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论现代人的存在方式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三阶段”思想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三阶段”思想作者:徐梦杰胡涛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9年第09期【摘要】本文分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三阶段”思想:认为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的发展依次经过从最初的“人的依赖性”阶段,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最后达到“自由个性”阶段。
这三个阶段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只有了解了人类的发展历程,才能够宏观把握个体当下的发展。
【关键词】“自由个性”;“三阶段”;人的发展社会发展问题是近年来哲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本质,同时具有主体性和主导性的作用,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而且是人自身发展的历史,不断推进人类自身解放达到“自由个性”的历史。
“自由个性”是重要的哲学范畴,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创造性地将人类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提出了人的发展三大历史形态的著名论断,认为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的发展依次经过从最初的“人的依赖性”阶段,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最后达到“自由个性”阶段。
[1]在三阶段中,“自由个性”阶段是人的发展的理想阶段,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经阶段。
这三个阶段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单独孤立地去看待每一个阶段,随着生产力在每个阶段的高低不同,在每个阶段表现的人的发展也不同。
三个阶段互为前提和基础,最终达到“自由个性”阶段。
每个阶段人类的发展状况不同,这取决于每个阶段生产力的高低不同,不能否认每个阶段的作用。
只有认清每个阶段不同生产力下的人的发展的状况,才能够把握整个人类发展的趋势,为当下人类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人的依赖性”的第一阶段“人的依赖性”按照马克思“三阶段”说,该阶段是人的发展的最初阶段,人在自身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虽然能够认识基本的生存规律,但是个体能力的发展具有片面的,因为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有限的地点上发展。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三阶段”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丨M4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 “三阶段”思想徐梦杰 胡 涛(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南昌 330063)【摘 要】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 “三阶段”思想:认为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的发展依次经过从最初的“人的依赖性”阶段,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最后达到“自由个性”阶段。
这三个阶段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只有了解了人类的发展历程,才能够宏观把握个体当下的发展。
【关键词】 “自由个性”;“三阶段”;人的发展社会发展问题是近年来哲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本质,同时具有主体性和主导性的作用,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而且是人自身发展的历史,不断推进人类自身解放达到“自由个性”的历史。
“自由个性”是重要的哲学范畴,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创造性地将人类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提出了人的发展三大历史形态的著名论断,认为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的发展依次经过从最初的“人的依赖性”阶段,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最后达到“自由个性”阶段。
[1]在三阶段中,“自由个性”阶段是人的发展的理想阶段,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经阶段。
这三个阶段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单独孤立地去看待每一个阶段,随着生产力在每个阶段的高低不同,在每个阶段表现的人的发展也不同。
三个阶段互为前提和基础,最终达到“自由个性”阶段。
每个阶段人类的发展状况不同,这取决于每个阶段生产力的高低不同,不能否认每个阶段的作用。
只有认清每个阶段不同生产力下的人的发展的状况,才能够把握整个人类发展的趋势,为当下人类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人的依赖性”的第一阶段“人的依赖性”按照马克思“三阶段”说,该阶段是人的发展的最初阶段,人在自身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虽然能够认识基本的生存规律,但是个体能力的发展具有片面的,因为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有限的地点上发展。
(整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导读.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一讲《〈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拟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的总的导言。
马克思在《导言》中详细地阐述了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的思想。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割裂生产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资本主义生产看作永恒的“一般生产”,认为发生变化的只是分配方式,因而往往把分配关系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批判了这种观点,从他自己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精辟地阐明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指出了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及其历史阶段性,并指出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生产。
他说,现代资产阶级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
马克思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指出它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同时批评了黑格尔关于这一方法的唯心主义观点。
按照马克思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作为理论分析的出发点的具体,在研究的结果中表现为多样性的统一、许多规定的综合。
马克思理论中的科学抽象,是同作为它们的前提的具体现实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而从简单到复杂的抽象思维的进程,总的说来也是同现实的历史发展相一致的。
马克思还从社会经济基础出发,考察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他论述了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式所具有的特征。
他以古希腊艺术和莎士比亚的创作为例说明,艺术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由错综复杂的情况决定的。
艺术和文学一样,它的兴盛并不是必然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完全一致的。
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的历史形态
二、三种人类存在形态下对应的人的发展状况
人类存在的三在历史形态,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历史性规定。这种历史性规定,集中地表现为“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产品经济”。对人类存在的历史性规定的分析也就是对其对应下的人的发展状况的分析。
