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2023年《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
笔者到泰国任教第十一册《汉语》科目已有三个多月了,教材是用的北京华文学院编写的版本。

该教材第十四课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内容有删改。

这篇课文共分6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用“北京”“伦敦”“热带”的“恶劣”,突显“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2—5自然段写出了济南山、水的温晴。

最后一个自然段点题,用简短的句子收束全文,言简却情深。

本册共有三篇写景__,在教学第八课《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时,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有顺序地观察景物,并通过描写人物在景物中的活动写出景物的“动”“静”特点。

《济南的冬天》是本册教材的第二篇写景__,通篇采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济南“温晴”的特点。

鉴于学生在学习第八课时,已初步接触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且他们也渐渐习惯了我的“高效”课堂,所以在执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把引导学生抓住修辞手法,赏析写景__的优美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梳理学生的发言,传授相关的语文知识,锻炼他们“走进”文本的能力为本课主要教学方法。

当学生学习完本课生词,能比较熟练朗读课文,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感知济南是“宝地”后,我请他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作者主要抓住哪些景物特征来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结论的。

同学们借助我的课件,很快归纳出老舍是通过“山”“水”的美丽,为“宝地”“代言”的。

我再请他们进一步找出哪些自然段在写山,哪些地方在写水,他们也能很快搜寻到信息。

写山的段落比较多,有2、3、4自然段,我就让他们选择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进行学习。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避免逐段讲解的枯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摸清学情,以便顺学而导;二来,我能掌握分段学习的合作小组实力“强”“弱”搭配是否合理,如果出现能力搭配不合理的情况,那么“弱势”小组所选的段落就将成为我
“扶一把”分析构词用句的“例子”。

全班有部分同学选择学习第二自然段,有部分同学选择主研第四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没有同学选择,自然就成为“我的任务”。

我采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带领他们体会比喻、拟人的妙处,用补充原文中的色彩词语的方法,让他们快速发现作者抓景物色彩的方式写出景物美的方法,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喜爱。

然后,指导他们如何进行组内合作,比如:谁负责组内成员纪律,记录员该抓关键词句进行记录,汇报员要注意声音清晰、响亮,姿态大方,汇报完毕询问组内、组外成员是否有补充或反驳等等,然后,我就放手让他们自主走进文本了。

近六分钟的讨论结束后,他们各组的代表上台汇报探究成果。

老师将根据他们各组的发言质量、纪律、参与度等各方面进行评分。

从整个小组学习过程看来,他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气氛热烈,并能各抒己见。

从汇报的效果来看,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抓住文本表达形式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分析第二自然的小组汇报:老舍把群山写成小摇篮,让人感觉济南很小、很安全;他们还从“群山妈妈”对“济南宝宝”说的话中,体会到,济南能暖和、舒适地睡觉是因为有群山的保护。

分析第四自然段的小组代表说:“我觉得济南的山是一幅水墨画,很宁静。

”我的心一下亮了,因为“水墨画”这个词对这些孩子来说并不十分熟悉,更何况老舍在这篇__中没有提起过“水墨”,他是从何解读的呢?有同学举手大声问:“你是从哪儿看出来济南的山是一幅水墨画”时,我的整个世界就灿烂了。

因为那个汇报的孩子说:“济南的城里虽然狭窄,城外却很宽敞。

那么广阔的地方,‘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轻松地‘卧’在大山的怀抱,可以看出山的宽广、舒适;我还从房顶上‘卧’着点儿雪,看出这儿一切是那么自然、和谐。

”底下顿时掌声一片。

这是我第一次放手让孩子们比较独立地分析文本。

学期初,新接本班,孩子们的基础并不很好,前半期主要教会他们如何抓住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一特征,教会他们识字的能力,和纠正每字一顿的读法,采用“把意思紧密的词语或词组读在一起”的方式抓朗读,所以对于__的分析,也只是挑选一些有趣的
表达方式作为教学内容,拓宽他们的视野,又可避免突增难度,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致。

到后半期,因为孩子在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方法已基本建立,师生的配合也逐渐默契,(我对他们的自学纪律和自学能力非常重视,在此,因为篇幅原因,不便多作介绍),所以就有相对足够的时间来探索文本表现形式。

但老师提供的“梯子”少、仅由孩子合作完成的学习方式,这还是第一次。

由这次的学习成果展示我想到了:
一、“字本位”和“语文一体”的教学观,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受印欧语系教学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基本都是以“词语”教学为主,汉字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序列性长期被忽视。

