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政治史.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专题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4c3e36c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73.png)
❖ 现代史:主线
❖ 中共领导的探索社会主义建立和建设历程
政治史
❖ (一)列强侵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五次侵华战争:(重点-两次中日战争)掌握要点:战争爆发的原因; 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危害;影响及中国在外来侵略下的变化(社会形态,革 命任务,经济结构,思想,对外态度,社会生活。)
❖ 经济上:资本主义19世纪末初步发展,20C初,继续发展, 一战期间短暂春天。
❖ 思想文化上: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运动迅速发展,西学东 渐内容从自然科学深入到资产阶级政治学说。A三次思想解 放潮流:维新思想传播,革命思想传播,新文化运动民主科 学思想传播-思想近代化开端。B新的思想理论形成 :三民 主义
政治史
❖ 3、思想近代化:理性化、科学化
❖ 新文化运动(开端):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思想,根除封建制 度的思想根源。(前期传播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思想,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 4、军事近代化:A、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积极仿制西方
战舰,提出建立新式海军主张 B、洋务运动期间,筹
划海防,建立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
政治史
❖ (二)各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 1、地主阶级:(1)抵抗派: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活动:仿制战舰,筹建海防,编译《四洲志》,《海国图志》介绍西方
❖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活动:洋务运动举办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筹划海防、新式学校(三个近代化第一步)
❖ 1937-1945联合国民党,实行全民族抗战,成为中流砥柱。(三阶段) ❖ 1945-1949争取和平民主,建立联合政府努力。-解放战争,推翻国
中国近现代史 政治
![中国近现代史 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30e854708e9951e79b8927a4.png)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https://img.taocdn.com/s3/m/48b5ab1eff00bed5b9f31d77.png)
1 、总理衙门的设立及其性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
在晚清的外交事务以及推动现代化事务上发挥了作用,是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
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1901年据《辛丑条约》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2 、清末官制改革的内容与影响1901 年春,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推行“新政”的机构。
7月,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1903年设练兵处,主持编练新军事宜。
至1905年,先后设立了财政处、商部、巡警部、学部,裁撤了詹事府、通政使司、东河总督与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
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当年改革中央官制,次年改革地方官制。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宣布“预备立宪”期限为9年。
次年10月各省咨议局成立,1910年10月中央成立资政院,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颁布宪法《十九信条》令袁世凯重组内阁。
3 .《钦定宪法大纲》与宪法《十九信条》的颁布及其意义《钦定宪法大纲》是清王朝在革命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于1908年制定和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
23条中,其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就有14条,其余9条规定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治等义务,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
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的封建性。
《大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君上大权,意味皇权由法定,再把臣民的权利义务作为附则,表现了清朝统治者重军权、轻民权的一贯性,但它在中国法律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义务,这对于开启民智,培养近化的法律意识具有一定的意义宣统三年九月八日(1911.10.29),陆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第二混成协统领蓝天蔚等联名“兵谏”,提出政纲12条,要求立即改革政体。
中国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详细分类)
![中国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详细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f90f3bcaaa00b52acfc7cacb.png)
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上,革命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
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或改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政治: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祖国统一: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3年12月,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经济与社会生活:经济建设: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
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1953——1956年,三大改造。
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大众传媒):1950年,中央政府制订《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c4979d98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ab.png)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现在
的中国政治制度变迁和政治发展的历史过程。
这段时间内,中国政权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和事件,包括清朝的衰落和终结,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共党的崛起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等。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开始走向衰落,内外交困。
在这个
时期,一系列的变革思潮涌现,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
然而,这些变革努力并未取得成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成为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然而,中华民国面临着民族分裂、军阀混战等问题,政权并不稳定。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了革命的斗争。
1949年,中共党获得全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成为首任主席。
建国后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改革。
1950年代实
施的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直
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改革,都对中
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的重要特点是政权更迭频繁,社会转型剧烈,国家建设与政治改革的相互影响。
近年来,中国的政治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挑战,如政治体制改革、权力运行机制的完善、社会治理等问题。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790d531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25.png)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第一章晚清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第一节清王朝的没落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一、清王朝的没落与资本主义的入侵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