第一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是一种以原始的丰富性为基础的人的发展状况。所谓“自然经济”,就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或较为低下的情况下的“人的依赖性”或“人对人的依附性”的存在方式。在这一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地点上发展着”。由于生产能力的水平低,决定于其的社会关系也是简单化时不系统的。人们只能局限于狭小的共同体中,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单个人是无法在共同体之外生存的。这时人的主体性并未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发挥实质性的功能,人只能以被动的、消极的群体性的方式适应或顺应自然,这样人就置于自然的奴役之下。进一步讲,人和能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自然是“同生共死”的,人只是自然的附属物,人几乎不具备使自己同自然相区别的东西。在这一形态下的人的发展是简单的、被动的,而且这时的人是集“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和专制主义”于一身的人。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种过程性的发展,它在“自由性”方面的内涵,马克思指出;“自由王国存在于真正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因此,它“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的。”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由是通过扬弃异化的力量对自己的外在支配所达到的自律状态,它不仅是摆脱外在的束缚,更是一种自我实现。但是这种自我实现并不是无欲无求的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指出:“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于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因此,仅仅物质生产领域本身尚不能表明一种社会形态,不能充分体现人的自由性质和程度,它的实际内容是人类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作者:王欢来源:《卷宗》2016年第05期摘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的发展为基点,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三个发展阶段,从社会形态发展的“五阶段论”到“三阶段论”,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全面掌握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改革1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学术界中有人认为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一时偶然提出来的,是一个孤立偶然的事件,“五大社会形态学说”才是能真正代表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正确的理论。
实则不然,马克思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视角也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和“五大社会形态学说”是马克思从不同维度上对人类历史阶段的解读,不应将两者对立来,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完整的社会形态理论。
正如洪光东所言,“就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而言,前者体现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主体视角和价值尺度,后者则反映了其社会形态的客体视角与历史尺度,它们都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托,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补充,并行不悖,共同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区别于自然史的丰富多样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开始思考人类历史问题,以人本主义为落脚点分析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尚未发生异化劳动的阶段;(2)异化劳动占统治地位的阶段;(3)异化被扬弃的阶段,这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萌芽和雏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阐述,也有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论述,此时马克思已彻底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不再从人本角度来考察人类历史。
他提出:“必须始终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提出应该从生产关系、生产力、分工、所有制等方面为依据,“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不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自然形成的社会’;第二阶段以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文明创造的社会’;只有在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消灭了旧式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之后,人类社会才能作为‘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并‘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使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论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
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共产党宣言》也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发展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自由的。
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人”在这两大阶段中是不同的;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三个维度;在第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两个维度;在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三个辩证统一的方面中,马克思更为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
(一)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自由”占据着核心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从人的本体论来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特征。
人的本质是自由的,马克思主义指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必然性即是规律性,包括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以及人们自身发展的规律;自由是是指从自然力的奴役、社会关系的压迫和自身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人的自由发展主要有三层意义。
——自由的人一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
自由的人,也就是人驾驭了自然规律,获得了支配自然的主动权的人,不断超越自然界的束缚成为自由的人,并且不断提高驾驭自然的自由度。
二是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自由的人,通过改造社会,以民主制度代替专制制度,并且在广泛的社会领域确保人的基本权利的实现。
三是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社会必须保障个人的自由,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马克思人学视角下的“人的现代化”
马克思人学视角下的“人的现代化”摘要:“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
人的现代化显现为人的主体性的展开,而马克思人学思想正为这种展开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
人的本质要求人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体现为人追求真正的劳动,从异化中摆脱,培育独立的人格意识,展现自由个性和创造性,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人的现代化的“发生学”解释。
马克思将人的发展形态划分为三个阶段,更是从过程视角展现了“人的现代化”的渐进性。
因此,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对于理解“人的现代化”,解决现代化中的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马克思人学;人的本质;人的发展形态社会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而人的现代化则无疑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
