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历史及现状
中国现代思想史总结归纳

中国现代思想史总结归纳中国现代思想史可追溯到19世纪末,这一时期被视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了内外压力和变革。
中国的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和价值观念开始受到挑战,新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观念开始涌现。
以下是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的1000字总结归纳。
首先,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的维新运动。
维新运动是一个旨在推进中国社会和政治现代化的运动。
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方案,包括君主立宪、教育改革、科技进步等。
这些思想家主张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其次,中国现代思想史还涌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思想。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成为中国一些知识分子的主要思想来源。
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先后创办了中国的共产党,推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这些社会主义思想家认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和暴力手段,才能推翻旧有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平等和公正。
第三,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还出现了一些反叛传统的思想。
例如,胡适在20世纪初提出了“旧文化派”的概念,主张彻底否定传统的经学和礼教,推崇西方的科学和自由思想。
胡适等人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主张个人自由和思想的多样性。
第四,中国现代思想史还包括了右派思想的兴起。
尤其是在20世纪初至40年代期间,一些保守、反动的思想开始兴起,如新民主主义理论。
这些思想家认为,中国不应盲目追求西方的现代化,而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建立独特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五,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还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学派和思想流派。
例如,鲁迅提出了文化革命的思想,主张通过文学和艺术的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
此外,还有一些哲学家如梁漱溟等,提出了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和尊严。
最后,中国现代思想史还立足于对整体现代化的思考。
中国思想家们不仅关注政治和社会的变革,还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他们试图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并为中国社会的未来方向提供思考和指导。
中国近代史思想史总结

中国近代史思想史总结中国近代史思想史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多样性的历史过程。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不断探索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思想家们通过不同的思想和理论,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对中国近代史思想史的总结,共计1000字。
中国近代史思想史的起点是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起义。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
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太平天国运动对后来的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平天国的核心理念是基督教和农民起义的结合,以农民的利益和民主平等为中心。
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国近代史思想史的基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潮流,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家康有为和梁启超所倡导的“维新”思潮。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以振兴中国。
他们认为中国必须通过自强来获得世界的尊重和发展。
这一思潮为后来的中国思想史奠定了基石。
然而,“维新”思潮在中国社会中并未取得广泛支持。
在思想家梁启超的启发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转向传统文化。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根本,需要重新挖掘和发扬。
这一思潮被称为“文化自觉运动”。
在这个思潮中,李大钊、陈独秀等思想家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试图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理论指导。
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思想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民主主义等思想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传播。
五四运动反映了中国年轻一代对民主、科学和思想自由的追求,这为中国革命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在思想家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中国的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在中国农村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终领导了中国的革命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胜利。
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认识

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认识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是一部传统中学与西学、新学与旧学斗争的历史。
从总的看,民主与专制反复较量,为了救亡和启蒙而从西方学来的民主思想最终战胜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没落思想。
这个历程是以血与火铺就的。
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政治先驱者的勇敢实践,也是他们爱国之心的拳拳体现。
是他们给了后来人改进向前终至成功的机会,所以不要怀疑这些人是否聪明,是否睿智,他们有他们的局限,我们一样有。
他们在他们的时代创造的已经突破了能突破的局限,看了更远。
专题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

4.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必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 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 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北洋政府
09中考试题精选
1.许多史学家认为:从实力上看,孙中山与洪秀全相比,相 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秀全,却亡 于孙中山,这主要原因是孙中山提出了顺应时代要求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纲领。这纲领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自强、求富
C.三民主义
D.民主与科学
2.中国的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 主化的进程。请举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以下各个方面的重 大事件和各一位主要领导人。
近代化的开端:
、
.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
09中考试题精选
3、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 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革。下 列图片分别反映了相应的的四个重大历史事件,结合这些 事件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图四事件相比较,在向西方学 习方面有什么不同?
(2)图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目的是什么?这两 个事件与图一、图四事件相比较,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有什 么突出特点?