它政治上,吏治腐败,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经济上,土地兼并之风与日俱增,嘉庆年间,江浙一带的良田,十之七八为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所有。
道光当政之后,此风有增无减。
军事上,武备废弛,军队腐朽。
在思想文化方面,嘉庆、道光年间,继续厉行康乾时代就实行的文化专制政策;在对外关系上,顽固坚持闭关自守的政策,其要害是害怕人民与外国的接触会危及其统治。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使国内的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秘密结社遍及各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迅速发展。
英国是当时世界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它的巨大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对外输出的欲望,驱使资产阶级不断地去寻求与扩大新的原料产地和新的商品市场。
同时,近代大工业的发展,势必使其陷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势必加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和冲突。
资产阶级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为了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危机,加紧对外扩张、侵略。
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首先以罪恶的鸦片输出作为工具。
由于鸦片烟毒的泛滥,走私盛行,使得本来就已经腐败的清王朝统治机器更加败坏。
鸦片大量输入中国造成的另一个直接恶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银价飞涨。
清王朝迫于其统治的存亡所系,在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禁烟的压力下,被迫实行禁烟。
英国政府于1840年6月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
战后签定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二、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鸦片战争之后,一部分封建士大夫在社会危机和民族危亡的刺激下,开始面对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寻求挽救封建末世厄运和御侮强国的途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主张务实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经世致用”之学逐渐兴起。
清王朝利用历代汉族统治阶级思想家的遗产实行专制主义统治清王朝大力尊崇儒学,倡导尊孔读经,把程朱理学定为统治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方面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b827ae6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76.png)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方面
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时期和事件:
1.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
大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这次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政治面貌,开启了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新篇章。
2. 北洋政府和军阀混战时期(1912-1928年):辛亥革命后,
中国政局不稳定,各地军阀割据,政府无力掌控全国。
北洋政府成立后,失败于镇压各地军阀,中国陷入混乱。
3. 国共合作与平日政府时期(1928-1949年):中国共产党与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进行了一段合作,两党联合推翻了日本侵略者。
但是随后国共双方在国内权力分配上产生了矛盾,最终爆发了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建立。
4.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
上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
由毛泽东发起,旨在清除资本主义思想和传统文化,重塑革命意识形态。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遭受巨大破坏,大量知识分子被迫害,国家陷入混乱和动荡。
5. 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
重要政治事件。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改革措施,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并成为全球第
二大经济体。
这些政治事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和国家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https://img.taocdn.com/s3/m/4b489d3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6.png)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且不用太多宏大的叙述: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是中国国家构建、发展和完善其立宪政体的历史过程,始于中国近代的起义活动及随之而来的民族独立与解放斗争,结束于共产党在1949年建立新中国。
近代政治发展史也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1840年~1912年,此时中国社会面临着从封绅制度向君主立宪制度改革的挑战。
1840年,外族侵略国家,中国社会深受打击,同时南北分裂、内部动乱日益加剧,人民苦不堪言。
1861年,洪秀全率领军民起义,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维新运动。
1894年,陈独秀等头领组织的辛亥革命引起了广泛的民众示威抗议,结束了清朝的统治。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获得了胜利,满清统治结束,中华民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的立宪制度改革进程。
第二阶段是1912年~1937年,也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的一个特殊时期。
而在乱象中,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英雄孙中山,首先通过发表《声明》表明:中国不甘拜倒在外族征服之下,必须重振民本国治原则,以实现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
1919年,孙中山先生发表的《中国常规政府纲领》构成了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础。
同时,孙中山发起的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土壤种下了反抗帝国主义殖民地和统治集团的种子)以及“三民主义”等思想活动,加强了国家力量,把中国文化熠熠生辉,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最后一阶段是1937年~1949年,这段时期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上最具历史特色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重要阶段。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自南京大屠杀起,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展开了全面的战争。
1937年~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抗日全民解放军特殊部队荣誉勇敢抗击,在不可避免的牺牲中展示出面对强大侵略者的卓越勇气。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社会及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了改革的重要作用。
最终,在中国人民的坚定斗争下,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正式建立了新中国,把中国从一个受殖民者的命运中解放出来。
近现代中国政治史线索梳理
![近现代中国政治史线索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b78d1c50da38376bae1fae8f.png)
近现代中国政治史线索梳理线索1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和主要侵华方式(1)阶段特征①1840~1894年: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
