适、吴稚晖等代表科学派。

张君劢认为:科学为客观的,人生观为主观的,“科学是外在的物质文明”,人生观是“直觉的”,“自由意志的”,“出于良心之自动”的“唯有追求诸己”的精神文明。

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陈独秀则认为只说“科学的人
生观”如何完满美好,并不能解决问题。

科学作为理性主义的产物,必须能够对非理性的领域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才能“说明科学对于一切人生观的威权。

”这样,才能真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的权威,才能彻底战胜玄学派,“方能使玄学鬼无路可走。

”当然这个“科学”,在陈独秀看来,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因而,科玄论战之后,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得到较论战前更为广泛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日益作为科学为人们所理解,接受和信仰,并很快取代了上代人所崇奉信仰的进化论。

四、科学思潮兴起的具体的表现
科学思潮的风起云涌必然表现为科学刊物的出版和教育机构的建立、完善,当时科学刊物出版物数量极多,有人估计当时在书市能得到的有400种。

19世纪初的《学艺》和《少年中国》是其中较具影响的宣传科学主义的杂志。

中国科学社,由原本在康奈尔大学的中国学生组成,为了普及科学精神,创办了《科学》刊物,该刊物以发表一系列有关科学的专业文章为宗旨。

该社出版的《科学总论》中的篇名具有浓厚的科学气息,比如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与教育,科学与道德,科学的人生观等等。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 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M].江苏人民
出版社,1989.
[2] 刘健清.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3] 夏鹏.科学思潮在近代中国的兴起[J].世纪桥,2007(5):36-37.
[4] 刘纪荣.近代中国科学思潮的历史轨迹[J].株洲师范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19-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