(3)请你为上面的历史图片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4、阅读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用图示法表示中国近代 化探索的轨迹。(要求:包含重大事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 系,请用箭头连接)
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该观点出现后, 中国的统治者开始了挽救统治危机的( )
A.维新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是研究中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的历史,涵盖了清末、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包括外来侵略、内部动乱和政治改革等。
这篇综述将介绍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以下几个主题: 1. 政治变革:从清末的百日维新到民国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再到国共内战和新中国成立,中国政治经历了剧烈的变化。
研究者们探讨了这些变革的原因、影响和后果,以及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变化。
2. 社会变革: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中国经历了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变革。
研究者们考察了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人民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3. 外交和国际关系: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外交和国际关系变化的时期。
从列强的侵略到中国的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研究者们探讨了这些事件的历史和背景,以及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和互动。
4. 思想文化变迁:中国近代史是一个思想文化变迁的时期。
研究者们考察了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冲突与融合、文学艺术的演变、文化教育的改革以及人民精神面貌的变化等问题。
综述最后,简要论述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难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 1 -。
中国近现代史简要概述

中国近现代史简要概述中国的近现代史始于清朝末年的鸦片战争,至今大概一个世纪以上的历史。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时,清朝分裂,多个小国建立,帝国衰败,中国幅员辽阔,混乱不堪。
从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到抗战胜利,中国近现代史极具特色,涉及了许多如宣传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党政权、思想改造及文化大革命等重大事件,它们构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部分。
首先要讲到的就是清朝末年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起因于清朝开放粤港口,外国商人兴起去中国买卖,鸦片却成了最受欢迎的贸易商品,以致滥用,在中国掀起了社会骚乱,清政府因而被迫开战。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认输,失去对中国的支配。
它被迫向中外进行签订不平等条约,外国势力大大增强,中国失去了主权、土地和资源,由此进入了中国近代史。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发生在清朝之后的改革斗争。
在1860年代至1910年代,中国四处发生了众多变革斗争,诸如洋务运动、革命运动,这些变革的目的在于结束封建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政府采取西方的行政和经济制度,并进行军事改革,使中国改变落后的现状,实现近代化的攻势。
最后,由蒋介石和孙中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被称为“三民主义”的思想,建立了中国国民党政府,结束了清朝和西方帝国主义侵略。
再谈到中国近现代史,也就不得不提及1949年到1976年之间的政治和文化大革命。
在这次革命运动中,中国政府开始实行改革,采取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新中国,实施了巨大的经济调整,并开始实行政权改革,进而改变中国社会的结构。
在此次大革命中,思想改造是最重要的一环,由此孕育出了改革开放政策,努力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最后,在讨论中国近现代史时,不可忽视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政策下的改革发展。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在技术和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全球经济中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极具特色,由古代帝国走向现代国家,经历了诸多重大事件,如鸦片战争、改革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改造、思想改造与文化大革命等,最终形成了今日中国的基本格局,标志着中国近代走上了现代化的新征程。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龚书铎董贵成思想史在我国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在我国悠久的史学发展史上,思想史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史资料以及独特的理论方法。
但思想史的概念却是在本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而来的外来词,30年代中期冠以思想史的著作开始出现(1935年郭湛波《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思想史才摆脱传统学术史的拘牵而成为一门崭新的学科。
也就在此时,一批先进的学者开始尝试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致力于此项研究工作,在当时的思想史园地里,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对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做出了贡献,也为以后的思想史研究开创了道路。
就中国近代思想史而言,需要提及的是侯外庐的《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有关近代的部分,这是1949年前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显著成就。
但诚如作者所言,写作此书正处于特殊的战争环境,受种种客观条件限制,此书并不是一本系统完整的近代思想史著作。
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蓬勃发展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在曲折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按照研究发展的情况,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949年到1976年;从1977年到现在。
长期以来,不论研究和教学,中国近代史下限到五四运动前,此后为中国现代史。
相应地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下限也止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后为中国现代思想史。
本文所论重在五四运动之前,兼及五四运动以后,特予说明。
(一)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1月,上海时代书局出版了斐民著的《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简史》。
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思想发展的历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著作。
1955年,石峻、任继愈、朱伯昆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讲授提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它的贡献主要在于为建立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基本理论框架做了有益的尝试。
作者比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对象和内容,学习和研究思想史的目的,中国近代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反帝反封建思想发展的路线等问题。
10近现代中国思想史