②1894~1931年: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扶植傀儡政权),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③1931~1945年:以日本武力侵华为主,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④1945~1949年:以美国政治侵略为主,美国干涉中国内战,奉行扶蒋反共政策;经济上,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
(2)主要侵华方式①发动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②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③侵犯中国主权: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等。
④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政权:控制清政府、操纵北洋军阀政府、扶植蒋介石反动政府等。
⑤割占中国领土: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台湾等地区以及东北、西北的大片领土。
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阻挠北伐战争、支持反革命政变、帮助蒋介石进攻解放区等。
⑦经济侵略:勒索赔款、倾销商品、输出资本及掠夺原料、土地、劳动力、资源等。
线索2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实践(1)革命道路探索①中共二大提出了最低革命纲领,但是从革命道路上基本上照搬了俄国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②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加强党的自身建设①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国民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
(3)政策的调整①1935年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高一历史中国(古中代、近代、现代)政治史
![高一历史中国(古中代、近代、现代)政治史](https://img.taocdn.com/s3/m/a23467eb0975f46527d3e1ad.png)
中国近代政治(总)
中国近代政治总体阶段特征
列强侵华; 中华民族反侵略、求民主,艰难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
中国近代政治(1)
一、中国近代列强侵华史(对应第12、14、20课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列举近代史上(1840-1949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五次)
⑴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⑵1856-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⑶1894-1895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 ⑷1900-1901年,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⑸1937-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列举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发动者是?起止时间?结果清政 府被迫签订什么条约?有何主要影响? 第一次:原因:⑴工业革命使西方资本主义高速发展,亟需打开中 国市场。(根本) ⑵中国开展禁烟运动(林则徐虎门销烟)。(直接) 发动:英国。 时间:1840-1842年。 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影响: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二次:原因:⑴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修约遭拒(根本) ⑵“亚罗号事件”。(导火线) 发动:英国和法国。 时间:1856-1860年。 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影响:⑴中国半殖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侵略势力从东南 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深入到内地。 ⑵洋务运动兴起,中国开始现代化。
中国政治演变趋势: 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 人治色彩浓厚。 近代:中华民族反侵略、求民主,艰难迈向 近代化。 现代:确立三大民主制度,逐步实现民主、 法治。
总结: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 从人治走向法治、从臣民走向公民。
中国古代政治(总)
中国古代政治总体阶段特征:
打印: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
![打印: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e2bcd14869eae009581becc5.png)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2001名词解释7清末新政简答3简述北洋时期责任内阁制的特点4简述当代中国的选取制度的选择论述题2、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002名词解释5军机处6公车上书7国民参政会8双十协定二简答3简述苏维埃政权的组织形式4简述孙中山的全能分离思想三.论述题1.第一次国共合作对民国时期政治发展的影响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2003一名词解释5总理衙门6武汉国民政府7五院制二、简答2、苏维埃政权的性质3、清末新政的意义2004名词解释6南北洋通商大臣7三三制论述题2、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律体系及其主要内容2005一、名词解释3、五院制4制宪国大5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二、简答2、简述南京临时政府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2006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计60分)1、督抚制2、总理衙门3、资政院4、东南互保5、军阀政治6、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7、法西斯主义8、国民参政会9、国家社会党10、民主联合政府论述题(每题30,合计90分)1、试论西方社会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影响2、论述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影响3、试论民初政党政治的展开及失败的原因。
2007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合计50分)1.军机处2.京师同文馆3.《时务报》4.护法运动5.中国民权保障同盟6.《新月》月刊7.“制宪国大”与“行宪国大”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9.“三三制”10.“双十协定”二、简答题(每题15分,合计60分)1,早期启蒙思想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探求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3,袁世凯时期军阀政治的特点4,新政协与“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三、论述题(40分)简述并比较清末预备立宪运动与抗战时期的宪政运动2008名词解释(每题5分,合计50分)1.《循环日报》2.《校邠庐抗议》3.《清议报》4.胡适等人的“好政府主义”5.《孙文越飞宣言》6.《训政约法》7.法西斯主义8.罗隆基9.《五权宪法》10.储安平二、简答题(每题15分,合计75分)1.简述鸦片战争后官绅对传统政治文化及文化的认同危机2.简述清末革命党人与立宪派的矛盾与同一性3.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分析3.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的原因4.简述《大公报》的办报理念及历史地位三、论述题(25分)试论西方社会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影响2009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合计25分)1.督抚制度2.夷夏观念3.《盛世危言》4.邹容5.“训政”二、简答题(每题10分,合计50分)1.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特点2.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历史地位3.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影响4.清末革命党与立宪派的同一性5.“三三制”及政治影响三、论述题(每题25分,合计75分)1.变法维新运动是怎样兴起的?2.民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走势?3.国民参政会与抗战时期的宪政运动。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https://img.taocdn.com/s3/m/0c8291fb524de518964b7d77.png)
1956—196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成绩与挫折并存
1.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外交上,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1.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八大制定的经济建设方针。
中国现代史
模块
阶段及特征
政治(民主政治与法制、
国家统一、外交)
经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生活
科技、文化、理论成果