这不仅无法排除汉字识记、书写方面的困难,而且对抓关键字词深入文本造成严重的阻碍。

这种小不能顾及“字”,大不敢涉及“文”的教学,从言语能力培养上抽掉了“读”“写”之“薪”,甚至“听”“说”因为缺少“源头活水”而兴味寡淡,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不高,积极参与成长活动的情况难以出现。

《汉语》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在低、中段教学中,笔者更倾向于围绕“字本位”教学观,培养学说的听、说能力。

到了高段,因为学生的识字、写字、用字能力较强,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明显提高,“语文一体”的教学观就应占主要地位,“读”“写”的内容放在首位,通过“读”“写”能力的发展推动“听”“说”能力的发展。

二、找准学生学习的真正起点。

对外汉语教学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阅历,他们在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时,会受到已有学习经验、方法的影响,教师应防止他们已有知识、习惯的负迁移,积极调动他们已经具有的资源进行正迁移。

汉语教师切不可把他们当成在国内低几个年纪的孩子来对待。

他们大部分人在生理和心理比较成熟,社会阅历丰富,只要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具有强大的学习潜能。

特别是对注重家庭语言环境熏陶的华侨子女,教师不能把教育内容窄化,要引进新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有“‘跳一跳’来摘桃”的愿望。

三、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不能忽视。

紧凑的教学内容需要师生的密切配合才能在单位时间内很好地完成,教师要通过一系列地指导让孩子明白怎样听课、怎样回答问题,特别是如何从同学的发言中获得信息和受到启发,完善自己的思考结果,这一系列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为“高效”课堂提供必要的保证。

笔者听了近三十堂汉语课,发现很多老师耗费在维持纪律和为不同学生解答相同问题,而只得将重要问题“搁浅”。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

教师既是孩子成长的引领者又是督促者,只有当孩子有强烈的成长欲望和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师才能有效地引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他们就能在小组成员的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能在实际的交谈中提升言语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发挥“1+1>2”的功效。

四、扶放结合,教方法比教内容更重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汉语教学内容纷繁复杂,如果教师只管当知识的搬运工,让学生“坐等知识灌输”,学生学到的知识有限,且在被动学习中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没有相应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方法传授,“传授汉语言,传播汉文化”的使命将大打折扣。

汉语教师抓住学生在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中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问题,采用对比、联想、想象、推测等策略,引领孩子走进中华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文化,从方法教授上“传”给孩子一把开启中华文化宝库的“金钥匙”,切不可把内容限定在书本所呈现的少许字的字面意思上。

2023年《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2
这节课我预定的教学任务当然是没有完成,还有一个写作探究环节因没有时间而只好延迟到下一节课。

但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本来就存在一个“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当课堂中出现有价值的资源时,要善加利用,允许临时生成,按照课堂中当时的情况发展下去,而不是完全按照教师自己的教案一路宣讲,将学生宥于预设的轨道。

学生质疑探究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以后,如果教师因担心过多地花费课堂时间而简单强制地掐灭它们,无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也不可完全任由学生自由去发展,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起好适时引导和调控作用。

2023年《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3
一点不足:让每组承包一个板块,同学们大多致关注本组的板块内容,对其他足的内容较少关注,因而影响了整篇__的学习,上完后我在第二节课予以了纠正,规定以后预习,每个板块大家都要预习自修,在此基础上各组在进行承包预习自修、展示交流。

这一点组内老师在评课时也指了出来。

总之,课改就需要我们不断动脑筋去探究,随时加以总结。

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在课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023年《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4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

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
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

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

读的过程是学生对__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

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

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__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

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给人怎样的印象?”“__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气氛活跃。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__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__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

2023年《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5
基本信息
2023年《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6
总结本节课,我认为,在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

平时的课堂教学,也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今后在这方面,我还要多下功夫。

反思本节课,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一、课前导学案印刷不是太清,四个版面各漏印了一行。

其他教师对我怀着一种期待,共有22位教师听课,这是听课史上最多的一次。

二、导入语中用比喻写家乡冬天寒冷的特点,学生不会。

我跳过去。

原计划7个题目用10分钟时间检测的,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不强,有的同学不看题目,直接从题目开始读书起,计划读书完再做题目。