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组织方式、政府机构形式和教育制度固然可以移植,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变得非常普遍,但事实证明这些空的躯壳如果没有一种能赋予他们以真正生命力的现代心理基础,缺少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那么其发展必然会走向畸形和失败。
人的现代化过程显现为人的主体性的展开,而马克思人学思想正为这种展开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
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是对人的现代化的“发生学”解释、关于人的发展形态理论是对人的现代化的“过程”解释,其中的人的全面发展阶段则是人的现代化的结果和归旨。
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于解释和解决我国人的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困境具有丰富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人的现代化”的内涵“现代”一词的外延很广,但基本是相对于“传统”而言,“可以被认为是标志着我们当前历史时期之特征的一种文明的形式”。
因此,现代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就可从相异于传统人的那些特点中显示,它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特征相符合的人的心理状态,因而对人的现代化不能立足于费尔巴哈意义上的抽象与孤立的个人理解,而应着眼于人的“类本质”,从人的社会关系中,从人的现代化与整个社会现代化的互动中去理解,基于此,人的现代化体现于多方面的综合衡量而不只是知识的增长,包涵着知识、观念、态度、行为的多维现代性。
4.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隽鸿飞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出的新阐释。
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理解,不能简单地把它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进行比较,而是必须将其置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其全部的内涵。
一、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两种生产理论虽然是马克思提出的,但是它的最终完成却是由恩格斯阐释的。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给予了系统的阐述:“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的支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页)当前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理解,基本上是建立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内的。
也正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才形成了有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问题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两种生产理论肯定了人自身的生产在原始社会的决定作用,从而违背了马克思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观点。
同时,由于恩格斯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自身的生产的主导作用又会让位于物质资料的生产,从而就形成了对人类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二元论解释,因而是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经济决定论——的否定。
另一种观点认为,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和重要的发展。
因为,马克思在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时,由于资料的限制,始终没有触及到史前人类社会,更没有揭示出史前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两种生产理论正是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这一不足的补充、丰富和发展。
解读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考察人的方法论原则人怎样认识自己的本质?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虽然经历代思想家苦苦思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在马克思之前,这个问题并未获得科学的回答。
马克思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从而解决了考察人的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L要想揭示人的奥秘,就必须揭示社会的奥秘马克思之前的许多思想家都非常关注人,试图揭示人的本质,但归结起来不外有两种解释:一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某种精神存在,一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纯粹的自然存在。
人与动物的明显区别,是人有思想、有意志、有卞观能动性。
人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积极地改变环境,并在变革环境的过程中改变和丰富自身。
但是,如果把这一特点无限夸大的话,就会误以为精神的东西仿佛是创造一切的独立卞体,而人本身被看作是这种精神的躯壳或客体。
由此来观察人,就会以上帝、自我意识、绝对精神等等来说明人的本质,把人淹没在观念中,只会得出唯心卞义的结论:人的本质只是纯粹思想的存在、精神的存在。
把人的本质看作君临于人之上的精神实体,这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
这在各种各样的宗教和唯心卞义世界观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近代唯物卞义在批判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要求把上帝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这无疑是合理的、进步的。
他们得出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结论。
这是对宗教神学和唯心卞义的有力反驳,把人的本质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
但它只停留在对于人本身直观的层面上,这个命题无法说明问题,人们不禁要问: “人本身”又是于i一么呢?对人直观的结果是:人是“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
}‘]直观“人本身”就必然否定人有卞观能动的方面。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A.仅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这种自然卞义就是人本卞义,这种人本卞义就是自然卞义。
人除了有男女性别上的差别外,并没有其他的差别,人的本质就是“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n} 2}1'IA,这就是费尔巴哈所谓的“类”。
按照这种观点,人与人之间除了“爱”之外,再也没有于}一么其他的关系了。
人际关系中的独立与依赖
人际关系中的独立与依赖人际关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依赖。
在人际关系中,独立和依赖是两个核心概念,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赖。
本文将探讨人际关系中的独立和依赖,并分析它们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1. 独立的重要性独立性是指个人在行为、思维和决策中不受他人影响的程度。
在人际关系中,独立意味着个体有自主思考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独立性使我们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和目标来行动。
它使我们能够保持自我身份和主观性,不受他人意见的左右。
独立性对于职业发展、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都起到重要作用。
2. 依赖的必要性依赖是指个人在行为、思维和决策中需要他人的支持、帮助和认可的程度。
在人际关系中,依赖意味着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合作和互助的关系。
依赖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获取资源和支持。
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团队合作,增强与他人的联系和互动。
依赖性对于建立友谊、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十分重要。
3. 独立与依赖的平衡在人际关系中,独立和依赖是相辅相成的,需要保持平衡。
过分的独立会导致孤立感和个人主义,让人变得自私和不合群。