1949—1956
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起步(启动)
1.1949—1952: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
2.中国特色的民主法制建设起步:1949新政协及《共同纲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建立;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宪法,三大制度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56年,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新阶段:“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78年至今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政治上: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人大通过了新《宪法》;加紧立法工作,经过二十年努力,形成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1.“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
中国现代政治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现代政治史复习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8a6cbd40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9.png)
中国现代政治史复习资料(全)一、辛亥革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的背景- 清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腐败和衰弱- 整体国力低下,国内外压力加大- 民族资产阶级的觉醒和帝国主义的影响辛亥革命的过程1.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各地响应起义,推翻清朝统治2. 中国各省的建立- 革命势力扩展到全国各地- 新的政权形成,各省建立了临时政府3. 辛亥革命的影响- 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开启了中国现代政治史的新篇章二、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和中华民国的创立者- 中国国民党(KMT)是重要的政治组织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北洋政府是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正式政府- 军阀混战导致国家分裂和动荡局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侵略导致中华民国面临危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各派别合作的组织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领导的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成立三、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与目的- 发动文化大革命,目的是巩固他的权力- 批判资产阶级思想,重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大革命的特点与事件- 运动和造反派的活动- 文化、教育、经济等领域的混乱和破坏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与结束- 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混乱和人员伤亡- 去世后,文化大革命逐渐结束四、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崛起(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的背景与目标- 面临经济落后和改革的迫切需求- 目标是改善人民生活和推动经济发展经济改革与市场经济的推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施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 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参与国际合作,增强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当代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问题的存在- 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以上是中国现代政治史的复资料,总结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通史资料3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通史资料3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20749e1aef8941ea76e051c.png)
通史资料三:中国近现代史
阶段划分的依据:
本专题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工业社会。
三、思想史(必修三)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历程:①学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②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革命派(民主共和制))③学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作用:维新变法冲击了封建传统权威,传播了西学,西方的民主思想首次在中华大地上传播,为辛亥革命的进行创造了一定的民主基础!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多种势力阻挠,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艰难曲折。②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过程,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③中国近代化区域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行业集中在工业领域,农村地区和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④中国近代化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属于“欧风美雨”的产物。
思想上:“_______________”的洋务思潮指导了洋务运动的进行;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_____________潮流。
军事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_____过渡,列强侵华加剧:边疆危机、___________战争、帝国主义_______狂潮,___________侵华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0a2f1c3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5e.png)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以下是一段关于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脉络的总结: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进入了近代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遭受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国内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中国近代史也见证了许多政治运动和变革,比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这些运动和变革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导致了中国政治的半殖民地化,让中国社会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和压迫。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也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政治力量和社会团体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这个话题,近现代中国国情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近现代中国国情主要包括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这些国情因素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在近代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广大农民深受压迫,因此民主主义成为了当时的主要思潮之一。
这个思潮推动了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发生。
此外,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和发展。
对