争分夺秒15天 10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一主流思想近代化此后儒家思想继续保持其主流地位两个世纪,儒家文化的这种稳定性,源于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在鸦片战争以前,这种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没有受到过有力的冲击,而鸦片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
爆发于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不同于以往发生过的任何一次战争。
当时的英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已经在世界上建立起庞大的殖民主义体系,鸦片战争就是英国为了向亚洲扩张而发动的一次殖民主义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经济逐渐遭到破坏,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专制制度也随之发生动摇。
而作为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反转过来为之服务的传统文化,已不能有效地回答和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这就迫使传统文化不能不革新,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新的经济成分即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逐渐发展和新的阶级即资产阶级不断成长的新形势,这样,传统文化就向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方向转化了。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入,西方文化也随之涌入。
西方文化即资本主义文化,它在中国人面前表现出即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
当这种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碰撞时,就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和弊端,这就迫使传统文化不能不向西方文化学习,因为按照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总是落后文化向先进文化学习。
于是,中国文化就开始摆脱以往的隔绝状态而走向世界了。
以材则徐,魏源为先导,“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它表明19世纪4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从中西文化的最初撞击中,破天荒地发现了在至高至善至美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不足,而一向被认为粗鄙的“夷人”却有某些“长技”,传统文化的不足正需要用“夷技”来弥补和纠正。
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它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会,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
但直到60年代才形成颇有规模的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第一章晚清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第一节清王朝的没落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一、清王朝的没落与资本主义的入侵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
它政治上,吏治腐败,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经济上,土地兼并之风与日俱增,嘉庆年间,江浙一带的良田,十之七八为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所有。
道光当政之后,此风有增无减。
军事上,武备废弛,军队腐朽。
在思想文化方面,嘉庆、道光年间,继续厉行康乾时代就实行的文化专制政策;在对外关系上,顽固坚持闭关自守的政策,其要害是害怕人民与外国的接触会危及其统治。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使国内的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秘密结社遍及各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迅速发展。
英国是当时世界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它的巨大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对外输出的欲望,驱使资产阶级不断地去寻求与扩大新的原料产地和新的商品市场。
同时,近代大工业的发展,势必使其陷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势必加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和冲突。
资产阶级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为了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危机,加紧对外扩张、侵略。
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首先以罪恶的鸦片输出作为工具。
由于鸦片烟毒的泛滥,走私盛行,使得本来就已经腐败的清王朝统治机器更加败坏。
鸦片大量输入中国造成的另一个直接恶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银价飞涨。
清王朝迫于其统治的存亡所系,在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禁烟的压力下,被迫实行禁烟。
英国政府于1840年6月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
战后签定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二、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鸦片战争之后,一部分封建士大夫在社会危机和民族危亡的刺激下,开始面对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寻求挽救封建末世厄运和御侮强国的途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主张务实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经世致用”之学逐渐兴起。
清王朝利用历代汉族统治阶级思想家的遗产实行专制主义统治清王朝大力尊崇儒学,倡导尊孔读经,把程朱理学定为统治思想。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 社会思潮 • 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 映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 响的思想潮流。 • 本质:社会思潮是社会经济、政治关系 以及人们生存的社会条件,以理论(三 民主义)形式或以思想观点(师夷长技 )和情绪(公车上书)等形式在社会群 体意识中的集中、突出反映。
• 使近代儒家知识分子发生分化与改组。经 世的新方法和新工具——通经致用(今文 )、科学技术、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为相继兴起的洋务与维新思潮准备了虽不 丰富但却十分必要的思想资料。而树立经 世之志,研讨经世之学,造就经世之才, 往往成为后来的洋务派、维新派乃至相当 一部分革命派人士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个 阶梯。
• 近代中国进步思潮的基本特点
• 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生存的爱国主义精神。 • 具有争取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改革开放意 识和逐和一定 程度的“西化”倾向。 • 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批判和保 留。 • 理论体系尚显浮浅、粗糙,思想内涵不够精 致、深刻。
1、是一种社会群体——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 集团的较为普遍的思想潮流。是有较大影响 的思想倾向。如: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2、社会思潮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根源于社会 环境的变动和迁转,也离不开人们主观意识 的反映与认知。由于主观认知的不同,并且 主观意识受到传统及外来思想观念影响的程 度不同,同时代的社会思潮又具有千差万别 的多样性。如洋务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 想并存。