而过分的依赖则会使个体失去自我,缺乏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在独立和依赖之间找到平衡点。
如何保持独立与依赖的平衡呢?首先,我们应该培养自我意识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了解自己的需求、兴趣和价值观,以及独立地思考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能力,这些都是培养独立性的关键。
其次,我们需要学会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关系。
依赖并不意味着完全依赖他人,而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合作。
通过建立健康的互助关系,我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寻求他人的帮助,并提供自己的支持。
最后,我们应该保持适度的自我主张。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意愿和需求,但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
适度的自我主张有助于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特质。
总结起来,人际关系中的独立和依赖是相互依存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关于人类生存方式的理论意蕴及阶段性特征分析
关于人类生存方式的理论意蕴及阶段性特征分析论文关键词:生存:生存方式:逻辑特征生存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关注不是为了简单地描述人类的生存状况,而是通过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达到对人类和人自身的终极关怀。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核心范畴是人的实践,是活生生的生命形态的历史性展开,而不是抽象的、实体化的、在人的生存世界之上的存在范畴。
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生活世界的自我理解发生断裂、困惑与焦虑,促使人们开始思考现代科技发展与人类的生存问题。
研究生存问题应以马克思哲学思想为指导,针对工业社会人类生存面临的诸多困境,重建当代人的生存信念和生命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就要切实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以创造性生存方式的转向,消解技术生存条件中的技术异化现象,提升人的主体力量,回归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解放。
一、生存与生存方式的内涵(一)生存生存是自然界一切存在的事物保持其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总称。
生存一词,在希腊语中是系动词存在“eimi”的不定式“einai”,英文中对称的含义很多,一般把它译作“tobe”,即汉语的“生存”。
在哲学意义上,“生存”区别于最基本的生命存在与维持状态,即生命的“存活状态”(survivin—condition),人之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的现实超越性。
这不仅是因为人所具有的“理性”,更重要的是在于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
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正是依靠这种基本的能力——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回答的能力,人成为一个有责任的存在物,成为一个道德主体”。
(二)生存方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除具有事物存在方式的普遍性质外还有特殊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思想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它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彻底批判了以往一切错误的唯心史观。
本文通过对唯物史观前提的阐述,对其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对关系的论述,分析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思想,和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作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这部著作比较系统全面的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对德国当时流行的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青年黑格尔派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进行批判,清算了从前的哲学信仰,彻底批判了以往一切错误的唯心史观。
”1一、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物史观的阐述针对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阐述:第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
马恩通过阐明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并对唯物史观的前提、实质和结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而得出了:“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资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方式即各种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要追溯到它们产生的过程······这种历史观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练习题1、为什么说实践观点对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具有根本意义?答:对马克思来说,实践的观点是其哲学思想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其哲学思想的建构原则。
可以说,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来源和活力、目的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
因此,实践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的哲学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的哲学活动基本是围绕实践展开的。
他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实践去理解。
他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这种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
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马克思的哲学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实践的变革而不断处于变革之中。
因此,实践观点在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过程中具有根本意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答: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内容有:1)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们为了生存,必然要进行生产,产生共同的活动,形成一定的交往关系。
这些交往关系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又对生产力的发展有重大的反作用。
“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95年版,P80)“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全社会提供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亦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消除物役、消除人役,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人的真正自由的根本途径,也是把社会、公民凝聚在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下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在。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围绕这一核心逐次展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出作为迄今为止最高层次的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而这个优越性,首先是其价值观的先进性,表征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全人类努力为之奋斗的价值选择。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表征了这个社会的追求与宗旨,是形成社会向心力最为重要的因素。