于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建议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或咨询专业历史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职能: 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 开 ②正式建立:1954年,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③新阶段: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④新时期: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 胆相照,荣辱与共” <2>作用:在团结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 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 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 三、巩固政权的斗争 ①统一中国大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 陆实现统一 ②开展三大运动: 1950年10月—1953年 抗美援朝 1950—1952年底 土地革命(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 废除) 1950年10月 镇压反革命 ③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四、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基本胜利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确立: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原则:民主原则、平等原则、法制原则、发展 繁荣原则、团结统一原则等。 ③意义:保证各民族不分大小,在一切权利方面 的完全平等;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主权 利;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团结;推 动了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协商会议第一 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主要讨论新中国 建立的事宜。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政协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比较:1、一届政协(49年9月)与一届人大 (54年9月) 2、《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异同
考点28: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背景:文革的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代要求 2、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①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 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1982年宪法: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 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的框架,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②民主制度得以重建和完善: 完善三大制度;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3、民主法治建设的意义 ①政治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国家长治久安 的重要保障 ②经济上: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③思想上:有利于民主思想的发展,防止个人崇 拜
考点29:“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提出: ①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 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1981年叶剑英提出基本框架(九条方针)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 的构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④1984年 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法律) 2、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 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实践:香港、澳门回归
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政治 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 的建立 二、“文化大革命”受挫 三、新时期发展:民主制度的 重建、完善;法律制度的逐 步健全
考点25: 建国初期的政治成就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中国诞生条件 ①政治基础:国民党的统治被推翻 ②理论路线: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河北西 柏坡 内容: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总任务: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从新民主 主义国家转变成社会主义国家 ③组织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949年9月 北平)
考点26: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三大基本政 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①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 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和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打下基础
比较: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 港澳问题 台湾问题
不 来源不同 同 点 实质不同
②新时期两岸关系发展表现: 1.1979年,两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停火。 2.1980年后,两岸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 3.1987年,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 探亲 4.1992年,九二共识(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海 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5.1995年,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成为解决台湾 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6.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 7.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实现 ③影响祖国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
4、台湾问题:
①历史由来: 1.三国时,吴国派大将卫温到达夷洲 2.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 3.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4.明朝时,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5.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氏后代归顺清朝 6.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7.1885年,清朝在台湾设行省 8.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9.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 10.1949年,国民党残余部队逃亡台湾,造成现在台湾与 祖国分裂局面
立法机关不同
一院制
考点27:文化大革命 1、“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①“批斗运动”:基本人权和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和破坏 ②“全面夺权”:党政机关陷于瘫痪 ③“造反派争斗”: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④人大、政协停开:民主法治中断 2、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教训 ①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得方略,将党和国家的决策 纳入正确的法制轨道,做到依法行政 ②公民的行为必须遵照法律的各项规定,做到有 法必依
中国 经济基础不同 以公有制为基础
西方 以私有制为基础
性质不同
政治体制不同
政府运行机制 不同 政党关系不同 执政党不同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资本主义民主政 代表的是广大人民 治,代表的是资 群众的民主 产阶级民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代议制
民主集中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多党合作 一元化的一党政治 三权分立制 政党竞争关系 多元化的多党政 治 两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