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12届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知识新体验新平台新境界
——第1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蒙山小学丁莹
芳菲四月,第十二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古都南京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教师齐聚东南大学大礼堂。

怀揣满满的期盼,我有幸参加了这个语文教学的盛会。

有人说过“做名师的学生很幸福”,其实我们能听名师的课也很幸福。

三月的金陵春光艳丽,让人留恋,名师的风采更让人难忘。

“语文教学要回到语文(即语言文字)上去,回到语文教学的梯度上去,回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上去,回到语文生活中去。

要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

”原江苏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督学成尚荣在点评时如是说。

在此记录几位大师的的课堂精彩瞬间,与大家分享,且看大师的“回归”与“追求”。

于永正(徐州特级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番茄太阳”》)
于老师的课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平实,从“戚”“颊”两个生字的读音、组词、原文中找句子和理解开场,紧接着就根据自然段的顺序指导朗读,进行全文教学,个别读检查预习程度;一再要求“小声齐读,只思考,不举手回答”,突出了“读书一定要想”的宗旨;读得好就奖励再读一段,将学习本身的乐趣作为奖励;抓住两个“灰”,两个“笑”,两个加引号的“番茄太阳”指导朗读、体会、批注(最重要的读书方法),层层深入,
前后呼应,通过反复朗读走进作者内心世界,通过默读帮助思考;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完全将自己置身于文章的“我”当中,为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三段的“番茄太阳”营造了意境。

正如71岁的于老自己说的那样,他备课时没有别的,就是不断地读书,一直读到令自己感动为止。

俗话说“百年陈酒十里香”,岁月的积淀让于老师的文化底蕴更深厚、课堂教学更是日趋完美。

简简单单教书,实实在在育人。

这是于老师的课堂带给我的最大感受。

“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更是他永远的教育理念。

今天的课堂就是他对“五重” 教学的最好解读,他“教无定法”的课堂教学,他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真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于老将满腹期望化为简洁的叮咛,成为照亮我们语文教学之路的“番茄太阳”。

孙双金(南京特级教师)——“多快好省”教童话(《幸福人的衬衣》)《幸福人的衬衣》是一篇外国童话,文章很长但寓意浅显,初见文章,第一感觉是没得可讲。

孙双金老师用独特的“读童话写名言”+“现代诗体悟”+“短童话填充”的方法,将一篇长童话讲短,将“幸福”的理解延伸。

在孙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从“王子神父邻国国王”身上概括出了一组“***的人不快乐”的名言,还挖掘出三种人物不同的象征意义;又从小伙子与国王的对话朗读中(为每句对话作批注),概括出了一组“***的人是幸福的”名言,最后从“这个幸福的人根本没有衬衣”,引申
出“幸福是靠自己去争取的,别人给不了”的深刻寓意,童话的学习就在学生充满成就感的“名言概括”中完成。

一堂课到此结束已经十分精彩,没想到孙老师又将现代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中体悟诗的意境,继续名言的概括,并用三分钟将诗背诵下来,极大的丰富了学生对“幸福”的理解。

紧接着,孙老师又以《小鸟找幸福》和《小狗咬尾巴》两则简短童话继续训练学生填充概括的能力,在多元化的“幸福”感悟中,学生精炼概括的能力不断提升,视野极大开阔。

用孙老师的话说,白话文教学要超越理解,“多快好省”,学会欣赏结构,学会品味语言就够了。

浙师大教授王尚文也说,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形式大于内容”,教语言文字的运用比教文章表达了什么更重要。

王振会、倪鸣(第八届全国阅读大赛特等奖)——游戏中趣味识字(《称赞》《石榴》)
与大师们相比,两位年轻老师执教的低年级课堂多了一份快乐与灵动,王振会老师的摘苹果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更重要的是帮老师区分了生字中的重难点,避免了识字教学的平均用力;倪鸣老师《石榴》一课的摘石榴游戏,将生字放入课文语句当中,设置了高中低不同难度,给所有孩子提供了尝试和挑战的机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生字。

另外,王振会老师将生字编成儿歌,在反复中使生字与学生“常见面”;写字环节的小老师提醒;倪鸣老师根据
提示猜水果的导入,图文对比加深印象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正如王振会老师总结的那样,小学低年级语文需要做好五个字“识(不可平均用力,要与生字常见面)、写、读(抓提示语、抓标点、抓心情)、说、背”,看似简单,任何一个字要做好都不容易。

张祖庆(杭州特级教师)——妙在“独一无二”处(《和时间赛跑》)张祖庆老师在总结自己的课时说到一个词“独一无二”,且看他实践的“独一无二”。

“独一无二”的投影巧教生字。

张老师制作的PPT生字课件“乱七八糟”,有大有小,有红有蓝,一个“输赢”的“赢”字占去了屏幕的三分之二,原来生字的教学还这样“不逊章法”。

“独一无二”的解读巧助朗读。

林清玄的散文字里行间充满了“林中小溪清清浅浅,又有点玄妙”的韵味,张老师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提问,自己解答……张老师的工作是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标记和归纳,最终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了关于时间的这个“谜”上。

而在回答这个“谜”的第四自然段学习中,张老师独具匠心地指导发现三个“永远”,两个“永远不能”,和六个“了”字的运用,并通过师生合作对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

紧接着,张老师又把课文转化为散文诗的形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更加体会文章的深意。