但对很有提纲作用信息丰富的课文提示语没有同学读书。

我提示学生课文的范围。

情况好了点。

有些同学开始到黑板上写,前两个题目做的不错,特别是作者姓名与字的特点同学们挖掘的不错。

三、第四个题目正在思维,我发现时间到了,就叫了停顿。

教师开始示范朗读,学生结合题目进行重点内容的反复朗读。

学生仍在找答案,没有人朗读。

教师提示后,学生读了一会,教师让学生说又学会了什么,两个同学发言,效果还不错。

解决了两个题目,有一个题目教师适当组织了点拨。

四、在设计的几个交流环节,没有学生回答。

由于时间关系,又匆匆进入了写作环节,教师有示范,学生也在写,但没有来得及交流,下课铃就响了。

黑板上的内容没有核对,检测题目没有作完,写作的内容没有落实,这节课就结束了。

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但是看出学生对这节课还很很感兴趣的,他们接触到了与以前不一样和形式。

按以前的想法,我可能会在结束之前发现学生做完了检测题目。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6
在本课的预设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整节课按照六步教学法“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梳理总结”的思路,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

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__的语言之美。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

但是在解决__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

基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确实还不够,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导致这节课很不成功,对于如何赏析语言,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一定要重视朗读。

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__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2、同时也要重视方法。

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2023年《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7
经过七年级语文教研组的讨论决定,由我来讲一堂公开课,于是,我选择了《济南的冬天》这篇__。

在七三班全体同学的配合下,这节公开课得以顺利进行。

首先要感谢同事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由于我工作以来一直任教的是初中英语这一学科,这是第一次讲语文公开课,所以虽然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但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

是前来听课的同事们发现并指出了这些不足和缺点,
我才能得以进步和提高。

比如问题设置的梯度不够,问题难易程度差距较大,不能很好地带动学生学习。

再比如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小组化学习进行的不充分,很多学生不能真正的融入课堂。

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更多地向优秀的同行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其次,我也要感谢我的学生。

上课之前,同学们做了充分地预习。

在课堂上学生们都在尽自己所能的配合老师,对于老师设置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作答,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当堂训练完成的很有效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做得相当好。

通过这次公开课,在改正和克服自身缺点、弱项的同时,我看到了自己与优秀同行们的差距,这更激发了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斗志。

我相信,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取得更大的教育成绩,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

2023年《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为了上这篇课文,我曾经反复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老舍先生对济南的深厚感情,真正体会老舍先生的__之美。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互动交流,合作探究。

整节课按照六步教学法“导入新课—明确任务—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梳理总结”的思路,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

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

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个性得到了发挥。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地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

但是在解决__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味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

对此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读。

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__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

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2023年《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9
本周,我校开展了语文教研活动。

我对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美文。

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以得到审美的陶冶。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美文,赏美文。

所谓“读美文”,就是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如,读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对济南的深情;读济南的三大特点,让学生从中真正感受到作者发出内心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样的感叹,同时学习老舍对“故乡”的这种深情,并学会用这种深情去阅读这篇__;读优美的语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所谓“赏美文”,就是对文中的优美语言进行赏析。

作为“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其语言的精炼、纯净是值得学生去探究的。

同时,作为初一的学生,应该逐渐学习对语言的赏析。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预设了多个句子,是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力,细细品味这些优美的句子。

如拟人句:“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
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的品析;比喻句“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的品析;重点字词的品析——“镶”(“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等。

但是,在整个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点。

首先是对文本的研读不够到位。

在对阳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盖下的山进行教学的时候,我觉得对几个句子的赏析还是不到位的,如对“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的赏析。

其实,老舍给读者铺设了一个很美的意境。

可是,我却只是分析了“睡着”“唤醒”的拟人手法,而忽视了“闭上眼睛”这种优美意境的感受。

其次是在这种美的学习中缺乏了美的享受。

其一体现在板书上。

我觉得板书的字太多了,白色的粉笔字使美文黯然失色。

其二体现在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教学上。

在这块知识点上,我特地注意了其中的色彩运用。

白色、青色、银色、蓝色、彩色、粉色……给人的视觉感受已经很美了。

远望这座薄雪覆盖下的的山:看山上,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看山尖,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看山坡,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看山腰,它是粉色的,“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微微泛红:让读者以美的视觉享受。

可是,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这些色彩的词语,却忽视了与整个__的结合,不仅是__的美失色,更让语言失去了魅力。

这一失误,我觉得使得这堂课失去了美的陶冶
第三,是自身引导语的问题。

在一年的教学中,我的引导语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在一些小问题上还是出现了一些缺陷。

比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解读之后,我进行了一个小练笔。

我说:“假如给你一座山,你会怎么写。

”这样的引导语,我自己在课后也觉得很难想象。

换个语言,也许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假如让你写你心中的山,你会如何去描绘呢?”所以,在引导语方面,我还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