• 经世思潮的影响: • 是西学传入中国的中介和桥梁。梁启超:“居今日 而言经世,与唐宋以来之言经世者又稍异。必深通 六经制作之精意,证以周秦诸子及西人公理公法之 说,以为之经,以求治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 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古史,以为之纬, 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细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 知其积弱之由,及其可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史 宪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为之用,以求治今日 之天下所当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经世。”(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1册,第46-47页,中 华书局1982年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1.正名: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确切的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3.化性起伪: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性起伪”“化性”即教化,改变人的恶的本性,“起伪”即礼义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休养,用人为的礼义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
4.明分使群: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组成群体,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万物的一个重要前提。
5.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儒家学派主要以下几个特点: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b.儒家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崇尚仁义。
c.以孔子为师6. 法家思想: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概念,最早见于司马炎《论六家之要旨》。
法家思想的特点有:a.重视法律的作用b.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c.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d.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7.道家学派: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思想学派,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
8 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学说在战国初期影响很大,墨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9. 淮南子:刘安招致门客集体编写而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供全面的治理方案。
作为汉初黄老派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无能子: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是主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政治,斥之为祸乱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贵无贱,无君无臣;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历程如下:
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发展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再到民族民主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反抗和斗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这些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完善。
3. 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政治的发展。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治体系不断完善,法治建设也得到了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知识梳理
• 近代中国(1840—1949)各阶级、 阶层对民主政治进行探索的基本史 实
第一个历史阶段: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 1895年的甲午战争。
• 材料一 《海国图志》记载:“(某国)都城 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 房。……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 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 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
4.抗战结束后,中共提出了“和平、民主、 团结”的口号,先后推动并参加了重庆谈判、政 协会议,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 5.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国统区掀起了反对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人民民主运动,形成了第二 条战线,最后通过军事斗争推翻了蒋介石的独 裁统治。 • 6.1949年9月在中共倡导组织下,在北平 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 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 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把民主政治 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第二个历史阶段:从1895年的甲午战争到 1919年的五四运动。
。……
•
材料一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 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 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 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 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 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 材料三 “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 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反 共和 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干干 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 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纪念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 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 • 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 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 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材料一反映民主共和成为一种社会思潮;辛亥 革命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意识等。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政治观念。
它是全面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本文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历史变迁,从主体意识到社会意识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看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1.民主改革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认识到对全体人民进行思想上的整顿和提高是巩固新生共和国政权的关键。
毛泽东曾经提出:“发展科学文化,牢固树立无限忠诚于人民的思想,一点不放松,这就是无产阶级在文化方面的革命任务。
”党和政府把思想政治教育列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把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始终。
在这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以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为主导,也有从苏联引进的政治课程。