在共享道德价值观的社会中,可以形成普遍的文化力量,使得群体高度团结社会的凝聚力,使得社会秩序得以可能,这种凝聚力、向心力,是建立在共同的价值与信念基础之上的。
一、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的追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把发展视为人的发展,视为促进人的自由,这一理解,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致的。
马克思非常明确地提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因此,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就是为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科学发展观中所说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坚守人民大众的立场,为人类的利益而奋斗。
与其他思潮相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之处就在于,它把人的发展、人的价值的实现,视作一个历史的过程,认为人的发展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要充分地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马恩的精神交往论读书笔记.doc
《精神交往论——马恩的传播观》读书笔记《精神交往论》是一部文献研究著作,作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中寻找出有关传播思想的内容,并按照现在的传播学体系重新排列,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较完整和清晰的传播观。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照顾到马恩有关传播的所有观点,但是不易于归纳出一条明确的逻辑线索,看不清楚马恩观点的思考推理过程。
因此,我不打算按照原书的章节安排来写笔记,而是按照我自己理解的,也许存在的一种逻辑来重新看待此书,帮助我记住马恩的传播观,以及它发展和推演的路径。
我将本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纯粹的理论和逻辑思考,另一部分是对人类历史、具体的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主张。
我将马恩对社会形态的观点看做是逻辑的末端,纯粹的理论和逻辑思考是对这一结论的理论支撑——它又分为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部分。
以下是我按照这个思路整理的详细读书笔记:人类历史的发展→交往的社会形态【原书第十六章】马克思从宏观角度考察人类交往的过去与未来,提出了与人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密切联系的社会形态。
这三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人的独立性不相同,人的物质交换和精神交往体系也不相同。
马克思具体分析了他们各自的特征,并作出了逻辑说明和推理:“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有个性,是第三阶段。
”1.1.交往的人的依赖形态A.时间跨度: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以前的所有社会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古希腊-罗马社会和整个欧洲中世纪、亚细亚社会)B.共同的交往特征:人们的交往始终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个人在交往中始终没有独立的个性,依赖于他们的共同体,以其中一份子的心态参与精神交往。
独立与依赖的辩证
独立与依赖的辩证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总是处于一个复杂的社交网络中。
在这个网络中,我们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和依赖,以实现个体的需要和共同的目标。
然而,社交网络中的依赖与独立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辩证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独立。
独立是一种积极的品质,它鼓励我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独特的个体特征。
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自主地思考、决策和行动,不受他人的影响和控制。
独立个体通常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能够处理自己的情绪和面对挑战,从而更好地发展个人潜力。
然而,在我们追求独立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依赖的存在。
依赖是人类社会中无法避免的现象,我们需要依赖他人来获得反馈、支持和资源。
没有依赖,我们很难在社会中生存和繁衍。
无论是经济还是情感上,我们都会依赖他人。
我们依赖家人提供温暖的拥抱和支持,依赖朋友提供友谊和理解,依赖同事提供工作上的合作和帮助。
然而,如果过度依赖他人,就可能破坏我们的独立性。
过度依赖他人会导致我们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和能力的信任,使我们变得依赖性过强,对他人的评价和批评变得过于敏感。
当我们依赖他人时,我们也会失去自己独立思考和决策的机会,可能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操控。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康的依赖关系,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这需要我们培养自己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学会独立思考和决策。
我们需要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同时也要学会接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在同事、朋友和家人中,我们可以寻找到值得信任和依赖的人,并学会与他们建立互相支持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健康依赖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和共同的目标。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意识到独立与依赖之间的相互关系。
独立可以为依赖提供动力和保障。
当我们独立并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时,我们才能够为他人提供支持和帮助,成为他人依赖的对象。
独立的个体往往有更多的资源和经验,能够对他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依赖对独立的推动作用。
在依赖中,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来自他人的支持和反馈,还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来开拓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精】
“虚假共同体”是指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某一阶级为了自己本阶 级的利益所建立的社会共同体。
精品文档
(3)“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 体
◆自由人联合体作为自由劳动者的经济联合体,实行与社会化大 生产相适合的生产资料公共所有制。◆自由人联合体作为公共权力 回归社会的超政治共同体,实行社会民主制。
精品文档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客观依据:人与 社会的辩证统一
(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 1、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 物。”( 马克思)人的实 践活动物质资料的 Nhomakorabea生产实践
基本
结论
揭 示
人类社会的本质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精品文档
两次 划分
两个 “归结”
所有社 会关系
划分出
生产 关系
所有社 会领域
划分出 经济 领域
一切社 根源于 会关系
生产关系 根源于 生产力
精品文档
人的本 质:社 会关系 的总和
思想文 化关系
政治法 律关系
经济(生 产)关系
思想关系 决 定 物质关系
马克思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人的实践活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人类社会人的依赖关系占支配地位的阶段原始的丰富性人的依赖自我牺牲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个人独立性和个人的片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个人自由和谐和全面的发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3人的生存状态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1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三种形态2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社会发展的五个形态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差别
物的依赖关系
物的依赖性关系是什么?