(在找这一段中心句时,张老师让四个孩子分别代表一句话站到讲台上,看谁能领导谁,将“中心句”这一笼统的概念形象生动化。


“独一无二”的方法巧助记忆。

在指导学生背诵一整段课文的环节,张老师通过大屏幕,让屏幕上的语句逐句消失,教给学生快速记忆的方法,逐句背诵之后,再显示每句的提示词,训练快速记忆能力,提高学生背诵的自信心。

“独一无二”的板书巧示道理。

板书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是课堂精彩的呈现,张老师巧用包含与被包含的圆圈,将昨天、童年、生命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当时间带走这一切,板书也随之被擦去,留下更过关于时间的“谜”,就像张老师推荐的《毛毛》这本书一样,引领学生继续追问和思考。

薛瑞萍(看云)、戴建荣(上海)——“平长仄短”吟诵教学(《送元二使安西》)
“平长仄短,依字行腔不变调,入声字读半音,一三五不管,二四六放长”——这就是薛瑞萍向我们展示的简简单单的吟诵。

如果不是参加这次培训,我一定还拘泥于“朗读”就是“吟诵”的误区里。

短短一个小时的报告,在我们跟随薛瑞萍老师手舞足蹈、依依呀呀地忘我吟诵中转瞬即逝,而我们对于吟诵的了解还太少太少。

回到家,迫不及待地将薛老师推荐的网站“亲近母语教育随笔行行重行行”放入收藏夹,像薛老师学习,相信班里十几个甚至仅有的几个高端孩子,谈不上教好,至少让他们像我一样感受一次“吟诵”的洗礼。

“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这是戴建荣老师向我们诠释的带着“真情”的古诗吟诵教学。

随着“长安-渭城-阳关-安西”的古地图,我们跟随戴老师走进古人送别的场景;随着“柳、客舍、酒、故
人”的板书呈现,我们随诗人一同触景生情;随着戴老师用“平长仄短”的方式吟诵的《阳关三叠》,“柳、客舍、酒、故人”一一退去,空旷的黑板上只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情”字,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古人送别的感情,第一次明白,古诗还可以这样教。

赵志祥(深圳特级教师)——“幽默之花”开遍课堂(《鲸》)赵志祥老师的语言风趣幽默,犀利深刻,他说“优生不是你培养的,差生恰恰是你一手缔造的”,于是他的课堂上充满了对差生的保护和对优生的考验。

在这篇说明文的教学中,他秉承自己“把课文教得简单一些”的原则,追求的是学生的“每课一得”。

一开场,他就对读课题时点头的孩子大加赞扬,说连一个字的课题都想要读出感情,说明阅读水平之高。

紧接着,他又一反常规地找了两名最好的学生上台听写生字,检查预习情况,明确表示,座位上的孩子不会的可以看书,也可以看黑板,充分体现了难易结合,区别对待。

接下来的课文学习着重体现了“作比较和作假设”两种说明方法的讲解,和概括文章小标题与结构布局的指导。

在唯一指导朗读的第一段中,赵老师对一个读书时大喘气的孩子给予了高度评价,说他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在读;而对一位胖胖的女孩平淡的朗读评价时,他又说,这是一位最会发声,最会用嗓的孩子,没有一点声嘶力竭……老师具体真情的评价,对缺乏自信的孩子一定是莫大的鼓舞,以至于,那个“大喘气”的孩子在接下来的课上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抢着回答问题。

接下来的“巨鲸演讲团”竞选,通过设计名片的形式,继续训练孩子们的浏览概括能力,以至于,孩子们的语言都受到赵老师的影响,
充满了幽默的气息。

赵老师对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积累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大力宣称“一定要让后十名的学生抄作文”,不仅让他们抄,还要帮他们找,而且要找降低一两个年级难度的文章,教给他们抄,比如一年级每天抄一句话,二年级每天抄一段话,三至五年级高水平学生也要抄,抄高一个年级的优秀作文,在抄中学会积累和运用。

另外,岳乃红老师《铁丝网上的小花》、周益民老师《诗与图画的婚礼》、曹海勇老师《给家乡孩子的信》也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语文教学形式和体裁的多样,岳乃红老师神情的图画书讲述、周益民老师看图画猜四字词语的游戏,通过观察与想象阅读诗歌的方式,曹海勇老师“一封回信——一腔真情——一生大悟(谦虚奉献惜时用情)”的板书设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南师大吴永军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更是给我们提出了“每节课都要安排时间认认真真写字”的课标新要求。

从开始于老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到结束赵志祥老师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漫画式”教学风格,无不让我感受到语文教学的文字之美、朴素之美、真实之美。

他们体现的教育理念,为我今后的教学点亮了一盏引路明灯。

我们都知道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教学专家的引领,让我们走进经典,亲近名师,他们的课堂如一首灵动质朴的小诗,幽香如兰,沁人心脾,他们的人格魅力更如一杯淡淡的绿茶,清新如歌,醉人心田。

举手投足之间,关注每一个学生,
细致入微,谈笑风生之间,注重感悟交流,引人入胜。

他们用一双慧眼,挖掘并寻找出文本之中独一无二的地方,真实的演绎语文教学的生动与精彩,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我们边听边享受着教学带给我们的幸福。

难忘上课老师独具魅力的语言,难忘他们非常独到地解读文本、把握教材的方法,难忘他们简练、到位的课堂教学评价……这次来南京听课带给我心灵的深深触动,激动、感动之后的反思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今天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让我感受到了课堂教学无穷的魅力所在,名师们教育理念的体现,更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