2.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运动之一,对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中,革命造反派将对资产阶级的批判作为主要职能,这种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到了教育、文化领域。
思想意识形态成为全面控制社会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也被新的意识形态所取代。
3.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向外开放,引进了一些西方民主制度和文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了冲击。
尊重个人自由权利、多元化、人性化、开放包容的思想得到了发扬,学术自由和自我完善成为育人新思潮。
同时,也有批评认为开放对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4.21世纪时期21世纪以来,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知识经济的逐渐崛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新的挑战。
此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已由单一的控制性管理向开放性管理、自主性管理转变。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如加强中小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文件,促进人才培养和学校育人机制改革的文件等。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像
政治思想史把国家观作为研究对象,但不是对国家 问题的静态研究,而是要就各个历史阶段的思想家、 政治家、关于国家的各种学说、流派作动态考察。 首先是“认识国家”,即研究思想家们关于国家起 源、功能、目的的论述。 其次是“组织国家”,即研究思想家们关于国家制 度的理论。 再次是“管理国家”,即关于国家活动的论述,如 权利划分运动、民主法制、党派、民族 、国际关系、 行者功能管理等方面的主张。这三个侧面基本上包括 了国家观内容。
1)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黄宗羲(1610年~1695年),人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 人。他参与抗清近十年,失败后遁入四明山“证人书院”, 致力于著述讲学。其专著和诗文有三百卷,二百万字以上, 内容涉及文学、天文、历法、地理、数学等方面,尤以哲学 和史学的成就最突出。重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孟子师 说》《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以及学术史专 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最能反映进步思想的是《明 夷待访录》,其内容:一是主张君权民授,将国家权力转交 政事堂(即内阁)和议会。二是主张授田于民,即土地为国 家所有而分给农民,余剩土地则听任富民占用。他那尊重人 类私利和强调立法的观点,不仅在对专制主义的批判中触及 到封建制度的根本问题,而且有着对未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 猜想,比西方“天赋人权”的思想早了近一个世纪。
2、政治思想史的内涵:
(1)政治思想史的含义:
思想史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而且是 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按照现代学 科的分类,思想史属于史学的范畴,中国思想 史则属于中国历史的范畴,涉及哲学、政治学、 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中国近现代政治 思想史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意识的发展史, 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政治思潮和政治斗 争,当然,也包括与此有关的军事、外交等问 题。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评价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评价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008-06-25 02:22:01)转载▼标签:思想史思潮政治思想梁启超中国分类:讲坛文录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特点分析历史的发展为近代中国铸造了一个比较奇特的模式,这种模式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动荡多变,悲壮激烈。
既有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衰落悲哀;也有从金田起义到武昌起义的英勇壮烈。
在这一历史时期,各色人物,纷纷登台,各种事件,此起彼伏。
屈辱与拼博,进步与倒退,革命与反动……似滔滔巨浪,尉成大观。
黑格尔曾认为,哲学作为绝对精神的历史,应该表现出时代的逻辑,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形态之一的政治思想,则更是政治和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因此,在中国近代激烈动荡的舞台上,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也相应地进行了独特的表演。
具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思想的特点有四个方面:1、思潮纷繁,反复多变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短短几十年,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思潮应运而生,崭露头角,各显峥嵘。
概而言之,既有封建主义的挽歌,更有资本主义的炫耀,还有社会主义的憧憬。
所有这些构成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异常复杂的图景。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先进的思想家不可能顺应时代潮流,信仰追求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更何况他们大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饱学之士,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已经作为社会心理沉淀而深深地溶于其血液之中,很自然,他们容易回到传统思想的老路上去,形成恶性循环,不可自拔。
2、发展曲折,基础脆弱在近代中国的舞台上,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扮演主角,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的保守性和软弱性,在思想领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西学东渐,即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可能来去自由,无所约束,社会经济状况从根本上产生影响,文化自身的内容也产生复杂的综合反映。
思想转型时期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中西文化的比较、冲突与融合问题。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核
空想性
农民小生产者的思想结晶 一次旧式农民战争
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概念解释
洪仁玕简介 《资政新篇》
用意;原则
《资政新篇》的基本内容
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
新天新地新世界
革新政治
民主政治 以法治国 友好外交 发展经济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思想总纲
基本内容
土地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分配制度:严格的平均主义 社会组织:工农兵政教合一村社结
构 官吏制度:保举和委任 文化教育:教堂 两性平等:冲击封建宗法制度
评价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革命性
历代农民运动思想和经验的升华
评价:
主张抵抗外来侵略的杰出代表
代表了思想界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方向
睁眼看世界的集大成者
最杰出贡献:
师夷长技以制夷——最切实可行的方案 启示人们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新的思想方向 继往开来的人物
经世思潮的爱国性与进步性
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力图维护疆域的统一与
完整。 了解外情,筹备海防,反对侵略,期以制夷。 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积弊,抨击时政,宣传 变易与进化思想。 敢于面向世界,寻求新知。
政治思想史的学科性质及地位
横跨历史学、政治学两个领域,涉及社会学、
心理学、文化学多门学科。
在思想史领域最具权威性,制约、影响甚至
决定其它思想史的研究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君主专制