物的依赖性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物的依赖关系是人们的生产能力发展到更高水平,“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第二阶段即建立在物的依赖基础上的个人独立的阶段并没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人们的独立表现为单子一样的分离,人与人的社会联系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间接形式,人受物的奴役,因此它必须也一定会为新的更高的形态即自由个性所取代。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问题,通过社会关系的现实性变革实现人的历史性发展是马克思哲学始终眷注的主题。
针对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尖锐对立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他手稿中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提出社会个人概念。
社会个人通过商品交换确证私人劳动的社会有用性。
社会个人是创造并掌握一般社会智力的个人。
社会个人的发展是生产和财富的基石。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路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路研究作者:权麟春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05期摘要:人类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共同体的形式和性质随之发生变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性的合作共同体,是更高层次的合作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人类共同体,不是以血缘、地域、民族国家为中心,强调人的“类”存在方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把全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以共同体为本位,而不是以个人为本位、国家为本位,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利益追求,体现的是一种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理论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行动上更应努力践行。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认同;价值取向中图分类号:D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7)05-0032-07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探源(一)共同体的内涵“共同体”是被广泛应用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一个重要概念。
从词源上分析,共同体(Community)表示一种具有共同利益诉求和伦理取向的群体生活方式[1](p.51)。
这个群体意味着在共同的地域中生活,“这些社会关系以高度的个人亲密性、情感深度、道德承诺、社会凝聚力以及时间上的连续性为特征”[2](p.48)。
“共同体”与“社会”都属于人类的共同生活形式,但只有“共同体”才是真正的和持久的共同生活,而“社会”不过是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3](p.54)。
基于十分紧密的关系的共同体生活是持久的,生活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个人亲密度高,社会凝聚力强,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和伦理取向,人类选择这样的共同体生活是一种必然。
社会总是与分工和契约相联系,人口异质性、价值多元化特征明显。
“一个拥有某种共同的价值观、规范和目标的实体,其中每个成员都把共同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
……共同体不仅仅是指一群人,它是一个整体。
”[4](p.75)共同体需要物质性因素的支撑,没有物质性因素共同体就无从建立,也需要精神性因素的支撑,没有精神性因素共同体就不会稳固持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稿 日期 :2011-10—25 基 金 项 目 :吉 林 大 学 研 究 生 创 新 基 金 资 助项 目(编 号 :201u O12). 作 者 简 介 :姚 修 杰 (1978一),男 ,河南 孟 州 人 ,吉 林 大 学 哲 学 社 会 学 院 博 士 生 ,主要 从 事 德 国古 典 哲 学 研 究
这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其历时性表现为自由的自我否定因而马克思所说的全面的多方面的关系需求和能力的体系就不再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整体而成了如尼采所说的一个复合的蓄意的巧饰的赝品或者如韦伯所说的铁笼
第 14卷第 3期 2012年 6月
武 汉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f W uhan U ni. of Sci.& Tech.(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1.14,NO.3 Jun.2o12
物 的依 赖 性 与 人 的独 立 性
— — 论 现 代人 的存 在方 式
姚修 杰 徐 景 一
(1_吉 林 大 学 哲 学 社 会 学 院 ,吉林 长 春 130012;2.吉林 大学 马 克思 主 义 学 院 ,吉 林 长 春 130012)
摘 要 :现 代 人 的 存 在 方 式 是 一 种 独 特 的 存 在 方 式 ,马 克 思 把 它 归 结 为“以物 的 依 赖 性 为 基 础 的 人 的 独 立 性 ”。 它具 体 表 现 为人 的 自由所 具 有 的 背反 性 、工 具 理 性 的抽 象统 治 与 非 理 性 的反 抗 以及 个 体 主 义 对 个 性 的 异 化 与遮 蔽 。现 代 人 被 以上 三 种 矛盾 支 配与 统 治 ,而 扬 弃 人 的 私 有 财 产 的 本 性 、克 服 人 的 物 化 关 系 则是 超越 现 代 主 义 的 自我 异化 、实 现 人 的 自 由个 性 全 面发 展 的 必 由之路 。 关 键 词 :自 由 ;理 性 ;个体 ;物 化 中 图分 类号 :B516 文 献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9—3699(2012)03-0265—06
整 个所谓 世 界历史 不外 是人 通过人 的劳动而 诞 生 的过程 ,马 克思 曾将 这 一过 程 归 结 为 三个 发 展 阶段 和三种 历 史形 态 :“人 的依 赖 关 系 (起 初 完 全是 自然 发生 的 ),是 最 初 的社 会 形 式 ,在 这 种形 式 下 ,人 的生产 能力 只是 在 狭小 的范 围 内和 孤立 的地点 上发 展着 。以物的依 赖性 为基 础 的人 的独 立 性 ,是 第二 大 形 式 ,在这 种 形式 下 ,才 形 成普 遍 的社会 物质 交换 、全面 的关 系 、多 方面 的需要 以及 全面 的能力 的体 系 。建 立在 个人 全 面发 展 和他们 共 同的 、社会 生 产 能力 成 为 从 属 于他 们 的 社会 财 富这一 基础 上 的 自 由个 性 ,是 第 三 个 阶段 。第 二 个 阶段 为第 三个 阶段创 造条 件 。因此 ,家长 制 的 , 古 代 的 (以及 封 建 的 )状 态 随着 商 业 、奢 侈 、货 币 、 交换价 值 的发展 而 没 落下 去 ,现代 社 会 则 随着 这 些 东西 同步 发展 起来 。”llll 。∞
一 、 自由的 Biblioteka 律 背 反 马克思 曾经 指 出 ,市场 经 济 条 件下 人 的存 在 方 式 是 “以 物 的依 赖 性 为 基 础 的 人 的 独 立 性 ”,在 这种形 态下 ,“才 形 成 普遍 的社 会 物 质交 换 、全 面 的关 系 、多 方 面 的 需 求 以 及 全 面 的 能 力 的 体 系”[1 c】 。这种 “以物 的依赖 性 为基 础 的人 的独立 性 ”,其 历 时性表 现为 自由的 自我 否定 ,因而 马克 思 所说 的全 面的 、多方 面 的关 系 ,需求 和能力 的体 系 ,就 不再是 一个 生机 勃勃 的有机 整体 ,而成 了如 尼 采所 说 的“一 个 复合 的、蓄 意 的、巧 饰 的 赝 品”,
或者 如韦 伯所说 的“铁 笼 ”。对 于现代 人 自由的 自 我否定 性 ,用马 克思 在《共 产 党 宣 言 》中的 天 才描 述 ,就 是“这 个 曾经仿佛 用 法术创 造 了如此 庞大 的 生产 资料 和交换 手段 的现 代 资产 阶级 社 会 ,现 在 像一个 魔 法师一 样不 能再 支配 自己用 法术 呼唤 出 来 的魔 鬼 了 ”l_2] ” 鸺。
主体创 造活 动 的本质 力 量 ,变 成 了对 主体 的 压抑 与奴役 。“异 化”这 个 极 富辩 证 性 质 的词 语 , 非 常恰 当地 表征 着现 代生 活 的模 棱 两可和 矛盾 的 性质 。马克思 的“异 化”和 韦伯 的“铁 笼”被 霍克海 默 和阿多 尔诺 发 展 为启 蒙 的 辩证 法 ,启 蒙 理 性所 承诺 的 自由并没 有 把 人 类 带 向理 想 的千 年 王 国 , 而是 引导人 类走 向了匪夷 所思 的桎梏 。新 兴资产 阶级那 种 “激励 奋迅 ,决破 罗 网 ,焚烧荆 棘 ,荡夷 污 泽”的气概 偃灭 了 ,代 之 以没 有灵 魂 和 心 肝 、失 去 了生命 与精 神 的功 能主义 的 、形式 主 义的舒 适 ;恪 守 自我 约束 精神 、自主 和 自我 实 现 的新 教 伦 理蜕 变为 纯粹 的享乐 主义 ;按 照 人 的意 志创 造 出来 的 新世 界变 成 了人 在 其 中 随 波 逐 流 的变 幻 莫 测 的 “物体 系 ”。启 蒙辩证 法所 揭示 的现代 人 的 自由的 背反性 ,就 是人 对 自然 的控 制 与人 对 人 的统 治是 成 比例 增 长 的 ,人 对 自然 的理 性 统治 与 规 划 必然 要延伸 到社 会体 系对 人 的 管理 与 控 制 ,启 蒙对 待 万物就 像是 独裁 者对 待人 。启 蒙辩证 法其 实早就 蕴含 在康德 的先 验理 性 中 ,在康 德那 里 ,为 自然 立 法 的理 论理 性是 必 然 的 ,这 个 理论 理 性 表 征 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