君权神授 民本思想 大同理想 夷夏之辩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中国近代思想史史总结

中国近代思想史史总结中国近代思想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现代思想的发展过程。
这一时期,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面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冲击。
下面是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简要总结,罗列了一些重要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百年变法运动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面临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百年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这一运动旨在通过借鉴和引进西方的政治体制与思想来推动中国现代化。
戊戌变法是这一运动的重要里程碑,其推动了政治体制与社会观念的变革。
代表人物有康有为、谭嗣同等。
民主主义思潮民主主义思潮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一思潮主张实现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和社会的现代化,以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国家发展。
梁启超、孙中山和陈独秀等人都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
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深远。
自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且将其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共产主义理论。
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文化保守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人对于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冲击表现出保守态度,主张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和独立性。
梁漱溟、胡适和鲁迅等人都是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
新儒家思潮新儒家思潮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儒家们主张通过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再解读和创新,实现中国现代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严复、康有为和胡适等人都是新儒家思潮的重要代表。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思想史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复杂性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人物深思熟虑,广泛吸收各种思想,并试图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这些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现代思想史总结

中国现代思想史总结中国现代思想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涵盖了从晚清时期到当代中国的思想发展与演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分别是思想传统的断裂与接续、不同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以及现代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首先,中国现代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思想传统的断裂与接续。
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官僚制度的衰落、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外国列强的侵略,传统的思想体系面临着剧烈的冲击与变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开始出现,如维新思潮。
维新思潮主张变法兴学,吸收西方的科学知识与政治制度,以求重振国家。
然而,维新运动后期因为政治斗争的复杂问题而失败,思想传统受到了更加严重的冲击。
之后,中国现代思想史的第二个特点是不同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初期,中国的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这些思潮包括了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的复兴等。
其中,民主主义思潮既包括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也包括了一些以民主、自由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思潮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引进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此外,传统文化的复兴思潮也逐渐兴起,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创新。
最后,中国现代思想史的第三个特点是现代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现代思想的兴起与发展不仅仅是学术讨论的结果,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例如,维新思潮对中国政治制度与社会风气的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推动了一系列的尝试与实践。
民主主义思潮在中国孕育了一些知识分子与学者的积极参与,并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思潮则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武器,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复兴思潮则试图通过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归与创新,为中国当代社会提供新的精神支撑。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思想史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学科领域,涵盖了广泛的思想观念与社会变革。
通过对思想传统的断裂与接续、不同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以及现代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总结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的思想演变与社会变革。
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发展的百年回顾

History,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Review of the Hundred Years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of Ancient China
作者: 杨阳[1]
作者机构: [1]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市102249
出版物刊名: 政治学研究
页码: 57-65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中国政治思想史;传统政治哲学;政治文化传统
摘要: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于20世纪20年代初创建以来,一直存在身份识别的困难。
萧公
权“采政治学之观点”的研究进路,彰显了其作为政治学分支学科的属性。
20世纪80年代的学科重建,逐渐形成了研究对象的选择应充分考虑中国政治思想史特殊性的共识,这一共识的形成和政治文化研究的引入拓展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选题视野和研究范围,有力地推动了编撰体例、书写风格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带来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空前繁荣,涌现出了学界公认的“刘泽华学派”和9卷本《中国政治思想通史》这样的学科百年发展史上的典范之作。
但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的中国特色的彰显,并未能彻底消解其与现代政治学知识体系间固有之张力。
如何将中国政治思想有机融汇于现代政治学知识体系,仍需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